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農民不忙過年忙捏杈,做一把需四年功夫,如今賣到了幾千裡外


臘月裡的河南鄉村,按理說是真正的農閒時節,大家在這個月忙的都是跟過年有關的活兒,比如上街趕集的頻率,要比平常高上好幾倍。可當我們再次走進河南郟縣堂街鎮段李村,卻發現這裡的村民並不閒,反倒是要比平常忙上那麼一截子,因為現在正是他們生火捏桑杈的時候。

桑杈的歷史有多少年了,村裡的老人也說不清楚,他們只知道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祖祖輩輩幹農活都離不了。段李村植桑制杈的歷史有多少年,這個老人們還是知道一些,他們說兩百年是肯定有的,沒有這麼多年的積澱,這門手藝在他們村就沒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在農業機械化尚未到來的年代,段李村憑著這杆桑杈,可以說遠近聞名,那時候村裡有“銀錢窩”的美稱,村裡的小夥相親不用愁,成功率也是相當的高。這是我們在19年11月底拍攝的桑園照片,這個時候的段李村桑園已經不多了,除了幾個老年人還在堅守之外,其他的都已經該種小麥等作物了。


冬天的桑園看起來間隙很大,地面上還能種一季麥子,可到了夏天,這裡就成了密不透風的桑林。老人們在夏季要鑽進桑園裡修剪桑枝,只能趁早上來幹活,因為這裡面實在是太熱了,幹上一會兒就要出去透透風,要不年紀大了身體受不了。

一杆桑杈從發芽分叉到砍下來收穫回家,要經歷四五年的時間,這四五年間並不是不用管它,而是要不斷的人工糾正它的形狀,讓它長成桑杈的樣子,這就是製作桑杈神奇的地方,也是很多人在疑惑為什麼桑樹竟然能長成這個樣子,太神奇了。

春夏管理,冬天收穫,這些砍回來的桑杈枝,先經過初步修整,然後堆在院子裡,等待農閒時節的到來。過了霜降田地裡就平靜下來,這時候村子裡的幾口地窯就開始冒煙了,過去家家戶戶種桑杈,村子裡冒煙的地方也多,如今也就集中在一兩個地方,大家寧可多走幾步路,也要湊在一起趕個熱鬧。


這口地窯有兩三米深,看樣子今年還經過了修整,在地窯裡燒火也算是一件美差,特別是寒冷颳風的天氣,這裡不但背風,還特別暖和,就是上下得爬木梯子,過去小孩子喜歡下到這裡玩,還能燒個紅薯什麼的解饞。

村裡老人把桑杈塞進地窯裡燻蒸,燻的時候先燻把兒,把桑杈的把兒捏直了,然後再倒掛在木架上,讓煙火燻桑杈的三個或者四個杈齒。用溫度來改善樹枝的柔韌度,這是老祖宗的智慧,在過去農村的農具或者傢俱裡,都有廣泛的應用。

這位大叔正在用“馬腳”捏桑杈的枝,所謂馬腳就是一個木架子,木架的頂端有一個圓孔,無論是桑杈把還是杈齒,都可以趁著熱勁兒在這裡改變他的形狀。大叔手裡正在捏的這杆桑杈,竟然有五個杈齒,他說現在麥子都是收割機割的,麥秸很短,這種杈齒密的桑杈,適合挑短麥秸。


桑枝在加熱之後,去皮也就很容易了,兩位村民拎著還在冒熱氣的桑杈,快速的把桑皮揭了下來。這裡要明確的一點是,村民們種桑樹做桑杈,桑杈是其種一項收入,桑樹上的桑葉、桑條、桑皮,都是可以入藥的,這些都能拿去換錢。

趁熱捏過形狀的桑杈,怎樣才能不讓它變形?答案就是給它套上木架子,有了木架子的固定,套上十天半月再解開之後,這杆桑杈就定型了,之後再經過修整、打磨、清洗,開春之後就可以上市銷售了。

一杆桑杈的培育過程,需要四五年的時間,可最終的銷售價格,竟然只有四五十元錢。價格的高低有時候也不在稀缺與否,主要還是市場需不需要,如今農業都機械化了,桑杈的用處也就很少了。不過經過這些年網絡對段李村的關注,已經有來自幾千裡外的西部棉花種植區的客戶要來採購,因為攏棉花用鐵叉可能有火星,會有安全問題,但是用木杈就不用擔心這個。攝影記錄|張根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