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怎麼不壓韻?不像唐詩那麼順口?

更生100


《詩經》怎麼不壓韻?不像唐詩那麼順口?

一,詩經中的詩本來應該是押韻的。

舉例來說,比如:

《邶風·日月》:

日居月諸,照臨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處。胡能有定?寧不我顧?

日居月諾,下土是冒。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胡能有定?寧不我報?

日居月諸,出自東方。乃如之人兮,德音懲良。胡能有定?俾也可忘。

日居月諸,束方自出。(物)父兮母兮,畜我不卒,(物)胡能有定?報我不述。

每一段六句總體都是押韻的。

類似例子還可以找到。當然,我們也會找到現在看來不押韻的詩。

二,為什麼現在的人讀詩經的詩會有不押韻的感覺呢?

一句話,是從古到今漢語音韻的發展變化造成的。專門有一門學問研究這個問題,那就漢語音韻學。

漢語音韻學告訴我們,在普通話之前,不同歷史時期的古代人,他們早就擁有了自己的成套的語音系統。古代漢語語音的發展,被後人分為三個歷史階段加以研究,分別是上古、中古、近古。“三古”各自擁有自己的語音系統。

從西周初年到漢末,是上古音時期。上古音即是指上古漢語時期的漢語語音。其歷時一千二百多年,又分為三個階段:春秋以前、春秋戰國時期、兩漢時期。上古音的代表性音系是《詩經》的韻部系統和先秦的聲母系統。

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漢語的語音,即中古音。其中,南北朝的漢語語音屬於中古前期,唐五代的漢語語音為中古後期。研究中古漢語語音主要以隋代陸法言所著的代表性韻書《切韻》等為依據。

近代音是指宋元明清時期的漢語語音。研究近代音韻以宋代的《廣韻》及元朝的《中原音韻》、《古今韻會舉要》等為依據。《切韻》原書已失傳,其所反映的語音系統因《廣韻》等增訂本而得以完整地流傳下來。

後世的人不斷用後來的音韻為其注音,使其本來的讀音就漸漸失傳了。

三,人們試圖還原詩經的上古音,且取得了一些成果。

通過研究,人們試圖還原詩經的上古音,也有一些專家取得了成果。比如《關睢》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用上古音來注音,就如:

不過到底怎麼讀,還得去聽聽專家的。如果有高人在此,那位會讀,用現在的字模擬一下吧。


水煮周易


“青春子衿,悠悠我心”,

“知我者,謂我何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執子之手 ,與子偕老”。

你🉑️知道,這些耳熟能詳、優美動人的詩句,都是出自《詩經》。

《詩經》是我國祖先給我們留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是中國文化的第一部經典著作,它大體上是編成於我國的春秋時期。

《詩經》一共編入公元前6世紀以前的詩歌305首,分為《風》、《雅》、《頌》三大類三個部分。其中《風》是民間樂歌;《雅》是宮廷樂歌;《頌》是宗廟祭祀樂歌。

《詩經》裡的詩歌特別是《國風》裡的許多詩歌,都是來自於民間,來自於各個諸侯國,比較好的保留了民間口頭民歌的色彩,總體上是押韻的、順口的。

比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蕸蒼蒼,白露為霜”,“氓之嗤嗤,抱布貿絲”,等等詩句,讀起合蜇押韻,朗朗上口,現在看來,都是要刷屏爆文的感覺。

那麼,為什麼《詩經》中有的詩篇現在讀起來感到不押韻、讀起來不如唐詩順口呢?

這是因為《詩經》裡的詩歌,都是誕生在2500年以前的,又是當時從各個諸侯國中不同地區採集到的民謠集合體。《詩經》中作品有的並不是一開始就是樂歌,在配上音樂的時候,許多詩句都需要有一定改動、修改,由於這些產生的地域不同,方言發音差異,有的詩句改動後,就不一定是原作的語言了,發音也就有了變化,這樣就會出現不合調、不押韻的情況。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們漢字的讀音,有的字古今有了變化,原來押韻的詩句逐漸變成了不押韻。

中國漢字裡有許多多音字。比如,“車”,讀che,也讀ju等等。這也是《詩經》裡有的詩句不押韻,不如唐詩順口的原因。


學文說話


從古到今漢語音韻是不斷髮展演變的,距今2550年前成書的《詩經》(也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有大量不押韻的詩自然是在情理之中。

難得可貴的是有很多韻腳字是平行演變的,使得《詩經》還是存在很多押韻的詩的。

比如:《詩經 國風 衛風 伯兮》山有喬松,隰有游龍。不見子充,乃見狡童。

但《詩經》不押韻的詩更多。

這種現象早在千年以前就已經發生了,才有了叶音說,即指以改讀字音的(錯誤)方式,來讀詩經、楚辭等先秦的韻文,朱熹就是最早這麼幹的。

比如《詩經‧召南‧行露》:

誰謂雀無角

何以穿我屋

誰謂女無家

何以速我獄

雖速我獄

室家不足

因為朱熹覺得「角」「家」兩字不押韻,他硬把這兩個字讀成「鹿」「谷」。

步入現代,在對《詩經》韻律研究上(即古音學領域)了有了很多突破性的進展,在此推薦大家看一本書:王力先生的《詩經韻讀 楚辭韻讀》,在這本書裡王力用科學的態度批判了叶音說,闡述了他關於古音學的主張,詳列了上古韻部與中古韻部的對應,總結和歸納了詩經中各韻部用字,並詳細的列出了詩經各章各篇的韻部擬音,還是相當值得一讀的。


小說最推薦


詩歌的音韻要求是不斷髮展成熟的。中國詩歌主要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

唐詩已經是詩歌發展的成熟階段,當時武則天時期的兩個文學代表沈佺期宋之問,沈宋二人在齊梁永明體的基礎上推進了律詩的成熟,並把詩歌五言的格律推廣到七言上,這才有了我們今天所說的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

永明體是中國南朝齊武帝永明年間出現的詩風。又稱新體詩。先是由當時的音韻學家周顒發現並創立四聲說(結合佛經音韻發現的,因為齊梁時正巧佛教大量傳入中國)即:平上去入四聲。

然後沈約等人根據四聲和雙聲疊韻來研究詩的聲、韻、調的配合,提出了八病,即: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正紐、旁紐,即在詩歌創作中必須避免這八種病症。

而後南朝齊竟陵王蕭子良門下的一些文學家,如著名的謝朓、沈約、王融等人,都大力實驗這種理論,推動了詩歌的發展。為後來沈宋的進一步創新提供了基礎。

由於沈佺期宋之問對律詩發現貢獻較大,因此當時的近體詩也稱為“沈宋體”。

而在近體詩產生之前,詩歌一般都是古體詩,押韻會有,但不繫統,許多知識讀著尾字稍稍押韻,但細節上自然不如後來規律謹嚴的近體詩。

《詩經》就更早了。我們現在的詩歌主要是五言七言,而詩經詩三百作為詩歌的現存最早的啟蒙,以四言體為主,更沒有什麼具體的押韻要求,只是讀起來略微和諧就可以了,《楚辭》也是如此。

@亭林文學


亭林文學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壓韻嗎?


奉獻N


古代的語音是押韻的,到現代發音改變了很多,就不押韻了。比如“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斜古音讀霞,兩句就押韻了。詩經距離現代兩千多年了,自然很多詩詞現在讀就不押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