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對內和對外態度:優先控制武將防內患,不惜放棄恢復失地

金滅北宋之後,對於稱帝南逃的趙構一路追擊。1129年,完顏宗弼佔領建康後率軍繼續南下追擊趙構。到了1130年,金軍因江南的密集河湖水網,使騎兵無法發揮優勢,同時金軍也不善水戰;最終無法立足而北返。在北逃過程中,遭到韓世忠和岳飛等軍隊的沉重打擊。

因此,完顏宗弼自渡江南侵失利後就害怕渡江,再不敢輕易入侵江南。

在新形勢下,金朝也改變了對南宋進攻的策略:一方面派秦檜作為內奸潛入南宋朝廷內部,進行誘降和破壞抗戰活動;一方面在黃河與淮河之間的中原地區立劉豫為"大齊皇帝",在金與宋之間建立一個緩衝地帶。

於是在1130年發生了兩件事,一是1130年九月,金在原北宋中原故地冊立了偽齊;二是1130年10月秦檜“返回”了南宋。

此時的金朝在江淮方向,一有偽齊對抗南宋,二有秦檜從南宋內部策應。接下來,金朝就把軍事進攻的重點轉向了陝西。

川陝之戰的概況

陝西在中原的西部,對於金已佔領的中原地區是一個側面威脅。

在建炎四年之前,宗弼率軍侵掠東南,同時金軍的西路軍婁寶部則在攻打陝州(今三門峽市西)。但是,宋將李彥仙領兵固守,堅持兩年,歷大小二百餘戰,金軍終不能前進。

李彥仙的經歷與岳飛早期經歷類似。1126年,他散家財募兵3000赴京勤王。到了京畿赴京,年輕氣盛的李彥仙上書彈劾李綱,說李綱不會用兵。結果可想而知,李彥仙被官方下令追捕,他不得不改名逃匿。同年,金兵佔領了河東,李彥仙再度從軍。這一段經歷,與岳飛非常像。

李彥仙固守陝州時,張浚命都統制曲端去救援,曲端卻不聽號令按兵不動,最後陝州城糧盡無援,1130年正月被金攻破,李彥仙投河自盡,壯烈殉國。李彥仙時年36歲,其全家也被金兵屠戮,只有一弟一子倖免於難。

其後,金兵長驅入關。宋軍中只有曲端的副將吳玠率兵抗擊,先後在青溪嶺、彭原店戰敗了金軍。

南宋對內和對外態度:優先控制武將防內患,不惜放棄恢復失地

富平之戰

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金朝又派宗輔率軍到陝西,會合從江淮而來的宗弼軍和在陝西的婁寶部,打算深入陝、川,然後順長江東下,一舉消滅南宋。

此時的金朝很狡猾,在江淮地區做了佯攻。趙構以為金兵將再次渡江南侵,又準備下海逃跑,但被大臣勸阻了。趙構於是命令川陝宣撫處置使張浚出兵,以牽制金兵南下。

張浚接到宋高宗出兵陝州的命令後,開始行動了。但是張浚這個人志大才疏,行事又常剛愎自用。張浚召集了劉錫、吳玠、劉錡、孫渥、趙哲等秦川五路人馬,共約30萬,以劉錫為都統制,發檄文向金兵問罪,展開大規模的反擊。

自恃兵多將廣的張浚,犯了驕傲輕敵的錯誤。在戰前既沒有認真勘察地形,也沒有進行很好地排兵佈陣,"人數雖多,營壘不固,千瘡百孔"。

金兵則利用了宋朝兵將麻痺輕敵的思想,一舉戰勝了宋軍。都統制劉錫率領的五路大軍在富平一戰就全軍潰退,丟棄了大量軍用物資。這就是"富平之戰"。富平之戰是宋軍組織的一次大規模會戰,但可惜的是一戰即潰。金軍進入了關隴。

和尚原之戰

富平戰敗,張浚只率兵1000餘人,退到蜀口的興州(今陝西略陽),又從興州逃入四川的閬州(今四川閬中)。南宋軍隊在陝西全部潰退,至紹興元年(1131年)三月,陝西五路基本上為金所佔。 接著,金兵就向蜀口的前哨陣地和尚原(今陝西寶雞西南三十五里)進攻,目的是佔領蜀口,進軍入川。

和尚原的宋守將吳玠有勇有謀,富平戰敗後宋軍向川蜀方向潰逃,吳玠堅持認為,應該扼守和尚原這一戰略要地。

吳玠於是招集潰散將士數千人,同將士們歃血為盟,誓死保衛和尚原。

紹興元年 ( 1131年 )三月,金軍開始攻打和尚原。金軍沒立部進攻和尚原,被宋軍擊敗。五月,金軍兵分兩路。“沒立自鳳翔,烏魯摺合自階、成,出散關,約日會和尚原”。吳玠率軍奮力抵抗,“生獲首領蘊逋,斬千戶潑察胡”,使兩路金軍難以會合,金軍失敗。十月,宗弼率數萬大軍“造浮樑,跨渭水,自寶雞邊界營三十里,壘石為城”,第三次進攻和尚原。吳玠與吳璘率軍與金軍激戰三晝夜,最終大獲全勝,生擒宗翰的女婿等高官二十餘人。宗弼本人則後心被射中兩箭,其所率金軍也被剿殺幾盡。

和尚原之戰是主戰派經營川陝以來取得的重大勝利,扭轉了富平之戰後的失敗情緒,粉碎了金兵自陝入川的計劃。

南宋對內和對外態度:優先控制武將防內患,不惜放棄恢復失地

饒鳳關之戰

和尚原敗後,金朝改派撒離喝為陝西經略使,屯兵鳳翔,與宋軍對峙。之後金軍採取迂迴,繞開和尚原。紹興二年 (1132年)十二月,金軍先後攻佔商州、金州、洋州。次年二月,又進攻饒鳳關,吳玠則率兵日夜兼程三百里到達至饒鳳關拒敵。金軍利用降將的指點,從蟑溪嶺繞到關後,乘夜攻克郭仲荀山寨,能夠居高臨下進攻饒鳳關。宋軍腹背受敵,吳玠戰敗,饒鳳關失守。金軍乘勢佔領了漢中,四川大震。

但是金軍雖勝,也是慘勝,死傷已過半。此時宋軍採取堅壁清野措施,使金軍找不到補給,只能殺軍馬而食;等到馬被吃光了,開始殺其軍中的漢軍做軍糧。吳玠與劉子羽乘機出師反攻,金軍被消滅大半,又發生了瘟疫,於是只得退軍。宋軍在饒鳳關下發現馬皮一萬七千餘張,可見此戰之慘烈,陝西宋軍以其實力扭轉了戰局。

仙人關之戰

接下來,吳玠劉子羽考慮經營陝西保住四川的策略。他們認為和尚原離川蜀較遠,供應不便,於是在仙人關附近的殺金坪修築軍寨。

仙人關處鳳州 (今鳳縣)與興州 (今略陽縣)交界處,史書上說其“北控吐蕃,東連歧雍,西通蜀沔”,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紹興三年(1133年)十一月,金軍攻佔領了和尚原。

宋軍為了加強防禦,在川陝一線作了佈防調整:秦州、鳳州、洋州一線,由吳玠負責,駐屯仙人關;金州、房州、巴州、達州一線,由王彥負責,駐屯通川;文州、龍州、威州、茂州一線,由劉錡負責,駐屯田西;洮州、岷州、階州、成州一線,由關師古負責,駐屯武都。

宋軍調整完不久,紹興四年(1134年)春,金軍為了奪取四川,宗弼與撒離喝率十餘萬人進攻仙人關,當時的宋軍僅有三萬人。金軍採取了堡壘推進戰術,連珠紮了四十餘寨,決意要拿下仙人關進入四川。面對強敵,宋軍也非常堅決,吳玠之弟吳璘“拔刀畫地,謂諸將曰:‘死則死此,退者斬!’”因而仙人關之戰十分慘烈。最終仙人關之戰,宋軍大獲全勝。

金軍經過仙人關之戰後,不再妄動,雙方進入僵持對峙階段。直到1139年的第一次紹興“和議”達成,金朝把陝西歸還給宋朝。

南宋對內和對外態度:優先控制武將防內患,不惜放棄恢復失地

從川陝之戰看南宋軍事的特點

川陝之戰以先敗後勝的方式結束,前後歷時五年,最終穩固了川陝之界,保住了南宋對四川的穩定控制,為南宋政權的穩定建立了上游基礎。

從川陝西之戰中南宋的種種表現,我們能看出南宋抗金以及軍事方面的一些特點。

首先,宋廷只在皇帝感覺危險時才會有全局意識

1130年趙構指示張浚在陝西發動對金戰爭,以減輕江淮金軍的壓力。而實際上從1127年秋到1130年的彭原店之戰,陝西的宋軍基本是自發組織抗金斗爭,說得不好聽就是朝廷似乎遺忘了他們。

金對陝西的進攻,直到建炎元年(1127年)秋才開始,金軍以婁室為統帥,大舉進攻陝西。在這之前,稱帝的趙構沒有想到要調用他們主動出擊。

之後這種朝廷感覺有危難才令武將出擊的情況屢屢發生。一旦危難過去,則又盡行苟且,忙於求和。

比如紹興十年(1140年)的順昌之戰。金廢除和議侵宋,當年五月劉錡率王彥舊部八字軍堅守順昌,以少勝多,把金軍打得大敗,連退35裡。宗弼親率大軍來援。劉錡以逸待勞,並在金兵水源投毒使金兵中毒。結果宗弼大敗。此戰震動了金朝,金朝開始把燕京珍寶北運,準備徹底北逃放棄中原。當時有人建議宋廷乘勝出兵直追。但宋高宗趙構不同意,反而嚴令劉錡退軍。

之後不久岳飛又創造了郾城大捷,一樣的被趙構阻攔,不許乘勝追擊。

宋高宗一貫做法就是:他感覺危險了,就讓眾將開打;等他感覺安全了,就立刻停戰求和。根本不考慮全局,不想著恢復中原故土。

其次,民間人士的家國情懷濃烈,積極抗金,士氣可用。

金人以異族的身份進入中原,其表現出的是十足的盜匪形象。其殘暴統治激起了中原人們自發地奮起反抗。像李彥仙那樣散家財募兵衛國的人不少。李彥仙最初對金軍取攻勢時,接連獲勝,宋高宗曾經對輔臣說:“近知彥仙與金人戰,再三獲捷,朕喜而不寐。”

在開封保衛戰期間,就有王善、丁進、王再興、李貴、楊進等眾多的義軍首領率部赴淵京畿。在各地堅持鬥爭的有河內人王彥領導的八字軍、活躍在山西陝西河北一帶的紅巾軍(有一次戰鬥中,差點生擒完顏宗翰)、五馬山寨義軍(在河北山西等地活動)、梁山泊水軍(梁山泊起義農民,以梁山泊為據點,堅持抗金戰鬥)等等。

南宋對內和對外態度:優先控制武將防內患,不惜放棄恢復失地

第三,南宋將領之間多有內耗,以至於失敗

比如著名將領曲端。他以能征善戰而著稱,威名遠播,震懾金人。曲端與吳玠在陝西皆有重名,當時陝西人稱他們倆:有文有武是曲大,有謀有勇是吳大。他們帶領的軍隊也訓練有素,不擾民。

但是,眾將領之間的關係就複雜了。在平時看不出來,到了關鍵時刻則產生禍患。他們的問題在於各自為政,互不應援,導致宋軍被金軍各個擊破。

建炎二年(1128年)六月,南宋任命延安知府王庶節制陝西六路軍馬,曲端為節制司都統制。然而,曲端卻根本不甘於做王庶的下屬。當年十一月,金軍攻鄜延,王庶多次派人令曲端出兵增援,曲端卻不聽節制,坐視延安失守。1130年正月,吳玠與金軍撒離喝部戰於彭原店。一開始時金軍遭到宋軍沉重打擊,但金軍經過整頓後再次發動猛攻,吳玠難以抵抗,駐紮在附近的曲端(時為吳玠上級)不但不出兵支援,反而退至涇州,最終吳玠大敗。事後曲端還以吳玠違揹他的節制為由,將吳玠降級。曲端和吳玠也從此不和。

1130年,曲端的上司是張浚。在陝州之戰中,李彥仙奮力固守,多次挫敗金軍,最後城中食盡,李彥仙只有一些豆子,他煮豆給將士們吃,自己只喝湯。期間,李彥仙多次告急於張浚,張浚一面送金幣犒勞軍隊,一面派曲端派兵援救,但曲端卻嫉妒李彥仙比自己官位高,拒不聽令。最終致使陝州孤立無援而失守,李彥仙投河殉國。

第四,戰果有時候取決於戰鬥意志的強弱,戰鬥意志強,則獲勝概率大。

軍事鬥爭中,如果一方沒有戰鬥意志,那麼必然失敗,在冷兵器時代尤其如此。這一點從開封兩次被圍能看的清楚。宋軍多數守將懼敵如虎,不戰自潰,因此金軍才能一路順利地長驅直入抵達北宋首都。金軍第一次過黃河時,只找到幾首小船,每次只能載7~8人,就這樣還能把大軍渡過黃河,因為南岸宋軍早已嚇跑了。

但是,一旦宋軍堅決抵抗甚至反攻,戰況就完全不同了。

如和尚原之戰,吳玠收新敗之兵,本應為戰力薄弱之師。但是吳玠堅持抗戰,並與眾位將士歃血為盟,誓死抵抗金軍。最終吳玠率數千將士,分別於1131年三月、五月、十月三次打退數倍於己的金軍。

1134年的仙人關之戰也是如此,主將吳璘戰鬥意志堅決,誓與陣地共存亡,斷絕了眾人棄關逃跑的念頭,最終以3萬人戰勝金軍10萬人。

當然戰鬥意志不是萬能的。只是在雙方力量和地形地勢結合之後相差不大的情況下起決定作用。比如饒鳳關之戰,雖然宋軍戰意堅決,但無奈腹背受敵,只能撤退。

如果宋軍都能據城做堅決抵抗,金軍怎能如此順利地僅僅兩年就消滅了北宋呢?

南宋對內和對外態度:優先控制武將防內患,不惜放棄恢復失地

第五,西北之地多有壯懷激烈之士,勇武善戰

自古以來,關陝地區的人就崇尚武功。從北魏開始,直至隋唐五代和北宋,這種尚武精神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名將,宋朝當時就有“取財於東南,而募兵於西北”的說法。

南宋初年,名將也多出自川陝地區。韓世忠是陝西綏德人,李彥仙是寧州彭原人(今甘肅寧縣),吳玠吳璘兄弟是德順軍人(今甘肅省靜寧縣),曲端是鎮戎軍人(今寧夏固原),劉錡是德順軍人(今甘肅省靜寧縣)。這些主戰派將領都可堪稱一代驍將,史籍多有記載。

比如,史稱李彥仙:“嚴厲不可犯,以信義治陝,犯令者雖貴不貸。與其下同甘苦,故士樂為用。”

結束語

以今日眼光看去,南宋朝廷在軍事上始終奉行消極防禦政策:敵人來攻了,可以防守;敵人退了,宋軍也該退。至於反擊、全局反攻以收復失地,從來不在南宋朝廷的選項裡。

究其原因,這與宋朝“崇文抑武、以文馭武”的一貫政策有莫大關係。

南宋初年家國危亡,這個特殊形勢使得武將的權力和地位有了很大提高。

但武將權力地位的提高,與宋朝以文抑武的祖宗家法發生了衝突。南宋朝廷的執政文官集團,不論是主戰派還是主和派,儘管他們在對金和戰問題上紛爭不已,相互傾軋排擠,但他們在限制武將權力和“崇文抑武”的認識上則是一致的。他們處處防範武將權力地位的提高,只要有適當的時機,便想方設法削弱武將權力,重新回到“以文馭武”的軌道上來。

南宋對內和對外態度:優先控制武將防內患,不惜放棄恢復失地

宋朝的家法和武將權力地位提高的矛盾,始終貫穿於南宋初年統治集團的上層權力鬥爭之中。這個矛盾隨著抗金形勢的變化而變化。

最終,宋廷為了控制武將、防止內患,不惜放棄恢復失地、偏安江左、與金朝息兵議和。最終武將的權力地位又回到宋朝傳統“以文抑武”的立國思想之下。

至此,我們大致可以明白趙構對金的態度:在祖宗制度基因控制下,以保皇權為第一要務,因循苟且。

(完)

以上是凌煙閣論史今天的原創首發文章,歡迎你點贊、轉發、評論、關注,不同觀點也歡迎你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