邾國與魯國的七百年恩怨

 傳說中有個人物叫陸終,許多古國都跟他有關,傳說他娶了鬼方女,生六子,繁衍出許多姓氏,每一個姓氏都是一個國家,陸終的第五子晏——曹姓的始祖,正是邾國的先祖。出土邾國青銅器“

邾公乇鍾”有銘文“陸終之孫邾公乇鍾”的記載。邾國位於今天的山東鄒城市及附近一帶,國土範圍在東夷諸國中是比較強大的,因出生在東夷,故常被傍邊的魯國所輕視。邾國在先周之前肯定存在,只是無據可查,大概在周公東征後歸順周朝,但不知為什麼,周室始終沒有給邾國一個名分(爵位),邾國雖然沒有名分,倒也安分守己,整個長達270年的西周服服貼貼做著魯國的附庸。根據《左傳》記載,直到齊桓公稱霸時,因當時邾國國君大力支持齊桓公,而被齊桓公向周僖王求請才領了個子爵的名分。

邾國與魯國的七百年恩怨

  “邾”顯然是“朱”加“邑”而成為地名的,《說文解字》說:朱,赤心木。其實“朱”的甲骨文就是作“樹的主幹狀”,“朱”應該得名於當地盛產這種所謂的“紅心木”,久而久之,“朱”字也成了赤色的代名詞。“紅木”其實是泛稱,它並不是紅色的,正確說應該是朱褐色,像紫檀木、花梨木都比較接近這個顏色。總之,“朱”字來源於“紅木”的說法比較靠譜。後來朱地不斷壯大,發展成邑,便成了“邾”。但據另一種比較權威的說法是,“邾”即“蛛”,因為出土青銅器銘文中多把“邾”字寫成“蛛形”,由此推斷遠古時期族人以“蛛”為圖騰,因而得名。大家不妨自己去想像。

邾國與魯國的七百年恩怨

  西周邾國的首封君叫挾,史稱邾挾。西周時的邾國與魯國非常友好,且世代聯姻。根據《公羊傳·昭公三十一年》記載:“當邾婁顏之時,邾婁女有為魯夫人者。”意思是當初在邾婁顏為國君時,邾國曾有公主嫁往魯國為魯夫人。這個邾婁顏也叫夷父顏,是邾國邾挾立國以來的第七代國君。這個夷父顏本有些作為,卻因為參與魯國“伯御叛亂”而被周宣王誅殺(此事件詳見濫國篇)。據推斷,《公羊傳》記載的“邾婁女為魯夫人者”當是夷父顏的妹妹或女兒,邾婁女嫁給魯武公,生下長子,但偏偏周宣王喜歡次子,而立戲為太子。當括的兒子伯御密謀奪位,夷父顏作為外戚幫助自家人奪位則是順利成章的事。

  邾國經過這一次動亂後,也是國力大損,況且在西周末年又分裂出去兩個子國——郳國和濫國,使邾國的國土面積流失不少。進入東周後,周室漸弱,魯國逐漸強大起來,這時的邾國,對魯國服首貼耳了幾百年,也開始不甘示弱。邾國也爭氣,努力為自己爭得名分後,勢頭漸旺,雖是子爵小國,卻近乎也能與侯爵的魯國相抗衡。整個春秋,魯邾兩國的戰爭屢見史端,如果說西周時期魯邾兩國是親家,那麼東周時便成了冤家。

邾國與魯國的七百年恩怨

  《左傳·僖公二十一年》記載:“邾人滅須句,須句子來奔,因成風也。”說得是公元前639年,邾國滅須句國,須句國國君逃奔魯國,因為魯僖公的母親成風是須句人。於是在第二年,“公伐邾,取須句,反其君焉。”即公元前638年,魯僖公出兵討伐邾國,奪回須句國,然後送須句國國君返回須句國。同年,邾人不甘心,出兵反攻魯國,魯僖公輕視邾國,竟然“不設備而御之”,結果大意失荊州,在

升陘(現址不可考)這個地方受到重創,魯僖公愴惶逃走時連帽子也丟了,成為邾國的戰利品懸掛在城頭示眾。

  升陘一役成為魯國曆史上的一大恥辱,也為自視輕傲的魯僖公留下了一塊心病。到了魯僖公生命的最後一年,還念念不忘想要復仇雪恥。據《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記載:“公伐邾,取訾(zī)婁,以報升陘之役。邾人不設備。秋,襄仲復伐邾。”說得是公元前627年,魯僖公為報升陘之仇,出兵入侵邾國,攻佔了邾國國都訾婁(在今山東鄒城市張莊鎮大律村一帶)。從“邾人不設備”的記載來看,魯國是突襲入侵的,以至邾國來不及防禦抵抗。到了秋天,魯僖公又派魯國大夫襄仲再次代邾。

邾國與魯國的七百年恩怨

  當邾國國都被佔領,邾國失去了政治中心,整個邾國已經處於半流浪狀態。當時邾國國君為邾文公,邾文公是春秋邾國史上在位時間最長最有作為的一個國君。面對國難,他沒有後退,帶著國人離開生活了四百多年的故地,遷都到“”(今山東鄒城市東南)。據《左傳·文公十三年》記載:“邾文公卜遷於繹。史曰:‘利於民而不利於君。’邾子曰:‘苟利於民,孤之利也。’”說得是公元前614年,邾文公為了遷都之事問卜於史,史官占卜後得出結論說:“利於百姓而不利於國君。”邾文公說:“只要能利於百姓就是國君的利益,沒有比利於百姓更為吉利的了。”然後不顧眾臣的反對堅持遷都。邾文公在遷都一年後去世,國人贊他為一代賢君。

  但此後的邾國國君一代不如一代,政治日趨敗壞,邾國的國力逐漸衰弱下去。到了邾悼公時期,國內大量臣民流失,去往他國,不少邾國大夫還攜同自己的封地叛逃他國,這給邾國造成了極大的重創,從中可見邾悼公是怎樣自私自利的一位國君。到了後來的邾莊公更為荒唐,死後居然恢復人殉,大大背離了先祖

邾文公心心念唸的“民本思想”。邾國開始從內部被自己的腐敗淘空了。

邾國與魯國的七百年恩怨

  邾國到了戰國時期被北上的楚國所滅,邾國亡國後國人以邾為氏,後去邑為朱,形成朱姓,成為朱姓重要一支。朱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7位。但古文獻中邾國多有寫成鄒國,會不會是因為當時邾國在鄒地之故,就像戰國時的魏國,因為國都在大梁,因而也叫梁國。但也有說法認為鄒國原本是個東夷小國,邾國將它吞併後成為邑,故而後世也將邾國叫成鄒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