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指揮員反對進行羅源攻堅戰,粟裕卻說此戰必勝,果然成功

《天擇雜談》由原國防大學教員、軍史專家天擇創辦,歡迎關注,帶你進入精彩的軍事歷史世界~

在福建省東北沿海有一個美麗的小城羅源,羅源縣南鄰連江縣,西南接福州市、閩侯縣,西北接古田縣,北與寧德市接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很多指揮員反對進行羅源攻堅戰,粟裕卻說此戰必勝,果然成功

1934年當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到達福建羅源時,先遣隊主要負責人尋淮洲、樂少華、劉英、曾洪易等在羅源百丈村先後會見了連江、羅源中心縣委和閩東紅軍獨立團、連(江)羅(源)紅軍第十三獨立團的領導人。閩東紅軍獨立團團長任鐵峰要求先遣隊配合地方紅軍打下一些縣城,使幾塊小遊擊區連成一片。尋淮洲等考慮到是中革軍委交給的任務,答應了閩東方面提出的攻打羅源縣城的要求。

北上抗日先遣隊是對外的稱呼,對內則稱為紅七軍團,但是紅七軍團為什麼會到達福建羅源呢?這還要從第五次反圍剿說起。

很多指揮員反對進行羅源攻堅戰,粟裕卻說此戰必勝,果然成功

1933年夏季,蔣介石親率50萬大軍向中央蘇區發起規模空前的“圍剿”,而在外患的同時,在中央蘇區內部,博古成為中共臨時中央的總負責人,積極推行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將第五次反“圍剿”的軍事指揮權拱手交給了共產國際委派的軍事顧問李德。

李德曾在德國打過街壘戰,號稱“街壘戰專家”,後在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進修。雖有些實戰經驗,但對中國情況一無所知,更不瞭解中國革命的特殊規律,只是將經驗和在軍事學院課堂上學到的書本知識,盲目地、機械地搬到中國,指導紅軍作戰。

李德將之前歷次反圍剿作戰成功的經驗置之不理,實行消極防禦方針,造成了第五次反“圍剿”的節節失利。到1934年夏,中央蘇區已由原來的縱橫近千里,縮小到300餘里,周圍敵軍重兵壓境,並不斷向蘇區中心進逼,形勢萬分危急。

很多指揮員反對進行羅源攻堅戰,粟裕卻說此戰必勝,果然成功

正是在這一情況下,中革軍委決定派出一支部隊跳出包圍圈,吸引和調動國民黨軍,以減輕中央蘇區的壓力,當然這一戰略意圖中革軍委並沒有告訴紅七軍團,所以當時紅七軍團的領導人並不知道這次行動的目的,粟裕在《回顧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一文中寫道:

“後來我們才知道,當時中央派出這支部隊的更加直接的目的,是企圖以這一行動威脅國民黨統治的腹心地區,吸引和調動一部分“圍剿”中央蘇區的敵人,配合中央紅軍主力即將實行的戰略轉移。在中央領導同志接見我們時,並沒有說明這個戰略意圖。”

當時紅七軍團軍團長尋淮洲、政治委員樂少華、參謀長粟裕、政治部主任劉英等,部隊按原定計劃出發 ,7月30日,紅七軍團在紅九軍團的掩護下渡過閩江。本來應按原計劃北上浙西、皖南。突然間,博古、李德心血來潮,改令紅七軍團佔領水口,威脅並相機襲取福州,企圖吸引更多國民黨軍回援。

很多指揮員反對進行羅源攻堅戰,粟裕卻說此戰必勝,果然成功

無論是尋淮洲還是粟裕,都不同意打福州,因為紅七軍團是中央紅軍主力中較新的一個軍團,1933年11月才成立。因連續激戰,得不到及時補充,全軍團僅剩4000餘人。調到瑞金後又突擊補充2000多名新戰士,分編為三個師。武器裝備更是嚴重不足,僅有長短槍1200餘支,一部分輕重機槍和六門迫擊炮,其餘就是大刀、梭鏢。這樣一支人員不整、裝備簡陋的部隊,去攻打堅固設防的福州,無異於以卵擊石,而且還會暴露實力。

然而中革軍委的命令不得不執行,結果福州不但沒有打下,而且部隊還傷亡慘重,還暴露了實力,於是國民黨軍對紅七軍團進行了圍追堵截,而在紅七軍團攻打福州的時候,中共連江縣委潘渡區委就派游擊隊員前往北嶺一帶偵察。先遣隊轉移到達潘渡,連江縣委接到潘渡區委報告,立即派宣傳部長陳元前來迎接,就這樣紅七軍團到達了羅源。紅七軍團決定攻打羅源縣城後,尋淮洲把攻城任務交給粟裕具體實施。

很多指揮員反對進行羅源攻堅戰,粟裕卻說此戰必勝,果然成功

羅源縣城駐有國民黨地方保安團一個營、海軍陸戰隊一個連,還有縣警備隊、民團等。粟裕率先遣隊右翼部隊抵達羅源白塔,離縣城大約五公里。連(江)羅(源)紅軍第十三獨立團一部由參謀長楊採衡率領,配合先遣隊攻城。粟裕認真分析情況:

從兵力對比來說,我強敵弱,這與打福州時完全不一樣。但是敵人守在城內,武器裝備比我軍好得多,而且先遣隊缺乏攻城作戰經驗和器械,這是與打福州相同的。但是攻打福州失利的陰影還留在相當一部分幹部戰士心中,產生著消極影響,很多指揮員反對進行羅源攻堅戰。

粟裕反覆思考著、比較著,如何打贏並以儘量小的代價攻下羅源縣城?粟裕和楊採衡等商量後認為此戰必勝,最後確定了智取的作戰方法:

很多指揮員反對進行羅源攻堅戰,粟裕卻說此戰必勝,果然成功

一是裡應外合。粟裕命令派出偵察兵化裝成農民,與地方紅軍游擊隊偵察員一起混進城裡,摸清敵人兵力部署、工事設施和地形交通。然後一部分人出城彙報情況,一部分人隱藏在城區原清政府軍械庫作內應。

二是發揮夜戰優勢。在作戰會議上,粟裕決定發揮我軍近戰和夜戰優勢,將戰鬥發起的時間定在8月14日零時30分,這樣既可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還可以發揮我軍優勢。

三是聲東擊西。8月14日零時30分,粟裕一聲令下,戰鬥首先在東門、西門打響。敵人連忙調兵增援東門、西門。打東門、西門是粟裕的佯攻計,南門才是真正的主攻方向。忽然南門起火,潛伏在城內的偵察員按時放火為號,策應攻城部隊。城內城外夾擊,南門守敵嚇得不知所措,紛紛投降。戰鬥僅僅進行了兩個多小時,紅軍就攻克羅源縣城,殲敵1000多名,繳獲機槍3挺、步槍200餘支,還有許多彈藥,活捉縣長、國民黨縣黨部指導員、保安團營長及警備隊長等。

很多指揮員反對進行羅源攻堅戰,粟裕卻說此戰必勝,果然成功

羅源攻堅戰是紅軍時期粟裕在基本沒有上級干擾的情況下,按自己的想法獨立指揮的一次城市攻堅戰,以很小的代價攻克羅源縣城,震驚了國民黨當局。粟裕在這次指揮作戰中充分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可惜的是紅七軍團的大權掌握在“左”傾宗派主義領導人手中,粟裕的軍事才能不能得到很好發揮,無法起到應有的作用。

粟裕作為紅軍的優秀指揮員,從小熟讀《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而且通過戰爭實踐,把兩者結合起來,在這一戰役中,粟裕充分運用《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以正合,以奇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等理念,面對瞬息萬變的戰場情況,沉著應對、冷靜思考,並充分考慮各方面的情況精心謀劃,根據地形運用適當的戰法來獲得勝利。

很多指揮員反對進行羅源攻堅戰,粟裕卻說此戰必勝,果然成功

《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是我國兵家聖典,不管是在軍事上,還是在商戰等其他方面都非常有價值,尤其是青少年熟讀《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更顯得尤為重要,今天給讀者推薦一套中國古代軍事謀略奇書中學生青少年讀物,這套書淺顯易懂,特別適合青少年看,這套書一共有四本,包括《孫子兵法》、《鬼谷子》、《三十六計》、《道德經》。

很多指揮員反對進行羅源攻堅戰,粟裕卻說此戰必勝,果然成功

這一套書原價144元,現在只需75元,非常實惠,另外店裡還有其他書籍,歡迎點擊下面的鏈接選購。

《天擇雜談》由原國防大學教員、軍史專家天擇創辦,歡迎關注,帶你進入精彩的軍事歷史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