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王子落難”——貴州茅臺、格力電器、通策醫療、東阿阿膠

我一向認為,“王子“(優秀企業)一時“遇難”是投資的三大機遇之一(其它兩個機遇是整體大熊市、長牛股階段性深度調整之時),如果這種機遇抓得好,在投資中就容易取得超額收益。然而,理論上說說容易,若真刀實槍地去幹可能就是另外一回事兒了。因為,果真面對“王子”(優秀企業)一時“遇難”時,我們又往往容易犯“疑心病”,進而導致自己舉棋不定,甚至最終喪失良機。

那麼,為什麼我們容易犯“疑心病”呢?

因為,每每此時市場上總是充斥著一些“鬼故事”,並且這些“鬼故事”還常常“主導”著我們的大腦思考(此時,可能人的智商容易降低)。

這裡,不妨再回憶一下我曾經歷過的幾個實例。

實例一:貴州茅臺

2012年-2013年,貴州茅臺不僅遭遇到了塑化劑風波,更為“要命”的是在強力反腐風暴下,茅臺被市場普遍視為“腐敗酒”的代名詞,進而被拉下神壇。

當時的主流輿論,即流行的“鬼故事”是什麼呢?

一是一些白酒資深專家斷言,茅臺的高增長已經成為歷史(此時,專家們出來說說,也特別容易顯得“資深”);

二是太多的財經媒體認為,茅臺若想回暖幾乎沒有可能,白酒已經是夕陽產業了;

三是一些經銷售商和終端零售商也預測,普茅重回千元價位將難上加難(當時市場上確實是900多元的普茅賣不掉的)。

我想,經歷過當時那種“可怕”情況的人,一定會是印象清晰地記著這樣的“鬼故事”的!

面對股價一浪接一浪的下跌,投資者本來心裡就可能沒有譜兒,再加之這種種“鬼故事”的傳播,更是疑上加疑,深度患有疑心病了。此時,如果不是有著自己非常獨立的、非常清晰的思考,有強大的內心,又怎麼會敢於去“挽救”這個落難的“王子”呢?!

時間進入到2018年10月29日,茅臺因為三季報不符合所謂的預期,於是當天開盤跌停。當時,甚至連投資界的一些“意見領袖”都發出悲觀失望的觀點。你面對當時大單封住跌停,並伴有“嚇人”的“鬼故事”,又怎麼能夠做到淡定“揮杆”呢?!說實在的,在當時那種“誠惶誠恐”的形勢下,做出勇敢的揮杆動作完全是可以用“悲壯”兩個字形容的!

當然,今天我們是看到了,“兩岸猿聲中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貴州茅臺的股價“一騎絕塵”,千元以上的“股王”地位似乎今天已經坐得穩穩的了!

投資“王子落難”——貴州茅臺、格力電器、通策醫療、東阿阿膠

實例二:格力電器

如果說在我大A股蒙受“冤假錯案”和各種非議最多、時間最長的,可能非格力電器莫屬了,因為近十年來,“天花板”的質疑一直如鬼影般地伴隨著格力電器。

時間進入到2015年,格力收入實現977.45億元,同比上年1378億元,減少29.04%;利潤實現125億元,同比上年142億元,下降11.46%。用今年市場的“流行語”來說,這是實實在在地“爆雷”了!於是格力發展觸及“天花板”的這個“鬼故事”又流行起來,結果當年的股價從高點跌幅60%以!

當面對業績一時“爆雷”,股價又在腰斬以上之時,你是不是敢於通過自己的獨立判斷,勇於買入或者加倉呢?

說實話,當時做出這樣的動作同樣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當你真的將自己的真金白銀往裡扔時,手不抖動就算是一條英雄好漢呢!

就是那年,作為總裁的董明珠自己就往裡面扔了很多的銀兩,並且還“公開號召”投資者買格力電器的股票。

自然,後來的事實自然又是清晰可見了。粗算一下,格力電器的股價自15年低點至今天上漲已經3倍以上。事實再一次證明,當時的“鬼故事”又一次沒有阻擋住格力電器前進的腳步!

投資“王子落難”——貴州茅臺、格力電器、通策醫療、東阿阿膠

實例三:通策醫療

2017年,通策醫療因為“高價增發”被市場質疑而失敗,於是股價“一落三千丈”。跌至22元多的價位之時,股價從2015年的高點,下跌近60%。於是一些媒體又開始講起了“鬼故事”(至今我仍然懷疑一些財經媒體的小編是不是僅僅會寫些花團綿簇的文章,而從來就不懂投資),我記憶最深的是一家叫“麵包什麼經”的自媒體,還挖掘其“祖墳”三尺,將通策醫療的前世今生歷數一遍,並質疑呂董事長的誠信與人品。總之,滿大街的牙科診所,做口腔的還會能夠做到多大出息?!這是當時市場上的普遍看法。

當然,今天我們又是看到了,在經過過“至暗時刻”的2018年,通策醫療的股價勇創新高;在今年前牛後熊、令人糾結的市場行情下,通策醫療的股價又上漲106.45%!

投資“王子落難”——貴州茅臺、格力電器、通策醫療、東阿阿膠

怎麼樣?以上這些實例,其曲折程度是不是可以當成精彩小說來讀?實際上,絕不僅僅侷限於以上三個實例,可以說,在我大A股,這樣精彩的故事時不時地就上演著。

我讀《華為傳》時,看到任正非在評價華為時曾經說過,華為算不上偉大企業(當然也可能有些自謙),只能算是成長企業,因為華為還沒有經過大的磨難(儘管其創業之初是如此的艱難),而世界上大凡偉大的企業均是經歷過很多週期與磨難的(大意)。我認為,這話真是精闢之至。其實據我的觀察,且不要說偉大的企業,就是退而求其次,算得上優秀的企業也是需要經歷很多磨難的。一家企業之所以稱得上優秀,並不僅僅表現在其順風順水之時,相反,反而是看其經歷磨難之後的韌性與反彈力。而且這樣的“磨難”可以說多種多樣,比如,經歷週期的低谷、經營舉措的失當、突遇政策的調整甚至被錯殺,等等,不一而足。此時,深度患有“勢利眼症”的市場先生,自然不再會青睞這樣“落難”的企業,哪怕它再具有“王子”的優秀品質,也不再會暗送秋波。毫無疑問,這給理性的投資人常常提供投資良機。

過往的事實已經成為“事後諸葛”,空洞的理論說教也缺乏實戰意義。或許例舉“現在進行時”的事例,才更具有挑戰性。

東阿阿膠

比如,東阿阿膠今年半年收入下降36.69%、利潤下滑77.62%,引起市場輿論譁然,稱之為“落難”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那麼,此時市場上又流行著一些什麼樣的“鬼故事”呢?諸如,“水煮驢皮說”,“民智開化說”,“管理層愚蠢說”,等等,又是不一而足。總之,在有關財經網絡論壇上,阿膠黑們十分雀躍,可謂黑聲一片。

事實求是地說,阿膠過來一味提價模式,造成今天渠道混亂、壓貨嚴重、競爭過度,不能不說是管理層經營舉措失當,或者說是“人禍”。那麼,東阿阿膠是否還有未來呢?換句話說,它究竟是“王子”一時遇難,或者原本就是個披著“王子”外衣的“青蛙”呢?

行為經濟學和實驗經濟學的先驅、美國人丹尼爾·卡尼曼,將我們人類的思考模式分為直覺型思維模式與分析型思維模式,即是說,我們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為了節省大腦的分析時間,常常是利用直覺型思維模式,比如,我們平時的言和行,大多數情況下是依靠這種直覺思維模式來運行的。然而投資的不易之處,就在於我們要時時地規避這種直覺思維模式,而要啟動那種分析型思維模式。

好,我這裡就運用自己的“分析型思維模式”來思考一下:

1、東阿阿膠的品牌“勢能”還在嗎?

任何品牌一旦侵入消費者的心智,有時就是不可救藥的,從某種程度上講,這才是一種高層次的壟斷。而且從消費者的心智來講,認知就是事實。我們要看到世界本來的樣子,而不是自己眼裡的世界。從這個角度來思考,顯然,東阿阿膠作為滋補國寶的第一品牌,其“勢能”仍然是存在的。

2、東阿阿膠的產品是否仍然會被部分人消費呢?

我以前的文章中談起過,阿膠產品依其藥品、保健品、禮品等屬性,仍然是被小部分消費者認可的。只是其價格不親民,導致一些過去的消費者遷移到其它品牌,消費人群小眾。從最近東阿阿膠出廠的新品看,其一方面保持自己的高端地位,同時也有向中低端滲透的跡象。

3、阿膠這個行業是逐步走向繁榮的,還是萎縮的?

據有關資料,現有行業規模400億,從整個行業數據來看,這個品類近些年是走向繁榮的,至少沒有萎縮。

根據山東阿膠行業協會統計資料,阿膠行業現有產能約為15000噸左右,年產量約為6000噸,銷量基本與產量相同。市場規模從2013年196億元,增長至2017年395億元,四年的時間規模實現了翻番。預計,2018年市場規模將達到440億元。

4、當下的估值如何呢?

單純地看賬務報表已經沒有意義了。據半年報,第二季度利潤虧損2億,分析其原因:二季度收入5.99億,比去年同期12.9億,下降53.57%,但二季度的銷售費用3.04億、管理費用8034萬、研發費用5024萬,合計4.36億,同時,第二季度營業總成本8.1億元,比去年同期10.62億,減少23.78%,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58.04%,下降至二季度的31.28%,顯然這是因控貨所致,並不是常態。

一道簡單的計算題:當下東阿阿膠市值211.90億,如果未來給予15倍市盈率(正常經營後,這個估值並不高),則需要14.13億利潤支撐。

那麼,未來東阿阿膠等渠道出清之後,還能夠年賺14.13億元嗎?

5、公司回購情況如何?

截至7月末,公司累計回購6174237股,合計成交金額227337663.91元,以此計算,回購均價36.82元。

公司擬回購7.5億至15億元,回購最高價格不超過45元。目前已回購2.27億,尚餘5.3億~12.7億。

雖說,公司回購並不能作為我們投資的決策主要依據,但是畢竟是可以作為重要參考的。

我想,如果以上五條根本邏輯理清楚了,想明白了,對東阿阿膠的未來究竟是個“王子”,還是最終淪落成個“青蛙”,就當有個大致清楚的答案了。

當然,一千個人眼裡會有一千個林妹妹,也會是一千人眼裡有一千個賈寶寶的,所以,未來的答案究竟是什麼,還需自己做出清晰、理性的判斷。當然,前提就是別聽當前的那些“鬼故事”,至少不要被這些“鬼故事”迷亂了自己的心智(要小心這些鬼故事會自己的智商降低為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