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朱祁镇复辟时,于谦作为朱祁钰的心腹大臣不出来制止?

出版社的文人


于谦是铁骨铮铮的忠臣,他从来不为自己的个人利益考虑,因为于谦忠于的是大明王朝,至于是朱祁镇还是朱祁钰当皇帝,对于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于谦来说无足轻重,这也是于谦没有制止夺门之变的重要原因。

正因为于谦坦荡无私,他作为朱祁钰的心腹大臣,却听任太上皇朱祁镇等人发起复辟政变,而于谦则按兵不动,静静的观察着这一切。

明英宗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的时候,明代宗朱祁钰正好生病,而他的独子朱见济虽然被立为皇太子却只有一年就早夭了。

政变当天早上,于谦还在和群臣商议要上奏朱祁钰复立朱见深为皇太子,可见,于谦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大明王朝,而政变之时于谦的不作为也是为了大明王朝。

于谦面对朱祁镇的夺门政变无所作为的具体原因如下:

首先,正直无私的于谦不仅忠于皇帝朱祁钰,也忠于太上皇朱祁镇。

从法理上来说,太上皇朱祁镇是明朝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而皇帝朱祁钰是明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作为忠臣的于谦无法站在一方打击另一方,只能听之任之。

当初瓦剌要放朱祁镇回国,朱祁钰是不同意接朱祁镇回国的,毕竟天无二日国无二主。正是于谦给朱祁钰打包票,朱祁钰才勉强同意让朱祁镇回京。

大臣建议朱祁钰迎回朱祁镇,朱祁钰很不高兴,说我本来不想当这个皇帝的,当初是你们逼着我当的。

这个时候,于谦说,皇位已经定了,不会再更改,所以理当尽快接他回来。

朱祁钰见最得力的大臣都这么说,只得说:“听你的,听你的。”

力主立朱祁钰为皇帝的是于谦,力主迎回朱祁镇的也是于谦,可见于谦对朱祁镇与朱祁钰都忠心耿耿。

其次,朱祁钰打压朱祁镇父子的做法不得人心,刚正不阿的于谦内心也同情朱祁镇。

朱祁镇在回国这件事上,就遭遇朱祁钰多次刁难,比如明朝使者不给瓦剌加送礼物,比如只用两匹马的轿子迎接朱祁镇。

“上皇还京师。帝迎于东安门,入居南宫。”

皇帝朱祁钰为太上皇朱祁镇准备的住所不是皇宫,而是南宫的几座破房子。

原本能回家朱祁镇就感觉很满足了,他只想安心地活下去,并没有对皇位的觊觎之心。

树欲静而风不止,朱祁钰对哥哥朱祁镇十分不放心,不仅对其严加监视,还令他哥哥生活一度陷入困境,钱皇后需要做些手工活来维持家用,甚至连朱祁镇乘凉的树都全部砍掉。

整整七年的监禁生活让朱祁镇明白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只要他一天不死,弟弟朱祁钰就一天不会安心。于是两人的兄弟情义彻底断送,朱祁镇也铁下心来,这就是为什么后来复辟集团找到朱祁镇,朱祁镇马上就同意了夺权行动。

为了废掉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的皇太子位置,作为皇帝的朱祁钰还给内阁成员行贿,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史料记载“上意既定,恐文武大臣不从,乃分赐内阁诸学士金五十两,银倍之,陈循、王文等遂以太子为可易。”

大臣们收了钱,自然就同意改立皇太子。 就这样朱祁钰的儿子朱见济成为新的皇太子,当然了大臣们也看在眼中,朱祁钰的这一系列做法全部为了皇位。他囚禁太上皇朱祁镇,还废掉皇太子朱见深,让朱祁钰不得人心,而朱祁镇反而得到很多大臣包括于谦的同情。

第三,如果于谦镇压夺门政变,势必置朱祁镇父子于死地,而朱祁钰的皇太子朱见济已经夭折,后继无人的明朝将陷入动荡。

朱祁钰改立了皇太子,不过朱祁钰的霉运仍一直缠绕着他,景泰三年朱见济成为皇太子,景泰四年十一月就去世了。这无疑是对朱祁钰当头一棒,他就这么一个儿子,这下继承人成了最大的问题。

皇太子死了,那肯定要再立一个了,堂堂大明帝国没有继承人那还了得,接着大臣们开始上疏要求复立朱见深。毕竟朱见深是根正苗红的皇太子,这是谁也不能替代的。

“五年夏四月,御史锺同上疏请复储。”

御史锺同只是个开头,虽然朱祁钰把锺同关进了监狱。

但上疏要求复储的大臣是一波接一波,朱祁钰很明白,朱见深可是朱祁镇的儿子。一旦朱见深掌权,那么自己必定没有好下场,所以他不论大臣们如何谏言,他就是不答应。此时的朝廷已经开始混乱,这不仅是复储的问题,朱祁钰的皇位已经不太稳固。

如果于谦派兵镇压太上皇朱祁镇的夺门政变,朱祁镇必然成为叛乱首领而难逃一死,他的儿子朱见深也必然会受到牵连被处死,而皇帝朱祁钰病重,而且没有儿子,大明王朝有可能陷入群龙无首的局面。



于谦出于以上几方面的考虑,在有能力平定政变情况下听之任之放弃自救。此时的于谦是兵部尚书兼总督军务,无论是兵权还是能力全都有,以于谦出色的政治才能与军事才能,如果他出手镇压政变,那么朱祁镇想要实现复辟是绝对不可能的。

但是于谦什么也没有做的原因也就在这里,他是明朝的忠臣,无论朱祁镇还是朱祁钰做皇帝,于谦都没有考虑个人得失个人生死,他的一切考虑都是为了大明江山。

石亨是北京保卫战的功臣,于谦对于名利地位并不看重,但石亨则不然,他是功臣中获利最多的那个一个。“论功,亨为多,进侯。”不仅封为侯爵,加封太子太师,佩镇朔大将军印,可以说位极人臣。

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把石亨招致床边,令其代替皇帝行祭祀大礼,可以看出朱祁钰对石亨十分信任,然而朱祁钰看错了人,

“八年,帝将郊,宿斋宫,疾作不能行礼,召亨代。”

石亨看到朱祁钰病重,于是乎准备发动政变,事情由此而来。

石亨、徐有贞、曹吉祥为何不顾生命危险发动政变,扶立朱祁镇复辟?他们眼中朱祁镇不是皇帝,只是一座闪耀着光芒的金山,一旦复辟成功,他们的权位将更加高不可攀。所谓富贵险中求。

石亨、曹吉祥、张軏等人大多没有搞权谋的头脑,所以他们找到了权谋老手徐有贞,所有的计划和方案都是徐有贞来制定的,他们首先告知太上皇朱祁镇,接着征求孙太后的同意,计划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虽说也有少数纰漏,但最终成功了,只在一夜之间。

朱祁镇、朱祁钰兄弟两人就因为权力斗争成为死敌,世事弄人,结果也无法改变。


事实上,朱祁钰在各个方面都高于朱祁镇,他任用贤臣、解决危局、革弊兴利。而朱祁镇在复辟前后几乎无所作为,他宠信王振导致土木堡,复辟之后还杀害弟弟朱祁钰及于谦等有功之臣。

明朝屠隆曾记载:“夺门之役,徐石密谋,左右悉知,而以报谦。时重兵在握,灭徐石如摧枯拉朽耳。……方徐石夜入南城,公悉知之,屹不为动,听英宗复辟。……公盖可以无死,而顾一死保全社稷也”。

难道于谦就没有“无死”而保全社稷的办法吗?其实应该有,即使于谦平定夺门政变,明朝也远远没有到保全不了社稷的地步。

于谦是铁骨铮铮大公无私的忠臣,但他过于从国家大局从舍己为人方面考虑,客观上对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奸臣过于心慈手软。

其实,于谦完全可以先平定石亨、徐有贞、曹吉祥一伙的叛乱,消灭这些奸党以后仍然把太上皇朱祁镇与前太子朱见深父子保护起来,毕竟朱祁钰对于谦还是非常尊重的。

而明代宗朱祁钰虽然病重,毕竟只有29岁,并没有到病入膏肓的地步,仍然有生儿子的可能。

可惜于谦对朱祁镇赤胆忠心舍己为人的考虑,最终把朱祁钰与于谦本人这对贤君忠臣送上了不归路,可谓千古悲剧,这也是历代忠臣共同的悲剧。


厚德载物49847


朱祁镇复辟时,于谦在干什么?他作为朱祁钰的心腹大臣,他什么也没干,听任明英宗发起复辟政变,而于谦则按兵不动,静静的观察着这一切。

(南宫复辟图)


朱祁镇复辟政变的时候,景泰帝已经病入膏肓,而他的独子朱见济早在景泰三年的时候就死了。政变当天早上,于谦还在和群臣商议要上奏景泰帝复立朱见深为储君,可见,于谦并不是一个投机取巧的人,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大明江山,而政变之时于谦的不作为也是为了大明江山。

政变当晚,于谦是最早接到消息的,很多人都吓得六神无主,连他自己的儿子也是不知所措,但是于谦并没有什么神色,只是呵斥了自己的儿子于冕,然后自己安静的坐在家中,等待事件的结果,也等待着厄运的降临。第二天早上他还是像没发生什么大事一样照例去上朝,随后就被抓捕下狱,即使是在狱中被扣上了“迎立外藩”的罪名,他也没有辩解一句,只是说:“辩也死,不辨也死。”


从政变的开始到结束,于谦并不是没有能力自救,那么为什么他要选择不作为呢?

此时的于谦是兵部尚书兼总督军务,无论是权力还是能力全都有,以他超强的军事能力,如果出手强压叛乱,那么明英宗想要实现复辟是绝对不可能的。但是于谦什么也没有做的原因也就在这里,他是一个忠臣,但是他并不是哪位皇帝的忠臣,而是大明朝的忠臣,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明朝。

当时景泰帝已经病入膏肓,气数已尽,一旦驾崩这皇位一定是朱祁镇一家的,再者说,这皇位本就是属于朱祁镇的,当初是因为朱祁镇在土木堡战役中被俘,于谦才不得已扶景泰帝朱祁钰登上皇位,来稳定国家局势。恢复朱祁镇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也是理所应当的,所以于谦才极力想要进言让景泰帝立朱见深为储君。



但是偏偏在此时,朱祁镇在他人的煽动下发动了叛乱,如果于谦在此时出兵镇压,斩杀逆贼,对外有一个好名声,但是却是对明朝没有一点好处的。朱祁镇死了,景泰帝也没多少天好活得了,而朱见深还不成气候,到时候定会爆发内乱,遭殃的只会是整个明朝。

所以于谦被冠以莫须有的罪名也没有解释一句,明朝屠隆曾记载:“夺门之役,徐石密谋,左右悉知,而以报谦。时重兵在握,灭徐石如摧枯拉朽耳。……方徐石夜入南城,公悉知之,屹不为动,听英宗复辟。……公盖可以无死,而顾一死保全社稷也”。他牺牲自己一人而保全了整个国家,是一个拥有大义的人。



虽然朱祁镇在于谦的“不作为”下成功登位,但是他还是处死了他,于谦用自己一死保全了社稷,使大明朝免于沦为南宋那样的下场。


小姐姐讲史


在这个问题上,于谦和朱祁钰都有做的不足之处。首先,朱祁玉明知自己病入膏肓,太子已先死,而迟迟不决定继承人,一味拖延,给曹吉祥、石亨等一班小人留下充足的政变准备时间。其次,于谦作为当初劝朱祁钰即帝位、接纳朱祁镇归来之人,曾向朱祁钰保证他负责替朱祁钰摆平兄弟二人关系,维持朱祁钰执政。可朱祁镇归来后,朝臣出现对朱祁镇的拥戴现象,朱祁钰很生气,而于谦没有明确态度,肯定引发朱祁钰不满。于谦在此事上的嗳味,不光对朱祁钰不利,对他自已也造成致命伤害。第三,朱祁钰和于谦在击退瓦刺进攻后,在政策方向上出现分歧;朱祁钰用自己儿子换下侄儿做太子,病重后不听劝谏拖延立太子,估计于谦也是有意见的。而于谦不一如既往为朱祁钰保驾,估计朱祁钰也恼火。所以,不能说夺门之变时,于谦仍是景泰帝朱祁钰的心腹。


二曲人


没办法阻止,除非于谦能称帝,否则一点办法都没有。

太上皇复辟,遍翻上下五千年,只有明英宗这一例。为什么?难度太高了,比朱棣的靖难之役更难。已经有一个新皇帝了,对于老皇帝来说,所有的大臣都是叛徒。新皇帝能取代老皇帝,说明在权力斗争中,老皇帝已经彻底失败了,老皇帝有着皇位都能失败,说明这个皇帝真的不咋地,既然失败了,凭什么大臣去冒这个险?所以,太上皇复辟,真的不异于天方夜谭。

那明英宗为什么能复辟成功呢?很简单,根本没得选择,众望所归,知道不能是他,但也只能是他,没第二个人选了。

皇帝的继承也是需要法理基础的。这个法理基础有两个,一个叫“父死子继”,另一个叫“兄终弟及”。前者不解释,后者讲究的是亲属关系,比的是谁更亲。用大白话就是,有儿子儿子继承,没有儿子亲兄弟继承,没有亲兄弟再才是堂兄弟继承。有点类似现在的继承法,有第一顺位继承人,第二顺位继承人,第三顺位继承人。当有前面继承人还活着的时候,后面的继承人是不可能有继承遗产的。

扯了这么多,现在言归正传。回到问题本身。

景泰帝有儿子,朱见济,生于1448年,1452年取代原明英宗太子为新太子,但第二年也就是1453年就夭折了。至此以后,景泰帝再也没有儿子,膝下就剩下两个女儿。1457年正月初,景泰帝病重,太子之位依旧空悬,正月十七凌晨四更,夺门之变爆发,明英宗复辟成功。

没有儿子,是景泰帝的硬伤。

我们来看一下,群臣有什么反应。所有大臣无一反对。为什么呢?

再回到前面,景泰帝由于儿子死了,没儿子了,所以也就不存在“父死子继”,那么剩下的就只剩下“兄终弟及”,可惜这哥两个的父亲朱瞻基一生就只有两个儿子,哥哥朱祁镇,弟弟朱祁钰,没第三个了。你让群臣怎么选?再往上就只能找爷爷朱高炽了,但朱高炽留下了九个儿子,九个儿子留下了更多的孙子,怎么选?这样一来,皇位合法继承人可能有四五十人,这没法选。更何况在朱祁镇还活着的时候选择,怎么都说不过去。更何况景泰帝当初继位的时候,曾经承诺皇位是会交给明英宗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成化皇帝。

那么当时即使没有夺门之变,景泰帝病死后,正常的继位人选也就两个。要么是将皇位还给哥哥,要么是依照当初的承诺,将皇位交给自己的侄子,也就是明英宗当初的太子朱见深。这两个选择根本没区别好不好。

所以当夺门之变发生的时候,不仅仅是于谦,而是所有的大臣都没有任何的反对,哪怕是知道自己之后会遭到清算,哪怕是知道等待自己的是身死族灭,又有什么办法呢?因为他们知道,明英宗复辟是大势所趋,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所谓的夺门之变仅仅只是一小撮政治投机分子的行为而已。有夺门之变,明英宗早点登基,没有,明英宗晚点登基。最坏情况,明英宗那个年幼的儿子登基,自己作为太上皇辅政。谁能反对?谁怎么反对?即使于谦,有什么借口反对?反对后在立谁做皇帝?能立谁做皇帝?

所以,于谦不能反对,他没得反对,知道会死也不能反对,制止?呵呵,没办法制止。

一生叹息而已。


云在蓝天8480


于谦,北京保卫战的策划者兼牵头人,明王朝的救亡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两袖清风,知行合一,没有他明朝大半的江山就没了。


朱祁镇土木堡大败被俘后,明朝的社稷危在旦夕,为保证大明江山的稳定,于谦等人拥立郕王朱祁钰为帝,迅速的稳定了全国的局势,万众一心,打赢了北京保卫战。


明英宗是个啥子东西嘛,一副好牌被打的稀烂,还差点亡了大明王朝,他本来就应该在土木堡之变中给那些死去的大明将士陪葬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对于他来说就是一句笑话,他愣是运气好没死,还被送了回来。

回来之后,被朱祁钰软禁了起来,几年后,又被石亨、徐有贞等人发动“夺门之变”,重新又当了一次皇帝。


于谦作为兵部尚书,肯定先就知道,他手握重兵,要灭掉徐有贞、石亨等人真如摧枯拉朽,易如反掌,当他们夜入南宫,于谦就已经知道了,但他并没有行动,任凭朱祁镇复辟。
于谦本可以阻止,但这样做会死更多的人,还会牵连到皇族(包括太后)和太子朱见深,使得国家群龙无首,政权震荡,他虽手握兵权,坐拥人望,身居高位,却不抗辩、不上访、不政变,束手就擒,坐以待毙,保全了社稷。

只是他本人可惜了,不仅失去了生命,在当时还失去了名誉,很长时间之后才给平反,这也正是于谦值得尊敬的地方,他乃国之柱石,对社稷有利,对国家有利。
朱祁镇回来之后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实在与这些功臣无关,觉得这些忠臣暂时不能直接任用,最多搞个免职流放就可以了,何必做此绝事,留下千古骂名和无数人的哀鸣叹惋呢?
其实主要还是杀人立威,难道朱祁镇不知道于谦是忠臣吗?当然知道,但在他心里,于谦是弟弟的人,从夺门那一刻起,双方就已经站在对立面了。

于谦一生忠于大明王朝,却不一定忠于皇帝朱祁镇,所以要杀了他,但不会抹去功绩,就像秦惠文王杀商鞅、秦昭襄王杀白起、宋高宗杀岳飞等都差不多,这个人对国家有用处,但对皇帝是个威胁所以要杀掉。
愚蠢狭隘的朱祁镇将自己的私欲凌驾于国家之上,一生所为,除了几件蠢事,没有做出什么重大的利国利民的好事,废物点心一个。








遗产君


在朱祁镇复辟的那个特殊时刻,于谦充满了矛盾,眼看着朱祁镇要成功复辟,却只能无动于衷。

有人说,他可以阻止啊,他可以逮捕夺门之变那些人啊!

话虽这样说,于谦却不能做,他选择了等待,等待着好的,或者坏的事情发生。

一代名臣,于谦为何不做抗争,为何不出来阻止?

于谦知道消息的时候太晚

于谦知道复辟消息的时候有点晚,他没有想到,会有如此事情发生。在夺门之变之前,于谦和众大臣已经商议了如何给皇帝上书,如何迎接藩王进京,就等着第二天的早朝了。

可是,没有等到天亮,夺门之变就发生了,怎么办?如果于谦要强行镇压的话,势必血流成河,而此事于大人是做不出来的。

明·屠隆:【夺门之役,徐石密谋,左右悉知,而以报谦。时重兵在握,灭徐石如摧枯拉朽耳。……方徐石夜入南城,公悉知之,屹不为动,听英宗复辟。……公盖可以无死,而顾一死保全社稷也。】

什么意思呢?对于夺门之变的事情,有人在晚上报告了于谦。当时于谦重兵在握,把石亨、徐有贞等人灭了易如反掌。只是于谦选择了“不为所动”,因为时机已经错过,此时要出手,不仅流血成河,而且对朱祁镇又该如何处理?

总之,于谦等人是晚了一步,如果夺门之变晚一天,那一切就会尘埃落定了。

复辟的事情,太后是支持的

朱祁钰病重,而他的儿子已经死了,已经无后了。

而朱祁镇是朱祁钰的亲哥哥,对于朱祁镇的复辟,太后是支持的,因为皇位从一个儿子手里换到另外一个儿子手里,对她和其家族来说,没有任何的利益伤害。

既然如此,太后对“夺门党”的复辟建议,表达了强烈地支持。

当,夺门之变的相关消息传来时,附带着,于谦也知道了太后的立场。如此这般,于谦又如何能去镇压呢?

镇压之后,一定会得罪太后,得罪朱祁镇。

太后,于谦是不敢杀的,朱祁镇,于谦也不敢杀。如果第二天天亮,朱祁钰在太后的哭诉下,如果要处理于谦,他该何去何从呢?

所以,太后支持复辟,让于谦没有办法进行有效的镇压活动。

如果镇压了朱祁镇的复辟,于谦接下来该怎么办?

如果于谦非常热血,直接把夺门党全杀了,把朱祁镇也给抓了,置太后的面子和想法于不顾,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于谦没有合适的替代办法,那一头的沂王,虽然是众大臣商量好的要举荐的继承人,但能不能举荐成功,还是两说。

也就是说,于谦就算把夺门事件压制了,就算把太后给得罪了,仍然没有成熟的替代方案,还得等待看情况的变化。

如果这样,于谦就会处于被动之中,没有皇帝的授权,也没有合适的替代方案,于谦很有可能成为太后和朱家人口诛笔伐的对象,甚至被杀头。既然这样,不如等待,看有没有转机。

所以,于谦虽然知道夺门事件的发生,依然采取了等待状态,原因是:一,消息知道太晚了;二,太后支持朱祁镇复辟;三,于谦没有后续的成熟方案。


蓝风破晓


夺门之变发生之时,于谦虽然是兵部尚书,但是他根本制止不了。他没有制止的条件,没有制止的能力,更没有制止的名义。

首先说条件。事变是在1457年的正月16日晚上,从谋划到发生都在很短的时间内,并没有经过很复杂的流程。就是几十个人撞开南宫门,抬上朱祁镇闯进紫禁城,就完事了。于谦即便知道了这件事情,也没有时间去应对,他在这边还没召集齐人手,那边太上皇就已经登基并获得群臣认可,就剩几个大臣再反对也无济于事。

其次是能力问题。兵部尚书,给人感觉是能掌管天下兵马的大元帅,实际上绝对不可能。明朝时期,兵部尚书只是负责堪合将领晋升,提供后勤装备,制定国家战略。如果只有兵部的大印,没有内阁,司礼监的批准,没用兵符统兵将领们是不会擅自调兵的,否则就是谋反叛乱。所以,于谦调动不了军队,唯一能用的可能就是自己的家丁,但是作为一个文官,家丁的战斗力能有几成呢?

最后是名义问题。假设于谦提前知道了这次宫变,并且召集了一些人马。那么有一个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问题,要举什么名义的旗帜?人家朱祁镇是复位,不是篡位!于谦会下命令让士兵上去袭击太上皇?他即便下了命令,会有人去执行吗。军队私自进京已经是灭族的大罪,再去袭击太上皇(很可能是未来皇帝的父亲),士兵们不会那么愚蠢的。朱祁镇只喊一句“只诛首恶,其余不问”士兵绝对会调转矛头先把于谦给绑了。

所以,对于此次事变,虽然身居高位但是于谦他自己清楚,没有任何办法,他只能等待着事情的最后结果。对于大明来说,于谦的死是冤枉,但是对朱祁镇来讲,于谦在有些事情上确实犯了忌讳。


百胜刀王胡逸之


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一分为二,中国二千年来的王朝更迭都是有着当时的历史背景的,大概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朝庭的昏庸,君王的无能,官场的黑暗,官逼民反,时势造英雄,推陈出新。第二种是内部权力的斗争,皇权的掠夺,内讧而引起的政权更替,比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卑微,佃农草根一个,为什么在短短十五年就夺得天下,推翻蒙元,平灭陈友亮,张士诚,剿灭残寇,一统天下,他是属第一种,而到他儿子朱棣,发动靖役之战,打着清君则的旗号,抢夺侄子朱建文的天下,这属第二种,到了明英宗手里,就出现两股势力,一股是英宗为首的皇权派,而另一股是孙太后为首的实权派,政治的角遂使朝庭分化成两个阵营,在加上瓦刺时常犯明边境,最后英宗出兵,御驾亲征,留下于谦管理朝政,因英宗指挥不力被瓦刺浮虏,朝中以于谦为首的大臣誓死保卫京师才击败瓦刺军,力挽狂澜,挽救了大明王朝,到后来因英宗被浮,不知死活士窖保之变,朝中不能无主,于谦和大臣商议拥戴朱祁钰为帝,而朱祁钰身体又不好,凡事都由于谦打理,这样一来朝中就有一些和于谦不合的人有意见,经常到太后处告于谦的状,而蒙古瓦刺内部也出现政变,看到被浮的朱祁镇没有什么价值就放他回来,他回来之后就有一些反对于谦的大臣投靠老皇帝朱祁镇,加上孙太后有支持英宗,很快于谦被架空,而当时的皇帝朱祁钰有病入膏肓,而于谦为了顾全大局也只能听之任之,无能为力,英宗复辟后第一个就是要整于谦,又加上于谦为人正直,光明磊落,最后成了皇权争夺的牺牲品就不足为奇。


用户50487853203


土木堡事变发生,朱祁镇这个皇帝被俘虏了。

大明王朝岌岌可危,瓦刺继续攻打明朝的首都,在这个时候,是于谦站出来力挽狂澜,打退了敌兵,稳定了大明的局势的。

可以说于谦对大明有再造之恩。

敌军打退了,国不可一日无君呀,于是,在于谦的提议之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就成了大明的皇帝。


朱祁钰能当上皇帝,他最要感谢的人就是于谦。可以说他们两个,才是站在统一战线的人。至少对于朱祁钰和朱祁镇两个人来说是这个情况。

但是,于谦考虑的主要是大明的安稳。他没有想过自己到底是朱祁镇的臣子,还是朱祁钰的臣子。

因为他始终效忠的都是大明江山。

正是因为他从来没有为自己考虑过, 因此,他也因为拥立朱祁钰,最终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


朱祁钰当了皇帝,他最为害怕的事情,就是哥哥朱祁镇会回来了。若是朱祁镇回来了,他在当皇帝自己怎么办?

可是,朱祁镇还是回来了。

朱祁钰把朱祁镇给囚禁了起来,朱祁镇过上了猪狗不如的生活。

对于囚禁起来的朱祁镇来说,他最恨的人就是朱祁钰和于谦,因为没有这两个人,就没有他如今的生活。

至少他是这样想的。

于谦当然是冤枉的了,因为囚禁朱祁镇并不是于谦的意思。


但是,最终朱祁镇这个被囚禁起来的人,他又当了皇帝。

原因就是朱祁钰生了重病,徐有贞,曹吉祥和石亨他们三个牵头,把朱祁镇给救了出来,让他重新当了皇帝。

那么,当时的于谦为何不阻止他们?

于谦想要阻止的话,当然是可以阻止的了,毕竟他手里握有军权,但是,他一直都是大明的臣子呀,他知道朱祁镇要复辟了,自己也不能干预,因为这样的话,皇室里就会发生大屠杀的事件。

他不想看到这样的结果,因此,他只能选择牺牲自己了。

只能说于谦是一个好人,他做任何事情,都是站在国家利益之上考虑的。因此,在朱祁镇当了皇帝之后,于谦也就被杀了。

不过后来的时候,于谦还是被平反了,他是被冤杀的。于谦是一个忠臣,忠于大明的臣子。



汉史趣闻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还能咋说呢?于谦这人心里头就没有一点子私心,但凡心里头有那么一点点私心,朱祁镇复辟这事没有一点点可能成功的。

那么大家伙想要把这事掰扯清楚,咱先得把这事的背景聊上一聊,您如果直接说这事,未免有点断章取义的嫌疑。

背景

话说朱祁镇这人九岁就开始登基做了皇帝。

大家伙一瞅就这年龄,不免会有点担心。主少国疑吗?这种情况不免的会出现外戚专政的局面。

但朱祁镇命好摊上了好奶奶——张太后,别人垂帘听政,人家压根就不出来,但权力还实实在在的掌握在人家手里边,毕竟权力这玩意让外人拿着也不好。

大家伙也知道这女人一旦掌权,一般都靠娘家人控制朝局,但张太后这人压根就不用娘家人,说死了都不用。

这绝对是个明白人,那眼光比一般人要远的很,这要是个男人,而且姓朱的话,绝对是个好皇帝,错不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

王振?大家伙知道吗?就那个架秧子起哄让朱祁镇亲征,结果被瓦剌玩了个土木堡之变的太监。

就这货,三天两头的被张太后叫过去骂。张太后老早就瞅出来这就不是个东西。

你说你一个好好的秀才,这都中了举人,跟着科举这康庄大道走下去,他大小也是个人不是,可他呢一家伙就把自己个给擅了,做太监去了。

一天天的劲瞎琢磨讨人喜欢,这都讨成了朱祁镇的王伴伴了,恶心!

所以大明王朝在人家张太后手里边,这都好。但八年后张太后驾崩了,那被压的死死的王振这就开始嘚瑟了。

这不就架秧子起哄拉着朱祁镇玩亲征,您亲征就亲征吧。可这一路上,就没个好消息,打这咱撤退还来得急,可这王振偏偏要拉着皇帝去他们家乡嘚瑟一番。

毕竟他就是阉人,能回去这叫衣锦还乡,这不仅扬眉还能吐气,就为了他这小目标,朱祁镇可兜了个大圈子。就这时间点上瓦剌的大军可已经逼近了。

那么王振为了不让大军踩踏自家里的小禾苗,让大军又沿路返回,这事做的太利索了。

结果这就被瓦剌给堵上了,著名的土木堡之变可就上演了。王振自己个被气愤的樊忠给宰了,一大帮子大明精锐就全撩这了。

打这里开始大明王朝就没有进攻的大兵了,只能采取守势。而朱祁镇自己个做了瓦剌的俘虏。

那么瓦剌感觉这是皇帝啊,奇货可居,这就招摇撞骗的和大明要这要那的。

还带着大兵可就逼近北京城了。那么这个时候北京的官员就接到了消息,于谦就带着人马开始了北京保卫战。

于谦带着二十二万大兵,就堵在了德胜门之外,自己个亲自披挂铠甲死死的顶住了瓦剌大军。

在这里捎带说一句,消息传回来就这王振直接就被灭了族,得,这回也用不着啥你们家的禾苗他们家的禾苗了,都歇着去了,到阎王老爷哪里讲道理去了。

那么这都赢了,对于瓦剌的坑蒙拐骗,大明王朝压根就不愿意搭理瓦剌,在于谦的带领下给当时主持朝局的孙太后出主意,所以又立了一个新皇帝,把朱祁镇给弄成了太上皇。

不仅如此还打了不少的胜仗,那么瓦剌眼瞅着拿不下北京城,这就撤了,毕竟勤王的大兵都要赶过来,他要是不走,这就得让包了饺子。

所以就撤了。

那么后来瓦剌就把朱祁镇给还了回来。

这就是整个事情的大背景。

后来的事

咋说呢?其实瓦剌把朱祁镇看成了烫手的山芋,而大明已经有了新的皇帝,压根就没有想着要把朱祁镇给接回来。

是哪个出使瓦剌的杨善,一拍自己的大脑壳,感觉自己要做一番经天纬地的事业,变卖了自己的家产,瞒着当时的皇帝——明代宗,把朱祁镇给弄回来的。

其实他这就算是赌一把,结果弄回来之后,一帮人全傻眼了,俩人这都年富力强,谁是皇帝?

杨善感觉,这不是太上皇吗?那来的皇帝?他也不想想当了太上皇的人还有个好的吗?

所以这事弄的比较尴尬。

那么明代宗也够狠的。

一家伙就把朱祁镇给关到了南宫里边,而且还将南宫的大门用铅给灌死了,就留了一个能递食物的小口子。

这一关就是七年。

明代宗这人除了这事办的不咋地,这朝局弄的还不错。但这事你也不能怨人家明代宗,毕竟皇帝这位置就是一山不容二虎的位置,要怪就得怪那自作主张的杨善。

那么明代宗他是想把这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但这事于谦不答应。

按照于谦的说法,人家朱祁镇在的时候,就立过皇太子那就是朱见深,人家没有犯错,你不能这么干。

那么明代宗感觉这不是我儿子,是朱祁镇的儿子,这不行。

所以从这里,咱就能看出来于谦这人,心里只有公没有私的,虽然他是明代宗的心腹,但这事上他不站在明代宗的身边。

那么后来明代宗生病了,无耻政客徐有贞加上一个想要更进一步的石亨,这就发动了夺门之变,把朱祁镇给迎了出来,这就复辟了。

而在这个过程中,于谦啥也没干,只是静静的看着,其实在政变的当天,于谦还在和大臣研究让朱见深成为明代宗之后的皇帝。

所以咱从这里就能看的出来于谦这人真没啥私心,他做啥那都是为了大明王朝。

其实当天晚上,于谦就接到了消息,其他人都六神无主了,但于谦却安静的等着家中。

这就等来了被捕的诏书。

其实这事是那石亨和徐有贞这俩缺德货,就感觉这于谦始终是自己再进一步的绊脚石,这就想一鼓作气把于谦也给弄死。

所以徐有贞就和朱祁镇说,于谦不死,你这事最后也的黄了,因为没个名头啊!

其实说道根子当年北京保卫战,徐有贞就是铁杆的跑路派,就想着把北京城丢下,拍屁股走人,而于谦是主战派,结果于谦赢了,所以他都恨死于谦了。

而且他就感觉自己个整个大脑的脑细胞这都是好使的,咋就能被于谦压着,只要于谦一死,他的才能那绝对得大放异彩,就跟那太阳一样,在历史上绝对名留青史的存在啊!

那么朱祁镇在徐有贞的一力劝说下,再加上石亨的劝说,抓了于谦这就给杀了。

杀了之后,皇太后知道了这事,啥也没说,到是哀叹了好久,人杀完了朱祁镇也后悔了。

据说抄家的时候,于谦的家里啥也没有,除了明代宗给的蟒袍和剑之外,一两多余的银子都没有。

死的时候整个北京城那是乌云密布,有一个叫朵儿的指挥,他是参与这场夺门之变那太监曹吉祥的手下,

他知道于谦死了,到了于谦死的地撒酒痛哭,气的曹吉祥用鞭子抽他,回过脸来,第二天他又去了,还是撒酒祭祀,压根就不管别的。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于谦这是为嘛呀?咋就不反抗呢?咋不辩解呢?”

反抗?这一反抗里里外外损失的还是大明王朝,自己个和闹,那不是内讧吗?削弱的还是大明王朝。至于辩解?按照于谦的话说,辩解是个死,不辩解还是个死。于谦早把这事看的通透。

后来呢?就那石亨想要的这都拿到了,仅仅一年的时间家财那都论万来计算。就这家资,朱祁镇自己个都知道,还当着他的面骂他,瞅瞅你,再瞅瞅于谦,咋这么不一样呢?

边疆有了预警,这货就当啥事都没有发生,直到捅到了朱祁镇手里边,朱祁镇才发现这货啥都没干,天天的到处嘚瑟。

而那徐有贞瞅见自己的敌人于谦死了,这就想要大展拳脚的时候,就被石亨一脚丫子踹出了朝局,在外边溜达了,至于太阳,还是算了吧,他被充军了,除了污点他啥也不会留下来了,居然还活了六十多岁,真奇了!

当然石亨享受了好几年,朱祁镇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才把他划到了大牢里边。

至于参与其中的太监曹吉祥直接被灭了族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