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孩子减压,其实是每个父母都应该学会做的事情

如何给孩子减压,其实是每个父母都应该学会做的事情,

前几天在回家的火车上,坐在我旁边的一个妈妈不停地骂她的小孩,好像是参加什么比赛落选了,因为我听到她说"连这个也不会,笨死了""你像你这样的,我告诉你,以后你什么都干不了。""你为什么不能多像邻居家的天天多一点。"

如何给孩子减压,其实是每个父母都应该学会做的事情


当卖便当的推着餐车走过来时,孩子怯怯地问:"可不可以买便当?"母亲大声地说:"考那么烂还好意思吃便当?我要是你,我怕是早就没有脸吃了。"孩子立刻低下头去,不敢再多说,我看了觉得不忍心,也很难受。就算孩子再怎么不优秀,父母也不能这么说吧?自己的孩子父母这样说于心何忍。给了孩子这么大的压力,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孩子以后怎么有勇气去面对其他的事情呢?

如何给孩子减压,其实是每个父母都应该学会做的事情

虽然有压力是好事,良性的压力会驱使人们工作更加卖力,把事情做得更好,但负面压力或压力过重则会带来不良影响。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

人大脑里的某一图像会像实际情况那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比如,当一个高尔夫球手击球前一再告诉自己"不要把球打进水里"时,他的大脑里往往就会出现"球掉进水里"的情景。这一情景会指挥他的行动,结果事情不是向他希望的那样发展,而是向他害怕的方向发展——这时候,球大多都会掉进水里。

如何给孩子减压,其实是每个父母都应该学会做的事情


上世纪50年代,美国有一位著名的高空走钢丝的表演者名叫瓦伦达,他一辈子表演都很成功,但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却从钢丝上掉下来摔死了。

事后他的妻子说:"我知道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一次太重要了,绝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只想着走钢索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后果。"

如何给孩子减压,其实是每个父母都应该学会做的事情

瓦伦达的失败,其实是败给了自己。他一心想着事情能不能做好,无法专注地去做事,因而就无法获得成功。

后来,人们把这种不能专注做好眼前事情、患得患失的心态称为"瓦伦达心态"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瓦伦达事件"也在时有发生。

如何给孩子减压,其实是每个父母都应该学会做的事情

如果长期压力过大,甚至还可能引起生理和心理上的病症。比如一个人若长期处于压力或过重压力之下,他的身体最终会因无力招架而崩溃。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应该给孩子提出要求,但是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孩子才能心情放松地去学习和生活。

所以这里,这里给各位家长提几点意见:

如何给孩子减压,其实是每个父母都应该学会做的事情

保持平常心,不当压力源


情绪是会传染的,家长想要缓解孩子的焦虑,请先缓解自己的焦虑。非常时期家长说出来的话,很多时候会给初中孩子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从而给孩子带来压力。比如有的家长说:"你考试的时候可千万别……""你怎么到现在了还这么粗啊!"等。其实,家长要明白这样的道理:"当您不希望孩子有什么表现时,就不要强化它。"


临近考试时,家长应保持正常心,该聊天就聊天,该看电视就看电视,不要怕干扰孩子学习而牺牲自己。否则,孩子就会觉得一旦考不好会对不起父母的付出,这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家长保持平常心,孩子的精神反而能得到放松。

如何给孩子减压,其实是每个父母都应该学会做的事情


当好孩子情绪的"垃圾桶",不当压力源


很多孩子父母问候过多会觉得他们很烦,父母不说话又觉得他们不关心自己。还有的孩子表示,考前的几个周末不愿意回家,怕的就是父母的一直唠叨。


家长总是想让孩子无时无刻都感受到自己的关心,这种关心除了生活上的照顾,就是经常挂在嘴边的询问、叮嘱。孩子在学校里学习很紧张,回家再听到家长的唠叨,肯定倍感压力,心情也随之会变得不好。

家长的这些过分关注会变成压力,使得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因此,面对孩子,家长有时"不说"的效果要比"说"的效果好。孩子需要的是父母作为一个倾听者。

如何给孩子减压,其实是每个父母都应该学会做的事情


让孩子毫无顾忌地说,就是让孩子释放压力和紧张情绪。如果家长一定要"说",也要在听了之后,再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帮孩子找到解决方法。


还有就是,千万不要在孩子吃饭的时候询问学习情况,影响孩子的食欲,更不要在餐桌上训斥孩子,强迫和催促他进食。这些都不是一个合适的时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