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朝有一類人,官位世襲罔替子孫後代享之不盡,民間竟給一稱呼

在清朝開國時,曾經有8個赫赫有名的王爺因為對清朝開國立下赫赫戰功,獲得了皇帝的封爵,在封爵後,他們還得到了另一個特權-----就是無論世襲多少代,承襲的人爵位都不會下降,也因為這種特權,史學上為這些人開發了一個專有名詞—“世襲罔替”,在民間,把這些人稱做“鐵帽子王”。

1644年,順治皇帝在北京紫荊城順利登上皇位,與此同時,曾經受到分封的諸王也擬了一個提案給他送了上去,提案的內容大概就是曾經一起打拼江山的人,現在要同福與共。

大清朝有一類人,官位世襲罔替子孫後代享之不盡,民間竟給一稱呼

在清朝,封爵方式一共有兩種:

一種叫做“世降一等”,意思就是兒子繼承的爵位永遠要比父親降一個檔次。

另一種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世襲罔替”,意思就是隻要有繼承人,他的爵位就永遠不會下降。

最早的“鐵帽子王”一共有8人,6名親王、2名郡王,這8個人個個謀略過人、驍勇善戰。我們重點說的就是這8個人中的禮親王代善,他是努爾哈赤的第二個兒子,隨清太祖走南闖北,最難得的是,在努爾哈赤死去後,他甘願把皇位讓給自己的弟弟皇太極,自己心甘情願的輔佐弟弟。

皇太極死了之後,他的兒子順治繼位,由於順治年齡太小,叔父多爾袞只能替他執政,等到順治登到皇位的時候,代善的兒子、孫子卻被告發了,因為這兩個人曾經密謀立多爾袞為帝,代善大義滅親,親手將兩人送到了刑場上面。也因為這個做法之後,禮親王的這個位置在“鐵帽子”裡一直處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

【鐵帽子是否可以真的世襲罔替?】

那麼話說到鐵帽子能不能被除去?

事實上,這種“鐵”,也並非不可推動的。在雍正時期,阿巴泰家族就差點兒遭到過“停襲”的處置,第一代的繼承人是阿巴泰,他是努爾哈赤的第7個兒子,由於戰功顯赫,被晉封為饒餘郡王,實行世襲罔替。兒子嶽樂理所應當的世襲王爵,這對父子也為三藩平定立下無數戰功。

可是,直到1719年,嶽樂的孫子病故,由於沒有後代,世襲王爵的人一直沒有得到確定,在這個時候雍正帝便抓住了機會,此前為了爭奪皇位,各個皇子使勁渾身解數,此前雍正最大的對手是八阿哥胤禩,1726年,雍正帝先是殺了嶽樂的幼子,隨後又賜他夫人,也就是嶽樂的外孫女自盡,最後趕盡殺絕的把這一支王爵隊伍趕出了“世襲罔替”外。

大清朝有一類人,官位世襲罔替子孫後代享之不盡,民間竟給一稱呼

除了這種不可控因素、“皇帝就是要除掉你”的例外,還有因為自身原因被趕出去的,比如禮親王昭槤。據史料記載,由於昭槤狂妄自大,目無尊長,濫用職權虐待下屬、凌辱朝廷命臣,由此被嘉慶皇帝革掉了爵位,最後把爵位授予了其堂兄。

但是也有比較幸運的,比如皇太極的第五個兒子碩塞,雖然碩塞在戰場上也有戰功,但是跟其他王爺相比明顯就顯得不足了,到了康熙末年,本來他的後人應該停止爵位繼承的。可是,雍正為了報答當時支持他奪取皇位的十六阿哥,於是把承襲莊親王爵位繼續過繼到碩塞的後代上面。

此外,當年雍正還封賞支持他的十三阿哥胤祥以及他的一個兒子擁有世襲罔替的資格。只不過到了乾隆時期,乾隆實在覺得父親有點兒做的不太合理,於是就把胤祥兒子的爵位革掉了,但是依舊保留胤祥“怡親王”世襲罔替的資格。

大清朝有一類人,官位世襲罔替子孫後代享之不盡,民間竟給一稱呼


我們不看例子,也非常的好理解,死刑這種事情是要有觸發條件的,要麼你濫殺無辜啊、要麼你得罪皇帝啊、要麼就是你有謀反之心,要麼你貪贓枉法,只要不做得太過,皇帝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有的也就過去了,但是如若臣下有謀反之心、臣下有大逆不道的行為,就別說你是鐵帽子,就是金帽子也不好使啊。

比如在多爾袞死了之後,睿親王一等爵位被廢掉,直到乾隆時期才得到恢復,同樣在同治年間,擁有世襲權利的鄭親王、怡親王,端華、載垣都因為犯罪被賜自盡,這兩個“世襲罔替”的權利也都被削掉成“不入八分輔國公”,直到2年後才被重新恢復。我們從這兩個例子就可以看得出來,一旦觸犯國家法律,“鐵帽子”也是保不住的。

舉報/反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