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優化營商環境的幾點思考

近年來,容縣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續推進營商環境優化,有效地激發了經濟活力,提升了群眾創事辦業的幸福感與獲得感,並連續三年獲評“廣西科學發展先進縣”。

楊家貴

水美則魚肥,土沃則稻香。近年來,廣西容縣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續推進營商環境優化,有效地激發了經濟活力,提升了群眾創事辦業的幸福感與獲得感,並連續三年獲評“廣西科學發展先進縣”。然而,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對標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國內與區內的先進地區水平,容縣要全面推動持續優化改善營商環境,必須進一步在思想上、制度上、服務上狠下功夫。

優化營商環境,必須破除思想方面的禁錮

思想是一切行動的先導,優化營商環境首先要解決好為誰服務這個根本問題。優化營商環境沒有把握住為民服務這個宗旨,就容易導致營商環境建設浮於表面,抓不住其核心價值,導致本末倒置。

一是要打造誠信服務型政府。破除“官本位”主義,樹立“店小二”服務意識,圍繞群眾和企業的需求提供精準化、保姆式服務,及時回應和解決痛點、堵點、難點問題,做到不叫不到、隨叫隨到、服務周到,並把誠信守信落實到政府部門對外的每一項工作、每一個細節、每一項承諾中,做到言行合一。

二是要樹立法治思維和法治意識。“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要破除“紅頭文件、會議紀要”朝令夕改的隨意性和不穩定性,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簡政放權,應放盡放。凡無法律依據的,不得開展執法檢查,切實防止執法擾企擾民。同時,要從維護市場公平正義出發,嚴厲查處打擊各類破壞市場秩序和營商環境的違法違規行為,弘揚法治精神。

三是要構建新型親商安商關係。要破除聞商色變的思想誤區,正確把握好“政”與“商”之間的關係,形成坦蕩交往、清白純潔、良性互動的健康生態,真正做到親不逾矩、清不遠疏,充分調動廣大企業家的

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優化營商環境,必須打破制度方面的藩籬

營商環境就是社會的生產力,優化營商環境就是要進一步解放生產力,提高城市的核心競爭力。優化營商環境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需要打破各部門、各地域之間的限制,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益。

一是要加強制度頂層設計。自治區層面要布好棋局,建立完善好統籌協調機制,提升制度供給質量,出臺操作性強的具體操作流程,明確地方落實機制,形成政策合力。

二是要加強信息共享建設。加快推進大數據和信息化建設,全面運用政務一體化平臺,實現部門之間的平臺互聯互通,打破“信息孤島”的現狀,建立共享互認和業務協同工作機制,實現數據的共享,避免重複提交材料、業務辦理延誤,確保行政審批效率切實提速增效。

三是要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完善政務誠信監督,建立政務誠信專項督導機制、橫向政務誠信監督機制、社會監督和第三方機構評估機制。積極開展各行業、各領域社會誠信建設活動,加大對政務失信行為的懲處和曝光力度,進一步加強部門聯合激勵和聯合懲戒的實施力度。

優化營商環境,必須擺正服務方面的偏差

營商環境各項政策的執行,關鍵還是在於人,每一個機構部門,每一位領導幹部,都是營商環境的建設者、締造者和影響者。

一是要狠抓作風建設。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為契機,教育引導廣大領導幹部強化責任擔當,以刀刃向內的態度杜絕工作中不敢為、不願為、慢作為、亂作為的現象,積極破解營商環境建設中的難題,主動推動各項政策落地生根。

二是要狠抓人才培訓。把營商環境的相關業務、具體要求納入到領導幹部培訓範疇,並引導廣大幹部自覺學習先進經驗和前沿知識,切實提高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和服務水平。

三是要完善考核獎懲。充分發揮績效考核的“指揮棒”和“助推器”作用,從群眾和企業獲得感出發,建立量化的考核體系,讓勞者多得,對不勞或少勞者問責。同時,建立完善容錯糾錯機制,鼓勵領導幹部敢想敢幹、敢闖敢拼、敢為人先,進一步解放思想。

(作者系容縣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