你覺得郭德綱和姜昆誰對相聲的貢獻大?

易之雲


在姜跟前、郭什麼都不是。


用戶7899057340430


不吹不黑,公平公正和您聊聊相聲。軒主個人觀點,郭德綱對相聲藝術的貢獻要遠大於姜昆老師。郭德綱堅持繼承傳統,姜昆老師堅持創新改革。郭德綱把相聲觀眾又給拉了回來,姜昆老師把相聲帶入了死衚衕。您說誰對相聲藝術的貢獻大呢?


姜昆老師對相聲藝術最大的貢獻,是在上個世紀70年代末,整個80年代,那個時候文革剛剛結束,改革開放剛剛起步,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十分匱乏,姜昆老師帶領相聲界的演員們,利用電視機的普及,讓相聲藝術真正的走入了千家萬戶,引領了時代的潮流,他們大膽諷刺社會的不良現象,熱情謳歌新形勢下中國人民嶄新的精神面貌。為當時的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咱們公平的說,姜昆老師是特殊時期,對相聲藝術有特殊貢獻的一個里程碑式的藝術家。



另外,姜昆老師的貢獻還在於自己領導相聲發展的過程中對於相聲類書籍的編撰作出了很大的貢獻,由他主持編訂的相聲權威書籍《中國傳統相聲大全》,對於相聲的傳播和發揚具有歷史性的意義。對研究傳統相聲有著很權威的借鑑作用。姜昆老師為相聲所做的貢獻,不能因為他打壓郭德綱,就全部被抹殺!

而郭德綱對相聲藝術的貢獻,說起來再簡單不過了,沒有郭德綱,今天的相聲觀眾至少去掉百分之八十!不信您就看關於郭德綱各種文章的評論區,綱絲與綱黑的對比基本上是8:2。雖然我們不能把相聲藝術沒落的全部責任都推到姜昆老師身上,但是做為連續幾屆的曲協主席,姜昆老師肯定難逃其咎!


在郭德綱德雲社火爆之前,姜昆老師已經專注相聲理論研究了,馮鞏先生已經演小品了(他自己叫相聲劇),李金斗先生拍廣告、做主持,楊少華楊議父子倆個拍電視劇,師勝傑先生給星光大道當點評嘉賓,汪洋、趙寶樂改行當主持人。而郭德綱德雲社火爆之後呢?姜昆老師居然老將出馬,全國巡演、世界巡演忙不停。馮鞏先生在2018年春晚居然一本正經的又說起相聲,李金斗成立了週末相聲俱樂部,楊少華楊議成立了楊光相聲社重操舊業……

說郭德綱拯救了相聲藝術過分嗎?以上純粹是軒主個人觀點,朋友們有不同意見,歡迎做君子之爭!


靖逸軒主


相聲是個民間藝術!在解放前,相聲表演是上不了大雅之堂的,也就是所謂的下九流!是候寶林,小蘑菇、馬三立等藝術大師對相聲藝術進行改革,去其糟粕,才有了之後能在中南海演出的藝術品種!姜昆,馮鞏之所以相聲不太歡迎,不是因為他們說的不好,而是他們成為名人了,接觸不到最基層的人民,沒有了素材,就沒有了生命力!而郭德綱卻是把候寶林大師等去掉相聲中在天橋有的糟粕又拾了起來,郭德綱如是解放前在天橋說相聲,絕對是一流的!但有以下幾點郭德綱不行:一,郭德綱沒有社會責任感,不願於社會共進!二,相聲是個語言藝術,相聲大師要有很高的藝術造詣,比如侯寶林大師是北京大學的兼職教授,而郭德綱在這方面也不行!所以郭德綱現在是娛樂界是一等一的人物,大家都知道現在有很多老藝術家不願把自己和娛樂圈劃等號的,因為現在的娛樂圈是個藏汙納垢的地方!郭德綱不是德藝雙馨的藝術家!他是娛樂圈一等一的人物!他可以很有錢,也可以有很大的氣場!但郭德綱永遠成不了人民、國家都尊重的藝術大師!郭德綱是個相聲界的商人!


漢軍514


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喜歡誰的相聲都對。作為一名普通觀眾的角度來說,更喜歡郭德綱的相聲多一些,也覺得郭德綱對當下的相聲貢獻大一些。郭德綱的相聲突出“傳統”二字,姜昆的相聲特點突出一個“新”字。姜昆自學相聲以來很少表演傳統段子,例如:地理圖、八扇屏、小曲、小調等。姜昆雖然很少說傳統相聲,但不代表他不會(學相聲時都會背),由於時代背景不同,當時馬季、姜昆、趙巖、馮鞏等等基本都是以新相聲為主。馬季是侯寶林的徒弟,雖然侯寶林各種傳統段子都會,但他首先提出了相聲改革,所以教出的徒弟也都以新相聲為主。姜昆是馬季徒弟,到了姜昆更是以新的相聲段子為主,也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

郭德綱就從穿著上來看(穿大褂),給人的感覺就很傳統。一段相聲下來三四十分鐘,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比較傳統,筆者認為:這也彰顯了文化自信,不見得傳統的東西就是“糟粕”,很多傳統文化需要時間來檢驗。有些專家教授,把郭德綱的相聲定義為“低俗”,這結論為時尚早,存在即合理。就如同當年一些大文豪主張廢除漢字一樣(出發點是好的),但歷史證明他們的主張並不正確。其實很多時候去除糟粕的同時,精華也會隨之覆滅。例如:“風水學”如何定義?單純定義它是“迷信”那很多文化就沒了。當郭德綱帶領相聲團隊登上世界舞臺時,註定會載入相聲史冊。


看得出來姜昆與郭德綱都非常熱愛相聲,只是兩人的理解不同方向也不同。姜昆致力於打造高雅,寓教於樂的相聲。郭德綱致力於雅俗共賞的商業相聲,顯然郭德綱的受眾會更有廣泛性。二人起到的作用也不同,姜昆的相聲貢獻體現在傳承繼承上,郭德綱的相聲具有商業化引領性。筆者認為:日後相聲商業化是一個趨勢 ,所以覺得郭德綱的貢獻大。其實姜昆也看到了這個趨勢,所以他也緊隨其後,在2017年耗資1個億的資金,施工建造了姜昆笑劇場。


單純從建築外觀來看就很壯觀,建築總面積約6000平米,姜昆對相聲的未來充滿著信心。目前該劇場基本竣工,計劃2018年8月運營,但似乎要延期運營了(沒有相關開業的報道)。筆者認為:這對於相聲界來說是個好事,希望姜昆打造出一個與德雲社能夠抗衡的團隊,百花齊放才是相聲界的真正繁榮,這也會促使相聲界競爭。郭德綱也曾多次表示:德雲社一家獨大不是相聲的繁榮,必須百家爭鳴才叫繁榮。誰能夠順應市場的發展,誰就能生存,那就讓市場來檢驗吧。客觀的說姜昆建造劇場的目的,應該是為了相聲發展做貢獻。
那麼郭德綱對相聲的貢獻,不僅侷限於傳統相聲的發展上。他還打破相聲常規,相聲有三怕:廣場、小孩、聽不懂。無論主流相聲還是非主流,都會怕這三種情況。郭德綱首先打破的就是“廣場”,他曾在萬人場館開相聲專場(前無古人),而卻將德雲社分社開到了海外澳洲。那麼廣場和小孩好理解,聽不懂問題似乎無法解決。郭德綱接受採訪時表示:外國人聽我的相聲只有來學習中文才行,每次海外商演時,都會有百十個外國人來看。最典型的一次是有個老外不懂中文,全程由另一個人給他翻譯,倆人笑的都很開心(這可能就是傳統文化的魅力吧)。當下姜昆少有作品,他建造的姜昆笑劇場,對相聲能夠起到多大貢獻,還需要時間來檢驗。郭德綱當下對相聲的貢獻有目共睹,綜合上所述筆者認為:郭德綱的貢獻更大一些。不知大家是如何看呢?


明辨是非123


不帶情緒的、客觀的說:倆人都有貢獻,側重點不同。如果從對當代相聲發展的推進和弘揚作用,應該算郭德綱的貢獻大些。雖然倆人相聲界輩分一樣,但屬於兩個時代、不同身份、不同風格。姜昆表演的是北京相聲、出名較早,郭德綱屬於天津相聲、後起之秀,年紀上姜昆比郭德綱大了足足二十三歲。

話說姜昆

這些年姜昆倍受詬病,主要還是後期沒什麼拿得出手的相聲節目,對相聲傳承和行業發展缺乏手段,又在和郭德綱關係處理上有些失策、給人留下話柄,輿論上處於劣勢。

相比郭德綱、或體制內一些相聲名家,姜昆雖然職務上位居行業首位,但對相聲藝術的鑽研比較欠缺,自身創作能力也有限,留下經典段子極少。這既有自身藝術才華不足及精力分散的緣故,也有其所處的歷史階段和周圍相聲環境有關。

姜昆嶄露頭角於文革末期,聲名雀躍於改革開放初期,經歷過那段苦難十年的藝人,都心存一定程度上的陰影,“但求無過,不求有功”是普遍心態,對藝術的追求也是“戰戰兢兢”。而隨著改革開放的突飛猛進,一切變化的太快,各種流行藝術崛起,讓相聲這門老曲藝有些不知所措。那時候大家都在談相聲改革以適應新時代,卻都沒方向沒目標,無從下手。——這就是所說的歷史階段。

姜昆承接了馬季先生的相聲基本路數,但沒得到真傳,是老師不教還是學生不用功,恐怕只有當事人自己清楚了,這裡不做評論。但姜昆相聲水平欠缺是不爭的事實,同時對相聲如何發展,缺乏思維和引領作用,導致世紀末相聲幾乎走入死衚衕。有人說他是替人背鍋,這話有些牽強,既然他是行業第一領導人,責任自然在他身上。

民間藝人郭德綱

“非著名相聲演員”郭德綱,無疑是如今相聲界的一面大旗幟,網絡上黑他的人也很多,但喜歡的人更多,這點從他的商演現場“滿坑滿谷”就可以看得出。經濟社會,一切以市場說話,老百姓接受並喜歡就是硬道理。

郭德綱不但出名,還引發了觀眾對相聲的重新認知和興趣,畢竟在此之前老百姓普遍只知道“電視相聲”,知道相聲有“說學逗唱”四門功課,卻很少見到發揮盡致的表演。

出現了郭德綱和德雲社,老百姓才知道,原來相聲還可以這麼說、還有那麼多門道和講究、“說學逗唱”居然包含這麼多內涵和才藝。太平歌詞、河北梆子、小曲小調等幾乎失傳的各種曲藝,通過郭德綱重新走入觀眾視野。

可以不誇張的說,郭德綱拯救了傳統曲藝,重現了原汁原味的相聲,這就是他對相聲行業最大的貢獻。有網友可能會反駁說,郭德綱說的這些,天津相聲劇場都有。問題是,天津相聲在郭德綱沒紅之前,受眾只是天津觀眾啊。

還沒落幕

對於相聲的發展之貢獻,姜昆也好,郭德綱也罷,功過是非尚未到蓋棺定論的時候,還是留給後人去評定。但相聲走到今天,不管是真繁榮還是虛假景象,大江南北有更多老百姓關注相聲、討論相聲和觀看相聲,這是真實的。這幾年相聲行業相安無事,不爭吵不拌嘴,各圖帶給老百姓歡樂,這是最好的狀態。百年傳承的藝術,就應該理性和健康地延續下去。


岑詮


他們兩個不可同日而語,因為不在一個時代平面上。時代不同觀眾的要求當然不同。姜昆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當然在80、90年代,是姜昆的輝煌時期,那時候人們非常喜歡姜昆的說和逗,因為梁佐的本子寫的確實好!既歌頌了時代的發展和進步,又評判了社會存在的不良現象。

但是時代在進步,觀眾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觀眾對於相聲的需求也變化了。曾經有一段時間,姜昆非常困惑相聲的沒落,在網絡上廣泛徵集相聲作品。

這時候郭德綱異軍突起,在挖掘傳統相聲作品的基礎上,以一種詼諧幽默接地氣的表演方法出現在舞臺上,讓很多觀眾耳目一新,特別是張雲雷郭麒麟等青年演員的出現,更是吸引了眾多的相聲愛好者。

因此,再不要把兩個人放在一個平臺上做評論了。現在德雲社的演出也非常注意作品的質量,而姜昆也沒有再做抨擊德雲社相聲的言論,大路朝天,各走一邊,我們做為普通觀眾,欣賞你喜歡的作品就是了。



小路118


不言而喻,郭德綱與姜昆之間無可比性。郭德綱腳踏實地去發展相聲事業。而姜昆呢?老本吃不完了。


習尚而言


上個世紀80到90年代姜昆繼師傅馬季之後統治了中國相聲界,年年春晚看相聲,姜昆首當其衝,是名副其實的春晚釘子戶,姜昆的相聲風格獨特新穎時尚,不拘泥於傳統相聲的條條框框,比如他的《虎洞遐想》就是別出心裁匠心獨運,把人物事件置於特殊的場景中來展開敘事,標新立異的獨特表演方式,聽姜昆敘述驚險刺激高潮迭起幽默滑稽的故事,觀眾大呼過癮,姜昆以他獨有的方式歌頌時代,記錄時代。

在馬季、姜昆等人的引領下,相聲界人才輩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藝人才思泉湧佳作井噴,80年代湧現的相聲大家數不勝數,如李伯祥、李金斗、楊少華、師勝傑、唐愛國、王謙祥、李增瑞、馮鞏、牛群、笑林……這些名家大腕,個個身懷絕技,好戲連臺,給相聲迷們奉獻了精彩紛呈的視覺盛宴。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崛起,人們獲取娛樂有了的多種渠道,主流的歌頌型相聲界在90年代後營養缺失日日落伍水平一路下滑,觀眾的笑聲漸行漸遠,直到2005年下半年郭德綱橫空出世,他標榜為非著名相聲演員,放下演員的身段面對觀眾,泥石流一般的氣勢衝擊著正統相聲,郭式相聲風格迅速佔據了中國相聲界的半壁江山,得到了廣大觀眾的認可和熱捧,使暮氣沉沉中國相聲煥發出勃勃生機。


老郭基本功紮實知識淵博知識面廣泛,京評梆子大鼓等傳統曲藝他都頗有造詣,他的相聲貼近生活雅俗共賞,德雲社人才濟濟,才俊輩出,為相聲界儲備了大批後備力量,像岳雲鵬、張鶴倫 張雲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德雲社的崛起掀起了相聲團體的競爭熱潮,青曲社、嘻哈包袱鋪、相聲新勢力等社團迅速崛起,一派繁榮,郭德綱居功至偉。

姜昆、郭德綱,是中國相聲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引領了不同的時代潮流,是中國相聲界兩座高峰,要說貢獻的話,當推姜昆,他是中國相聲發展壯大承上啟下的關節點。


伯德小姐


難說誰的貢獻大,錢多錢少分上下。

只因誰也不服氣,所以天天才打架。

大小不同皆無量,只因高矮身份差。

雅俗一家分怎地?小鬼還把閻王怕?


眸子8552


不是一個時代的人怎好評價?一個是在“好”(久旱逢甘雨)的歷史發展階段,繁榮促進了“相聲”。一個是在相聲“衰敗枯竭”的歷史階段,其使復生話神奇。就其作用來講,郭得“功勞”大一些,在相聲史上可圈可點,書寫了新的篇章。但不可否認的是郭的相聲的確有問題,不具有持續性,如果繼續走這條“老”路子(在現在來講可以說是新路子),不繼續創新和發展,生命力不會長久。這種段子對老人來說不新鮮,對現代人來說很新鮮。凡是新鮮的必須會不新鮮,如何保持新鮮吶?當然是要品種更新,當然需要四季如春(大棚和溫床),當然要適應人們口味的不斷的追求。有人會說你說的是屁話,如同扯淡,誰都可以講。不錯。今天的天氣真好,該轉的地方都轉啦,明天去哪轉轉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