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都愿意追随刘邦?他的个人品质里面最可贵的是什么?

一直向前160638843


现代人对刘邦评价不高,提起刘邦,很多人把他归为地痞、二流子之类。

果真如此吗?

唐太宗和大臣许敬宗有一段对话。

唐太宗问许敬宗曰:朕观群臣之中,唯卿最贤,然犹有诽者,何也?
许敬宗对曰: 春雨如膏,农夫喜其润泽,行人厌其泥泞。秋月如圭,佳人乐其玩赏,盗贼恶其光辉。天地之大,人尚叹焉,何况臣乎?

唐太宗问许敬宗,以我看来,在我身边的大臣中,你的贤德是拔尖的,可还是有人跟我讲你的坏话,这是为什么呢?

许敬宗回答说,春雨像油一样宝贵,农夫喜欢春雨滋润大地,行路的人却因为雨水让道路泥泞而讨厌它 ;秋月如玉盘高悬空中,佳人才子流连赏月乐在其中,盗贼却恨月光明亮影响他的偷盗行径。天地如此博大无边,还有人觉得无法让他满足,何况我一个人,怎么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呢?

这段对话说明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世上的人,没有人能做到让所有的人都满意,因而对一个人的评价也就存在很大的差异,尤其对历史人物更是如此。

对刘邦的负面评价,主要来源于几个方面:1、刘邦出身寒微,当过一个小小的亭长,有点儿类似于今天的乡镇干部。他这个人不拘小节,做了不少让常人难于理解的荒唐事,有点儿像个无赖。2、在一次情况危急的逃跑中,把自己的一双儿女推下车。3、当项羽架起大锅,威胁要煮他父亲时,刘邦竟然说要分食一杯羹。4、刘邦待人往往显得傲慢无礼,喜欢骂人。这些都是刘邦私德的欠缺之处,容易给人的心理上造成厌恶情绪。

《大学》里说:“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 天下鲜矣。”

喜欢某人,同时能看到他的缺点,不喜欢某人,也能看到他身上的优点,普天之下能够这样客观地看待别人的人是不多见的。

事实上恰恰相反,喜欢一个人,把他的缺点也看成优点;不喜欢某个人,他身上有多少闪光之处也会视而不见,这是世间的一种常态。。

由于对刘邦有了先入为主的坏印象,对他的评价就难免偏颇,把他看成一个二流子,这是一种很深的偏见。


(二)

刘邦如果是现代人眼中的刘邦,他怎么可能在秦末汉初那样一个风云跌宕,天下大乱的时代里,聚拢起一大批英雄豪杰,开创了大汉四百年江山的基业呢 ?

实际上,刘邦身上有许多常人难以企及的过人之处。

1、 胸有大志,乘势而起 :

刘邦年轻时有荒唐的一面,但他身上还有另一面,史家说他“仁厚爱人。喜欢施舍,胸襟开阔,有远大志向。”

刘邦奉命押送役徒到骊山服徭役,此去离家乡1000多里,路上役徒纷纷逃亡。刘邦见状,果断释放役徒逃命,许多人受到感召,自愿留在刘邦身边。到秦二世元年,各地义军风起时,刘邦身边已经聚集了100多人。

沛县人起事响应义军反抗秦庭,当时在县里地位较高的萧何、曹参等人担心失败后受株连不愿出头,素有人望的刘邦被推举为沛公,他则不怕危险、不计后果地担起了重任。

刘邦率众打下邻近的丰邑,命雍齿留守,自己带人继续攻城略地。后来雍齿背叛沛公降韩,刘邦失去了根据地。面对困境,经过对各路义军的权衡比较,刘邦决定投靠了项梁的楚军,在项梁麾下,刘邦的队伍日益壮大起来。

释放役徒、接任沛公、投靠项梁,显示了刘邦身上仁厚、担当、睿智的潜质。

2、 识人用人,聚拢人才:

刘邦有一个很大的长处,善于识人用人。

张良是韩国贵族,跟随刘邦打下关中后,回到韩王身边。韩王兵败,张良二次投奔刘邦,刘邦一直对张良极为信任、言听计从。韩信在项羽帐下只是一名执戟郎,投奔汉王刘邦后官拜大将军,成为汉室定鼎天下的重要力量。陈平是项羽手下都尉,改投刘邦后成为主要谋臣之一,后来官拜丞相。赵王张耳兵败,不惜千里之远到汉中投奔刘邦。这些都是当时一流的人才,能够忠心耿耿地聚在刘邦身边,可见刘邦对人才的感召力。

有两段话能充分说明刘邦识人目光的深邃独到:

项羽乌江自刎,天下大局已定。在洛阳南宫的庆功宴上,刘邦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刘邦晚年病重,吕后问他:“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憨,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刘邦死后,汉室政局的变化证明了刘邦所言不虚,对几位大臣的看法异常准确。

正因为刘邦善于识人用人,除了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外,在沛县一同起事的曹参、周勃、灌婴、樊哙等人一直追随左右,郦食其、陆贾、随何等谋士争相来投,纪信、周苛、枞公等人愿效死命。

3、 择善而从,决策果断:

秦二世三年,沛公刘邦受楚怀王之命引兵向西攻秦,兵行到陈留(河南开封),高阳酒徒郦食其求见献计,刘邦依计而行,袭击了陈留秦兵粮仓,得到大批辎重粮草。刘邦封郦食其为广野君,命其弟郦商守陈留。

刘邦打算攻下洛阳从潼关入秦,但战事不利,因而转战到宛城(河南南阳)。宛城城高兵多,一时难以攻取,刘邦准备越过宛城去攻打武关。这时张良劝阻说,您虽然急于入关攻秦,但宛城是一处军事重地,兵多粮足,冒然西进,前有秦兵阻截,后有宛城兵尾追,我军将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不如拿下宛城再西进。刘邦接受了张良的建议围困宛城。

沛公刘邦的军队围困宛城数日,仍然难以打破城池,当时两军的态势是:宛城危急,刘邦兵疲。守城主将的门客陈恢来到刘邦的营帐游说:大王拼命攻城,城中军民知道城破必死,所以拼力死守;大王如果引兵西去,宛城兵一定尾随追击;大王您不如招降宛城,宛城一降,周围的十几座城都会跟着投降您。刘邦经过慎重考虑接受了陈恢的计策,果然不出所料,宛城属下的十几座城池很快就望风归降了,刘邦率军得以一路顺利向西逼近武关。刘邦封宛城守将为殷侯,陈恢也受封食禄千户。

汉三年,汉王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郦食其向汉王献计,封赏六国诸侯后裔,这样一来,六国后人感激汉王,势必会帮助汉王攻打项羽,刘邦觉得很有道理。后来,刘邦又征求张良的意见,张良听说上述计策大吃一惊,然后张良侃侃而谈,指出了郦食其之计的迂腐之处,并分析了此计的“八不可”,让汉王刘邦惊出一身冷汗,从而放弃了郦食其的计谋。

上述所有事例都说明了一点,不管有多少谋士献计,最终决策的只能是刘邦一人。如果刘邦是个愚人,其结果或者是首鼠两端,犹豫不决;或者是听信错误计谋,走向灾难。汉军最终得以节节取胜,打下天下,其中自然少不了刘邦的英明睿智。

4、 与人共利,豪杰效命:

《孙子兵法》里说:“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

武圣人孙子的意思是说,无论君王还是统帅,部下三军效命打了胜仗,不能及时论功行赏,这样的军队就潜伏着凶险。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项羽恰恰就犯了这样的毛病,韩信评价项羽“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有将领打胜仗立了战功,封官的大印已经刻好,那位项王把印拿在手里把玩的磨秃了棱角,也不舍得交给立功的将领,这样怎么可能不失去人心。

刘邦与项羽完全相反,论功行赏,从不吝啬:武将攻城略地,谋士献策建功,降者献城献地,按功劳大小封赏,该给的爵位、地盘、财物,从不吝惜,从不拖延,因而部下将士不会因封赏问题离心离德。

刘邦称帝后,封了八个异姓王,100多名文臣武将或者封爵封侯,或者食地食邑。庆功宴上,大将高起、王陵就说:“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所招降攻占的地方就封赏给他,与天下人利益相共,所以能够得天下。”

5、 忠厚信义,收天下心:

当初,楚怀王和各路诸侯约定,谁能率军先攻入关中,就可以在关中称王。当时秦军还很强大,陈胜、项梁分别西向攻秦,都以失败告终。诸侯畏惧强秦,没有人敢于冒险西进,只有项羽为了给叔父项梁报仇,愿意率军入关。

怀王身边的老臣对怀王说,项羽为人残暴,他打下襄城后,全城人都被活埋,一个没剩;章邯率众投降后,20万士兵被项羽坑杀。派项羽去攻秦,不会有好结果。应该派一位宽厚长者,以正义为号召带兵入关,才有可能得到关中秦国百姓的支持,诸侯中只有沛公是这样的宽厚长者,适宜担当入关攻秦的重任。由此可见,经过几年的征战,沛公在诸侯中树立起来的形象,于是怀王就派了沛公率部攻秦。

汉元年,沛公率军攻破武关到达霸上,秦王子婴率群臣来降。有将领主张杀死子婴,沛公阻止说,当初怀王派我来,就是因为我能宽大容人,如今秦王已经投降,还要杀掉人家不仁义也不吉利,于是把子婴交给官吏看管。

随后,沛公召集关中各县父老乡绅宣布,关中百姓受秦暴政已久,人民苦不堪言,现在我和你们约法三章:杀人者处死,伤人的,抢劫的抵罪。除此之外,所有秦朝繁苛的严刑峻法一律废止。关中大地一片欢呼,三秦百姓都盼望沛公能在关中称王。

全面地看待刘邦,他有年轻时无赖的一面,更有打天下、做大事时胜人一筹的一面,揪小事,忘大节评价刘邦,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就会失于偏颇。


壹壹若尘


传说刘邦跟个流氓似的,粗话连篇,一点礼貌也无,而且年轻时不事生产,时常吃白食。

这样一个人,简直是太屌丝了有没有。为什么秦末乱世中许多豪杰与知识分子都愿意投奔他呢?

这里我想拿我家二叔举个例子。

我二叔生在乡间,但厌恶农活,成日游手好闲,但朋友却多,有什么好事人家都愿意招呼他。

为什么呢?因为二叔仗义,且交友不求全责备。

二叔身上常常没有钱,但若有一块,必定和朋友共享,有些朋友占他点小便宜,他也不在意。

这样的二叔身边围绕着许多大小朋友,前几年一个朋友邀他去销厨房产品,二叔就此入了行,生意做得好,成了家,盖了楼。

反观老家三叔,勤勤恳恳在乡间,也不爱结交,过得比二叔倒还紧巴些。

刘邦之为人,可与二叔类比:舍得封官,听得意见。

刘邦虽鄙俗,但对于有建设性的意见,愿意接纳,且愿意给有功之臣加官进爵,这样天下有志之士自然会舍项羽而就他。

当然,如果有一个和颜悦色而又愿意用人,善于用人的出现,这当然是最佳选择了。

但是那时候没这么个“完人”啊,所以,尽管刘邦爱骂人又没礼貌,那还是矮子里面拔将军,就他了。

一个不那么完美的领头人,有时更让人亲近呐。


钱多多读文史


1.有功必赏,有错不一定罚。

跟刘邦的人都知道,刘邦出手是很阔绰的,什么封王,给四万金都是刘邦能随口说说就当真的事,像一些将军打不过项羽刘邦也不一定处罚,更别提杀,跟这种人混当然幸福,有前途。

2.善于采纳意见,金玉其内 败絮其外。

刘邦这个人喜欢骂人,捉弄人,浑身一副流氓气质,但其内心十分开明。

刘邦有一句口头禅是:子房,为之奈何。喜欢虚心问问题,并且在刘邦身边很多谋士就一个问题能向刘老板提出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刘邦往往能选中最正确最适合的方案,这就是一个大大的亮点。跟这种老板不怕自己的真才实学展现不出来。

3.我觉得应该是最重要的,刘邦自信。

无论遭遇什么挫折都能原路爬起,屡败屡战,从不放弃,自己有七十二颗黑痣,给自己一种心理暗示,坚信自己是天下第一,一定能战胜项羽,从不把其他左右摇摆的诸侯放在眼里。这点从很多地方可以看出,比如刘邦攻占关中,项羽兵临城下,他能忍痛割爱让出来,因为他的目标是非尽吞天下不休。再比如彭城之战后,刘邦灰溜溜的逃走,不久便又下了决心,把关中之东所有地盘封出去,势必要干掉项羽,这股狠劲和信念不是一般人能有的。韩信请求当假齐王时,他的内心反应是这小子不想活了,说明他早就把齐国当成了自己的盘中餐,本来就属于他的。霸道且自信,跟这种老板有盼头,对刘季这小子能成大事很放心。





如史如画


对啊,刘邦这个人是公认的流氓。吃饭不给钱赊账;去吕太公家里吃宴席说要出贺钱一万,结果一分钱拿不出;违法犯罪,还让萧何擦屁股。怎么看都不像个好人啊。为什么能得到那么多忠臣良将的跟随呢?


同时,我们也可以想想。刘邦的出身不高,同时代首举义旗的陈胜吴广出身也不高啊,为啥就刘邦成事儿了呢?



刘邦跟普通农民起义者的区别


陈胜吴广起义以后,迅速建立了张楚政权,自立为王。成为众矢之的。而且建立政权以后,农民君内部斗争激烈,陈胜吴广都在斗争中死去。十分可惜,


当时全国各地遍布起义者,建立的政权五花八门,但是刘邦并没有像一般农民军一样称王,而是投奔楚王,有了正义的名分,同时也避免了成为秦国的眼中钉。


问:大家都是第一次起兵造反,以前也没个榜样,凭啥你刘邦就这么能耐?


答:突破自己阶级认识,超越自身局限,刘邦确实不一样。



敢做敢当,讲义气,值得跟随


刘邦在押解人员去服役的路上,人不断逃跑。按照秦律,服役人员逃跑,没逃跑的就算是去了,也是要判刑的。


刘邦也不多说,直接让大家都逃跑,转身钻到了芒砀山。由于刘邦敢作敢当,当即获得了数十人的跟随。


为人大度,不睚眦必报


雍齿两次背叛刘邦,刘邦仍然不计前嫌,无私任用,最终予以封侯之位。这种大度,让人才源源不断的聚集起来。


刘邦志在天下,不受眼前利益诱惑


刘邦到达咸阳以后,农民军的老毛病又犯了。这不怪他,一起起兵的老部下们都是乡下人,没见过这么多好东西。秦宫富丽堂皇,府库中金银满地,珠玉如沙。妇女美人更是多不胜数。


连刘邦都有点脑子发晕,不过张良清醒。刘邦得到其提醒后,及时下令查封府库,全军退出咸阳,还军灞上。这时萧何将秦国政府了的档案都取了出来,这样把秦国整个国家的底子摸了个遍,为将来战争的后勤以及汉初的统治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刘邦其实就是个普通人,有缺点却也不乏优点。在秦末的诸国之争中,他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屡败屡战,不屈不挠,可能个人小节有损,但处理大事时,绝不含糊,所以尽得人心,取得了天下。


穿越历史的小熊


蒙牛前总裁牛根生说过一句话,财聚人散,财散人聚。之所以那么多英雄豪杰都追随刘邦,是因为刘邦大方,舍得。



人都是有野心的,韩信张良陈平萧何曹参等人都是有野心的人,他们之所以反抗秦人,就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和锦绣前程。韩信彭越英布开始是项羽的小弟,但是项羽舍不得手中的权力和地盘,能把任命的大印摩挲的没了棱角,就是舍不得发。封分诸王时极其不公平,所以诸王纷纷起来反对,摁下葫芦浮起瓢。一句话,跟着他,没肉吃。



刘邦不同,只要肯给他卖命,女人房子财地盘宝要啥有啥。英布刚开始投奔刘邦,刘邦很不礼貌,英布气的要自杀,回到营帐一看,配置跟刘邦一样高档,于是死心塌地给刘邦卖命。



说穿了,刘邦能够洞悉人性,知道这帮家伙跟着自己图什么。项羽跑路,刘邦去追,被打的大败,问计张良,张良让他跟韩信彭越英布平分天下,刘邦答应了。三人方才集合兵力将项羽灭了。



毛主席说过,刘邦最大的特点是大度,能够听进别人不同的意见。所以每次在关键时刻都能化险为夷。这也是许多人跟着刘邦干的主要原因。项羽恰恰没有这种品质,因此只能别姬了。


唐风宋月


说刘邦是“流氓”,那是现代人的看法,既然要搞清楚为啥有那么多人跟随刘邦,并且宁死都不变节,自然就要搞清楚当时人对刘邦的看法。

在那个年代,人们对刘邦的评价是“忠厚长者”,这在史记里是有明确记载的。举两处例子:

1,《史记 高祖本纪》:怀王诸老将皆曰:……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彊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

对于谁领兵西进攻打咸阳,楚怀王及其部下是有讨论的,大家都认为项羽太残暴,不合适。而刘邦是“宽大长者”,能安抚秦地父老乡亲,是最佳人选。

2,《史记 陈丞相世家》:及汉王之还攻项籍,陵乃以兵属汉。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乡坐陵母,欲以招陵。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为老妾语陵,谨事汉王。汉王,长者也,无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剑而死。项王怒,烹陵母。

王陵投靠刘邦,项羽绑了王陵的母亲,胁迫王陵归顺自己。然而王陵的母亲对儿子的使者说:汉王是个忠厚长者,儿子你专心跟着刘邦吧,不要挂念我。然后自杀明志。

看来虽然刘邦爱骂人,有时候礼数也不到位。但是大家好像并不太当回事儿,刘邦在当时的口碑似乎还挺不错。

就这么一个忠厚长者,不计较你出身高低,不计较你原先是哪个阵营的,不计较你是不是以前得罪过他,不计较你是否背叛过他。他给你平台让你干,舍得给你发钱封地,你牺牲了他给你优厚的抚恤(奚涓阵亡,没有后代,封他母亲为侯;纪信救主而死,封他儿子为侯;郦食其被齐王烹杀,封他儿子郦疥为侯),那大家自然乐意跟着他干。

于是乎,县吏(萧何,曹参,张苍),屠夫(樊哙),车夫(夏侯婴),编织匠(周勃),布贩(灌婴),失意贵族(张良),执戟郎官(韩信),辩士(郦食其,随何,陆贾),儒生(叔孙通),豪强(王陵),剑客(虫达)等等在他的麾下都能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各尽其才。

刘邦也兑现了他给属下的承诺,跟着他混有富贵,刘邦建国称帝,陆陆续续封了7个王,143个侯,除韩信,彭越,臧荼,英布,韩王信,陈烯,卢绾之外,其余一百多人都共享富贵,善始善终。

引用郦食其的话:汉王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

大家说了很多刘邦的优点,比如善于用人。我说一点我的看法。

刘邦有一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决心和毅力。他只比秦始皇小三岁,当他走出芒砀山起义时,已经48岁了。两千多年前,大家的平均寿命都不高,48岁算是快入土的人了,三年灭秦,四年破楚,七年平叛,他始终奋战第一线,身受多处创伤。虽然经历过多次惨败,但是却屡败屡战,不曾气馁。入咸阳,进秦宫,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不动财富,约法三章,还军霸上,秋毫无犯。受封汉王,虽然地理偏僻,但是衣食无忧拥有荣华富贵,这并没有磨灭他夺取天下的雄心。试想如果是我们自己,到了知天命的年纪,还有没有雄心和勇气能不能像刘邦那么拼?

四百多年后,曹操西征张鲁,拿下汉中。刘晔和司马懿劝曹操一鼓作气拿下益州,曹操说:“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放弃了攻打益州的大好机会,一副老态龙钟,垂垂老矣的样子,想想刘邦同龄的时候,还披坚执锐,毫不松懈的奋战在一线呢。


寂寞空虚的空巢老人


关于大家为什么追随刘邦,本质是什么样的领导是好领导,值得去追随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司马迁所著的《史记》里有多处提及。在《高祖本纪》中,通过高起、王陵两人之口就解释过原因。



当时刘邦在雒阳南宫大宴群臣,席间刘邦问道:“各位不要有所顾虑,都说说我为什么能够得天下,项羽为什么会失天下。”众臣面面相觑,不知道刘邦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高起、王陵说道:“虽然您傲慢爱侮辱人,项羽为人宽厚,但您派人去攻城略地时,谁获得了什么,您就顺势赏赐给他什么,这叫‘与天下共利’。而项羽则嫉贤妒能,有功的他就嫉恨,有本事的他就怀疑,打了胜仗他不奖励,得到了土地他也不赏赐,这就是他丢失天下的原因。”所谓“与天下共利”,就是跟着我刘邦混,有肉吃、有汤喝,这就是大家跟随我的原因。

刘邦听后说道:“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讲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要讲镇守后方、安抚百姓,给前方运送粮草,源源不断,我不如萧何;要讲统兵百万,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重用他们,这才是我所以得到天下的原因。项羽只有一个范增他还不能用,所以他被我所制服。”



知人善任、驾驭有方,这是对于刘邦恰如其分的评价。

在《留侯世家》中,刘邦在彭城为项羽所败,他退兵到下邑,坐在马鞍子上休息,问道:“如果我拿函谷关以东的地盘用来封赏,谁可以帮助我共建破楚之功?”张良建议道:“英布是项羽旧部,现在和项羽有矛盾,可以利用;彭越正在齐地反项,也可以拉拢;您手下的人里,只有韩信可以独当一面。假如您拿出土地封赏,就给这三个人,那么项羽肯定可以打败!”


从善如流、舍利求全,充分体现了刘邦虚心纳谏、舍弃眼前利益,谋求天下大局的战略眼光和豁达胸襟。

刘邦分封功臣后,还有很多人没有得到封赏,他们三五成群窃窃私语。刘邦问张良这些人在干什么?张良说道:“他们因为没有得到封赏,又担心陛下嫉恨他们的过错,正在计划着谋反作乱呢?”刘邦问道:“这可怎么办?”张良问道:“您平时最恨谁?”刘邦思考了一下后,说道:“是雍齿,这个家伙屡次背叛我,我一直想杀了他!”张良说:“您马上封雍齿为侯,大家就都没有作乱之心了。”刘邦从其计,众将都说:“雍齿都封侯了,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不计前嫌、顾全大局,刘邦放下了个人恩怨,只为了稳固大汉江山。放得下恩怨,坐得稳江山。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利不可独。岳飞曾经表达过自己的愿望:“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而刘邦则更高明一些,他的逻辑是“让文官发财,让武将封神”。

刘邦的个人品质中最可贵的也许就是他从来都不独吞胜利的果实,而是愿意(或者强迫自己愿意)把成果与部下分享。我们可以看一下如下几个事例:

1、韩信曾经多次把刘邦与项羽拿来作对比,他评价项羽说:“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即项羽平时虽然礼贤下士,“见人恭敬慈爱”,但是当部下立下功劳之时,他却始终都不愿意给部下以应有的封赏,所以他的“恭敬慈爱”乃是妇人之仁。

韩信追随项羽之时“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而“萧何月下追韩信”之后,刘邦对韩信作了一个简单的考察,随即便封坛拜将,给韩信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2、当陈平提出用离间计来瓦解楚国之时,刘邦当即赐予他黄金四万斤,并且对陈平如何处置这笔财产从不过问,只要真的能够让离间计发挥作用即可。而陈平果然获得了成功——范增离项羽而去,钟离眜等人不再受项羽信任。

也就是说,只要刘邦觉得某人可以任某职、担某事,他不会吝啬于官职或者钱财。

3、刘邦命韩信北伐以平定赵国、燕国、齐国。韩信在强行攻齐之后导致了刘邦麾下重要谋士郦食其之死,并且提出了当“假齐王”的要求。刘邦当时正被项羽围困与荥阳,他立即答应了韩信的请求,册封韩信为齐王。

楚汉战争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对彭越、韩信追加封赏以争取他们共同形成对项羽的合围,刘邦获得胜利之后也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国史通论


大家为什么要追随刘邦呢?因为刘邦这个人出手大方。

我们都知道,项羽这个人原本是楚国贵族,在他的眼里,楚国大部分的土地都是他们向氏家族的,跟其他人无关,所以有谁想在他嘴里面,虎口夺食,抢夺一部分楚国的土地,他是绝对会把这个人往死里打。

这也就是为什么韩信一直说西楚霸王项羽,如果他给某个人颁发印绶,他就算把这个应授给摸圆了,他都不愿意给这个人,但是刘邦这个人不同,刘邦这个人原本就是一个事情,无奈在他看来自己走了狗屎运,能够拿了这么大个天下什么东西不能给?

当初被项羽打得屁滚尿流,他直接就说函谷关以东的土地我都不要了,谁如果能帮我打败项羽,我就给谁,最后他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韩信去找刘邦要一个假齐王,刘邦一开始生气并不是因为韩信狮子大张口,而是因为自己被项羽给打的屁滚尿流了,韩信不过来帮忙,所以他在那儿骂韩信,但是在这之后被人劝醒了以后,直接给韩信一个真的期望。

所以说刘邦这个人是一个愿意给东西的人,也正是因为他愿意给那些东西,所以,其他的人才愿意跟着了刘邦,毕竟你一个人是成不了气候的,你必须得到其他人的帮助,如何才能得到其他人的帮助器,其他的诸侯也会盯着这些人才,就看你谁给的价格值比较高,这也就是为什么韩信在最后同时得到刘邦和项羽的使者的境界以后,选择帮助刘邦,就是因为刘邦肯给东西,项羽不肯,所以他才选择跟随着刘邦走。

第二点,刘邦这个人是一个市井无赖,以前对象的混混的投资就是刘邦,但这也造成了刘邦另外一种特质,就是能够跟底下的人打成一片,不管你是来自于哪里,也不管你曾经的出身如何,刘邦总能和他们唠叨两句,并且能够打成一片,(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再加上有一个人经萧何在旁边帮着刘邦的集团内部,可以说是一片其乐融融,有人骂刘邦也好,有人去说刘邦的不是也好,刘邦表示我完全无所谓,很多就是骂你两句,但接下来你如果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办的话,刘邦还是让你去做。

这个优点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知错改错,同时也可以把它概括为臭不要脸,刘芳这个人曾经特别讨厌儒生,因此有一个老儒生过来投靠他的时候,他直接把人给赶出来,但是在这之后,这个老卢生告诉刘邦,我能帮你夺取天下。刘邦立刻改点迎接他进来!俗话说的好啊,人不要脸,天下无敌。

第三个原因,刘邦这个人能够识人,也就是辨认人才,这是很多领导者一直缺少的东西,为什么他们看不清一个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这就导致他们使用这个人的时候,就会一直处于一种犹豫的态度,这个人我到底是用还是不用,用的话很容易出风险不用的话,那这个人的才能就浪费了,在不上不下之间,最后自己的手底下的事业被败干净了,人才也跑了。

西楚霸王项羽之所以会失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不懂得去辨认人才,如果他能知道怎样去辨认人才的话,很多人才都不会从他手里上流失掉,那是刘邦可以,刘邦好像开了挂一样,经过他眼睛看出来的人才大部分都是好人才,再加上萧何在旁边一直帮他参谋,刘邦自然也就,如鱼得水。当然。等到刘邦看清楚一个人才以后,他知道该把什么事情交给她,自己做到真正的放权,比打仗,十个刘邦绑在一块儿都打不过一个西楚霸王项羽,但是比用人才,就算100个项羽宁在一块儿,都不如一个刘邦。


漩涡鸣人yy


因为刘邦早期拉起一支队伍攒下了初始资本,也因为他是市井无赖有自知之明,所以识人用人他不得不放权,甚至不得干预不能过问,说白了,就是现代版的天使投资人,所以,才智过人的有识之士想出人头地自然愿意找他这个草根。匈奴冒顿单于和西楚霸王项羽他们是一是王族一是贵族,他们的残酷和傲慢是与生俱来的,一个才智举世无双,一个神勇无人能敌无不令人自惭形秽,加上事必亲躬别人没什么出头的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