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节“空城计”:过年期间武汉的人非但没变少,反而更多了

随着2020年春节越来越近,春运抢票大战也日趋“白热化”。日前,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全力做好2020年春运工作的意见》,首次鼓励“反向春运”,推行回空方向列车票价优惠措施。

2020春节“空城计”:过年期间武汉的人非但没变少,反而更多了

《关于全力做好2020年春运工作的意见》

《报告》显示,北上广往年春节经常上演的“空城”现象或将有所缓解。武汉、成都、深圳等城市也进入反向春运前十。

种种数据显示,今天的中国很可能正在上演一场深刻的人口迁徙方式巨变。

武汉上榜“反向春运”热门城市前十

所谓“反向春运”是和传统春运”相对应的概念,传统春运是指年轻人回到老家和父母过年,而“反向春运”则指将家人接往所生活的大城市,或带家人外出旅行过年。

黄牛倒票、抢票外挂、好友加速……以往,每到春节,一票难求的焦虑就会如期而至。相比之下,反向票源充足且价格相对便宜,成为不少人的新选择。“反向春运”的流行,不仅减轻了春运期间“一票难求”的压力,还缓解了一二线城市的“空城”现象。

数据显示,我国铁路春运客流已连续4年增长9.1%左右。而反向春运客流,也正以每年9%左右的速度增长。到去年,交通运输部更是直接用“特征明显”4个字,来形容全国范围内的“反向春运”。

面对这种趋势,2019年春节,相关部门已有“实际行动”。国家铁路集团相关人员当时就曾表示,“铁路部门对部分非传统热门方向列车票价,采取票价打折优惠,最高达到6.5折,帮助更多的人团聚。”

有分析指出,“反向春运”的流向,表明中国人的乡土情结、迁徙方式正在发生深刻转变。“反向春运”背后,同样也是中国民众过年习俗和观念的改变:不再执着于“在哪儿过年”, 此心安处是吾乡。

值得注意的是,“反向春运”引发的关注,与近年城市间人才流向趋势,一定程度上形成“呼应”。往往是迁出的越多的城市,同时也是迁入最多的城市。

2017年前后,全国范围内的“人才争夺战”拉开大幕。巧的是,正是次年春节,“中国兴起‘反向春运’”等报道开始频现报端,热度逐年升高。从2018年春节“兴起”,到2019年春节“凸显”,再到今年春节前的“鼓励”……关于“反向春运”的用词,不断递进。

《报告》显示,“反向春运”热门城市前三名,分别是广州、北京、重庆,武汉排名第七。

2020春节“空城计”:过年期间武汉的人非但没变少,反而更多了

“反向春运”热门城市

如武汉、成都、西安等在“人才争夺战”中炙手可热的城市,多是中西部传统劳务输出大省省会,也是春运“正向客流”主要目的地。如今两年过去,这些城市已经成为许多人才的“新选择”。

今年春节,武汉还“空”吗?

以往过年期间,只要你曾经在除夕、初一出门走亲戚,就一定会被武汉空荡荡得几乎幻觉的街景震撼到。春运带走了这座人口千万大城市里的外来务工人群,带走了老家在广阔农村的人们,再算上出门旅行度假的人,武汉变得前所未有的空旷。

按照人口统计数据,武汉市1089万常住人口里,非户籍人口大概占22%,农村人口占21%,而户籍城市人口占56%。

换句话说,春节期间,如果平均每10个人里就有4个回老家过年,剩下的6个人里,还有一两个旅行去了,掐指一算:留在武汉的人数差不多是平时的一半。

但这种“空城”的情况正在逐年转变。

2020春节“空城计”:过年期间武汉的人非但没变少,反而更多了

春节期间的建设大道 (图源:HANS汉声)

2020春节“空城计”:过年期间武汉的人非但没变少,反而更多了

春节期间的中山大道 (图源:HANS汉声)

只要你在过年期间去各大商圈逛上一圈,就会发出灵魂拷问:“怎么还有这么多人?”不仅各大品牌门前挤满了排队买单的人,商圈里的餐馆也会排队排到你头昏眼花。尽管仍然有大量在校学生春节返乡,但实际上,武汉已经越来越不“空”了。

数据显示,自2017年武汉启动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就业创业工程”以来,共新增留汉大学生109.5万人,提前2年完成了原定计划。

武汉是全国重要的“生源地”,拥有89所高校和130余万高校在读生,但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毕业生热衷“孔雀东南飞”。2016年,武汉市人才净流入率为-0.4%。为扭转局势,“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于2017年启动。

最低年薪标准出台、巡回校招全年不断、人才安居工程落地、“全员落户、全家随迁、全时办理”推行,三年来,武汉祭出一系列人才新政,人才外流局面得到扭转。据统计,2018年,武汉市人才净流入率提升至19.2%,“人口年轻化指数”增幅居大城市第一位。

正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口、外来人口选择留在武汉,扎根在武汉,甚至把亲人接到武汉过年,武汉才能在今年的“反向春运”热门城市中排名前十。

2020春节“空城计”:过年期间武汉的人非但没变少,反而更多了

春节期间的光谷广场C出口 (图源:HANS汉声)

区域发展趋于平衡 湖北外出人员持续回流

“反向春运”的流行只是中国人迁徙方式转变的一个特征,另一个更重要的特征是,春运总客流量从过去的高增长回落到近乎零增长。

例如,2018年的春运,全国总客流量罕见地出现负增长,总计29.7亿人次,相比2017年的29.8亿略有下降。其中,下降比较明显的是公路客流,总计为24.8亿人次,同比下降1.63%。

到2019年春运,全国总客流量为29.9亿人次,虽略有所反弹,但也称得上接近零增长了。

可以说,从2017年开始,全国春运总客流量基本停止增长,部分沿海省份客流量开始有所下降。铁路虽然仍旧一票难求,高速依旧到处拥堵,但抢票难度以及拥堵态势,完全不如以往。

与全国总客流停涨趋势一致的是,部分沿海省份客流已经出现负增长。

数据显示,从2014年到2015年,春运总客流从36亿人次直接跌到28亿人次,堪称断崖式下滑。

春运总客流量停增,背后的原因想必很多,但最根本的那个原因一定是区域发展更平衡了,或者说,中西部地区有钱了,“孔雀东南飞”不再是唯一选择。

早在2018年,就有媒体发现多个中西部省份出现人口回流的现象。其中,湖北省2017年全省流动人口为660万人,流入人口为157万人,比上年增加8万人。流出人口为491万人,比上年减少6万人。

另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报告,近年来,跨省流动人口的比例开始缓慢下降,省内跨市流动的比例则缓慢上升,市内跨县流动则变动较小。

意思就是,中国人好像越来越不喜欢跨省流动,更愿意省内流动了,而省内流动的去向只有一个,那就是省城,这也是近年来如武汉这样的强省会普遍崛起的根本原因。

一方面是“反向春运”的兴起,一方面是春运总客流量接近零增长,这二者都在反映中国人的迁徙方式正在发生巨变。

一是北上广深外来人口对所在城市的获得感、认同度显著增加,过年不再等同于回老家,把父母接到大城市的新家,也是一种过年方式。这意味着中国流动人口正在从高流动性走向低流动性,候鸟式的生存方式也许将成为历史。

二是区域发展更平衡了,伴随着强省会的崛起和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工作机会明显增多,“孔雀东南飞”不再是唯一选择,省内流动增加,跨省流动减少,中国人的选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

光谷梦想定位为光谷众创门户,以媒体和专业咨询为两大核心,为创业者提供媒体推广、BP咨询、 课题研究,政策申报、投融资为一体的创业服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