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忙,也不要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

再忙,也不要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

2019年是我人生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因為工作原因,從9月開始,我被單位派去異地工作一年。

正是這段分離的經歷,讓我重新審視自己,更加深切地體會到“孩子”兩個字在母親心目中的分量。

雖然新環境的工作壓力很大,雖然週末的時間很短,我還是儘可能地,讓孩子們更少地感受到母親不在身邊的焦慮和不開心,不讓她們產生“留守”兒童的錯覺。


01 週末的“趕車狂人”


新的工作地點離家500公里,對於現代化便捷的交通方式來說,這段直線距離不算遠,遠就遠在兩地之間沒有直達車。每次回家,都是大巴加高鐵,算上中間等車的時間,單跑一趟6個小時是肯定要的。

當初計劃是每個月回家一次,而事實是,第一週小寶在視頻裡大哭,而我也一邊掉淚一邊去買了車票,週末就趕車回了家。之後便一直是這樣,週五趕回家,星期天下午再坐車趕往工作地點。

記得以前單位有位同事,老公和孩子都在異地,她也是每個週末往回跑,這一跑就是5年,最後終於調去了老公工作的那個城市。

我們平時也很不理解,再怎麼也不至於每週都跑吧?難道不累?

直至這種經歷放在自己身上,才恍然大悟:在孩子和疲憊之間,做母親的第一選擇永遠是孩子。

不,為了孩子,你甚至感覺不到那份疲憊,因為見到孩子的興奮會抵消你一切負面的情緒。

再忙,也不要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


02 一起學習的“同頻共振”


我家有兩個女兒,大的一年級,小的幼兒園小班。

來外地工作之前,我就把老大和老二學校需要學習的書籍都背了過來,每天老師教什麼我也會自己看一眼,再忙我也會及時關注班級群發佈的所有內容,及時跟老師溝通,為的是跟孩子們聊天時能及時get到她們學習的點,也為了在她們有困惑時,能第一時間給以正確的輔導。

有時候我會鼓勵她們:“寶寶,這次考試你考得很好,要繼續加油哦!”“聽說你學會跳繩了,下次記得跳給媽媽看看。”有時候也會假裝生氣:“妹妹,你昨天不好好上學,下次媽媽不給你帶禮物了”……

孩子們常常驚奇地說:“媽媽你真厲害,怎麼我們學校的事你都知道!”

雖然知道了解再多的信息也無法替代對她們的陪伴,但我還是希望從跟她們“同頻共振”的學習中,最大程度地弱化“媽媽不在身邊”這個情緒對她們的影響。

再忙,也不要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


03 線上親子的“細節分享”


每天晚上8點,是我最期待也最快樂的時光。

因為這是我跟女兒們視頻的時間,感謝科技的進步,讓再遠的距離也能夠完成實時互動。

每天,我們都會花上半個小時左右,聊一聊生活和學習中的事情,而她們也樂意跟我分享:比如認識了哪個新朋友、奶奶給買了個什麼新玩具、這次考試哪些人得了一百分、學校馬上要開運動會……等等等等。

我很開心她們什麼都願意說,而每一個小細節,我都聽得津津有味。有時候不禁感嘆:我的兩個小天使,一轉眼都學會這麼多詞彙了呀!

有時候她們也會像小大人一樣跟我說,“媽媽,你那裡冷嗎?”“媽媽,你每天都有飯吃嗎?”“媽媽,你也要早點睡覺。”

這些普通的叮嚀,對於母親來說,每一句都是天籟之音。

再忙,也不要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


04


我們每個人,在為人父母之後,似乎都有很多疲憊和無力感,經常會吐槽自己的“熊孩子”,也經常為偷得一點點屬於自己的時間而獨自竊喜。我以前也是這樣。

在一起的日子,我們未必能體會到“在一起”的珍貴,而分開,才深切體會到那分分秒秒的難以割捨。

這段還未結束的、在外工作的日子,給了我幾點更深的感悟:

1)如果可以,還是不要跟孩子分離

記得暢銷書《超級個體》的作者良大師曾規勸中年人:“不要在外面飄著了。”“倘若不是無法生存,還是和家人在一起吧!”“是不是真的有哪個工作,值得你去拋棄家庭?”

是的,人生再大的成就,都比不過有一個好家。而孩子最幸福的,莫過於每天能見到自己的爸爸媽媽。

因為對幼小的他們而言,你就是他們的全部,為了給TA更好的而奪走TA的“全部”,這樣的取捨,難道不矛盾嗎?

正因如此,我也在積極溝通,希望能夠提前結束在外工作的時間,早日把女兒們的“全部”全部“還”給她們。

2)盡你最大可能,給孩子最多的陪伴

我們很多人可能意識不到,你雖然在孩子身邊,TA卻像個“留守”兒童:

為了讓自己多刷一會劇、多看一會手機,你告訴TA:要學會自立,黏人的孩子沒有主見,你應該自己去玩、去獨立思考;

為了週末多睡會懶覺,你拒絕了帶TA去遊樂場:那兒人太多,有壞叔叔,不安全;

為了逃避給孩子講故事,美其名曰:繪本就是用來鍛鍊你的想象力的,不會讀的字,你就靠意思來猜,媽媽一會兒再跟你講……

我們用太多“一會兒”、“等一下”、“以後再說”來搪塞他們了,不要等到他們不需要我們時,再發出“孩子怎麼突然長大了”的懊悔。

再忙,也不要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

3)要積極溝通,聽一聽他們的“小心思”

如果說這段在外工作的日子在親子方面有什麼“益處”的話,那就是我跟女人們的溝通變多了。平時在家裡都是大人說孩子聽,或者她們說的我們也不會用心聽。

我們總覺得她們還小,沒有獨立的思想,她們的問題也不是問題,她們的話題更不是話題。常常是一邊做著手頭的事,一邊有一搭沒一搭跟她們對話幾句。

而在這段“視頻”溝通的日子裡,我學會最多的就是“傾聽”:小女兒說班裡同學過生日,她們吃了色彩鮮豔的蛋糕、說了“happy birthday”——哇塞,小人兒會用形容詞了,還能拽英文了呢,真棒!

大女兒說:媽媽這個摺紙是***同學送給我的,他是我們班的摺紙大王。——真不錯,女兒在班上的人緣還可以呀,有人送她東西了,值得鼓勵。

看看,孩子的世界,因為你的“傾聽”,變得更有色彩;你的世界,因為“傾聽”,多了一份童趣,這是成年人最缺乏的,而通過孩子,你可以輕易獲得,多麼美妙!

身為成年人,我們很容易被日常生活消磨得麻木起來,變得對生命不敏感,所以要時常提醒自己:不要忽略和錯過了人生中那些最珍貴的價值。

還記得網絡熱傳的那首《挑媽媽》的詩嗎?“我在天上挑媽媽,看見你了,覺得你特別好,想做你的孩子。”

願每位挑選媽媽的“天使”,都會被溫柔以待!

願每位被挑中的媽媽,都不會辜負這份期待!


作者:大麥小雙,80後職場辣媽,家有萌娃一雙。精得了主職,攻得下副業,在折騰人生中樂此不疲的斜槓中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