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愙斋书法」书法临帖越像越好?董其昌:不是,要临的不像才对

在我们的印象中书法学习唯有临帖是不二法门,而临帖必须要与原帖一样,但在这方面董其昌给出了不同的意见,他不支持临帖临得和原帖一样。那么,他到底是怎么说的呢?他这么说又是否合理呢?

「愙斋书法」书法临帖越像越好?董其昌:不是,要临的不像才对

后人临颜真卿帖

董其昌说:“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很明显,老董不支持临帖与原帖一样。他把学书人临的帖比做人,临帖就如同遇到一个不认识的人,不必学习他的耳目头面,就是说不能刻意复制人家的长相和身高的长短。

而我们理解的书法临帖,是要与原帖一致,和老董的观点完全不同。如果按照董其昌的这个观点,该怎么临帖呢?

「愙斋书法」书法临帖越像越好?董其昌:不是,要临的不像才对

后人临米芾帖

“当观旗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这就是董其昌推崇的临帖方法,就是说要观其言行举止、精气神。

此观点更像是对人察言观色,其实这和南北朝王僧虔“书法以神采为上,而形质次之,兼之者方能绍于古人”的观点是一样的,要学习书法的神采,而非刻意描摹外形。那么,用这种方法学习的依据是什么呢?

「愙斋书法」书法临帖越像越好?董其昌:不是,要临的不像才对

后人临篆书帖

最后董其昌说:“《庄子》所谓‘目击而道存’者也。”目击道存,意思是说眼睛一看便知道“道”存在,书法临帖也应该如此。其实这更像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透过事物的表象看本质”。

然而,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很困难,因为“道”这个字太玄,涉及面也太大。

「愙斋书法」书法临帖越像越好?董其昌:不是,要临的不像才对

后人临杨凝式帖

董其昌对书法临帖的观点我们说完了。回过头,如果将这个观点放在今天,是否能行得通呢?我想是行不通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古今审美的差异。古人欣赏书法是以望闻问切的方法为之,而且形容书法都是用神采飞扬这样的词汇;今人正好与之相反,欣赏的是力度、结构、章法,即使赞美某人的书法,也只会用刚劲有力这样的词汇来形容。也就是说,从过去的神采美变成了今天的造型美。

第二,因为审美不同,导致学习方法也不同。古人学习书法是以神采为上,外形为下,也就是说学习字帖中的神采,不太注重外形;今天则是外形为上,神采为下,刻意去追求外形的相似度,极力刻画线条,而忽视神采。

第三,对形质与神采的概念模糊。书法的外形是客观摆在那儿,描摹起来较为容易;而神采只是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根本就说不清楚是啥玩意,即使能说出一些,也很难学习。

「愙斋书法」书法临帖越像越好?董其昌:不是,要临的不像才对

后人临王羲之帖

通过上述三点客观因素,我认为董其昌提倡“书法临帖不必相同,要追求神采”的观点,对于今天的书法学习者来说是行不通的。但是,如果从书法主观诉求上来说,是可以行得通的。为什么这么说?

“宋四家”之一的米芾,一生临帖无数,然而,他的字我们说不出像某位书家,但是我们又说不出哪一点不在法度内,董其昌也是这样。因此可以肯定,临帖是为了成就自己,而不是刻意追求像谁,这便是我们书法临帖的主观诉求。在我们的印象中书法学习唯有临帖是不二法门,而临帖必须要与原帖一样,但在这方面董其昌给出了不同的意见,他不支持临帖临得和原帖一样。那么,他到底是怎么说的呢?他这么说又是否合理呢?

后人临颜真卿帖

董其昌说:“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很明显,老董不支持临帖与原帖一样。他把学书人临的帖比做人,临帖就如同遇到一个不认识的人,不必学习他的耳目头面,就是说不能刻意复制人家的长相和身高的长短。

而我们理解的书法临帖,是要与原帖一致,和老董的观点完全不同。如果按照董其昌的这个观点,该怎么临帖呢?

「愙斋书法」书法临帖越像越好?董其昌:不是,要临的不像才对

后人临米芾帖

“当观旗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这就是董其昌推崇的临帖方法,就是说要观其言行举止、精气神。

此观点更像是对人察言观色,其实这和南北朝王僧虔“书法以神采为上,而形质次之,兼之者方能绍于古人”的观点是一样的,要学习书法的神采,而非刻意描摹外形。那么,用这种方法学习的依据是什么呢?

「愙斋书法」书法临帖越像越好?董其昌:不是,要临的不像才对

后人临篆书帖

最后董其昌说:“《庄子》所谓‘目击而道存’者也。”目击道存,意思是说眼睛一看便知道“道”存在,书法临帖也应该如此。其实这更像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透过事物的表象看本质”。

然而,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很困难,因为“道”这个字太玄,涉及面也太大。

「愙斋书法」书法临帖越像越好?董其昌:不是,要临的不像才对

后人临杨凝式帖

董其昌对书法临帖的观点我们说完了。回过头,如果将这个观点放在今天,是否能行得通呢?我想是行不通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古今审美的差异。古人欣赏书法是以望闻问切的方法为之,而且形容书法都是用神采飞扬这样的词汇;今人正好与之相反,欣赏的是力度、结构、章法,即使赞美某人的书法,也只会用刚劲有力这样的词汇来形容。也就是说,从过去的神采美变成了今天的造型美。

第二,因为审美不同,导致学习方法也不同。古人学习书法是以神采为上,外形为下,也就是说学习字帖中的神采,不太注重外形;今天则是外形为上,神采为下,刻意去追求外形的相似度,极力刻画线条,而忽视神采。

第三,对形质与神采的概念模糊。书法的外形是客观摆在那儿,描摹起来较为容易;而神采只是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根本就说不清楚是啥玩意,即使能说出一些,也很难学习。

「愙斋书法」书法临帖越像越好?董其昌:不是,要临的不像才对

后人临王羲之帖

通过上述三点客观因素,我认为董其昌提倡“书法临帖不必相同,要追求神采”的观点,对于今天的书法学习者来说是行不通的。但是,如果从书法主观诉求上来说,是可以行得通的。为什么这么说?

“宋四家”之一的米芾,一生临帖无数,然而,他的字我们说不出像某位书家,但是我们又说不出哪一点不在法度内,董其昌也是这样。因此可以肯定,临帖是为了成就自己,而不是刻意追求像谁,这便是我们书法临帖的主观诉求。


「愙斋书法」书法临帖越像越好?董其昌:不是,要临的不像才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