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太后将郕王扶上帝王,为何不让朱祁钰还政于归来的朱祁镇?

野史也是史


孙太后在也先大军兵逼京师之际,扶持郕王朱祁钰监国,避免了“靖康之变”的再次上演。

但是这其实是有一个前提的,那就是与此同时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当时朱见深还不叫朱见深而是叫朱见濬,只有2岁。


这个方案其实是得到了各方面势力认可的。

因为对于孙太后而言,在朱祁钰百年后,皇位仍然会回到朱祁镇这一脉,这也就意味着自己的正统地位未被撼动。

而对于大明官员们而言,朱见濬年幼,主弱国疑,必然是无法担此大任,这样的安排有利于稳定人心。

此乃危急存亡之秋,能不能避免“靖康之变”,谁的心里都没底。

实际上整个大明也是各方妥协之后,按照于谦的思路来赌一把。所以很多细节实际上是无法顾及的。


其实大明当时面临三个危机。

首先,是也先绑架朱祁镇,挟天子以令诸侯;

其次,是大明精锐京师三大营全丢在了土木堡,大明需要号令天下勤王,也就是要重新组建京防力量。

再次,大明朝廷文武百官也大部分丢在了土木堡。也就是说有能力去统筹全局的精英也绝大部分丧失了。此刻朝廷只能抽调于谦这种朝廷放在地方上历练的年轻一批官员。也正是这个举措救了大明。

于谦正是按照大明危局的根源来统筹全局的。而做了这些,于谦的命运实际也就定格了。

为了避免也先利用朱祁镇进一步要挟大明,所以朱祁钰必须称帝,遥奉朱祁镇为太上皇。这样一来大明有了自己的主心骨,也先手里的朱祁镇也就没有意义了。于谦同时胖朱祁钰号令天下勤王,重新组建京防。

但是这事不能说由于谦来说,因为他只是一个刚升上来的兵部尚书。所以这些话得由孙太后说出来,才名正言顺。


所以名义上是孙太后立的朱祁钰,但并不是她真的有这个权力。只是为了共同面对危局,必须由她出面而已。

但结果在朱祁钰的坚持下,于谦的指挥下,京师保卫战赢了,大明的初步危局解除了,朱祁钰也获得了超前的声望。

当时的天下百姓也都明白了发生了什么事情。朱祁镇差点把大明毁了,朱祁钰力挽狂澜,把大明救了。如果可以让大家选谁做皇帝,大家会选谁?这是当时天下共识。

所以当朱祁镇意外地被放回来以后。朱祁钰把他关到了南宫,几乎不会受到太大的反对。孙太后为了自保,也只能队自己亲儿子关在南宫7年,差点饿死,而不闻不问。那就更别提孙太后让朱祁钰让位给朱祁镇了。天下人都不会答应。

到了景泰3年,朱祁钰想换太子,其实也是没人敢反对的。因为朱祁钰相当于再造了大明,如果朱祁钰百年后,再回到朱祁镇一脉,其实朱祁钰愿意,当时很多朝臣都不愿意,因为这意味着有可能会清算。


其实这里面的人甚至包括后来的所谓“夺门勋贵”。只要朱祁钰活着,在人望达到顶点的时候,谁敢反对朱祁钰?不是朱祁钰当初义无反顾,此刻大明多少人不是白骨,就是在草原做奴隶?

但关键问题,朱祁钰的儿子朱见济被立为太子后死了。这就使得朱祁钰陷入一个巨大被动,按照《皇明祖训》,他只能复立被自己亲手废掉的朱见深。

而朱见深偏偏还就是朱祁镇的儿子。更麻烦的是,朱瞻基就朱祁镇个朱祁钰两个儿子,朱祁钰若是去别人家过继一个,那就是迎立外藩。这几乎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的,因为那样以后的皇帝就不是朱瞻基的一脉了。

但问题最终爆发,仍然是在朱祁钰病得奄奄一息的时候。曹吉祥、石亨、徐有贞这三人为了自己的前途考虑,进行的勾结。

他们跑人夺权成功,是可以组成大明权力完整体系的,三人的目标是司礼监、军队、内阁。所以朱祁镇只是个傀儡,他们三人才是真正控制大明的核心,而这条路上,最大的障碍就是掌握十几万京防的于谦。

原以为会死的,一个没死;原来该活着的,却天不假寿,老天跟大明开了个玩笑。



炒米视角


孙太后在明宣宗朱瞻基死的时候,是有辅政权力的,明宣宗遗诏中写的有:“凡国家重务,皆上白皇太后、皇后,然后施行”,这里面的皇太后是指朱瞻基的母亲张氏,皇后就是指孙太后了。

可在她的亲儿子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后,在朝臣的建议下,扶朱祁镇的异母弟郕王朱祁钰登上皇位,虽然是出于抵抗瓦剌的考虑,但在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放回明朝后,孙太后却为何没有要求朱祁钰把皇位还给朱祁镇,而是眼睁睁看着亲儿子被囚禁?

亲儿子和继子谁更重要?孙太后心里清楚的知道,“土木堡之变”后,孙太后赞同让郕王朱祁钰继位恐怕不是自愿的,因为她的亲儿子明英宗朱祁镇在出征前已经册立了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这可是孙太后的亲孙子。

按照正常的规则来说,应该是皇太子朱见深直接继承皇位,可朱见深当时才2岁,于谦为首的文官集团就以国家危难之际,“主少国疑”会导致朝局不稳,给敌人瓦剌可乘之机为名,坚持要立长君,即让郕王朱祁钰继位。

对于孙太后来说,皇帝让亲孙子朱见深来做当然要比继子朱祁钰来做更好,可她没有能力说服文官集团,她也没有相应的威望,当初明英宗朱祁镇继位时也才9岁,也出现过立长君的传闻,是当时的太皇太后张氏坚持要让朱祁镇继位:

宣宗崩,英宗方九岁,宫中讹言将召立襄王矣。太后趣召诸大臣至乾清宫,指太子泣曰:“此新天子也。”君臣呼万岁,浮言乃息。大臣请太后垂帘听政,太后曰:“毋坏祖宗法。第悉罢一切不急务。”

在张氏的坚持下,朱祁镇顺利继位成为明英宗,而张氏也能让大臣们信服,甚至还主动要求让她垂帘听政。显然,孙太后没有当初张太皇太后的威望,于谦干脆的就是要求立长君,没有考虑过让她垂帘听政,即使她也拥有明宣宗遗诏赋予的辅政的权力。

而且当时也的确形势危急,国家需要一个成年皇帝来领导大明的军民人等,团结一心抵抗瓦剌大军的入侵,所以,即使孙太后很不愿意让继子郕王继位,也只能妥协,明英宗不在,她这个亲生母亲也没啥可凭仗的。

至于明英宗归来后,朝廷大权早被朱祁钰掌握在手中了,他有领导大明军队赶跑瓦剌人的威望,又苦心经营了一年多,地位相当稳固,这从明英宗回来只能老老实实的被囚禁就能看出来,不甘心的孙太后也只能经常去看望囚禁中的儿子,防止他被暗害:

及还,幽南宫,太后数入省视。

孙太后在这之后也并非什么事都没做,她肯定是希望儿子复位的,“夺门之变”前,准备发动政变的石亨等人就先给孙太后打过招呼,应该是希望她能在皇宫中配合,也顺便征求她的同意,有着辅政权力的孙太后在事后还是能起到作用的:

石亨等谋夺门,先密白太后。许之。英宗复辞,上徽号曰圣烈慈寿皇太后。明兴,宫闱徽号亦自此始。

从《明史》中的描述可以看到,她明显是在事变中出过力,所以明英宗复位后赶紧给她加尊号以表示感谢。所以,孙太后不是不让明代宗朱祁钰还政于归来的明英宗朱祁镇,而是在暂时无能为力的情况下等待时机而已。

如果不是石亨和曹吉祥等人发动事变,孙太后恐怕也做不了什么,明代宗朱祁钰和文官集团都不会允许孙太后随便更换皇帝,让本来已经稳定的朝局重新出现波澜,聪明的孙太后也知道他们不待见自己,好在她终究是皇太后,只要活着就能在关键时刻起到作用。


九头鸟漫谈文史


孙太后是明英宗朱祁镇的亲妈。但就是这位亲妈在他儿子被敌人俘虏之后,并没有让他的亲孙子来继承王位。而是让另外一个跟她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皇子朱祁鈺做了皇帝。

甚至在他亲生儿子朱祁镇回归大明朝之后,依然让别人的儿子当着皇帝。而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朱祁镇锁在冷宫中长达七年。(这7年朱祁镇差点活活饿死)

到底是什么仇什么怨,让这位太后对自己的亲生儿子如此狠心?

我们今天说两个问题:

1.为什么这位太后不让自己的亲生孙子继位皇帝位?

2.为什么这位太后在自己亲儿子回来之后,依然让别人的儿子当皇帝?这期间差点把自己的亲儿子给饿死。

1.朱祁镇被俘虏后,他的亲妈孙太后为什么不让他的孙子朱见深继承皇位?

朱祁镇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在作战中被人俘虏的皇帝,虽然带兵能力很差,但是御驾亲征的勇气却是很可嘉的。

土木堡事变后,作为大明皇帝的朱祁镇,被蒙古大军俘虏。国不可一日无君,留守在北京城的太后,皇子,皇孙,文臣,武将们都开始打起自己的小算盘。

这里面有的人想派兵营救皇帝,有的人想重新立一个皇帝,有的人想让皇帝的儿子继承皇位。

但当时面临着一个实际情况是:蒙古大军已经打到了北京城下,继位的新皇帝是战?是和?是降?成为北京城中所有人最关心的事情。

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那时候只有两岁,如果立他做皇帝,估计大明朝就完了。留在北京中的大臣们都希望找一个成年人做皇帝,这样才能带领他们来抵抗蒙古军,保卫北京城。

以于谦为代表的文臣们,便向孙太后提出了郕王朱祁钰为皇帝的建议。面对外面汹汹的民意,太后提了这样两条要求:

1.让郕王朱祁钰当监国摄政,

2.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

这样朱祁钰百年之后,皇位又回到了朱祁镇一脉。

应该说孙太后的想法是好的,可实际情况是:朱祁钰当了20天监国之后,便和于谦一道,尊称被俘虏的朱祁镇为太上皇,自己摇身一变变成了皇帝。年号:景泰。

2.朱祁镇这个大忽悠,当了一年俘虏之后,愣是让也先放回了自己。他又回到了北京。当然是以太上皇的身份。

朱祁镇一回北京,朱祁钰就尴尬了。国不可一日无君,但更不可天有二日,国有二主。他就把太上皇,他的哥哥朱祁镇被锁到了一个冷宫中。这一锁就是6年。这期间给的粮食总不够吃,以至于太上皇差点饿死。

景泰三年的时候,朱祁钰琢磨着废掉他哥哥儿子朱见深的太子威,换上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并且他也这样做了。可不幸的是他的儿子不争气,过了一年便病死了。

一直到景泰8年,朱祁钰病重的时候,朱祁镇通过夺门之便,一举复辟,重新当了皇帝。

3.那孙太后为什么不让朱祁钰把皇位还给回归而来的朱祁镇呢?

有2个原因:

1.朱祁鈺当时在军队民间声望是很高的,因为在他领导下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而朱祁镇却有丧权辱国的行为。如果朱祁镇一回北京,就让他当皇帝,恐怕民心不稳

2.于谦的因素:当时守卫北京城的军事力量有10个团营(大约十几万人),这些都是久经战阵的精兵。而这些兵的指挥权在于谦手里。而于谦又是朱祁钰的铁杆。

所以最后当朱祁钰病重,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重新夺回皇位之前。作为夺门之变主谋的石亨徐友珍,他们是取得了孙太后的懿旨的。孙太后在这个关键时候,义无反顾的选择来支持自己的亲生儿子,这才是她隐忍8年所取得的成果。


少校柳下惠


简单来说,孙太后非常想让朱祁镇重新登上帝位,但是她没那个实力呀!

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不幸被捕,明朝二十多万士兵死伤过半,跟随出征的朝中武将几乎全部战死。此消息传到京城后,整个京师一片哗然,很多朝臣建议南迁南京。朱祁镇御驾亲征时,命郕王朱祁钰监国。朱祁钰为了稳定时局,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又获得孙太后的支持,他们共同确立了监守京师的决定,并积极的调度兵马,以抵抗瓦剌的侵犯。国不可一日无君,为了防止瓦剌拿朱祁镇威胁朝廷,也为了稳定人心,必须尽快立一位新君。



按照礼法,应该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帝,但是当时的明朝处于特殊时期,朱见深此时只有2岁,主少国疑,立幼子为帝不能稳定时局。而郕王朱祁钰在监国时期的表现很出色,又是朱祁镇的亲弟弟,所以以于谦为首的朝臣们主张立朱祁钰为皇帝。朱祁钰并不是孙太后所生,所以她打心底应该是想立自己的孙子朱见深,而不是朱祁钰。但奈何朝臣们一致支持朱祁钰,当时的明王朝处于生死存亡之际,她自己也没有能力力挽狂澜,只能选择立朱祁钰为帝了。



说起来这个孙太后还是有一点能力和权力的。她的丈夫明宣宗朱瞻基38岁就去逝了,此时的朱祁镇只有9岁,便登基为帝了。君主年幼,朱瞻基的母亲张太皇太后辅佐摄政,孙太后也在其中帮忙,七年后张太皇太后去世,此时的朱祁镇16岁,已经自己亲政了,孙太后仍然是偶尔帮帮忙。这就造成了孙太后在朝中既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又没达到可以左右朝政的程度这么一个状态。她若像慈禧那般有实力,那么立孙子朱见深为帝,自己处理朝政也是可以的,但她的能力和影响力都达不到,所以不得不同意立朱祁钰为帝。但同时她还是运用自己的权力为儿子朱祁镇做最大的争取,她说朱祁钰只是暂代朝政,等朱祁镇被救回来后,朱祁钰必须还帝位给朱祁镇,同时还要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



朱祁钰在这种情况下等基为帝,成功的打退了瓦剌的进攻,稳定了朝堂局势。大概过了一年时间,朱祁镇被瓦剌给放了回来,按约定朱祁钰应该把帝位还给朱祁镇的。可做皇帝可是天下第一得意事,好不容易坐上去了,他怎么愿意下来呢?此时朝中大臣们看到大权握在朱祁钰手里,也都选择了沉默。朱祁镇虽然身为皇帝,却不听劝谏执意北征瓦剌,结果死伤了十几万的将士,怎么说也是大明的罪人吧!所以孙太后虽然很想让朱祁钰还政给朱祁镇但却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儿子被软禁。张太后能做的也只能是经常去看望朱祁镇,让他软禁的日子过的好一点。



孙太后不仅不能帮儿子复位,连孙子的太子之位都没能保住。朱祁钰登基三年后,又废了太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若是事情就这样了,朱祁钰的皇位就坐稳了,朱祁镇再也没有逆袭的可能了,可是朱祁钰的路走的并不顺。朱祁钰废尽心思的废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立了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但这儿子第二年就夭折了,这个儿子还是朱祁钰的独子。也就是说朱见济死后,朱祁钰其实是一个儿子都没有了。此时的朱祁钰也才二十多岁,再生儿子还是有很大希望的。但是朱祁钰跟他爹朱瞻基一样身体不好,29岁那年更是病情加重,生命垂危。朝臣们看朱祁钰时日不多又无子嗣,所以风向也都转到了朱祁镇那边,再加上孙太后的支持,被囚禁八年的朱祁镇成功将朱祁钰赶下台,夺回了自己的皇位。



所以说,孙太后自始至终都是向着儿子朱祁镇的!


孔六十三


朱祁钰本来只想做一个快乐的王爷,可皇兄朱祁镇的无能把他推上了原本不属于他的皇位,刚开始他还有点措手不及,当了一段时间的皇帝后,他慢慢的就顺手了,尝到了当皇帝的甜头,皇位也逐渐的稳固了起来,到手的权力自然就不会让出去。

(朱祁钰)


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也先,临行前,立仅有两岁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让异母皇弟朱祁钰留守监国。


朱祁镇亲率大军出征,军政事务都交由狗屁不通的太监王振总管,就这样,朱祁镇稀里糊涂的就成了也先的俘虏,也先拿朱祁镇来向大明要挟,要钱要物要地盘。

也先的军队很快就包围了北京城,大明的政权岌岌可危,许多大臣都建议迁都应天府,就连孙太后也一筹莫展,在这关键时刻,于谦站了出来,他看到现在是群龙无首,一盘散沙,于是就向孙太后请示,让郕王朱祁钰做皇帝,这样就能聚集所有的力量粉粹也先的阴谋。
就这样,朱祁钰登上了皇位,孙太后原本只想让朱祁钰代理皇帝职务,等到朱祁镇回来后再还政于他,哪曾想在朱祁镇归来后,朱祁钰就反悔了,此时的朱祁钰翅膀已硬了,军政大权都掌握在他的手上,身边还有一些得力的大臣,关键是于谦的态度十分的暧昧,孙太后也无能为力,眼睁睁的看着朱祁镇被软禁了起来。

朱祁钰既然轻而易举的获得了皇位,自然是想他的子孙后代都能继承下去,于是就废了朱祁镇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只可惜他的这个儿子没有那个福命,不到两年就死了,朱祁钰也就绝后了。
朱祁钰那个懊悔呀,这么容易得来的皇位,自己没有后人能传下去,每天都郁郁寡欢的、闷闷不乐的,在景泰八年就病入膏肓了,在孙太后的授意下,石亨、徐有贞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迎朱祁镇重返皇位。
就这样,朱祁钰又成了朱祁镇的阶下囚,没多久就死了。






遗产君



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病逝于北京,关于继位的问题在朝廷中就有了非常大的争议。原本在14 28年朱祁镇出生的第2年他就被立为太子,是名义上的合法继承人。

但在当时的京城有这样的传言,说朱祁镇不是孙皇后的亲生儿子,是由宫女所生,被孙皇后要过来养大的。在大臣中有人这样提议,从藩王中找一个合适的来继承皇位。

朱瞻基在临死前,就把大权交给了自己的母亲张太后。在这时应该准确的称为张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力排众议,立朱祁镇为皇帝,这才平息了一场争论。

1449年土木堡事变后,朱祁镇被瓦剌也先俘虏。也先率军向北京逼近,国不可一日无主,没有顶梁柱,就没有有人居中调度,安排抗敌事务。

早在1442年,太皇太后就去世了。这时朱祁镇的母亲孙太后就命令朱祁钰监国。原本朱祁钰也不想让自己坐在火上烤,但随着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他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巅峰。

朱祁钰坐在皇位上,接受大臣们的顶礼膜拜,他开始迷恋这个至高无上的权力。1450年,朱祁钰正式成为皇帝,他把朱祁镇立为太上皇。



孙太后也没有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一步,原本她也不是非常强势的人。尽管孙太后提出有朱祁钰监国,但并没有让他当皇帝的意思。但在大臣的拥戴下,朱祁钰还是成了皇帝。

毕竟朱祁镇让大明朝蒙受了巨大的屈辱,这是明朝开国以来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几十万兵马惨死关外,皇帝被俘虏,北京以北的地区被烧杀抢掠,北京周边也生灵涂炭。


也可以说朱祁镇是咎由自取,满朝文武都对他恨之入骨。宋徽宗在金国大兵南下的时候,把皇帝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宋钦宗。当金兵撤退后,他又回来当了皇帝。

朱祁钰非常担心这一幕重新上演,因此在他内心深处非常不愿意朱祁镇重新回到北京。1450年6月,也先派人来北京谈判,希望能够送朱祁镇回来。

朱祁钰就直接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原本我就不想当这个皇帝,你们非要把我推到这个位置上。现在你们又要接回朱祁镇,到底想干什么?


于谦马上回答道:皇上大位已定,这是不可能改变的事实。把太上皇接回来,防止被也先勒索敲诈。顺便也可以解决一下北部边境的问题,避免战事再起。

1450年8月15日,朱祁镇回到了北京,从安定门进东安门,满朝文武在这个地方朝拜了太上皇。朱祁钰早就做了事先的安排,在这里又举办了一个仪式,朱祁镇把皇位传给了朱祁钰。

整个事件的发展已经脱离了孙太后预想的轨道,也根本不是她一个女人所能够控制的。她只好默认了这一事实,但她希望能够保留自己孙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

两年以后,朱祁钰的皇位日益巩固。他就开始动了新的心思,希望离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但这些出尔反尔的事,他作为皇帝是没有办法先提出来的。

于是他就开始给大臣们送礼,经过了五次三番的试探,才有一些大臣明白了皇帝的心思。尽管中间也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是最终还是如愿了。

孙太后手中无权也无可奈何,但人算不如天算,1453年,太子朱见济也死了。大臣们开始有人重新提议由朱见深当太子,这让朱祁钰非常恼火。

但朱祁钰也没有什么办法,谁让他唯一的儿子也死了呢。但他就把这件事一直拖着不办,三年后,朱祁钰也染病不起。这时一些朝臣就动了心思,准备拥护朱祁镇当皇帝。

1457年,在徐有贞、石亨和曹吉祥等人的策划下,由孙太后居中调度传递消息,这些人成功地把朱祁镇接了出来迎进皇宫,朱祁镇为了历史上少有的成为太上皇又当了皇帝的人。

朱祁镇的母亲孙太后也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愿望,看着自己的儿子重新成为皇帝,自己的亲孙子又成为太子。


新知传习阁


朱祁镇的母亲是孙太后,正统十四年,朱祁镇御驾亲征瓦刺部落的时候,发生了土木堡之变,被瓦刺部落俘虏,京师告急,明朝陷入空前危机。

当时孙太后在当时朝臣的建议下,孙太后将郕王朱祁玉扶上了帝位,朱祁钰登基为帝,遵朱祁镇为太上皇。

这在当时看来,确实是非常之策,化解了当时的朝政危机,但是在朱祁镇被俘虏一年后,在瓦刺部落归来,归来后的朱祁镇被朱祁玉软禁到南宫,软禁长达七年之久,朱祁镇毕竟是孙太后的亲儿子,孙太后为何没有要求朱祁钰把皇位还给朱祁镇呢?

朱祁钰毕竟不是孙太后的儿子,朱祁钰是庶出,母亲是吴贤妃,按理说自己的亲儿子朱祁镇被软禁,当娘的完全可以采取办法让朱祁镇复位。

可是如果结合孙太后当时的处境来看,她作为皇太后,还真做不到扭转朝政局势,更做不到让儿子朱祁镇复位。

朱祁镇回京以后,被软禁在南宫,整整七年,这七年里,朱祁钰命人将南宫大门上锁灌铅,派锦衣卫严加看管,连食物都得通过小洞口送进去,孙太后多次前去探视,可是也无能为力,她当时能做的只有维持朝政局势稳定,静观时势之变。

因为朱祁钰当时在朝中的声望很高,在他领导了取得了京城保卫战的胜利,而且朱祁钰在位期间,重用大臣于谦等人,治理朝政,井井有条,但是朱祁镇当时是被俘虏归来的皇帝,假如他一回来就当皇帝,恐怕就引起民心不稳,社稷动荡。

孙太后毕竟是女子,从朱元璋时期就规定“后宫不得干政”的后代后妃制度,“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俾预政事”,作为后妃,职责就是生儿育女,侍候皇帝和管理宫女,严禁过问宫外之事和参预朝政。

孙太后虽然贵为皇太后,可也只是一个后宫女子而已,即便自己的儿子朱祁镇被软禁,可是她能做到的也只是去看看儿子而已,当时朝廷有新主人朱祁钰,文武百官都很拥戴新皇帝,她也没办法冒险。

她并不能做出动摇国本的行为,一国之君的废立并不是一个皇太后可以左右的,孙太后不论从威望还是能力上来讲,都不足以决定皇帝的废立。

因此综上所述,在朱祁钰执政期间,孙太后因为祖训的限制,也没有能力和没有理由迎朱祁镇复位。

一直到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拥护朱祁镇的大臣石亨等人破开南宫大门,发动夺门之变,迎朱祁镇复位,朱祁镇终于再次端坐在奉天殿宝座上 ,孙太后终于等回了自己的亲儿子重新成为大明皇帝。


小聪历史客栈


皇位这东西,说难拿就难拿,说容易拿也容易拿,得看你有没有这个力量,而朱祁镇恐怕就是这种矛盾的集合体了。

在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镇落魄地回国,被弟弟朱祁钰囚禁在南宫之中,这时候的他极度渴望拿回本来就属于他的皇位。

可是朱祁镇自己作死啊,大明五十万精锐加大半个朝廷都被他给毁了,这时候是没有人敢保朱祁镇的,谁保都得被骂。

作为政治老手的孙太后,自然也知道这一点,朱祁镇早已失去了人心,而朱祁钰又是自己一手扶上来的,加之护国有功,这时候的朱祁钰正是民心所向,谁想动他都是死路一条,包括孙太后。


不过孙太后也是玩了一辈子心机的,她不能扶持亲儿子朱祁镇,只能曲线救国,先让郕王朱祁钰监国,再立孙子朱见深为皇太子,最后才在于谦等人的建议下让郕王继位,这就等于告知了世人:朱祁钰只是代理皇位,到时候皇位还是得回到英宗皇帝朱祁镇一脉。

乙丑,皇太后命郕王监国。戊辰,帝至大同。己巳,皇太后命立皇子见深为皇太子。辛未,帝至威宁海子。甲戌,至黑河。九月癸未,郕王即位,遥尊帝为太上皇帝。

如果不是朱祁钰一再在迎回哥哥的态度上犹豫不决,以及在景泰三年贸然废掉侄子朱见深,另立亲生儿子朱见济,恐怕朱祁镇要夺权还真没那么容易。虽然这事在我们平头百姓看来是很合理的,凭什么朱祁钰拼死拼活的,最后全给朱祁镇一家做嫁衣裳了,可这在封建礼数森严的禁宫之中,却不像我们想的这么简单。

自古长幼有序、尊卑有别,朱祁镇是宣宗皇帝朱瞻基的长子,母亲乃是宣宗皇后孙氏,为了立孙氏为后,宣宗甚至逼迫原皇后胡氏下台,开大明朝第一例废皇后事件。要论立嫡立长立爱,朱祁镇不管哪一项都是顺理成章的大明继承人,而郕王朱祁钰的母亲只是吴贤妃所生,爹不疼娘不亲的,离继承皇位那是八百杆子都打不着的事。

如果没有土木堡之变,朱祁钰是不可能做皇帝的,现在给了他坐了七年的皇位,本应该知足了,可他却恋权不顾兄弟侄子死活,孙太后虽然清楚,但也无法干涉太多。稍微看过一点书的人都知道:让位这事说着好听,但有哪一个接受者的背后,不是有着一支强大的军队在支持着的,当时朱祁钰风头正盛,军权全部在于谦手上,而朱祁镇这边只是一个无权无势的太上皇,这时候让朱祁钰让位,那真是茅坑里点灯——找死。


更重要的是,自朱元璋时期起就规定“后宫不得干政”,“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俾预政事”,孙太后作为第一个有干政行动的太后,其实她是很被动的,面对满朝文武的眼睛,孙太后不敢保证自己这些情况会不会被人当作杯葛的证据,所以在朱祁镇回国之后,孙太后马上急流勇退,除了每天去看一下儿子朱祁镇之外,国家大事这些一概不问了。

孙太后对于朱祁钰的所作所为也是了然于心,可形势不够人强,朝廷已有主人,内忧外患也逐渐平定,大明已经安稳了,即使是威望甚高的孙太后,这时候要闹事,也是闹不起来的,她自保都来不及,怎么可能还敢去要求朱祁钰让位呢?除非等到朝局有变,才好乱中取事。

也是“天佑朱祁镇”,朱祁钰逆流而上所立的太子朱见济,不到一年就死了,之后妻子杭皇后去世,最后连朱祁钰本人也病倒了,国不可一日无主,在石亨、徐有贞等人的操作下,一场夺门闹剧就此展开,《明史》记载在兵变之前,石亨专程去拜见了孙太后,并说明此事,孙太后是同意了这件事。“石亨等谋夺门,先密白太后。许之。”足见孙太后的心思和手段,不在明面,而在暗地里摆布一切。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一贰一橙


随着电视剧《大明风华》的热播,剧中“孙若微”的原型孝恭章皇后孙氏也开始为大众所熟悉。“土木堡之变”后,默许景泰帝继承皇位的那位孙太后其实就是孝恭章皇后孙氏。提问者所谓孙太后将郕王扶上帝位其实并不完全准确,明王朝的皇太后还远没有这么大的权力。至于说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释还之后,孙太后为何不让景泰帝归政这个问题,她更加没有这个权力!

明王朝“后宫不得干政”的铁律

鉴于元末和历朝历代“后宫干政”的历史教训,明太祖在开元建国之初便定下了“后宫不得干政”的铁律。为了防止外戚家族势大、倒逼皇权,明王朝自明仁宗朱高炽之后的所有皇帝,无论皇后还是嫔御,全都来自民间,鲜有出身贵族世家者。如此一来,无论皇太后还是皇后,她们一切权力的根源都只能出自于“老朱家媳妇”这一身份!可明太祖已经定下了“后宫不得干政”的祖制,所以明王朝皇太后的权力实际上是比较有限的,根本做不到后来清王朝慈安、慈禧太后那样“垂帘听政”,更别说是像吕后、武则天那样临朝称制了。

以明神宗朱翊钧的嫡母陈太后和生母李太后为例,她们手里握着年幼的明神宗,应该算是明王朝最有“权势”的皇太后了吧?但是,她们终究也没有能像清王朝的慈安、慈禧太后那样替儿子做主、“垂帘听政”!真正握着权柄的是谁呢?内阁首辅张居正和司礼监“大当家”冯保。那么,陈太后和李太后就没有权力了吗?非也!她们实际上充当了最后的“仲裁者”。什么意思呢?异姓大臣辅政有一个先天不足,那就是缺乏皇帝行使权力的“合法性”,他们只是“辅政”而不是“摄政”!辅臣之间或者辅臣与群臣之间一旦出现分歧,谁来拍板?这个拍板权显然是不能交给某位或者某几位辅臣的,否则辅臣尾大不掉,势必会倒逼皇权!汉王朝的霍子孟不正是反面典型吗?可皇帝还是个孩子,自然是无法做“仲裁者”的。那么,谁来拍板?只能是皇太后!换言之,明朝的皇太后并不掌握实际权力,即便在皇帝年幼的情况下,她们也只是替皇帝作出最后的拍板而已,无权参与具体决策和执行。

孙太后的情况实际上与陈太后、李太后也差不多,彼时明英宗被俘、皇帝没有了,能够作出“仲裁”的只有孙太后这位皇太后。于谦等人拥立郕王朱祁钰,另一帮朝臣支持年幼的皇太子朱见深即位,朝臣意见相左了!最后只能请示孙太后,由她作出“仲裁”、最终拍板!孙太后不愧为女中豪杰,她并没有拘泥于血缘,而是从战略大局出发、选择了支持于谦等人而放弃了自己的亲孙子皇太子朱见深。但是,孙太后能做的也只有拍板,具体执行她无权干预。所以说,提问者所谓孙太后将景泰帝扶上帝位其实并不准确,她只是最后拍板而已。这样的选择并不一定是出于真心,更多地还是出于政治和战略考量,这也是为何孙太后坚持要景泰帝即位后必须保留朱见深皇太子之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何孙太后不让景泰帝归政明英宗

前面说到了,明王朝的皇太后并没有天然的权力,她们只是在皇帝年幼或像明英宗那样被俘无法主政的情况下、替皇帝作出“仲裁”而已,并没有合法全面代行皇权的权力!景泰帝即位以后,明王朝已经拥有了一位可以直接亲政的成年皇帝,有了可以自己拍板的皇帝,皇太后的拍板权自然是要被收回的。换言之,自景泰元年起,孙太后已经没有太多实权了。

或许有人要说了,诚孝昭皇后张氏(张太后,明宣宗朱瞻基生母、孙太后的婆婆)、李太后,包括孙太后,在儿子成年掌权之后依然对其决策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这种说法是存在的,但明王朝的皇太后并无权干预皇帝决策,她们能做的只是通过皇帝遵循“孝道”的不得已以及血缘感情等向皇帝施压而已或者以亲情影响皇帝的判断。有一点却是非常明确的,皇太后不能绕开皇帝直接向内阁、六部下命令!景泰帝有自己的亲妈,孙太后不过嫡母而已。在景泰帝成为皇帝之后,她的影响力究竟还有多大?真的很难说,人是会跟随形势站队的,朝臣是跟着旧皇帝他妈还是新皇帝,不言而喻。所以说,别说是让景泰帝归政明英宗,就算让景泰帝放出明英宗,彼时的孙太后都做不到!景泰易储风波便是最典型的例证,彼时孙太后还活着,可是她根本无力改变朱见深被废的现实……连朱见深的皇太子之位都保不住,就更别说是让景泰帝归政明英宗了。

电视剧《大明风华》中不止一次出现孙太后批折子和下旨的场景。在清王朝慈安、慈禧太后身上或许会存在,但是在明王朝是不可能存在的!明王朝的皇后、皇太后是没有权力处理朝政的,就算皇帝年幼,也轮不上皇太后。这就是明王朝比清王朝先进的地方了,所谓后妃都来自民间、缺乏背景,没有强大的娘家背景,皇后、皇太后就算想干政,也未必斗得过那些出身贵族世家和科举考场的官员!这也是整个明王朝二百余年没有出现过慈安、慈禧太后那样“垂帘听政”的重要原因之一。


农民工歪说历史


孙太后不是不让,而是不能,有谁会不希望是自己的儿子当皇帝呢?

朱祁镇被俘

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做了一件不靠谱的事情,他想要御驾亲征瓦剌,一展雄风,让那些瞧不起他的人都对他刮目相看。

可事实上,朱祁镇并不善于打仗,只是听了王振的怂恿一时兴起罢了。

朱祁镇带着二十万大军和半朝文臣出发,走之前并未准备足粮草,到了半路朱祁镇就已经后悔了,心里打了退堂鼓,可瓦剌没给他机会。

在朱祁镇大军已经损耗大半,粮草供给不足之时,瓦剌大军来了,将朱祁镇大军包围在了土木堡,朱祁镇大败,自己也成为了唯一一个被俘的皇帝。


朱祁钰上位

朱祁镇被俘以后,大明朝庭乱作一团,国不可一日无君,况且瓦剌大军拿朱祁镇当着挡箭牌已经杀到北京城城下了。

此时大明朝庭有两种种声音,一种是让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登基,一种是推朱祁钰为帝。

以于谦为首的权臣派以“朱少疑国”为由不让当时才2岁的朱见深当皇帝,并极力劝说孙太后让朱祁钰主大事。

当时救大明是首要任务,孙太后最后不得不妥协,同意让朱祁钰监国,并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

此时的孙太后是不情愿让朱祁钰当皇帝的,只是同意让他监国,但是朱祁钰监国20天后就伙同于谦遥称朱祁镇为太上皇,自己摇身一变成为皇帝了。

景泰三年,朱祁钰废朱见深太子之位,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朱祁钰完全去背弃了与孙太后的盟约。可惜的是,朱见济当了一年的太子就去世了,此后朱祁钰再无儿子。


朱祁镇回归,朱祁钰坐大,孙太后无奈

1450年,瓦剌放朱祁镇回大明,朱祁镇以太上皇身份回归。

朱祁镇回来以后孙太后肯定是希望朱祁钰归还皇位的,是她没让朱祁钰还吗?是她没这个能力而已。

朱祁钰登上皇位后,坐镇指挥击退瓦剌军,保卫北京城有功,已得百姓拥护,再加上当时于谦掌握兵权,有全力支持朱祁钰,孙太后根本就没能力与其对抗。

再说了,孙太后一开始只是同意让朱祁钰监国,但后来朱祁钰摇身一变成为皇帝时孙太后尚束手无策,更何况朱祁镇回归时,朱祁钰根基已深了呢?


所以朱祁镇回来以后,孙太后只能是经常去看他,防着朱祁镇被杀,等待一个好的时机。

夺门之变中,石亨等人事先是取得孙太后的同意合支持的,所以孙太后一直在等的是这样的机会,她在夺门之变中应该是发挥了作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