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神”王翦功高震主,卻為何能躲過秦始皇的殺害?

文史磚家


王翦是戰國時期的名將,他與廉頗、李牧、白起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其中白起是王翦的同朝長輩,王翦出山後,曾被人譽為“第二個白起”。

有著“常勝將軍”之稱的趙國名將李牧,都被王翦用反間計滅了。也有後人說,不是趙國庸腐,真正開幹,王翦未必是李牧的對手,但終究還是以勝敗定高低吧。

秦始皇能統一天下,離不開這兩個人:王翦、李斯。這兩個人一文一武,那是相當厲害的。

秦國在列國中,並不是最強大的國家,它能統一六國,除了秦始皇的魄力,那就是因為這兩個人的智謀和勇猛了。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征戰中,王翦基本都親自統帥上陣,征戰沙場所向披靡,一路凱歌!

王翦絕對的是秦始皇的福將,尤其是扶持秦始皇上位後,滅掉呂不韋、嫪毐一夥內亂,幫秦始皇穩定了內政。

隨後,他開始幫秦始皇開疆闢土,馳騁沙場。

直到打楚國的時候,那時的王翦年紀有些老了。

在攻打楚國前,秦始皇開朝廷會議,問大臣們若要打下秦國要多少人馬,王翦就說要六十萬,而李信說只要二十萬就夠了,結果秦始皇認為王翦終究是老了,就認同了李信的低成本做法,派了李信和蒙括出征。

這時王翦認為秦始皇信不過自己,就有點不高興,藉口生病就告老還鄉了。

不久,李信帶的二十萬兵馬,被楚國打的落花流水,骨幹將領也折損了很多,大敗而歸!這是秦國統一霸業征程裡敗的最慘的一次。

秦始皇非常憤怒,立馬親自去找王翦,表達了歉意,請王翦出戰。

可這時,王翦卻開出了條件,他除了要求秦始皇給足六十萬兵馬外,還要求大量的金銀珠寶和良田。這讓秦始皇非常意外,心想王翦竟然是這樣一個沒格調的人,但迫於形勢,秦始皇就答應了王翦的要求!

很多同僚都深知秦始皇的為人和手段,為王翦這樣的討價還價行為擔心,但王翦則心有成足,不作過多解釋。

王翦一出馬,帶著秦始皇的家底六十萬兵馬,攻破楚國,並斬殺楚國將領於蘄,一年後把楚王也給俘虜了,完全拿下了六國之一的楚國。

王翦接著再戰,一直到拿下燕國時,就請辭隱退了。秦始皇想挽留,他執意說自己確實老了,現在有了這些財富,他也知足了。王翦自此歸隱,得以善終。

當初秦始皇請他出戰時,他的這種討價還價行為,被同僚認為是禍根,秦始皇必然會秋後算賬;而在王翦認為,這是福根。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因為他太瞭解秦始皇啦!王翦一代名將竟然為了錢出戰,說出去本來就是身份掉價的事。

這樣一來,秦始皇則會認為王翦只是為了錢的一個俗人,根本沒有爭權奪利的野心,因此王翦反而是安全的。

不得不說,王翦是一個心理學家,對人性心理把握的如此準確,也難怪戰場上沒有對手了!

如題,這就是“戰神”王翦功高震主,卻能躲過秦始皇殺害的原因了,其實他只是功高並沒有“震主”。


歷史小地主


秦王嬴政想要滅楚的時候,王翦已經歲數不小了,當時朝中有位年輕的將軍李信,揚言要20萬滅亡楚國。

秦始皇轉頭問王翦,需要多少兵馬滅楚?

王翦略微思考,說,楚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非60萬滅不了楚國。嬴政哈哈一樂,說,王將軍看來是老了,於是就派李信帶領20萬人馬滅楚。

王翦至此告老還鄉,交出了所有兵權,但是前線的噩耗讓王翦的退休生涯延了期。

李信兵敗,折損大部分兵馬,楚國反守為攻,大兵壓境。

嬴政懵了圈,悔不該聽李信,趕緊請王翦出馬,王翦此時已經開始為自己的善終謀劃了。

他向嬴政提出了兩個要求,如果答應了他才出山,嬴政急的不行了,行啊,別說兩件,20件都行啊。

王翦說:“第一件事,我要60萬兵馬。”嬴政說:“好,這個同意。”當即撥了60萬人給王翦。

“第二件事,我想要一大堆的金銀財寶,還有肥沃的良田!”王翦眼睛裡放著光。

嬴政差點栽了個大跟頭,說:“老將軍你這是要鬧哪樣?寡人要是得了天下,還能缺了你錢花嗎?”

王翦沒出息的一樂,說:“我這是想讓家裡人過得舒服一點。”

嬴政當然同意了,賜給老將軍金銀財寶,良田美妾。

部下都不解,說老王將軍您這人老了,咋還這麼沒出息了呢?

王翦則說,我這是要大王放心我帶著他的老底出兵啊,貪圖富貴的將軍,我王會喜歡的。

結果王翦率領大軍,一舉滅掉楚國,雖然是功高震主,但卻在嬴政稱帝后,依舊能夠得到始皇帝的信任。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很多人都有一種誤解,一種關於秦始皇非常殘暴、實行暴政甚至濫殺無辜的誤解。其實不然,關於秦朝實行暴政的說法主要受秦二世的影響。秦始皇雖然好大喜功,建造驪山墓和修築長城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但是絕不是濫殺功臣的代表,秦始皇對有功之臣是很好的。所以,為秦朝統一立下汗馬功勞的王翦沒被殺害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別說王翦,蒙恬、蒙毅、李斯等有功之臣在秦始皇當政時期都沒有遭到殺戮。這倒不是說秦朝或者秦始皇多麼善良,主要因為作為一位英明的君主,秦始皇清楚的知道:王翦、蒙恬、蒙毅、李斯等人是大秦朝的中流砥柱,是大秦朝的基石,他們是忠於大秦朝的,是不會有謀反作亂之心的,殺害他們等於自掘墳墓,秦始皇不會這麼做的。當然,誰也想不到:二世胡亥竟然如此愚蠢,殘害忠良、屠戮宗室,被趙高玩弄。秦二世自斷臂膀,最終也為自己的作死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殺害忠臣和功臣是秦二世這頭豬犯的錯,與秦始皇無關,不能把殺害功臣這筆賬算到秦始皇身上。千古一帝秦始皇竟然生了這麼一個連普通人的智商都比不上的笨兒子,真是天大的諷刺!


歷史的重量


王翦作為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他破邯鄲,消滅燕、趙 大破項燕,攻滅楚國,南征百越,為秦國的統一霸業立下汗馬功勞。

個人認為,秦始皇放過王翦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秦始皇對待自己的臣子一向寬容,因為他知道,如果沒有這些驍勇善戰的將軍與這些謀略超群的文臣們,他也並不能成為這開創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集權國家,所以,秦始皇的寬容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與他對比,中國歷史上的許多開國皇帝便不然了,不過這也是後話,在這裡便不再多作闡述。



第二,王翦自己有著卓越的政治意識,他他謹慎的性格註定了他善終的結局。他善於以不變應萬變,這才有了“以逸待勞”這一充滿智慧的一計。他深知作為君王都會有著將領“功高蓋主”的警惕性,於是他便盡力的去消除秦始皇心中的顧慮,在伐楚時便請求賞賜田地,在秦始皇面前暴露自己的“弱點”。當他攻下燕都之後,迅即上表告老還鄉,直接退出秦國的權力中心。

第三,王翦的功績不一定就真的能夠危及到秦始皇的地位,秦始皇作為強秦的最高領袖,他也有著自己的雄韜偉略,他有著屬於自己的驕傲,知道自己的臣子不犯自己的逆鱗,他是很高興看到自己的將軍們為大秦帝國開疆擴土的。而很顯然,王翦也是一個知進退的人,他能夠總結前人的經驗,用求賜恩賞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態度,可謂是高明。



第四,無端殺將必將寒了秦國將士的心。前有白起的冤情,使得秦昭襄王揹負錯殺忠臣的歷史汙點。而秦始皇明白,如果自己做了那種事情,在諸軍將士看來,與秦昭襄王無異,軍士不知所奉何軍,以此而動搖軍心。這種事情也是秦始皇不願意看到的。

其實,總的來說,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君臣雙方都懂的退讓,而且秦始皇的心胸確實也相對開廣,這才沒有發生白起賜死於杜郵亭那樣的悲劇。


妙齡老翁談歷史


我最近正好在研究戰國時期的歷史,我來回答一下。

“戰神”王翦功高震主,卻為何能躲過秦始皇的殺害?因為他懂得大局意識。

大局意識自古至今都是傑出人物的優點,注重運籌帷幄才能做一番事業。上到國家帝王統治一方,下到平民百姓過日子,只有眼界寬了,看的才遠,才明白天地有多大。今天,我們通過秦朝大將王翦(音同剪)父子的故事,一起了解一下大局意識是如何的重要。

當前形勢:功勞太大,秦王已經害怕他會造反

王翦是戰國時期秦國著名戰將,被譽為秦國第一大將。王翦年輕時候就是秦始皇的侍從,平日最好武藝軍事。秦始皇親政後,平定內部嫪毐、呂氏不穩定因素後,開始征戰六國。

秦始皇十一年,王翦初露鋒芒,率兵攻下趙國9座城池。十八年再次攻趙,與趙國一號名將李牧對峙,成功使用離間計讓趙臨陣換將,成功滅趙。十九年,領兵直接攻進燕國都城。二十二年,王翦之子王賁帶兵水淹大梁城,逼魏王投降,魏國覆滅。二十三年,王翦領60萬秦軍攻楚,擊殺楚國名將項燕,次年擒楚王。自此,王翦滅趙、燕、楚,其子王賁滅魏、齊,這對父子滅了六國中的五國,

如此軍功,即使沒有讒臣進言,任何一個皇帝打內心裡也會忌憚,這就是功高蓋主。以王家在軍中威勢和能力,如果產生反叛心理,整個國家將要立刻天翻地覆,一夜間秦國易主也是可能的,你說秦王怕不怕?

大局出發:把矛盾和光芒轉移,悄悄站在陰影裡

秦二十三年,時間來到滅六國最後一步,這也是最難的一步。秦始皇問群臣,需要多少兵能打敗強大的楚國?秦始皇問王翦:你怎麼看?王翦說:如果讓我領兵,不夠60萬人,沒辦法成功。李信將軍年輕氣盛,已被幾場勝利衝昏頭腦,立刻請纓:我願意帶20萬秦軍掃平楚國。秦始皇立刻重用李信伐楚,

王翦隨即告老還鄉。

以當前王家戰功太過顯赫的形勢,如果王家帶兵伐楚:贏了,有風險。如果輸了、平了或出了差錯,秦王和其他朝臣必定拿此事直接端掉整個王家。想打贏,必須要60萬嗎?不是。王翦要60萬士兵一方面是求穩,如果他去一定要贏,所以越多越好。一方面王翦故意漏出缺點,讓秦王有更多的選擇,最好不要選擇王家,請其他將領出出風頭,轉移一下光芒。王翦明白,如果一直走在巔峰、走在眾人之前並不一定是好事。除非是皇帝,否則任何一個在你上面的人都可以輕鬆的除掉太過耀眼的你。

做真實的下屬:越完美的人越不受君主信任。

可惜事與願違,李信伐楚大敗,損失7個都尉(每個都尉統領1萬餘人)。秦始皇親自乘車去王翦老家請他出山,答應出兵60萬。王翦被逼無奈,只能答應。出兵當日,在文武百官送行的所有人面前,王翦不斷向秦始皇索要田地、房宅,以“為子孫多存些基業”為由獅子大開口,秦始皇微笑的全部都答應。啟程後,還沒走出領地,王翦又五次派使者回去跟秦始皇要田要地。就連下屬都覺得,這王老將軍是不是瘋了?王翦卻說:

秦王多疑,現在全國的士兵都由我統領。我多要些錢財田地,堅稱為子孫著想,秦王才能相信我只在乎錢財,而不會擁兵自立。

王翦看清了當前的形勢,用自己的缺點、自私換取秦王的信任。這信任確實比發誓效忠要強百倍,之後他與項燕在邊境對峙一年時間,期間不論其他朝臣怎麼誣陷王翦擁兵自重、故意拖延戰局,秦始皇都不相信,仍然支持王翦的策略。最終,項燕失去耐心,被王翦找到破綻一舉攻破。破楚後,王翦雖然被封侯,但是他立刻上書告老還鄉,不論秦始皇如何勸,他都堅持退隱。

至此,助秦滅五國的大將成功隱退,得了善終。相比戰國期間被逼叛秦的章邯、被陷害冤死的蒙恬、被反間計斬殺的李牧、被丞相記仇的白起,王翦的下場真的好了千倍百倍。歷史告訴我們,縱使有驚天才能,看不明形勢,不懂大局,認不清自己處境,定會失敗。


一道知衡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主要是王翦有一定的政治頭腦,知道如何保命。

另外,也是秦王有用人的能力,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王翦曾經掌握秦國重兵,但並不居功自傲,也不肆意妄為。

王翦還有兩個行為:

第一,主動減少秦王的疑惑。

秦軍被楚軍擊潰以後,秦王親自到頻陽去訪王翦,請他領兵攻打出國。

王翦統帥秦國幾乎所有主力共60萬出征。

有意思的是,期間王翦不斷向秦王索要田地、房屋、奴僕之類,說要讓自己養老,還要給子孫留些遺產。

秦王一一同意。

因為此舉形同敲竹槓,而王翦從來不是貪財之人,副將蒙恬就很疑惑。

王翦笑著告訴蒙恬:秦國的兵馬幾乎都在我的手上,大王怎麼可能完全放心呢?想要要賞賜說明我胸無大志,沒有反叛的心理,至少貪財而已。這可以消除秦王對我可能產生的猜疑。

第二,急流勇退。

王翦從不抓權,這讓秦王非常放心。

王翦大軍打垮40萬楚軍,最終消滅了出國,又佔領吳越之地。

隨後,王翦立即主動要求告老還鄉,解除兵權。

秦王自然大喜,認為王翦沒有反叛的意圖,給予重賞和信任。最終王翦也是善終。

就是因為王翦很聰明,他的兒子王賁、孫子王離也都被秦朝重用。

而戰國四大名將其餘的廉頗、李牧、白起都沒有好下場。其中白起為秦國立下赫赫戰功,卻因為居功自傲,最終被秦王賜死。真倒黴啊。


薩沙


王翦根本不用躲,因為秦始皇根本沒殺過功臣。

嬴政在統一之前和統一之後,都沒有對功臣開過殺戒。

統一之前,嬴政處理過兩件和功臣有關的事情,一件及時修正,一件不得已而為之。

嬴政因為宗室借鄭國“疲秦”計劃的推波助瀾,一怒之下發布逐客卿令,其中也包括李斯這樣的功臣,李斯冒死寫《諫逐客書》,才使嬴政冷靜下來,及時收回成命,避免了秦國史上一次重大的國策失誤。只是趕,沒有殺。

嫪毐發動兵變,嬴政平叛後,因為事情牽扯到相父呂不韋,嬴政也只是剝奪其相權,呂不韋因此飲鴆自盡。只是收回權利,沒有殺。

統一之後,秦始皇各路功臣各司其職,才使得始皇帝建立的國家制度和國策,深深的影響到後世千年的中國。

統一天下後,王翦因為年老體衰,歸隱田園,其子王賁封侯,蒙恬帥30萬大軍戍邊,北擊匈奴。

李斯在統一後強化中央集權制度,實行郡縣制,車同軌,字同文,統一度量衡,這些制度都對後世影響深遠。

秦始皇對於六國貴族也沒聽採取殺伐的措施,都給與安置善待。

所以,在對待功臣和敵國貴族上,秦皇其實開了個好頭,沒有卸磨殺驢,大殺功臣,這方面後世的很多皇帝真的不如始皇帝。

所以,生活在始皇帝時代的功臣貴族們,相對來說還是非常幸運的。


布衣之徐


王翦,戰國末期的秦國名將,和白起、李牧、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出身低微,從低層做起,做事沉穩,有謀略,被白起看中,推薦給了秦昭王。

王翦在秦始皇時期才得發光,戰國七國,他和兒子滅了除韓以外的其他五個,為秦始皇蕩平六國立下奇功,王翦一生不僅戰功顯赫,足智多謀,更為重要的是他懂得為臣,為官之道,懂得如何保全自己,不居功自傲。

秦始皇生性多疑,王翦每建奇功,就去討封賞,這樣是告訴秦始皇自己不想謀權篡位,只想要錢財富貴。



在他成功徵楚之後,深知自己功高蓋主了,所以主動告老還鄉,而秦始皇好大喜功,所以趕緊急流勇退。人不是神,很多人在輝煌的時候很容易得意,一得意就會忘形,忘形就會受到君主的忌憚,就會把自己處於危險之中。而王翦總會在輝煌的戰績面前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十分謹慎,從不居功自傲。這是他得以善終的一大原因。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跟那個時候的統治者有很大的關係,要放在劉邦和朱元璋的手裡面,十個王翦也得死。秦始皇是非常自信的一位帝王,他十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對自己手下的將領也多有善待,蒙恬等將領也是得以善終。


致史明鑑


王翦,乃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王翦生存的年代,正是秦國開始滅六國的年代。除韓之外,其餘五國皆為王翦父子所滅,可見王翦之強。不過王翦最強的地方還不在這,王翦最強的地方在於其晚年得到了善終。縱觀秦國的前幾代,商鞅、白起之類功高震主的人都沒得到什麼好下場,那麼王翦是如何躲過秦始皇殺害的呢?下面是分析。

王翦深諳為臣之道

自古功臣難善終,要想功成身退,臣子既不能有非分之想,還要懂得把握分寸,讓君王放下對你的猜忌。而王翦正是此道高手。

當時秦國已經消滅了三晉,正準備攻打楚國。嬴政召集群臣商量滅楚大業,李信認為二十萬大軍即可,而王翦堅持要六十萬大軍。

這裡我認為王翦並非不能以更少的兵消滅楚國,而是為了像嬴政表明一個態度,自己已經老了,沒有雄心壯志了,不需要對自己設防了。

王翦行,請美田宅園池甚眾。始皇曰:“將軍行矣,何憂貧乎?”王翦曰:“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鄉臣,臣亦及時以請園池為子孫業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關,使使還請善田者五輩。——《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而嬴政確實是這麼想的,於是派了李信前往,結果大敗。嬴政又不得不重新任用王翦出兵六十萬伐楚。這時候的王翦再次表現出他高超的智慧,不僅在出徵前再三討要美田良宅,而且在出徵之後還再三請求賞賜。

王翦的這些行為,只是為了表明自己的態度而已。而嬴政應當也是能夠看出王翦意圖的,因此才能放心讓王翦領兵前往。

由此可見,王翦深諳為臣之道。他十分了解秦王嬴政,又十分懂得作為一個臣子應當表現出什麼,這也是他能夠功成身退的一個重要原因。

秦始皇千古一帝,他獨特的人格魅力不需要做出殘害功臣的事

說了王翦的自身原因,再來看看外部原因,即秦始皇為什麼不誅殺王翦。

說起秦始皇,雖然大家能夠想到的大概就是“暴政”,“焚書坑儒”,而他確實不是什麼心慈手軟之輩,但是他卻從不殺有功之人。

無論是嫪毐,還是呂不韋,都是因為犯上作亂,忘記了自己為臣的本分,才被秦始皇處死的。反觀秦始皇時期功勳卓著的臣子,都仍然被秦始皇委以重任。比如北擊匈奴的蒙恬,出謀劃策的李斯,在秦始皇在世之時,都身處高位,頗受信任。

由此可見,秦始皇雖性格殘忍,但是對有功之臣善待有佳。這也是王翦能夠功成身退的另一個重要願意。

結語

綜上所述,關於“戰神”王翦功高震主,卻為何能躲過秦始皇的殺害?我認為既有王翦深諳為臣之道的緣故,也有秦始皇善待功臣的緣故。因為王翦懂得分寸,不居功自傲,所以秦始皇對他很放心。又因為秦始皇有其獨特的人格魅力,雖性格殘忍,卻從不濫殺功臣,所以王翦才能夠全身而退。


雲軒談史


王翦、白起二人天壤之別,豈可相提並論?

王翦可不是殺神。

秦發源地甘肅,陝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後,豐鎬(西安)被犬戎殺得片甲不留。

秦國發源地在甘肅天水,秦公墓在甘肅隴南禮縣大堡子山。

秦攻破豐鎬(西安),趕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陽。

秦王仁厚,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秦王滅六國,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幾個?

人屠白起敗壞秦王名聲,被秦王直接賜死。

秦王嬴姓趙氏,秦王殺白起是為趙報仇;白起死後,秦王四十年未攻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