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朱允炆,你会不会削藩?如果会,怎么面对朱棣的靖难之役?

古曲古风


今天,我也做一个”马后炮”,来侃一侃,如果我是朱允炆,我怎样改变历史!

会不会削藩——会

答案是肯定的。历史已经证明了,分封制有强大的离心力。西周时期,分封制度瓦解,出现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群雄争霸的局面。西汉时期,刘邦分封铲除异姓王后分封同性诸侯王,导致七国之乱。西晋时期,晋武帝实行分封,导致八王之乱,西晋因此灭亡。明朝初年,朱元璋在还在世时,诸侯尾大不掉的局势已经形成,若是不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必定会威胁中央政权。朱允炆也深刻意识到藩王对中央的威胁,所以他一上位就急着解决藩国的问题。

在削藩的问题上,朱允炆犯了两个大错,一是操之过急,刚坐上皇位,凳子还没有坐热,就急着对自己的叔叔下手,不到一年的时间,五位叔叔就相继被削。中国自古讲究亲亲尊尊,朱允炆的做法,失了仁义,导致自己处于政治上的被动。若是我来当皇帝,我才不急着对他们下手,先惯着几个叔叔,他们越是造作对我好处越多,我就越有理由把他们拉下马。而我要做的就是培养一批属于自己的势力。虽然爷爷朱元璋将功臣大将都铲除得差不多了,但是整个大明王朝人才济济,想要拉拢一批为自己卖力的人才不是一件难事。只要沉下心来,十年左右,天下人才自然收入囊中。

朱允炆犯的第二个错误就是削藩顺序的错误。朱允炆叔叔众多,实力最强、野心最大的就是朱棣。先对朱棣下手,能给其他藩王强大的威慑。解决掉最强劲的对手,其他小罗罗就好办很多了。对比其他藩王,朱棣做事确实谨小慎微,很少犯错,但不代表一点瑕疵也没有。朱棣能突然发动靖难,说明他早有准备,存在谋反的心思。单凭这一点,就可以把他拿下。

怎么应对靖难之役

  • 第一、远离猪队友

很多人都说,朱允炆明明有一手好牌,却打得稀巴烂。其中有一个关键的原因——猪队友太多。因为猪队友的原因,使得朱棣在很多关键点死里逃生并且绝地反击。猪队友之一黄子澄,他建议先易后难,给了大尾巴狼朱棣喘息和准备的机会。也是他建议用李景隆代替耿炳文。这个李景隆是头号猪队友,他只会纸上谈兵,根本不懂行兵打仗。耿炳文只是败了一次建文帝就换掉他,李景隆老是打败仗建文帝也没换掉,想想也是非常奇怪的事情。从李景隆后来的经历来看,他极有可能是一个间谍。对比之下,耿炳文这位老将才是靠谱的小伙伴。

  • 第二、舆论造势、御驾亲征

朱棣借助“清君侧”的名义发动靖难,宣称是遵照《皇明祖训》举兵保卫皇帝的。实际上,明眼人一眼就看出了朱棣的狼子野心。藩王举兵清君侧,最终解释权在皇帝手中,皇帝没有叫你来,你却来了,这就是谋逆大罪。朱允炆完全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在舆论上造势,给予朱棣强有力的打击,因为朱棣的口号根本就站不住脚。与此同时,御驾亲征。皇帝御驾亲征,不仅能够鼓舞士气,而且方便指挥前线,给予敌人无形的心理压力。

  • 第三、奖励军功、击杀乱臣贼子

朱允炆曾经下过一道很奇怪的命令,他在将士出征前,昭告他们“毋使朕有杀叔父名”,不论是朱允炆假仁假义、顾念亲情,不愿意朱棣死,还是暗示部下悄悄处理掉朱棣,这都使得手下办事非常束手束脚。你要是想杀掉朱棣,命令又不明确,谁敢杀死皇帝的叔叔,要是以后皇帝后悔了,怪罪下来,谁担待得起。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狠下心,宣布朱棣是谋朝篡位的乱臣贼子,乱臣贼子自然是人人得以诛之啦,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不怕手下的人干事不卖力,朱棣就成为众矢之的,死期就不远了。做事要狠,斩草要除根,正是这个理。

  • 第四、改变军事指挥策略

朱允炆在具体的军事指挥上犯下了严重的原则性错误。他只知道滥用兵力,以多制胜,对敌人的弱点并不是很明了。朱棣很是大胆,他敢于孤军深入,拿下山东之后,直取南京。其实这也是朱棣的致命缺点,他这种作战方式利于战不利于守,利于合不利于分。若是朱允炆能够下令山东、北平坚守城池,储备足够的粮食,再叫十几个骁勇善战的将士领着数万兵马,分守各大险要的关卡,将敌人分而化之,也不是不可能。

当然,历史不能假设。我们这些后人也只能做做马后炮。历史也证明,竞争上岗的皇帝,通常比较优秀。朱允炆若是皇帝,只是一位很好的守成之君,而朱棣,却是一位勇于开拓的君主。


小高读史


历史上朱允炆的失败,其实是因为昏招太多。要解决朱棣,其实是件很简单的事!

一、最简单、最快速的方式就是把朱棣软禁或监禁起来!

历史上朱允炆是有两次机会可以把朱棣监禁起来的,但是他没把握住机会。第一次是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死后,朱棣从北京南下准备“奔丧”,朱允炆因为朱元璋留下的遗诏“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把他挡了回去!这是典型的昏招,既然要削藩了,趁着对方单枪匹马的时候把他拿下软禁起来根本不费吹飞之力。朱棣见朱允炆已经登基了,争皇位是没有机会了,就赶紧跑回北平,心里乐呵得很!

第二次是建文元年燕山百户倪谅告发燕王谋反,朱允炆下令逮捕燕王府属僚,斩杀了官校於谅、周铎等人,并让都指挥使谢贵、布政使张籨等人去接管朱棣的军权和行政权,然后就完事了!既然双方算是撕破脸了,朱棣也束手就擒了,不选择杀他那也该把他“护送”到京师监禁起来,放任朱棣在自己的地盘是非常不明智的!强龙不压地头蛇,更何况,朱棣在北平一带苦心经营多年,将士多是他的麾下。把朱棣软禁在京师,远离他的势力范围,即使他再想造反也会没有凭仗。心情好的时候就优待他一下,心情不好就打发他去守皇陵,甚至给他来个“暴毙”,借口都是很容易找的。

二、比较理性的是削强震弱、安弱

朱允炆称帝后,听取了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建议开始削藩。削藩的策略大体是“敲山震虎”,即是先拿弱小的开刀,先剪除对方可能的羽翼!这是非常愚蠢的招数!客观来说,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包括黄观(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均是第一的状元),忠心是一定的,但是谋略能力还是有所欠缺。

我之所以说削藩的谋略太愚蠢,首先是因为太麻烦。从弱一直削到强,耗时太久,要主动去削的藩王数量也太多。其次是敲山震虎不成变成打草惊蛇。削藩这种事是涉及到藩王的核心利益,没有人会主动愿意放弃自己的已有利益。朱允炆从小削到大,大家都知道他是一定要削藩的,迟早会轮到自己,所以大的藩王就会抱团抵制。即是畏惧中央,那也会持观望态度,不给中央支持,等朱允炆和朱棣打出个胜负再说。无疑是把藩王的力量都赶到了朱棣一方。

将最强大、最反叛的干掉,就会震慑住其他实力较弱的诸侯。大家看到最大的都撑不住打击,自然不会有反抗中央的决心,削藩工作也会顺利得多。甚至有的藩王畏惧中央的权势,会主动要求削藩,工作量也会少很多。汉武帝能顺利推行推恩令,那也是他老爸汉景帝把最大的七个诸侯王干掉,诸侯国畏惧的结果。

而且,对小的藩王可以进行安抚或是分化离间藩王的团结。在大一统后,以割据一方的军阀实力去对抗集全国之力的中央是不明智,这是大家的共识。更何况,大一统后的士兵们都是不愿意打仗的。这些,从朱棣起兵造反没多少人支持和明宣宗不费吹飞之力就能平定朱高煦造反就可以知道。朱允炆要拉拢住藩王绝对是会比朱棣要容易得多,大义、大势都在自己一方。历史上还真的没有多少藩王愿意支持朱棣,哪怕是宁王朱权也是因为被骗受胁迫才上了朱棣的贼船。朱允炆要做的是,哪怕不能给自己增添盟友,也不能让朱棣得到支持。

三、最后的手段必须是狠辣的

防止藩王造反的策略、手段都没用的话,双方也必须开打了,那么对敌人就必须要狠!朱棣取天下是有很大的运气在里面,朱允炆的昏招太多了!重用李景隆,轻视徐辉祖、郭英、耿炳文、铁铉、居庸、平安等这些还算不错的将领就不说了。

就说朱允炆下的“勿使朕负杀叔之名”这条混账旨意!丫的,打战是要死人的,和对方打战还得照顾一下对方的人身安全,还有比这个更累的事么?要不是这条旨意,历史上,估计朱棣在战场上就让居庸和平安给干掉了。反正造反是要弄死的,在战场上弄死还是抓回来弄死有区别么?朱允炆的正确做法就该是来个“生死不论”的旨意,最多假惺惺的说一句“有机会捉活就捉吧,没机会就算了”。

当然,朱允炆能做的事还有很多,比如舆论攻势。朱棣托名“靖难”实则造反,要把他名声搞臭其实很简单。将他的狼子野心公布天下,让他失去民心,缺乏支持是可以的。而且朝廷也可以诛首恶,余者不究,离间他的军心,甚至收买他的部下。把他整到没有将士支持,要弄死他就非常容易的。

当然,战备是必须时刻准备的。历史上朱允炆就是战和不定给了朱棣喘息机会,也让自己的军队没有作战的士气和欲望。既然开打了,就要把对方干掉,和谈是没有可能的,别动不动就和谈。如果觉得中央军队不能打战,战斗力弱于北方边军,那也可以调在云南边境驻守或作战的几十万军队回北方平叛。这是一支在整个“靖难”过程中没有调动过的军队,肯定比就地招募的新兵战斗力强百十倍。


寻找不答应


削藩肯定是会的,但像朱允炆这样“急躁、无脑、瞎搞”,输掉天下是必然的。

朱允炆最大的错误

朱允炆和他的智囊团最大的错误就是误解了朱元璋的意思。

世人皆说朱元璋诛杀功臣是薄情寡义,致使朱允炆没有太多武将可以选择,却很少去考虑朱元璋背后的意义。

为什么朱元璋要诛杀蓝玉?因为朱允炆真的压制不住他。

蓝玉骁勇善战、有勇有谋,可蓝玉是皇太子朱标的人。蓝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而常遇春又是朱标的岳父,作为皇太子朱标的妻舅,蓝玉一直依赖都是很维护朱标一系,常与早已觊觎皇位的燕王交恶。若朱标不死,朱棣肯定不敢、也无法发动靖难之役,会老老实实做他的太平王爷,老死于燕王宫里。

可朱标和妻子常妃早亡,留下的嫡子朱雄英和朱允熥中,嫡长子朱雄英比朱标还死得早,只剩下朱允熥。可朱允熥又比庶子朱允炆小。

朱允炆是个“两面派”演员,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一直展现其“仁义、孝道”,

帝生颍慧好学,性至孝年十四,待懿文太子疾,昼夜不暂离。更二年,太子薨,居丧毁瘠。太祖抚之曰:“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洪武二十五年九月,立为皇太孙。二十九年,重定诸王见东宫仪制,朝见后于内殿行家人礼,以诸王皆尊属也。初,太祖命太子省决章奏,太子性仁厚,于刑狱多所减省

至是以命太孙,太孙亦复佐以宽大。尝请于太祖,遍考礼经,参之历朝刑法,改定洪武《律》畸重者七十三条,天下莫不颂德焉

所以朱允炆才得到朱元璋的认可,成为皇太孙,立为东宫。

可蓝玉会认可这个不是自家人生的货?当年朱标还在时,就敢与燕王朱棣交恶了,现在朱标和常妃虽然死了,却还留下“孤儿”朱允熥,作为朱允熥的妻舅,蓝玉定会支持他的外孙。

皆时,朱元璋一死,反的肯定不会是朱棣,而是朱允熥和凉国公蓝玉。那时候的朱允炆还有一战之力?

所以朱元璋在立朱允炆为东宫之时,是调遣蓝玉、冯胜、傅友德这些与藩王有联姻关系的武将都去巡边,直接为朱允炆铺路,等他们返回时,朱允炆已经获得了文官集团的认可,同时晋王朱棡和周王朱橚被训斥。

特别是周王朱橚突然离开藩王府开封,跑去凤阳与岳父冯胜会面,让朱元璋伯颜大怒。所以冯胜、傅友德死了,而且还是全家都要死,“夺爵毁家”;蓝玉死的时候,朱元璋还让蜀王赶到京城观刑,被好好敲打一番,顺便敲打了一番所有藩王。

事实上,朱元璋真的为朱允炆铺好路子了,朱元璋做了一辈子的恶人,杀伐决断,在临死之前,那些藩王儿子们、孙子都被好好教育了一番,已经奠定了朱允炆削藩的基础。

可朱允炆做了什么?无情最是帝王家,负心多是读书人

一上位,除了大赦天下,免赋税之外,朱元璋的骸骨还没进陵宫,他就“薄情寡义”,拒绝让所有藩王不得进京祭奠自己的父亲。让所有藩王带百来人入京又如何,且若是有藩王不听话,带多人了,那也是一个好把柄。且藩王敢在追悼会上谋反?若是藩王敢骂街,那天下人怎么看这个无法无天的藩王?(就好比汉文帝时期,楚王在国丧期行淫,多好的借口)。

随后又激烈变更祖制,急切抬高文臣地位,贬抑武将勋臣。明朝的勋贵武将那个不是和藩王联姻的,这是朱元璋笼络武将的一种方式,也等于整个帝国的军将都是他老朱家的亲戚。

这些亲戚们,看着朱允炆如此“薄情寡义”,将湘王朱柏逼到自焚,看着他将周王朱橚、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岷王朱楩贬为庶人,哪怕是朱棣将三个儿子都送来做人质,自己装疯卖傻,朱允炆的集团依旧我行我素。

就算是豪门夺家财,事成之后,都不会将自家血脉赶尽杀绝,朱允炆和他的智囊团们做到了。

所以后来朱棣靖难时,除了几个是朱允炆一脉的勋贵武将出力之外, 大多数的勋贵们冷眼看着这场皇族内斗,这个冷血、无情的皇帝,甚至是不断给朱棣传递情报,就连当年与张士诚、陈友谅大战几百回合的水师,在朱棣的几百人偷袭立马投降。

当时的藩王真的有能力造反吗?

九大攘夷塞王最有兵权

秦王朱樉:明太祖二子,建藩陕西西安府

晋王朱棡:明太祖三子,建藩国于山西太原府

燕王朱棣:明太祖四子,建藩国于北平

代王朱桂:明太祖十三子,初封为豫王,后改封为代王,建藩国于山西大同府

肃王朱楧:明太祖十四子,初封为汉王,后改封为肃王,初建藩国于平凉府,建文内迁移藩甘州府

辽王朱植:明太祖十五子,初封为卫王,初建藩于广宁府

庆王朱栴:明太祖十六子,初就藩韦州,建文三年迁藩于宁夏。

宁王朱权:明太祖十七子,初建藩国于大宁卫,后建藩国于江西南昌府

谷王朱橞:明太祖子,初建藩国在上谷宣府(今河北宣化县),永乐后改建藩国于长沙。后阴谋政变,获罪削去谷王爵位,废除封国。

韩王朱松,明太祖二十子,受封韩王,建藩国于辽东开原(今辽宁开原)。

秦王朱樉、晋王朱棡早于朱元璋之前死去了,除了燕王是所有叔叔中最年长之外,其他的藩王多听话,建文帝朱允炆一道旨意,代王朱桂老老实实成为庶民,肃王朱楧老老实实换藩地,为什么?

就因为朱元璋的“教育”已经让他们老老实实接受了中央管理,也“老老实实”知道老朱他的手段,造反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他们很听话。

若是朱允炆削藩时,不那么激烈、急躁。甚至他们已经将藩王的兵权、民权都收回了,燕王朱棣造反时,也就八百卫队。

可以说建文二年时,所有藩王都听话,只要朱允炆不傻帽继续听从齐泰、黄子澄、方孝孺这些酸儒的,推行推恩令,给这些叔叔亲人一条富贵的活路,肯定能继续坐稳他的皇位。搞不好,每年的生日,那些叔叔藩王们都很老实地去祝贺。

若是觉得推恩令慢,那就像肃王朱楧、庆王朱栴,那样一道圣旨,让他们换藩地,让九塞王都换了地,断掉他们的根,一辈子做个太平王爷,也是可以的。

真的不明白,齐泰、黄子澄、方孝孺这些号称大儒的文人是怎么想的,一边提倡“孝道、仁义”,一边又对皇家人赶尽杀绝。哪怕是文风昌盛的宋代,都不敢如此绝情。

图均来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必删除


史之为用


会啊,削藩有度,过犹不及啊。

我们看看朱允文怎么削藩的?

继位第二年,就派大军抓了周王朱橚,将他贬为庶人,流放偏远地区,代王朱桂被贬为庶民,湘王朱柏吓得全家自焚而死,齐王朱榑贬为庶民禁锢京城,岷王朱楩贬为庶民,流放。

他这是把人往死里逼啊,有这样削藩的吗?

汉朝怎么削藩的?把地盘越削越小,把权力越削越小,没有随便杀诸侯王吧?没有贬为庶民吧?

如果建文帝削藩,把诸王的近卫军的几千军队夺了,他们会造反吗?如果让他们继续享受荣华富贵,高爵厚禄,他们会造反吗?你削藩就是死,那别人肯定造反啊、

诸王权力很多,你只对能对你威胁的权力下手啊,你对人的全家人的性命下手?


讲坛视频


削藩是正确的,不削藩,朱允炆这皇位做不稳当。

削藩的必要性

朱允炆登基时,他的叔叔们已经全都被封为王,尤其是九位年长的叔叔,封于西北边境和长江中部,在朱元璋的设想里,他们承担着抗击蒙古侵略和镇压叛乱的作用,所以给了兵权,每位藩王还有三支护卫部队,每支的人数约在3000到15000之间,加在一起是股庞大的力量。

这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皇权,哪怕他们不造反,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朱允炆帝王的本领没学到多少,帝王的性情学了个十足。

何况,藩王未必不造反。人的野心都是养出来的,就算他们自己没这个意思,也不能担保他们的后代没这个意思。所以,削弱藩王的力量,让他们有心无力最有利于大明的安稳。

但是,做什么事情都得讲究方式方法,像朱允炆那种削藩,只会适得其反。方式用对了,根本不会有靖难之役,就算朱棣起兵造反,也只会像汉王朱高煦起兵的结果一样,没怎么打就输了。

那么朱允炆犯了哪些错误呢?

一、太过急躁,根基未稳时就出手

我们可以把朱瞻基和朱允炆做个对比,朱瞻基继位的时候,遇到了和朱允炆一样的问题,叔叔兵权在握,并且对帝位虎视眈眈。

但朱瞻基继位后,对各位有异心的叔叔大加封赏,尤其对朱高煦,几乎是言听计从,对朱高煦的建议全都照办。用这样的方式稳住或者说麻痹了朱高煦。

等他积累了自己的力量,朱高煦造反也不怕了,一战就平了叛乱,吓得另一个叔叔朱高燧从此不敢妄动。

反观朱允炆,一上台,根基还未稳就开始大刀阔斧的削藩。一方面实力不强,另一方面失了民心。就算他是朱元璋指定的继承人,天下人也得犯嘀咕,你爷爷刚走你就这么对待叔叔们,是不是太没良心了?

历朝历代,皇位交替之际都是最容易出问题的,聪明的新帝,此时都以稳为主。朱允炆却反其道而行之,哪来的自信?读书读傻了吧。

二、给了朱棣喘息之机

削藩就削藩吧,可他没动最强、最有可能造反的燕王朱棣,却削了比较弱的周王、代王、岷王、湘王、齐王。

这又不是学生做作业,先易后难。不但没有效果,反而坚定了朱棣造反的决心,不反不行啊,大侄子肯定容不下自己。这就叫“打草惊蛇”,给朱棣提了醒。

何况,湘王朱柏因不愿受辱而全家自焚,天下为之震荡,宗室反应也很强烈,迫于舆论压力,朱允炆停止了削藩的速度。这给朱棣创造了宝贵的时间。

打个比方,这就像是两军对战,进攻那一方冲锋到半途,遇到了挫折便停下步伐,犹豫不前,被攻那一方当然趁此机会努力发展。

三、用错了人

而朱允炆最大的错误,是用错了人。他重用的三个人: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全是当世知名的大儒,学问上没得说。

他们正直、勇敢、渊博、忠诚,一腔热血,既是朱允炆的老师,也是他重用的心腹。用自己的方式影响着朱允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套儒家经典理论是他们的中心思想,朱允炆也深为认同。

可道理全是正确的,却脱离了实际。

能治学,不一定能治国。他们太过理想化,玩不转政治。他们和朱允炆之间,也不知道是谁坑了坑,也许是相互坑吧,最终结局很惨烈。

总之,如果我是朱允炆,我也会削藩,但会更加谨慎小心,谋定而后动。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如果我是朱允炆,削藩依然是要做的,只是不能操之过急。

什么是藩王?广义的是“藩王”,其实就是除中央政权意外的地方政权。藩王势利,一直也是最让封建王朝最头痛的事。历朝历代多是因为地方政权做大,导致中央政权无法控制,最终取代中央政权出现新的王朝。商原本是夏的地方势利,周也是商的地方势力,商代夏、周代商都是地方政权取代中央政权的实例。

如果不削藩会怎样?在秦实行郡县制以前,天下是分封制。西周初立时,把自己的子侄和功臣分封到各地,以控制天下。然而在权利面前亲情却是微不足道的,就是亲父子尚且都会猜忌和杀戮,更不要说侄子经过几代后。秦以前没有郡县制,那时候还没有解决诸侯王做大的方法,也就没有“削藩”这回事。到了东周时,周王室衰微已经不能掌控天下的诸侯,诸侯之间开始相互兼并,逐渐出现了几个大的诸侯,并出现了“春秋五霸”,“天子”的权利早已被架空。到了战国末年终被秦所灭。周,传国八百年,实际到了东周后已经是名存实亡了。周不削藩的结果就是藩王势利又来越大,最终取代中央政府。

西汉建立后采用了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的政治制度,并根据功臣们的功劳分封了七个异姓诸侯王,即齐王(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后燕王卢绾)、长沙王吴芮、韩王信。随后除长沙王以外的异姓王,纷纷谋反,随后刘邦又把他们一一的剪除了。为了防止再出现诸侯王谋反,刘邦曾经杀马盟誓,不是姓刘的不能封王,即使是这样也没有阻止诸侯王的谋反。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王的势力越来越大,到了汉文帝时期,吴王刘濞借助铜矿,大量铸造钱币,招兵买马,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比中央政府还要强大。

主动削藩。看到地方势力日益增大,有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在汉景帝时大臣晁错认为削藩,诸侯王会造反;不削藩,诸侯王也会造反,反正都要造反,不如直接削藩。结果以吴王刘濞为代表的七个同姓诸侯王联合起来以“清君侧”的名义向中央政府发兵,无奈之下汉景帝骗杀了晁错,而“七王之乱”却没有因此平息。好在凭借周亚夫的军事才能和梁孝王的抵抗才使得“七王之乱”得以平定。实际上历代削藩多是以武力解决,西汉的七王之乱,明代的靖难之役,还有清代的平三藩,最终都引起了战争。汉代和清代最终中央政府胜利,明代的靖难之役藩王朱棣最终取得了胜利。而在唐代宗、德宗、宪宗、穆宗朝的历次削藩,先成后败,致使唐王朝也为藩镇所灭。

兵不血刃的成功削藩。要说削藩成功的案例,应当是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的施行。元朔二年(前127),朝臣主父偃上书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所谓推恩令就是,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诸侯国越分越小,再趁机削弱其势力。例如汉武帝同父异母的哥哥中山靖王刘胜就有120多个儿子,把中山国分成在分成120多份,每个人所得的土地就有限了,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诸侯国的势力,让他们失去与中央政府的对抗能力。在兵不血刃中就解决了削藩的问题。

纵观历史中这些案例,削藩要慢慢来,如汉武帝一样,施行推恩令,也就慢慢的化解了藩王势利。

要是真的面对靖难之役,首先要整合资源联合代王和晋王抄朱棣的后路,联合周王阻截,这场战争很快就会解决了。之后再施行汉武帝时的推恩令,让诸侯王的势利在时间中瓦解。

叶子写实期待您的关注!


叶子写实


我是鹏正!我来回答!我是喜欢军事和历史的小学弟鹏正!

<strong>如果我是朱允炆的话,我也会和历史上的朱允炆一样,必须撤藩。这是维护自己上台统治的第一步也是不得不这么做的一步,朱元璋什么都好,就是给朱允炆留下了这一祸患,导致朱允炆这一支损耗殆尽,朱元璋认为天下是儿子们打下来的,每一个人都有功劳,就把国家的土地给分了。类似于古代的分封制度一样。而得到的土地的人就和皇上一样,其中的地民都归分封制的人,好像皇上就跟不存在一样,这让年轻的朱允炆十分不爽,而且朱元璋能控制局面,而自己却控制不住啊。担心自己会和刘协一样的下场。(大明风华中的朱元璋)

历史上朱允炆是很有能力的,只是年轻和仁慈,这点和朱高炽和相像。所以难免优柔寡断一些,其次就是朱允炆年轻气盛太过心急导致不得不反,燕王朱棣是各种藩王实力最强的,而且朱棣常年和北元作战威望极高,军中的人也十分佩服朱棣,这就导致朱棣成为朱允炆的眼中钉肉中刺,必须要将其铲除。但是底下的谋士告诉朱允炆不要心急,如果速度太快,肯定会让底下众多藩王造反,矛盾激化,会让自己进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朱允炆听取了建议,所以朱允炆就从软柿子上捏,结果朱棣是什么人,知道自己的侄子要弄自己,马上让以姚广孝为首的谋士准备应对,甚至是起事。而朱允炆这边由于前期比较顺利,年轻气盛就得飘,认为叔叔不值一提,果真将朱棣逼反,由于自己的实力和朱棣的军队实力相差很多,而其他藩王实力则按兵不动,看谁强就随风倒,所以变成了两家之争。朱棣的军队由于常年和彪悍的游牧民族的作战,作战能力极为凶猛,而朱允炆的手下都是一帮纨绔子弟,再加上朱元璋杀功臣导致无将可派,而李景隆纨绔子弟率领的朝廷军毫无悬念的失败,而朱棣方面则是越战越勇,直捣南京城。(大明风华中的朱棣)

简单来讲就是朱允炆实力不济就急于撤藩,结果朱棣的实力比朱允炆的实力大,导致失败,而朱棣也成为了皇上,朱允炆下落不明。要是我是朱允炆的话,肯定不会这么心急,况且我又知道历史结果更是不能轻举妄动,首先就是要积攒实力,利用藩王矛盾,推行推恩令。将藩王制度瓦解。才能稳住形势,而不是赌博,想要生死局。结果肯定是不出意料,靖难之役朱允炆完败。(大明风华中的建文帝朱允炆)


鹏正


肯定会削藩。

仔细研读过《明朝那些事儿》,也考虑过如果自己是朱允炆会怎么办?其实朱允炆完全是自己把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烂,说到底还是前期历练太少,没有经历过官场和政治上的血雨腥风,而且朱允炆心地太善,几次好的机会都被他错失了!

1、想到削藩,联系到近几年的中央反腐,还是能够从中学到很多的!第一削藩太操之过急。朱棣登基后就意识到藩王的威胁,首先就是削掉藩王的兵权。朱允炆也可以先从削兵权下手。而且在朱元璋驾崩后,朱允炆不允许诸藩王回京就已经错失了一个大好的机会。

2、用人不当。任用李景隆为主帅是最大的败笔。

3、手段不够老辣!


聊点管理学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如果我是朱允炆的话,我一定会削藩,因为西汉的七国之乱还历历在目,西晋的八王之乱还历历在目,不削藩,之后一定会成为隐患的。至于削藩的方法,我也一定不会像朱允炆一样。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解。

一、朱允炆的削藩方式和我的削藩方式

朱允炆有自己的智囊团,例如说齐泰、黄子澄等人,在削藩一事上,朱允炆也多听从他们的意见。当时黄子澄就曾经给朱棣出主意说:

“不然,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问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

黄子澄认为周王、齐王、湘王等人在之前就已经多有不法之事了,因此削除他们是有道理,因此就可以放心大胆去削除他们了。

我认为这一点是对的,我也会去采用这样的方法去削藩。古代人最讲究一个师出有名,一个名正言顺。因此面对着有罪名的藩王,我正好可以利用他们的错误去大做文章。如果他们乖乖承认错误,被废去王位,那么皆大欢喜;如果他们敢反抗,我正好可以给他们冠上一个负隅抵抗的名号,他们名不正言不顺必败。

除去这些有问题的藩王,自然也有很多藩王立功甚伟、兵强马壮而且找不到什么明显的错误,例如说燕王朱棣、宁王朱权等。朱允炆在对付他们的时候,首先是剪除他们的党羽。我认为这一点是对的,例如说先除去与他们交好但是实力比较弱的周王。

当时朱棣还将自己的三个儿子送到了京城作为人质,以来保证自己不会谋反,当时朱允炆还想着利用这三个儿子做文章。据记载:

“时燕王忧惧,以三子皆在京师,称病笃,乞三子归。”

我认为这一点是不可取的。自古成大事者自然不会顾及手足亲情这些我们普通人看来非常珍贵的东西,例如说刘邦,例如说李世民。如果以家人作为威胁的话,未免落了下乘,而且还会激起藩王更强烈的反抗。因此如果是我的话,我是不会拿家人作为要挟的,相反,我还会送回他的家人。

然后是朱允炆采用的削弱燕王朱棣的策略,据记载:

“于是命都督宋忠调缘边官军屯开平,选燕府护卫精壮隶忠麾下,召护卫胡骑指挥关童等入京,以弱燕。”

这种做法便是派人在朱棣附近驻扎,然后分化其兵力。我认为朱允炆这招做的是对的,但是略有欠缺。如果是我的话,我会选择一方面用钱来收买燕王手下的骄兵悍将,一方面升任燕王手下大将的官,让他们赴京城听命,如果他们不来的话,我就杀掉燕王大将,看燕王是会选择弃车保卒还是选择和我对抗。不论选择了哪种,对于他来说都是损失。

二、如何和燕王作战

如果最终燕王谋反,削藩计划失败,那么该如何和燕王作战呢?其实我认为朱允炆当时获胜的几率很大,只是在不断犯错误,一个一个错误累积起来,最终就形成了大错误了。

首先打仗之事,应该交给专人负责,齐泰、黄子澄等文人的意见可以暂时忽略,应该多听听耿炳文等老将的意见。然后在军中挑选适合的大将统兵作战,如果可以的话,希望能把平安、盛庸等将领都挑选出来作战。毕竟书生谈论政治可以,打仗就并非其所擅长了。据记载:

“因荐曹国公李景隆可大任,帝遂以景隆代炳文。而景隆益无能为,连败于郑村坝、白沟河,丧失军辎士马数十万。”

草包李景隆就是被齐泰、黄子澄等人给推荐出来的,可见他们用人才能确实不行,打仗的事还是要多跟军队方面商量一下。

其次,颁布诏书,宣布燕王之罪名,剥夺其“靖难”的名义。当时朱允炆的诏书是如此写的:

“朕以棣于亲最近,未忍穷治其事。今乃称兵构乱,图危宗社,获罪天地祖宗,义不容赦。”

我认为朱允炆这话说得还是轻了,应该学学陈琳骂曹操的诏书,把燕王朱棣再给好好丑化一下,一定要做好舆论工作,让他彻底丧失掉靖难这面旗帜,失去了这面旗帜,朱棣就是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反王。

最后,颁布命令,夺得朱棣首级者,赏金万两,封万户侯!朱允炆在和朱棣作战的时候,曾经下了这样一道神奇的命令,不要杀朱棣,不要让我背负杀害叔叔的罪名。

在政治斗争之中,往往都是你死我活,你对朱棣仁慈,但是朱棣不一定对你仁慈。战场之上还顾及亲情碍手碍脚,自然会失败。如果是我的话,我才不怕背负杀害叔叔的罪名,我会封赏朱棣的首级,不论是我军还是朱棣军的人拿到了首级,我都会嘉奖他。这样可能最终朱棣就会死在自己人手中。毕竟我的好叔叔朱棣已经死了,我杀的是反贼朱棣。

另外,联合各路藩王一起攻击朱棣也是好办法。例如说手握重兵的宁王朱权,可以给他一些保障,例如说生命,例如说安全等。然后让他去和朱棣血拼。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日航通鉴


首先,朱允炆要想稳坐天下,削藩是必须要走的第一步。

大战来袭,既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不敢面对是懦夫,不知道怎么面对是弱智,面对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朱允炆必须拿出决一死战的决心,做好充分的准备,坚定意志,顺势而为。

如果说硬要面对朱棣的靖难之役的话,我觉得朱允炆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方面,要对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有充分的认识。这不是小孩子过家家的游戏,而是必有一死的残酷竞争,客观上靖难之役是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动的战争,本质上是老朱死后,明朝皇室的政治大洗牌,是一次政治上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斗争,我们都知道政治斗争是很残酷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失败了的人的后果轻者削职为民,重者杀头抄家,这是任何人都不能承受的悲剧。因此,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之后,朱允炆必须马上行动起来,召开国家最高级别的军事会议,对朝廷文臣武将开展军事动员,凝聚共识,统一思想,选出合适的将领领兵作战,实在不行,就直接领兵亲征。

第二方面,在舆论上要做足充分准备,最好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要向全天下下发讨伐朱棣的檄文,细数朱棣的过错,比如不仁不义、不忠不孝等等,从政治上、品格上对朱棣实施打击和影响,激发地方势力和民众的斗志。另外,下发 “赏杀令”,凡是能够杀掉朱棣的人,无论何人都给予最丰厚的回报,封侯进爵、金银珠宝、良宅美眷等等,一是激发战士的士气,二是引发朱棣内部恐慌,三还可能引发朱棣下属起义,杀其头领赏。

第三方面,在军事上做足准备,主动出击,争取一战而消灭朱棣的军队。军事上的办法对国家的消耗是最大的,但是对其他藩王的打击也是最大的,只要朱棣失败,其他处于观望的藩王多半会望风而降,即使不投降,其军事能力也不如朱棣,明朝大军可以趁胜而击,各个击破。

大家都是事后诸葛亮,都或多或许为朱允炆感到惋惜,但是后人不得不承认,就明朝的大局稳定、社会发展,尤其是打击蒙古而言,显然朱棣的能力要超出朱允炆不知道多少倍,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孙们中最合适的接班人,无论是军事、政治、还是用人等方面,朱元璋的儿孙们中都无出其右者。总的来说,朱棣的上位,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