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武帝對於個人地位的孜孜以求,是怎麼拖累其政府的

引言

明朝末年,由於中央政治的黑暗,導致國家的軍事已經經濟實力都下降到了難以抵擋農民起義的地步,終於淪落到了北京城破,明思宗自盡的後果。但是當時分佈在中國各地的明朝藩王還有一定的影響力,而且在長江以南明朝政府還有成建制的文官架構,弘光政權也成為了抵抗起義軍與清軍的主力組織。但是由於大臣之間的不和以及弘光帝能力低下,弘光政權終究沒能守住長江一線,南京失守之後,南明的防守形勢變得岌岌可危。

隆武帝對於個人地位的孜孜以求,是怎麼拖累其政府的

明朝古城樓

在明朝末期大多藩王都遠離政治,謹遵祖訓。但是卻有一個異類因為曾經組織自己的義軍勤王而被囚禁,這個人就是唐王朱聿鍵。在弘光政權失敗之後,他接受了前弘光朝禮部尚書黃道周的勸諫,宣佈願為下任監國。在其達到福州城不久之後,他就宣佈即皇帝位,建元隆武,定福州為臨時國都。

與明末其他藩王相比,朱聿鍵對政治有更大的熱情,而且也有一定的政治能力,但是由於其沒有妥善處理與其他南明政權的關係,而且也沒有調節好朝中文武大臣的關係,導致這個看起來最有希望的南明抵抗政權最終也以失敗告終。

隆武帝對於個人地位的孜孜以求,是怎麼拖累其政府的

南明隆武帝朱聿鍵


隆武政權與浙江魯王政權的相互排斥

唐王在福州稱帝之前,魯王朱以海已經在紹興宣佈擔任南明政府的監國了,因此在隆武帝宣佈即位之後,南明就相當於有了兩個並立的中央政府,這對於南明的發展無疑是十分不利的。雖然浙江與福建是相鄰的省份,但是由於交通不便,所以兩個政權之間其實缺乏足夠的溝通,知道隆武帝建元兩個月之後,他才得知魯監國的存在,於是他派遣使者前往紹興頒佈登基的詔書。

隆武帝對於個人地位的孜孜以求,是怎麼拖累其政府的

南明監國魯王朱以海墓

但是魯王政權的官員對於這件事情卻深感為難,由於魯王為人謙遜,而唐王又是他的叔輩,所以魯王本來打算接受隆武帝的詔書。但是其下兵部尚書張國維卻認為一旦魯王放棄監國之位,那麼在浙江東部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抗清力量就會很快瓦解,這對於當時的抗清局勢無疑是不利的。而且這也會讓歸順魯王的大臣們出現動搖,這也是十分不利的。魯王接受了他的建議,拒絕了隆武的登基詔書。

在得知這一消息之後,隆武帝以私人身份向自己的"皇太侄"發了一封長信,希望魯王能夠承認自己的皇帝身份,並且協助自己在浙江的軍事行動。之所以隆武帝希望在浙江東部採取軍事行動,是因為隆武帝深知福州不是偏安之地,他十分希望能夠以浙江為基地,攻略南京,以圖恢復。

但是魯王對於隆武政權的態度卻沒有出現好的轉變,後來隆武帝曾經向魯王政權派遣了使者,但是其卻沒有收到魯王政權的保護,在浙江境內被散兵殺害。而隆武帝之後也囚禁了一名魯王政權的使者,並在後來將其殺害。

由此可見直到這兩個政權覆滅,他們都沒有建立起有效的合作,作為當時南方中國最有實力的兩個抵抗組織,他們的各自為戰讓南明的實力被大大削弱,這也是南明歷史上最大的遺憾。而魯王之所以後來堅定的不與隆武帝進行合作,可能與隆武帝對其他宗族的迫害有關。

隆武帝對於個人地位的孜孜以求,是怎麼拖累其政府的

南明靖江王府

在這兩個政權並立的時候,在廣西地區也出現了一個監國政權,當時的靖江王既不知道隆武帝,也不知道魯王監國的存在。但是後來他卻被隆武帝的手下押解到了福州被處死,由此可見當時隆武帝為了防止其他宗藩威脅自己的地位,其手段還是十分嚴酷的,這可能也是魯王后來始終沒有承認隆武帝地位的重要原因。此事在《隆武紀年》中有如下記載:

"靖江王亨嘉於八月僭稱監國,以楊國威為大將,據有桂林。閩中頒詔,不受。……俘亨嘉與楊國威,顧奕等至閩,戮於市;廢亨嘉為庶人,幽死。"

在弘光政權失敗之後,南方中國最重要的抵抗力量就是魯王監國政權以及隆武帝政權,但是這兩個政權卻沒能齊心協力,精誠合作,導致始終沒能形成合力,也沒能以浙江作為根據地奪回重要的南京城,南明的抵抗只能從之前的力求光復轉為戰略防守,而這其實已經是他們慢性死亡的開始了。

鄭芝龍與清流領袖的嚴重矛盾

在唐王到達福州之前,其就已經開始向當時福建勢力最大的軍事領袖鄭芝龍頻頻示好,在稱帝之後不久,他就將鄭芝龍從南安伯加封為平彝侯。並且破格准許其使用非正式的"勳輔"稱號,表示其與大學士同列。當時戶、兵、工三部尚書都為文官,但是隆武帝卻授予鄭芝龍全權處理三部軍事事宜的權力,由於當時福建政權的所有事務基本都與軍事行動有關,因此鄭芝龍相當於可以節制所有事務。而且隆武帝沒有子嗣,他甚至將鄭芝龍長子鄭森收為義子,賜國姓朱,賜名成功,並給予了他多種特權。

隆武帝對於個人地位的孜孜以求,是怎麼拖累其政府的

隆武一朝重臣鄭芝龍

但是文官們卻對於鄭芝龍的所作所為不太滿意,首先他們對於鄭芝龍激起下屬強行徵收重稅的做法十分不滿,而且鄭芝龍激起下屬鄭鴻逵還有鄭彩本來承擔前鋒任務,但是遲遲不發兵,這樣的行為甚至讓隆武帝都開始懷疑鄭芝龍集團的忠誠。

當時文官集團相比起鄭芝龍反而有著更強的進取精神,比如當時的文官領袖黃道周,他之前就是清流黨的領袖,譽滿全國。在隆武朝見更是成為了朝中文官的領袖。他眼見鄭芝龍等武將遲遲沒有行動,十分擔心隆武政權將陷入偏安的僵局,於是向隆武帝請命出征,希望能夠依靠自己的聲望來聚集足夠的兵員和給養,攻取江西等地,以讓外界知道隆武政權的進取心,安撫人心。他出徵前的上疏在《黃漳浦文選》中有如下節錄:

"臣隻手赤身,無大兵重餉。又以迂闊,為此間巧佞者所輕,維陛下寬其前途,宏其剛愎,同如此水臆,共此文章靈,臣誦之起舞,感嘆再四也。"

黃道周在出徵之後,確實如他設想,有不少人民加入了他的義軍,而且也有一些官員和士紳也都給予了他經濟支援。但是黃道周卻因為文官與鄭芝龍集團的矛盾沒有得到兵部的一點資助,也沒有合適的將官來統領軍隊。這就導致這支部隊的戰鬥力並不強。但是他卻沒有放棄進軍的念頭,他希望通過自己的戰鬥喚起更多人的反抗意識。他的部隊由於遭遇大雨以及疾病的侵襲,到最後只剩下了一千餘人,但他還是毅然向婺源發起了進攻,最終兵敗被俘,於南京慘遭殺害,這對於南明來說無疑是一個極大的損失

隆武帝對於個人地位的孜孜以求,是怎麼拖累其政府的

明末清流領袖黃道周

南明隆武政權相對於弘光政權,文武官員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加深,掌握軍政大權的鄭芝龍集團一直拖沓不作為,而缺乏軍事素養的文官們卻主動出擊,落得個慘敗的下場,這對於隆武政權無疑是極大的削弱,也是南明歷史上的一大悲劇。

隆武皇帝過剩的精力對於政局的負面影響

前面提到隆武帝是明末藩王中少有的有政治熱情的人,其在崇禎年間就因為擅自發兵而引來牢獄之災。而且與其他能力不足的藩王比起來,隆武帝的精力以及政治能力都是有著明顯優勢的,也讓他成為了南明時期難得的"明君之選"。在《隆武紀年》中對於隆武帝的行政能力有如下記載:

"特好讀書,博通典故,為文下筆數千言立就。手撰三詔及與魯監國書,凡閣館諸臣擬上者皆屏不用;親灑宸翰,洋洋灑灑,諸臣相顧皆不能及。"

但是好的條件不一定能保證隆武帝成為真正的明君,由於隆武帝對於自己的能力有著強烈的自信,並且有著旺盛的精力。因此無論大事小情他都要親自過問,他也沒有向大學士們徵求意見的習慣,這對於人才和人力是一種極大的浪費。

而且隆武帝雖然精力充沛,並且精明過人,但是他過於熱情的性格讓他在做出政治決斷的時候經常出現變動,其上諭和詔書甚至經常出現自相矛盾的情況,這讓隆武政權的政令很難長久推行,讓其政治情況一直比較混亂。

隆武帝之所以會這樣反覆無常,除了其個人性格之外,也與福建的地理位置有關,當時福建受到的信息往往都是比較滯後的,而且隆武帝對於其他宗藩有較強的戒心。這讓他往往在接到消息的第一時間就想做出反應,但是消息的滯後讓這些反應經常適得其反,在出現不良結果後隆武帝只得修改之前的成命,這也是他的無奈之舉。

在隆武一朝,文官和武將對於這名優秀的帝王都有著很強的信心,但是著也讓隆武帝的決斷缺少他人的指點,往往並不是最佳的處理方式。這樣的行政方式不僅浪費了隆武朝中的諸多良臣,更讓隆武政權難以建立起穩定的中央政治體系。

隆武帝對於個人地位的孜孜以求,是怎麼拖累其政府的

心力交瘁的隆武帝朱聿鍵


結語

隆武政權作為南明後期最有希望逆轉局勢的政治組織,不僅因為隆武帝是相對出色的領導者,更因為他得到了當時勢力強大的鄭芝龍集團的支持。但是在後面的運行過程中,它依然沒能擺脫南明政府內鬥的老路,在內耗之中走向了滅亡,而且隆武帝本人理想遠大卻難以容人,雖然他對下屬十分寬仁,但是對於自己的宗族卻十分苛刻,這讓南明政府難以得到其他抵抗政權的支持,只得陷入單打獨鬥的境地終究難以恢復河山。

而且隆武帝個人能力的突出對於隆武政權來說也是一柄雙刃劍,其對於朝堂大事的獨攬讓南明的政治權繫於其一人之手,政令的好壞完全取決於隆武帝一人的政治判斷和個人狀態。但是繁重的政務讓隆武帝終於難以支持,在隆武一朝後期政令錯誤頻出,這也是其覆滅的根本原因。但是在隆武政權失去浙江魯王的支持的時候,其實已經註定了其失敗的結局。隆武帝對於地位的不懈追求終究還是導致了個人的失敗。



參考文獻

1《隆武紀年》

2《明季南略》

3《黃漳浦文選》

4《隆武遺事》

文章內容為本號100%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