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劉秀清理皇親國戚的門客,一次就誅殺了幾千人

衣賜履按:一提起東漢,大多數人應該立即想到,外戚集團和宦官集團輪番上臺,一撥外戚殺掉一撥宦官,然後一撥宦官再殺掉一撥外戚,循環往復,朝廷之上烏煙瘴氣,皇帝們大權旁落,一個比一個慘。

但是,在劉秀朝,宦官基本上不見記錄,大臣們都謙虛謹慎、忠誠無比,而外戚們,特別是皇后陰麗華家的外戚們——劉秀的一眾大小舅子們,又能幹,又謙虛,德又高,望又重,簡直都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五好中青年!

這個現象非常神奇。

有人可能會說,因為劉秀對外戚們好,所以外戚們對劉秀也好;劉秀對外戚們寬仁,外戚對劉秀就忠誠;劉秀是個明白人,外戚也就很耿直(把“外戚”換成“臣子”同樣適用)。

我以為,劉秀朝的外戚沒那麼囂張,固然有這方面的原因,但如果我們僅僅這麼看,就過於表面、過於膚淺了。外戚們當然有特別“好”的,但一定也有不那麼“好”的,尤其在權力的浸潤下,如果大小舅子們都那麼“好”,一定有其他的原因:要麼史書造假,要麼有某種制衡讓他們沒辦法變“壞”

劉秀的主要外戚有兩家:一是前皇后郭聖通的兄弟們,一是光烈皇后陰麗華的兄弟們。郭皇后於公元41年被廢,她的兒子、太子劉彊(通強)也於兩年後被廢,郭家實力大損,故我們主要討論陰皇后家的外戚。

史書上主要記錄了陰皇后的哥哥陰識、弟弟陰興和陰就,我們一個一個擺。

先講陰識。陰識字次伯,南陽郡新野縣(河南省新野縣)人,是陰皇后的異母哥哥。老陰家的祖先出自管仲,管仲的七世孫叫管修,從齊國跑到了楚國,被封為陰大夫,所以這一枝改姓為陰。直到秦漢時,才到新野定居。王莽末年,劉縯(讀如演)、劉秀兄弟起兵造反,此時陰識正在長安遊學,一聽說有這麼刺激的活動,畢業證也不要了,公務員也不當了,立即跑回新野,率領子弟、宗族、賓客千餘人投奔劉縯,當了校尉。

光武帝劉秀清理皇親國戚的門客,一次就誅殺了幾千人

【陰識,應該說在本質上是個好同志】

衣賜履說:顯然,陰家為新野大戶。

公元23年,陰識被玄漢皇帝劉玄封為偏將軍,跟著劉縯攻打宛縣,之後又攻取新野、淯陽、杜衍、冠軍、湖陽五個縣。

公元24年,玄漢皇帝劉玄封陰識為陰德侯,行大將軍事。

公元25年,劉秀稱帝,派人到新野接陰貴人(即陰麗華,後來的陰皇后),同時召見陰識。陰識於是跟著妹妹到劉秀處,被拜為騎都尉,改封陰鄉侯。

公元26年,因征戰有功,劉秀要給他增加封地。陰識叩頭謙讓說,天下初定,將帥中有功勞的很多,我是外戚,如果又加爵邑,這讓天下怎麼看陛下您呢?劉秀髮現,這個大舅哥非常謙遜,很有大局觀,心中自對陰識高看一眼,任命他為關都尉,鎮守函谷。再後來,劉秀讓陰識當了侍中(宮廷隨從)。

公元39年,封為原鹿侯。公元43年,劉秀廢掉原太子劉彊,立陰皇后的兒子、東海王劉陽(同時改名為劉莊)為太子。作為太子的親大舅,陰識被任命為執金吾(首都洛陽警備區司令),同時輔導太子。劉秀經常出巡各郡國,就留陰識鎮守京師,委以禁兵。陰識入宮,參與探討國家大事,但是他與賓客們喝酒閒談時,從不談及國事。劉秀對陰識非常敬重,常常以他為標杆兒,告誡其他貴戚,激勵左右。

明帝劉莊即位之後,又拜陰識為執金吾,位特進。公元59年,陰識去世,贈以本官印綬,諡為貞侯。

衣賜履說:《後漢書·陰識傳》就記錄了這麼點內容,雖然沒什麼發揮的空間,但我們至少可以明確一點,陰識的爵位和受寵信的程度非他人可比,但是他的官職,並不高,在劉秀、劉莊兩朝,都只做到了執金吾,漢武帝劉徹的小舅子衛青做到大將軍,漢成帝劉驁的N個舅舅們輪著當大司馬,不可同日而語。

再講一下陰興。陰興字君陵,是陰皇后的同母弟弟,屬於體育特長生那種,長了一副好身板兒,膂力過人。

公元26年,為黃門侍郎,跟隨劉秀四處征伐,平定了許多地方。陰興經常跟著劉秀外出,下雨了,就親自為劉秀撐傘;劉秀所去之處,陰興必先進入清場,親信無比。陰興喜歡與人交往,但門下沒有俠客(不是沒有“門客”,是門客中沒有“俠客”)。他與老鄉張宗、上谷郡人鮮于裒(一說讀如剖,陽平;一說讀如包)關係一般,但知道這倆人是人才,就根據他們的才能推薦任官;他認為好友張汜、杜禽華而不實,沒有真本事,就只資助他們錢財,始終不推薦他們當官。因此,世人都讚揚陰興公忠平允。陰興家的宅第不大,裝飾樸素,只能遮風避雨而已。

光武帝劉秀清理皇親國戚的門客,一次就誅殺了幾千人

【陰興,他是死後才追封為列侯的】

公元33年,陰興改任侍中,賜爵關內侯(比列侯低一等級,最大的區別是不能世襲),再後來,劉秀打算封賞陰興,印綬都擺出來了,但陰興堅決不接受,他說:

我並沒有衝鋒陷陣之功,而我們陰家已經好幾個人蒙恩受封,令天下人羨慕(忌妒恨),實在是過於滿溢了。我蒙皇上及貴人的深恩,富貴已經到頭,不能再加了,我誠懇地請求您不要加封。

劉秀稱許陰興的推讓,遂了他的心願。老姐陰貴人問陰興什麼原因。陰興說:

《易經》上說“亢龍有悔”,越是在高位越易遭災難,而外戚之家往往不知進退,嫁女就要配侯王,娶婦就盼著得公主,我心下實在不安。富貴總有個頭兒,人應當知足,浮誇、奢侈更容易招致議論。

陰貴人聽了兄弟的話,也很感觸,終其一生,不曾替家族親友求官求爵。

光武帝劉秀清理皇親國戚的門客,一次就誅殺了幾千人

【此時,陰美女還不是皇后】

公元43年,陰興任衛尉,和老哥陰識一道,輔導皇太子。

劉秀患有一種頭痛病,公元44年,夏季,頭痛欲裂,眼見活不成了,陰皇后(公元41年代郭聖通為皇后)就以陰興總領侍中,準備接受劉秀臨終囑託。所幸劉秀的病又好了,此時大司馬吳漢卻去世了,於是,劉秀打算讓陰興出任大司馬。陰興一邊叩頭一邊流淚,堅決辭讓說,我不敢愛惜自己性命,只是害怕傷害了你的完美形象,不敢馬馬虎虎充數。陰興的話發自肺腑,劉秀左右都被感動,劉秀也就沒有勉強他。

公元47年,陰興去世,時年三十九歲。

衣賜履說:從陰識和陰興來看,老陰家外戚真是沒得說啊,全是五好青年,讓我們讀史讀得也沒啥意思。我們假定史書記載都是真實可信的,那老陰家人都這麼好嗎?就沒個“不肖”子弟嗎?別急,既然有好的,那就一定有不那麼好的。

陰興有個弟弟叫陰就,他繼承了父親宣恩侯的爵位,後來又改封為新陽侯。陰就天生一副好口才,有舌戰群儒的本事。另外,陰就個性剛直,頗為傲慢,他的口碑就比兩位哥哥差遠了。明帝劉莊上位之後,陰就做到少府(宮廷供應部長),位加特進。他的兒子陰豐,娶了酈邑公主(劉秀的女兒)。兩口子關係不咋地,脾氣都大,公元59年,小兩口兒不知為什麼發生爭執,陰豐一刀把公主給殺了,這是天大的事啊!搞得陰就兩口子沒辦法,只好自殺謝罪。

衣賜履說:以上就是陰氏三兄弟傳記中的記載,連陰豐殺公主這麼大的事兒,也就兩行字,太過簡略。不過別急,《後漢書》中其他人的傳記上,還有陰家的零星記載,為我們認識這個家族提供了一些參考依據。

《後漢書·蔡茂傳》載,蔡茂在任廣漢(四川省梓潼縣)太守時,政聲良好。那時,陰氏賓客經常在郡裡橫行不法,蔡茂審理他們,從無迴避。大約在公元43年,蔡茂向劉秀上書說:

……近來貴戚妃後之家,多次倚仗恩勢,干犯吏禁,殺了人不處死刑,傷了人不予論處。臣恐法律章程棄而不用,刑戮廢而不舉……現在外戚驕逸,賓客氾濫,應命令有司審理他們的罪案,使公正的官員得到信用,抑制遠近非法之行。

衣賜履說:這個時間段兒大約在公元43年左右及稍前,此時的重要外戚,就是陰、郭兩家,公元41年,郭後被廢,公元43年,郭後的兒子、前太子劉彊被廢為東海王,郭家為非作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蔡茂在上書之前,就經常處理陰氏賓客的違法問題,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蔡茂此處所說“外戚驕逸,賓客氾濫”,當指的是陰家外戚。此非孤證,我們繼續扒。

《後漢書·虞延傳》載,公元48年,虞延任洛陽令,這時陰氏有賓客馬成,常為奸盜,虞延收系拷問。陰氏屢請寬恕,虞延比較好玩兒,他收到一封講情信就加打二百板子。這麼不給面子,陰就也火兒了,向姐夫劉秀告狀,誣虞延多冤枉好人,云云。劉秀知道虞延並未枉法,對馬成說,你犯了王法,咎由自取。幾天之後,誅殺馬成。於是,

外戚斂手,莫敢幹法

光武帝劉秀清理皇親國戚的門客,一次就誅殺了幾千人

【虞延斬馬成】

衣賜履說:看,雖然劉秀對外戚甚厚,但是也通過虞延這樣的官員加以制衡,讓他們不能任意所為。

另,陰氏的賓客馬成,常為奸盜,陰就不但不檢討自己,而且積極營救馬成,甚至不惜中傷正派官員,我們可以想見,陰就是個什麼貨色。

公元71年,楚王劉英(時任皇帝劉莊的兄弟)謀反,此時,虞延已經做到了宰相(司徒)。陰氏想陰謀中傷虞延,暗中使人把楚王謀反的消息告訴虞延。虞延認為劉英是皇室至親,不信他會謀反,沒向劉莊奏明情況(未必是不信謀反,這事兒實在棘手,虞延可能是假裝不信)。後來劉英謀反事發,劉莊下詔切責虞延,虞延自殺。虞延雖為宰相,但是家裡清貧,子孫不免寒餒。

衣賜履說:陰氏對虞延的陷害,不由讓人膽寒。從史書記載來看,虞延得罪陰氏,是在公元48年。到了公元71年,老陰家的陰識、陰興、陰就都已去世,而時隔二十多年之後,陰氏依然要致虞延於死地,似乎用報仇來解釋不能讓人信服。我們只能推斷,在這二十餘年間,虞延一定還做了不少讓陰氏憤怒的事情。虞延究竟幹了什麼呢?我們再看一條史料。

公元52年,玄漢皇帝劉玄的兒子、壽光侯劉鯉,怨恨赤漢皇帝劉盆子害死老爹劉玄,就藉助沛王劉輔(劉秀的兒子)的支持,率領手下門客,殺掉了劉盆子的哥哥、式侯劉恭。劉秀大發雷霆,逮捕沛王劉輔,關入大獄,三天後才放出來。又下詔郡縣抓捕王侯們的賓客,全部處死。賓客們口供互相牽扯,

前前後後被捕誅殺數千人

光武帝劉秀清理皇親國戚的門客,一次就誅殺了幾千人

【劉秀下起狠手,也是一點不含糊啊!】

衣賜履說:我們一直感覺劉秀是個仁慈寬厚的皇帝,他怎麼也會大興牢獄之災?而且一次誅殺賓客數千人?而且這些人想來大多罪不致死。實際上,劉秀對王侯將相、大小舅子們確實是仁慈寬厚的,但是對那些賓客們就沒那麼客氣了。劉秀髮現,不管是外戚還是王侯,養一大堆門客幹什麼?你們想謀反嗎?於是,劉秀幹了兩件事:一是誅殺那些關係密切的門客,一次就幹掉好幾千人;二是對那些關聯不很緊密的門客,斷了他們的仕途。例如,《後漢書·馮衍傳》中記載,馮衍通過陰興、陰就的關係,當了司隸從事,劉秀在對外戚賓客懲處時,雖然沒有殺掉馮衍,但是免了他的官,並且終生未再起用。

光武帝劉秀清理皇親國戚的門客,一次就誅殺了幾千人

【因為和陰氏的關係,馮衍最終沒能混上一官半職啊】

在劉秀的這種政治態勢下,我們有理由相信,他一直在抑制外戚和王侯的勢力,一方面通過不定期“嚴打”集中整治,另一方面在平時也有相應的措施,比如,用虞延這樣的官員來制衡外戚。這樣,我們就清楚了,陰家陷害虞延,當不是為了二十多年前一個門客馬成報仇,而是平日裡受多了虞延的“惡氣”,這才藉機陷害。因此,在劉秀的統治下,外戚想亂來不大容易,要想自保,最好的方法就是謙虛退讓。

另,我實在無法理解劉鯉為什麼要殺劉恭。實際上,對劉玄最忠誠的人就是劉恭,他不但能為劉玄去死(詳見拙文《 》),而且是他幹掉了殺害劉玄的真正凶手,為劉玄報了仇(詳見拙文《 》)。按說劉鯉找誰報仇也找不到劉恭身上,也許,這裡面隱含了太多的故事吧。

還是公元52年,劉秀召集百官詢問,誰可任太子的師傅?大家都迎合劉秀的意思,一致說,太子的舅父、執金吾原鹿侯陰識可以擔當此任。只一個博士張佚突然發話,嚴肅地說:

如今陛下立太子,是為陰家呢,還是為天下呢?若是為陰家,那麼陰識可用;若是為天下,那麼就應當用天下賢才!

劉秀表示讚許,說,我要設立太子太傅,是為了輔佐太子,張博士經常匡正我的偏誤,他指導太子當然更沒有問題。

隨即任命張佚為太子太傅,任命博士桓榮為太子少傅。

衣賜履說:前面我們講了,陰識、陰興兄弟,一直在輔導太子,這都輔導了十幾年了,此時,陰興已經去世,封陰識為太子太傅簡直是太順理成章的事了,劉秀為什麼不呢?滿朝文武都說陰識最合適,這可不都是拍馬屁,從前面的講述可以看出,陰識當太子太傅綽綽有餘。

怎麼會突然冒出一個不怕死的張博士,一句“為了陰家還是為了天下”,這多嚇人的話啊!

這是張博士能說得出的嗎?

當然是劉秀讓他這麼說的嘛。

目的是什麼?

打壓,或者說是敲打外戚而已。儘管陰識各方面都不錯,那也要防患於未然,錢可以給,名譽也可以給,但大權不能給,實際上,老陰家的這幾位,在劉秀朝官職比較重要,但是地位和權力並不大。

我想,劉秀跟太子劉莊沒少討論這方面的問題,所以劉莊繼位之後,對外戚的態度一如乃父,可以給富貴,但是絕不給權力,因此,在東漢建國後的四五十年內,不但沒出現宦官專權,也沒有出現外戚專權的情況。劉秀雖然開了個好頭兒,不過,很多時候,良好的開端只不過是成功的一半,還有一半,劉秀鞭長莫及啊。到後來宦官外戚輪流當權的時候,劉秀再英明,也只能在地下面嘆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