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方腊起义到底是被谁镇压了?

历史一书生


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方腊起义到底是谁镇压的?

《水浒传》书中说方腊起义是被宋江带领的梁山好汉平灭的,最后方腊是被花和尚鲁智深生擒活捉的;电视剧中说方腊是被武松单臂擒住的。

真实历史不是这样的,方腊是被北宋正规军镇压下去的,亲们想不到吧?指挥这次战役的是大太监童贯,他是监军,生擒活抓方腊的是当时还没有名气的裨将韩世忠。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方腊又名方十三,一说他是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人,一说是安徽歙县人。

也许是地方都喜欢抢注名人的缘故吧。历史资料显示他确实在这两地方比较活跃。

方腊的资料残缺不全,有人说他是南方一个富户财主,有人说他是漆园的雇工。不管别人怎么说,方腊是摩尼教教主这一身份是大家公认的。

原来在宋徽宗统治时期,由于宋徽宗赵佶喜欢奇石珍宝,朝廷有一项专门的赋税,那就是地方要进献“花石纲”。

说白了就是向朝廷上交“奇石花草”,本来老百姓赋税就够沉重了,加上地方官员借机搭车揩油,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

就在这种情况下,方腊以布教为名,发动穷苦百姓起来反抗朝廷。

1120年10月,方腊振臂一呼,很快在他身边聚集了上万人起义,义军从杭州滚雪球般的向安徽发展壮大,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起义军发展到了二十万人马。

老百姓心里想的是:“不反是饿死,造反成功就能活下去!”

方腊起义震惊了朝廷,宋徽宗急忙和群臣商议,最后发兵二十万前去镇压,童贯被任命为监军。

说实话,别看方腊起义声势浩大,其实都是一些乌合之众,也就是流民队伍,不过是为了混口饭吃的“渣渣”。真正有点作战能力的还是方腊培养的教众,毕竟这些人占少数。

经过和宋军的死磕,方腊明白了一个道理:“胳膊拧不过大腿,流民干不过正规军”。

多么痛地领悟!可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方腊只能一条路走下去。

到了次年(1121年)的四月,方腊的二十万人马被宋军消灭了三分之二,如果再打下去,估计方腊就成“光杆司令”了。迫于无奈,他只好带着残兵败将退回老家睦洲(今杭州市淳安县),藏身于青溪帮源洞和梓桐洞中。

这两个洞是方腊经营多年的老巢,敌在明我在暗,易守难攻。里面有储存下来的粮食够吃半年的。

面对这种棘手的地形宋军不敢贸然进攻,这两个洞好比座山雕的老巢一样,暗堡林立,里面机关密布。

此时韩世忠向监军童贯献计说:“我们不妨向里面喊话,用高官厚禄分化军心,假以时日,叛军不攻自破。”童贯依计而行。

果然如韩世忠所料,方腊手下一名将领经不住诱惑,趁机不备投降了宋军,于是两个洞中的秘密被宋军所掌握。

韩世忠制定作战计划,他首先率领敢死队冲进方腊藏身的帮源洞,全歼其身边的“四大金刚”,最后方腊被韩世忠擒获。

两个洞中藏着的七万义军悉数被杀,坚持半年之久的方腊起义彻底失败。

八月二十七日,方腊和妻子、宰相方肥等人被押解汴京,两天后全部被杀。(值得一提的是,在回军的中途,韩世忠和官妓梁红玉一见钟情,韩世忠从此后脱颖而出)


秉烛读春秋


方腊起义是北宋末年爆发的一次农民大起义,后来遭到镇压而失败。看过《水浒》的朋友都记得水浒英雄征方腊的故事,那么在历史上,方腊究竟是被谁镇压的呢?当然不是水浒英雄,而是朝廷的军队,总指挥是著名的宦官童贯。

为了镇压方腊起义,朝廷动用最精锐的部队

方腊起义爆发后,起义军节节胜利,攻克杭州,东南为之震动。

宋徽宗坐卧不安,为了对付方腊,皇帝任命谭稹为两浙制置使,童贯为宣抚使,率领中央禁军及秦晋蕃汉兵共计十五万人,杀向浙江。秦晋蕃汉兵就是陕西、山西一带防备西夏、契丹的驻军,加上中央禁军,几乎就是大宋帝国最精锐的部队。宣抚使童贯虽然是太监,却颇有军事才干。

童贯兵分两路,代皇帝下罪己诏

宣和三年(1121年),童贯兵分两路,一路向杭州,一路向歙州,打算得手后会师于起义的发源地睦州,彻底铲除农民军。

在童贯领兵出征时,宋徽宗给了他很大的权限:“如有急,即以御笔行之。”就是说,倘若有必要,童贯可以直接发布皇帝旨令,而不必事先征得皇帝同意。到了吴地,童贯发现百姓造反,都是造作局、花石纲这些苛政惹的祸。

他当机立断,代皇帝写了一份“罪己诏”,又以最快的速度罢除苏杭造作局与花石纲。与此同时,宋徽宗为了自保,也不得不采取某些平民怨的措施,罢免了声名狼籍的朱勔父子。大宋朝廷作出了必要的让步,以讨好民众。

方腊被打回老巢帮源洞

与童贯指挥的朝廷军相比,方腊起义军毕竟是乌合之众,没有经过专门的军事训练,且作战太分散了,未能集中力量对付官兵。很快,官军收复杭州,并挫败方腊的反扑。

十几万朝廷军节节进逼,连续收复衢州、婺州,方腊得不退守睦州。童贯从杭州发兵,在桐庐之战中打败起义军,占领睦州,攻陷青溪县。方腊余部返回老巢帮源洞,当初起义是从这里开始的,现在还要在这里终结。

韩世忠生擒方腊

在平方腊之战中,有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将领,就是日后与岳飞齐名的韩世忠。

方腊退守帮源洞后,义军还有二十万之众,据险而守,与官兵打游击。官兵对地形不熟悉,久攻不下。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宋军将领打开局面。这名将领此时还是个小人物,只是一名裨将,他就是韩世忠。

韩世忠率领一支小分队,沿着溪谷潜行,从一个山村匹妇口中,打听到入山的路。他立即悄悄潜入,突袭方腊的指挥部,杀数十人,擒方腊。方腊被擒后,义军群龙无首,终无法突围,遭到官军的血洗,共有七万人死难。轰轰烈烈的方腊大起义,于是以失败告终。


君山话史


方腊是个牛人,比“宋江”牛多了。

宋江其人,虽然在后世名声很大,但主要还是托了施耐庵的福,借了《水浒传》的光,否则仅凭百八十号骨干,万八千人,一个水泊,如何能有那么大的影响力?

方腊起义鼎盛时,东南半壁收入囊中,聚众高达30万左右,那是真成了气候。不过,最终的结局,方腊还是失败了,前后也就大半年时间。正所谓:眼看着起高楼,眼看着楼塌了。

问题来了,这么牛的方腊,肯定不是宋江镇压的,那到底是谁镇压的?

嗯,这事是老王干的。老王叫王禀。下面,我们来看看,老王是如何干翻了方腊的农民起义。

方腊顺风顺水时,碰到了老王

北宋宣和二年十月,换算一下,也就是公元1120年的10月,北宋发生大事了,有人造反了。造反的人来头不小,是偏安于北宋东南区域的明教教主,此人叫方腊。

本来,方教主日子过得还是可以的。但是,挡不住此人有一颗想做大事的心。我们先看看方腊起义的背景:

宋徽宗赵佶喜欢文化娱乐体育,当然,这是要花钱的。同时,“赵文化”(我们暂且叫赵佶这个名)对国家治理很不上心,于是乎,钱大把大把的出,国库一天天走向了空虚。

皇上钱花多了,自然是要百姓买单的,正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

而赵文化的一众部下为了给赵文化搜集各种石头,各种书画古董,长年活跃在南方。这些爷下去后,一边享受着地方官员的殷勤招待,一边中饱私囊,剥削百姓。

赵文化爱好很专一,几十年如一日地喜欢文体娱乐,因此,部下们长期为皇帝的爱好做着各种服务。如此的折腾,百姓终于受不了了,南方的百姓怨声载道,叫苦连天。

看来,时机到了。方腊趁着大家有意见了,在宣和二年聚众起义了。

方腊起义如一阵春风,激发了南方百姓的心,干他娘的,顺利了,说不上还能混个一官半职的。起义发展非常迅速,如同滚雪球,很快发展成了雪崩。

起义军连战连捷,很快超过了十万之众。

起义初,起义军在息坑打败并杀死宋将蔡遵,十一月攻占青溪,十二月攻占睦、歙二州,南面攻克衢州,北面横扫新城、桐庐、富阳各县,进逼杭州。杭州郡守弃城逃走,义军占领杭州。十二月末,方腊挥师向西,攻克歙州。

看起来,方腊的势头勇不可挡。而部队总量,在正月初也达到了近30万之众。对于这样的结果,方腊很满意。继续干他娘的。

1121年正月,方腊派大将方七佛率众六万进攻秀州(今嘉兴),秀州统军王子武乘城固守,不久宋军援兵赶到,大败起义军。

第一次失败来了。方腊安慰着自己和军队。

但更可怕的事情又来了,因为杭州城外来了一队宋军,将领名字叫王禀,此人能力突出,军事素质出众。

这个人以后成为了方腊的梦魇。

老王对方腊的步步紧逼

王禀来了后,派兵包围了杭州。首先,王禀喊话方腊,你投降吧,缴枪不杀。

方腊很清醒,这样的鬼话不可信。于是带人坐镇杭州继续抵抗,终于扛不住了,因为城中没有粮了。农民造反不就是吃不饱饭吗?既然起义军也吃不饱饭,那还坚持个什么劲?

方腊的起义军扛不住了,突围出了杭州城。

肚子吃饱一点,方腊带人杀了个回马枪。但是,王禀带着正规军防守的城池,方腊死活攻不下来。于是乎,这些没有信仰,没有梦想,只想吃饱饭的农民起义军开始败退,有些人开始溜了。

王禀久经战阵,非常明白,这时候可以追击了。

带着跑了不少人的队伍,方腊到了老家青溪县。方腊的本意是恢复恢复,调整好后,回头东山再起。

但是,哪里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方腊前脚刚到到青溪县,老王的兵马后脚就到了。又是一顿好打,方腊无奈,继续逃亡,此时,方腊的追随者又跑了不少。

老王擒获方腊

方腊带着剩余的几万人逃到了“帮源洞”区域,这个洞现在叫“方腊洞”,已经成为了旅游景点了。

到了帮源洞一带,王禀和另一路刘镇所带兵马汇合了。两人经过商议,进行了层层包围。

在公元1221年3月24日,宋军发动了总攻。方腊所剩最后七万人,死得死,跑得跑,彻底覆灭。

而追随方腊的骨干将领在洞里不出来,最后被宋军中的一个裨将带人勇敢进入,并且擒获了方腊一行众人。这个勇敢的将领,叫韩世忠。你没没错,就是后面和岳飞一起抗金的那一位名将。

方腊一行被押到了京城,当年的八月二十四日,方腊被杀。

轰轰烈烈的方腊起义,至此告了一个段落。

也许,九泉之下的方腊,对于王禀都恨得牙痒痒,毕竟,如果没有王禀,方腊会不会失败,还不好说。这个老王很厉害。

王禀,汴京(今河南开封)人,字正臣。人生最辉煌的时候,就是灭方腊的时候。

在靖康元年六月,王禀守太原城时,和金军展开攻守大战,最后城破,战死在城内。这是个有能力有气节的将军,是当时军人的楷模。只是,面对北宋皇帝的昏庸,实在是生错了时代。


蓝风破晓


方腊起义差不多和宋江起义同时发生,但是规模比宋江起义大的多。下面来简要说说南方的方腊起义,看其是如何失败的。

方腊起义

在北方宋江起义发生后不久,南方的方腊已经开始了秘密集会。他准备发动行动的时候,消息不小心被泄露了出去,当地里正知道后当然是向上级报告。方腊就不得不提前行动,当时方腊几乎灭了里正满门(只剩下一个)。因为两浙地区的财富“花石纲”被掠夺,百姓深受剥削之苦,故不久起义规模发展到上万人。


朝廷镇压

方腊起义之初,当时的宰相认为方腊和宋江差不多,没有多大规模,所以隐瞒不报给宋徽宗,就叫地方军队自己剿灭。之后没想到规模一下子发展到了这么大,当时东南发运使陈进就恳请朝廷派禁军以及湖南的地方厢军协同禁军一起镇压,宋徽宗知道后知道事情紧急立马发兵,方腊起义至此进入被朝廷镇压阶段。

起义失败

方腊以为当时朝廷会拖拖拉拉,要发兵来镇压自己起码是半年之后的事情,所以不北上去攻打江宁(南京)以占领天险,反而南下去攻城略地。方腊万万没想到,宋徽宗没有拖拖拉拉,而且还派了准备攻辽的精兵南下。

方腊在南下攻了几座城之后,才又想通了得攻下江宁守住天险,只是这时候已然错过时机。宋军一路精兵由刘镇率领已经到了江宁(南京),童贯的部队也到了镇江坐镇,然后其他几路大军南下镇压方腊占领的城池。方腊没有整顿过的起义军遇到宋朝的精兵,结果可想而知,当然就是失败了,故最终起义失败。



纵观方腊的其人,起义之后又不学习知识,既没有战略考量,也没有军事知识,不懂抢占时机,要守住天险,精炼自己的起义军,培养有才能到军事将领等等,所以最终难逃被镇压的命运。

至于方腊被谁镇压了,之后算是童贯总领,也分东西两路大军,亲自参与镇压的有王禀、杨惟忠、刘镇、杨可世、辛庆宗等等诸多将领。


淡看天上月


北宋年间,因为统治者的昏庸娇奢,农民起义层出不穷。《水浒传》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深刻描写了梁山泊的宋江起义,虽然戏说成分居多,但仍然有史实的支撑!

在《水浒传》的经典桥段中,宋江远征方腊绝对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因为这一战战无不胜的梁山泊108好汉虽然因为主角光环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却折损过半。可见方腊起义军的强大,其实真实历史上方腊的农民起义也深刻影响了北宋的统治!!!

那么,真实历史上方腊起义是被谁镇压的呢?

一、镇压肯定来自官方,“宋江”根本就不够看!

在《水浒传》的小说中,宋江集团因为要接受朝廷的招安,所以就充当了统治者的马前卒,消灭了一个又一个的起义军。

真实历史上,确实也有宋江起义,和方腊的起义都发生在宋徽宗的统治时期。宋徽宗本人贪图享乐,所以手下有一批昏臣当道,致使“官逼民反”,许多百姓都活不下去了。

宋江也正是这个时候起事的,但是宋江是一种流寇式的起义,并没有形成特别大的规模,像是固定的犯罪团伙,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过他们的目标是官家的财物罢了。

宋江在一次带领团伙进行抢劫数十艘货船以后,就被一个叫做张叔夜的知府率领人马进行了围剿。一看跑不过之后,宋江就老老实实的投降了。

如此看来,宋江是没有资格和能力去讨伐起义军的!

二、“圣公”以燎原之势,迅速影响到大半个北宋王朝!

而方腊起义则不同,同样是“官逼民反”,但是方腊明显有头脑的多,他以“教派”说法笼络人心,并自称为“圣公”,十几天他的起义军数量达到了数万之众!

短短几个月,方腊起义就囊括了浙江省全境及安徽、江苏南部、江西东北部的广大地区。可以想象,规模之大,发展的速度之快!

消息迅速传到皇帝耳中,已经占据了 6州52县的方腊起义军,让宋徽宗坐立不安起来。

三、皇帝钦点统帅,集合禁军的力量镇压!

宋徽宗就钦点自己身边的大太监童贯为宣抚使,率领禁军十几万,浩浩荡荡的向方腊的杭州根据地进发!

不难想象,农民起义军都是一些没有经过训练的老百姓,是比不上正规的军队的,特别是整个王朝最精锐的力量!

本来方腊起义军能发展的这么迅速,是因为地方的力量太过弱小,所以童贯率领大军兵分两路向方腊的根据地和老巢出击。

方腊立足未稳之时,朝廷的军队就已经出现了,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起义军节节败退,方腊拒绝投降,率领残部躲了起来,后来因为有人出卖,被官府找到藏身之所,被俘身亡!

所以说,方腊起义是被宋徽宗亲自安排,童贯具体实施的!童贯是北宋臭名昭著的权臣,太监!!!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xiaoZ弹史


晓史

洞察细微,分析有道

很多看过《水浒传》的朋友都知道,奇大结局就是宋江带领梁山好汉们去出征方腊,最后镇压方腊胜利为结局。

但这些都是水浒传上的内容,那么事实的情况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宋朝的背景

北宋末年政治腐败,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封建地主阶级的反动统治危机四伏,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是宋微宗赵佶,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对外屈膝媚敌,岁纳巨额的银绢,乞求和平妥协。

对内实行残暴的封建地主专制统治,同时重用权奸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朱勔、李彦等,到处搜刮民财,贪污受贿,婴儿家具了,人民的不满情绪激发了人民对反动统治者仇恨,点燃其炙热的反抗怒火。

于是在公元1120年(宋徽宗宣和二年)东南地区爆发了由方腊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

起义开端

方腊原是睦州青溪万年乡地主方有常家的佣工。同时,"花石纲"的骚扰是生活在深山穷谷的农民也深受其害,方腊对反动统治的奢侈腐败十分痛恨。

他看到人民终年辛劳工作,不得温饱,内心愤愤不平,于是利用明教(又称摩尼教),组织人民团结起来,发动起义。

曾经提出:

"今赋役繁重,官吏侵渔,农桑不足以供应"

"法平等"

这些口号反映了广大受压迫被剥削的劳苦人民的正义呼声,形成了巨大的号召力量,深得了群众的拥护。

起义结局

短短几日之内,起义军"聚众数万",击杀封建官吏,建立了农民政权。起义军发展到有数十万部队,先后攻占了六州五十二县,活动规模扩大到浙江,江西,安徽等省,大大打击了统治阶级。

封建王朝一片惊慌,一方面下令撤销苏杭造作局,出昭书诱降;另一方面,派童贯率与禁军及陕西兵等十五万人进行镇压。

公元1221年(宣和三年)四月,由于起义军众寡悬殊,缺乏武器装备,没有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等等原因,最后起义军与官兵激战中,方腊被俘,八月在东京(开封),英勇就义。

笔者感言

方腊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由于革命风暴的冲击,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

继承和发扬了农民起义的光荣传统,最后来的农民运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晓史马车夫


《水浒传》中的方腊是个英雄人物,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大部分都折在了他的手里。


关于方腊的结局广为流传的有两种说法:演义小说中是被鲁智深生擒,而电视剧中则是被武松单臂俘获,但正史中并非如此。

北宋末期出了个昏庸之主宋徽宗,这是个不务正业,爱好奇珍异宝、琴棋书画的主。为了满足个人私欲,整出个“花石纲”到处搜刮民财。

宣和二年,江南大旱,颗粒无收,老百姓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朝廷不思拯救天下苍生,反而指使贪官污吏们继续横征暴敛,全然不顾老百姓们的死活。

百姓没活路了,只得起来造反。就在这时,方腊打着“摩尼教”的旗号横空出世。


起义之初,方腊军势如破竹,很快聚集了几十万民众。不过这场轰轰烈烈的起义仅仅只维持了一年时间,就被大太监童贯给剿灭了。

就是这一年时间,还是大奸臣王黼为了粉饰太平而隐瞒军情的结果。

方腊起义失败大概有三个原因:1、方腊军的出发点是为了反抗朝廷,但其所作所为并不得人心。一方面对于宋军的手段过于残忍,不是挖心破腹就是割肉油煎。

另一方面,部分方腊军军纪极其败坏,攻城拔寨后烧杀淫掠,比土匪还土匪,到后来老百姓也深恶痛绝。

2、童贯长期镇守边关,与羌人及西夏作战多年,还是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并且手下十五万大军都是北宋的精锐部队,对付临时拼凑的起义军绰绰有余。


3、童贯到了江南后耍了一个计谋,假传圣旨忽悠江南百姓“取消花石纲”。老百姓一看日子有奔头了,谁还参加起义或支持起义呢?

在北宋大军的强力打击下,起义军节节败退,不久方腊本人躲在山洞里,被宋将韩世忠俘获。韩世忠就是号称“中兴四将”之一,与岳飞齐名的韩世忠。

其实宋江起义也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没有《水浒传》中描述的那么声势浩大。宋江手下有35个武艺高强的兄弟及一帮小啰啰。

宋江起义仅半年左右就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宋徽宗本打算派宋江等人前去江南,不过还未出发,方腊军就被童贯剿灭了,所以宋江与方腊之间并无交集。



花木童说史


方腊起义发生在宋朝徽宗时期,是当时声势最浩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关于方腊起义,可能很多人士在了解宋江梁山好汉时知道的,但是关于它的始末却并不是很了解。

宋朝皇帝大多偏阴柔,不管是像仁义之君的仁宗也好,还是想荒淫无度、喜好诗画的徽宗也罢,都没有其他朝代所具有的强硬做派。当然这指的是对外,对内宋朝皇帝也没那么客气。

宋徽宗为了敛财,重用的都是一批鱼肉人民的贪官污吏,像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朱勔、李彦并称六贼,掌管全国的军、政、财权,贪赃枉法、无恶不作,搞得整个宋朝乌烟瘴气,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民,而朱勔一家就霸占了三十万亩土地,可谓是腐败不堪。

就这样,由于宋徽宗喜好花石,还派朱勔等人到东南各地搜刮民间的奇花异石,运到汴京装饰他的宫殿林苑。而且在实施过程中,还有诸多龌龊。比如听说哪家有花石,就先派人内定下来,但是却不急着去取,在这期间,这花石既不能运走,也不能有任何损伤,出了事还要赔偿。如果这家人想赶紧送走,那还得贿赂这些个贪官。

方腊,家里有一小片漆园,而漆又是“苏杭应奉局”搜刮之物,再加上苛捐杂税,他家里还是比较贫穷的。

正好他的家乡当时流传着一种主张平等、互助的“食菜事魔教”,总之是这些信教的农民把“摩尼教”和“五斗米道”结合而成的,由于方腊比起这些穷人还有点积蓄,并且积极参加教中互助等事务,所以他成了当地的教首。

方腊联合教众密谋起事,但是却被人告发,于是他当即聚集义军,号召大家“仗义而起”。他喊的口号就是以“诛朱勔”为名,开启了农民革命。

由于天下苦宋久矣,所以方腊起义的号角一吹响,就有大批的百姓前来投奔,很快就发展到数万人。方腊很快就占领了青溪咸亨、睦州、杭州等地,并且得到了广大百姓的热烈支持。据说方腊的妹妹是一个著名的女将叫百花公主,她英勇善战,在率兵攻打杭州时不幸牺牲,至今还有百花公主在杭州馒头山登台点将的传说。

方腊起义的胜利,可吓坏了宋徽宗

宋徽宗一开始派谭稹去,但谭稹逗留不前。无奈的宋徽宗只能把他准备用来对辽国作战的十五万精兵和京城禁军等都派到江南,围剿方腊。宋徽宗也不是没脑子,他在派兵镇压的同时,还下了罪己诏,说置办花石都是自己出钱,没想到下面办事的官吏竟然强行搜刮民脂民膏。并且假意撤销“苏杭应奉局”,停止“花石纲”的征敛,罢了朱勔父子的官职。

可是就在方腊起义刚刚被镇压,宋徽宗马上就恢复了“苏杭应奉局”,并且重新重用朱勔。但是一时占据东南的方腊还是失败了,因为实力实在太过悬殊,最终被杀。


除了方腊以外,被宋徽宗派来镇压的童贯为了发泄怒火,实行杀光、烧光政策,深广四十余里的帮源“血流丹地、火其庐万间”。据说童贯在方腊起义期间,共杀了二百多万平民,可谓罪孽深重。

至此,方腊起义历时不到一年就被朝廷镇压。但是方腊死后,他的余部在徽州等地仍然死灰复燃,不断发生起义事件。

<strong>


邯郸醉


方腊起义是史书记载过的,真实存在过的一场农民起义,关于这场起义,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里着墨颇深,但书中所描写的有很多与事实并不相符,尤其是方腊被擒,原著里方腊是被鲁智深所擒获,而影视剧里则是被武松,但实际上擒获方腊的另有其人,而且平定方腊起义的也不是宋江,而是一个太监,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下面请听小编慢慢道来。

北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方腊在浙江率众起义,他以摩尼教的教义来吸引江浙百姓聚众反抗朝廷的横征暴敛,主要就是反抗当时身为朝廷六贼之一的朱勔以花石纲为名在东南各省横征暴敛的行径,“摩尼教”大家可能不熟,这是国外的名字,而在我国,这个教还有一个汉化的名字,就是“明教”,所以说金庸笔下的方腊是明教教主也不无道理,可见金庸的史学造诣也是比较高的。

朱勔是宋徽宗时期的奸臣之一,当时宋徽宗身边有六个宠臣,这六人无恶不作,被世人称之为“六贼”,朱勔就是六贼之一,朱勔依靠贿赂蔡京得以接近宋徽宗,宋徽宗是一个文艺爱好者,他喜欢诗词书画,花鸟虫石,尤其喜欢太湖石,而朱勔便投其所好,在太湖寻得一块造型奇特的太湖石,花费巨额的人力,物力通过水路运送几个月后才将这块石头送到开封,送到宋徽宗的面前,宋徽宗见后大喜,并擢升朱勔为威远节度使。

因为送了一颗石头给皇帝而被封为节度使,这在我国历史上也是颇为罕见的,这足以说明宋徽宗的昏庸以及大臣的谗佞。

朱勔的投其所好源自对权力的无上追求,而这种追求注定要以牺牲百姓的利益为前提,宋徽宗搜集天下奇石也为朱勔提供了一个搜刮民脂民膏的借口,于是朱勔在东南大肆鱼肉百姓,堪称“东南小朝廷”。而方腊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忍受不了朱勔的所作所为才愤而反抗的。

有了方腊的振臂高呼,不堪忍受朝廷花石纲的地方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加入方腊的起义大军中,很快方腊便聚起了数万之众,在同一时期山东的宋江也发动了起义,与方腊起义遥相呼应,但论规模宋江起义远不及方腊起义,方腊起义后,很快率众攻下浙江,江苏,安徽,江西四省包括杭州城在内的六州五十二县,并自称圣公,建元永乐(原来“永乐”这个年号不是朱棣首次使用的),方腊由此占据了富庶的江南地区,将北宋的经济命脉控制在自己手中,也因此,方腊起义才引起了北宋朝廷的重视和恐慌,当然也包括宋徽宗。

面对方腊起义,宋徽宗惊恐万分,他先是下诏罢免朱勔停运花石纲并招抚方腊,但方腊誓死不从,于是宋徽宗改安抚为镇压,以童贯为宣府使,谭稹为制置使统率京畿禁军和西军南下平叛。童贯也是六贼之一,虽然他是个太监,但他手握兵权长达二十年,还被宋徽宗封为广阳郡王,一个太监能达到这个高度,这也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了。

童贯此人除了阿谀奉承以此讨好宋徽宗之外,几乎一无是处,虽然掌握兵权,但他对统军征战这方面绝对一窍不通,不过好在这次他用对了人,这次征讨方腊,童贯和谭稹是正副统率,但具体的军事行动不是他们指挥而是王禀和刘镇负责,还有辛兴宗,杨可世,折可存等名将具体执行,尤其是参与平叛的西军是当时北宋唯一具有战斗力的部队,他们常年驻扎在陕西与西夏作战,所以朝廷不远千里调派西军到江浙平叛也足可见对方腊起义的重视程度,而方腊起义在宋军的围剿下也很快被剿灭了。

关于征讨方腊起义,这里还有一个比较有争议的问题,那就是具体擒获方腊的人究竟是谁,《宋史》对此有明确记载的有两处,一处是韩世忠擒获的,一处是辛兴宗擒获的,当时韩世忠是西军一名中低级将领,而辛兴宗是他的上司,所以具体的情况极有可能是辛兴宗所统领的部队包围了方腊,而韩世忠具体实施了围捕,但最终的功劳肯定要记在辛兴宗的头上。

不过上世纪三十年代出土的《折可存墓志铭》里又详细记载了他的生平,上面写道“方腊之叛,用第四将从军,诸人藉才,互以推公,公遂兼率三将兵。奋然先登,士皆用命,腊贼就擒,迁武节大夫。班师过国门,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迁武功大夫”,也就是说擒获方腊的是折可存,而他在擒获方腊后又出师擒获了宋江。

一个人先后擒获《水浒传》里的两大起义领袖,这不得不说是很难让人接受的,不过折可存擒获方腊和宋江究竟是不是真的尚不能确定,这里小编也只是浅谈一下。

轰轰烈烈的方腊起义就这样被镇压下去了,而讽刺的是,当年逼迫方腊起义的朱勔在此后不久又官复原职了,而且更受宋徽宗的信赖,甚至出入皇宫都可以“进见不避宫嫔”,这真的是应了张养浩所说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咸鱼闲聊


历史上的方腊起义,曾经席卷了宋朝的半壁江山,而领兵镇压的人,是一个被描绘成“大奸臣”的太监童贯,也就是“打破筒,泼了菜,便是人间好世界”中筒。现在让我们去回顾一下这段历史,看看童贯为何轻易镇压了方腊起义的真相。<strong>

方腊是“官逼民反”的农民起义领导人

方腊起义,有一句实话说出了当时百姓的真实生活,“独吾民终岁勤动,妻子冻馁,求一日饱食不可得”。造成这种劳而不获,衣不遮体,食不裹腹的原因是宋徽宗这个文雅的皇帝,喜欢花石竹木。

为了搜刮民间花石竹木和奇珍异宝,在江南设置杭州“造作局”、苏州“应奉局”。当收集好各种宝物用船运向汴京,每十船组成一纲,这便是“花石纲”。

花石纲船队所过之处,则由当地的百姓供应钱谷和民役;为保证船队通过,部分地区不得不拆毁桥梁,凿坏城郭。这种负担和剥削让江南百姓苦不堪言,满怀仇恨。

《宋史》有记载花石纲之役:“流毒州县者达20年”。

方腊出生在睦州青溪,而盛产竹木漆的青溪恰好是应奉局重点取材之地,方腊深知当地百姓之苦,于是组织当地贫困失业的人,利用“摩尼教”的神秘感获取民心,以诛杀朱勔为号召,在睦州帮源发动起义。

“摩尼教”,唐朝时期由波斯传入中国,即张无忌所属的“明教”,教义为二宗三际,二宗指明暗,也即善恶。方腊以“是法平等,无分高下”为政权依托,自号“圣公”,建立“永乐”政权,短期内响应的江浙百姓发展到近百万。

方腊起义看似轰轰烈烈,但隐患太多。

1、战略思想执行力度不够

方腊起义的目标是“划江而治”,但是方腊并没有坚决执行“划江而治”的战略,而是抢占大片的州县扩充实力,放弃了最重要的长江重镇——金陵,让谋士的“直据金陵……先立根本,后商议攻取之计”的谋略落空,从而失去了抵抗、防守宋朝的第一前线和战略主动权。

方腊占据金陵,可攻可守,进退有度,起义的结局很大可能会改观,所以方腊起义失败最大原因就是贪图小利而放弃了长江重镇金陵,依靠长江这道天然屏障做防守的战略成空。

2、对俘虏的态度残酷,得不到降将的支持

方腊对宋朝俘虏的官吏报复也相当残酷,割肉斩体、乱箭穿心等做法得不到宋朝降将的支持,那么就达不成分化宋朝正规的军事势力的目的。只靠农民军与正规军作战,又得不到兵源的补充,方腊的队伍很难做到对正规军有效的对抗。

3、困守山洞是最低级的军事错误

方腊在童贯的进攻下节节失败,一直退到青溪县,而后二十万人退守帮源洞。方腊短视的弱点再次显露,以石洞作为隐蔽地点,这等于是让出小型战场主导权,不是进行有效的游击战,反而把命运交给了官兵,期待地形能够创造奇迹。

宋军围洞,方腊便成了瓮中之鳖,即使没有韩世忠率骁勇进入冲杀,宋军只要断粮断水,再在洞里放一把火,方腊二十万人也只有等死一途。

方腊和妻子、宰相方肥等人后来被俘虏,押往汴京处刑而死,方腊起义以失败告终。

镇压方腊的童贯并非无能之辈

童贯,少年时投在宦官李宪门下,而李宪亦非一个寻常的太监,而是在西北边境上担任监军多年的钦差。童贯跟随李宪出入前线达十次之多,对战事、战局走向都有心得,但并没有得到重用,名不经传,但这段经历让童贯积累了军事知识和西北人脉。

宋徽宗继位,善于揣度圣意的童贯终于得到了机会,在担任“内廷供奉官”时为宋徽宗收罗文玩字画不中饱私囊、办差用心,加上会奉承讨好,很受宋徽宗的欢心。

童贯担任西北监军平叛羌族吐蕃时,把宋徽宗的撤军命令藏下,说这是“上趣成功耳”,命主帅王厚出兵交战,一举收复四州。这时童贯才拿出宋徽宗的旨意实时收买人心,说战事失败就己身承担后果,战事胜利让大伙儿瓜分战功,于此童贯在西北军队中牢牢树立起了威望。

《宋史》载:贯发视(手札),遽纳鞾中。厚问故,贯曰:“上趣成功耳。”师竟出,复四州。

童贯在战场明显不是草包监军,而是懂得战术、战略的军事人才。

童贯攻打西夏,最终让西夏求和;与吐蕃开战,恢复了神宗时的故土,”开拓疆境三千余里“;童贯因此升任经略安抚制置使,其后童贯又率军收复了西北重镇积石军和洮州

面对来势汹汹的方腊起义,宋徽宗命童贯草诏罢去应奉局,平息民怨;在求和未果的情况下,召回平燕的大军,由童贯为江、浙、淮南宣抚使,率兵征讨方腊。

童贯身经百战,眼光毒辣,立刻发现了方腊放弃金陵的最大败笔,于是大军首先占领金陵,以此为防御据点,开始部署南下进攻路线和逐一收复被占州县。

宋徽宗宣和三年,方七佛攻打秀洲,统军王子武据城固守,坚持到童贯的大军到来,合击之下,起义军败退,方腊也不得不退守杭州。

童贯率领军队水陆并进,快速追击,很快在杭州打败方腊,强势收复杭州和周边地区。

方腊节节败退,一退再退,最终退无可退,最后退回到老家青溪县帮源洞躲避。

方腊在帮源洞被捉,正式宣告起义失败。

宋江征方腊损兵折将是无中生有的虚构故事

在我们熟知的《水浒传》中,宋江征方腊损兵折将是虚构的故事,方腊和宋江并无交集。

方腊起义最盛之时,部众近百万,建立的政权辖下包括江苏、浙江、安徽等六州52县;宋江率领36名部属发动起义,占据梁山反抗朝廷,部队就是山下的渔民、农民。

对于宋江起义,宋朝很轻视,如果不是方腊起义的牵制,宋江起义根本坚持到3个月,因为童贯领军攻打方腊去了,对付宋江的是张叔夜。

海州知州张叔夜2月被任命招降宋江开始,5月便平叛了宋江起义,所用的不过是一个简单的埋伏战。

小股部队引诱宋江弃船登岸追击,趁机烧了宋江战船,断了宋江后路;埋伏的精兵杀出,陷入重围宋江的起义军,被迫向张叔夜投降。

方腊四月被忠州防御使辛兴宗所俘虏,宋江五月向朝廷投降,因此两人之间并无瓜葛,也没有宋江被朝廷派去围剿方腊的这段历史。

方腊起义的导火线是“花石纲”,是农民面对朝廷残酷剥削爆发的战争,其根底还是宋徽宗时期上层阶级贪图享受,不顾百姓死活,最终激化了民与官之间的矛盾所致。方腊起义虽然被镇压,同时也让不堪重负的北宋财政雪上加霜,国力衰微。随着北宋的一系列弊病暴露出来,虎视眈眈的金朝乘虚而入,最终灭亡了北宋,造成了宋朝历史上最悲惨的“靖康之耻”的发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