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军队能将刘邦的军队围困在白登山,为什么不顺势歼灭却要放了他们?

福建比美特集团


汉高祖刘邦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出身卑微,几乎没有能够惹起人们关注的地方。即使在四十多岁时弄了个泗水亭长,那简直连秦国官谱的边都不沾。可是,历史不是四平八稳的行者,它往往会出现让人意想不到的一幕。秦末,农民起义犹如干柴烈火,迅速燃烧。这时候,刘邦从苏北一路出发,经历狂风暴雨,成功入主咸阳。

刘邦能容人、会用人、用能人,他招贤纳士、身边云集了一大批谋士、勇士。他彻底摧毁了称帝道路上的最后一个对手西楚霸王项羽。项羽的自刎乌江,让刘邦成为最后的微笑着,他统一中国,建立了汉朝。

从一个没有人生目标的小人物成为强大帝国的缔造者,刘邦既有很好的机遇,更有超越他人的眼光和韬略。

但是,立国之初,势头正盛的刘邦却在征讨匈奴时被围困在白登山,命悬一线。

既然匈奴军队把刘邦围困在白登山,本来可以顺势歼灭,为什么后来却要放了他们呢?

我们还是先由攻入咸阳之后的刘邦说起吧。

人往往经得起苦难,却经不起日常。汉元年(前207)十月,刘邦攻入咸阳宫。出身低微的他看到高大雄伟的咸阳宫中,宝物无数,美女数千,心里就开始发痒,想把这些东西据为己有。樊哙、张良发现后,苦苦相劝,刘邦才放弃了这个念头。

刘邦个性中的这个短板,为他的日后埋下了隐患。

西汉建国,匈奴始终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这时候,匈奴的冒顿(mòdú)单于走进了历史。

话说冒顿单于,在幼年时因为父亲头曼单于的不喜欢而被送到月氏当人质。他到月氏不久,父亲头曼单于想要借外族之手杀掉冒顿,便派兵攻打月氏。

人算有时候比不过天算,在匈奴和月氏的交战中,冒顿单于偷盗了月氏部落的一匹良马,逃回了匈奴。明知杀不死,不如落人情,父亲头曼单于索性赐给他一万骑兵。

冒顿单于实在是一个心硬手黑的人物,这次回到匈奴,他便开始暗中谋划弑父夺位,报一箭之仇。

他制造了一种特殊箭矢,这种箭矢射出去会发出冷飕飕的响声。训练士兵时,他要求士兵必须和他步调一致。他的鸣镝射向鸟兽时,凡是没有跟射的士兵被斩;他的鸣镝射向射向自己喜爱的战马时,凡是因为犹豫而没有跟射的也被杀;他后来将箭射向自己的爱妾,士兵们惊讶惶恐,凡是没有射箭的仍然被杀了。就这样,冒顿单于很快训练出了一支杀人不眨眼的精锐部队。当他将箭射向父亲头曼单于的战马时,嗖嗖嗖,万箭齐发,士兵们全都跟着射出了利箭。

他一直伺机干掉头曼单于,机会终于来了。一次,头曼单于率领一帮子随从外出打猎,在行进途中,冒顿单于突然张弓将箭射向头曼。说时迟那时快,部下们万箭齐发,将头曼射死。随后,冒顿诛杀同父异母的姊妹,杀了那些二心大臣,从而把控了大权,自立为单于。

此后,冒顿南征北战,势力迅速壮大,成为了西汉政权最大的威胁。

汉高祖六年(前201),平定了中原的刘邦派遣韩王信驻守在汉朝北部边界,防范匈奴的进攻。但是,匈奴屡次南下袭扰,韩王信明知道不是对手,不得不多次求和。北方战事久拖不决,刘邦怀疑韩王信有了二心。当刘邦的使臣责备警告韩王信之后,韩王信索性投靠匈奴,并掉过头来攻打太原。

这让刘邦很是恼火。公元前200年,高祖刘邦御驾亲征,在铜鞮(今山西省长治市一带)击败了韩王信的军队,并连战连捷,势如破竹。韩王信向冒顿单于请援,单于派出左右贤王率领一万骑兵增援。那时候,刘邦的军队势头正猛,接连在晋阳、离石以及楼烦战役中取胜。

天下从来没有常胜将军,连续的胜利冲昏了刘邦的头脑,麻烦在悄无声息中向他逼近。

听说冒顿就驻扎在不远的代谷,刘邦便北至平城,登上白登山伺机北伐匈奴。

让刘邦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匈奴骑兵凭借强大的机动性包围了白登山,将刘邦成为瓮中之鳖。

突围,只能是死路一条。

刘邦只有智取。

陈平提议从冒顿单于的夫人——阏氏身上找突破口。

阏氏是一个贪财,霸道的女人,冒顿虽能纵兵千万,却是一个典型的怕老婆。于是,刘邦准备了丰厚的金银宝货,暗中派人送给了阏氏。阏氏立即眉开眼笑、欢天喜地。她告诉冒顿,虽然我们得到了中原地区,但是我们的子民以游牧为生,无法居住在适合农耕的汉地。

陈平的这一招果然奏效,几天后,冒顿单于率军离开,白登之围遂解。

按照冒顿的一贯做法,不少人不大相信他主动放弃消灭刘邦的机会。有人提出,因为汉将周勃率领的援军终于赶到,他们在被逼无奈之下,才只得放过了刘邦。

但是,太史公司马迁把解开白登之围的功劳归功于冒顿的老婆,我们就姑且信之。


文踪旅迹


原因很简单,冒顿根本就不可能歼灭刘邦。

关于白登山之战,大家最熟悉的说法是:刘邦的三十二万大军遭到冒顿四十万匈奴大军的包围,被围困于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后陈平出了一奇计,贿赂冒顿单于的阏氏(匈奴称单于妻妾为阏氏),最后单于放了刘邦一条生路。

以上的说法,有不确实之处,我试分析如下:

第一,刘邦被围的军队,并非三十二万。

自冒顿单于大举南下用兵,韩王信献马邑城投降匈奴。匈奴骑兵越过句注山,围攻太原,进逼晋阳。叛降的韩王信更是甘作急先锋,从晋阳南下,直达铜鞮。

刘邦御驾亲征,统率三十二万大军出征,直扑铜鞮,韩王信大败,一路向北狂奔。冒顿单于派左、右贤王率领一万骑兵紧急驰援,双方战于晋阳,匈奴大败,灌婴阵斩一名匈奴将领。这时,天降大雪,气温骤降,汉军冻伤人数达二三成之多。当时刘邦得悉冒顿单于驻军于代谷,且兵力单薄,便“悉兵三十二万北逐之”。后世史家根据这一记载,认为刘邦所有兵力都被围困在白登山,这是严重错误。

由于冒顿单于故意以老弱残兵示弱,刘邦严重误判,认为代谷的匈奴军队不堪一击,因此,他让周勃率领汉军主力继续追击韩王信以及匈奴被击溃的援军,自己只带一部分军队抵达白登山。

《资治通鉴》明确写道:“帝先至平城,兵未尽到。”这个写得很明白了,当时刘邦的三十二万大军,并未到齐。那么其他汉军哪里去了呢?

来看看《汉书》“周勃传”记:“(周勃)后击韩信军于硰石,破之,追北八十里。还攻楼烦三城,因击胡骑平城下。”在晋阳之战后,周勃率领主力部队追击韩王信至硰石,又攻破楼烦三城。

何以见得周勃的部队是主力部队呢?再来看看《资治通鉴》这一句非常重要的话:“(高帝逃离白登后)至平城,汉大军亦到,胡骑遂解去。”这是刘邦解围后,注意“汉大军亦到”这几个字,说明刘邦被围困的部队,并非主力部队,周勃的才是主力,是大军。

因此,刘邦被围困在白登山,远没有三十二万人之多,也许是几万,也许是十几万。

第二,陈平的奇计并不奇

史家的第二个错误,把白登解围归功于陈平的奇计。

所谓陈平奇计,就是陈平贿赂冒顿单于的阏氏,阏氏就向冒顿单于吹枕边风,冒顿单于被女人一磨,心一软,就把刘邦给放了。

这简直是开天大的玩笑。

冒顿单于这个人,是历史上罕见的枭雄,以铁石心肠而令人胆战心寒。当年为了训练一支绝对效忠自己的部队,他发明以鸣嘀为号令。为了检验士兵的忠心,他以鸣嘀射爱妾,鸣嘀所至,士兵们毫不迟疑地万箭齐发,把爱妾射成刺猬。后来,为了示弱于敌,当强邻东胡前来索取冒顿的宠妾时,冒顿二话没说,把宠妾拱手相送。

在冒顿眼中,女人只是工具罢了,他何尝有过怜香惜玉?他是爱江山甚于美人,从来不是可以被女人所左右的人。

说冒顿单于因为听了女人的枕边风而放走刘邦,这是天大的历史笑话。

第三,冒顿放走刘邦,是因为没法消灭刘邦。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且来细细分析一下。

A、刘邦虽然被困七天七夜,军队并未遭大损失。

我看了史料,没有汉军伤亡的记录,我认为损失微乎其微。为什么呢?因为白登山有坚固的防御工事,是战国时代赵国遗留下来的一段长城,原本就是为了对付擅长以骑兵发起进攻的游牧部落骑兵,在此坚固城墙之下,匈奴的骑兵的机动优势丧失了。

另外,对比当时汉匈双方的武器装备,汉军要远远占优。

汉军最可怕的武器是劲弩,其性能远远优于匈奴人的弓箭,射程远,威力大。匈奴人的甲胄多是采用兽皮,简单粗制,防御效果不理想,而汉军的甲胄继承了战国时代的精良工艺,在抗刺穿性能上,要远远强于匈奴。匈奴的盾牌大多采用木制,面对汉军的强弩,这种落后的防御武器并无太大的防御效果。

B、冒顿单于怀疑韩王信的余部,与汉军有勾结。

韩王信叛降匈奴后,部队被汉军打残了,他的部将王黄便拥赵利为赵王。王黄、赵利与冒顿单于约定,会师于平城,共同围歼刘邦。然而,到了约定的日期后,王黄与赵利的军队并未出现。《资治通鉴》说:“(冒顿单于)疑其与汉有谋,乃解围之一角。”冒顿单于怀疑这两个家伙反复无常,担心对自己不利,便主动撤围一角。

不过,这个理由还是很不充分。王黄/赵利就是残兵败将,就算两人与汉军勾结,似乎也不对冒顿构成多大的威胁。

那么,冒顿撤围的最重要原因是什么呢?

C、汉军主力赶到平城,是冒顿撤围的最大原因。

再回到《汉书》“周勃传”:“还攻楼烦三城,因击胡骑平城下。”周勃统率的大军在打败韩王信后,又追击八十里。回师时主动进攻楼烦,攻下三城。这里就要看仔细点,好好分析一下。周勃追了韩王信后,又主动打楼烦,为什么呢?显然直到这个时候,他还没有接到刘邦的命令。

从《资治通鉴》的“帝先至平城,兵未尽到”的记录可以看出,刘邦到了平城后,是要等待周勃部队前来会师,显然是派人去通知了,但周勃跑得太远,等他统领大军抵达平城时,刘邦已经被围在白登山七天七夜了。这里又要特别注意一句话:“因击胡骑平城下”,周勃大军开到平城,已经同胡骑,也就是匈奴骑兵交锋了。

直到这个时候,汉军的三十二万大军才集齐了。

好,再来分析冒顿为什么要撤围。

首先,双方兵力是势均力敌。冒顿有四十万大军,汉军有三十二万,匈奴兵力略多。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一个事实,四十万是匈奴的举国之兵,已经没有后备部队了。而汉军仍然可以增派大量的后备部队投入战场。

其次,自从刘邦御驾亲征后,汉军与匈奴骑兵几度交锋,均大败敌军。《资治通鉴》记:“汉兵击之,匈奴辄败走。”“复屯聚,汉兵乘胜追之。”从前几次交锋看,匈奴均落败。因此,四十万匈奴兵对阵三十二万汉军,并不占优势。

可以说,在周勃大军赶到平城时,冒顿单于消灭刘邦的机会已经没有了。

匈奴已经是动用倾国之兵,一旦被强大的汉军反包围,匈奴不仅将赌上军队的命运,还要赌上民族与国家的命运。这种严重的后果,冒顿即便是战争赌徒,也不敢轻易以整个民族的命运来进行一场旷世豪赌。


君山话史


白登之围,匈奴本来能消灭刘邦,但冒顿单于没有顺势歼灭刘邦。

这个说法,本身就是不对的!

冒顿是谁?他在接手匈奴单于之前,匈奴部落只是一个夹在东胡和大月氏阴影下,苟延残喘的小部落而已。但冒顿接手单于后,西击大月氏,东摧东胡,只用了几年时间就把匈奴打造成了草原第一霸主。

试问,如此雄才大略之人,他怎么可能在有把握灭掉刘邦的前提下,还放刘邦走呢?这不是在侮辱他智商吗!



事实上,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公元前201年(高祖六年),韩王信在大同叛乱,并勾结匈奴攻打太原。一时间,大半个河东地区全部沦陷了。

刘邦为了稳住战线,便亲率32万大军,从长安出发,东渡黄河,进入河东地区,迎战匈奴和韩王信的联军。

这里要注意,是“韩王信”造反,勾结匈奴人侵犯河东。不是“韩信”。



汉军渡过黄河后,连连取胜,特别是在铜鞮一战(山西沁县),大获全胜,将韩王信的军队杀得死伤惨重。

韩王信率残部逃奔匈奴后,匈奴冒顿单于分别派左、右贤王,各带兵一万多骑,与韩王信的残兵一起南下,在太原一带布防,企图阻挡汉军北进。

匈奴军队的加入,增加了汉军收复河东地区的难度。但是,汉军并没因为匈奴人的加入就裹足不前,反而是越战越勇,在太原和楼烦两度击败韩王信和匈奴的联军。

因此,可以这么说:白登之围前,刘邦实际上是一路吊打韩王信和匈奴,接连收复沦陷的失地。只不过,接连的胜利让刘邦错估了匈奴人的战斗力,让他以为只率小股部队就能击溃匈奴人。结果,32万汉军因为前后军脱节,刘邦亲率的小股部队被匈奴40万大军围困在了白登山上。

也就是说,刘邦是在前期连战连胜,收复失地之后,因为冒进才被围的。而不是一开始就中了骄兵之计,被匈奴包围的。并且被匈奴人包围在白登山上的汉军,也不是汉军的主力,而只是刘邦率领的五万先头部队。


匈奴人将刘邦包围后,冒顿大喜,认为这是消灭刘邦,入主中原的大好机会。于是,他就部署了攻山的计划。

可惜,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冒顿以八倍的兵力优势围困刘邦,他并没有占到多少便宜。


首先,匈奴军队的装备实在太落后了。

匈奴人是天生的战士,弓马娴熟,机动作战的能力非常强。这是匈奴人在军事方面明显强于中原汉朝人的地方。但是,匈奴人也有明显的弱点:科技落后,没掌握金属铸造工艺,很多匈奴士兵的弓箭原材料还是拿兽骨磨的,刺穿能力和攻坚的能力并不强。


白登之围的第一天,匈奴人就发现汉军的机动能力虽然弱,但装备精良,作战勇猛,并非是好欺负的软蛋。运动战的时候,匈奴和汉军装备的差距还不明显。但是一旦到阵地战时,匈奴的劣势就太明显了。

这就好比,当年我军和美军激战于朝鲜,打运动战的时候,我军根本就不怕,但一旦打阵地战时,尤其是美军守,我军攻时,我军就会非常的被动。

同理,攻坚并非匈奴人的强项,况且汉军也不弱,装备还比匈奴人好的多。所以,别看匈奴人以八倍的兵力优势把刘邦围了,但冒顿对吃掉刘邦,一点把握都没有。

如果硬突,匈奴人口少,消耗不起。冒顿不希望看到这种情况。


其次,匈奴当时被反包围了。

冒顿包围刘邦后,虽然他不敢攻,但是他也不想退。因为刘邦轻骑追击,没带粮草,士兵没吃没喝,白登山上的气温又低。如果把围困白登山的时间拖长一点,刘邦到最后肯定是不战自败。所以,冒顿便在白登山下围了刘邦七天七夜。

但是,冒顿在白登包围刘邦的时候,外线的汉军主力并没有闲着。而是悄悄的对匈奴实施了反包围。

根据《史记·绛候周勃世家》的记载,就在冒顿围刘邦的时候,周勃也围了冒顿。

攻韩信军铜,破之。还,降太原六城。击韩信胡骑晋阳下,破之,下晋阳。后击韩信军於石,破之,追北八十里。还攻楼烦三城,因击胡骑平城下,所将卒当驰道为多。勃迁为太尉。

这段记载结合地图一看就明白了。周勃的援军已经杀到平城,韩王信的军队被歼灭,冒顿的后路有被抄的风险。



这种情况下,冒顿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放刘邦走,要么跟刘邦、周勃死磕。

冒顿当时怎么考虑的,我不知道。但是刘邦因为断了粮草,扛不住了,于是就先给了冒顿一个台阶下,派陈平去找冒顿的阏氏,让阏氏给冒顿吹耳边风。

后人在独到这段史料的时候,往往会认为就是因为阏氏吹耳边风,冒顿才放走刘邦。但是其实,还真不是那么回事。

冒顿是个“鸣镝弑父”,为了上位,舍得杀掉爱马、爱妻、生父的枭雄。女人,他又不是没杀过。他怎么可能会受到一个阏氏的蛊惑之语呢?

因此说到底,冒顿放走刘邦,其实就是因为双方在平城之战,打了个平手,甚至汉军还略有小胜,掌握了一定的主动权。冒顿在没有把握的前提下,不想跟汉军死磕。而刘邦也很懂事理,他先低头,愿意报销冒顿的军费,再额外送点宝贝。于是,冒顿就放走了刘邦。


事后,双方都不服气。于是,双方在平城附近又干了一仗。

复以太仆从击胡骑句注北,大破之。以太仆击胡骑平城南,三陷陈,功为多。——《史记·夏侯婴传》

根据《史记·夏侯婴传》的记载,刘邦逃出白登后,先在勾注山以北跟匈奴打了一仗,获得大胜。接着又在平城南边攻击匈奴,多次攻破敌阵。

从这里就看可以得出,白登之围,并没有打乱刘邦的计划。汉军战略意图是消灭韩王信之叛军,斩断匈奴伸向河东的爪子,收复沦陷的河东地区。白登之围虽然惨烈,但是刘邦实力还在,不达目标,不会罢休。

不过白登之围,汉军也确实是损失惨重。由于北方残酷的冬季,导致以南方人为主的汉军士兵大量冻死冻伤,减员严重。刘邦见识到了匈奴人在运动战方面的厉害,知道自己不可能歼灭其主力,后来他也就基本上不敢跟匈奴人死磕了。



总的来说,白登之围,是冒顿没打下来,刘邦扛得住,后面汉朝大军来了,莫顿因为犹豫不决,才放走了刘邦。

纵观整个白登之战,其实可以发现:匈奴人起先的优势很大,向南一直占领了太原。但被汉军一路北推,最后被打到了大同,才勉强稳住战线。而在白登之围后,刘邦继续在平城附近与匈奴人开战,最终是在彻底把匈奴人从平城附近清除后,才罢兵。

这就跟朝鲜战争一样,美军从三七线杀到鸭绿江,我军从鸭绿江又杀回三七线,并最终稳定在三八线。这能说我军败了吗?

同理,汉军在当时也没有吃亏,甚至还有点小胜。毕竟战线不会骗人,匈奴在被刘邦打出长城后,没有再杀回太原的资本。冒顿和刘邦其实打了个平手。


Mer86


公元前201年匈奴准备攻打马邑,韩王信因此跟匈奴勾结在一起。韩王信的部下曼丘臣、王黄立赵国后代赵利为王。刘邦决定亲自率军平叛并迎战匈奴。刘邦派娄敬出使匈奴,他回来报告说:“两国交兵,这时该炫耀显示自己的长处才是。现在我去那里,只看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这一定是故意显露自己的短处,而埋伏奇兵来争取胜利。我以为匈奴是不能攻打的。”这时汉朝军队已经越过了句注山,二十万大军已经出征。刘邦听了刘敬的话非常恼怒,骂刘敬道:“齐国孬种!凭着两片嘴捞得官做,现在竟敢胡言乱语阻碍我的大军。”就用镣铐把刘敬拘禁起来押在广武县。后来刘邦向娄敬认错并封侯。



刘邦当时是前后派了十多人出使匈奴,都认为可以打。也许这是刘邦不接受娄敬意见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冒顿详败,刘邦让胜利冲昏头脑。史记:会冬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於是冒顿详败走,诱汉兵。汉兵逐击冒顿,冒顿匿其精兵,见其羸弱,於是汉悉兵,多步兵,三十二万,北逐之。冒顿率四十万人把刘邦包围在白登。这时冒顿要是趁机歼灭汉军,也非难事。但冒顿并没有这样做的原因:

冒顿虽然包围了汉军,但汉军是经历了反秦和楚汉战争,可以说是久经战阵,困兽犹斗。并不是说冒顿不能消灭汉军,而是不愿意付出过大的代价。匈奴南侵的目的就是为了抢点东西,回去过日子的。没有必要跟汉军死战。历代游牧民族南侵的目的就是为了抢掠。

冒顿即使消灭了白登山的汉军,也是不能占有其地。必竟匈奴是游牧民族不是农耕民族,得之无用。又何必付出那么大的代价。很多人觉得是因为刘邦采纳陈平计策送礼给阏氏,并说要送美女给冒顿。阏氏才劝说,并成功说服了,冒顿这才采纳阏氏的进言。阏氏的进言是因为分析了利弊,既使继续围攻也不见得有利。我觉得阏氏能劝谏冒顿并不是因为刘邦要送美女。冒顿是单于,美女有的是。史记和汉书的记载都是讲不知道陈平计策的内容。汉书:高帝用陈平奇计,使单于阏氏,围以得开。高帝既出,其计秘,世莫得闻。还有就是冒顿跟韩王信部下王黄、赵利约定了会师时间,但他们一直都没有来。冒顿怀疑他们已经投降了,准备在外面发动进攻。史记:冒顿与韩王信之将王黄、赵利期,而黄、利兵又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亦取阏氏之言,乃解围之一角。


小鸿哥


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驻守在今天山西大同地区的韩王信勾结匈奴发动叛乱,汉高祖刘邦亲率32万大军迎战。双方在今天今山西沁县一带首次交锋,汉军告捷后乘胜追击到大同平城,一路上信心十足的刘邦不断抛弃辎重部队,自率先头部队轻敌冒进,结果被匈奴冒顿单于所率的匈奴主力部队围困在平城白登山七天七夜。根据传统史书的说法是刘邦帐下的谋臣陈平设计向冒顿单于的阏氏(单于之妻)行贿才使刘邦得以脱离险境,有的说法甚至绘声绘色地声称陈平派人带上金银珠宝向匈奴阏氏行贿时还特意附带了一副汉人美女的画像并告诉阏氏:汉朝皇帝打算将此女嫁给单于,阏氏担心汉女嫁过来后会夺走自己的恩宠,于是就劝冒顿单于退兵了。这个说法满足了人们的猎奇猎艳心理,不过您真相信这样的说法吗?两国交锋这样的大事居然靠着一阵枕头风就给对付过去了?如果冒顿单于是个没脑子的昏庸之人倒也有这可能,然而您相信一个没脑子的昏庸之人能把汉高祖刘邦围困七天七夜不得脱身吗?

事实上我们从冒顿单于的早年经历来看:此人杀伐决断实乃一代枭雄——冒顿是匈奴前任单于头曼的前妻所生,一直受到继母的排挤。头曼曾将冒顿送给月氏人作为人质。冒顿被送到月氏后头曼单于的后妻就唆使头曼进攻月氏以趁机除掉前妻所生的冒顿,从而让头曼改立自己的儿子为继承人。冒顿偷了月氏的良马,骑着它逃回匈奴。头曼单于认为他勇猛,就命令他统领一万骑兵。冒顿制造了一种响箭,训练他的部下骑马射箭的本领,下令说:“凡是我的响箭所射的目标,如果谁不跟着我全力去射击它,就斩首。”首先射猎鸟兽,有人不射响箭所射的目标,冒顿就把他们杀了。不久冒顿以响箭射击自己的爱马,左右之人有不敢射击的,冒顿立即杀了他们。过了些日子冒顿又用响箭射击自己的心爱的妻子,左右之人有感到恐惧的,不敢射击,冒顿又把他们杀了。过些日子冒顿出去打猎用响箭射击单于的马,左右之人都跟着射。于是冒顿知道他左右的人都是可以用的人。然后他跟随父亲头曼单于去打猎,用响箭射击头曼单于的头,他左右的人也都跟着把箭射向头曼单于,头曼当场身亡。之后冒顿又把他的后母及弟弟还有不服从他的大臣全部杀死。自立为单于。这时的匈奴受到东面的东胡和西面的月氏东西夹击,不得不在夹缝之中艰难求生。东胡为了试探匈奴的新君主,于是就逼迫冒顿交出国宝千里马。冒顿询问众臣的意见,大家都认为:千里马乃是匈奴的国宝,断无轻易赠与他人的道理。然而冒顿却说:”不可因为一匹马而与邻国失和“。谁知东胡得寸进尺地向冒顿索要阏氏(单于的妻子),匈奴众大臣无不义愤填膺,但冒顿却说:“怎能为了一个女人而与强大的东胡作对呢?”得到匈奴的宝马和阏氏后东胡放松了对匈奴的警惕——在其眼中匈奴除了逆来顺受啥也做不了,于是东胡又向匈奴索要土地。冒顿拍案而起:“土地是国家根本,怎能随便送人?!”随即带领志在必得的匈奴人打败东胡。征服东胡后对当年在月氏当人质的经历念念不忘的冒顿兵锋西指,在匈奴的军事压力下月氏人分化为两支:一支西迁逃亡,被称之为大月氏;另一支留在了敦煌南山并臣服于匈奴,这支被称为小月氏,霍去病在河西之战后将这一地区纳入汉朝版图,小月氏随即又归顺了汉朝。

冒顿为了权力杀妻、杀父从来都不眨眼——他可以把爱妾作为活靶子以考验士兵们的忠诚;为了迷惑敌人又不惜把另一个宠妾拱手相送以东胡。您相信这样一个人会被一阵枕头风忽悠得放跑敌人吗?可如果不是因为陈平设计忽悠所致,那么冒顿为什么不顺势歼灭了刘邦的部队呢?据史书记载:冒顿单于本来与韩王信的部下王黄和赵利约定了会师的日期,然而他们迟迟没到来,以致于冒顿怀疑他们同汉军有勾结。这会不会是冒顿单于决定撤围的原因呢?应该说这种怀疑是有的。从冒顿的生平经历来看:他对谁都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因为他可是曾被自己的亲生父亲出卖过的。冒顿和韩王信之前并无任何交情,完全是出于利益的暂时同盟,担心韩王信与汉军勾结在背后捅自己一刀这种心态应该说是完全正常的。不过这并不是导致冒顿撤围的最关键的原因——要知道韩王信的部队在此之前已被汉军重创,即使韩王信被汉军打服了,以致于暗中和汉军有什么秘密交易又如何呢?如今汉高祖刘邦都被围困了,只要消灭了刘邦,韩王信还能分不清哪边更值得投靠吗?况且就凭韩王信所剩的残兵败将也根本不足以改变战局。冒顿会因为这样一个小插曲而放弃歼灭汉军的天赐良机吗?既然冒顿撤军不是因为阏氏的枕头风,也不是因为韩王信部下的失约,那么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资治通鉴》里有这样一句话:“至平城,汉大军亦到,胡骑遂解去。”刘邦在白登山突围后汉军的主力兵团也已经到达了平城。 《汉书·周勃传》也记载道:“后击韩信军于硰石,破之,追北八十里。还攻楼烦三城,因击胡骑平城下。” 这则史料清晰地告诉我们:由周勃所统率的汉军主力兵团在硰石战役之后向北继续追击八十里,然后又攻破楼烦三城,最后到达平城。表面上看刘邦所率的先头部队的确是陷入了匈奴的军队的包围圈之中,可实际上由周勃所统率的汉军主力兵团这时也已赶到平城,这意味着冒顿如果没把握在周勃所率的汉军主力向他发起攻击之前一口吃掉刘邦的先头部队,那么战局瞬间将变成刘邦的先头部队和周勃的汉军主力兵团内外合围匈奴军队。在此之前匈奴军队已围困了刘邦所率的汉军先头部队长达七天七夜都没能消灭这支军队,那么要在周勃所率的汉军主力兵团发起进攻前消灭汉军先头部队的可能性有多大呢?冒顿对此应该是没把握的。退一步讲即使冒顿真能在周勃发起进攻前吃掉刘邦所率的汉军先头部队并杀死刘邦,那么他又能获得什么呢?答案是一无所获。

战争从来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之所以发动战争一定是为实现某种战略意图,那么冒顿单于发动针对汉朝的战争是何意图呢?显然不是为了灭亡汉朝入主中原——匈奴和后来的辽、金、元、清不同的是从没建立过较为成熟的国家体制,事实上冒顿时代才刚完成草原各部族的统一不久,人心并不安稳。被冒顿打败的东胡、月氏等部族正虎视眈眈,时刻准备发起报复性打击,在这样的情况下冒顿哪有实力入主中原呢?再说即使他真杀了刘邦也不可能入主中原,大不了汉朝再立一个皇帝就是。杀了刘邦不仅不能使冒顿获益,相反会加剧匈奴和汉朝之间的仇恨,远的不说周勃所率的汉军主力将立刻对他发起打击。那么冒顿是否有实力面对汉朝的打击呢?事实上匈奴全盛时期的人口也不超过百万,真正拥有作战能力的不过一二十万人,即使再怎么动员征召把老弱病残都算上最多也就能凑足四十万大军,只不过由于匈奴地域辽阔,草原骑兵机动性强,于是他们不断利用打了就跑的战术袭扰汉朝边境,而汉军在追击过程中总感觉匈奴军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根据史书记载:白登之围时冒顿所率的匈奴军队高达四十万,这意味着这已是倾匈奴举国之力拼凑出来的。如果一旦与周勃所率的汉军主力交锋能大获全胜还好,一旦失利意味着倾匈奴举国之力拼凑出来的队伍将全军覆没,即使冒顿没有战败可如果出现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情况,那么也将使匈奴的国力一蹶不振,这意味着他将无力迎接汉军的下一次打击,也无力压制月氏、东胡等敌对部族。换句话说如果冒顿之一歼灭汉军先头部队并杀死刘邦,那就是拿匈奴的国运在进行一次豪赌——赌赢了对汉朝的根基国力无损,大不了另立一个皇帝即可;可一旦赌输了对匈奴就是灭顶之灾。

事实上冒顿根本无心杀死刘邦,也无意入主中原,因为他知道这是根本不可能的。那么他为什么要发动针对汉朝的战争呢?其一是因为草原游牧经济相比中原的农耕经济的脆弱性——尽管中原的农业生产被形容为靠天吃饭,可只要不是特别严重的灾荒年代基本的口粮是能满足的,然而对草原游牧民族而言:一场大雪就可能断了他们的生计。所以冒顿发动战争的目的之一就是劫掠物资财富,那么是否有目的之二呢?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了一个巧合之处——冒顿统一草原诸部的时间恰好和中原地区形成秦汉大一统帝国的时间差不多。其实这并不是巧合,恰恰是因为秦汉帝国的诞生催生了草原诸部的统一。游牧经济本来是很脆弱的,对游牧民族而言要供养一个庞大的国家组织其实是相当不划算的,可游牧经济的脆弱性注定了游牧民族的劫掠冲动只能减弱而无法根绝,那么一旦定居的农耕民族形成了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之后原来零散的小部落就无法再冲击这种大帝国的防线了,他们只有一种选择就是各部族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草原游牧帝国——这就是匈奴人得以一统草原的内在逻辑。问题在于:既然各部族臣服于匈奴单于的目的是为了拥有和南方的农耕民族抗衡的资本,那么要维系匈奴国家的凝聚力也就需要时不时发动战争了。事实上白登之围时冒顿已实现他的两大战略意图:他已从汉朝劫掠到自己所需的粮食等生活物资,与此同时对汉朝的军事行动也已大大提升了他在草原部族中的威信,杀死刘邦只会造成边际成本递增的现象,这样的亏本买卖怎么能做呢?如果这时冒顿再不撤军,一旦在与汉军主力的交锋中失利,那么匈奴倾举国之力征召起来的部队将有被汉军围歼的风险。不过在撤退之前冒顿最后使用了一招心理战战术——他没直接下令撤军,而是命令自己的部队撤围一角,被围困了七天七夜的刘邦一见匈奴军队的防线出现了一道口子立刻就钻了出去,这就使刘邦在后世史书背上了逃跑的名声,白登之围也就此被视为汉军的一场败仗。这对之后汉匈之间的博弈造成了极大心理影响,以致于在此之后汉朝历经高祖刘邦、惠帝刘盈、文帝刘恒、景帝刘启连续四代君主七十余年一直被匈奴压制,直到汉武帝刘彻继位后才展开对匈奴的战略反攻。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所谓白登之围其实就是冒顿精心策划的威慑汉朝君臣的一个局,杀死刘邦一开始就不在他的计划之内。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世人一提起白登之围,可能第一个反应就是耻辱,的确刘邦在这一战中挺狼狈的,只率领少部分兵力却被匈奴冒顿单于率领的40万大军团团包围在白登山无法突围。此战是刘邦少有的大败仗之一,恐怕也只有楚汉战争中的彭城之战,刘邦56万大军却被项羽3万铁骑杀的片甲不留可以力压一头。


最后刘邦不得不采纳陈平的建议,通过重金贿赂冒顿宠爱的女人,靠吹耳边风换取冒顿撤围。看到这里,一个问题油然而生,冒顿手握如此大的优势为何放纵刘邦,而不是歼灭? 因为冒顿应该已经清晰的认识到,这一战并不好打,反倒是不打则有利可图。

先说第一点为什么不好打,白登之围发生在刘邦平灭韩王信的战争中,的确单从白登之围这场战役来看刘邦失败得很惨,但是从整个战争的进程来看刘邦可谓战果丰硕。先是在铜鞮之战中大获全胜,基本消灭韩王信的人马,迫使冒顿单于亲自命令左右贤王各率万余精骑增援,与韩王信残余兵马组成联合军。然而这支看似强大的联军却在晋阳被刘邦迅速击溃,后联军虽然重新集结又被汉军骑兵冲垮,汉军可谓连战连捷,强大的战斗力让匈奴高层都为之震动。

连草原上的英雄冒顿单于都不得不使用计谋,选择了示敌以弱,将自己精锐的士兵和精湛的牛羊隐藏起来,每次当汉军的探马到来时,都只能看到年老体弱的士兵和瘦弱的牛羊。一次两次刘邦还顶得住,十几轮下来刘邦终于大意轻敌,只率近卫骑兵就敢孤军深入,挺进白登山。冒顿一看刘邦入了套,立刻率40万骑兵将白登山团团包围,隔绝了刘邦与汉军主力的联系。

眼见局势恶化至此,刘邦心里直后悔,同时也准备背水一战,不惜一切代价向外突围。结果虽然汉军骑兵的几次进攻均遭匈奴打退,但是双方都伤亡惨重。而且汉军大部分军队并不适应北方隆冬的天气,冻伤冻坏手指者十之二三,而匈奴骑兵早就适应。也就是说匈奴单于冒顿亲率40万骑兵在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仍然不能奈何汉军,双方一共僵持了7天,冒顿单于终于明白了光靠武力可以打疼汉朝却不可以征服,而且此时的汉朝还有余力,如果不惜血本还能征调大量的军队前来支援,而40万骑兵已经是冒顿的极限,如果不惜一战,两败俱伤是最可能的结果,正好此时被困白登山的刘邦接受了陈平的建议,贿赂冒顿单于的女人表达了服软的态度,给了冒顿单于一个台阶下。



经过了此战,刘邦也明白了想要靠武力来消灭匈奴并不可能,匈奴人上马为兵下马为民,战争成本很低,而且他们的战争工具是马匹,奉行打得赢他们就打打不赢他们就跑。而汉朝大部分是步兵,机动能力非常的差,就算能够击败匈奴骑兵也追不上。汉朝拥有数千里长的边界线,如果有一处布置重兵,匈奴骑兵完全可以绕开打击另外一处,让汉朝顾此失彼。再加上此时的中原刚刚经历了秦末动乱人口锐减,急需恢复国力。


最终刘邦服软,对外嫁公主和亲,每年再奉送匈奴大批金银布匹,对内休养生息,以待时变。八十一年后公元前119年,大将军卫青于漠北大战中正面打垮匈奴单于本部精锐,匈奴大单于被迫率百骑狼狈逃跑;在另一个方向,骁骑将军霍去病率五万骁骑重创匈奴左贤王部,斩首七万余,封狼居胥而还,算是替汉高祖刘邦出了一口气了。


龙武骁卫


刘邦被围可以说是汉初对匈奴政策的转折点,从此汉朝开启了长达几十年的和亲之路,当然了有人会问为什么当时匈奴不趁势灭掉刘邦呢?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放刘邦回去,对匈奴更加有利。

在正式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具体说说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刘邦为什么会来到白登山又为什么会被匈奴军队包围呢?

匈奴崛起于北方草原,在秦朝的时候被秦军打的抱头鼠窜,可是始终不能消灭,秦始皇修筑长城防御匈奴。秦末大乱匈奴趁机壮大,出了一个接触的首领冒顿单于,匈奴开始走向强盛。

而中原王朝经历了一番战乱,刘邦建立的汉朝,可是新生的汉朝却并不稳定,时不时有叛乱,刘邦几乎是在平叛的路上。刘邦争夺天下的时候封了几个异性王,其中一个韩王的后裔被封为王,此人就是韩王信(不是韩信),刘邦平定天下后,将韩王信迁到太原(当时叫晋阳),可是此时韩国都城马邑被围,韩王信向匈奴求和,这引起了刘邦的不满,韩王信恐惧向匈奴投降,并且把马邑献给匈奴,约定和匈奴一起攻打晋阳,在这样的情况下,刘邦亲自率领三十万大军讨伐。

史书记载汉高祖七年冬天,刘邦亲自率军在铜鞮(dī,堤)击败韩信的军队,并将其部将王喜斩杀。韩王信逃向匈奴,他的部将收拢残部匈奴一起攻打刘邦,当时匈奴派遣左右贤王带领一万多骑兵和王黄等人驻扎在广武以南地区,到达晋阳时,匈奴多次被刘邦的军队给打败 ,接连几次的胜利让刘邦有点得意,其实他不知道这是匈奴的诱敌深入之计。当时他听说冒顿单于驻扎在代谷,汉高祖当时在晋阳,派人去侦察冒顿,侦察人员回来报告说“可以出击” ,于是刘邦也就到达平城,登上城外的白登山,可是就在这个时候被匈奴骑兵团团围住。

当时形势非常危急,甚至刘邦可能在白登山被围困至死,而且匈奴也有把握将刘邦杀死或者活捉,可是最后匈奴只围困了七天,就将骑兵撤走,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小枫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匈奴的打算

我们可以看出来汉朝时候匈奴多次骚扰边境,他们不是为了占领土地,因为汉匈之间生活习惯不同,占领土地他们总不能去放牧吧,他们主要是为了粮草财物之类的,每当他们遭遇天灾,缺少吃穿的就去攻打汉朝,让你们给点,即使他们能够占领汉朝的领土可是他们也不会治理呀,还不如留着汉朝当一个长期的饭票,事实证明后来匈奴也是这样做的,权衡利弊,匈奴撤走了。

二、枕头风的厉害

所以说任何时候都不要忽视女子的存在,她们虽然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有些时候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刘邦被围困,采用陈平的计策送给匈奴的阏氏(相当于汉人皇后)许多财宝,当然这财宝只是一方面,据说跟财宝在一起的还有一幅美女的图画,说是要送给单于的,这阏氏一听不干了,这么漂亮的女人送给单于还有我什么事情吗,要是逼急了汉朝真的送这么一个美女来,我怎么办,于是她一口答应劝单于退兵。

阏氏便劝冒顿单于说:“现在已经攻取了汉朝的土地,但还是不能居住下来;更何况两国君主不互相围困。”冒顿单于估计十分宠爱这个老婆吧,还真的撤了,所以说枕头风也厉害呀。

三、双方的实力

如果说前两点不是最主要的,那么这一点就至关重要了,虽然刘邦被匈奴四十万大军给围困,但是要知道刘邦可是率领三十万大军,皇帝御驾亲征,带的当然是精锐,而且白登山的地势也决定了,匈奴的骑兵无法大规模的展开,双方交战几次都有伤亡,而且汉军也有可能有援兵正在向这里赶来,匈奴这一次可是倾国来战的,他们也耗费不起,再这样下去对他们也不利,所以汉朝的使者来求和,那就顺坡下驴吧。

其实匈奴在这样的场合下根本不能彻底击败汉军,再者说即使能够击败汉军他们的损失也不小,甚至可能将军队打垮,要知道当时匈奴周围还有不少的人在虎视眈眈的,匈奴冒顿单于被称为匈奴伟大的首领,不可能看不到这些,他对付汉朝应该是为了起到威慑,战略目的已经达到,为什么还要拼命呢是吧!

无论怎么说匈奴还是撤走了,而且从此汉朝开始了和匈奴的和亲政策,开启了百年的屈辱,当然了从此和匈奴再也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也有利于汉朝经济的恢复和实力的积攒,直到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势。


天枫说


“因为攻不下,所以只能放刘备离开”。公元前200年, 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当时,匈奴有着四十万大军,把刘邦围困于平城白登山,七天七夜,使得刘邦完全和主力部队断绝了联系。后来,在陈平的计谋中,匈奴同意求和,刘邦才得以脱险。


有朋友会问,为什么匈奴不顺势歼灭,反而放走他们呢?原因如下:

一:短时间内根本拿不下

匈奴围困白登山后,在七天的时间里面,发动了十几次的进攻,但是,由于白登山地势易守难攻。七天的时间里 ,匈奴硬是一步都没有推进,反而因为强攻而损失了大量的军队。


二:汉军主力的支援

匈奴围困白登山的同时,汉军主力也是马上刚来支援了。在当时的情况下,匈奴只有两个选择,要不一周之内拿下白登山,要不就是谈和。

对于匈奴而言,一周内拿下白登山明显不可能,所以留给匈奴的选择只有谈和,不谈和,等到汉军主力到了,那就胜负未可知了。


三:匈奴压根没想和汉军硬碰硬

当时的匈奴,可不止汉朝一个敌国,当时的东胡,月氏乃至羌族那可都是匈奴人的敌人。白登山之战之前,汉朝和匈奴的实力其实差不多,如果真的要打,最后的结果只有两败俱伤,便宜了别人。因此,对于匈奴来说,它要的不是灭了汉朝,而是大败汉朝,使其臣服,进贡。汉朝和匈奴求和后,每年汉朝都要给匈奴大量美女和银子。而这种情况,长达七十多年。


匈奴不灭刘邦,不是因为不想灭,而是灭不掉,双方势均力敌,谁也灭不了谁,最好的平衡就是求和,获得短暂的和平。


唯恋无名


匈奴军队对刘邦可是充满敌意,刘邦被围困在白登山的时候,匈奴军队没有趁势歼灭他们,不是因为不想,而是因为不能。


当时统领匈奴军队的可不是什么籍籍无名的小卒,而是大名鼎鼎的冒顿。冒顿的军事能力是获得广泛认可的,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是非常高。冒顿没有歼灭刘邦的部队,可不能只是用判断失误来解释,这背后肯定有深层次的原因。

《史记》和《汉书》当中并没有阐述冒顿为何会放过刘邦,只说刘邦用了陈平的计策,才能成功脱困。

而《汉纪》交待的就比较清楚了。

即记载其用陈平谋,说匈奴阏氏夫人,得开围一角,上乃遁出。

刘邦依照陈平的计策,给冒顿的夫人阏氏送去了很多的金钱,让她劝冒顿放过自己。阏氏非常的聪明,她没有直接替刘邦求情,而是说此时杀了刘邦没有办法让冒顿的利益最大化,冒顿在听了这番话之后,这才没有对刘邦赶尽杀绝。


如果只是看上面的展开,相信很多人都以为冒顿是被阏氏给迷惑了。可大家要知道,冒顿是非常冷漠的,他就连自己的父亲都能射杀,对阏氏肯定没有什么感情,自然不存在被感情冲昏头脑的情况。他放掉刘邦,是因为这样做更符合他个人的利益。

冒顿之所以没有和刘邦死磕到底,是因为他当时面临的情况并不乐观。冒顿的确包围了刘邦,但汉军周勃此时也快把冒顿给包围了。 如果冒顿这时候没有快点离开,那么他肯定会陷入腹背受敌的状态。

冒顿知道这是干掉刘邦最好的机会,但前提是他自己不会陷入到危险当中。如果他杀了刘邦,而他带领的军队也被人瓦解,那么他做的事情就没有意义了,所以他权衡再三还是选择离开。

而此外此刻,冒顿的计划也是出现了变故。他原本和韩王信的手下约好了见面的时间,但是他们这些人并没有出现。


即冒顿与韩王信之将王黄、赵利期,而黄、利兵又不来,疑其与汉有谋 。

冒顿非常的谨慎,他开始怀疑这是刘邦和韩王信联合设下的陷阱。正因如此,他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没有选择进攻,而是选择放过刘邦。

很多人都觉得冒顿非常懦弱,可如果我们代换到他所处的那个情境,可能就不会这么想了。冒顿当然知道上述情况发生的可能性非常低,基本是无限趋近于零,但是冒顿不敢赌。

大汉这边人丁兴旺,匈奴的人口却是少得可怜。如果士兵们全部折损在这里,那么匈奴非常有可能就此衰落,甚至有可能会被刘邦灭绝,这是冒顿不想看到的,所以他选择走相当稳妥的那条路。


夏目历史君


白登山可以说是刘邦一生最大的污点,比彭城失败都要惨,彭城之战的失败最多只能算是内斗失败,但是白登山的失败,而且还是被围困了,可以说在当时以中原为尊的时代来说,那就是最大的耻辱,我们看到在战国时期,就连靠着边疆地区的秦国,楚国这些国家一直都是被中原国家看不上的,认为他们就是和那些蛮夷一样的,所以中原地带对于匈奴人那是相当的看不起的。那么刘邦还败给了他们,想想刘邦当时会是什么心情。

很多人都在说匈奴是不是傻,既然围住了刘邦,为什么不直接杀了刘邦,然后顺势南下灭了汉朝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匈奴根本没有这样的实力。别说是灭汉朝,就是在白登山杀了刘邦,全歼汉军了对于匈奴来说也是很难做到的。

白登山在历史上记载汉军是32万,匈奴40万,但是按照当时的人口来算的话,匈奴应该是很难凑齐40万军队的,当时虽然北方草原广袤,但是太寒冷,当时不适合人类的居住,匈奴人一直不多的,所以即使有40万的军队可以说是全匈奴的男子全部在这里了。但是对于刘邦的汉军来说32万只是刘邦带来自己的精锐部队,可以说在整个大汉帝国不说一百万,加上分封的异姓王,同姓王等等至少七八十万的军队应该是有的,

白登山围住的只是刘邦带来的先头部队,一开始刘邦去讨伐韩信(韩王信),连战连捷,当时韩信和匈奴勾结,匈奴也是直接派兵,一开始的胜仗让刘邦麻痹了,然后自己带领少数的先头部队,结果才被围住的。

如果汉军的主力部队到达了,其实匈奴是没有胜算的,所以说匈奴把刘邦围住七天七夜但是一直没有进攻,目的也只是想得到一些好处,并不想杀了刘邦,彻底和大汉结仇。

匈奴最主要的是骑兵,骑兵最大的好处就是机动性很强,但是毕竟匈奴人太少,我们可以看到到了文帝,景帝的时候,虽然汉朝和匈奴有和亲,但是匈奴也是时常南下骚扰的,匈奴骑兵的目的就是抢东西,抢了就跑,只要汉军的主力一到达,匈奴早就跑的没影了。

所以在围白登山的时候,匈奴不是不想杀了刘邦,顺势灭了汉朝,而是没有这样的实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