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儲蓄轉為長期資金並非鼓勵“炒股”

中國銀保監會日前發佈的《關於推動銀行業和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大力發展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各類健康和養老保險業務,多渠道促進居民儲蓄有效轉化為資本市場長期資金。一時間,“監管層鼓勵居民儲蓄直接進入股市”“鼓勵居民炒股”等消息頻頻見諸媒體,引發市場各方高度關注。

事情果真如此嗎?經濟日報記者瞭解到,這些說法實際上是對監管政策的一種誤讀。倘若真是鼓勵居民儲蓄直接進入股市,那也只是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短期的“小散”資金,與監管層提到的“長期資金”“培育壯大機構投資者”的目標並不匹配。

因此,政策的核心要義在於培育、壯大資本市場機構投資者。未來,讓居民收入結餘部分通過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各類健康和養老保險等渠道,藉助機構投資者進入資本市場。由此,一方面可以緩解我國目前“間接融資佔比高、直接融資佔比低”的融資結構失衡問題;另一方面還能夠更好地平衡投資收益與風險。

釐清上述問題的關鍵,是要了解居民儲蓄、金融市場結構、資本市場資金來源這3個核心問題,以及我國居民儲蓄此前如何與金融市場發生關聯,今後又將如何發生關聯。

眾所周知,居民儲蓄是一個國民經濟核算概念,指的是收入用於消費後剩餘的部分。在此前很長時間裡,我國大部分居民儲蓄均以銀行存款形式“間接”地進入金融市場。需要注意的是,融資結構長期以間接融資為主,容易產生兩個突出問題:一是將居民儲蓄源源不斷地轉化為企業和居民部門的負債,抬升了國民經濟槓桿率;二是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借款企業融資成本。

那麼,居民儲蓄如何與資本市場相關聯?

資本市場作為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指交易期限在1年以上的長期金融交易市場,是政府、企業、個人籌措長期資金的市場,包括長期借貸市場、長期證券市場,後者又可分為股票市場、長期債券市場。

不過,我國資本市場最大特點是散戶投資者數量眾多,市場佔比過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市場穩定和價值投資理念的形成。因此,不斷壯大機構投資者就成為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相比之下,在直接融資比較發達的美國和英國,居民通過養老基金、共同基金等方式來投資和配置資產十分常見。”中國銀保監會首席風險官、新聞發言人肖遠企說,我國監管部門也是這個思路,主要培育機構投資者。機構投資者的一部分資金也來自居民,至於是投資股市、債券,還是投資養老金“第三支柱”,這取決於機構投資者的資產配置。

與此同時,包括居民、企業在內的資金持有人,也可以根據各自不同的風險偏好、收益偏好投資。“手上的餘錢既可作為存款放在銀行,如短期存款、長期存款,也可拿去投資。比如,購買理財產品、委託給機構投資者投資,還可購買債券、投資資本市場、在商業銀行櫃檯購買地方債等。”肖遠企說。

肖遠企表示,長期以來,我國融資結構失衡,間接融資佔比高,直接融資佔比低。因此,未來要發揮資本市場在優化融資結構中的作用。

因此,《關於推動銀行業和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的核心要義之一,就是培育資本市場的機構投資者,讓居民儲蓄通過機構投資者進入資本市場,以年金、職業年金、個人健康養老保險等方式進入直接融資市場,由此形成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之間的結構平衡,而非“鼓勵居民儲蓄直接進入股市”。

據瞭解,未來監管層將更加註重發揮銀行、保險機構在優化融資結構中的重要作用,要求上述機構健全與直接融資發展相適應的服務體系,運用多種方式為直接融資提供配套支持,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同時,有效發揮理財、保險、信託等產品的直接融資功能,培育價值投資和長期投資理念,改善資本市場投資者結構。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