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要選太子,問了兩個兒子一個問題,大清從此走向了衰敗

清朝歷代的皇帝都會讓最優秀的那個兒子當下一任的主人,但道光帝卻與眾不同,他在挑選皇儲的時候顯然看的不是他治國方面的能力,不然最後登基為帝的也就不會是奕詝(咸豐,慈禧丈夫)了,因為在眾多皇子裡,最脫穎而出的是皇六子奕訢,那麼當初奕詝到底是怎麼打敗能力出色的奕訢而得到道光帝認可的呢?


道光皇帝要選太子,問了兩個兒子一個問題,大清從此走向了衰敗


當初道光帝在奕訢與奕詝之間是糾結了很長時間的,一個德智體美勞全能,但是個性太過耿直,與文武百官根本沒辦法好好相處;一個性格沉穩,但事事都有點優柔寡斷,不夠大膽。要單純論執政能力的話,道光帝當然還是傾向於奕訢的,後來他漸漸年事已高,知道自己必須在兩人中間做出抉擇了,便把他們一起叫到了跟前,主要目的就是在他倆中間選出未來的太子,好繼承將來的大清基業。


道光皇帝要選太子,問了兩個兒子一個問題,大清從此走向了衰敗


道光帝假裝自己已經體力不支、時日無多的樣子,詢問他們假如繼承江山後,對國家目前的狀況有什麼要加以改善的方案。奕訢把自己的雄韜偉略都說了出來,樁樁件件似乎都很有可行性,頗有一國之主的風采。道光皇帝聽後心想:“要是把大清交給他,那麼一切都會不一樣吧”?道光這樣想著還挺滿意他的。


道光皇帝要選太子,問了兩個兒子一個問題,大清從此走向了衰敗


就在這時奕詝也說話了,他自知學識文采比不過奕訢,所以他沒有正面回答道光帝的問題,而是說了這樣一句話:“父皇您的身體一定會好起來的,您還要執政好多好多年,大清還輪不到我們這些小一輩的做主呢。”


道光皇帝要選太子,問了兩個兒子一個問題,大清從此走向了衰敗


道光帝一聽深受觸動,在權力面前,奕詝卻如此關心親人的身體,顯而易見比奕訢要更有人情味。百善孝為先,奕詝此舉在道光帝心裡留下了深刻印象,就這樣奕詝順理成章地得到了道光帝的賞識,成為了後來的咸豐帝。

當然,除了上面這個原因外,奕詝還有一個優勢是奕訢比不上的,那就是他的嫡出身份。奕詝是皇后所生,而奕訢的生母只是一名妃子。雖然奕訢的生母當時地位很高,已經當了皇貴妃,但皇貴妃畢竟不是皇后,奕訢還是庶出的皇子。


道光皇帝要選太子,問了兩個兒子一個問題,大清從此走向了衰敗


這樣看來奕詝這個皇位得來的算有些投機取巧了,道光帝的眼光也著實太不好了些,正是因為他對奕詝的錯誤判斷才導致大清從此走向了衰敗,並且受到了海上列強的欺壓。要是道光帝最後看中的是奕訢的話,不敢說大清會永久不敗,但至少還能延續幾年壽命吧。估計道光帝自己也沒想到這個嫡子會這麼無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