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神”王翦功高震主,却为何能躲过秦始皇的杀害?

文史砖家


王翦是战国时期的名将,他与廉颇、李牧、白起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其中白起是王翦的同朝长辈,王翦出山后,曾被人誉为“第二个白起”。

有着“常胜将军”之称的赵国名将李牧,都被王翦用反间计灭了。也有后人说,不是赵国庸腐,真正开干,王翦未必是李牧的对手,但终究还是以胜败定高低吧。

秦始皇能统一天下,离不开这两个人:王翦、李斯。这两个人一文一武,那是相当厉害的。

秦国在列国中,并不是最强大的国家,它能统一六国,除了秦始皇的魄力,那就是因为这两个人的智谋和勇猛了。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征战中,王翦基本都亲自统帅上阵,征战沙场所向披靡,一路凯歌!

王翦绝对的是秦始皇的福将,尤其是扶持秦始皇上位后,灭掉吕不韦、嫪毐一伙内乱,帮秦始皇稳定了内政。

随后,他开始帮秦始皇开疆辟土,驰骋沙场。

直到打楚国的时候,那时的王翦年纪有些老了。

在攻打楚国前,秦始皇开朝廷会议,问大臣们若要打下秦国要多少人马,王翦就说要六十万,而李信说只要二十万就够了,结果秦始皇认为王翦终究是老了,就认同了李信的低成本做法,派了李信和蒙括出征。

这时王翦认为秦始皇信不过自己,就有点不高兴,借口生病就告老还乡了。

不久,李信带的二十万兵马,被楚国打的落花流水,骨干将领也折损了很多,大败而归!这是秦国统一霸业征程里败的最惨的一次。

秦始皇非常愤怒,立马亲自去找王翦,表达了歉意,请王翦出战。

可这时,王翦却开出了条件,他除了要求秦始皇给足六十万兵马外,还要求大量的金银珠宝和良田。这让秦始皇非常意外,心想王翦竟然是这样一个没格调的人,但迫于形势,秦始皇就答应了王翦的要求!

很多同僚都深知秦始皇的为人和手段,为王翦这样的讨价还价行为担心,但王翦则心有成足,不作过多解释。

王翦一出马,带着秦始皇的家底六十万兵马,攻破楚国,并斩杀楚国将领于蕲,一年后把楚王也给俘虏了,完全拿下了六国之一的楚国。

王翦接着再战,一直到拿下燕国时,就请辞隐退了。秦始皇想挽留,他执意说自己确实老了,现在有了这些财富,他也知足了。王翦自此归隐,得以善终。

当初秦始皇请他出战时,他的这种讨价还价行为,被同僚认为是祸根,秦始皇必然会秋后算账;而在王翦认为,这是福根。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因为他太了解秦始皇啦!王翦一代名将竟然为了钱出战,说出去本来就是身份掉价的事。

这样一来,秦始皇则会认为王翦只是为了钱的一个俗人,根本没有争权夺利的野心,因此王翦反而是安全的。

不得不说,王翦是一个心理学家,对人性心理把握的如此准确,也难怪战场上没有对手了!

如题,这就是“战神”王翦功高震主,却能躲过秦始皇杀害的原因了,其实他只是功高并没有“震主”。


历史小地主


秦王嬴政想要灭楚的时候,王翦已经岁数不小了,当时朝中有位年轻的将军李信,扬言要20万灭亡楚国。

秦始皇转头问王翦,需要多少兵马灭楚?

王翦略微思考,说,楚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非60万灭不了楚国。嬴政哈哈一乐,说,王将军看来是老了,于是就派李信带领20万人马灭楚。

王翦至此告老还乡,交出了所有兵权,但是前线的噩耗让王翦的退休生涯延了期。

李信兵败,折损大部分兵马,楚国反守为攻,大兵压境。

嬴政懵了圈,悔不该听李信,赶紧请王翦出马,王翦此时已经开始为自己的善终谋划了。

他向嬴政提出了两个要求,如果答应了他才出山,嬴政急的不行了,行啊,别说两件,20件都行啊。

王翦说:“第一件事,我要60万兵马。”嬴政说:“好,这个同意。”当即拨了60万人给王翦。

“第二件事,我想要一大堆的金银财宝,还有肥沃的良田!”王翦眼睛里放着光。

嬴政差点栽了个大跟头,说:“老将军你这是要闹哪样?寡人要是得了天下,还能缺了你钱花吗?”

王翦没出息的一乐,说:“我这是想让家里人过得舒服一点。”

嬴政当然同意了,赐给老将军金银财宝,良田美妾。

部下都不解,说老王将军您这人老了,咋还这么没出息了呢?

王翦则说,我这是要大王放心我带着他的老底出兵啊,贪图富贵的将军,我王会喜欢的。

结果王翦率领大军,一举灭掉楚国,虽然是功高震主,但却在嬴政称帝后,依旧能够得到始皇帝的信任。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明离子


很多人都有一种误解,一种关于秦始皇非常残暴、实行暴政甚至滥杀无辜的误解。其实不然,关于秦朝实行暴政的说法主要受秦二世的影响。秦始皇虽然好大喜功,建造骊山墓和修筑长城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但是绝不是滥杀功臣的代表,秦始皇对有功之臣是很好的。所以,为秦朝统一立下汗马功劳的王翦没被杀害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别说王翦,蒙恬、蒙毅、李斯等有功之臣在秦始皇当政时期都没有遭到杀戮。这倒不是说秦朝或者秦始皇多么善良,主要因为作为一位英明的君主,秦始皇清楚的知道:王翦、蒙恬、蒙毅、李斯等人是大秦朝的中流砥柱,是大秦朝的基石,他们是忠于大秦朝的,是不会有谋反作乱之心的,杀害他们等于自掘坟墓,秦始皇不会这么做的。当然,谁也想不到:二世胡亥竟然如此愚蠢,残害忠良、屠戮宗室,被赵高玩弄。秦二世自断臂膀,最终也为自己的作死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杀害忠臣和功臣是秦二世这头猪犯的错,与秦始皇无关,不能把杀害功臣这笔账算到秦始皇身上。千古一帝秦始皇竟然生了这么一个连普通人的智商都比不上的笨儿子,真是天大的讽刺!


历史的重量


王翦作为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他破邯郸,消灭燕、赵 大破项燕,攻灭楚国,南征百越,为秦国的统一霸业立下汗马功劳。

个人认为,秦始皇放过王翦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秦始皇对待自己的臣子一向宽容,因为他知道,如果没有这些骁勇善战的将军与这些谋略超群的文臣们,他也并不能成为这开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国家,所以,秦始皇的宽容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与他对比,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开国皇帝便不然了,不过这也是后话,在这里便不再多作阐述。



第二,王翦自己有着卓越的政治意识,他他谨慎的性格注定了他善终的结局。他善于以不变应万变,这才有了“以逸待劳”这一充满智慧的一计。他深知作为君王都会有着将领“功高盖主”的警惕性,于是他便尽力的去消除秦始皇心中的顾虑,在伐楚时便请求赏赐田地,在秦始皇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当他攻下燕都之后,迅即上表告老还乡,直接退出秦国的权力中心。

第三,王翦的功绩不一定就真的能够危及到秦始皇的地位,秦始皇作为强秦的最高领袖,他也有着自己的雄韬伟略,他有着属于自己的骄傲,知道自己的臣子不犯自己的逆鳞,他是很高兴看到自己的将军们为大秦帝国开疆扩土的。而很显然,王翦也是一个知进退的人,他能够总结前人的经验,用求赐恩赏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可谓是高明。



第四,无端杀将必将寒了秦国将士的心。前有白起的冤情,使得秦昭襄王背负错杀忠臣的历史污点。而秦始皇明白,如果自己做了那种事情,在诸军将士看来,与秦昭襄王无异,军士不知所奉何军,以此而动摇军心。这种事情也是秦始皇不愿意看到的。

其实,总的来说,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君臣双方都懂的退让,而且秦始皇的心胸确实也相对开广,这才没有发生白起赐死于杜邮亭那样的悲剧。


妙龄老翁谈历史


我最近正好在研究战国时期的历史,我来回答一下。

“战神”王翦功高震主,却为何能躲过秦始皇的杀害?因为他懂得大局意识。

大局意识自古至今都是杰出人物的优点,注重运筹帷幄才能做一番事业。上到国家帝王统治一方,下到平民百姓过日子,只有眼界宽了,看的才远,才明白天地有多大。今天,我们通过秦朝大将王翦(音同剪)父子的故事,一起了解一下大局意识是如何的重要。

当前形势:功劳太大,秦王已经害怕他会造反

王翦是战国时期秦国著名战将,被誉为秦国第一大将。王翦年轻时候就是秦始皇的侍从,平日最好武艺军事。秦始皇亲政后,平定内部嫪毐、吕氏不稳定因素后,开始征战六国。

秦始皇十一年,王翦初露锋芒,率兵攻下赵国9座城池。十八年再次攻赵,与赵国一号名将李牧对峙,成功使用离间计让赵临阵换将,成功灭赵。十九年,领兵直接攻进燕国都城。二十二年,王翦之子王贲带兵水淹大梁城,逼魏王投降,魏国覆灭。二十三年,王翦领60万秦军攻楚,击杀楚国名将项燕,次年擒楚王。自此,王翦灭赵、燕、楚,其子王贲灭魏、齐,这对父子灭了六国中的五国,

如此军功,即使没有谗臣进言,任何一个皇帝打内心里也会忌惮,这就是功高盖主。以王家在军中威势和能力,如果产生反叛心理,整个国家将要立刻天翻地覆,一夜间秦国易主也是可能的,你说秦王怕不怕?

大局出发:把矛盾和光芒转移,悄悄站在阴影里

秦二十三年,时间来到灭六国最后一步,这也是最难的一步。秦始皇问群臣,需要多少兵能打败强大的楚国?秦始皇问王翦:你怎么看?王翦说:如果让我领兵,不够60万人,没办法成功。李信将军年轻气盛,已被几场胜利冲昏头脑,立刻请缨:我愿意带20万秦军扫平楚国。秦始皇立刻重用李信伐楚,

王翦随即告老还乡。

以当前王家战功太过显赫的形势,如果王家带兵伐楚:赢了,有风险。如果输了、平了或出了差错,秦王和其他朝臣必定拿此事直接端掉整个王家。想打赢,必须要60万吗?不是。王翦要60万士兵一方面是求稳,如果他去一定要赢,所以越多越好。一方面王翦故意漏出缺点,让秦王有更多的选择,最好不要选择王家,请其他将领出出风头,转移一下光芒。王翦明白,如果一直走在巅峰、走在众人之前并不一定是好事。除非是皇帝,否则任何一个在你上面的人都可以轻松的除掉太过耀眼的你。

做真实的下属:越完美的人越不受君主信任。

可惜事与愿违,李信伐楚大败,损失7个都尉(每个都尉统领1万余人)。秦始皇亲自乘车去王翦老家请他出山,答应出兵60万。王翦被逼无奈,只能答应。出兵当日,在文武百官送行的所有人面前,王翦不断向秦始皇索要田地、房宅,以“为子孙多存些基业”为由狮子大开口,秦始皇微笑的全部都答应。启程后,还没走出领地,王翦又五次派使者回去跟秦始皇要田要地。就连下属都觉得,这王老将军是不是疯了?王翦却说:

秦王多疑,现在全国的士兵都由我统领。我多要些钱财田地,坚称为子孙着想,秦王才能相信我只在乎钱财,而不会拥兵自立。

王翦看清了当前的形势,用自己的缺点、自私换取秦王的信任。这信任确实比发誓效忠要强百倍,之后他与项燕在边境对峙一年时间,期间不论其他朝臣怎么诬陷王翦拥兵自重、故意拖延战局,秦始皇都不相信,仍然支持王翦的策略。最终,项燕失去耐心,被王翦找到破绽一举攻破。破楚后,王翦虽然被封侯,但是他立刻上书告老还乡,不论秦始皇如何劝,他都坚持退隐。

至此,助秦灭五国的大将成功隐退,得了善终。相比战国期间被逼叛秦的章邯、被陷害冤死的蒙恬、被反间计斩杀的李牧、被丞相记仇的白起,王翦的下场真的好了千倍百倍。历史告诉我们,纵使有惊天才能,看不明形势,不懂大局,认不清自己处境,定会失败。


一道知衡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主要是王翦有一定的政治头脑,知道如何保命。

另外,也是秦王有用人的能力,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王翦曾经掌握秦国重兵,但并不居功自傲,也不肆意妄为。

王翦还有两个行为:

第一,主动减少秦王的疑惑。

秦军被楚军击溃以后,秦王亲自到频阳去访王翦,请他领兵攻打出国。

王翦统帅秦国几乎所有主力共60万出征。

有意思的是,期间王翦不断向秦王索要田地、房屋、奴仆之类,说要让自己养老,还要给子孙留些遗产。

秦王一一同意。

因为此举形同敲竹杠,而王翦从来不是贪财之人,副将蒙恬就很疑惑。

王翦笑着告诉蒙恬:秦国的兵马几乎都在我的手上,大王怎么可能完全放心呢?想要要赏赐说明我胸无大志,没有反叛的心理,至少贪财而已。这可以消除秦王对我可能产生的猜疑。

第二,急流勇退。

王翦从不抓权,这让秦王非常放心。

王翦大军打垮40万楚军,最终消灭了出国,又占领吴越之地。

随后,王翦立即主动要求告老还乡,解除兵权。

秦王自然大喜,认为王翦没有反叛的意图,给予重赏和信任。最终王翦也是善终。

就是因为王翦很聪明,他的儿子王贲、孙子王离也都被秦朝重用。

而战国四大名将其余的廉颇、李牧、白起都没有好下场。其中白起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却因为居功自傲,最终被秦王赐死。真倒霉啊。


萨沙


王翦根本不用躲,因为秦始皇根本没杀过功臣。

嬴政在统一之前和统一之后,都没有对功臣开过杀戒。

统一之前,嬴政处理过两件和功臣有关的事情,一件及时修正,一件不得已而为之。

嬴政因为宗室借郑国“疲秦”计划的推波助澜,一怒之下发布逐客卿令,其中也包括李斯这样的功臣,李斯冒死写《谏逐客书》,才使嬴政冷静下来,及时收回成命,避免了秦国史上一次重大的国策失误。只是赶,没有杀。

嫪毐发动兵变,嬴政平叛后,因为事情牵扯到相父吕不韦,嬴政也只是剥夺其相权,吕不韦因此饮鸩自尽。只是收回权利,没有杀。

统一之后,秦始皇各路功臣各司其职,才使得始皇帝建立的国家制度和国策,深深的影响到后世千年的中国。

统一天下后,王翦因为年老体衰,归隐田园,其子王贲封侯,蒙恬帅30万大军戍边,北击匈奴。

李斯在统一后强化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车同轨,字同文,统一度量衡,这些制度都对后世影响深远。

秦始皇对于六国贵族也没听采取杀伐的措施,都给与安置善待。

所以,在对待功臣和敌国贵族上,秦皇其实开了个好头,没有卸磨杀驴,大杀功臣,这方面后世的很多皇帝真的不如始皇帝。

所以,生活在始皇帝时代的功臣贵族们,相对来说还是非常幸运的。


布衣之徐


王翦,战国末期的秦国名将,和白起、李牧、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出身低微,从低层做起,做事沉稳,有谋略,被白起看中,推荐给了秦昭王。

王翦在秦始皇时期才得发光,战国七国,他和儿子灭了除韩以外的其他五个,为秦始皇荡平六国立下奇功,王翦一生不仅战功显赫,足智多谋,更为重要的是他懂得为臣,为官之道,懂得如何保全自己,不居功自傲。

秦始皇生性多疑,王翦每建奇功,就去讨封赏,这样是告诉秦始皇自己不想谋权篡位,只想要钱财富贵。



在他成功征楚之后,深知自己功高盖主了,所以主动告老还乡,而秦始皇好大喜功,所以赶紧急流勇退。人不是神,很多人在辉煌的时候很容易得意,一得意就会忘形,忘形就会受到君主的忌惮,就会把自己处于危险之中。而王翦总会在辉煌的战绩面前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十分谨慎,从不居功自傲。这是他得以善终的一大原因。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跟那个时候的统治者有很大的关系,要放在刘邦和朱元璋的手里面,十个王翦也得死。秦始皇是非常自信的一位帝王,他十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对自己手下的将领也多有善待,蒙恬等将领也是得以善终。


致史明鉴


王翦,乃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王翦生存的年代,正是秦国开始灭六国的年代。除韩之外,其余五国皆为王翦父子所灭,可见王翦之强。不过王翦最强的地方还不在这,王翦最强的地方在于其晚年得到了善终。纵观秦国的前几代,商鞅、白起之类功高震主的人都没得到什么好下场,那么王翦是如何躲过秦始皇杀害的呢?下面是分析。

王翦深谙为臣之道

自古功臣难善终,要想功成身退,臣子既不能有非分之想,还要懂得把握分寸,让君王放下对你的猜忌。而王翦正是此道高手。

当时秦国已经消灭了三晋,正准备攻打楚国。嬴政召集群臣商量灭楚大业,李信认为二十万大军即可,而王翦坚持要六十万大军。

这里我认为王翦并非不能以更少的兵消灭楚国,而是为了像嬴政表明一个态度,自己已经老了,没有雄心壮志了,不需要对自己设防了。

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乡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而嬴政确实是这么想的,于是派了李信前往,结果大败。嬴政又不得不重新任用王翦出兵六十万伐楚。这时候的王翦再次表现出他高超的智慧,不仅在出征前再三讨要美田良宅,而且在出征之后还再三请求赏赐。

王翦的这些行为,只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而已。而嬴政应当也是能够看出王翦意图的,因此才能放心让王翦领兵前往。

由此可见,王翦深谙为臣之道。他十分了解秦王嬴政,又十分懂得作为一个臣子应当表现出什么,这也是他能够功成身退的一个重要原因。

秦始皇千古一帝,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不需要做出残害功臣的事

说了王翦的自身原因,再来看看外部原因,即秦始皇为什么不诛杀王翦。

说起秦始皇,虽然大家能够想到的大概就是“暴政”,“焚书坑儒”,而他确实不是什么心慈手软之辈,但是他却从不杀有功之人。

无论是嫪毐,还是吕不韦,都是因为犯上作乱,忘记了自己为臣的本分,才被秦始皇处死的。反观秦始皇时期功勋卓著的臣子,都仍然被秦始皇委以重任。比如北击匈奴的蒙恬,出谋划策的李斯,在秦始皇在世之时,都身处高位,颇受信任。

由此可见,秦始皇虽性格残忍,但是对有功之臣善待有佳。这也是王翦能够功成身退的另一个重要愿意。

结语

综上所述,关于“战神”王翦功高震主,却为何能躲过秦始皇的杀害?我认为既有王翦深谙为臣之道的缘故,也有秦始皇善待功臣的缘故。因为王翦懂得分寸,不居功自傲,所以秦始皇对他很放心。又因为秦始皇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虽性格残忍,却从不滥杀功臣,所以王翦才能够全身而退。


云轩谈史


王翦、白起二人天壤之别,岂可相提并论?

王翦可不是杀神。

秦发源地甘肃,陕西不过是当年东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后,丰镐(西安)被犬戎杀得片甲不留。

秦国发源地在甘肃天水,秦公墓在甘肃陇南礼县大堡子山。

秦攻破丰镐(西安),赶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阳。

秦王仁厚,讲究不战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秦王灭六国,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几个?

人屠白起败坏秦王名声,被秦王直接赐死。

秦王嬴姓赵氏,秦王杀白起是为赵报仇;白起死后,秦王四十年未攻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