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帶礪:桂軍大別山抗戰六年,老兵說都是打“風流仗”

山河帶礪:桂軍大別山抗戰六年,老兵說都是打“風流仗”

陳祖振:一百〇四歲

籍 貫:廣西來賓,現居柳州

番 號:陸軍第七軍一七一師、三一軍一三八師四一四旅八二七團三營九連中尉代連長、二一集團軍司令部參謀處少校參謀

階 級:步兵少校


抗戰憶述記錄:鄧美萍 梁百里 時間:2018年2月1日


我出生於民國4年4月28日,家在廣西來賓縣大灣街。我的家族是一個大家族,父親是晚清秀才,當私塾老師,我很小時父親就教我讀四書五經,教我做人的道理。父輩有四兄弟,到我這輩有九兄弟。前面有三個阿哥,我排老四。老大叫陳祖信,老二叫陳祖卿, 老三叫陳祖青,三個阿哥都讀軍校,抗戰期間都在部隊為國家效力。


我九歲時父親送我上學堂,那時叫做破蒙,我的破蒙老師叫做潘有為,來賓人,他人很好。我在小學讀書期間讀書讀得很好,我寫的作文經常在學堂上貼堂(張貼),數學經常考得一百分。小學畢業那年正遇上九一八事件,那時我已經懂事,我從小就種下抗日救亡的念頭,立志不做亡國奴。


那時來賓比較落後,不設立中學,小學畢業後我便到了柳州考中學,考上了柳州四中二二班,就是現在柳州東門那所中學。那時全廣西只有四所中學,我好不容易考上了,家裡窮拿不出錢來給我到柳州讀書。我的伯父當醫生,行醫有錢供得我前面三個阿哥讀書,到我他也沒力氣了。而我父親教書只夠養家沒餘錢供我讀書,後來家族湊錢給我讀書,供了兩個學年,第三年環境不好,再也供不起了,正好軍校來招生,我去報名,我記得那年是民國二十五年。


考軍校主要是看身體素質,也要考文化,但考得比較簡單,考三科:語文、數學、常識。語文寫一篇作文,叫做“我的希望”,數學考代數、分數,常識考時事。考試四天後出榜,我榜上有名,通知到考試辦報到。報到後考試辦的人送我們去南寧西鄉塘,正式進入軍校學習。


山河帶礪:桂軍大別山抗戰六年,老兵說都是打“風流仗”

1940年,中央軍校第六分校十六期生畢業典禮。周俊榮供圖。


我們走路到了南寧,進入軍校就換軍服,軍校有工、步、騎、炮、輜重科,我在步兵科,那時劉士毅當教育長,校長自然是蔣介石。軍校有教官、隊長、隊副、教練,教官負責上文化科,隊長、教練教軍事知識,訓練項目有立正姿勢、打槍、步兵操點等,如立正應兩腳跟併攏,向外張開60公分,胸膛挺立,平視,打槍三點,目標準星。軍校的伙食比一般老百姓好,一天能吃兩餐,每餐都有葷菜,每個月還能發一、二元零用錢,禮拜天我們從軍校出來上街買東西,當時一碗粉加叉燒只花半毫子,一元錢能買20碗粉,3元錢能買一雙皮鞋。


軍校正式名稱叫做“中國國民黨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南寧分校,我是第八期。軍校學員均以一個隊為單位,一個隊大約有一百七十、八十人左右,一個隊住一棟房子,睡高低鋪,早上六點起床,晚上10點睡覺。平時軍事訓練用79步槍,槍是進口的,有比利時、捷克式、法國產的槍。


編者注:南寧分校第8期是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一期。1935年在全省各地招考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編成四科一班共12個隊。其中:步兵科3個隊450人,步炮科兩個隊300人,重機槍3個隊450人,通訊兩個隊300人(有線通訊和無線通訊),軍官班兩個隊300人,共1800人。學生隊是1936年6月在廣西各地招考的中學生,先在各地初試,再到南寧複試,同年7月入校。受訓3個月後,還要通過甄別考試才被錄取。另有學員隊1300人,受訓學員都是桂軍部隊中下級軍官。


1938年,南寧分校遷至桂林後更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六分校”,歸制“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正式納入黃埔軍校編制,行政系統隸屬黃埔軍校本部,編制直屬軍委會軍訓部,經費、教材補給歸軍政部,政治部人事系統隸屬軍委會政治部。蔣介石委任俞星槎為六分校主任。分校按本校要求所招學生期別應與本校相同,把已入學第9期改為第14期第9隊,並開始向全國招生,同時招收歸國華僑青年。


山河帶礪:桂軍大別山抗戰六年,老兵說都是打“風流仗”


1937年6月份,七七事變前夕,我在軍校畢業,分配到第7軍24師72團當見習軍官。24師是一個老部隊,後來改為171師,師長覃連芳,團長張光瑋,廣西永福人。


第一次參加打仗是去上海參加淞滬會戰,接到命令去打仗,大家都高興。那時我當見習軍官,覺得上戰場打仗,才有立功晉升的機會。


我們的部隊從南寧出發坐船從西江到廣州,從廣州坐車到河南商丘,步行加坐車於10月份開到上海,在上海嘉定下車,在薀藻浜跟日軍交火,當時我是見習排長,沒想到才上戰場半天,在一片棉花地裡隱蔽的時候,被日軍的偵察火炮打中,受傷昏迷不醒。醒過來時發現自己身在南京,邊上的戰友告訴我,是老百姓把我背下去送到戰地醫院,戰地醫院沒有固定地方,邊打邊撤,隨時轉移。具體地名現在記不清了。


民國27年春天,我腿傷痊癒歸隊,調到31軍138師414旅827團3營9連任代理連長。軍長劉士毅,師長莫德宏,一個師轄兩個旅,旅長鍾毅,鍾毅有個弟弟叫鍾紀,團長劉榮春,湖南人,營長賀永福,廣西橫縣人。


部隊接到命令去淮北,駐紮在民光的紅星鋪,敵人來時我們就打,不來時我們就修鐵路,架橋,目的是不給敵人從南部上來夾攻徐州,我們在那裡打到臺兒莊勝利。臺兒莊勝利全國歡騰,但不久就守不住,31軍退到豫鄂皖三省邊界的大別山,奉命在那裡守住大別山,擋住日軍繞道攻打武漢。


大別山東有津埔線,北有隴海線,西有平漢線南邊是長江,我們處在三個區中間,吃飯是沒問題,那裡土地肥沃,盛產糧食,隨便種點什麼就夠吃;但穿衣有問題,如何解決穿衣呢?湖北鄂東當地老百姓很能幹,他們紡紗織布,我們在落田張家寶一帶,用樹皮做染料染軍服。


有一次在湖北打雞公山我們抓了四個日本平民,三個男的一個女的,他們是去那裡度假。有人說費事囉嗦,殺了算了,但長官要請功不準殺,還將日本人送到重慶。


我們在大別山裡跟日本人拉鋸遊擊,在山裡面打那些仗,叫做“風流仗”,就是打一下,你來我往搞幾個小時,不是他們撤退就是我們撤退,互相消耗對方,就這樣堅持到抗戰勝利。在這個過程中,我逐級提拔,抗戰勝利前夕,在二一集團軍總司令部參謀處當少校參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