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國有多大?它為什麼會分裂?

王超行俠仗義


蒙古帝國多大?蒙古很大,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強大的陸權帝國。

從蒙古第一代大汗成吉思汗到第五代大汗忽必烈期間,蒙古帝國一直在擴張,到成吉思汗滅亡南宋後達到了頂峰。

1.成吉思汗去世前的蒙古帝國,蒙古本部,西域之地、中亞花剌子模、西夏舊地,金朝黃河以北地區,東北大部,都是蒙古帝國的領土,期間成吉思汗伐金、滅西夏、滅西遼、滅花剌子模,攻伐東歐。

2.窩闊臺大汗去世前的蒙古帝國,蒙古攻滅金國,滅東夏國,征服吐蕃,第二次西征,徹底掃蕩東歐。

3.蒙古第四代大汗蒙哥大汗去世前的蒙古帝國,攻滅南宋,南征南宋,第三次西征,掃蕩波斯、阿拉伯帝國。

4.忽必烈時期的蒙古帝國,蒙哥死後,弟弟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位,最終忽必烈取勝,成為蒙古第五代大汗,而後忽必烈攻滅南宋,蒙古帝國的領土達到頂峰。


忽必烈時期的蒙古帝國版圖到達頂峰,但是此時蒙古帝國已經是瀕臨分裂,其直接原因是忽必烈因為通過受到蒙古貴族質疑的忽裡臺大會上臺,而後武力擊敗了阿里不哥,因此“得位不正”,所以忽必烈後來就乾脆廢除了忽裡臺大會的蒙古大汗推舉制度,採用漢族的傳承製度,但這樣也造成蒙古帝國封國之間的獨立,蒙古大汗的合法性備受質疑的情況下,蒙古帝國的分裂就不可避免了。

忽必烈直接造成蒙古帝國的分裂

但是從根本上說蒙古帝國的分裂是必然的,這是蒙古傳統導致的,蒙古帝國採取的傳統嫡子分封制度,就是隻要是正妻所生,都有資格繼承封地和兵馬,正式按照這樣的傳統,蒙古帝國最早有了察合臺汗國、金帳汗國、窩闊臺汗國,後來又有了伊兒汗國,而這些汗國也是採取這種分封制度,比如成吉思汗長子朮赤一系的金帳汗國境內又有著自治程度很高的白帳汗國、青帳汗國等。

蒙古人在攻伐擴張幾乎是天下第一,但是在治理國家,維持長治久安上,顯然是落後的。


大東北的小豆包


蒙古帝國,是西方對後蒙古人建立的政權的統稱,其真實的國號為“大蒙古國”,或“蒙古汗國”,國運162年。

帝國世界排位屈居第二

蒙古帝國,是成吉思汗及其後繼者以30多萬軍隊,通過50多年四方征戰,先後滅亡40多個國家,征服720多個民族,消滅各國軍隊人數超千萬,征服各民族人口總數超6億,於1206年春在斡難河(今鄂嫩河)河源建立起來的強大國家。

帝國版圖:橫跨歐亞大陸,穩定時期面積超3500萬平方千米(或有爭議);最強時期面積超4500萬平方千米(亞洲陸地面積4400萬),佔世界土地面積的22%,是前蘇聯的1.5倍。

帝國人口:超1億人。

帝國世界排位:根據吉尼斯世界紀錄等官方機構以及國際史學界的說法,大英帝國排位第一,蒙古帝國排位第二(或有爭議)。

正如《三國演義》開篇之語:“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蒙古帝國分裂的導火索是蒙哥汗的意外身亡,而點燃導火索的火種則是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火拼,但是造成兄弟不合的根源卻是蒙漢文化理念的分歧。

分裂的導火索

1258年末,蒙哥汗率領蒙古軍抵達合州(重慶),由於合州治所釣魚城物資準備充分,防禦嚴密,連續攻打近5個月,仍舊難以攻克。因此,有宋朝降將向蒙哥獻計,只需留少量兵力圍困釣魚城,其餘主力可沿長江東下,水陸並進趕到湖北,與忽必烈大軍會師後,接著以優勢兵力直搗南宋都城汴梁,便可以最短的時間滅亡南宋。

然而,當時的蒙古人倡導的是“逢戰必前、逢戰必勝”,如果臨戰不勝而退,則會被視為恥辱。為此,蒙哥親赴戰場前線進行督戰,結果不幸被守城宋軍發射的飛石擊中,當場喪命城下。

由於蒙哥汗的意外身亡,死前又沒有遺囑和遺言,從而導致大蒙古國“群龍無首”,也進而成為點燃蒙古帝國分裂的導火索。

點燃導火索的火種

正在鄂州一帶與南宋作戰的忽必烈,突然得知哥哥蒙哥汗死亡,正在他猶疑之時,忽然又傳來坐鎮蒙古族地的阿里不哥已打算召集族人會商稱汗。

忽必烈心下大驚,當即與南宋停戰議和,馬不停蹄,連夜趕回開平(內蒙古多倫)。

1260年5月,忽必烈在東道諸王塔察兒宗王及漢人儒臣的擁護下,召開集會稱汗。

同年6月,消息傳到阿里不哥耳中後,則在阿速臺、玉龍答失、海都等宗王的支持下,於大蒙古國都城“哈拉和林”召開“忽裡勒臺“大會,即大汗位。

為了得到宗王勢力的支持,忽必烈默許了察合臺后王阿魯忽及八剌、朮赤后王別兒哥、六弟旭烈兀等王國各自封地的合法統治權,造成蒙古帝國進一步分裂。

後來4年,忽必烈與阿里不哥兄弟二人相互攻伐。1264年,阿里不哥兵敗投降。

1271年,忽必烈建立“大元”,或“大汗帝國”。但是,窩闊臺汗國君主海都卻對忽必烈非常敵視,並與察合臺汗國結成同盟,曾一度攻佔漠北的哈拉和林。不久,原本支持忽必烈的金帳汗國君主忙哥帖木兒又突然“反水”,反而支持海都與忽必烈對戰。雖然忽必烈取得了最終勝利,但是窩闊臺汗國、察合臺汗國、金帳汗國卻成為了三個實際的獨立政權國。

所以說,由於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兄弟倆爭奪汗位,成為直接點燃蒙古帝國分裂的火種。

火種的製造者

雖說蒙哥的死是蒙古帝國的導火索,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兄弟倆爭奪汗位是點燃導火索的火種,但是蒙漢文化的分歧卻是火種的“製造者”。

蒙哥時期,蒙古人都實行的是成吉思汗當年的治國思想,但是忽必烈卻非常崇尚漢文化,推行漢法、任用漢人、改變蒙古人的遊牧傳統文化等。期間,雖然許多蒙古貴族都修建了各自的宮殿,但是他們又在宮殿旁邊支起了帳篷。由此可見,蒙漢文化在相互融合中,不斷產生火花,進而孕育出了內鬥的“火種”。

因此,“導火索”、“火種”和火種的“製造者”三者組合在一起,才最終點燃蒙古帝國四分五裂的這枚“炸彈”。


祥子談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以後,並沒有太久,所謂的蒙古帝國就分裂了。

1259年,蒙古帝國名義上的大汗蒙哥時候,他的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發生了內訌,爭奪大汗的寶座。

兩個人各有自己的支持者。

到1264年,阿里不哥被忽必烈擊敗。但是,阿里不哥的支持者窩闊臺汗國的海都和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都不服忽必烈。

只有伊爾汗國表示支持忽必烈。

由此,窩闊臺汗國、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從蒙古帝國獨立出去,不再聽從忽必烈的命令,雙方一致交戰到忽必烈失去後多年。

這與伊爾汗國雖然表示支持忽必烈,但由於距離中國太遠,實際上也是出於獨立的地位。

這就是蒙古帝國分裂出來的四大汗國。

就領土來說,四大汗國均不小於元朝。

直到元成宗時代,由於幾國混戰導致蒙古人實力大為削弱,已經逐步失去對汗國的控制,才決定停止戰爭。

窩闊臺汗國對元朝表示歸順,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也承認元成宗鐵穆耳是全蒙古的大汗。

然而,這只是形式上的,四大汗國已經成為獨立的汗國,同元朝分庭抗禮,互相敵對。

所以地跨歐亞的蒙古帝國根本就是偽命題,不存在的。

至於蒙古帝國分裂的原因,非常簡單。

所謂成吉思汗的兒子們其實就是一個個汗國的皇帝,掌握軍政大權。

成吉思汗時代,都曾經因朮赤不服從命令,一度試圖派兵剿滅他。

然而,成吉思汗畢竟是老子,幾個兒子多少還要聽話。

但成吉思汗死後,掌握軍政實權的各個大汗不可能甘願做別人的手下,獨立是必然。

其實,早在窩闊臺時代,他就不容易控制他的幾個兄弟和侄子,更別說以後了。


蒙古的這種制度,其實就是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翻版,內訌是必然。

薩沙再多說四大汗國的地盤:


金帳汗國是成吉思汗大兒子朮赤的地盤,最初是在今天的俄羅斯的鹹海、頓河、伏爾加河一帶的欽察草原。然後,朮赤的子孫不斷西征,輕鬆殺入歐洲,重創波蘭、匈牙利。由此,版圖擴大了好幾百。

全盛時期,金帳汗國除了原有地盤,還佔據佔有東歐和中歐地區(至多瑙河)。

金帳汗國是當時世界上領土最大的幾個國家之一。

察合臺汗國是成吉思汗二兒子察合臺的地盤,最初就是西遼舊地,包括新疆天山以南、北路與裕勒都斯河和瑪納斯河流域及今日阿姆河、錫爾河之間的中亞河中地區(最強時由阿爾泰山至鹹海),是雄踞新疆和中亞的強大國家。

窩闊臺汗國是三兒子窩闊臺的地盤,最初是額爾齊斯河上游和巴爾喀什湖以東地區,以哈拉和林(今烏蘭巴托西南)為大帳常駐地。因為窩闊臺是成吉思汗的繼承人,也是蒙古帝國第二任大汗,所以他控制了蒙古的本土,進而攻打中國,消滅了金國。

然而窩闊臺壽命不長,很快死掉,繼承者貴由酗酒多度,上臺1年就死。

蒙哥成為蒙古帝國第四代大汗。然而蒙古不是窩闊臺一族的後裔,雙方逐步交惡。蒙古開始追殺窩闊臺後裔,試圖控制蒙古本土。

同時,蒙哥繼續南征,征服了大半個中國,但在四川釣魚城戰死。

蒙哥死後,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爭奪皇位。窩闊臺汗國後裔分為兩派,有的支持忽必烈,有的支持阿里不哥。

結果忽必烈戰勝阿里不哥後,吃掉了窩闊臺汗國的部分地盤。

這邊察合臺汗國也來佔便宜,將窩闊臺汗國殘餘地盤吃掉。

由此,1309年窩闊臺汗國解體,是四大汗國中最早消失的汗國。他的地盤蒙古本土被元朝佔領,其他其餘多被察合臺汗國吞併。


伊兒汗國同上面3個汗國沒有什麼聯繫。

它是在蒙古人西征中東,建立的汗國。

汗國領土遼闊,東起阿姆河和印度河,西面包有小亞細亞大部分地區,南抵波斯灣,北至高加索山。大體包括今天的伊朗、伊拉克等中東大部分地區,向東到阿富汗,向西到土耳其。


薩沙


鐵木真於13世紀初建立的蒙古帝國,疆域面積巔峰時期約為3300萬平方公里,疆域橫跨歐洲和亞洲大陸,在人類世界歷史上,是僅次於大英“日不落帝國”巔峰時期的3550萬平方公里,疆域面積排名世界第二的大帝國。

下圖 蒙古帝國分裂圖

蒙古帝國的分裂,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

1 疆域太大,中央控制力弱

蒙古帝國的疆域廣闊,包含的民族眾多,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文化,彼此之間的矛盾等都多。蒙古攻佔的中亞和歐洲這些地方,並沒有很好的去經營和管理,而是讓這些地方的人們臣服於蒙古帝國,向朝廷納貢即可。再考慮古代的交通和蒙古帝國的疆域,朝廷對帝國遠疆的控制力很弱,離心離德的情況早已出現。

下圖 蒙古帝國建立者 成吉思汗

2 禍起蕭牆的大汗皇位爭奪戰

成吉思汗死仍然希望將自己的蒙古帝國分封給兒子們來統治,以便維持血緣系統的純正和家天下的理念,但是這位帝國的分裂埋下了禍根。1259年,大漢蒙哥在進攻南宋的釣魚城的過程中,被南宋人殺死。四大漢國與元之間獨立性增強,聯繫紐帶變弱,最後導致徹底決裂。忽必烈1260年最先稱汗,這引起了阿里不哥的強烈不滿,也在同年稱汗,蒙古帝國分裂。除了伊爾汗國支持忽必烈以外,其他的汗國都支持阿里不哥。蒙古帝國徹底分崩離析了。

下圖 忽必烈

下圖 阿里不哥

3 蒙古領土擴張的勢頭減弱

遊牧民族蒙古族,在領土擴張的過程中,上下一心,同仇敵愾,所向披靡。但是隨著“家大業大”,擴張的意圖達到極限後就會開始衰弱,這個時候長期積累的內部矛盾就會突顯出來。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多子爭奪皇位的現象屢見不鮮,蒙古帝國也是如此,最後導致蒙古帝國分崩離析。

以上就是蒙古帝國分裂的原因,鋼鐵長城都是從內部崩潰的。


寶劍鋒


我是方圓,文史專欄作者,歡迎關注我;

大蒙古帝國是由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於十三世紀創立的,創立之初,大蒙古帝國的領土面積僅限於蒙古草原,但是在後面的征服擴張中,領土逐漸變大。公元1294年,蒙古帝國的領土面積達3300萬平方公里,佔到全世界土地面積的22%之多。

但是不幸的是,這樣廣闊的領土在成吉思汗去世後就被分裂出去了!

(大蒙古帝國版圖)

關於蒙古帝國的分裂,嚴格來說應該有兩次。

第一次分裂是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後,將其領土進行劃分,分別由自己的四個兒子繼承,即長子朮赤、兒子察合臺、三子窩闊臺、幼子拖雷。

這在成吉思汗看來,只要將領土分別敕封給四個兒子,那麼他們之間就不會有什麼爭端,並且還能互相幫助。但是事實證明,他們不僅沒有互幫互助,反而相互征討。

蒙古四大汗國的出現,並不是作為鞏固大蒙古政權的有利方式,而是大蒙古帝國分裂的開始。

(大蒙古帝國的四大汗國版圖)

第二次分裂則是忽必烈和其幼弟阿里不哥的汗位之爭。

公元1259年8月11日,蒙哥汗突然暴斃身亡,而關於蒙哥汗的死,一說死於霍亂,一說死於痢疾,一說死於箭傷。但無論是哪一種,蒙哥汗的突然離世,對當時世界的格局有著極大的影響。

其中最主要的便是旭烈兀統率的蒙古大軍第三次西征被終止,以及大蒙古帝國的分裂!

(蒙哥汗像)

蒙哥汗去世後,正在南宋前線的忽必烈急忙趕回了北方,準備繼承大汗之位。

從正統性來說,忽必烈並不具備爭奪汗位的優勢,但是忽必烈有著強大的實力。所以,在少數人的支持下,忽必烈便自立為大汗。雖然阿里不哥更具有正統性,但既然帝國出現了兩個大汗,那隻能通過武力來決定誰才有資格當上大汗。

最後自然是忽必烈取得了最後勝利。

公元1264年,忽必烈成功奪得汗位以後,原本屬於大蒙古帝國的朮赤后王封地、察合臺后王封地、窩闊臺后王封地和忽必烈之弟旭烈兀的封地取得了事實上的獨立地位,而後分別成立了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利汗國。

此刻的四大汗國雖然名義上隸屬於“大蒙古帝國”的附屬國,但實際上它們早就被分裂了出去,可以說幾乎不沾邊。

(忽必烈像)

直到在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大元帝國”,蒙古國則改名為“大元大蒙古國”之後的33年後,即公元1304年元成宗時期,四大汗國的大汗才承認元朝的宗主地位。不過分裂已經形成,想要在重合也不可能了!

以上便是大蒙古帝國的分裂史簡述;歡迎關注作者,瞭解更多有趣的歷史小知識!


方圓文史


主要原因是蒙古選大汗的制度造成的,按照蒙古的部落規則,大汗去世後,所有蒙古貴族都要參加庫裡勒臺大會,共同推舉新的大汗。


在成吉思汗去世時,指定了三子窩闊臺為他的接班人,就是新任的蒙古大汗。但是即使有成吉思汗的指認,要成為接班人就位大汗,仍需要通過庫裡勒臺大會推舉的程序。在推舉成吉思汗繼承人的庫裡勒臺大會上,蒙古貴族就發生分歧,一派效忠於成吉思汗擁立窩闊臺,一派根據幼子守家的蒙古習俗和四子託雷的戰功能力,擁立四子託雷,兩派爭執不下。經過激烈爭執,吵了幾個月這個大會也沒開完,最後是託雷主動站出來表示聽從成吉思汗的旨意,擁立窩闊臺繼任蒙古大汗。


等到窩闊臺去世後,矛盾更加激化,託雷的後代和窩闊臺的後代激烈爭奪汗位,最後蒙哥繼任蒙古大汗,而窩闊臺的後人拒絕承認。真所謂父母亡兄弟爭,這時的蒙古貴族誰也不服誰,尤其是成吉思汗四個兒子的後代,各自成立汗國,也不再尊重蒙古共同的大汗。

蒙哥去世後,弟弟忽必烈自稱蒙古大汗,仿效漢人建立大元,而有一支蒙古貴族始終不承認忽必烈的汗位,即使被擊敗也誓死不從。這時遠在中亞西亞歐洲的蒙古貴族見忽必烈建立中原王朝,也逐漸脫離汗國統治自立,蒙古自此徹底分裂。


小義老師扯歷史


蒙古帝國在全盛的時候,土地非常遼闊。當時整個亞洲大陸基本上都是蒙古的,再加上歐洲部分地方。蒙古帝國分裂的最大原因就是因為大汗蒙哥意外戰死,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爭位,最終蒙古帝國分裂。




實際上我覺得,蒙古帝國的分裂,一方面是由於他的土地實在是太大了。至少比中國最強盛的時代的土地要大得多,想想在古代中國,由於土地比較大,所以管理起來事實上並不是很方便。有時候地方中央陽奉陰違,當中央實力越來越弱,不能掌控地方的時候,往往就是分裂的時候。



而蒙古帝國的土地比中國要大得多,管理起來只會更加困難,而且在成吉思汗臨終的時候,似乎就已經埋下了蒙古帝國分裂的種子。當時除了蒙古帝國之外,還建立了四大汗國,分別由他的4個兒子掌管。成吉思汗遺命由三兒子窩闊臺繼承大汗之位,但是又根據蒙古的習俗將最多的軍隊留給了小兒子拖雷,這自然就會引起各方的矛盾和不滿。



在窩闊臺死後,窩闊臺和察合臺一系走的比較近,而金帳汗國的拔都和託雷的後代走的比較近,雙方可謂是針鋒相對。在窩闊臺一系衰微後,金帳汗國的拔都支持託雷的兒子蒙哥當上了大汗。這個時候蒙古還算是統一,只不過察合臺和窩闊臺一系的人已經有些離心離德了。



但是一次意外,蒙哥在攻打南宋的過程中陣亡。結果蒙哥的兩個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爭奪大汗之位,阿里不哥依靠草原的傳統由蒙古王公大臣們選為新的大汗,但是忽必烈實力更為強大,最終擊敗了阿里不哥,奪取了蒙古的汗位。但是忽必烈這一行為違反了蒙古的草原傳統,所以被很多蒙古人視為是叛逆。趁此良機,其他的汗國都脫離蒙古帝國,而忽必烈對此也無可奈何。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來,因為忽必烈違背了草原的傳統,最終給了其他汗國以理由脫離了蒙古帝國,所以導致了蒙古帝國的分裂。而在此之前,蒙古各大汗國,事實上都已經貌合神離了,這一次只不過是給了他們一個正當的理由,讓他們正式分裂而已。


天龍論史


蒙古帝國?那就是成吉思汗時期唄。那他的地盤可是不小,雖然當時他在中國也就是佔了漠南到長城以北,可是往西邊去可是打下不少土地的。從中國西北到中亞東部都是他的地盤,後來連巴基斯坦、印度、伊朗都是他的地盤。為什麼會分裂?蒙古文化很落後,他的政治體制大概也就是相當於中國春秋時期。成吉思汗死後,他的兒子們就把他的地給分了,雖然不叫諸侯割據,可是實際上也差不多。後來,到了再下一代,那就更加分裂。這其中最強大的也就是忽必烈一撮,佔據了中國和東南亞北部,包括漠南。漠北和忽必烈的大元其實應該說是屬於聯邦性質,並不是完全的一族。其它地盤都被忽必烈的叔侄們各自割據出去了,他們都比較弱,逐漸被原住民又把地盤搶回去了。漠南、漠北蒙古的最後決裂是在辛亥革命時期,漠南接受溥儀退位,然後建立共和制;而漠北是不支持共和,他們支持君主立憲制。最後的結局雖然是共和制勝利了,卻也是給內、外蒙分裂定下了基調,最終導致外蒙借外力獨立。到此,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國最終徹底瓦解,後代們退縮回大漠南北,又回到了歷史的原點。


看北京看中國看世界


實際上,蒙古帝國這個概念,也是後來學者提出來的,當時並不存在。應該是大蒙古汗國。元朝建立後,施行雙國名“大元大蒙古國”。

鼎盛時期,包括包括元朝與四大汗國。其前身是大蒙古國,再往前是遼代的蒙兀汗國。蒙兀汗國滅後三十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也可蒙古烏魯斯(即大蒙古汗國)。

在第一次西征之前,成吉思汗確定了窩闊臺作為自己汗位的繼承人,按幼子守灶制度將蒙古草原本部留給了拖雷。把長子朮赤分到了最遠的欽察草原,建立欽察汗國。次子察合臺則統領中亞,建立察合臺汗國。


大蒙古國的面積,準確的說法應該在2300萬平方公里。


但還有說法是三千到四千多平方公里,相當於兩個俄羅斯了。帝國四至,都到了海邊。東邊是太平洋,北邊是北冰洋,南邊是南海,西邊是黑海。

不過,這也是最鼎盛時期的面積。而且也有水分存在,比如西伯利亞很多地方是無人區,本來就是無主之地,開發的也很晚,被算進來純屬湊數。

即使如此,蒙古帝國也無損於世界大帝國的稱號。

而這也註定了蒙古帝國的分裂。原因有三:

第一, 成吉思汗本身就是草原上的異類。

常年的廝殺互鬥,才是草原的長期狀態。而成吉思汗憑藉自身實力,將各個部落統一在一個旗號之下,其中不僅有蒙古各部,還有很多是突厥語民族。草原上這樣的統一局面是從突厥之後,很久沒有出現過的。而蒙古作為遊牧民族,有“人口多了就分群”的習俗。年長的兒子出去單過。留下最小的兒子侍奉父母並分得最多的財產。蒙古帝國的分裂也是延續了遊牧民族的家庭傳統。


第二, 統治者民族文化落後,人口太少,必然會被同化。

蒙古人統治下的疆域,人口達到一個億。而蒙古大軍第一次出征之後十五萬人。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人口數量極其懸殊。蒙古帝國疆域廣闊,並沒有那麼有效的辦法去治理和管轄。也必然造成分派到各地的蒙古人改變信仰風俗,被當地人通化。這也導致了蒙古各個汗國彼此之間的隔閡。

第三, 忽必烈也是一個異類。

蒙哥去世,忽必烈自行稱可汗,西北諸王盟誓譴責忽必烈。忽必烈也就無法按照正常程序,召開忽裡臺大會。只能憑藉武力得到的大家的承認。蒙古的傳統被打破。他建立元朝,按照漢人的禮法制度行事。忽必烈奪得汗位後,原屬蒙古帝國的朮赤后王封地、察合臺后王封地、窩闊臺后王封地和忽必烈之弟旭烈兀的封地取得了事實上的獨立地位。分別成立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利汗國。

總之,蒙古人本來就沒想過什麼分裂不分裂。從成吉思汗分封四子領地時,就是沿襲草原傳統:分群。


參習處


蒙古帝國僅就領土面積來看,應該是世界歷史中的第一大帝國了,具體有多大,不如看圖。然而有些圖也有爭議,譬如有的圖將元帝國領土一直向北延伸到北極圈,將大片凍土都包括進來,似乎不太恰當。

一、蒙古帝國不等於元帝國,然而元朝皇帝自認為是整個蒙古帝國的大汗,卻不被蒙古王公廣泛承認

蒙古帝國自成吉思汗初創,到他兒子窩闊臺汗時達到極盛,此時已經有分裂的苗頭了,窩闊臺一死,分裂便不可避免的發生了。這種分裂在貴由汗、蒙哥汗統治時期越演越烈,到忽必烈與他弟弟阿里不哥爭奪蒙古大汗之位時,就演變為完全的分裂了。忽必烈一直自認為是蒙古帝國的大汗,卻不被蒙古王公所廣泛承認,蒙古各汗國實際各行其事,忽必烈只能在元朝控制範圍內行使權力,還建立了一個模仿漢族政權的元帝國。但忽必烈的蒙古大汗地位也有汗國是承認的,譬如他弟弟旭烈兀建立的伊兒汗國就是承認的,但伊兒汗也只是口頭承認而已。

二、蒙古汗國分裂出的帝國和汗國,所謂的四大汗國是怎麼回事?

除了元朝,蒙古汗國分裂出了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以及伊爾汗國。說是分裂,不如說是成吉思汗生前就是這樣安排的。因為成吉思汗認為,世界無比廣大,蒙古戰無不勝,他的兒子都能夠通過戰爭成為一地之王。成吉思汗和他的大皇后孛兒帖有四個兒子,長子朮赤、次子察合臺、三子窩闊臺、幼子拖雷。這四個兒子彼此間並不和睦,成吉思汗並非是勸和他們的關係,而是讓他們自己去征服領土,各當各的王。正因為如此,朮赤及其後代征服了俄羅斯及東歐一帶,建立了金帳汗國。而察合臺、窩闊臺分到了西域、中亞一帶的土地。伊兒汗國,是拖雷的兒子旭烈兀征服兩河流域一帶建立的。四大汗國與其說是分裂,不如說是成吉思汗就是這樣安排的,他讓他的子孫後代散在各地,去當各自的王。

三、當成吉思汗在世時,蒙古各地的王公都是他的子孫、部將,自然不可能分裂,成吉思汗一死,圍繞著蒙古大汗的繼承問題,分裂的苗頭已經出現

這裡面有一個大問題是,成吉思汗的四個嫡子都很厲害,但因為一些特殊原因,讓四兄弟面對大汗的高位時矛盾很深。首先說長子朮赤,因為大家都懷疑他是孛兒帖被蔑兒乞人擄去後才懷上的,不是成吉思汗的親生兒子,因此最受排擠,然而朮赤認為他幾個弟弟從才能上比不過他,對汗位是不願意放棄的。而老二察合臺性情暴躁,屢屢和朮赤發生巨大沖突,卻和他三弟窩闊臺關係較好。正因為如此,看似好脾氣的窩闊臺實際上對汗位最有野心。最後說到幼子拖雷,蒙古風俗和中原不一樣,流行著“幼子守灶”的制度,拖雷繼承了成吉思汗大部分的直屬軍隊和將領,實力最強,因此他對汗位也是不肯放棄的。

有一天,在朮赤與察合臺的劇烈相爭中,察合臺主動說出自己願意放棄汗位繼承權,而來歷不明的朮赤更該放棄,他願意輔助自己的弟弟窩闊臺。就這樣,在蒙古王公的共商中,窩闊臺繼承大汗之位的事兒被明確下來,但卻從此埋下了蒙古汗國分裂的隱患。

四、喪失大汗繼承權的朮赤遠封裡海附近、鬱鬱而終,從此朮赤系的子孫和察合臺、窩闊臺系的子孫產生隔閡。而拖雷在窩闊臺繼位後不明不白死去,拖雷系的子孫也和察合臺系、窩闊臺系貌合神離。

窩闊臺繼位之初,就發生了波折。因為拖雷實力龐大,擁護拖雷的蒙古將領不承認窩闊臺的繼承權。而拖雷自己,也默不作聲。最終,在成吉思汗幼弟、以及察合臺的全力支持下,拖雷才被壓了下去。後來,發生了拖雷不明不白而死的事情。拖雷死後,窩闊臺想進一步控制拖雷留下的軍隊,強逼拖雷遺孀唆魯禾帖尼嫁給自己的兒子貴由,但這個聰明的女人沒讓窩闊臺得逞。這個女人,後來號稱四帝之母,他的四個兒子是:蒙古帝國大汗蒙哥、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伊爾汗國開國君主旭烈兀、被蒙古王公會議推戴的蒙古大汗阿里不哥(後來敗給忽必烈)。

窩闊臺時期,又組織起所謂的“長子遠征”,朮赤、察合臺、窩闊臺、拖雷各系的長子共同率軍遠征俄羅斯等地,在這其中,窩闊臺之子貴由和朮赤之子拔都又產生了巨大矛盾,而拖雷之子蒙哥卻和拔都交好。當窩闊臺突然病死,貴由急著趕回去繼承蒙古大汗之位,拔都已經完全控制了新徵服的領土。

貴由急著要討伐不從命的拔都,卻被唆魯禾帖尼出賣,據說征途中的貴由不明不白被毒死(傳說是拔都乾的)。拔都擁護蒙哥繼承蒙古大汗之位,但察合臺系和窩闊臺系都不同意,就這樣,蒙古帝國第一次大分裂。

五、第一次大分裂後,又發生了第二次大分裂,源於拖雷兒子們的爭鬥

蒙哥汗戰死釣魚城,圍繞著蒙古大汗位,蒙古各王公再次騷動起來。結果留在蒙古本部的阿里不哥被蒙古王公們推為大汗,而不符合蒙古慣例的忽必烈也自立為大汗,於是兩兄弟打了起來,蒙古帝國再次大分裂。

總體來說,分裂後的四大汗國和元朝彼此都有幹仗,各汗國內部也是為了奪位混戰不斷。察合臺系、窩闊臺系總體是反元朝的,伊爾汗國和金帳汗國和元朝關係相對較好。各汗國之間彼此混戰,扶助對方反對勢力的事情,乃至於顛覆對方政權的事情屢屢有發生,到最後各汗國更是分裂成一個個小的王公領地,直到煙消雲散。

這就是蒙古帝國分裂的大概情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