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過一個名為“金庸新”的作者寫的《九陰九陽》嗎?感覺怎麼樣?

吃辣條的海馬


段子羽為朱元璋擊退張無忌,保護了皇帝的安全,是為至忠;為了替父母報仇,“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險些滅了整個少林,是為至孝;對很多敵人,他都是將其打個全身殘疾而不殺,是為至仁;為僕人之仇而盡屠明教五行旗,是為至義;遇到他人便凶神惡煞,遇到美女便和顏悅色,是為至禮;對明教表面敷衍,背地裡又煽動各大門派仇視明教,是為至智;想殺誰便殺誰,口中說到,手中做到,是為至信……如此一位集忠、孝、仁、義、禮、智、信於一體的美男子,怎不叫人為之傾倒?😄😄😄😄😄😄😄😄


東邪黃瑤詩


你的這個提問由我回答,應該是最合適了。我只能告訴你,你說的這本書的作者,是我認識的一個人,他姓譚。名字我在這裡就隱去了。

當年小譚的故事,應該也是一個少年的勵志故事。

小譚出生在東北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的一個國營農場。我初識小譚的時候,是在一個冬天,他蝸居在一個沒有取暖設施的學校舊樓房裡面寫字。他穿著一個大棉襖,寫一段字就要抄著手在袖管裡,跟我聊一會兒天,因為屋裡太冷了,只有一個他自己搭建的簡易的燒破木頭的爐子。而外面的溫度是零下30多度,學校也因為放假,暖氣都已經停了。小譚之所以能在學校教室裡寫字,是因為他的嫂子是學校的一個後勤人員,給了他一把鑰匙,冬天停暖的學校又沒人去檢查,所以他得以有片刻清冷的清閒。

因為他迷戀寫武俠小說,已經是家裡人的另類了。那天我們談了很多,他雖然說話有些結巴,但是用詞非常非常準確,他覺得我是在那個偏遠寒冷之地能理解他的人的少數人之一,也可能是唯一。

後來小譚到北京來投奔我。雖然我也是在單位工作,但畢竟有一席之地,而他在老家灼人的冷眼中已經呆不下去了。他之所以能來北京,能籌得的路費,是因為他賣了一本書,就是把它寫好的武俠書稿賣給了一個人,有了他心目中所謂的一大筆錢,所以他就帶著他已經寫了的十幾本書來北京討生活了。

也就是說他來北京投奔我,並不是生活上過不下去了,而是他認為我是他唯一的知己,雖然我們去進行過一次長談。

他到北京的另一個目的就是參加一個書商展展覽——賣書,十幾本他寫的各種武俠書。就包括後來起名為九陰九陽的這本書。

他寫的書我都看過,文字造詣上談不上高明,但是那是一個有夢想的少年人的青春的憧憬和記憶。當時我們北京辦事處中的青年們幾乎人手一本小譚寫的書,有的看著大呼過癮,有的笑得前仰後合。

後來的故事就跟電影上的傳奇故事幾乎一樣。小譚在書展上被一個廣東的圖書發行商看中,帶去廣東為其編輯和寫書去了。據我所知,當時寫的主要的就是冒充金庸古龍等人的系列著作。

小譚終於熬出頭了。

後來也曾給我打過電話,用結巴而又帶有廣東腔調的口氣邀請我去廣東喝早茶。

我沒有去,但我在心裡真誠的祝福他!

我青春記憶中的朋友,你在他鄉還好嗎?

可能那些冒充金庸古龍等大師的盜版書後面都有一個青春年少不甘於寂寞的小譚那般的心在支撐著。


金壤


印象最深的就是段子羽和張無忌交手,忘了什麼招式,應該是龍爪手一類的功夫抓在張無忌懷裡的聖火令上,竟然在聖火令上留下指甲印,當時我就氣不打一處來,聖火令是可以和屠龍刀硬剛的寶物,就算再高深的武功按理說是不會留下痕跡的,那時候我讀高一,當時就破口大罵,還跟同學中喜歡看武俠小說的人一起討論,大家一致認為作者扯淡!扯淡!扯淡!


佛石壩的劍客


《九陰九陽》——金庸新著 。 剛看到這本書,我有些驚訝,金庸不是1972年就封筆了嗎?怎麼又出新作啦?

看了兩章,就被吸引了。主人公段子羽乃大理皇族後裔,也就是段譽的後代。此時朱元璋稱帝,大理已被滅國,段子羽立志要報仇復國。 種種機緣巧合,他在身負“六脈神劍”的基礎上,不但練成了“九陰真經”上的功夫同時還 習得了“九陽神功”。陰陽合體,其厲害程度幾乎超過金老以往小說中塑造的任何一個絕世高手。

小說中許多人物都由《倚天屠龍記》中承接而來,丐幫幫主史紅石、皇帝朱元璋、波斯明教聖女小昭、還有張無忌等等,都與段子羽有種種的交際。小說寫作手法確實很像金庸的風格,幾可亂真。但越往後看便越覺故事內容實在不如金老以前的作品那麼精彩吸引人。待看到好幾處男女交歡的細緻描寫,我便斷定這絕不是金老的作品。金庸小說對於此類情節的描寫向來是十分含蓄隱晦的。名聲赫赫的一代大師,豈會忽然變得這麼低俗?

還真叫我猜對了,《九陰九陽》的作者本名叫楊明剛(生於1964年),筆名陽朔。當初取名“金庸新”其實無非就是蒙人而已。其實他的小說作品還是很不錯的,大可不必混淆視聽取這個巧。他寫的《大俠風清揚》,我也看過,初時還覺得可以,但看過一半就看不下去了。文字倒還是模仿金庸風格,人物故事卻實在太差勁。

所以對於金大俠,後輩的武俠作家也許可以借鑑模仿,但要趕超真的是很難的。縱得其“形”,難得其“神”啊!





樂河閒娛


說實話,我真的是很後悔看了這部書,20幾年過去了,直到今日我都不舒服,別說和金庸寫的書來比了,根本就沒有可比性,感覺作者就是一個變態,一股腦的借主角在發洩情感,我記得主角叫段子羽,為了突出他的一些特別之處吧,然後把那個倚天屠龍記裡面的主角比如說張無忌楊逍他們,還有張三丰基本上是貶低的一無是處,試問哪一個金庸迷能忍受得了?但是話又說回來,他若不借著金庸的名頭,和那個神鵰三部曲的續集炒作來出版的話,可能也會合一些人的胃口,就有點像現在的那種天馬行空的玄幻小說,唉,反正我就是不爽,自從看了這部書一直到現在都好像吞了一隻蒼蠅一樣。我從那以後嘛,只要看到金庸新寫的書,見到一本扔掉一本。


一盞清茶


看金庸新的小說,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到現在只是一些碎片記憶,但這並不妨礙我談談我的感受。

1、真假難辨

《九陰九陽》的作者金庸新不但在筆名上刻意誤導讀者,在文筆風格上也竭力向金庸靠攏,雖然他的文化底蘊離金庸差得太遠,但對於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來說,已經足夠矇混過關。

我看金庸新的作品是香港迴歸前後,當時獲得信息資料只有電視、書籍、報紙等一些不那麼靈活的方法,不像現在問問百度這麼簡單、方便,是以我和很多人都真的以為《九陰九陽》和《大俠風清揚》是金庸先生的“新作品”。


2、《九陰九陽》更像是金庸小說的同人作品

《九陰九陽》的主角段子羽,在我印象中好像是大理段氏後人,機緣巧合之下得到了《九陰真經》和《九陽真經》,並修煉大成,最終連張無忌也不是他的對手,我印象比較深的是兩人大戰中,段子羽和張無忌其中一人被削去了鞋底。

《九陰九陽》中很多人物都是《倚天屠龍記》中就存在的,但就如清人寫的《蕩寇志》大肆篡改《水滸傳》一樣,包括張無忌在內的很多正面人物都被醜化了。還有一點,主角段子羽是一個種馬,小說中也不乏“擦邊球”式的描寫,當時看的時候很痛心:金庸怎麼能這樣寫呢?


3、《九陰九陽》主角之名似有深意

客觀的說,金庸新的才華肯定離金庸差得太遠,但一定可以達到現代網絡小說作家中的一流水準,否則也不會讓那麼多人看得津津有味,熱血澎湃。我記得金庸新的另一篇作品《大俠風清揚》有一章節名“大風起兮名清揚”就很有韻味,不但巧妙的修改了劉邦的《大風歌》,把風清揚的名字嵌入其中,還將風清揚“獨孤九劍”大成,名揚天下的豪情展露無遺。

說回《九陰九陽》,金庸新將主角的名字定為“子羽”,其中是否含有“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含義呢?大膽設想一下,叫金庸新可能並不是作者本人的意思,而是出版商為圖書銷量而玩的把戲。作者給主角起名“子羽”,意思是說,你們不要看表面我像一個騙子,其實我也是有才華的,只是身不由己而已。


就這樣。


磊落故人


我看過這本書,當時還以為真的是金庸《倚天屠龍記》的後傳,大概是2001年高一的時候,偶然在一個飯店裡看到的這本書。主角的名字我一直記得,叫段子羽。但作者講實話,當時真的沒注意。今天這樣一提,才知道原來是金庸新。

印象比較深的情節有幾處,但具體細節已經不太記得了。

1,張無忌好像去刺殺了朱元璋,不過還是沒有成功,最後意思是讓他做個好皇帝,好好為民著想。不然,還要殺他。

2,九陰白骨爪重現江湖,後面引出周芷若重新出現。還有青翼蝠王,楊逍等等。

3,張三丰還活著,大概130歲了吧。

4,九陰九陽竟然被段子羽一個人全部練成。

5,段子羽與張無忌的大戰,好像最後還是不分勝負吧。

6,就是段子羽在女人方面挺牛的,搞了好幾個,部分情節可能有點少兒不宜。

7,好像最後段子羽和幾個女朋友一起退出江湖了,有點韋小寶的意思。

這本書整體來看,別說還著實挺不錯,印象蠻深刻。當時看的還是蠻津津有味的,有些情節設計的還是挺有意思的。

文筆的話,有些不記得了,跟金庸肯定是沒辦法比的。不過如果放在當今的話,不用金庸新的名字,用自己的本名,做為專門為倚天寫一本外傳來看的話,還是真不錯的。畢竟金庸大俠已經離我們而去,做為懷念金庸先生引申他的寫法和人物,新寫這樣一部有意思的武俠小說,也就是所謂新開一本書的話,我相信,也肯定會有很多的讀者,願意來看的。也相信一定不會次於目前的一流網絡作家吧。


董太龍


看過他的《九陰九陽》,書中的人物和故事內容承襲《倚天屠龍記》。

主角段子羽系大理段氏後人,不但精通段氏皇族家傳武功,而且機緣巧合學會金庸筆下的兩大神功九陰真經和九陽真經。武功造詣超越了金庸筆下的所有高手,明教教主張無忌也是他手下敗將。

故事其實寫的不錯,水平雖然不能和金庸老先生相比,但是比起現在的網文大神三少和番茄等人,我覺得還是要技高一籌的。完全可以用個別的筆名,闖出自己的名號,實在沒有必要投機取巧用“金庸新”這樣的名字招搖撞騙,這是把自己看小了。當然也有可能是出版社為了抓人眼球故意搞的鬼,我個人其實非常為作者感到可惜。


太平大司馬


作為精神匱乏的年代,幾乎所有武俠小說都閱讀過。其實武俠並不是只有金庸和古龍。那個年代的人,很多是市場需要而井噴出很多武俠小說。尤其是港臺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港臺電影,很多武俠小說被搬上熒幕以後。很多武俠小說作者往往不出名,寫的卻還可以。因此出版商就“山寨”了出名的大家。



嘿兜風麼


我看過,但不是我自己買的,是我老爸不知從哪裡借的。

我上初中後,認識的字多了,也會看小說了,在家裡翻到了一本殘缺的小說,寫著九陰九陽,金庸新著。

說實話,我當時真的以為這本書就是金庸的新著。

因為那時我雖然沒有看過金庸的其他小說,但電視上已經看過很多金庸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比如《新神鵰俠侶》,就是古天樂和李若彤的版本,還有天龍八部,黃日華版本,等等,對金庸也算熟悉了。

這本九陰九陽,你要說文筆,我覺得還可以的,行文模仿金庸,情節上也頗為曲折。

主角是大理段氏後代,一路奇遇,最後能跟張無忌、張三丰一戰,具體情節我倒是記不太清,但是,我覺得這本書比不上金庸的地方,在於主角的奇遇,是從女人身上得來的,有點像種馬後宮小說,反正你要是喜歡金庸,你看了可能會覺得不舒服。

這個主角還認了波斯明教聖女小招當姐姐,我反正是很不爽。

其中還間雜有一些不和諧的描寫,你懂的,放在現在,恐怕是不能出版的。

相比之下,如果有人想看類似於金庸的那種武俠小說,我推薦一本,叫做《崑崙》,這是大陸作家鳳歌寫的,屬於大陸新武俠之列。

作者文筆構思都很到位,因為是模仿金庸的,你能看到比較濃厚的金庸作品的痕跡,很好看。

就這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