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为什么不杀死慈禧?

但愿人长久164529555


光绪皇帝想要亲政,想要从慈禧的手中夺回皇权,如果仅仅是杀了慈禧这么“简单”的话,历史上便不会有这么多流血的宫廷政变了。

唐朝张柬之不用发动“神龙政变”,李隆基也不用发动“唐隆政变”和“先天政变”,明英宗的拥护者也不用发动“夺门之变”了。

看上去似乎杀慈禧,只是杀慈禧,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是这个“简单”的背后实际上却是困难重重。

首先,光绪皇帝想要杀慈禧,单单是在纲常伦理上便站不住脚,如果能够成功倒还好,如果失败了的话,他可不仅仅会受到天下人的指摘,还会有生命之忧。

更何况,光绪在被康、梁忽悠之前,对自己的“亲爸爸”慈禧实际上并没有杀心,也不敢有杀心。

慈禧虽然嘴上说着归政于光绪,自己搬到颐和园过起了悠哉悠哉的退休生活,但是谁都知道她没有退休,没有真的归政于光绪,没有真的将皇权还给光绪,贪恋权势的她始终紧紧地拽着清朝的国柄,从来没想过放手。

她对权柄的贪恋一直到死也没有改变,她之所以在光绪临死之前选定载沣的儿子溥仪作为下一任皇帝,便是因为载沣听话,溥仪年幼,她能够继续掌控清朝。

光绪皇帝在政治上所拥有的政治权力极为有限,他在所谓的“亲政”期间虽然任免过不少人,可是明白人一看便知道是慈禧在背后主导,不论光绪同不同意,他也只能听从慈禧的安排。

他在政治上尚且如此,在军事上更加不堪一击了。

政治角逐需要军事力量在背后做支撑,但是说白了,光绪手上根本没有所谓的军事力量,军队一直被慈禧拿在手上。

没有军事力量的支持,光绪凭什么和慈禧争斗?

此外,慈禧作为清朝的实际掌舵者,她的人身安全可以说是重中之重,饭菜有人试吃,出个门无数人保护,即便是睡觉也有人时刻保护她的安全,光绪是很难找到突破口去刺杀慈禧的,尤其是他和慈禧撕破脸皮后,更加没有机会。

再说光绪皇帝在皇宫中的生活状态,他需要有宫女和太监照顾他的饮食起居,从早上起床晚上睡觉到吃饭喝茶上厕所,也总会时时刻刻有人照顾,这对于光绪而言意味着什么?是慈禧的变相监视。

这一手,慈禧很早之前便已经在咸丰皇帝身上用过了,她收买了安德海,让安德海将咸丰皇帝的一举一动告诉自己。

所以,慈禧让人暗中密切关注着光绪皇帝的一举一动,也不算什么新鲜事,况且这事说的好听一点也可以叫作“关心”。

所以,光绪皇帝想要杀慈禧,确实很难。

当然,难,也不意味着光绪皇帝不想这么做,不会这么做,泥人还有三分气,更何况是一代帝王?

光绪皇帝再怎么懦弱,他也感受得到慈禧对他的打压,他也会对慈禧的打压心生怨气。

后来,凭借一张能说会道会忽悠的嘴吃遍天下的康有为走进了光绪皇帝的世界,直接加剧了光绪和慈禧之间的矛盾,也直接推动了光绪作出了铲除慈禧这块绊脚石的决定。

光绪想不想夺回皇权?显然很想,否则他不会同意康有为、梁启超的想法,猝然发动变法,他为的便是以变法为契机夺回皇权。

但是,他在政治上的权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他在军事上也没有人支持,慈禧一日不死活着不下台,他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便始终受到慈禧的压迫。

所以,他必须得搬开慈禧这块绊脚石,怎么办?

除了政变,他没有任何一条路可走,但是他的处境又和李隆基、明英宗的处境有所不同,李隆基自己手上有兵权,明英宗也有军中将领的支持,可是光绪自己既没有军权,也没有得到军中将领的支持。

于是,康、梁想方设法帮他拉拢军中的实权将领,找到了袁世凯。

谭嗣同原以为自己已经说服和策反了袁世凯,殊不知袁世凯却依然在观望,依然在权衡利弊,袁世凯所考虑的只是自己的政治利益,至于什么忠君、什么朝廷,在他看来,不过只是读书人糊弄人的把戏。

慈禧在清朝的势力已经根深蒂固,对于这一点,袁世凯看得很清楚,想让他出卖慈禧去投靠一个没有赢面的光绪?谭嗣同真的是太天真了。

所以,当慈禧听到光绪皇帝在康、梁的忽悠下竟然吃了熊心豹子胆地企图发动兵便杀自己的时候,慈禧一怒之下选择了先下手为强,率先发动了“戊戌政变”,囚禁了光绪,逮捕了戊戌六君子,通缉康有为。

如此一来,光绪皇帝企图发动兵变“围园杀后”的计划便破产了,如果当时不是顾虑到洋人的话,慈禧即便不杀了光绪,恐怕也会废了他。

光绪皇帝想要发动政变铲除慈禧的阴谋没有成功,自己反倒成了瀛台的“囚徒”,让人感慨的同时,也恨不得扇他几个耳光,好好给慈禧当乖宝宝,等慈禧一死,天下不也是你的?何必去听信康有为的忽悠呀!

只能说光绪皇帝辨人、识人、用人的能力确实不行,权谋之术更是不行,在整个的戊戌变法过程中甚至在后来计划“围园杀后”的时候,他一直在被康有为牵着鼻子走,没有自己的独立判断。

这也是他最终失败的原因,能力支撑不起他的野心,却断送了他的皇帝生涯。

1908年11月14日,慈禧派人给光绪皇帝送去了一碗“酸奶”,结果没过多久,隆裕身边的宦官小德张便慌里慌张地跑到太医院颤颤巍巍地说光绪皇帝驾崩了。

1908年11月15日,光绪突然暴毙还没过24个小时,慈禧也一命呜呼了,这是巧合吗?

慈禧在听说光绪皇帝知道自己病重之后,脸上露出了喜色,顿时气呼呼地说:“我不能先尔死!”

所以,没有这么巧的巧合,光绪皇帝到最后没有杀了慈禧,自己反倒死在了慈禧的手上。

光绪皇帝想要杀慈禧,难,难,难!


宁糊涂


于情于理,光绪都没有杀慈禧的必要和理由。

于情,在戊戌变法之前,慈禧对光绪可谓是尽心尽力,用慈禧自己事后回忆看——

皇帝入承大统,本我亲侄。从娘家算,又是我亲妹妹之子,我岂有不爱怜之理!皇帝抱入宫时,才四岁,气体不充实,脐间常流湿不干,我每日亲与涂拭,昼间常卧我寝榻上,看着天气寒暖,亲自为他加减衣衿,节其饮食。皇帝自在醇王府时即胆怯,怕听到大声特别是雷声,每有打雷下雨,我都把他搂在怀里,寸步不离。皇帝三五岁后,我每日亲书方纸,教皇帝识字,口授读《四书》、《诗经》,我爱怜惟恐不至……”(瞿鸿禨《圣德记略》)

而且慈禧对光绪的教育也吸取了自己亲儿子同治皇帝的教训,是非常重视的,光绪5岁的时候就让光绪开蒙,给他请了翁同龢这样的大儒做老师,并且她自己“(皇帝)每日所作诗、论及对子,均缮写清本,随功簿一并呈览”

在光绪才满10岁的时候,就开始让光绪跟在自己身旁学习处理政治事务,而且有时还让10岁的光绪代为批示大臣奏折,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证明,慈禧从本心上说确实是想把光绪培养成一个好皇帝的。

公正来说,慈禧对光绪的培养比明光宗对明熹宗、明世宗对明穆宗那是强多了,而论亲情,在生活上慈禧对待光绪皇帝的关怀,能让明穆宗朱载垕嫉妒的两眼发红(他由于自己老爹迷信,几乎没怎么见过自己父亲)

这样的亲情,光绪皇帝如果为了要“亲政”就要杀慈禧,那只能说光绪是天生的“雄才大略”,可惜光绪不是。

这是于情。

于理,慈禧早就归政给了光绪,具体建议大家看社科院近代所正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马勇先生的《慈禧太后归政光绪始末》,在论文里,马老师用无可辩驳的史料论证了慈禧还政于光绪确实出于真心。

甚至马勇老师还引用当时人的笔记,认为当时人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当时慈禧继续训政,说不定甲午之战、戊戌变法、庚子国变这些事情都不会发生——

慈禧太后希望完全归政的决心是坚定不可动摇的,其诚意也是不必怀疑的。然而现在看来这个决定究竟是利是弊,却很难说。清末笔记《异辞录》就说,假如慈禧太后当时接受了屠仁守的建议,继续训政,那么后来的甲午战争、戊戌维新肯定都会不一样,慈禧太后也可以避免第三次垂帘听政的尴尬,可免大阿哥入嗣之举,可免义和团之乱、八国联军入都,乃至《辛丑条约》的战争赔款。

总而言之,于情于理,光绪都没有杀慈禧的理由,而且他也确实亲政,一直到康有为坑死他的“围院之谋”暴露以后。


兰台


光绪为何不杀了慈禧亲政原因有二:一是清廷的权利握在慈禧太后之手,清光绪帝没有能力杀慈禧;二是清光绪帝是慈禧太后立得,慈禧太后是光绪帝姨妈。慈禧与光绪帝有拥立之恩和母子之情。封建社会讲究孝道,无孝何以治国?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1871--1908),清朝第11位皇帝,年号光绪,在位34年。父亲醇亲王奕譞,生母叶赫那拉·婉贞。

清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01),慈安、慈禧两宫太后立光绪为帝并垂帘听政。清光绪七年(1881)慈安太后崩逝,由慈禧太后1人垂帘。清光绪十五年(1889),光绪帝名义上亲政,但实际大权仍握在慈禧太后之手。

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后,光绪帝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实行"戊戌变法"。但被袁世凯出卖,从此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清廷大权再次落入慈禧太后之手。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一月十四日,光绪帝病死,终年38岁。


汉水白石言



小时候看电视,见珍妃被投井,光绪被囚。也是怒骂袁世凯国贼,又哀光绪帝太过仁慈,为何不以皇尊先下手为强杀掉慈禧?现在回顾,顿觉当年太过幼稚,皇权政争,岂是小儿过家家?图一时意气?

姑且不说光绪帝下不下的了手,关键是慈禧掌权十多年,人事、军权、国政一手抓,虽然还了政,没个十年八年的人事变换,跟没有还政没区别。要知道,雄才大略如汉武帝刘彻,当年窦太后不过一瞎老太,他也不得不委屈求全,不敢稍加拂逆,何况稚嫩、柔弱如光绪?而且慈禧的实力也不是窦太后比的了的。



其二,就是天天给光绪出谋划策的那帮子酸秀才,虽然个个都懂法术势、帝王术,但毕竟没有政治经验,而且任事激进,缺乏宏大格局,其政治纲领根本得不到朝廷重臣的认可和支持,妄想靠着几个学究、一点名义上的皇权就翻天覆地,实在可以算是笑谈。


其三,袁世凯如果不搞复辟,在近代史上也还是有一席之地的,说实话,这个人还是老成谋国的。当时情景,一是几乎毫无胜算,二是照康有为他们那帮人的搞法,于国无益,即便革新派赢得胜利,也不过是换了几个阴谋家掌权而已。而且由于政治分歧过大,必然大起干戈,动摇国本。于国于民,百害而无一利。诸君看看康有为后来的轶事,可知其人品,如此小人当国,那才是中华的不幸。

最后,就人情论,光绪也确实不能有此念头,毕竟本是慈禧亲侄子,四岁开始蒙慈禧视如己出般养育教化,十八岁亲政,慈禧也没有事事干预,实在是康有为一党越搞越过份,让满朝重臣不服,眼看大局要乱,慈禧才开始作重大调整的,而且斯时尚未考虑囚禁光绪,只是调整方向,但光绪听信康有为之言,要先拿慈禧,身为长辈,岂能不心寒?



此文,不是要为慈禧正名,中国近代百年血泪史,自乾隆晚年便种下了苦果,其余几乎就拜慈禧老妖婆所赐。但就这个问题就事论事,光绪帝原本也是无能之辈,若真是雄主,自会不动声色,亲自掌舵,调整人事,收拾人心,待水到渠成,杀不杀慈禧又有何区别?


谢金澎


我们先来确认一下这两个历史人物的亲疏关系。光绪从小是被慈禧养大的,表面是养母关系,实际上他们是有亲属关系的。光绪的父亲其实是咸丰的弟弟,光绪的母亲是慈禧的妹妹,而慈禧又是咸丰的妃子,按照血缘关系来说,慈禧是即使光绪的伯母,又是光绪的姨妈。当初同治病逝的时候,咸丰这一脉已经没有继承人了,按照大清法律,只能从兄弟或是兄弟的后代选举皇帝。慈禧为了自己能够继续执掌大清最高权利,选择了年仅几岁的光绪出任大清皇帝,而没有选择年富力强,声望很高的恭亲王做皇帝。

下面我们再来认识一下光绪皇帝,他几岁就当上了大清的皇帝,自然不能主持朝纲,这就理所应当的继续由慈禧来垂帘听政。这期间一晃十几年,等到光绪二十左右岁的时候,慈禧也是逐渐放权给光绪皇帝的。可惜的是光绪在这十年的亲政中,大清并没有强盛起来。在光绪这十年的亲政期间,也逐渐对慈禧产生了不满。以光绪为代表的维新派始终和以慈禧为代表的保守派互相斗争着,不过慈禧背后都是荣禄,李鸿章等实力派人物,而光绪皇帝背后只是珍妃,康有为,梁启超这些没有实权的维新党。

就权利来说,光绪皇帝没有实力也没有能力去诛杀慈禧,慈禧自从咸丰后期就以逐渐掌握大清政权,想当初大名鼎鼎的顾命八大臣都被慈禧扳倒,可想而知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能在慈禧面前过上几招儿。





折返888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就是九个字,不能杀,杀不了,不想杀。

首先是不能杀,光绪不是皇子继承大统,是藩王之子被慈禧选择入承的大统,他皇位的合法性来源于慈禧对他的选择,简单点说,慈禧也可以选择别人当皇帝,慈禧是光绪能当皇帝的“后台”。杀了他,光绪的皇位也坐不稳。光绪不可能杀慈禧,最多软禁。

其次是杀不了,这点大多数人很容易理解。皇帝杀人总不至于自己拿把刀去杀吧,宫女太监,满洲亲贵,汉族强臣谁会听光绪的去杀慈禧,开玩笑一样,别说杀,软禁也做不到啊。

最后,不想杀,光绪毕竟是慈禧养大的,感情是有的。其实这里面有个人坏的很,就是“搅屎棍”康有为,教科书上把慈禧,光绪脸谱化了,慈禧代表守旧势力,光绪代表革命进步势力,其实这是完全错的,慈禧也是改革派,你看看历史书上,没有慈禧的支持,洋务运动能搞得起来么。针对改革慈禧光绪虽然有不同意见,但并不是水火不容,有很大的回旋余地,而且具有人考证光绪并没有单独召见过康有为,更没把他当做心腹,而康有为,上窜下跳,妄图参与国政 ,当一代帝师,失败后,居然假传圣旨,私下去见袁世凯,要袁世凯囚禁慈禧,反而给了袁世凯表衷心的机会。慈禧一怒之下,囚禁了光绪,断送了光绪的前程。光绪真没想过要害慈禧,虽然年轻,自己有几斤几两还是有数的。


醉美木渎


曾经年少无知的时候也在想这个问题,光绪是皇帝为什么不直接杀了慈禧太后,自己亲政不就完了吗?那样“朕的大清就不会亡了”。但等到了现在才明白“皇帝并不是至高无上”,至高无上的是权力,这就像东汉末年大家都听曹操的,而对于汉献帝这个皇帝视为“傀儡”。光绪之于慈禧就好比于汉献帝之于曹操,傀儡而已!如果有什么不同,大概就是光绪和慈禧还有点血缘关系。。 清朝末年,慈禧是掌握清廷最高权力的人,在她的身边聚集了李鸿章,荣禄,刚毅等一系列实权大臣,只要稍微有些权力的人基本上都是慈禧提拔上去的,这些人自然把慈禧当做他们的“老佛爷”,光绪死了没关系,慈禧一定不能有事,可以说慈禧在清廷政坛地位的稳固是无法想象的。 而我们反观光绪皇帝,他的身边是一些什么人呢?有理想,有抱负,有才学,但缺少了权力。朝廷三品以上的大臣没有一个站在光绪这边,外边的九大总督更是没有一个为光绪办事。在他身边没有出谋划策的“孔明”,有的只有科举不中的康有为。 此外杀慈禧还得有人“操刀”吧,光绪不可能自己亲自动手吧,但当时紫禁城,颐和园的侍卫都是慈禧的手下,都是慈禧正蓝旗的人,光绪身边的两个太监总管都是慈禧太后一手提拔上去的。宫外的兵权,对于光绪来说就是“可望不可即”的“白月光”了,当时荣禄节制北洋各部,奉命拱卫京城,虽然荣禄的几万人马打不过八国联军,但保证慈禧的安全还是可以做到的。 如果光绪冒冒失失的杀了慈禧,他必将难逃一死!关键是光绪杀得了慈禧么,有那个实权吗?皇帝有实权才是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皇帝要是没了权力就是普普通通的一个人,大家尊崇的是权力而不是个人。慈禧就是一太后,但她牢牢的掌控着权力她就是九五之尊,接受世人的膜拜。 慈禧不是那么好杀的,她亲政47年,培养了一批忠于自己的政治势力,像荣禄、李鸿章、袁世凯、张之洞等晚清忠臣,这些人都只听命于慈禧,不会被光绪所左右。 慈禧待光绪也算可以,光绪四岁进宫,慈禧对他关爱有加,教他识字背书,又请翁同龢做老师,光绪满十岁时,让他跟在自己身边学习处理政务,有时还让他代为批阅奏折,光绪对慈禧也是敬畏有加。 慈禧还是放权给光绪的,1889年光绪18岁时亲政,但他的执政能力太差了,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都是光绪作主发动的,说明光绪还是有实权的,但其结果却出乎意料,都是慈禧给擦的屁股。 光绪任用的都是康有为、梁启超等机会主义者,这些人只会空谈误国,只会媚日,只会变着法子出卖西藏、新疆领土,幸亏慈禧及早铲除了这些乱臣贼子,否则他们成了气候不知还要做多少伤天害理的事。 光绪从小到大都在深宫里与外界隔绝既无交际能力有没有什么人脉关系,更没有过硬的团队人马,兵权就更不用说了;光绪唯一胜过慈禧的就是自己年轻,年轻就是本钱,拉拢一些朝中重臣,熬死慈禧一切都是自己的,但没想到慈禧如此的长寿,自己如此的短命,天意如此。至于是不是被慈禧害死的就不得而知了。 光绪打一开始就注定是傀儡,时间长了也就慢慢的习惯了,没有慈禧的支持光绪也做不了皇帝,但是只要有慈禧在,光绪就无权无势形同傀儡,就要活在慈禧的阴影里,有名而无实,反正任何事情都不用光绪操心,时间长了就变成废物一个了,没有主见,优柔寡断,终究成不了大器。


幸福有你独家赞助520


懦弱的皇帝怎么做得出弑杀自己养母的事情?从小就活在慈禧阴影下的光绪帝,和慈禧的关系就像老鼠和猫一样,维新变法期间都不敢动手,西逃的路上就更不敢动手了。

没有一支完全属于自己的政治势力,要想实现政变,就像是白日做梦。

维新变法失败后,年轻的光绪帝看到了自己和慈禧之间的差距,大清朝不在乎你屁股下的位置,在乎的是你到底是谁,到底能做什么。

身为大清国的皇帝,天底下最尊贵的人,还不是在别人的一声令下被关在了瀛台,失去了自由不说,还受尽皇家家奴的欺凌;即使上朝,也只是一个传声筒,任务就是在圣旨上盖下章而已。

何况,光绪是真的怕了,因为他从慈禧收回他亲政的权力后,清醒地看到了慈禧对国家、对朝政恐怖的控制能力。而且在“己亥易储”的闹剧中,也让他第一次真正看到了自己的危机。

原来屁股下的皇帝宝座从来就不安稳,是可以随时就被替换的。

不做吕武之事的慈禧,却比吕武还要强势。深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光绪帝,自然知道历史上那些被废除皇位的帝王的结局,也知道武则天登基前死了几个儿子。所以他不敢保证自己要是真的激怒了自己的养母,等待他的也许比唐高宗的几个儿子还要惨。

所以,维新变法失败后的光绪帝,彻底胆寒了。在那些朝廷官员,包括皇室贵族的眼里,他载湉真的只是一个傀儡。

既然是傀儡,就要有傀儡的觉悟,想在西逃的路上干掉慈禧,恐怕死的是他自己。何况,自珍妃被慈禧沉井的那一刻,光绪的心就已经死了,强国富民的雄心被慈禧一巴掌打得粉碎不说,最后连自己最心爱的女人也保护不了,这帝位坐着还有什么意思?这皇帝当得确实很窝囊。

心灰意冷才是光绪在西逃路上最真实感受,没有了生存的动力,也没有任何的势力,还谈什么政变,能活着就不错了。

退一万步说,即使杀了慈禧,“孝道”这一关他就无法向天下人交代。身为国君,做出这种忤逆之事,是要被人吐口水淹死的。

懦弱的光绪皇帝,根本就不知道,唯有心狠才能坐稳江山。仁慈,那是在你掌握绝对权力之后的事,否则,帝王的字典里永远没有仁慈两个字。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江东汪郎


看了这个题目,和几位老师的高论,虽说对这段历史故事也没有什么新见解,只是跟着嘚吧几句,为悟空这个栏目增添点人气。

说到慈禧这个人,也可以说是在中国近代一位最了不起的女性了,以太后的身份掌权40多年,前无古人也后无来者。慈禧17岁入宫,22岁晋封为懿贵妃,生皇子载淳(同治皇帝)。咸丰帝死后,慈禧联络恭亲王奕欣诛杀顾命八大臣,拥立同治帝继位,由于年幼,慈禧垂帘听政,代掌朝纲。奈何同治也是一个短命的皇帝,二十几岁就死了,慈禧只得又选了他的侄子(丈夫的侄子)兼处甥(妹妹的儿子)载湉为帝,年号光绪。可是光绪这个人挺倒霉的,从四岁登基到30多岁病逝就没赶上过好时候,天下大乱,内忧外患,把国家折腾得不成样子。光绪虽说是一个有志向的皇帝,但从小在慈禧的管束下,真就没有点儿申张的机会,虽身为皇帝,但权利基本都是掌握在慈禧的手中。

光绪也是个人啊,也有着独立的人格,也有着远大的抱负,也想身为皇帝能自己说了算。这就使得母子二人在处理一些问题上产生了矛盾,虽说光绪觉得慈禧对自己太刻薄,不敢放权给自己,但是碍于身份与慈禧的威势也不敢有什么非分之想。

至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方战败,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一事件扰动了中国一些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连续上书光绪皇帝要求变法。光绪这个人也挺血性,更兼康有为梁启超文章写得好,说得头头是道,把光绪也说动心了。可慈禧为了皇权,为了帝制的延续,变法她是坚决不同意,这就使母子之间的感情,又增加了一层隔阂。可坏事就坏在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这些人身上了,竞想策动政变联系了当时最有实权的袁世凯,妄图推翻慈禧,让皇帝归政。可是这帮人低估了袁世凯,袁世凯也不傻,也知道这可是掉脑袋的事,在稳住了康梁等这一伙人后,把事情的真相报告给了慈禧的亲信荣禄。慈禧闻之,这还了得,随即派人囚禁了光绪,搜捕变法党。康梁等人腿快都跑了,谭嗣同,杨深秀等七君子因此输掉了脑袋。

若向当初光绪为何不杀掉慈禧?自己亲政?这个问题嘛,可不这么简单。一则他没有那个机会,也没有那个能力。二则光绪与慈禧是母子关系,嗜母夺权的事,那是人干的吗?就算成功了也要背负千古骂名,草民尚不能为,何况身为皇上?坏事就坏在了康梁这些人身上,猴急的想当官,想实现自己的抱负,策反袁世凯发动兵变(据资料介绍康有为这个人德性也不怎么样,私欲极重)以致把光绪害得好苦,把变法的事忽悠了一阵子,也泡了汤。


手机用户58801659536


事实上,光绪并非没有亲政过。自光绪十五年到光绪二十四年,光绪皇帝整整亲政十年。

这十年间,不可否认,慈禧的心腹大臣们仍然占据要职。但是,很多大事的决策权是属于光绪的。慈禧及其心腹们,并未掣肘。

如果光绪有能力,完全可以一边使用着慈禧重用的旧臣,一边慢慢提拔自己的人马。同时抓住某些大的时机,为自己立威。

历朝历代,权力更迭,不都是这样的吗?

慈禧能够一步步站上权力巅峰,也不是无故得来的。按她自己的说法,灭长毛(太平天国),平捻子,为大清国操碎了心。

正是通过这些大事,她在朝廷上立了威,这才能够让李鸿章等人中龙凤甘心受其驱使。

光绪应该也想过立威的事情,比如甲午战争,就是光绪皇帝力主的。

如果当时这场战争打赢了,我敢打赌,光绪绝对能够顺利从慈禧手中接过权柄。可惜,他输了。

光绪亲政期间,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戊戌变法”。其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依然是失败。

光绪的病根,是能力不足,尤其是不能识人。甲午战争时,他听信翁同龢;戊戌变法时,他听信康有为。事实证明,这二位都非能臣,甚至可以说,这二位都是谋私不谋公的小人。

这样的一个皇帝,即便杀了慈禧,独掌大权,又能如何呢?何况,他根本杀不了慈禧。

一来,清朝是儒家立国,忠、孝为儒家最重要的两大信条。如果光绪胆敢弑母,如何向天下人交代?如何向身为儒家信徒的大臣们交代?

二来,慈禧是个老谋深算之人,不可能不考虑自己的安全,而且掌握兵权的又是她的心腹。光绪就算真的想杀她,也没那么容易。

所以,光绪要想接过慈禧的权柄,不在于杀不杀慈禧,而在于他自己是否有能力掌握这个权柄。

事实证明,他并没有这个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