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滿清八旗騎兵的戰鬥能力在多爾袞去世以後呈現跳水式的下降?

竹筍念熊貓


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之前,建州女真人打仗其實很垃圾,完全是菜雞互啄。




舉個例子,萬曆十三年(1585年)四月,努爾哈赤率綿甲兵50人、鐵甲兵30人,再加上他自己,一共81人征討女真哲陳部。

出發不久後,消息洩露,跟努爾哈赤有仇的五個女真人寨子組成了一個八百人的聯軍尾隨努爾哈赤,準備偷偷包圍,一舉消滅他。

努爾哈赤當時有一定的軍事涵養,知道部隊行軍一定要留暗哨,以防被人偷襲,所以他就留了一個後哨。但是留了後哨也沒用,當後哨發現敵人時,然後就發生瞭如下搞笑的事情:後哨看見了敵軍,打算跑去告訴努爾哈赤,結果跑過頭了,沒找到人。而努爾哈赤認為安置了後哨,於是他就放心大膽地往前走,根本不管後面情況如何。當努爾哈赤發現自己被團團包圍後,為時以晚,想跑都跑不了了。

努爾哈赤的兩個遠房親戚札親和桑古裡見此情形,脫下身上的鎧甲,直接就跑路了,其它士兵見狀也是亂作一團,趕緊脫掉鎧甲跑路。把努爾哈赤氣的不行。

不過這場小規模戰鬥,努爾哈赤最終還是打贏了。因為努爾哈赤的部隊菜,對面的八百女真聯軍更菜。努爾哈赤見敵軍殺來,也知道自己跑不掉,就與其弟穆爾哈齊、近侍顏布祿,兀凌噶四人,以打群架的混戰方式衝進敵陣,不要命的亂砍,打怕了敵軍,最終擊潰了八百追兵。

所以說,其實早期的建州女真人,打仗就像混混打群架似的,完全沒有組織概念。

努爾哈赤後來之所以能崛起,之所以能一統建州女真各部。除了他很能打以外,主要在於他建立了嚴密的軍隊組織結構,他的部隊與其它女真部相比,更像是正規軍,而不是如烏合之眾一般的黑社會團體。


也就是說,早期八旗兵之所以能打,其實跟女真人的野蠻習性沒有太大的關係。八旗軍的橫空出世,與其說是女真人比漢人驍勇善戰,倒不如說是努爾哈赤把女真人按照明朝軍隊的架構稍作修改,制度化、正規化了。

因為努爾哈赤長期在明軍服役,熟悉明軍的構架,而且他建立的八旗軍事構架也有很鮮明的明軍色彩,比如牛錄和甲喇這兩個職級都能在明軍找到相應的如千戶和衛所。包括八旗軍整體組織,也是綜合了金朝猛安謀克和明朝衛所制而來的。比如軍戶每戶出一兵稱謂正兵,其餘稱為餘丁,八旗中也是類似的抽丁制度。

明初的明軍衛所之所以強大,其強大在於當時的衛所兵基本都是自耕農,每個軍戶都有一定的財產來置辦裝備,並且訓練也好。而非明中期以後的軍戶大面積成為軍官農奴的情況。

也就是說,相比於不斷進步的八旗兵,明末的明軍由於腐敗問題,由一支制度化、正規化的軍隊,自甘墮落成了如烏合之眾一般的混混團體。

戚繼光的《紀效新書》裡曾經說過,一支軍隊有沒有戰鬥力,主要看組織紀律性。一支令行禁止的軍隊,在對付散兵遊勇時,完全可以達到碾壓的程度。

明軍在退步,努爾哈赤的八旗兵在進步,八旗兵打明軍,完全就是軍隊吊打黑社會,豈有不勝之理?

搞清楚了八旗軍早期為什麼那麼厲害,下面再來分析八旗軍的衰退,就很簡單了。

八旗軍入關後,特別是多爾袞死後,清朝為了杜絕皇權淪落的現象再次發生,就採取漢化政策,逐步漢化,也就是明朝化。朝廷由科舉出身的文人控制,軍人地位下降,尤其是旗主王爺的地位下降,基本上杜絕了驕兵悍將不服管的情況。

當然,軍人地位再怎麼降,皇帝也不可能把八旗制度擼掉,畢竟清朝的統治基礎源於八旗制度,八旗不存在,清朝也到頭了。所以入關之後,八旗的地位不如從前了,但制度還在,也就是八旗子弟的特殊待遇還在,相當於是朝廷掏錢,把驕兵悍將養起來了。

然而,成也厚養,敗也厚養,當鐵桿莊稼導致八旗兵不用再玩命後,由厚養衍生出來的慵懶潰敗文化迅速導致八旗子弟喪失了戰鬥力。這種戰鬥力的喪失不在於身體素質的退化,而是在精神層面上的腐化。

當時的八旗軍,其實就可以看作是明朝中期之後的明軍。底層人撈不到好處,不願意為朝廷賣命,中間階層的人在有一定物質保障的前提下,小富即安,也不想賣命。至於八旗的上層人,早就淪為皇帝的奴才了,想找出一個能單獨領兵的名將都很難。


當然了,也不是說八旗兵一進關,戰鬥力就直接墮落成了渣渣,不是這樣的。康熙時期的駐防八旗的戰鬥力還是很強的。這幫駐防八旗不比駐京八旗,他們遠離老家,在外地駐紮,若是戰鬥力不強,很容易會被當地勢力消滅,這也就是所謂的居安思危。所以駐外八旗的戰鬥力,保持時間還是比較長的。

不過,駐防八旗在八旗軍中只佔少數,大多數的駐京八旗到最後,都變成了渣渣。

乾隆初年,面對八旗子弟戰鬥力低下,生活嬌生慣養的情況,乾隆帝深感情況危險,曾經下令整治,但是效果不好。後來乾隆在財力不足的情況下,又主張削減旗人規模,讓戰鬥力或者工作能力不足的旗人出旗自謀生路,等於是想用末位淘汰制度,激勵八旗軍重整士氣。

本來這種精兵簡政的思路沒有問題,但是由於裁撤併沒有一套明文規定的甄別標準,導致乾隆時期的裁撤僅限於漢軍旗人和家族內已經沒有做官近親屬的旗人,所以這次裁撤不僅沒起到任何作用,反倒還加速了八旗的階級固化。

有錢旗人越發有錢,更加沉迷享樂,窮光蛋旗人直接被取消旗籍,旗人集團的人才儲備遭到嚴重打擊。


到了嘉慶時期,嘉慶皇帝又想整頓旗務,他當時想出一招方法:讓京師的八旗子弟前往滿洲八旗的起源地赫圖阿拉屯墾,希望通過讓這些人體會傳統的漁獵生活,提高這些人的意志品質和勞動能力。當然,為了吸引八旗子弟前往東北老家,嘉慶還開出來了利誘條件,即墾滿五年者,授予五品頂戴,朝廷選官擇優錄用。

但讓嘉慶沒想到的是,聖旨下發後,應者寥寥無幾,京師的八旗子弟從乾隆年間就開始沉迷玩樂,根本不想脫離京師。大量京師的旗人認為在赫圖阿拉待上五年,足以要他們的命。因此這些人集結起來向嘉慶進言,希望嘉慶停止這種“危險”想法。

後來嘉慶被搞煩了,就下定決心,採取抽籤的方式讓八旗子弟去關外重地。最終有三千多八旗子弟被選中,送到了關外。

聽到這個消息,直接負責管理赫圖阿拉的盛京將軍立馬慌了神,因為這些八旗子弟家裡在京城都是有背景的,萬一他們真的在赫圖阿拉種地累死了,則其在京師的家人必然會通過各種渠道向嘉慶告狀,到時候自己肯定倒黴。所以盛京將軍就把屯墾的地點改在了生活條件比較好的瀋陽城外,並且他還僱傭了一批僕役,並設置了廚房,以滿足京師來的八旗大爺的吃飯和洗衣需求。

不過儘管如此,來的這三千八旗子弟,還是嫌日子苦,用當時盛京將軍的話說,從京城來的八旗子弟就是一群流氓,這幫人把朝廷給他們的土地租給漢人流民,而他們自己則拿了錢去吃喝嫖賭,變成了地方一害。關鍵是這幫人還都是家裡有背景的人,盛京當地的官員還不敢管。

自此以後,嘉慶帝意識到八旗制度的崩壞是不可阻止的了。



而到了道光、咸豐時期,情況更嚴重。八旗腐化問題已經不能拿到朝上討論了,因為誰再討論八旗問題,誰就是在砸八旗子弟的飯碗。而八旗子弟或多或少在朝廷內都有一定關係,擁有更好的同皇帝的進言渠道,因此即便有一些比較有見地的滿洲親貴認為應該整頓八旗子弟了,也會立刻遭到既得利益集團的聲斥,攻擊這些人是在妖言惑眾,動搖大清朝國本。

所以總而言之,八旗兵的戰鬥力之所以會迅速下滑,關鍵就在於八旗固化了,八旗子弟不用賣命也能吃香喝辣,而需要往上爬的人又擠不進八旗。再加上八旗子弟利益又是一致的,不允許外人議論,尤其是漢人對八旗的非議。因而八旗的墮落就不可避免了。


Mer86


不知道樓主說的是不是多爾袞死後一個時期內,八旗軍戰力不佳?其實八旗軍在康熙乾隆還在平定蒙古回民,不能說跳水式下降。

但是多爾袞時期清軍確實主力受損。這和多爾袞用兵有關。

多爾袞平定天下,是四處用兵。其中阿濟格帶兵平定青海西藏,這支部隊人不多。豪格帶領大軍平定四川,這是主力。多鐸帶領主力平定揚州南京等南方,這也是主力。還有一支在京城護衛。

這個時候,多爾袞出了昏招。對漢人,他是圈地,引起漢人不滿。對蒙古人,是隻能讓滿人和科爾沁蒙古人買賣馬匹,引起喀爾喀蒙古和厄魯特蒙古不滿。

蒙古人和漢人還有交集,那就是:大同姜瓖長期和喀爾喀蒙古交好。因為喀爾喀蒙古大汗林丹汗去世,姜瓖和厄魯特蒙古首領巴圖爾琿臺吉都在拉攏喀爾喀蒙古。

所以,在多鐸佔領南京不久,草原發生一件大事。原來喀爾喀蒙古的騰吉思臺吉,從科爾沁蒙古的勢力範圍離開,回到了喀爾喀蒙古。

這個舉動被清軍認為反叛,但是清軍北中國沒人,不得已,多鐸離開江南大軍本部,來到京城,帶領不到兩萬的京城衛戍部隊,追擊騰吉思。史稱騰吉思之亂,不在南明史書上,在蒙古史書上。

喀爾喀蒙古十五萬大軍迎戰多鐸兩萬大軍,竟然被多鐸擊退。可見八旗軍驍勇之名是名不虛傳。

只是清軍付出代價,多鐸此戰後長期臥床不起。現在漢語記載說多鐸天花,反正我是不信的。

騰吉思之亂不久,姜瓖反正。這次是阿濟格帶隊,端重親王博洛、承澤親王碩塞、多羅親王滿達海率領重兵,滅大同反正的姜瓖。結果讓姜瓖和王輔臣打的滿地找牙。四川的八旗軍也趕回來了,鰲拜因為能抗爭王輔臣,被稱作滿清第一勇士。

此戰關鍵不在戰場,而在政治。比如,順治用滿漢全席招呼喀爾喀蒙古,請喀爾喀蒙古兩不相幫。又尊藏傳佛教為國教,西藏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來到喀爾喀蒙古,喀爾喀蒙古不再幫助姜瓖。順治用和親讓厄魯特蒙古首領巴圖爾琿臺吉不出兵,巴圖爾暉臺吉是這麼做的。

所以阿濟格會是滅姜瓖主力,此戰大規模用西藏青海的西藏蒙古援軍,他們對抗的是響應姜瓖的回民丁國棟。

當時天下漢人做的夠意思,吳三桂和三順王按兵不動。夔東十三家(李自成李過高一攻部)率先支持姜瓖,大西軍也同意幫助明軍。配合姜瓖的有南方四個將軍,是明朝最大規模的抗清,史稱第一次抗清高潮。

但是姜瓖無援軍。雖然當時李成棟鄭彩張名振金聲桓等等響應,鄭彩甚至打算北上攻擊天津。但是鄭成功偷襲鄭彩,導致李成棟餓死,張名振和魯監國害怕鄭成功從福建退兵。而李定國孫可望爭執不下放棄最好機會。根本原因就是永曆帝花天酒地。

姜瓖餓死大同城。

此戰後,清軍調查,八旗軍僅剩下五萬出頭,加上殘疾的受傷的老的小的,說八旗軍折損一半並不誇張,所以戰力大幅縮水。

所以清軍改變政策,順治廢圈地,和蒙古交好,而且多爾袞“死了”。順治大量用漢軍,比如吳三桂洪承疇。而吳三桂也厭倦了碌碌無為的永曆帝,開始平定南明。

大家也該明白為何清廷認為洪承疇功勞不大。大清最關鍵一戰是大清打得,和洪承疇沒有一毛錢關係。平定中原,不過是大同之戰後的順水推舟而已。

先後經歷騰吉思之亂、大同之戰後,八旗軍確實受損嚴重,所以戰力跳水式下跌。


夢香寒冰


俗話說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早期的建州女真的戰鬥力的確不是吹牛的。原因其實也非常簡單,就是因為他們都是光腳的。


說早期的建州女真過的是茹毛飲血魚獵生活,生活水平極地,“半穴居”生活可以瞭解一下,就是挖個大窨子當房子,跟原始社會末期的生活方式差別不是特別大。

當年的努爾哈赤就是一個挖人參的馬販子,父祖給明朝當間諜,被誤殺後。得到的補償就是“敕書三十道,馬三十匹,封龍虎將軍,復給都督敕書”。


比起其它虛的,這個敕書最值錢,因為敕書實際上就是允許他們進北京做生意的通行證。整個女真一共五十道,就給了努爾哈赤三十道,所以這實際上就是李成梁太明白努爾哈赤要什麼了,變相扶植他的,所以有了敕書,他就相當於有了一個穩定的賺錢渠道,所以聚攏勢力就特別容易,反正建州女真有的是窮怕了的光腳漢。

而反觀同時期的明朝,雖然朝廷總是財政赤字,但是官紳還是富得流油;而林丹汗死後,蒙古的寡婦們也是揹著金銀珠寶找前途;即便是海西女真的貴族們,也是過著相對安穩富足的小日子。

當時整個遼東唯一光腳的就是建州女真,所以那個場景就可以想象了。


建州女真家家等米下鍋,全靠家裡的漢子出門去搶。沒傷沒病躺家裡超過兩天,家裡的女人就要拿著棍子趕去出去打劫了。因此努爾哈赤的八旗騎兵從內驅力來講,都比同時期的其他軍隊更願意出去打仗。

都知道在八旗擅長弓馬,不喜歡用火器。那是因為在當時鳥銃彈藥裝填相對麻煩,且沒有膛線,射擊還不準。所以戰鬥效率遠遠沒有弓馬來得便捷。八旗選甲士的時候,拿鳥銃的都是弓馬不嫻熟的人。

所以在遼東能擋的住八旗的,也只有城牆和大炮,然而李成梁教的,努爾哈赤一個都沒拉下,間諜用得好,往往很多重鎮,城門都是從內部打開的。

後來那些會大炮的遼東軍投降後金之後,八旗入關就真的所向無敵了。但是進了關以後得了北京,八旗貴族們比起去打仗,自然更願意“跑馬圈地”。


要知道出關打仗是為了什麼?不就是為了富足安逸的生活嗎?原來沒鞋子,現在有鞋子了,性質就完全不一樣了,至少沒有以前不怕死了。

更加上順治朝的一個政策,可謂把八旗騎兵的武功就全廢了。

這個政策雖然和多爾袞有關,但是因為是順治朝,所以這個榮譽要算到順治頭上。這個就是給了所有八旗子弟一個鐵飯碗(世襲職位),有著旱澇保收的俸祿。這樣一來誰還去拼命打仗?都過上了提籠架鳥的悠閒日子了。


和朱元璋當初的想法一樣,八旗股東們套現成功以後,想的就是旱澇保收,萬世無憂。這種日子只要幾年不打仗,這些人騎不了馬,拉不開弓。

吳三桂起兵的時候感嘆到道:“滿兵向皆勇猛,今衰弱矣。”




炒米視角


努爾哈赤利用八旗制度,將為數不多的女真人擰成一股繩。八旗制度建立以後,女真男人亦兵亦民,發揮了強大的活力,八旗軍也可以稱為當時最具有戰鬥力的部隊之一。努爾哈赤和皇太極依靠八旗兵南征北戰,成功的掃除了明朝在遼東的勢力,也大大增加了清朝的疆域範圍。多爾袞則依靠八旗勁旅成功入主中原。


八旗最小的單位是牛錄。一個牛錄滿員為300人,設一名牛錄額真。牛錄中包括巴牙喇(精銳)、馬軍(騎兵)、步卒(步兵),還有供驅使的包衣奴才。五個牛錄為一個甲喇,一個甲喇滿員為1500人,設一名甲喇額真。五個甲喇為一個固山,一個固山滿員為7500人,設立一名固山額真,設立一名副職。一個固山也就是一旗,八旗滿員一共60000人。八旗兵丁是世襲制,父死子繼,兄亡弟代。八旗制度是一種寓兵於民的軍事行政單位,每一位兵丁後面其實就是一戶人家,還有供他們驅使的包衣奴才。包衣奴才戰時負責準備兵器,運送糧草;平時負責種地和其他工作。


八旗設立之初只有滿洲八旗,皇太極時期又設立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旗制與滿洲八旗一樣。滿洲八旗和蒙古八旗以騎射見長,漢軍八旗以火器見長。八旗的旗主一般由王公貝勒擔任,八旗為皇帝、諸王、貝勒控制。八旗制度最初根據旗幟的顏色設置了黃、白、紅、藍四個旗。後來又在四旗的基礎上,增設了鑲黃旗、鑲白旗、鑲紅旗、鑲藍旗,其中正黃旗、鑲黃旗和正白旗為上三旗。八旗兵丁平時為民、戰時為兵,軍隊戰鬥力超強。隨著清朝統治範圍擴大,八旗的規模也在擴大,戰鬥力並沒有因此減弱,反而和漢軍八旗取長補短。明朝末年,清朝依靠八旗屢屢擊潰明軍,征服蒙古,征服朝鮮。


1644年,多爾袞率領八旗軍進入關中。八旗軍擊潰了李自成農民軍,依靠馬和弓箭擊敗了裝備火器的南明軍隊。清朝依靠精銳八旗軍順利入主中原,順治皇帝成為天下主宰。順治皇帝定都北京之後,八旗軍又南征北戰統一了大半個中國。甚至有“八旗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說法。正當世人真正見識到八旗軍威力的時候,八旗軍卻快速衰退,戰鬥力呈現了斷崖式下跌。清朝完全滅掉南明實際上靠的是綠營兵,到了康熙皇帝時期八旗兵則進一步衰落。

如此驍勇善戰的八旗軍為什麼會在短時間內戰鬥力衰落如此嚴重呢!借用兩句老話便可以知道具體原因:“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八旗軍保持戰鬥力的根本原因在於戰事不斷、獎懲制度和相對艱苦的生存環境。

滿清政府沒有入關之前長年生活在東北地區,當時的東北是嚴寒、貧苦之地。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需要時刻保持憂患意識,否則就有可能被自然吞沒,也有可能被明朝擊敗。所以當時的八旗子弟需要為了生存而戰,他們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體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戰鬥能力才能獲得生存空間,才能保證家人的安全。

滿清政府給予每一位八旗子弟極高的待遇,同時妻兒、父母也可以享受一定優待,而且可以終身享有這些待遇。家裡的男丁戰死之後,父母、妻兒由政府供養,作戰時可以沒有後顧之憂。當然也有相應的懲罰措施。比如牛錄額真戰死,他的親兵要全部處死。甲喇額真戰死,牛錄額真則要被處死。


滿人入關之前人口非常少,總軍隊人數也非常少,即使加上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軍隊人數也遠遠少於明朝和李自成軍隊。當時滿清政府卻一直處於戰爭狀態。清政府(後金)建立之後和明朝的戰爭就沒有停過。女真族未統一之前也戰爭不斷。此後清政府又發動了征服蒙古的戰爭,發動征服朝鮮半島的戰爭。對於當時的八旗子弟來說,他們一生的任務只有三個:打仗、生產、生孩子。當然生孩子和生產的目的也是為打仗。由於八旗子弟生活於這樣的環境中,他們每一個人都具備極強的戰鬥素養,也具備極強的身體素質。所以造就了戰鬥力超強的八旗軍。


清政府入關之後,情況則發生了變化,鍛鍊八旗軍的土壤發生了變化。天下大定之前,打仗和騎射是八旗軍的主旋律,而到了和平年代八旗軍的生活環境突然間發生了變化。一是八旗軍沒有那麼多仗可以打,二是八旗軍需要在北京和各地駐防。這樣八旗軍就失去了打仗和騎射的土壤,他們就成了失去土壤的植物。八旗軍失去了戰爭年代的土壤,等於來了一個釜底抽薪,八旗軍的沒落也成為必然。

滿清入關之後,也沒有忘記這些“有功之臣”,給予八旗子弟豐厚的待遇。八旗軍中的巴牙喇每個月大概有四兩俸銀,四十六斛稻米,摺合人民幣大約15000塊(稅後)。這還是隻是固定工資,此外還有相當豐厚的績效獎勵,逢年過節還會有一定福利待遇。一位普通巴牙喇一個月的收入至少也得在25000元人民幣(稅後)。此外,政府還提供一定的田地、住宅等福利待遇。


滿清入關之後,為了體現自己的身份地位,有意抬高旗人的身份地位。八旗子弟隨著清政府也來到了關內。八旗子弟在關內看到了完全不一樣的世界,他們被關內的富庶生活閃瞎了眼睛。八旗子弟本來就已經失去了戰爭的土壤,擁有較高的福利待遇,還有可以消費的花花世界,再加上八旗子弟只能當兵不能從事其他職業。所以這些八旗子弟乾脆就放縱自己吃喝玩樂。八旗子弟的身份地位本來就高,擁有一定特權,不用打仗,又不用為生活發愁,他們就想著法享樂。一個好習慣養成需要經年累月,而壞毛病養成則只需要極短的時間。


更為嚴重的是,八旗子弟的主旋律價值觀也發生了變化。入關之前,八旗子弟的主旋律是打仗與騎射,以戰爭為榮。哥幾個在一起討論的話題是戰爭,比較的是軍功、戰傷等。入關之後,八旗子弟的主旋律變成了享樂。哥幾個在聚在一起的時候討論的話題則是各種娛樂,他們比較的是誰更會玩、誰的鳥更漂亮、誰的蛐蛐更勇敢。如果僅是生存環境發生變化倒還可以扭轉,價值觀發生變化之後則很難扭轉。清朝皇帝也曾經試圖扭轉這種局面,但是結果都毫無效果。比如,清朝曾經劃定幾塊牧場讓八旗子弟練習騎馬射箭,結果八旗子弟竟然把戰馬都賣了。乾隆皇帝曾經希望八旗子弟回到東北老家重新曆練一番,結果八旗子弟把土地賣了之後拿著錢又逃回了北京。

到了乾隆皇帝時期,八旗子弟已經徹底喪失了戰鬥力。乾隆皇帝檢閱八旗軍的時候,八旗兵騎馬直接摔下馬,射箭連箭靶都射不到。鴉片戰爭期間,八旗軍上前線竟然需要老百姓抬著。八旗子弟由此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鐵甲勁旅,變成了紈絝子弟、登徒子的代言人。到了清朝中後期,八旗子弟給人的印象就是:拎個鳥籠,攥著一個茶壺,手裡把玩著兩顆核桃,然後到茶館裡面喝喝茶、吹吹牛。


依稀說史


所謂跳水式下降就是說突然下降了很多,從一個至高點跌落到谷底。題目之所以這麼問應該是在當年吳三桂造反的時候八旗兵不堪一擊吧。非要說八旗騎兵戰鬥力下降是在多爾袞去世之後造成的,我認為原因有三點,統帥沒了、目標沒了,還有就是老兵沒了。

統帥沒了

滿清八旗子弟兵在入關之前,戰鬥力可真是爆表啊,消滅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無人能擋,但是為什麼在多爾袞去世之後,戰鬥力似乎下降到不可思議的地步。


首先就是統帥的問題。多爾袞確實會打仗,帶兵十分厲害,而且不僅多爾袞,多爾袞手下或者副手們也都是帶兵打仗的好料,別的不說,多爾袞的兄弟子侄,多鐸、阿濟格還有豪格,都是上將的人選。

先說多鐸,可以說大清的江山,有一半都是多鐸打下來的,當年多鐸帶領八旗子弟從北京出發,在征討南明的路上被叫回攻打李自成,多鐸帶著大軍一路達到了李自成的老家,在潼關一戰中徹底擊敗李自成,隨後多鐸又帶兵攻擊南明的弘光政權,勢不可擋。

再說阿濟格,阿濟格帶領大軍達到了南京城下,徹底消滅了南明的政權系統,從這個時期開始,長江以北才都是大清朝的地盤。

還有豪格,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也就是多爾袞的大侄子,豪格能征善戰,帶領大軍擊敗了張獻忠的兵馬,傳言中更是射殺了張獻忠。

有這幾位猛將跟著多爾袞一起打江山,八旗騎兵怎麼可能不勇猛,但是後來多鐸得了天花去世,阿濟格因為太浪也銷聲匿跡,豪格更是因為在皇太極去世之後和多爾袞爭奪皇位而被打壓,最終去世。

失去了這麼多帥才,後來接任的將領都沒有前面幾位這麼厲害,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自然部隊整體戰鬥力就下降了。

目標沒了

多爾袞活著的時候,特別是入關之前,是滿清戰鬥最激烈的時候,而多爾袞激勵將士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告訴他們,打完之後,整個江山都是我們的,你們都可以分得土地錢糧。

這種激勵,讓軍隊裡面的人們充滿了渴望,對整個天下的渴望,因為他們也認為,天下打下了就是他們的,在這種激勵之下,大清八旗鐵騎的戰鬥力自然爆表,因為一旦他們鬆懈了,辛苦打下來的土地就會被周圍虎視眈眈的李定國、鄭成功等人吃掉。

但是當大清入關之後,他們覺得該打的仗都打完了,是時候該放鬆了,再加上多爾袞的趨勢,沒有人再那麼嚴格的管理,他們開始在北京置辦豪宅,不斷地擴大自己宅院的範圍。

因為他們之前的捨生忘死,所以才有了大清的江山,因此政府也不好怎麼組織,一旦貪圖享樂,軍隊的整體素質自然下降,他們的目標再不是打勝仗好去分天下了,而是已經變成怎麼更好的分天下了,怎麼還能有太高的戰鬥力了呢?

老兵沒了

老兵是誰呢,就是當年跟隨多爾袞打天下的那些士兵,但是多爾袞去世的時候,大清入關已經七年了,再加上之前打仗的念頭,已經過了十多年了,當年那些青蔥少年也都變成了有家有業的老年,八旗部隊也增添了很多血液。

到了吳三桂反抗的時候,更是過了三十多年,最早的一批開國部隊,早就沒人了,新加入的八旗子弟都是嬌生慣養的世家子弟,沒打過什麼大仗,怎麼能夠將他們和那些開國功勳相提並論呢?

結語

多爾袞確實有帶兵的天賦和才能,大清入關之後的部隊因為喪失了動力,缺少了鐵血的領導,自然而然戰鬥力就會下降了。


關注小太陽,每天都有新鮮的歷史知識雙手奉上哦。


小太陽D



八旗戰鬥力在多爾袞執政後期沒有呈現跳水式下降啊。


比如清朝敬謹親王尼堪在衡陽城下已經擊敗李定國了,但是見李定國撤退,貪功率領少量精銳騎兵追擊李定國,結果被包圍,左右都勸尼堪突圍,但是尼堪表示自己是宗室,寧願戰死也不能撤退,結果就這麼戰死了。而且史料記載,尼堪追擊李定國,“晝夜疾趨二百三十里”,可見八旗騎兵軍事素質無論如何也沒有“跳水式下降”的地步。


而與此同時,當時在鄭成功軍中的西方傳教士利勝的日記裡也記載了鄭成功部被清軍擊敗的慘狀:


“只有他(鄭成功)和一些人從狂烈的洪流中逃生而出。……其餘的入都死了,他們被殘忍的韃靼人砍成碎片。”


以上案例都證明八旗士兵戰鬥力在入關後有下降不假,但是要說“跳水式下降”就太誇張了。


而且清朝非常嚴苛的軍法制度也使得八旗戰鬥力下降不可能特別快,因為衡陽一戰,尼堪被李定國殺死,清朝對此的處理方案是隨尼堪追擊李定國的八旗士兵“棄主崩潰者,即就彼處正法。”


當然入關後,清軍戰鬥力是有所下降,除了自身腐敗墮落以外,客觀原因也是因為八旗分兵的緣故。


事實上按照《滿文老檔》史料記載,我們大致可以把八旗中普通士兵、戰兵和精銳士兵比例估算出來,按照《老檔》,每100人,40%是戰兵,10%是精銳士兵,也就是互聯網所說的“白甲兵”,而當時八旗最基礎人數單位是“牛錄”,一個“牛錄”出兵300—100不等。


也就是說清軍入關時十五萬軍隊裡,大約有戰兵6萬,精銳士兵1萬5千人。這7萬5千人當然已經是東亞最強的軍事集團,但是清軍入關後收編明軍、農民軍,軍隊數量一下子就擴大了何止十倍。



而此時八旗士兵就從戰爭主力變成了軍隊裡的督戰隊或者監視者,可能入關後清軍一位將領領兵十萬,但是這十萬人裡9萬8千人是之前的明軍和大順軍改編,只有2000人是原來的八旗士兵。


這麼一來,南明軍、大西軍與這樣清軍交戰時自然感覺清軍戰鬥力下降了。


這是有實例的。


大家知道江陰抗清運動,但是可能不瞭解江陰抗清運動是怎麼發生的。


最開始江陰其實是沒有經過抵抗就投降了,而清朝只派了一個縣令以及兩名滿人士兵就基本控制住了整個江陰縣城。



無論是士紳還是老百姓都非常懼怕傳說中的“滿洲兵”,剃髮令下達後,江陰滿城老百姓都不願意剃髮,於是大家去求縣令收回成命,結果清朝任命這個縣令對江陰求情的士紳老百姓破口大罵,還威脅要清廷派軍隊過來收拾江陰刁民,江陰老百姓忍無可忍,終於抗清起義了,一直到江陰老百姓處死縣令,抓住那兩個滿兵才知道那兩個所謂的“滿洲兵”根本不是滿人,是蘇州衙役假扮的。


從這個事例大家就應該可以想象當時清軍裡八旗士兵被“稀釋”到了什麼程度。


我再說一個事例,明朝薩爾滸之戰主將杜松,他手下軍隊有兩萬多人,可是明朝史料表明,這兩萬多人裡杜松真正依靠衝鋒陷陣的不過1000家丁。


假設杜松突然軍隊數量達到十萬,可他的家丁數量還是1000,那麼這是不是等於杜松軍隊戰鬥力下降了?


明白了這一點,我相信就能明白為什麼清軍入關後看上去好像軍隊戰鬥力下降了。


蘭臺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很簡單。

試問,現在讓王思聰拿一把匕首,同街頭1個連飯都吃不上的無賴流氓單挑,大家覺得誰會贏?

當然不可能是小王同志了。

他的命可值幾十億,會隨便去拼嗎?他不是死,還有無邊的幸福去享受。

而無賴反正爛命一條,橫豎死了也無牽無掛,拼了就拼了。

之前八旗兵就是那個無賴,窮的就剩下一條命了。

所謂,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一個什麼都沒有的人,拼命說不定能夠過得更好點。

他們不怕拼命。



但是多爾袞的大軍入關以後,開始圈地、分錢了。

一瞬間,滿清將領基本都是大地主,每年什麼都不做,也有幾千幾萬兩白銀收入。他們好吃好喝,妻妾成群,歡樂無邊。


就算普通的八旗兵,也是都有封賞,隨後還有順治賞賜的鐵桿莊稼,直接由國家養起來,根本不需要工作。

名義上八旗兵還要訓練,其實也就是應付應付差事,其他世界就吃喝玩樂,遛鳥鬥蟋蟀,看戲喝茶,日子爽到極點。



金庸的小說《碧血劍》裡面,袁承志抓住一個滿族的布庫逼問。由於不會滿語,袁承志就打手勢。

誰知道,這個布庫說漢語比他還流利(袁是廣東人)。

為啥?整天同漢人一起混,早就混油了,吃喝玩樂都一學就會。


薩沙


其實滿清八旗騎兵的戰鬥力並非是在多爾袞去世之後才呈現跳水式的下降,這種退步應該是從他們入關之後就開始出現了。

之所以戰鬥能力下降的如此快,是因為有如下幾個原因:

一、士氣的消散,戰鬥意識的缺失。

要知道士氣是一個軍隊的靈魂,如果士氣沒了這隻軍隊也就只是烏合之眾罷了。入關之前滿清八旗兵打起仗來很兇猛,因為他們輸不起,每一場仗都務必要贏,否則等待他們的就是滅頂之災。所以那個時候他們鬥志昂揚,是為了生存而戰鬥,士氣非常高,因此戰鬥力也很強。也因此流傳出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

二、生活水平的提高

入關之後,滿清八旗兵入主中原,這就相當於一個乞丐突然得到了馬雲的全部財富一樣,不可能再要求這個乞丐像從前那樣風中雨中討食吃。滿清八旗兵也一樣,他們以前打仗是因為窮,因為生活的很辛苦,需要打仗去搶,打不贏搶不到東西就得捱餓,甚至是餓死。所以他們就會拼了命的去打仗,戰鬥力自然很強。但是入關之後情況就變了,入關了有錢了,以前打仗是為了“搶錢搶糧搶女人”,現在這些東西都有了,就沒有打仗的必要了,所以戰鬥力就急速的下降了。

三、滿清政府的政策

入關之後,滿清的皇帝為了獎勵這些出生入死的兄弟,分給他們很多財富,給予他們很高的地位,而且也保障了後代的生活。滿清皇帝的這種做法就像是現如今的一些上市公司一樣,公司上市了也該給那些曾經一起奮鬥過的同事們分分股票了,一起享受成功的果實。

這樣也就帶來了一些後果,最直接的就是以為政策的安排,導致滿清八旗兵變成了老爺兵,就不需要親自去打仗了。打仗的時候有漢族八旗兵和綠營兵就夠了。所以這也是導致滿清八旗兵戰鬥力呈跳水式下降的原因。


王謝風流


滿清八旗兵的戰鬥力,確實曾經輝煌一時。其頂峰,是在入關霸佔中原之時。而當時的八旗兵總司令,正是不是皇帝勝似皇帝的多爾袞。

八旗兵入關時,一共有多少兵力呢?

作為一個漢人,這個話題說起來十分汗顏。八旗中每一旗的人口,平均大約13萬人,包括男女老幼,老弱病殘;而每一旗的士兵,大約2~3萬人。

也就是說,八旗的總人口只有100多萬,八旗兵的總兵力只有15~20萬。

正是這點人口,硬是擊退了漢人的李自成和南明,佔據了中原。

當時的八旗兵的戰鬥力,由此可見一斑。

但是到了晚清咸豐年間,洪秀全在廣西發動太平天國起義,迅速席捲大江南北,佔據了半壁江山。當年曾經不可一世的八旗兵,已經變得不堪一擊。清廷無計可施,只能繞開正規軍八旗兵和綠營兵,讓各地官紳自主創辦團練,以此抵禦太平軍。最終,把八旗兵打得丟盔棄甲的太平軍,被曾國藩創辦的湘軍所擊敗。

可見,晚清時,滿清八旗軍的戰鬥力已經遠遠不如漢人的軍隊。

前後對比,八旗軍的墮落是斷崖式的。

其實,八旗軍自從康熙年間就開始墮落了。為什麼墮落呢?

這與多爾袞的去世與否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為什麼?因為滿清取得江山後,作為元勳的八旗子弟,從此過上了吃喝玩樂的幸福生活,意志軟化,能力退化,直至墮落為幹啥啥不行的紈絝子弟。

康熙年間,吳三桂等三藩起兵。康熙評定三藩,原本打算使用八旗兵,但是發現八旗兵已經爛透了,便不得不使用以漢人為主的綠營兵。也就是說,平定三藩的仗,已經與八旗兵沒有什麼關係了。

那麼,綠營兵是否一直堅挺呢?當然沒有。到了乾隆年間,綠營兵也爛透了。

當時,幾乎所有軍營都在吃空餉。比如,明明是一百人的編制,實際上只有60人,但從朝廷領取的卻是100人的軍餉。

而那60個綠營兵,也是吊兒郎當,根本不會正常訓練,純粹是混個吃喝。

當時的八旗兵呢,只能比綠營兵更爛。

所以說,事物是不斷變化的。曾經的八旗兵何等雄壯,最後又是何等糜爛。

世事萬物,沒有一成不變的,不能變得更好,就會變得更差。


趣談國史


這不是誰領導的問題,而是自然退化,不管誰領導都一樣。清兵起兵時都是一群窮鬼,指望去敵人那裡打劫發財,富貴險中求,打敗了還是窮鬼,死了爛命一條,但如果能勝了就能發財,所以勇敢。隨著清兵的勝利,每個清兵都發了財,個個都是財主了,這時有錢了就要享受,不想有錢沒命花。人生最大的痛苦無非兩樣,人沒死錢完了,這時人就不怕死了,或者是人死了錢沒花完有多少錢也沒用。就象現在沙特和敵人打仗,對方的軍官下令衝鋒時可以喊,弟兄們給我衝啊,每人發一萬美元!敵人就衝上來了,沙特的軍官急了下令,弟兄們給我衝啊,每人發10萬美元!當兵的說,長官,我給你10000萬,你讓我回家行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