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朱祁鎮復辟時,于謙作為朱祁鈺的心腹大臣不出來制止?

出版社的文人


于謙是鐵骨錚錚的忠臣,他從來不為自己的個人利益考慮,因為于謙忠於的是大明王朝,至於是朱祁鎮還是朱祁鈺當皇帝,對於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的于謙來說無足輕重,這也是于謙沒有制止奪門之變的重要原因。

正因為于謙坦蕩無私,他作為朱祁鈺的心腹大臣,卻聽任太上皇朱祁鎮等人發起復辟政變,而於謙則按兵不動,靜靜的觀察著這一切。

明英宗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的時候,明代宗朱祁鈺正好生病,而他的獨子朱見濟雖然被立為皇太子卻只有一年就早夭了。

政變當天早上,于謙還在和群臣商議要上奏朱祁鈺復立朱見深為皇太子,可見,于謙是一個大公無私的人,他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大明王朝,而政變之時于謙的不作為也是為了大明王朝。

于謙面對朱祁鎮的奪門政變無所作為的具體原因如下:

首先,正直無私的于謙不僅忠於皇帝朱祁鈺,也忠於太上皇朱祁鎮。

從法理上來說,太上皇朱祁鎮是明朝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而皇帝朱祁鈺是明朝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作為忠臣的于謙無法站在一方打擊另一方,只能聽之任之。

當初瓦剌要放朱祁鎮回國,朱祁鈺是不同意接朱祁鎮回國的,畢竟天無二日國無二主。正是于謙給朱祁鈺打包票,朱祁鈺才勉強同意讓朱祁鎮回京。

大臣建議朱祁鈺迎回朱祁鎮,朱祁鈺很不高興,說我本來不想當這個皇帝的,當初是你們逼著我當的。

這個時候,于謙說,皇位已經定了,不會再更改,所以理當儘快接他回來。

朱祁鈺見最得力的大臣都這麼說,只得說:“聽你的,聽你的。”

力主立朱祁鈺為皇帝的是于謙,力主迎回朱祁鎮的也是于謙,可見於謙對朱祁鎮與朱祁鈺都忠心耿耿。

其次,朱祁鈺打壓朱祁鎮父子的做法不得人心,剛正不阿的于謙內心也同情朱祁鎮。

朱祁鎮在回國這件事上,就遭遇朱祁鈺多次刁難,比如明朝使者不給瓦剌加送禮物,比如只用兩匹馬的轎子迎接朱祁鎮。

“上皇還京師。帝迎於東安門,入居南宮。”

皇帝朱祁鈺為太上皇朱祁鎮準備的住所不是皇宮,而是南宮的幾座破房子。

原本能回家朱祁鎮就感覺很滿足了,他只想安心地活下去,並沒有對皇位的覬覦之心。

樹欲靜而風不止,朱祁鈺對哥哥朱祁鎮十分不放心,不僅對其嚴加監視,還令他哥哥生活一度陷入困境,錢皇后需要做些手工活來維持家用,甚至連朱祁鎮乘涼的樹都全部砍掉。

整整七年的監禁生活讓朱祁鎮明白了政治鬥爭的殘酷性,只要他一天不死,弟弟朱祁鈺就一天不會安心。於是兩人的兄弟情義徹底斷送,朱祁鎮也鐵下心來,這就是為什麼後來復辟集團找到朱祁鎮,朱祁鎮馬上就同意了奪權行動。

為了廢掉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的皇太子位置,作為皇帝的朱祁鈺還給內閣成員行賄,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史料記載“上意既定,恐文武大臣不從,乃分賜內閣諸學士金五十兩,銀倍之,陳循、王文等遂以太子為可易。”

大臣們收了錢,自然就同意改立皇太子。 就這樣朱祁鈺的兒子朱見濟成為新的皇太子,當然了大臣們也看在眼中,朱祁鈺的這一系列做法全部為了皇位。他囚禁太上皇朱祁鎮,還廢掉皇太子朱見深,讓朱祁鈺不得人心,而朱祁鎮反而得到很多大臣包括于謙的同情。

第三,如果於謙鎮壓奪門政變,勢必置朱祁鎮父子於死地,而朱祁鈺的皇太子朱見濟已經夭折,後繼無人的明朝將陷入動盪。

朱祁鈺改立了皇太子,不過朱祁鈺的黴運仍一直纏繞著他,景泰三年朱見濟成為皇太子,景泰四年十一月就去世了。這無疑是對朱祁鈺當頭一棒,他就這麼一個兒子,這下繼承人成了最大的問題。

皇太子死了,那肯定要再立一個了,堂堂大明帝國沒有繼承人那還了得,接著大臣們開始上疏要求復立朱見深。畢竟朱見深是根正苗紅的皇太子,這是誰也不能替代的。

“五年夏四月,御史鍾同上疏請復儲。”

御史鍾同只是個開頭,雖然朱祁鈺把鍾同關進了監獄。

但上疏要求復儲的大臣是一波接一波,朱祁鈺很明白,朱見深可是朱祁鎮的兒子。一旦朱見深掌權,那麼自己必定沒有好下場,所以他不論大臣們如何諫言,他就是不答應。此時的朝廷已經開始混亂,這不僅是復儲的問題,朱祁鈺的皇位已經不太穩固。

如果於謙派兵鎮壓太上皇朱祁鎮的奪門政變,朱祁鎮必然成為叛亂首領而難逃一死,他的兒子朱見深也必然會受到牽連被處死,而皇帝朱祁鈺病重,而且沒有兒子,大明王朝有可能陷入群龍無首的局面。



于謙出於以上幾方面的考慮,在有能力平定政變情況下聽之任之放棄自救。此時的于謙是兵部尚書兼總督軍務,無論是兵權還是能力全都有,以于謙出色的政治才能與軍事才能,如果他出手鎮壓政變,那麼朱祁鎮想要實現復辟是絕對不可能的。

但是于謙什麼也沒有做的原因也就在這裡,他是明朝的忠臣,無論朱祁鎮還是朱祁鈺做皇帝,于謙都沒有考慮個人得失個人生死,他的一切考慮都是為了大明江山。

石亨是北京保衛戰的功臣,于謙對於名利地位並不看重,但石亨則不然,他是功臣中獲利最多的那個一個。“論功,亨為多,進侯。”不僅封為侯爵,加封太子太師,佩鎮朔大將軍印,可以說位極人臣。

景泰八年,朱祁鈺病重,把石亨招致床邊,令其代替皇帝行祭祀大禮,可以看出朱祁鈺對石亨十分信任,然而朱祁鈺看錯了人,

“八年,帝將郊,宿齋宮,疾作不能行禮,召亨代。”

石亨看到朱祁鈺病重,於是乎準備發動政變,事情由此而來。

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為何不顧生命危險發動政變,扶立朱祁鎮復辟?他們眼中朱祁鎮不是皇帝,只是一座閃耀著光芒的金山,一旦復辟成功,他們的權位將更加高不可攀。所謂富貴險中求。

石亨、曹吉祥、張軏等人大多沒有搞權謀的頭腦,所以他們找到了權謀老手徐有貞,所有的計劃和方案都是徐有貞來制定的,他們首先告知太上皇朱祁鎮,接著徵求孫太后的同意,計劃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雖說也有少數紕漏,但最終成功了,只在一夜之間。

朱祁鎮、朱祁鈺兄弟兩人就因為權力鬥爭成為死敵,世事弄人,結果也無法改變。


事實上,朱祁鈺在各個方面都高於朱祁鎮,他任用賢臣、解決危局、革弊興利。而朱祁鎮在復辟前後幾乎無所作為,他寵信王振導致土木堡,復辟之後還殺害弟弟朱祁鈺及於謙等有功之臣。

明朝屠隆曾記載:“奪門之役,徐石密謀,左右悉知,而以報謙。時重兵在握,滅徐石如摧枯拉朽耳。……方徐石夜入南城,公悉知之,屹不為動,聽英宗復辟。……公蓋可以無死,而顧一死保全社稷也”。

難道于謙就沒有“無死”而保全社稷的辦法嗎?其實應該有,即使于謙平定奪門政變,明朝也遠遠沒有到保全不了社稷的地步。

于謙是鐵骨錚錚大公無私的忠臣,但他過於從國家大局從捨己為人方面考慮,客觀上對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奸臣過於心慈手軟。

其實,于謙完全可以先平定石亨、徐有貞、曹吉祥一夥的叛亂,消滅這些奸黨以後仍然把太上皇朱祁鎮與前太子朱見深父子保護起來,畢竟朱祁鈺對於謙還是非常尊重的。

而明代宗朱祁鈺雖然病重,畢竟只有29歲,並沒有到病入膏肓的地步,仍然有生兒子的可能。

可惜于謙對朱祁鎮赤膽忠心捨己為人的考慮,最終把朱祁鈺與于謙本人這對賢君忠臣送上了不歸路,可謂千古悲劇,這也是歷代忠臣共同的悲劇。


厚德載物49847


朱祁鎮復辟時,于謙在幹什麼?他作為朱祁鈺的心腹大臣,他什麼也沒幹,聽任明英宗發起復辟政變,而於謙則按兵不動,靜靜的觀察著這一切。

(南宮復辟圖)


朱祁鎮復辟政變的時候,景泰帝已經病入膏肓,而他的獨子朱見濟早在景泰三年的時候就死了。政變當天早上,于謙還在和群臣商議要上奏景泰帝復立朱見深為儲君,可見,于謙並不是一個投機取巧的人,他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大明江山,而政變之時于謙的不作為也是為了大明江山。

政變當晚,于謙是最早接到消息的,很多人都嚇得六神無主,連他自己的兒子也是不知所措,但是于謙並沒有什麼神色,只是呵斥了自己的兒子于冕,然後自己安靜的坐在家中,等待事件的結果,也等待著厄運的降臨。第二天早上他還是像沒發生什麼大事一樣照例去上朝,隨後就被抓捕下獄,即使是在獄中被扣上了“迎立外藩”的罪名,他也沒有辯解一句,只是說:“辯也死,不辨也死。”


從政變的開始到結束,于謙並不是沒有能力自救,那麼為什麼他要選擇不作為呢?

此時的于謙是兵部尚書兼總督軍務,無論是權力還是能力全都有,以他超強的軍事能力,如果出手強壓叛亂,那麼明英宗想要實現復辟是絕對不可能的。但是于謙什麼也沒有做的原因也就在這裡,他是一個忠臣,但是他並不是哪位皇帝的忠臣,而是大明朝的忠臣,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明朝。

當時景泰帝已經病入膏肓,氣數已盡,一旦駕崩這皇位一定是朱祁鎮一家的,再者說,這皇位本就是屬於朱祁鎮的,當初是因為朱祁鎮在土木堡戰役中被俘,于謙才不得已扶景泰帝朱祁鈺登上皇位,來穩定國家局勢。恢復朱祁鎮兒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也是理所應當的,所以于謙才極力想要進言讓景泰帝立朱見深為儲君。



但是偏偏在此時,朱祁鎮在他人的煽動下發動了叛亂,如果於謙在此時出兵鎮壓,斬殺逆賊,對外有一個好名聲,但是卻是對明朝沒有一點好處的。朱祁鎮死了,景泰帝也沒多少天好活得了,而朱見深還不成氣候,到時候定會爆發內亂,遭殃的只會是整個明朝。

所以于謙被冠以莫須有的罪名也沒有解釋一句,明朝屠隆曾記載:“奪門之役,徐石密謀,左右悉知,而以報謙。時重兵在握,滅徐石如摧枯拉朽耳。……方徐石夜入南城,公悉知之,屹不為動,聽英宗復辟。……公蓋可以無死,而顧一死保全社稷也”。他犧牲自己一人而保全了整個國家,是一個擁有大義的人。



雖然朱祁鎮在於謙的“不作為”下成功登位,但是他還是處死了他,于謙用自己一死保全了社稷,使大明朝免於淪為南宋那樣的下場。


小姐姐講史


在這個問題上,于謙和朱祁鈺都有做的不足之處。首先,朱祁玉明知自己病入膏肓,太子已先死,而遲遲不決定繼承人,一味拖延,給曹吉祥、石亨等一班小人留下充足的政變準備時間。其次,于謙作為當初勸朱祁鈺即帝位、接納朱祁鎮歸來之人,曾向朱祁鈺保證他負責替朱祁鈺擺平兄弟二人關係,維持朱祁鈺執政。可朱祁鎮歸來後,朝臣出現對朱祁鎮的擁戴現象,朱祁鈺很生氣,而於謙沒有明確態度,肯定引發朱祁鈺不滿。于謙在此事上的噯味,不光對朱祁鈺不利,對他自已也造成致命傷害。第三,朱祁鈺和于謙在擊退瓦刺進攻後,在政策方向上出現分歧;朱祁鈺用自己兒子換下侄兒做太子,病重後不聽勸諫拖延立太子,估計于謙也是有意見的。而於謙不一如既往為朱祁鈺保駕,估計朱祁鈺也惱火。所以,不能說奪門之變時,于謙仍是景泰帝朱祁鈺的心腹。


二曲人


沒辦法阻止,除非於謙能稱帝,否則一點辦法都沒有。

太上皇復辟,遍翻上下五千年,只有明英宗這一例。為什麼?難度太高了,比朱棣的靖難之役更難。已經有一個新皇帝了,對於老皇帝來說,所有的大臣都是叛徒。新皇帝能取代老皇帝,說明在權力鬥爭中,老皇帝已經徹底失敗了,老皇帝有著皇位都能失敗,說明這個皇帝真的不咋地,既然失敗了,憑什麼大臣去冒這個險?所以,太上皇復辟,真的不異於天方夜譚。

那明英宗為什麼能復辟成功呢?很簡單,根本沒得選擇,眾望所歸,知道不能是他,但也只能是他,沒第二個人選了。

皇帝的繼承也是需要法理基礎的。這個法理基礎有兩個,一個叫“父死子繼”,另一個叫“兄終弟及”。前者不解釋,後者講究的是親屬關係,比的是誰更親。用大白話就是,有兒子兒子繼承,沒有兒子親兄弟繼承,沒有親兄弟再才是堂兄弟繼承。有點類似現在的繼承法,有第一順位繼承人,第二順位繼承人,第三順位繼承人。當有前面繼承人還活著的時候,後面的繼承人是不可能有繼承遺產的。

扯了這麼多,現在言歸正傳。回到問題本身。

景泰帝有兒子,朱見濟,生於1448年,1452年取代原明英宗太子為新太子,但第二年也就是1453年就夭折了。至此以後,景泰帝再也沒有兒子,膝下就剩下兩個女兒。1457年正月初,景泰帝病重,太子之位依舊空懸,正月十七凌晨四更,奪門之變爆發,明英宗復辟成功。

沒有兒子,是景泰帝的硬傷。

我們來看一下,群臣有什麼反應。所有大臣無一反對。為什麼呢?

再回到前面,景泰帝由於兒子死了,沒兒子了,所以也就不存在“父死子繼”,那麼剩下的就只剩下“兄終弟及”,可惜這哥兩個的父親朱瞻基一生就只有兩個兒子,哥哥朱祁鎮,弟弟朱祁鈺,沒第三個了。你讓群臣怎麼選?再往上就只能找爺爺朱高熾了,但朱高熾留下了九個兒子,九個兒子留下了更多的孫子,怎麼選?這樣一來,皇位合法繼承人可能有四五十人,這沒法選。更何況在朱祁鎮還活著的時候選擇,怎麼都說不過去。更何況景泰帝當初繼位的時候,曾經承諾皇位是會交給明英宗的兒子,也就是後來的成化皇帝。

那麼當時即使沒有奪門之變,景泰帝病死後,正常的繼位人選也就兩個。要麼是將皇位還給哥哥,要麼是依照當初的承諾,將皇位交給自己的侄子,也就是明英宗當初的太子朱見深。這兩個選擇根本沒區別好不好。

所以當奪門之變發生的時候,不僅僅是于謙,而是所有的大臣都沒有任何的反對,哪怕是知道自己之後會遭到清算,哪怕是知道等待自己的是身死族滅,又有什麼辦法呢?因為他們知道,明英宗復辟是大勢所趨,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止。所謂的奪門之變僅僅只是一小撮政治投機分子的行為而已。有奪門之變,明英宗早點登基,沒有,明英宗晚點登基。最壞情況,明英宗那個年幼的兒子登基,自己作為太上皇輔政。誰能反對?誰怎麼反對?即使于謙,有什麼藉口反對?反對後在立誰做皇帝?能立誰做皇帝?

所以,于謙不能反對,他沒得反對,知道會死也不能反對,制止?呵呵,沒辦法制止。

一生嘆息而已。


雲在藍天8480


于謙,北京保衛戰的策劃者兼牽頭人,明王朝的救亡者,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兩袖清風,知行合一,沒有他明朝大半的江山就沒了。


朱祁鎮土木堡大敗被俘後,明朝的社稷危在旦夕,為保證大明江山的穩定,于謙等人擁立郕王朱祁鈺為帝,迅速的穩定了全國的局勢,萬眾一心,打贏了北京保衛戰。


明英宗是個啥子東西嘛,一副好牌被打的稀爛,還差點亡了大明王朝,他本來就應該在土木堡之變中給那些死去的大明將士陪葬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對於他來說就是一句笑話,他愣是運氣好沒死,還被送了回來。

回來之後,被朱祁鈺軟禁了起來,幾年後,又被石亨、徐有貞等人發動“奪門之變”,重新又當了一次皇帝。


于謙作為兵部尚書,肯定先就知道,他手握重兵,要滅掉徐有貞、石亨等人真如摧枯拉朽,易如反掌,當他們夜入南宮,于謙就已經知道了,但他並沒有行動,任憑朱祁鎮復辟。
于謙本可以阻止,但這樣做會死更多的人,還會牽連到皇族(包括太后)和太子朱見深,使得國家群龍無首,政權震盪,他雖手握兵權,坐擁人望,身居高位,卻不抗辯、不上訪、不政變,束手就擒,坐以待斃,保全了社稷。

只是他本人可惜了,不僅失去了生命,在當時還失去了名譽,很長時間之後才給平反,這也正是于謙值得尊敬的地方,他乃國之柱石,對社稷有利,對國家有利。
朱祁鎮回來之後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實在與這些功臣無關,覺得這些忠臣暫時不能直接任用,最多搞個免職流放就可以了,何必做此絕事,留下千古罵名和無數人的哀鳴嘆惋呢?
其實主要還是殺人立威,難道朱祁鎮不知道于謙是忠臣嗎?當然知道,但在他心裡,于謙是弟弟的人,從奪門那一刻起,雙方就已經站在對立面了。

于謙一生忠於大明王朝,卻不一定忠於皇帝朱祁鎮,所以要殺了他,但不會抹去功績,就像秦惠文王殺商鞅、秦昭襄王殺白起、宋高宗殺岳飛等都差不多,這個人對國家有用處,但對皇帝是個威脅所以要殺掉。
愚蠢狹隘的朱祁鎮將自己的私慾凌駕於國家之上,一生所為,除了幾件蠢事,沒有做出什麼重大的利國利民的好事,廢物點心一個。








遺產君


在朱祁鎮復辟的那個特殊時刻,于謙充滿了矛盾,眼看著朱祁鎮要成功復辟,卻只能無動於衷。

有人說,他可以阻止啊,他可以逮捕奪門之變那些人啊!

話雖這樣說,于謙卻不能做,他選擇了等待,等待著好的,或者壞的事情發生。

一代名臣,于謙為何不做抗爭,為何不出來阻止?

于謙知道消息的時候太晚

于謙知道復辟消息的時候有點晚,他沒有想到,會有如此事情發生。在奪門之變之前,于謙和眾大臣已經商議瞭如何給皇帝上書,如何迎接藩王進京,就等著第二天的早朝了。

可是,沒有等到天亮,奪門之變就發生了,怎麼辦?如果於謙要強行鎮壓的話,勢必血流成河,而此事於大人是做不出來的。

明·屠隆:【奪門之役,徐石密謀,左右悉知,而以報謙。時重兵在握,滅徐石如摧枯拉朽耳。……方徐石夜入南城,公悉知之,屹不為動,聽英宗復辟。……公蓋可以無死,而顧一死保全社稷也。】

什麼意思呢?對於奪門之變的事情,有人在晚上報告了于謙。當時于謙重兵在握,把石亨、徐有貞等人滅了易如反掌。只是于謙選擇了“不為所動”,因為時機已經錯過,此時要出手,不僅流血成河,而且對朱祁鎮又該如何處理?

總之,于謙等人是晚了一步,如果奪門之變晚一天,那一切就會塵埃落定了。

復辟的事情,太后是支持的

朱祁鈺病重,而他的兒子已經死了,已經無後了。

而朱祁鎮是朱祁鈺的親哥哥,對於朱祁鎮的復辟,太后是支持的,因為皇位從一個兒子手裡換到另外一個兒子手裡,對她和其家族來說,沒有任何的利益傷害。

既然如此,太后對“奪門黨”的復辟建議,表達了強烈地支持。

當,奪門之變的相關消息傳來時,附帶著,于謙也知道了太后的立場。如此這般,于謙又如何能去鎮壓呢?

鎮壓之後,一定會得罪太后,得罪朱祁鎮。

太后,于謙是不敢殺的,朱祁鎮,于謙也不敢殺。如果第二天天亮,朱祁鈺在太后的哭訴下,如果要處理于謙,他該何去何從呢?

所以,太后支持復辟,讓于謙沒有辦法進行有效的鎮壓活動。

如果鎮壓了朱祁鎮的復辟,于謙接下來該怎麼辦?

如果於謙非常熱血,直接把奪門黨全殺了,把朱祁鎮也給抓了,置太后的面子和想法於不顧,接下來該怎麼辦呢?

于謙沒有合適的替代辦法,那一頭的沂王,雖然是眾大臣商量好的要舉薦的繼承人,但能不能舉薦成功,還是兩說。

也就是說,于謙就算把奪門事件壓制了,就算把太后給得罪了,仍然沒有成熟的替代方案,還得等待看情況的變化。

如果這樣,于謙就會處於被動之中,沒有皇帝的授權,也沒有合適的替代方案,于謙很有可能成為太后和朱家人口誅筆伐的對象,甚至被殺頭。既然這樣,不如等待,看有沒有轉機。

所以,于謙雖然知道奪門事件的發生,依然採取了等待狀態,原因是:一,消息知道太晚了;二,太后支持朱祁鎮復辟;三,于謙沒有後續的成熟方案。


藍風破曉


奪門之變發生之時,于謙雖然是兵部尚書,但是他根本制止不了。他沒有制止的條件,沒有制止的能力,更沒有制止的名義。

首先說條件。事變是在1457年的正月16日晚上,從謀劃到發生都在很短的時間內,並沒有經過很複雜的流程。就是幾十個人撞開南宮門,抬上朱祁鎮闖進紫禁城,就完事了。于謙即便知道了這件事情,也沒有時間去應對,他在這邊還沒召集齊人手,那邊太上皇就已經登基並獲得群臣認可,就剩幾個大臣再反對也無濟於事。

其次是能力問題。兵部尚書,給人感覺是能掌管天下兵馬的大元帥,實際上絕對不可能。明朝時期,兵部尚書只是負責堪合將領晉升,提供後勤裝備,制定國家戰略。如果只有兵部的大印,沒有內閣,司禮監的批准,沒用兵符統兵將領們是不會擅自調兵的,否則就是謀反叛亂。所以,于謙調動不了軍隊,唯一能用的可能就是自己的家丁,但是作為一個文官,家丁的戰鬥力能有幾成呢?

最後是名義問題。假設於謙提前知道了這次宮變,並且召集了一些人馬。那麼有一個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問題,要舉什麼名義的旗幟?人家朱祁鎮是復位,不是篡位!于謙會下命令讓士兵上去襲擊太上皇?他即便下了命令,會有人去執行嗎。軍隊私自進京已經是滅族的大罪,再去襲擊太上皇(很可能是未來皇帝的父親),士兵們不會那麼愚蠢的。朱祁鎮只喊一句“只誅首惡,其餘不問”士兵絕對會調轉矛頭先把于謙給綁了。

所以,對於此次事變,雖然身居高位但是于謙他自己清楚,沒有任何辦法,他只能等待著事情的最後結果。對於大明來說,于謙的死是冤枉,但是對朱祁鎮來講,于謙在有些事情上確實犯了忌諱。


百勝刀王胡逸之


我們對歷史人物的評價要一分為二,中國二千年來的王朝更迭都是有著當時的歷史背景的,大概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朝庭的昏庸,君王的無能,官場的黑暗,官逼民反,時勢造英雄,推陳出新。第二種是內部權力的鬥爭,皇權的掠奪,內訌而引起的政權更替,比如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卑微,佃農草根一個,為什麼在短短十五年就奪得天下,推翻蒙元,平滅陳友亮,張士誠,剿滅殘寇,一統天下,他是屬第一種,而到他兒子朱棣,發動靖役之戰,打著清君則的旗號,搶奪侄子朱建文的天下,這屬第二種,到了明英宗手裡,就出現兩股勢力,一股是英宗為首的皇權派,而另一股是孫太后為首的實權派,政治的角遂使朝庭分化成兩個陣營,在加上瓦刺時常犯明邊境,最後英宗出兵,御駕親征,留下於謙管理朝政,因英宗指揮不力被瓦刺浮虜,朝中以于謙為首的大臣誓死保衛京師才擊敗瓦刺軍,力挽狂瀾,挽救了大明王朝,到後來因英宗被浮,不知死活士窖保之變,朝中不能無主,于謙和大臣商議擁戴朱祁鈺為帝,而朱祁鈺身體又不好,凡事都由於謙打理,這樣一來朝中就有一些和于謙不合的人有意見,經常到太后處告于謙的狀,而蒙古瓦刺內部也出現政變,看到被浮的朱祁鎮沒有什麼價值就放他回來,他回來之後就有一些反對於謙的大臣投靠老皇帝朱祁鎮,加上孫太后有支持英宗,很快于謙被架空,而當時的皇帝朱祁鈺有病入膏肓,而於謙為了顧全大局也只能聽之任之,無能為力,英宗復辟後第一個就是要整于謙,又加上于謙為人正直,光明磊落,最後成了皇權爭奪的犧牲品就不足為奇。


用戶50487853203


土木堡事變發生,朱祁鎮這個皇帝被俘虜了。

大明王朝岌岌可危,瓦刺繼續攻打明朝的首都,在這個時候,是于謙站出來力挽狂瀾,打退了敵兵,穩定了大明的局勢的。

可以說于謙對大明有再造之恩。

敵軍打退了,國不可一日無君呀,於是,在於謙的提議之下,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就成了大明的皇帝。


朱祁鈺能當上皇帝,他最要感謝的人就是于謙。可以說他們兩個,才是站在統一戰線的人。至少對於朱祁鈺和朱祁鎮兩個人來說是這個情況。

但是,于謙考慮的主要是大明的安穩。他沒有想過自己到底是朱祁鎮的臣子,還是朱祁鈺的臣子。

因為他始終效忠的都是大明江山。

正是因為他從來沒有為自己考慮過, 因此,他也因為擁立朱祁鈺,最終給他帶來了殺身之禍。


朱祁鈺當了皇帝,他最為害怕的事情,就是哥哥朱祁鎮會回來了。若是朱祁鎮回來了,他在當皇帝自己怎麼辦?

可是,朱祁鎮還是回來了。

朱祁鈺把朱祁鎮給囚禁了起來,朱祁鎮過上了豬狗不如的生活。

對於囚禁起來的朱祁鎮來說,他最恨的人就是朱祁鈺和于謙,因為沒有這兩個人,就沒有他如今的生活。

至少他是這樣想的。

于謙當然是冤枉的了,因為囚禁朱祁鎮並不是于謙的意思。


但是,最終朱祁鎮這個被囚禁起來的人,他又當了皇帝。

原因就是朱祁鈺生了重病,徐有貞,曹吉祥和石亨他們三個牽頭,把朱祁鎮給救了出來,讓他重新當了皇帝。

那麼,當時的于謙為何不阻止他們?

于謙想要阻止的話,當然是可以阻止的了,畢竟他手裡握有軍權,但是,他一直都是大明的臣子呀,他知道朱祁鎮要復辟了,自己也不能干預,因為這樣的話,皇室裡就會發生大屠殺的事件。

他不想看到這樣的結果,因此,他只能選擇犧牲自己了。

只能說于謙是一個好人,他做任何事情,都是站在國家利益之上考慮的。因此,在朱祁鎮當了皇帝之後,于謙也就被殺了。

不過後來的時候,于謙還是被平反了,他是被冤殺的。于謙是一個忠臣,忠於大明的臣子。



漢史趣聞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還能咋說呢?于謙這人心裡頭就沒有一點子私心,但凡心裡頭有那麼一點點私心,朱祁鎮復辟這事沒有一點點可能成功的。

那麼大傢伙想要把這事掰扯清楚,咱先得把這事的背景聊上一聊,您如果直接說這事,未免有點斷章取義的嫌疑。

背景

話說朱祁鎮這人九歲就開始登基做了皇帝。

大傢伙一瞅就這年齡,不免會有點擔心。主少國疑嗎?這種情況不免的會出現外戚專政的局面。

但朱祁鎮命好攤上了好奶奶——張太后,別人垂簾聽政,人家壓根就不出來,但權力還實實在在的掌握在人家手裡邊,畢竟權力這玩意讓外人拿著也不好。

大傢伙也知道這女人一旦掌權,一般都靠孃家人控制朝局,但張太后這人壓根就不用孃家人,說死了都不用。

這絕對是個明白人,那眼光比一般人要遠的很,這要是個男人,而且姓朱的話,絕對是個好皇帝,錯不了。

舉個簡單的例子。

王振?大傢伙知道嗎?就那個架秧子起鬨讓朱祁鎮親征,結果被瓦剌玩了個土木堡之變的太監。

就這貨,三天兩頭的被張太后叫過去罵。張太后老早就瞅出來這就不是個東西。

你說你一個好好的秀才,這都中了舉人,跟著科舉這康莊大道走下去,他大小也是個人不是,可他呢一傢伙就把自己個給擅了,做太監去了。

一天天的勁瞎琢磨討人喜歡,這都討成了朱祁鎮的王伴伴了,噁心!

所以大明王朝在人家張太后手裡邊,這都好。但八年後張太后駕崩了,那被壓的死死的王振這就開始嘚瑟了。

這不就架秧子起鬨拉著朱祁鎮玩親征,您親征就親征吧。可這一路上,就沒個好消息,打這咱撤退還來得急,可這王振偏偏要拉著皇帝去他們家鄉嘚瑟一番。

畢竟他就是閹人,能回去這叫衣錦還鄉,這不僅揚眉還能吐氣,就為了他這小目標,朱祁鎮可兜了個大圈子。就這時間點上瓦剌的大軍可已經逼近了。

那麼王振為了不讓大軍踩踏自家裡的小禾苗,讓大軍又沿路返回,這事做的太利索了。

結果這就被瓦剌給堵上了,著名的土木堡之變可就上演了。王振自己個被氣憤的樊忠給宰了,一大幫子大明精銳就全撩這了。

打這裡開始大明王朝就沒有進攻的大兵了,只能採取守勢。而朱祁鎮自己個做了瓦剌的俘虜。

那麼瓦剌感覺這是皇帝啊,奇貨可居,這就招搖撞騙的和大明要這要那的。

還帶著大兵可就逼近北京城了。那麼這個時候北京的官員就接到了消息,于謙就帶著人馬開始了北京保衛戰。

于謙帶著二十二萬大兵,就堵在了德勝門之外,自己個親自披掛鎧甲死死的頂住了瓦剌大軍。

在這裡捎帶說一句,消息傳回來就這王振直接就被滅了族,得,這回也用不著啥你們家的禾苗他們家的禾苗了,都歇著去了,到閻王老爺哪裡講道理去了。

那麼這都贏了,對於瓦剌的坑蒙拐騙,大明王朝壓根就不願意搭理瓦剌,在於謙的帶領下給當時主持朝局的孫太后出主意,所以又立了一個新皇帝,把朱祁鎮給弄成了太上皇。

不僅如此還打了不少的勝仗,那麼瓦剌眼瞅著拿不下北京城,這就撤了,畢竟勤王的大兵都要趕過來,他要是不走,這就得讓包了餃子。

所以就撤了。

那麼後來瓦剌就把朱祁鎮給還了回來。

這就是整個事情的大背景。

後來的事

咋說呢?其實瓦剌把朱祁鎮看成了燙手的山芋,而大明已經有了新的皇帝,壓根就沒有想著要把朱祁鎮給接回來。

是哪個出使瓦剌的楊善,一拍自己的大腦殼,感覺自己要做一番經天緯地的事業,變賣了自己的家產,瞞著當時的皇帝——明代宗,把朱祁鎮給弄回來的。

其實他這就算是賭一把,結果弄回來之後,一幫人全傻眼了,倆人這都年富力強,誰是皇帝?

楊善感覺,這不是太上皇嗎?那來的皇帝?他也不想想當了太上皇的人還有個好的嗎?

所以這事弄的比較尷尬。

那麼明代宗也夠狠的。

一傢伙就把朱祁鎮給關到了南宮裡邊,而且還將南宮的大門用鉛給灌死了,就留了一個能遞食物的小口子。

這一關就是七年。

明代宗這人除了這事辦的不咋地,這朝局弄的還不錯。但這事你也不能怨人家明代宗,畢竟皇帝這位置就是一山不容二虎的位置,要怪就得怪那自作主張的楊善。

那麼明代宗他是想把這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但這事于謙不答應。

按照于謙的說法,人家朱祁鎮在的時候,就立過皇太子那就是朱見深,人家沒有犯錯,你不能這麼幹。

那麼明代宗感覺這不是我兒子,是朱祁鎮的兒子,這不行。

所以從這裡,咱就能看出來于謙這人,心裡只有公沒有私的,雖然他是明代宗的心腹,但這事上他不站在明代宗的身邊。

那麼後來明代宗生病了,無恥政客徐有貞加上一個想要更進一步的石亨,這就發動了奪門之變,把朱祁鎮給迎了出來,這就復辟了。

而在這個過程中,于謙啥也沒幹,只是靜靜的看著,其實在政變的當天,于謙還在和大臣研究讓朱見深成為明代宗之後的皇帝。

所以咱從這裡就能看的出來于謙這人真沒啥私心,他做啥那都是為了大明王朝。

其實當天晚上,于謙就接到了消息,其他人都六神無主了,但于謙卻安靜的等著家中。

這就等來了被捕的詔書。

其實這事是那石亨和徐有貞這倆缺德貨,就感覺這于謙始終是自己再進一步的絆腳石,這就想一鼓作氣把于謙也給弄死。

所以徐有貞就和朱祁鎮說,于謙不死,你這事最後也的黃了,因為沒個名頭啊!

其實說道根子當年北京保衛戰,徐有貞就是鐵桿的跑路派,就想著把北京城丟下,拍屁股走人,而於謙是主戰派,結果於謙贏了,所以他都恨死於謙了。

而且他就感覺自己個整個大腦的腦細胞這都是好使的,咋就能被于謙壓著,只要于謙一死,他的才能那絕對得大放異彩,就跟那太陽一樣,在歷史上絕對名留青史的存在啊!

那麼朱祁鎮在徐有貞的一力勸說下,再加上石亨的勸說,抓了于謙這就給殺了。

殺了之後,皇太后知道了這事,啥也沒說,到是哀嘆了好久,人殺完了朱祁鎮也後悔了。

據說抄家的時候,于謙的家裡啥也沒有,除了明代宗給的蟒袍和劍之外,一兩多餘的銀子都沒有。

死的時候整個北京城那是烏雲密佈,有一個叫朵兒的指揮,他是參與這場奪門之變那太監曹吉祥的手下,

他知道于謙死了,到了于謙死的地撒酒痛哭,氣的曹吉祥用鞭子抽他,回過臉來,第二天他又去了,還是撒酒祭祀,壓根就不管別的。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問:“于謙這是為嘛呀?咋就不反抗呢?咋不辯解呢?”

反抗?這一反抗裡裡外外損失的還是大明王朝,自己個和鬧,那不是內訌嗎?削弱的還是大明王朝。至於辯解?按照于謙的話說,辯解是個死,不辯解還是個死。于謙早把這事看的通透。

後來呢?就那石亨想要的這都拿到了,僅僅一年的時間家財那都論萬來計算。就這家資,朱祁鎮自己個都知道,還當著他的面罵他,瞅瞅你,再瞅瞅于謙,咋這麼不一樣呢?

邊疆有了預警,這貨就當啥事都沒有發生,直到捅到了朱祁鎮手裡邊,朱祁鎮才發現這貨啥都沒幹,天天的到處嘚瑟。

而那徐有貞瞅見自己的敵人于謙死了,這就想要大展拳腳的時候,就被石亨一腳丫子踹出了朝局,在外邊溜達了,至於太陽,還是算了吧,他被充軍了,除了汙點他啥也不會留下來了,居然還活了六十多歲,真奇了!

當然石亨享受了好幾年,朱祁鎮實在是看不下去了,才把他劃到了大牢裡邊。

至於參與其中的太監曹吉祥直接被滅了族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