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去世前為何送給朱元璋一筐魚,以致讓朱元璋17年後才明白?

大腳姑娘碎碎念


劉伯溫,可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個名副其實的能人,而“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也是對他最好的讚賞。

但是,隨著朱元璋推翻前朝,建立大明王朝之後,那些心腹大臣、開國功臣下場,死的死、殺的殺,可以說並沒有幾個得到善終,在洪武八年的時候,劉伯溫病了,這時的朱元璋讓胡惟庸帶領著太醫來給劉伯溫看病,劉伯溫就深知自己離死不遠了,在吃了太醫的“良藥”之後,劉伯溫徹底病倒了。

死後送給朱元璋兩件物品,其中的一筐魚讓朱元璋費解17年?

隨著劉伯溫的去世,家裡人把劉伯溫交代好的兩件物品給了弔喪的使者,使者帶回去給朱元璋看,第一件是一本書,叫做《時務十八策》,而朱元璋看到書中的內容之後,“涕袍而悲,撫籍而泣”深知劉伯溫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啊!但是已無能挽回。

第二件物品是一筐魚,而且是框小魚多,齊總的魚也僅僅表面一兩條還在活著,看到這裡,朱元璋深思了,因為他並不理解他的大軍師送魚的含義,而這個疑惑一直困擾朱元璋17年。

17年後:

<strong>時間來到洪武二十五年,這一年發生了意見大事,就是巡查陝西回來的太子朱標去世了,而朱標的去世對朱元璋來說,是很大的打擊,因為他雖然表面上對太子朱標嚴厲,實際上從建國開始就在培養朱標,這時候朱標已經完全成為了“準皇帝”了,但是卻因病去世。

但朱標的死,讓朱元璋弄明白了一件困擾自己17年的事,那劉伯溫去世後送的一筐魚,終於明白為什麼筐小魚多了。

而道理就是所有皇子都住在京城,朱標活著時候,皇子們都不會去爭搶皇位,但是這時候大哥死了,皇位的希望來了,皇子們這時候必然會爭奪皇位,而朱元璋想要立皇長孫朱允炆為皇太孫,皇子們勢必會反對,於是朱元璋為了保全朱允炆和避免兒子們相爭,下令所有皇子即刻起回到自己的封地,沒有他的詔令不得回京。

秦王朱樉,就藩西安;晉王朱棡,就藩太原;燕王朱棣,就藩燕京北平;周王朱橚,就藩開封;楚王朱楨,就籓武昌等等。總之能就藩出去的全部都放出去。

而朱元璋的這一旨意,認為就是劉伯溫一筐魚的意義,因為一筐魚都在一個筐裡,勢必會為生存爭鬥,從而有被擠死的,而筐外有著海闊天地。

但是,朱元璋卻忽視了,筐中只有一兩條活魚的意思,那就是在皇位的相爭勢必會造成親人之間的相殘,而建文帝朱允炆與燕王朱棣,最終也像筐中的魚那樣相爭,只不過活著的魚不是朱元璋親選的朱允炆,而是朱棣。


歷史文武君


劉伯溫在死之前,送給朱元璋一筐魚,朱元璋當時不明白是何意,直到17年後,朱元璋才恍然大悟。在這17年間,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那群老臣基本都死傷殆盡,要麼被朱元璋罷官免職,要麼就被朱元璋殺害,以至於到了朱元璋晚年,大明王朝已經沒有良將。

朱元璋這時候也後悔,才想起了劉伯溫的那一筐魚。劉伯溫將這一筐魚送到南京的時候,魚都已經被擠死。



這其實就是暗指朱元璋對待臣子嚴厲,就如同這裝魚的筐,筐太緊,就會擠死魚,而如果朱元璋過於嚴苛,那麼臣子就無法生存。劉伯溫此舉其實是在告訴朱元璋,對待臣子要寬容。


朱元璋在晚年可能要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選擇皇位繼承人的時候,他更加偏向於選擇寬厚待人的皇子。朱元璋最中意的繼承人是太子朱標,然而朱標卻因病去世。四子朱棣和老朱性格很像,對待臣子同樣嚴苛,因此老朱將皇位直接傳給寬厚仁慈的孫子朱允炆,這就是建文帝。


麥地傳奇


劉伯溫號稱天下第一能臣,能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劉伯溫送給朱元璋這筐魚,玄機應該不在那個魚上,而在這個竹“筐”上,魚雖然很重要,但魚指的是導致的結果,魚所寓意的應該是大明朝治理下的人或王。

古時候,他們沒有很好的裝魚的東西。他們用竹筐裝魚,可以理解,但仔細推敲,他們裝魚也是有木桶的,路途短,或者買回去就吃,可以用筐。

也見過一些特製的,刷上桐油,能夠滴水不漏的竹筐,可以用來儲魚。

能儲水的竹筐,並不會作為儲魚容器,有水有魚,重量會很重,把筐往地上放,都會有壓力,稍微不平整,魚筐就會爛,放重了,或不小心磕一下,就會失去用途,導致漏水,這個竹筐並不是理想容器,劉伯溫是託人大老遠的給朱元璋送魚,這個容器更不適合。

為什麼不用木桶呢?他一定要用不理想的竹筐。

所以,這個劉伯溫給朱元璋送魚,用竹筐裝著送魚的玄機在筐上,竹筐裡。他的這個筐,拆字拆分開來看是:個個困王。

歷史上,劉伯溫是反對過朱元璋分封諸王的。

朱元璋其實也明瞭劉伯溫的用意,明史·列傳第二十七,中所言,“其意蓋謂分封也。然是時諸王止建籓號,未曾裂土”,朱元璋的分封,只是給了諸王藩號,也就是一定的兵權,但是土地實則還是統一的,依舊還是大明的江山。

反觀西周、西漢、以及西晉時期,卻是連同土地一塊分封給各路諸侯,乾脆讓其自治去了,繼而也就導致“春秋五霸爭雄”、“戰國七雄爭霸”、“西漢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等等諸侯爭奪領地的亂象發生。

也就是說,明太祖朱元璋的分封,其實只是借用了西周“分封制”的名,其核心的本質其實還是朱元璋在為實現中央集權,鞏固“朱氏江山”而努力,這也是兩者本質上的區別,所以並不能混為一談。

劉伯溫的筐與魚,真實用意是,"個個困王"。

明朝的敗亡,實在在於太多人困王要養。活活耗盡財力物力而亡,在於明朝缺錢。

開國皇帝朱元璋是窮人出身,當過乞丐,可能是窮怕了,所以他定下一個規矩,那就是國家養著宗室子弟。宗室子弟有爵位和俸祿,而且控制著大量的土地,他們不僅拿著工資,而且土地還不交稅。建國初期,宗室子弟少,所以宗室子弟的開銷不明顯,但隨著宗室子弟人口的爆炸式增長,這些宗室子弟很快就成了國家的負擔。明朝三分之一以上的賦稅都用於供養宗室子弟,如果加上他們偷逃和免徵的稅,數量還要大。這些宗室子弟就是一群寄生蟲,讓大明朝不堪重負。


創新國學


劉伯溫去世前為何送給朱元璋一筐魚,以致讓朱元璋17年後才明白?

提起劉伯溫,我們就會聯想到最強智慧化身,在人們印象中,自古最聰明才人有兩位:一位就是諸葛亮,另一位就是劉基。諸葛亮精妙隆中對,三分天下老臣心,而劉基神機妙算,幫朱元璋創建大明王朝,論功績,劉基可能更勝一籌。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陳友諒大舉進攻,企圖吞併朱元璋的地盤,當時陳友諒的勢力最強,而朱元璋不論軍隊人數還是艦船數量都不佔優勢。陳友諒攻克太平後,衝應天襲而來,敵軍大兵壓境,己方勢單力薄,很多人都有逃跑的打算。

有的謀士建議朱元璋投降,有的謀士建議朱元璋逃往鐘山,可見錦上添花相對容易,而雪中送炭就難得多。在大家議論紛紛之時,劉基一句話也不說,朱元璋於是單獨問劉基,劉基說:

“主降及奔者,可斬也。”

投降和逃跑的人,該斬,這就是劉基的態度,事實證明劉基是對的。

史料記載:

“基曰:‘賊驕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後舉者勝,取威制敵以成王業,在此舉矣。’太祖用其策,誘友諒至,大破之,以克敵賞賞基。”

陳友諒太過驕狂,我們應該誘其深入,用伏兵來擊敗他,這很容易。天道都是支持後來者,只有幹掉陳友諒才能成就王業,成敗在此一舉。朱元璋思考之下,接受了劉基的建議,之後大敗陳友諒。

劉基可謂朱元璋霸業的股肱之臣,他幾乎參加了所有戰事的謀劃,對事情走向預測十分準確。朱元璋能想到的劉基同樣可以想到,朱元璋預料不到的劉基仍能提前想到。要論建國功勳大小,劉基當仁不讓最少位居前三名。

大明建立後,朱元璋大封功臣,六公爵分別是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茂、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魏國公鄧愈。除了常遇春早先去世,常茂繼承了父親的爵位,其他人都是英勇善戰的開國名將,公爵封號理所應當。

為何朱元璋沒有給劉基封個公爵,而只封了個伯爵?

這就是源自朱元璋的心胸了,朱元璋布衣出身,什麼苦都吃過,其內心有著極度的自卑感,很怕別人提起他的出身,所以他沒有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氣度,而是把可能威脅到他的人全部殺掉。

劉基雖然立下大功,但劉基太過聰慧,對帝王心術尤為了解,是搞陰謀的高手。這讓朱元璋十分不安,把一個比自己還聰明的人留在身邊,這是朱元璋無法釋懷的,為此朱元璋只給劉基一個伯爵,俸祿僅有二百十四石。

史料記載:

“十一月大封功臣,授基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祿二百四十石。”

劉基跟隨朱元璋戎馬一生,且聰明絕頂,自知如果繼續在朝為官,必定沒有什麼好下場,於是劉基在洪武四年請辭回家。本想安度晚年的劉基,卻因早年得罪過胡惟庸,被胡惟庸陷害,也成了朱元璋的眼中之釘。

史料記載:

“基在京病時,惟庸以醫來,飲其藥,有物積腹中如拳石。”

為了保護一家老小的安危,劉基主動回到京城謝罪,此時的劉基已經染病在身,就算這樣朱元璋仍想除掉劉基。不久,朱元璋命胡惟庸給劉基送藥,劉基吃完藥後,感覺肚子內有拳頭大的硬物,很快就去世了。

有的說是胡惟庸害死了劉基,也有人說是朱元璋暗示胡惟庸這麼做的,要說朱元璋對此毫不知情,這是無法令人信服的。當時,朱元璋已經開始濫殺功臣,太子朱標去世後,朱元璋更一發不可收拾,無數功臣名將慘死在其腳下。

在劉基死前,曾經囑咐兒子送一筐魚給皇帝朱元璋,竹筐裡裝魚,再把魚放到水缸中,另外還有一本書《時務十八策》,就這兩樣東西,送到了朱元璋面前。

史料記載:

“上知誠意伯薨,涕袍而悲,撫籍而嘆,獨不知魚為何意,喟左右宮人:劉基善弄巧謀,影弓昭危,死亦為之,其性如此。”

皇帝知道劉基去世,也是十分“悲痛”,那本書朱元璋並沒有多看,而對這筐魚不太理解。朱元璋就對旁人說:

“劉基這個人喜歡技巧算計,弓影暗示,死都死了,還不消停。”

其實這些魚原本是活得,但一路運輸,加上筐中地方狹小,等到了朱元璋面前,大多數魚都已經死了。此時是洪武八年,朱元璋不理解劉基要表達的意思,就令人把這些魚儲存起來。

時間匆匆流逝,在十七年後,也就是洪武二十五年,發生了一件令朱元璋痛不欲生的事,正是這件事令朱元璋想起來劉基送的魚。

在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病逝,朱標是馬皇后的兒子,正正經經的嫡長子,如果不是他病逝,根本不會有朱棣的靖難之役。朱標在太子位上,天下安定,朱元璋的其他兒子也不會鬧事,畢竟長子即位天經地義,誰也無權干涉。

一旦朱標去世,太子沒有了,這繼承人就成了不確定因素,很容易引發爭鬥,自古皇權爭奪極其血腥殘忍,根本沒有什麼親情可言。這就是劉基這筐魚的暗示,如果皇室發生內亂,結果不堪設想,要想避免這些,一方面要遠封諸王,對藩王嚴格約束。

另一方面,則是要儘快選定帝國繼承人,來安定局勢。另外,這筐魚還有其他含義,朱元璋的嚴刑酷法是劉基看在眼中的,天下就像這些魚,在狹小的空間內只能一條條死去。想要國家長盛不衰,下一代接班人必須是個溫和的統治者。

朱標去世後,理論上就應該由朱棣繼位,這合理合法,但朱棣和朱元璋類似,是個權謀老道、擅於統兵的強悍之人,如果朱棣掌權,嚴刑峻法仍無法緩解,這不利於國家的發展。一張一弛才是治國之道。

劉基的想法是對的,由於朱元璋的暴虐,接班人最好是個厚道、寬容的君主,只是朱元璋選定了朱允炆並不是個合適的對象。朱允炆寬容有餘,但能力不足,這讓朱棣鑽了漏洞,在靖難之戰中得到天下。

世事難料,劉基身懷絕世之才,仍難逃被人陷害致死。朱元璋雄才偉略,也無法預測之後的叔侄相殘。冥冥之中,也許有一隻大網在操作著所有人的命運,想要掙脫,那是痴人說夢。

不過目前很多學者都論證,劉伯溫其實是正常死亡,並沒有人暗害他,這或許已經成了一個謎了……


楊角風發作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這一句講的諸葛亮的能力能夠幫助劉備三分天下,而劉伯溫則能夠幫助朱元璋一統江山。可見劉伯溫的能力有多強。

劉基,字伯溫。處州青田縣人。人稱劉青田。精通象緯之學,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而這樣一個經天緯地、能知前後事的劉伯溫,最終卻沒能算出來自己會死在小人之手。

公元1375年,劉伯溫感染風寒,朱元璋便派丞相胡淮庸帶著御醫前去探望,在服用御醫所開的藥方後,病情加重,之後劉伯溫曾婉轉的向朱元璋表達服用胡淮庸所帶的御醫開的藥方後身體更為不適,朱元璋聽了後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些安慰話,最終,於當年農曆四月卒於家鄉,享年六十五歲。

劉伯溫在去世前,曾送朱元璋一筐魚,而朱元璋到了17年後才明白。

劉伯溫的死,表面上是丞相胡淮庸在使壞,但實際上,有沒有朱元璋在背後授意呢?沒有朱元璋的授意,一個胡淮庸怎麼敢下毒毒死開國元老呢?

在劉伯溫死後,他的家人按照他的遺囑,將兩樣東西送入皇宮,面呈朱元璋。一樣是一本書,叫做《時務十八策》,另一樣就是一缸魚,而缸裡有筐,筐裡密密麻麻的都是魚,這些魚由於空間太小,不停地在掙扎。

朱元璋見到這兩樣東西后,看了書的內容,“涕袍而悲,撫籍而泣”,感嘆痛失劉伯溫這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唯獨對這一缸魚,不得其解,不知道劉伯溫究竟是什麼意思。問周圍的人,大家都不知道,心中就便吐槽:這個劉基,一輩子喜歡故弄玄虛,死了也不消停。隨後便把這筐魚賞賜下去。

而大名鼎鼎的劉伯溫,肯定不會無緣無故送一筐魚給當朝皇上,背後必有深意,而這個深意,一直到十七年後,朱元璋才明白。

17年後,也就是公元1392年,大明朝發生了一件大事,皇太子朱標暴斃而亡。一時間,舉國震盪,皇位繼承人沒了。朱元璋老年喪子,悲痛之餘,這再立一個繼承人的事情,便非常緊急。在多方面權衡後,最終立皇長孫,也就是朱標的長子朱允炆為皇位繼承人。在宣佈這個消息後,朱元璋突然想起來多年前劉伯溫送的一筐魚,這才明白,劉伯溫的深意。

這筐,代表的就是南京城,而筐外面的缸,就是大明的江山,這裡面的魚,則是朱元璋大大小小的兒子們,一筐魚,困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內,勢必要你爭我鬥,最終你死我亡,上策就是將這些大魚給放出去,小魚留在框內進行保護,這樣,即便是大魚想對小魚不利,也有筐的保護。

於是老朱為了保護朱允炆這個小魚,將他的兒子們逐個放出就藩,並宣佈藩王無宣不得進京。從根本上來保護筐內的小魚。但是朱元璋卻沒有料到,在他死後,其中一條大魚,衝破了筐的束縛,最終把小魚趕下了臺。這個大魚就是朱元璋的四子,就藩北京的燕王朱棣。


史曉生


1375年5月6日,劉伯溫病情惡化,遺言長子劉璉,自己死後,立刻將書房中的那本天文書呈給皇上,劉家後人不得學習;遺言次子劉璟,等到胡惟庸死後(劉伯溫本為胡惟庸所害,此時又為中書省丞相),帶著自己的遺言和一筐魚呈送皇上。

由於劉璟智勇皆能,頗受朱元璋喜愛,且又和皇太子朱標、皇太孫朱允炆關係親近,因此劉伯溫才交託次子完成自己的遺囑。後來的靖難之役,劉璟到死都站在朱允炆的一邊,最終被朱棣下獄後自盡。

1380年,胡惟庸案發,並被朱元璋處死。聞知此事,劉璟想起父親的囑託,隨挑著一筐魚的,進京面見皇上。

劉璟見到朱元璋,先講了父親的遺言:一是治理國家需要寬柔與剛猛相濟;二是法律應該儘量簡要,既讓百姓容易理解,也要百姓更容易遵守;三是在位者當以道德感化群眾,效果一定比刑罰要好,影響也更加深遠;四是部屬或百姓犯錯,多以仁厚的胸懷對待;五是裁定的刑罰要公平服人,以激勵犯錯者改過自新為目的;六是以國家仁德的治國理念,來保佑我大明萬世永存。

接著,劉璟便將挑來的一筐魚呈上。朱元璋眉頭一皺,心知這絕對不會是為了表達“吉祥”,應該另有深意。因此,他問劉璟:“這是何意?”劉璟回稟:“這是父親臨終囑託,並不知其意。”

數日來,朱元璋和朝中大臣皆不明其意。因諸事繁忙,朱元璋便將這件事情暫時放在了一邊。不曾想,這一放就是13年,而不是17年。應從朱元璋見一筐魚時算起,而不應從劉伯溫病逝時算起。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標突然病逝,白髮人送黑髮人還是其次,關鍵朱標是朱元璋傾盡心血培養的接續人,一下打亂了朱元璋身後的全盤佈局,這樣的打擊差點要了64歲朱元璋的命。看著年幼的皇長孫朱允炆,朱元璋心理就是陣陣的擔憂。

洪武二十六年(1393),朱元璋憂憤之下,從而引發了震驚世人的“藍玉案”,受牽連者多達1.5萬餘人,至此開國功勳基本不存。

事後,朱元璋靜下心來略作反思,不由得冷汗直流,竟然發現自己在“藍玉案”中太過沖動。雖然對皇太孫朱允炆的威脅解除了,但是又靠誰來保護自己的皇太孫呢?這時,朱元璋猛然想起了劉伯溫的那筐魚,不就是告訴自己不應把釣上的魚全部吃掉,應該放掉幾條進行繁殖,如果想吃還可以再釣。如今的開國功勳基本都被自己處理掉了,朱允炆已到了無人可用的地步。因此,朱元璋懊悔萬分,但卻為時已晚。

洪武三十一年(1399年)五月十日,朱元璋駕崩於應天皇宮,皇太孫朱允炆即皇帝位;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最終,因建文帝沒有良將抵擋朱棣,而被朱棣攻破都城應天,建文帝也不知所蹤。

所以說,如果朱元璋能夠儘早悟出劉伯溫的“一筐魚”的天機提醒,朱棣又豈能得逞,接班人朱允炆又豈會失蹤。因此,也不得不佩服劉伯溫“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神機妙算之能。


祥子談歷史


劉伯溫去世前命人給朱元璋呈上了兩樣東西,一本策略書和一筐魚。作為朱元璋手下的文臣謀士劉伯溫給朱元璋呈策略書是合情合理的事,但這一筐魚卻著實讓人摸不著頭腦,直到17年後朱元璋才恍然大悟,那麼這究竟是什麼回事?


劉伯溫在後世是以神機妙算聞名的,許多人都把劉伯溫與諸葛亮相提並論,將其視為神一般的奇人。據說劉伯溫生前預知到了一些事情,所以在他臨終前特意命兩個兒子分別將一本策略書和一筐魚送給朱元璋。

朱元璋得知劉伯溫去世後悲痛不已,但看著劉伯溫命人進呈的這一筐魚時又百思不得其解。朱元璋問左右官員這一筐魚是什麼意思,左右沒人看出其中的意思,只覺得這是劉伯溫在故弄玄虛罷了。

朱元璋自然不會相信劉伯溫會拿這一筐魚開玩笑,他深信劉伯溫是有話要說的,但自己一時半會又猜不透劉伯溫的意思,所以就把這事一直放在心上。17年後,大明朝發生了一件大事,此時的朱元璋似乎明白了當年劉伯溫送那一筐魚的意思了。

劉伯溫死後17年太子朱標不幸英年早逝,這對大明朝來說是非常大的事件。朱元璋在悲痛之餘突然想起了劉伯溫臨終前送魚的事,當年沒想明白的事如今一下子全明白了。

原來劉伯溫當年是將南京城比作是那個魚筐,而居住在南京城裡的皇族和開國功臣們就像是這筐裡的魚。魚筐就那麼大,筐裡卻擠滿了魚群,難免會發生各種事情,筐裡的魚還會因為互相殘殺而導致傷亡。


朱元璋甚至認為太子朱標之死正是這種筐小魚多的局面造成的,所以他決定清理南京城裡多餘的"魚",為皇家子弟營造一個良好的居住環境。所以朱標死後不久,藍玉,傅友德,馮勝等一批很有分量的開國功臣都被朱元璋誅殺了。


歷史守望者


公元1375年,劉伯溫因病而逝,去世之前,他曾命人給朱元璋送去了一筐魚,那是一筐即將嚥氣的魚,是想讓朱元璋明白,自己和其他的臣子就如同筐中之魚一樣,就算奄奄一息也是存在。但臣子對朱元璋來說是一大威脅,所以想要趕盡殺絕,然而即便殺光了也治標不治本,反而會失去能夠治理國家的棟材。可是,朱元璋卻誤解了其中的意思,以為魚代表的是自己的兒子,於是在1398年之後,陸陸續續將自己的兒子趕出京城,甚至是將他們流放,就連功臣也被殺了許多,認為這樣便可以讓自己的兒子安全。可在朱元璋臨死前才明白,劉伯溫送魚的真正深意,因為那時已經到了無人可用的地步。

劉伯溫,乃是是朱元璋看重的一大謀臣,曾經參與制作過關於滅元的方略,並與朱元璋一同將之實現,可以說劉伯溫是朱元璋創立明朝時,最重用的人才之一。而在朱元璋登上皇帝之位後,劉伯溫還幫助朱元璋制定了軍衛法,在當時特別受用。就這樣一直到1375年,劉伯溫雖然身體已不如以前一樣健壯,卻仍然對朝政大事有所關心。同年正月,他感染了風寒,身體抱恙。朱元璋得知消息後,便讓胡惟庸帶著御醫特意去劉伯溫住處探望,然而劉伯溫在吃了御醫開的藥後卻更顯痛苦,他感覺體內就好像有眾多石塊在擠壓一樣,逐漸讓他的病情加重。到了三月下旬時,他已經徹底病重,甚至無法下地活動。這時,朱元璋才下令將劉伯溫送回了鄉下,而他回去後卻沒有接受鄉下的治療,沒過多久他便因病離世,享年65歲。

他在去世之前,特意讓人將一筐魚送給了朱元璋,意思是指筐中之魚就如朝中功臣一樣,就算除盡了也無法永絕後患,反而會出現一種情況,那麼就是魚死絕了筐也空了,朝中也無大臣能夠用了,整個國家就好像那個筐一樣徹底被掏空。一旦有外敵或內患來臨,根本無法讓皇帝一人去面對這樣的事情。但朱元璋真正明白過來的時候早已來不及了,當時朱標身體虛弱,在朱元璋之前便身亡。於是,朱元璋只能將他的孫子立為了下一任皇帝,可從而帶來的便是朱家的內鬥。因國中無臣子可用,所以在一夜之間就將整個國家變成了空城,卻也無力挽回了。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是指,17年之後朱標去世,朱元璋正在決定該選誰成為下一任帝王,突然間想起了劉伯溫送給自己的那筐魚,意思是說筐小而魚強。所以,魚在筐中沒水的情況下活了三天才死,朱元璋認為應該選擇柔弱的人成為皇帝,才可以避免災難發生。也許是朱元璋誤解了劉伯溫的真實含義,才會導致內鬥的出現。

總體來說,劉伯溫在去世之前就已經預料會有內鬥發生,才用一筐魚提醒朱元璋。但朱元璋只想著為兒子除去後患,這才沒有在第一時間明白那筐魚的含義

我是文史墨客,不當之處,請多指教,期待與您的交流!





文史墨客


劉伯溫去世前送給朱元璋一筐魚,喻言了朱元璋死後之事,可惜朱元璋當時無法悟出其中的隱喻,直至17年後才明白,但他已無力改變了。

天意不可洩

劉伯溫臨死前,為打消朱元璋的疑心,把家中唯一的一本天文書交給兒子劉鏈,對他說:“我死後你將這本書獻給皇上,劉家的子孫不要再學這門學問了。”又對次子劉璟說:“我死後,把我養在後院的魚,放入筐內,再把魚筐放入缸內,拉去京城送給皇上。”

 劉伯溫死後,兩個兒子強忍住悲痛,按照他囑咐的去做了。朱元璋見劉伯溫已死,並且也把天文書獻出來了,果然沒有加害劉鏈及劉璟。據《明史》記載:

“上知誠意伯薨,涕袍而悲,撫籍而嘆,獨不知魚為何意,喟左右宮人:劉基善弄巧謀,影弓昭危,死亦為之,其性如此”。

朱元璋唯獨不知道一筐魚是什麼意思,他對旁邊的人說:”劉基喜歡巧謀,死的時候還不改本色,真的是性格如此啊!“

劉伯溫臨終前,送朱元璋一筐魚的真正目的

劉伯溫其實是想告訴朱元璋:缸內(城內)裝的是筐(皇宮),筐內是小魚。意思就是說:皇宮中的太子們都是小魚,相對應的,魚缸的外面就是大魚(藩王)了, 劉伯溫已經預見了藩王必亂。

既然劉伯溫知道藩王必亂,為什麼不直接說出來呢?因為有前車之鑑:

朱元璋大封諸王時,平遙縣訓導的葉伯巨就指出藩王勢力過大,幾代之後就會尾大不掉,到那時再削奪諸藩,恐怕會釀成悲劇。提醒朱元璋“節其都邑之制,減其衛兵,限其疆土”。朱元璋不但聽不進勸告,反而將其下獄囚死。

朱元璋死後,燕王朱棣果然起兵造反了……。

結語

17年後,當太子朱標去世時,朱元璋才明白,原來同姓藩王才是新任太子的最大威脅,但他此時已經生病,加上白髮人送黑髮人,他再無力改變局面了。只能規定藩王非詔不得進京,但這根本阻止不了強大的燕王……。


揚生解史


公元1375年5月16日,一代神算劉伯溫去世,他是在喝了丞相胡惟庸送來的一副藥以後去世的。他的死很蹊蹺,民間傳說表面上看是因為胡惟庸嫉賢妒能,但是實際上背後是朱元璋的主意。

可惜劉伯溫前能算五百年,後能算八百載,但是卻偏偏算不到自己的死。不過也不能這麼說,因為劉伯溫在去世前,曾經莫名其妙送給朱元璋一筐魚,這到底是什麼意思,朱元璋也沒有明白,直到十七年後的1392年,朱元璋才明白過來。

朱元璋沒有明白的事情,其實劉伯溫早就明白了,為什麼朱元璋這麼聰明的人會在十七年後才想清這件事呢?因為在這一年,發生了一件足以改變明朝歷史進程的事情,這件事情初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大不了,但是後來發生的很多事情都證明,正因為有了這件事為引子,才使得大明王朝一度陷入血雨腥風之中。

1392年5月,皇太子朱標身故,年僅37歲。朱標之死,立刻讓大明朝陷入了後繼無人的窘境。而正是朱標之死,瞬間讓朱元璋明白了17年前劉伯溫送的那筐魚的深意。

筐是什麼?筐就代表南京,擠在一起的魚是什麼?魚就代表那些功臣宿將。如此多的功臣宿將擠在一個小小的筐裡,豈不是早晚要出事情。

神機劉伯溫早就看透了這一點,也知道這些功臣宿將被滅掉是早晚的事情。劉伯溫當然知道朱元璋這樣大殺功臣是為了給他的兒子朱標更安全的執政環境,於是他送了一筐魚給朱元璋:意思是告訴朱元璋,你這樣的血腥殺戮是治標不治本的。魚殺光了,筐空了,治理國家的棟樑之才沒有了,皇帝就成了光桿司令了。

可惜當時朱元璋一心只為了他的兒子,他怕自己死了以後,自己的兒子管不住這些功臣宿將,朱家的江山落入他人之手。所以他也沒有仔細去考慮劉伯溫的用意。

他甚至一度以為這些魚代表自己的諸多兒子,所以從1398年開始,他陸續把自己的諸多皇子趕出京城,放到外藩。然後,殺了一批又一批功臣,很多功臣都是被以莫名其妙的理由殺掉了。

最後,魚沒有了,筐空了,好像自己的兒子安全了。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朱標體弱,早於朱元璋而死,朱元璋沒有辦法,只好立皇孫朱允炆為帝國,從而引發了朱家的內鬥。當燕王朱棣帶著兵馬氣勢洶洶殺向南京時,南京似乎在一夜之間變成了一座空城。

因為筐裡的魚沒有了,此時大明朝初年能征慣戰的大將幾乎被殺了個精光,剩下的也就是像耿炳文這樣年近七十的老將,如何擋得住朱棣的虎狼之師?

此時朱元璋已死,不過到臨終前他才應該明白當年劉伯溫送魚的深意。原來劉伯溫早就看透了朱家的一切,算準了這場內亂一定會發生,只是他當時已經瀕死之人,不願意把實情說出來。這也算是對朱元璋的警告吧,又或者是對朱元璋的懲罰吧,誰讓他如此狠毒的殺戮功臣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