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遺詔真假,雍正繼位是陰謀嗎?

氾濫的文字


雍正帝的繼位一直是清朝時期的謎案之一,其中存在著三種說法遺詔繼位,改詔篡位和無詔奪位。因為年代久遠,所遺留下來的資料有限,所以現在也無法斷定真相,但是我們可以從保留的史料中推敲一下。中國歷史博物館中有一個檔案名為《康熙遺詔》,上面寫著: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但是真實的情況是,這個遺詔後來被證明是偽造的,始作俑者是誰不言而喻,畢竟歷史是勝利者寫出來的,這就把雍正是正統即位的可能給打消了。



皇子奪嫡的戰爭一直在發生,這讓康熙傷透了心,二次廢太子之後,康熙決定不再立太子,所以各個皇子一直在忙著經營自己的實力,極少對父親有所關心,這時候的胤禛卻一邊各種討好康熙的歡心,在康熙病重的時候衣不解帶的日夜照顧,這樣就有了一直待在皇帝身邊的機會,直到康熙駕崩的那一天,一邊又暗中取得守衛京師的步軍統領隆科多和手握重兵的川陝總督年羹堯的支持, 不管康熙對雍正的喜愛是真是假,還是參透了他的用心,在康熙死的那一天有件事不得不說,那就是隆科多把持宮門沒有讓任何一個皇子進去,最終是他宣佈的康熙遺詔讓雍正即位,雍正有隆科多和年羹堯的軍隊支持,何愁大業不成。

那當時宣讀的遺詔是不是真正的存在都是一個問題,所以無詔奪位一說比較有說服力!之後雍正傳位給乾隆的時候就使用的秘密立儲,由皇帝生前立下繼承人而不公開,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的匾後面,皇帝去世後再由大臣們共同開啟傳位。也許是雍正自己經歷了爭儲的殘酷,所以不願意再看到自己的兒子們身上也發生同樣的事情吧!


秦桑之


雍正的皇位一直被世人懷疑,認為他是陰謀篡位者,他擅自修改康熙的遺詔,把“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雍正的修改方式充分體現了中國文字的奇妙,但這也只是一個民間傳言。老百姓總是喜歡給名人的事蹟增添一些神秘色彩,不止是雍正,就連如來佛祖也有類似的故事。

如來借靈山

當初如來準備修煉的時候,由於沒有合適的地方修行,便向萬法教主提出借靈鷲山一年用於修煉。萬法教主覺得如來很有誠意,便借給了他,但必須要如來立下字據,免得日後產生糾紛。於是如來便用筆墨在紙上寫下“借靈鷲山一年”。

一年以後,萬法教主找如來要求歸還靈鷲山,但當拿出字據一年,原來的“借靈鷲山一年”變成了“借靈鷲山十年”!萬法教主鬱悶了,記得當初是寫的一年啊,怎麼就變成十年了呢?沒有辦法,只能繼續等。

十年後,萬法教主又準備去找如來。這次他先在家裡拿出當年的字據來看,免得像上次一樣白跑一趟。當他打開字據的時候,整個人都傻了,字據上的十年如今變成了“千年”,不知什麼時候上面多了一撇!

這次萬法教主虧大了,本來只是出於好心把山借給如來,沒想到這一借就要不回來了。

歷史上關於雍正修改遺詔其實也和“如來借靈山”的故事一樣,只是流傳於民間,老百姓把自己的想法編成故事流傳了下來。

在清朝,立儲君是一件非常機密的事,而且立儲君的詔書是由幾種文字編寫而成,除了漢字還有滿文。就以漢字來說,古代是沒有簡體字的,“於”字的繁體字應該是“於”。因此雍正根本不可能把十字改成於字!


水煮汗青


康熙21歲的時候就立皇二子胤礽為太子,後來由於黨爭,兩次被廢。公元1712年,康熙廢掉太子以後,再也沒有立太子。1722年12月20日,康熙帝駕崩後,皇四子胤禛繼承了皇位,即雍正帝。

關於雍正帝即位是否是篡位的說法,網上有很多版本,流傳最廣的就是“改詔說”。據說,康熙帝本來是把皇位傳給十四子胤禵,所以傳位詔書裡寫的是“傳位皇十四子”。皇四子胤禛獲悉後偷偷獲得詔書,把“十”字改寫成了“於”字。於是“傳位皇十四子”就變成了“傳位皇於四子”所以,皇四子胤禛後來就繼承了皇位。

此外,野史當中和民間也有流傳。比如,雍正“投毒篡位說”:康熙在暢春園病重,皇四子胤禛進了一碗人參湯,康熙喝了就駕崩了,皇四子隨之當了皇帝。

還有“年羹堯改詔說”:雍正的母親私通川陝總督年羹堯,8個月後就生下了雍正,而改詔就是出自年美堯之手。還有“隆科多改詔說”:康熙死後隆科多從乾清宮的“正大光明”匾後取出遺詔,進行了篡改。

民間這麼多版本,其主要原因是,康熙帝駕崩以後,詔書的內容沒有對外公開,且很多皇子都在爭奪皇位,所以難免有人編造耀眼。關於以上的傳說,其實都站不住叫,網上已經有人解密了。

根據清朝的用語規範,清代檔案中凡書寫皇子時,均寫為“皇某子”、“皇某某子目前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一千餘萬件檔案中尚未發現例外。按照這一習慣,遺詔應寫成“傳位皇十四子”。那麼如果將其中的“十”字改下成“於”,就成了“傳位皇於四子”,就讀不通了。其次,清代“於”“於”字是不能互用的,像詔書如此嚴謹的文件中應該用“於”字。還有清代定滿語為國語,清代的詔書,尤其是清代前期的文獻,都是滿漢文相互對照。所以,改了一份還有一份滿文,根本改不了。

還有從目前檔案遺詔上的文字來看寫的是:“雍親王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繼皇帝位。”並沒有發現“傳位皇於四子”的字樣。還有什麼毒死了康熙,年羹堯的私生子根本不可能,因為雍正的年齡比年羹堯還大,兼職是無稽之談。還有,遺詔藏在“正大光明”匾額後面是從雍正時期才開始的,康熙帝並沒有那麼做,所以很顯然,雍正改詔書是假的。


小姐姐說史


首先,需要明確一點,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康熙遺詔”,並非是康熙真跡,也就是說,這不是康熙所寫的,所以,康熙遺詔,根本就無法判定其是真是假。

你可以說它真也對,因為現存的四份康熙遺詔,的確全都是雍正繼位後,頒佈天下的真實遺詔。你說它假也可以,因為它的確不是康熙親手所寫的,而是雍正在繼位後,讓自己的親信起草的一份遺詔。

所以說,以康熙遺詔的真假,來判定雍正繼位的合法性,完全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次,滿清的遺詔,是用滿、漢、蒙三種文字寫出來的。

即使是漢文能夠改,那滿蒙文怎麼改?因此,改遺詔的可操作性,微乎其微。

最後,現今保存在博物館中的“康熙遺詔”,從未出現過“傳位於四皇子”這句話。

在康熙遺詔中,要傳位於四皇子的原話,是這樣的:“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因此,康熙遺詔的真實性,也許存疑;但篡改遺詔“十”為“於”的事情,純屬野史和影視劇的說法,不可能為真。


廣東阿俊


首先可以肯定,現有的幾份康熙遺照都不是康熙寫的。

那麼是不是說明雍正就是篡位呢?

也不能這麼說。

我們先要搞清楚一個問題:到底什麼是大行皇帝遺詔呢?

一般皇帝臨終之前,會留下遺詔。這個遺詔一般都很短,可能就一張紙條,只是簡單地寫下身後事的安排,比如誰當下一任皇帝。比如下圖是道光遺詔。

當然這個遺詔是沒法公佈於天下的,因為太短了,根本就不是一個正式的文件。

皇帝去世後,新的皇帝會組織一個寫作班子,根據老皇帝留下的話,起草一份正式的遺詔。

這份遺詔一般會洋洋灑灑,引經據典,文辭雅馴。在這份遺詔裡,會以老皇帝的口吻總結一下自己的執政歷程,然後再把新皇帝誇一番。當然,這些都是新皇帝想說的話。

這份遺詔肯定不能事先準備好,也不可能在老皇帝去世後短時間內寫出來。所以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康熙去世三天後雍正才公佈遺詔。

當然,這樣的遺詔其實是沒有證明力的,因為是先確定誰是皇帝,再寫的遺詔。

有證明力的是康熙親手寫的簡版遺詔,但可惜的是,目前人們還沒有發現這份遺詔。

因此,現在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雍正一定沒有篡位。但是根據各種史料可以推測雍正沒有篡位,這個基本可以視為史學界的定論了。

首先,傳說的康熙傳位給十四子胤禵的說法是靠不住的。你見過哪個皇帝在自己垂垂老矣的時候,還讓繼承人在邊疆帶兵的?等繼承人趕回來繼承皇位的時候,黃花菜早涼了。這個時候康熙哪怕自己御駕親征都不會讓繼承人外出帶兵的。

其次,當時外國傳教士以及朝鮮使節都記載康熙傳位給雍正,他們都沒有理由替雍正避諱。這說明在雍正繼位之初,並沒有出現篡位的傳言。朝鮮使節的記載中還有個細節,就是康熙青睞孫子弘曆,希望雍正能把他培養成接班人。

最後,根據康熙生前的所作所為,基本可以認定他是信任雍正的。這個很多答主都提到了。其實到了康熙晚年,能與胤禛競爭的也只有三阿哥胤祉而已。但是胤祉爭儲之存表現得比較明顯,不像胤禛那樣表現得與世無爭。


夢露居士


是不是陰謀,胤禛心知肚明,其餘知情人大多早死,能活著的在保密方面都久經考驗,至於“十”和“於”的問題,不值得浪費一秒鐘去考慮,整個遺詔都不是康熙親筆,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何況其中的區區兩個字呢。種種傳聞中,最討厭的就是有人傳烏雅氏待字閨中就和年羹堯好上了,進了皇宮八個月就生下了胤禛,所以年羹堯才要忠心耿耿的保自己親兒子上位。

表面上胤禛對幾個兄弟夠狠,其實要我說,他是下手晚了,京師乃至全國風言風語亂傳,到底誰傳的胤禛心理有數,通過什麼途徑傳的他也知道,換了一般人他那幫兄弟早就死了。

與本文論述無關,無論如何推論結果如何,我覺得這個皇帝當時還是胤禛做比較好,其他的幾個人能力上真是差得很遠,覬覦皇位的藝術家有之,假仁假義的陰謀黨有之,自命不凡的生瓜蛋子有之,聰明都夠聰明,但是以從政能力論,不會有人比胤禛強。

當時康熙帝的原話是怎麼說的呢?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上午3:00-5:00

『······若我能歡喜去了······雍親王四阿哥······人······貴重······我······很······像······大統······把······繼位······坐說了······此諭旨······將······交付內閣。』

根據這缺字的滿文遺詔(臨終遺言筆記,在正式遺詔之前),如果用固定思維去考慮的話,胤禛繼位毫無異議,但是中間可填充的內容實在太多太多了,也充滿了各種變數,比如“四阿哥”和“人”之間,如果中間有100字呢。

據上,有推測說康熙帝真正想傳位給老十四,但其行軍在外無法立刻趕回京師,所以康熙帝感覺老四老成持重,所以讓他暫時統理大局,等老十四回來以後,正式按禮制傳位老十四胤禵。

為什麼這遺詔就不能是直接傳位給胤禛呢?因為康熙帝在凌晨1點多鐘的時候傳召要召見胤禛,以老四的智商,這麼敏感的時期單獨召見自己,這可能是他要面臨天大的機遇,但是對於皇帝的命令,父親的召喚,他生生拖了至少8個小時才到達皇宮,沒有任何合理的解釋,所以後人們只能猜,猜想他通過某些渠道已經提前知道了自己暫時統理大局的決定,但胤禛對此並不甘心。

為何要讓他暫時統理呢?因為血濃於水,他是胤禵的親哥哥,所以康熙帝要求胤禛,在胤禵回京之前穩住局勢,替親弟弟出把力達到權柄順利交接。可是胤禛對這種“亂命”是非常牴觸的,在這段時間內,他可能已經展開行動,四處行賄,打通關節,收買關鍵人物等等。

等到一切都安排妥當,暢春園的事情也該安排安排了,快到中午十二點的時候,胤禛突然出現在暢春園,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真的好像已經安排好了一切,到了暢春園後,就只剩堅定的實施下去了,胤禛短短時間出入暢春園五次,如入無人之境,這證明,當時的康熙帝已經無力傳召或者已經陷入不知時間長短的昏迷之中,否則即便是皇子也斷不能如此滿園子竄來竄去的。(或者說,內線通知了胤禛,康熙帝處於昏迷狀態他才到了暢春園,然後馬上安排封鎖消息,威嚇魏珠、趙昌,借兵隆科多晚間回宮,密令張廷玉獨自隆宗門接駕。)

而就在胤禛滿園子亂竄的時候,暢春園的局勢已經發生改變,這也是推斷康熙昏迷的力證,自胤禛不知道忙些什麼的時候,暢春園一切皇子和大臣都進不去了,除了胤禛······所有人在什麼時候知道康熙帝賓天的呢?康熙帝死後並且胤禛鋪墊好一切,並將遺體運回大內以後,所有人才知道康熙帝死了······

當初暢春園“戒嚴”,總得有點原因吧,如果康熙帝神志還清楚為什麼要將自己與外界完全隔絕呢,沒有這個道理,尤其是,無論他欽定的繼位者是誰,這個時候都要讓外界全部知曉才好,否則必將大亂,作為一個合格的政治家,康熙帝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最終的“戒嚴”行為,必然是有人為干預的因素。

胤禛說,他接受遺命的時候,一群兒子全在場,其實呢,這個謊言用了整整七年時間才堪堪圓謊,該死的都死了,沒死的不想死也不敢說了,還不是你想咋說就咋說。

這個問題的細節太多優秀作者寫過了,所以我就不展開寫了。

真正接觸到遺詔的是誰呢,肯定是康熙帝的近臣、內侍,具體到人那就是侍衛長拉錫和養心殿總理太監趙昌、總管太監魏珠。

胤禛堂堂雍親王,大清皇子,繼位的雍正帝,他欠小小的侍衛拉錫什麼,何以短短兩個月讓拉錫連升四級呢?他倆平素關係好?沒聽說過。胤禩自己都還沒登基,就把侍衛長拉錫升到理藩院去了,緊接著又被提拔為本旗都統(蒙古正白旗),一時間成了家族的榮耀,拉錫一侍衛的水平能管理旗務已經不多了,再簡拔提幹,非其力所能及了。

這人好在嘴嚴,即便這樣在大局初定的時候,也就是雍正帝自己都說,都不知道這幾年能活過來的時候,開始下手開始肅清,拉錫屬於第一批受虐對象,但拉錫穩如牛,本來就是侍衛,還幹侍衛挺好,沒有半點怨氣(憋著呢),更無半字怨懟,通過雍正帝“大力考察”後,審核合格,復授滿洲鑲白旗都統,後來又任了肥差江寧將軍,最後還能回京師做個領侍衛內大臣,和年羹堯同年死掉,這個······有些蹊蹺,最後的職務離雍正太近了,很容易算計,但沒有實證哈。

寫隆科多的文章也太多了,咱們把這人過濾掉不寫,大家只要注意一點就好,按滿洲規制,遺詔必須是內閣滿洲一品大學士草擬,隆科多一個二品武官他的“專權”是胤禛直接越制指定的,所以隆科多受寵些時日不是沒道理的。

雍正帝用人就那幾個,有年羹堯、田文鏡、李衛、鄂爾泰,年羹堯被定點清除了,其實還有個張廷玉,閒扯一句,凡是對胤禛的好的,胤禛都會真心待他一輩子,比如---張廷玉,康熙帝賓天,什麼親王貝勒、王公大臣、領侍衛內大臣,親厚遠近那麼多人,都被封鎖了消息,康熙帝“起駕”回宮,知道的只有兩個人,或者說是一撥人和一個人,一撥人都是隆科多手下的嫡系侍衛,一個人則是張廷玉。

滿洲皇帝賦予一漢臣配饗太廟,絕無僅有,讓人想破頭都想不明白。您說張廷玉本事大吧,他還真沒什麼本事,只是體制文章比較好,記性尚可,能力上可以說是沒什麼能力,乾隆帝上臺最看不慣的就是他,也曾經問他,你覺得你有什麼資格配饗太廟呢?張廷玉說沒有,好嘞,你自己都說沒有是吧,那就取消了吧。

這事膈應張廷玉一輩子,死了以後,乾隆帝來勁了,我們皇族說話是算數的呀,說配饗太廟就給你,哼哼~反正人都死了,你也不知道,我可沒忤逆我爹的意思,不過這事張廷玉也有錯,三朝老臣該知道伴君如伴虎,不如履薄冰的踏實做事,竟然讓乾隆帝寫配饗太廟保證書,也就難怪乾隆整他了。

反正您看什麼人在雍正帝繼位後大力提拔的,誰就有巨大的嫌疑,康熙帝死後回宮,只有張廷玉事先知道消息“迎駕”······而康熙大殮是胤禛一個人的決定,他沒有和任何人商量,只是快到大殮的時候召集了諸位皇子和大臣,算是通知了一聲,然後各位就留下吧,甭走了,算是限制人身自由了。

在所有人的一致強烈要求下,為什麼胤禛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絕出示遺詔,他的繼位是全國上下誰都想不到的,難免遭到質疑,正式遺詔不講,滿文口頭遺詔為什麼不公佈,當時宣讀的話,真假不論,好歹能給自己卸些壓力,少讓他人嚼舌,多好的事,偏不拿出來,原因只有一個,遺詔還沒有新鮮出爐······

等到遺詔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時候,某些人的性命就該收取了,為什麼雍正繼位後,質疑聲不斷,因為為了保險起見,康熙帝臨終的服侍人員,養心殿總理太監趙昌和總管太監魏珠直接被殺掉,這種欲蓋彌彰的手段也太直接太明顯了吧,實際的意思就是,他倆看了不該看的,所以死了,但是他們說過遺詔是假的了麼?沒有對吧,其奈我何,太簡單粗暴了,不質疑才是怪事。


古今通史


“十一月戊子,上不豫,駐暢春園。甲午。上大漸,日加戌,上崩,年六十九,即夕移入大內發喪。”——《請聖祖實錄》

然而,這幾句看似平淡的話,背後卻隱藏著一樁波譎雲詭的歷史疑案。自康熙四十七年,皇太子初次被廢,引起“九子奪帝”宮廷之中暗流湧動。最終,由號稱”天下第一閒人”的四阿哥胤禛脫穎而出,幾乎出乎所有人意料的登上皇帝之位。


自此,關於雍正帝位來路不正的說法層出不窮。清朝野史對雍正改詔書有多種說法:

一、康熙遺詔原文:“朕十四皇子,即繼承大統”。胤禛知道了遺詔的內容和存放地址,暗中進入暢春園,將“十”字改成“第”字,並且弒父,從而登上皇位。為了避免別類事件再次發生,雍正即位後下令“以後凡宮中文牘,遇數字,飭必大寫,亦其挈矩之一端也。”

這種說法來源清末反清志士的反清著作,來源可疑,要將“十”改成“第”,又看不出塗改的痕跡,很難想到有人能做到這一點,故而不予討論。


二、隆科多和雍正勾結。據說康熙遺詔原文:“傳位十四子”,並將遺詔交給隆科多保管,隆科多將“十”字改成“於”字,並隱匿了康熙病重時召胤禎來京的聖旨,於是雍正順利即位。

這種說法廣為流傳,不過其內情十分可疑,理由有三點:

  • 據官方的正式稱呼,應該稱為“皇某子某某”,所以“傳位於四子”的正式寫法應該是“傳位於皇四子”想要遺詔中加個字,恐怕都是不可能的。
  • “於”的繁體字為“於”,在如此重要的文件中,沒有道理使用日常的通俗文字,因此“十”改成“於”近乎不可能。就算有人手眼通天可以將漢字改過,清朝統治者是滿族,按詔書要同時以滿漢兩種文字書寫,滿文的字符和文法與漢字不同,因此,改正起來絕無可能。
  • 三、胤禎的名字繁體位“禎”,與胤禛的“禛”發音相同,字形類似,雍正在宗人府保存的玉牒上動了手腳,很輕易地把胤禎的名字改成自己的名字,取而代之做了皇帝。


這種看似說法有一定道理,不過也有破綻。玉牒上胤禎的名字確實有塗改的痕跡,這應該不是雍正暗地為之。在雍正即位後便發下諭旨,將其他皇子的“胤”改成“允“,而胤禎也被改名為“允禵”。

因為在封建傳統社會,所謂避諱的講究,即皇帝的姓名所用的字,不可以被他人使用,相近的字音字形也不可以,胤禎改名確有其事,無法作為改詔的確實證據。




四、有人則認為:康熙遺詔就是雍正自己編造的,全文從頭到尾根本沒有一句真話。那道遺詔現在仍然放在故宮博物院的《康熙遺詔》中有一句話“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稱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就是雍正事後加在遺詔上的。關於這點,確實無法加以證實或者證偽,只能待歷史學家繼續研究了。


心恬澹


關於“雍正帝”繼位的合法性,這個問題自打皇四子胤禛登基那日起就發生爭論,至今已經幾百年了,還是爭論不休,有人說這是“迷”,實際不然,仔細分析,這是有原因的!

一、在康熙帝執政期間,康熙帝對皇儲的繼承人問題處理的就非常不恰當,過早的確定了太子胤礽。

二、自漢唐以來設立太子為儲君,年幼尚可保證皇權穩定,一旦太子長大成人,左右朝臣小人依附,結黨營私,使太子過早的培植私人勢力,皇權定會受到威脅。

三、早立太子必然導致其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驕橫跋扈,因此就會產生樹敵太多,黨羽林立,相互排擠造成派系對儲君之爭。

朕不做殺子之事,廢你不立儲君

步步驚心,分散皇子權利

首先解決大阿哥胤禔這個毫無人性豬狗不如的東西。對於大阿哥胤禔這位親口說代父除掉太子胤礽的大兒子給予他終身禁錮,永無天日。

廢掉太子胤礽後,對三阿哥胤祉控制他的權力膨脹,專心編書,不得結交外臣、不得參與朝政事物。

十三阿哥胤祥是一位俠義漢子,性情直爽,容易被利用,圈禁隔離。

趁西北軍事吃緊,派帶過兵的十四阿哥胤禵為“大將軍王”加親王銜遠離京城,為的是使他脫離八爺黨的圈子,如這位愛衝動的老十四就此與八阿哥脫離黨爭,朕必不虧待他!

還有老四、老八、老九、老十,康熙帝自有分寸,看看如何料理!


說“陰謀”是出自康熙帝

八阿哥胤禩,別看賊精八怪的,對父皇康熙帝的帝王心術,他是永遠不會懂的,不知到他死是否明白。

(1)熱河木蘭秋獮的“太子胤礽”的假調兵符,八阿哥胤禩是幕後人。

(2)康熙帝萬壽節的死鷹一案是八阿哥策劃,嫁禍老十四,天在看。

(3)刑部買賣人命大案雖然是太子胤礽所為,可八阿哥胤禩採取卑鄙小人手段套供詞,夜半宮廷密報實屬無德之人,非君子所為。

綜上:在康熙帝心理已經排出八阿哥胤禩的皇位繼承人的人選。至於九阿哥胤塘、十阿哥胤哦只不過是八阿哥胤禩的跟班,只會推波助瀾的份,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如果仔細參考《清史稿》及其它資料綜合分析考慮,康熙帝在第二次廢太子以後心中已經默認儲君繼承人的人選,那就是四阿哥胤禛。

(圖片來自影視資料)

請關注頭條號《日堯居k古史》歡迎網友評論、互動、留言!


日堯居


別鬧,遺詔肯定的真的。傳位十四皇子的說法,那是底層老百姓無知的想象——遺詔是拿滿文寫的,“十”和“於”根本就不是一個東西。

所以遺詔裡的

“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繼皇帝位……”

這句話,和滿文翻譯一下就知道,根本沒法篡改。就好像今天中國外國開國際會議,會議記錄會用各國文字寫成,但最終會確認一個文字的版本,在其他解釋有爭議的時候,以這個藍本為準。

對遺詔來說,藍本就是滿文。

雍正繼位真正存疑的地方,是繼位程序上的瑕疵。

首先是雍正自己說了一段很詭異的話:

“聖祖命朕纘承統緒,於去年十一月十三日倉猝之間,一言而定大計。”

作為皇子繼承的問題,年老的康熙肯定是有預期的,所以怎麼可能是”倉促之間,一言而定大計”?

與此聯繫起來的BUG就是:康熙的正式遺詔十一月十六日才拿出來。

這就比較尷尬了。

正常情況,不應該是康熙前腳死,後腳就出遺詔嗎?等三天是幾個意思?

其次是,雍正七年,出了一本書《大義覺迷錄》。

在這本書裡,雍正說康熙死的時候,大家都在場……

但這時候,雍正的兄弟姐妹們,已經被雍正弄死的差不多了。

所以大義覺迷錄,並不能解釋雍正的合法性問題。

然而,由於皇子繼承問題涉及到的事項眾多,要說雍正一手遮天,可能性也不是很大。

只能說,當初的程序瑕疵導致了雍正繼位的一些疑團,卻並不能證明雍正繼位是陰謀。至於民間的傳聞,更多的都是說書藝人餬口的工具,就更不能當真了。


酒騎風


一、康熙遺詔真假?

據正史記載,康熙1722年病故,隆科多拿出遺詔,說大行皇帝的遺言是皇四子胤禛繼承皇位,原因是他為人行事作風很像我。於是胤禛就在隆科多等重臣的支持下登基稱帝,改年號為雍正。但民間一直流傳一種說法,說康熙遺詔是要傳位給十四子,雍把“十”改成了“於”,屬於篡位。民間的這種說法與當時的宮廷警衛、公文制度及詔書制度都不相符,發詔書是內閣職責,與隆科多無關,若真有傳位十四子遺詔,應該寫是“傳為皇十四子”若把“十”改成了“於”,就讀不通了,所以這類說法也不準確。雍正到底是合法繼承還是篡位,沒有足夠資料來說明,一直是一個疑問。不過我相信,繼承皇位這麼大的事情,應該是按遺詔繼承的。

二、雍正繼位是陰謀嗎?

1、雍正個人能力

雍正,生於康熙十七年,是康熙的第四個兒子,與十四子允禵是親兄弟。21歲時,封為貝勒,32歲晉升為雍親王。雍正年輕時期受過良好的教育,熟讀經書和史書,寫得一手好字,還熱愛佛學。除了漢文,對當時的滿文也是比較精通。自然科學知識略通一二,武術科目也學習過。最主要是理論結合了實踐,雍正隨從康熙辦理一些政事。康熙二次親征葛爾丹,雍正從軍,掌管正紅旗大營。西巡五臺山,南巡江浙,雍正一直隨從。各地考察及處理政事,使雍正能在實踐中學習,鍛鍊了從政的能力。

2、雍正的主要對手

康熙晚年廢除太子後,就沒有再設立太子,於是皇子之間為爭奪皇位的政治鬥爭開始了。皇八子以賢王自舉,公開活動,拉攏了一部分支持者,其中包括皇九子、皇十子的支持,四子的主張是“仁義”。雍正也積極參加爭奪,他採用外鬆內緊的策略,表面不動聲色,暗中加緊活動。他的小集團裡有步軍統領隆科多,川陝總督年羹堯,他的主張是整頓積習,刷新朝政。可以看出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政治主張,都是為了自己家的江山社稷有更好的發展,所以不存在什麼陰謀。

三、雍正的歷史評價

雍正繼位後採取的一系列措施解決了一些社會積弊,有利於社會生產發展,增強了國力,使清代沿著康熙時期發展的軌道向前推進,為日後的乾隆時代的發展開闢道路,從而出現康雍乾三朝盛世,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晚期的一個繁榮時代。從清王朝看,雍正的一系列定製,穩固了清朝的統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