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初三了,现在是做作业给我谈条件,让玩手机就做作业,我该怎么办?

 好好爱自己


按理说,初三的孩子至少14、15岁了,这个年龄的孩子,心智发展已经比较健全了,对于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自控力和目标导向能力了。如果这么大的孩子,还以玩耍为条件,对学习的问题跟你讨价还价,那只能说明家庭教育出了很大的问题。

为什么孩子习惯跟你谈条件?

孩子习惯跟你讲条件,而不是遵守规则,这样问题,根源往往在父母,通常会有几方面的原因导致这种问题的发生。

一、过度溺爱

这样的家庭,往往从小给予孩子过多的关注和溺爱,孩子要什么,家长都会无条件的满足,即便不满足,孩子一哭闹,家长就会让步,让孩子逐渐建立了一种认知模型,只要他想要的,就一定能够得到,父母就一定会让步。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认知模型得到强化,再想改正就越来越难了。

二、缺乏管教约束

教育孩子是需要一定的约束手段和规则的,如果孩子哭闹、不听话的时候,家长不及时的立规矩,按规矩进行奖惩,孩子就很难建立规则意识,因为他知道,不管他如何胡闹,你都没有办法去管束他,也也没有这样的先例,孩子拿住了你的软肋,你就没辙了。

三、缺乏有效的陪伴

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的孩子,往往从小缺乏家长的有效陪伴,父母没有在孩子年幼的时候陪伴孩子阅读、游戏,帮助孩子建立阅读、学习的习惯,建立兴趣爱好,而是习惯性的用电视、平板电脑、手机来满足孩子的要求,躲避自己作为父母的责任,这样的做法,只会对孩子的发展带来极为负面的影响。

四、兴趣缺乏

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孩子,往往兴趣比较广泛,阅读、运动、交友,各种活动会占用孩子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根本就不会把心思放在玩手机、电子游戏上面,只有缺乏兴趣爱好的孩子,才会觉得无所事事,干什么都没劲,只有网络游戏和手机能够在不需要付出精力、体力的前提下,获得足够的精神慰藉和满足感。

五、缺乏积极的价值观导向

用玩手机、电子游戏为条件来跟你谈学习的问题,说明家庭的教育一直缺乏价值观的引导,父母没有让孩子意识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没有让孩子认识到学习是为了让自己活的更精彩更充实,反而变成了孩子的一种负担,这样的价值观导向下,即便孩子愿意学习,也是低效率的。

存在哪些风险?

近几年发生过不少悲剧,有些孩子因为父母不给玩手机、上网、玩电子游戏,选择离家出走、走极端放弃生命、犯罪的情况并不少见,很多孩子过度沉迷手机游戏,让自己的人生走上了歧途。

如果不及时进行管教和纠正,对孩子的未来会带来几方面的影响。

一、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很多沉迷网络的孩子,过度肥胖,缺乏运动,抵抗力差,身体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

二、缺乏斗志和人生目标,这类孩子,往往浑浑噩噩的混日子,即便成年后也难以离开父母的帮助,缺乏工作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成为父母一生的包袱。

三、缺乏必要的竞争力,心思放在游戏上,必然会忽视学习的投入,这样的孩子,考大学没指望,学手艺没兴趣,一旦走入社会,发现自己一无所长,又有心无力的时候,往往会选择接受现状,混日子,让自己过得越来越糟糕。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十几岁的孩子,已经有了足够的心智、耐心,对于父母的管教,有着更强的免疫力,这种状态下,再想用跟小孩子讲道理、立规矩的方式,已经不现实了。

在我看来,只能尝试以下几方面的做法。

一、家长以身作则

将家里的电子产品,能够不用的,都处理掉,电视机、电脑都不要开了,父母回到家也不要看手机,聊天、看书都可以,从自身做起,让孩子看到你们的改变和毅力。

二、跟孩子立目标

直白的告诉他,如果考不上高中,以后都不要用手机了,你们只有养育他的责任,没有供养他享受的义务,未来的人生,靠他自己争取。

三、定条件

跟孩子约定,每天按时完成作业,可以玩半小时手机,而且作业的完成率、准时率、正确率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家长要每天检查,如果违反一次,罚掉一周的手机使用权。如果不接受,手机没收,砸烂都可以,让孩子看到你的态度。

四、带孩子多出去活动

孩子闷在家里,自然会想着玩手机,家长可以在周末的时间带孩子出去活动,踏青、打球、骑行、爬山,干什么都行,就是不要带着手机,让孩子体验到生活的丰富多彩。

五、带出去体验生活

打工、送快递、工地搬砖,干什么都行,让孩子体会到生活的艰辛,明确的告诉他,你们不会养他一辈子,考的上大学,就供到大学毕业,考不上大学和高中,就自己去找生活,看看他有什么本事找到养活自己的工作。人有时候是要逼一下的,让环境的残酷来刺激一下孩子,或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是元宝爸爸,教育实践家,多平台原创作者,分享专业的育儿、教育知识!欢迎关注我,留言咨询或讨论。未经本人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元宝爸爸聊育儿


孩子写作业要谈条件,而且还是玩手机,说明孩子对手机依懒性很强,很可能迷上了网游,产生了厌学情绪。作为家长要不能因为写作业就答应他的要求,事实证明这样做百害无一益。


我有个朋友家,孩子也是上初中了,那时候好像是12年左右,智能机还没这么普及,那时候的孩子迷恋网吧!她家孩子非让他买台电脑,不然不上学。家里被他逼没办法,最后真去买了台电脑,结果这个孩子,放学回家后,就是玩电脑,经常玩到半夜三更,第二天起不来,上学经常迟到,有时候就干脆不上学,可想而知,这个孩子最后初中没毕业就不上了。我朋友也后悔啊!什么事都依着他,结果把孩子害了。

你家孩子写作业谈条件,可能并非偶然,很可能小学的时候,就养成了习惯。可以猜出你家孩子成绩很一般,成绩好的孩子,学习都是很自觉,她们也会玩手机看电视但是他们会规划好自己的学习时间。



初三是个很紧张的阶段,面临中考,别人家的孩子都在认真复习,准备中考,你家孩子却在为写作业谈条件。我觉得你应该去学校找老师谈谈,谈谈孩子的成绩,谈谈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以及老师对孩子中考的建议,我们都必须认真对待。


陪读妈妈谈教育


看下文就知道了:

大家要认清一个基本事实,孩子的自杀,主因是孩子玩手机网络游戏导致。其它因素几乎是借口。因为,中国有5000万网瘾的孩子,网瘾就是脑残,而且,脑残就是精神病。一个孩子神经不正常才去自杀、才去杀人,所以,恶性事件频频,特别是孩子自杀的多,多,是脑残孩子多。2012年10月社会科学院上海研究所已经报告,网络游戏可使青少年致脑残。2018年6月1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网瘾是精神病,这是人民日报报道的。实际,6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的卫生部已经定义网瘾是精神病了,同样,只是国内媒体没有报道而已。我是一个研究家庭教育的老师,每每看到孩子自杀,说是什么压力,什么挨老批评了,挨家长批评了,我就感觉非常荒唐,荒唐至极!我呼吁,有良心的自媒体工作者,我们必须行动起来,我们是国民,我们要作为。不能等。在网上把这些数据查清楚,然后展开宣传,最后的目标挽救我们剩下的的2.5亿青少年。这是国难当头之际,你也许不样看。我宣传、呼吁:停止网络公司开发游戏软件已经20多年了,虽然位卑言高,但我还是要坚定不移的宣传下去。大家可在百度上搜索《脑残与邪淫危害中国青少年》!


科学教育法


堵不如疏!顺势而为未必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问题原因】:

一.表明孩子厌学了,可以断定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是太好。学习成绩越是不好越是被同学瞧不起,越是会遭到歧视,越这样孩子就越不肯学。

孩子学习的退步,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退步和进步一样,也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当孩子出现一点点小的退步的时候,并没能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或者说对孩子的关心不够,才导致他今天这种状况。如果一开始发现孩子有退步的苗头就开始抓,就不至于出现今天这种给手机才做作业这种让人抓狂的状况。

二.学习遇到了难度。从一年级到九年级,孩子学习的第九个年头里,知识的容量和知识的难度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玩心重的孩子必然会感到精力不够,思维跟不上。而且又正值孩子青春期,学习和青春期状况也会出现对撞。

【怎么解决】:

1.可以顺势而为,不要一说到孩子接触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就谈虎色变。低年级的孩子,你说不让他玩手机可以,初中生绝对的禁止孩子接触电子产品不现实,也不可能。既然不能完全杜绝,那还不如索性放开。当然,这个放开不是无限制的放开,是有条件的放开,满足孩子玩手机的要求。

比方说:

①手机可以玩,但不可以玩游戏。

②只能在放学回来后到做作业这个时段玩,其他时段不可以玩。

③时间设定:每次最多不超过一个小时。

④订立军领状。可以有条件的允许玩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但学习必须同步跟上,有所提高。如果说因为玩手机学习成绩不但没进步,反而退步了,这可以告诉孩子是主次颠倒了,是因为玩手机而影响到了学习,既然这样,那么手机就不可以继续再玩了。让孩子在获得某种满足的同时,有压力,让孩子自己去把这种压力变为推动学习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又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儿。

2.要想把一个孩子从厌学的状况改变过来绝非易事,这期间孩子有一点点进步,一定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3.转移孩子的兴趣爱好,除了手机还有很多美好的东西,拓展孩子的视野有很多方面,在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希望我说的对你有帮助!



奔奔起跑


我觉得,孩子已经出招了,家长已经被动了,怎么办?见招拆招呗,“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吗,同他谈判。


大禹治水告诉我们治洪水的道理就是要疏,不要堵。我想,孩子要玩手机,家长堵住是不可能的,只有疏导了。如果堵的话,可能更起反作用。

孩子们玩手机无非三个目的,一、玩游戏,二、沟通交流,三、查阅资料。如果孩子使用手机浏览新闻,查阅资料,大多数家长不会反对。对于沟通交流,家长也有担忧,因为现在网络信息发达,里面有太多不良信息。令家长最为担心的是,孩子用手机玩游戏。

那么,家长该怎么接招呢?家长应该提出自己的谈判条件。

一、保证认真学习。

家长怕孩子玩手机游戏,最主要的是担心耽误孩子的学习,谈判条件第一条就是保证认真学习。认真学习要有时间保证和质量保证时间,可以根据孩子课余时间定,至少不少于答应孩子玩手机之前的学习时间。学习质量可以以每次单元测试和月考为标准,成绩下降,取消玩手机活的权利。这个条件,孩子应该能爽快答应。


二、控制游戏时间。

家长怕孩子用手机玩游戏,就是怕孩子上瘾,自己管不住自己。家长规定游戏时间,防止孩子沉迷于游戏。时间规定在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为宜,最好不要超过一个小时。家长开始提出条件是玩半个小时,经过孩子争取可以适当延长至45分钟或者一个小时。

三、严禁接触不良信息。

不良信息,危害青少年,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初三的孩子,虽然学到了不少知识,但是抵御不良信息诱惑的能力还是比较差,谈判条件规定如果发现接触不良信息,禁止使用手机。



孩子自制能力差,虽然孩子答应了家长的条件,还是需要家长监督。手机游戏并非洪水猛兽,适当接触对孩子还是有好处的,不能完全禁止,何况家长也禁止不了。


小学班主任张老师


孩子上初三,按理说,学习是非常紧张的,几乎没有玩手机的时间,如果他在这个紧要关头,还一心想着玩手机,只能说明,他的学习很被动。

面对这样的孩子,我觉得您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试试:

1.端正孩子的学习态度。

端正一个孩子的学习态度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单纯的说教,一种是放开手,让他去经历。

单纯的说教,只针对那些学习上偶尔浮躁的学生。

而放手去经历,则是一种触及孩子灵魂的方法。

先说一件央视主持人董卿的事情。

她在上学期间,父亲让她利用寒暑假去宾馆打工,做清洁工,虽然每天只能挣到一块钱,但这份工作让董聊经历了艰辛,她从自己的经历中感受人生,形成自己的人生观。

让孩子去经历艰辛,让他们了解社会众生的疾苦,可能比口头说教要强百倍。只有如此,孩子才会懂得,学习是这世上相对于其他事情,还算比较容易的,因此,他们的学习态度也会转变。

2.使用手机要有规定。

家长要给孩子规定,每周使用手机的时间不得超过几小时,并且要求他们严格遵守。让他们要懂得什么是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3.平时对孩子的教育要奖罚分明。

孩子做的好了,要及时表扬和鼓励,但如果他做错了事情,就要进行适当的批评,绝不能姑息。

以上,希望能帮到您!


遇见美子老师


孩子都初三了,还和家长在写作业这样的事上讲条件,如同谈判一样,如果家长真就坐在谈判桌前,你可真就中计了。对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来说,他只会拿父母的软肋下刀,而这软肋就是家长怕孩子不好好学习。当孩子一次威胁成功了,便有了经验,以后是屡屡得逞。

那么家长到底该如何解决孩子写作业讲条件的问题呢?下面我给家长几点建议供参考。

第一,身为父母,你必须要清楚自己在对孩子进行生活保障时的底线。

我们都知道衣食父母这句话吧?意思很好理解,在孩子未成人之前,依照法律有抚养、教育和监护孩子的法定责任。但是是法律并没有规定给孩子生活保障到底达到什么水准才算是合格。因此,家长就可以考虑不就高不就低,选择一个中等保障水准就行了。如果物质保障太丰富了,保准孩子会养尊处优,越呆越懒,越吃越馋,越玩越上瘾。那么家长的底线是什么呢?就是不该满足你需要的绝不会给你。

第二,孩子的无理威胁,一招就可以破解,那就是我不满足你又当如何?

拿孩子不给手机就不写作业来说吧,我不给你手机你又当如何?你不就是不写作业不学习吗?好啊,试试看,在我们家里该上班工作者不上班,该上学不完成学习任务者,视同放弃在家里本应享有的生活保障权利。即该吃饭时没有你的饭,该花钱时没有你的钱,该玩手机时没有手机给你。这下简单了吧?再拧的孩子如果家长真狠下心来,他也扛不住肚子饿时的求饶。

第三,当孩子清楚父母的底线后,再把家规立好,没有规矩的家庭孩子自然胡闹。

我们常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法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利剑,法不容情的道理谁都懂。没有了法,社会秩序早就乱套了。而家庭何尝不一样,凡是家庭秩序乱的,基本上都是没有家规,只靠家长那张嘴说教,那管用吗?基本没用,因为这对孩子来说几乎没有作用,他可以死猪不怕热水烫,你骂过之后,人家照吃照喝玩不误。所以,家规里至少要有一条:不劳者不得食!对于孩子来说,学习是你的劳动,做家务是你的劳动,不付出劳动想吃上饭,门都没有!不打你,不骂你,就拿你的胃开刀。

第四,手机是给遵守规则的孩子所用,不守规则天王老子讲情都没用。

有些家长特别迷糊,大脑从来没有清醒过,连为什么要给孩子手机?该怎样管理孩子手机的使用?这两个问题如果都搞不明白,那你肯定失控。对于孩子来讲,你只要买手机给他,他就认为是他的,他有权利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儿,想啥时用就啥时用。这就乱套了吗?如果家长足够理智的话,只需立一条规则:孩子拥有手机临时使用权,管理权在父母,如果孩子不服从管教,取消手机使用临时使用权!

结束语:不知道通过上面的分析和总结,家长搞清楚自己问题出在哪里没有?我在这里要郑重地告诫家长:别在孩子面前求着孩子学习,你求不来的。孩子只会在你们的无理放纵之下,变的越来猖狂和无理,最后连人味都没有了。所以,家长在孩子面前必须要原则与底线,必须要心狠,要把维护家庭规则视若维护你们的人格尊重一样重视。当孩子发现你们如同一堵墙一样,几次碰撞之后,碰的他头破血流自然知道痛,自然就不去撞这家庭规则之墙了。


寒石冷月


初三学生,做作业要跟家长谈条件,让玩手机才做,不让玩就不做,问题出在哪里?学习的驱动力不对。

学习一般有两种驱动力,一种由内而外,一种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的驱动产生于学习者本人,它是由疑惑、惊叹和好奇组成的,有的时候一种情况就能驱动,而有的时候三种情况交叉的部分才能驱动,不过,这种三圈相交部分的情绪具有最强的驱动力,而且它持久,会吸引学习者一直投入精力,它自发自觉,心甘情愿。

一般情况下,人们喜欢对让自己产生好奇的东西保持关注,形成探究欲望。比如说,小孩子对世界充满着好奇感,对身边发生的、自己发现的一切都保持着好奇,他们可以蹲下来观察蚂蚁大半天,而成年人很少,原因在于成年人对蚂蚁不好奇。在观察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蚂蚁的行动好像有一定的规律,于是他们产生了疑惑,为什么蚂蚁会这样爬,而不是那样爬?它们还可以做到什么?孩子们的小脑瓜里充满着各种可爱的问题!这吸引着他们进一步观察,结果发现了更多奇迹:小小蚂蚁竟能搬动比自己身体庞大得多的物体!蚂蚁解决问题是团队合作、分工明确的!这让孩子们惊叹不已!

这种内驱动力,让孩子们可以不用大人要求、监督就自觉地并且无比快乐地保持对蚂蚁的观察兴趣。

第二种驱动力产生于他人,是他人对学习者的激励行为。主要是奖赏和惩罚。完成了一定的学习任务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包括语言上的赞美、表扬;行动上的表示,比如一个拥抱、一次亲吻;物质上的刺激,比如答应学习者一个条件,赠予一个奖品,等等。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就要处以一定的惩罚,语言上的批评、指责;行为上的疏远、冷漠;物质上的削减,比如拒绝学习者的条件,夺走学习者的一些资源。

第二驱动同样有效,但在学习上,内驱应该是最主要的,外驱只能是辅助的,是为了让内驱力活跃起来的一种配合使用的手段。当一个人的内驱力真正发挥作用时,没有外驱动力也无所谓。比如,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仍然矢志不渝、攻坚克难的求学者、研究者。

本例中,初三孩子同家长谈条件,应该是积习难改,家长在孩子之前的学习中过多过滥地使用了外驱动力。估计不错的话,家长经常给孩子各种外在刺激,以至于孩子错误地以为自己是为家长学习的。

当务之急,要使孩子明白过来,学习是自己的事,不是家长的事。然后再去激发孩子的内驱动力,不过,积重难返,家长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此外,从小的切口突破进去,某一科入手,不求面面俱到。


剑客谈教育


孩子爱玩手机,而不爱学习,几乎是目前从幼儿园到大学孩子的一个普遍问题,也是一个让家长感到头痛的问题。

其实,喜欢玩乐,这是所有孩子的天性,家长不必为此而大惊小怪。

但是,从孩子的成长发展角度上看,毕竟学习才是孩子的主要任务,玩手机、玩游戏只能算是学习之余的休闲娱乐,这层主次关系,不仅家长应明确,更应让孩子认清。

还有个问题,我们需弄清:

孩子在学习和游戏玩乐这两件事上,为什么往往主次不分,甚至全然弄颠倒了呢?真是孩子是非不分吗?——当然不是!其原因在于:学习往往很枯燥,而且是以任务形式展现,对孩子而言就是负担;而游戏等玩乐形式则大不一样,它可以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自主参与全过程,甚至成为游戏中的某个角色,富有选择、互动、探究的乐趣并从中获得成就感。

基于以上对学习和游戏关系的认识,在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玩手机游戏成瘾”的问题上,“三味"给家长们几点参考建议:

一、家长完全杜绝孩子玩手机或游戏,不人性也不现实。关键是应在孩子学习和玩游戏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支点,平衡二者间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平衡"关系,并非指二者不分主次、同等重要。而是需要我们在“学习"和“游戏”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支点,让学习之"主"和游戏之“次"在孩子心理保持一种“平衡",不致于孩子心里总想着游戏,而忽视学习。

如何平衡?支点是什么呢?

“三味"画了个示意图:

上图不一定很恰当,但我想表达的含义是:

“学习"始终是“主和重"方,“游戏"始终是"次和轻"方。若想让孩子在心理上维持“平衡”,必须在“次和轻”的游戏方另施加一些重量,而这份重量就是来自规则的“要求"。因此,平衡“学习"和“游戏"的支点,就是“规则"!

"三味"素来主张孩子适当玩玩游戏。现代网络、手机、游戏等也并非象瘟疫一样,一无是处。关键是我们家长应正确引导和管控孩子。

二、家长设法通过多种途径和利用各种条件,尽量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性、主动性、积极性。

说起来,这项工作不仅对家长有难度,即使对老师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是,没办法!再难,为了孩子,父母也要努力去试试。通过对许多案例分析,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虽然与孩子的不良习惯有直接关系,但它同时又会助长孩子更多新问题,造成恶性循环。

家长可以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等多种途径,利用网络、社交、亲子关系、竞赛、甚至游戏等资源,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在孩子的学习和兴趣点之间找到切合点。如:让孩子写游戏的过程、感受等提高孩子语文和作文兴趣;让孩子与英语较好的人用英语交流,提高孩子的英语学习兴趣。这个问题,在此不再展开讨论。


三、家长可给孩子定下一些规则,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允许孩子适当玩玩手机或游戏。

1、每天在完成了学习任务的情况下,可适当玩玩手机。

2、制订孩子可玩手机的时间段和长度,时间一到,必须停止。

3、在学习和玩手机上,要主次分明,不得相掺杂。学习时决不允许玩手机。

4、对孩子玩手机的内容严格限制,暴力、不健康的游戏或网页严禁触碰,这是原则。这点,家长有权监管。

5、可给孩子建立适当的奖惩制度。如:孩子学习成绩进步,或作业等学习任务完成迅速且质量高等,则可加分,累计达一定分数时,可适当延长玩手机的次数和时间。相反,如果违反规则玩手机时,则适当减少时间和次数。

须注意的是:规则的制定应在双方平等、民主、尊重的基础上,任何一方不得采用威逼、霸道的手段强制对方。


四、必要时,家长也不排除采用适当的"粗暴"手段。

一般情况,孩子之所以敢于用学习这么重要的事威胁家长,与家长讨价还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长长期以来过于溺爱孩子。溺爱就等于伤害!这个道理家长应该懂得。

面对孩子过份的、无理的要求,家长应学会并敢于拒绝。哪怕对孩子采取适度的打骂。

其实,绝大多数孩子对于家长的“硬气”还是会有所收敛的。所谓先礼后兵!就拿题主的情况来说,孩子都上初三了,也应是有是非观念、懂道理之人了。如果还拿“玩手机"这种事来威胁家长“不学习",确实有点过份。父母能以“定规矩”的形式允许玩玩手机,已经是一种让步。如果这点要求,孩子还不想接受或做不到,那么,受顿打骂,或饿顿饭之类,完全应该!

当然,家长在对孩子实施“粗暴"行动前,务必对孩子的反应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

1、掌握适度原则;

2、了解孩子个性;

3、事后适度的安抚。

至少应保证孩子不会做出某些过激行为。

结束语:

总之,对孩子玩手机这种事,家长一味武断压制,也不是明智之举。否则,虽然玩手机被压制了,但学习也被放弃了。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设法将孩子玩手机的兴趣转化为孩子学习的动力,才是家长努力后最想得到的结果。

欢迎关注头条号【三味聊教育】, 让我们一起从新角度看教育老问题!

三味聊教育


家长应该予以理解,并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人都有惰性,谁不想活得更轻松一些。

他们想玩手机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家长也不要太小气。玩手机并没有我们想象的影响那么严重,我敢保证绝大部分小孩不会玩超过10分钟就自己把手机扔掉。

让他们一个自由的心灵,只需要一步,29.9元老人机,三网通,军工级三防,2.5英寸大屏幕,按键大声音大,超长待机,随机附带50米远射强光手电,强力震动马达,支持MP3音乐播放,调频收音机,语音提示功能,支持免提,语音播报,来电报号,多重颜色可供选择,随时惊艳您的视觉。

放飞孩子,请让他们玩手机,老人手机,值得拥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