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降清之謎:多爾袞步步進逼,吳三桂泣血借兵變為開關迎清

在大明帝國與清爭鋒的歷史鉅變中,有一位風雲人們,吸引了無數人的關注和熱議,這就是遼遠總兵吳三桂。

吳三桂之所以能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是因為吳三桂的三大罪:一是吳三桂貽誤戰機,當李自成進攻北京時,接到勤王調令的吳三桂沒有及時進京勤王,致使北京城失守,皇帝自殺,大明滅亡;二是吳三桂背叛大明王朝,投降李自成;三是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吳三桂的寵妾陳圓圓被李自成的大將劉宗敏霸佔,吳三桂一怒之下,投降清國,開山海關,放清軍入關。引出後來天崩天裂的歷史鉅變。以上三條罪狀,足以讓吳三桂成為大明滅亡的千古罪人。

然而歷史的真相真的是這樣嗎?吳三桂真的延誤戰機了嗎?吳三桂果真投降了李自成,後來又為了陳圓圓,置家國大義於不顧,投降清軍,放清軍入關?對於這些指控,人們眾說紛紜,拔開歷史迷霧,讓我們去認識一個真實的吳三桂。


吳三桂降清之謎:多爾袞步步進逼,吳三桂泣血借兵變為開關迎清

吳三桂是否貽誤戰機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九日,吳三桂接到進京勤王的詔書,三月二十七吳三桂駐兵玉田,這時北京已經淪陷,皇帝自殺。吳三桂來晚了一步,因此人們指責吳三桂貪戀自家田產,不願撤出寧遠,因而貽誤戰機,致使北京城失陷,皇帝遇難。

其實貽誤戰機的不是吳三桂,而是崇禎皇帝和內閣首輔陳寅。早在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元月,在李自成的大軍渡過黃河,進攻山西時,崇禎帝就決定調吳三桂進京勤王,調吳三桂進京勤沒有錯,錯就錯在崇禎帝要求調吳三桂進京的同時,要放棄寧遠300多里的大明領土,明朝的放棄,意味著將領土將丟給清國。寧遠該不該放棄,是另一回事,但調吳三桂進京與丟棄寧遠三百多里國土攪在一起,這個責任重大。

沒有擔當責任心和擔當責任能力的崇禎帝自然不願擔當這個重大責任,他希望讓內閣成員們一起承擔這個責任,於是將調吳三桂進京和放棄寧遠國土的事交由內閣成員討論。內閣成員們也是個個精於謀略,也不想承擔這個重大責任。於崇禎帝的提議遭到內閣大臣們的一致反對,崇禎帝完全可以下御旨,命吳三桂放棄寧遠,進京勤王,但崇禎帝不願意承擔責任。由於崇禎的錯誤決策,加上不願承擔責任,使崇禎帝調吳三桂的建議陷入了困境之中。

李自成步步進逼,京城告急,崇禎帝只得再次如集內閣大臣商討撤離寧遠,調吳三桂進京勤王之事。內閣大臣們還是一致反對,內閣首輔陳寅提出種種理由,反對從寧遠撤退,陳寅問:撤離寧遠山海關怎麼守,寧遠幾十萬百姓怎麼安置,這必須要由管理寧遠的薊遼總督王永吉簽署同意,然後擬定出詳細的安置移民計劃,他才能簽署調吳三桂進京勤王的聖旨。

薊遼總督王永吉表示完全同意崇禎帝的決策,崇禎帝讓陳寅簽署調吳三桂進京勤王的聖旨,陳寅還是推脫說,要遼東總督、巡撫,所有總兵都要簽署同意才行,當遼東總督、巡撫,所有總兵都簽署同意後,陳寅還是不下達聖旨。

吳三桂降清之謎:多爾袞步步進逼,吳三桂泣血借兵變為開關迎清

崇禎十七年二月八日,李自成大軍佔領太原,很快佔領了山西全省,京城幾乎沒有多少守備力量,京城空虛,危機就在眼前。薊遼總督王永吉再次上書崇禎帝,提議儘快調吳三桂進京勤王,否則就來不及了。

崇禎帝把王永吉的上疏給內閣首輔陳寅看時,陳寅依然沒有表態。陳寅沒有表態,是因為陳寅太瞭解崇禎帝的心思了。陳寅對內閣成員們說,崇禎帝在危機時刻想出放棄土地,調吳三桂進京勤王這個決策,一旦危機過去,崇禎帝就會以無故放棄三百多里土地,而治我們內閣的罪。其中一個內閣成員說,不能因為不敢承擔責任,就貽誤戰機。陳寅說放棄三百多疆土的重大責任,他承擔不起。

二月二十七日,北線宣化,南線保定告急,李自成對北京南北夾擊,崇禎帝找到內閣首輔陳寅,要求立刻下達調兵聖旨,再拖延就真來不及了。從崇禎帝決定調吳三桂進京,到聖旨下達,整整過去了兩個多月,直到三月九日,薊遼總督王永吉才收到調吳三桂入京勤王的聖旨。到三月十九日,吳三桂才抵達山海關。三月二十日,王永吉帶先期軍隊到達豐潤,三月二十四日,吳三桂帶領五十幾萬移民軍隊到達永平,三天內,吳三桂在遼東巡撫的配合將這些移民安置到關內各縣。

三月二十七日,吳三桂駐軍玉田,此時京城傳來消息,北京失陷,皇帝自殺。四月五日,吳三桂無奈退守山海關。吳三桂與父老子弟面向北京城痛哭流涕。

由以上可見,不是吳三桂因為貪戀自家田產,而貽誤戰機,真正貽誤戰機的是崇禎帝自己和內閣首輔陳寅。

吳三桂降清之謎:多爾袞步步進逼,吳三桂泣血借兵變為開關迎清

吳三桂是否投降李自成

關於吳三桂投降李自成的事,據歷史記載好象沒有多少疑點,只是在投降的時間和地點有不同的記載。第一:吳三桂在關外投降

《甲申傳信錄》記載:在李自成進京後,立刻以四萬兩白銀犒賞吳三桂的軍隊,吳三桂非常高興,接受李自成的召降,進入山海後收受了李自成送來的四萬兩白銀。“闖旋以銀四萬犒三桂軍,三桂大喜,欣然受命,入山海關而納款。”

就是說吳三桂是在入山海關前投降李自成的。讓我們來看這個說法是否成立?李自成是三月十八佔領北京城,吳三桂三月十九日到達山海關,如果是在關外投降,那就是在三月十九前投降的。據說李自成是派了駐守居庸關的守將唐通來勸吳三桂的,但唐通在三月十五棄關投降。說明唐通並沒有能說服讓吳三桂投降。

第二:吳三桂在山海關內投降

吳三桂是三月十九日進駐山海關,三月二十四日到達永平,二十七日到達玉田,此時收到消息北京城已經淪陷,皇帝自殺。也就是說吳三桂在山海關的時間沒有幾天。這些天裡,李自成在京城做什麼呢?李自成三月十八日攻陷北京城後,從三月二十四到四月四日,近十一天時間裡,李自在繳贓助餉,就抓捕北京城的官員富商,嚴刑拷打,然後逼交贖金,據說這期間李自成收繳白銀七千多萬兩。而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就是被嚴刑拷打的其中之一,吳襄交了五千兩白銀後獲釋。

如果在這短短几天內,吳三桂投降了李自成,李自成又怎麼會這樣對待手握重兵的吳三桂的父親呢?如果說是不知情,那知情後不該立刻向吳三桂及其父親吳襄表示歉意嗎?難道李自成不擔心剛剛投降的吳三桂因此反目,成為他強大的對手?事實上李自成對吳三桂沒有任何表示。如果說李自成沒想到,李自成雖是農民領袖,但李自成文武兼備,而且打下了近半個天下,並且攻佔了北京,這些足以證明李自成是有相當才能的,對李自成來說,這麼簡單的問題不會想不到。這就說明在山海關內吳三桂沒有投降李自成。

吳三桂降清之謎:多爾袞步步進逼,吳三桂泣血借兵變為開關迎清

第三:吳三桂去灤州投降

這一說是這樣:吳三桂到達山海關時,李自成已經佔領了北京城,吳三桂面對李自成的大軍,不敢進軍京城,駐守山海關以觀望,李自成脅迫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寫信勸降吳三桂,吳三桂帶著軍隊到灤州投降李自成。“脅襄以書召之,三桂進次灤州。”《女直考》。

這個說法首先從時間上講就是錯誤的,吳三桂三月十九日到達山海關,三月二十四日到達永平,三月二十七日到達玉田,他中間根本沒有時間去灤州。如果吳三桂是到達玉田後再去灤州降的李自成的,那吳三桂四月五又撤回山海關,四月十三日李自成與劉宗敏又親率大軍五萬攻打吳三桂駐守的山海關,又做何解釋?也就是說吳三桂也沒有去灤州投降李自成。

吳三桂投降李自成之所以有這麼多說法,就說明當時對吳三桂是否投降李自成,也是眾說紛紜,沒有定論。

在多爾袞給清皇帝的奏報中講:李自成招降吳三桂,吳三桂不降,然後從永平返回據守山海關。

“招降吳三桂,三桂不從,遂自永平返據山海關。”《清世宗實錄》。多爾袞在給皇帝的奏報中這樣說,一定是有事實根據的,如果假報那會是欺君之罪。這些理由和材料都證明吳三桂從來沒有投降過李自成。

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確有其事嗎

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說的是吳三桂的寵妾陳圓圓被李自成的大將劉宗敏霸佔,吳三桂一怒之下,投降清國,開山海關,放清軍入關。

這要從吳三桂的與陳圓圓的相遇說起,吳三桂什麼時候遇見陳圓圓的?據說吳三桂早聽聞姑蘇名伎陳圓圓的美貌與才藝,於是在崇禎十六年來到姑蘇帶重金迎娶陳圓圓,但國舅田弘遇先帶走了陳圓圓,陳圓圓雖然喜歡吳三桂,但無奈田弘遇是國舅,只能跟田弘遇來到京城。

崇禎十七年春天,當李自成對北京城進行南北夾擊之時,田弘遇感到危機,於是陳圓圓提出讓田弘遇聯繫吳三桂作為靠山。於是田弘遇在家中宴請吳三桂,酒席間陳圓圓翩翩起舞,吳三桂被陳圓圓的美貌和才藝傾倒。

宴席將要結束,田弘遇說出自己的擔憂,醉酒中的吳三桂,說只要把陳圓圓賞給他,田弘遇的安危、京城安危乃至大明的安危全包在他身上。田弘遇當時就把陳圓圓送給吳三桂,北京告急,吳三桂收到詔令進京勤王,吳三桂只能離開北京,去遼遠帶兵。吳三桂本想帶陳圓圓一起走,但由於吳父的阻止,所以只能把陳圓圓留在北京,後來李自成佔領了北京,劉宗敏將陳圓圓據為已有。

吳三桂因此惱羞成怒,將山海關打開,放清軍入關。

吳三桂降清之謎:多爾袞步步進逼,吳三桂泣血借兵變為開關迎清

可以說這是個虛構的故事。明朝軍紀嚴明,駐守在外的武將沒有皇帝和朝廷的詔令不能隨便入京城。在史料中並沒有查到當時調吳三桂進京的詔令。

就算是吳三桂在崇禎十七年,有機會進京,田弘遇也根本不可能宴請吳三桂,因為田弘遇在崇禎十六年十一月從姑蘇回到京城不久後,就病死了。所以吳三桂並沒有在京城遇見陳圓圓。

吳三桂遇到陳圓圓是在李自敗退,向西南逃亡的過程中,遇到陳圓圓的。李自成撤出北京後,遭到吳三桂和清軍的追剿,潰不成軍。“盡棄淄重、美女、金銀,自盧溝橋至固安百里,盔甲衣物盈路,三桂徐收所得。”陳圓圓就在這些被棄的美女中。

吳偉業的《圓圓曲》中寫道:若非壯士全師勝,爭得蛾眉匹馬還。”說明吳三桂是在戰敗李自成後與陳圓圓相遇的,並且走了一起。吳偉業還描述了當時陳圓圓與吳三桂相見時的樣子“蛾眉馬上傳呼進,雲鬢不振驚魂定。蠟炬迎來在戰場,啼妝滿面殘紅印。”

既然吳三桂與陳圓圓相遇是在吳三桂打敗李自成後,就不會有衝冠一怒為紅顏一說。

吳三桂有沒有投降大清

吳三桂退守山海關後,向清泣血借兵。吳三桂做為遼遠總兵本沒有權力向清借兵,但薊遼總督有著朝廷調吳三桂入京勤王的詔令,而北京城已經陷落,皇帝已經遇難,朝臣都被李自成一網打盡。此時王永吉就是東北地最大的行政和軍事長官,吳三桂要聽從他的調調遣和命令。王永吉命吳三桂的副將帶著與清借兵的書信,希望清從長城喜峰口一線與明軍夾擊李自成,並許諾給清以財物和土地。

在距離山海關700裡的翁後,帶著借兵信的吳三桂副將,遇到多爾袞帶領大隊人馬行軍到此。於是把信交於多爾袞,多爾袞大喜。清國一直在關注明關內的情況,在明發生大亂北京陷落後,朝廷解體後,清國決定派軍大明,入主中原,並嚴明要不再搶劫百姓。

多爾袞馬上給吳三桂回信,在開頭讚揚吳三桂為報君父之仇的忠心後,開始勸降吳三桂。多爾袞說吳三桂率眾來降,不僅享有原來的土地,而且還會晉升為藩王。這樣國仇報了,而且可以世世代代享受富貴榮華。

“伯若率眾來歸,必封以故土,晉為蕃王,一則國仇得報,

一則身家可保,世世子孫長享富貴。”《順治朝實錄》

吳三桂對多爾袞的招降,沒有作出任何回應,吳三桂在給多爾袞的回信中說“入山海關首尾加攻”《順治朝實錄》。

吳三桂降清之謎:多爾袞步步進逼,吳三桂泣血借兵變為開關迎清

吳三桂更改了原來王永吉第一封信,讓清軍從長城喜峰口入關,而借兵心切的吳三桂改讓清軍從山海關入關,吳三桂犯了一個重大決策錯誤,這一改,不僅改變了吳三桂的命運,也改變了大明的未來。

崇禎十七年,四月十三,李自成劉宗敏帶領五萬步騎兵,進攻山海關,雖然李自成在南線受阻,但在北線取得了勝利。山海關岌岌可危。此時多爾袞的軍隊已經到達長城歡喜嶺,但按兵不動,吳三桂多次要求多爾袞出兵相助,多爾袞就是按兵不動。

無柰吳三桂只得親自到多爾袞大帳要求多爾袞借兵十萬相助。多爾袞反而問吳三桂勝利後的退路,還要是勸降吳三桂,被吳三桂意正詞嚴地拒絕了。吳三桂說他父子受大明恩慧,為君報仇,是臣子分內之事,為國盡忠,為君效力,願甘腦塗地,再所不辭,絕不會考慮後路。

吳三桂的言詞激怒了多爾袞,借兵之事沒有結果。第二天吳三桂穿重喪服,見到多爾袞後嚎啕大哭,再次請求多爾袞出兵救援山海關,恢復大明。

這次多爾袞同意借兵,條件是要盟誓,還要吳三桂的士兵按滿族的風俗剃髮,理由是為了與李自成的軍隊區分。吳三桂為了借兵,只得答應,於剃髮稱臣,歃血為盟。也就是這八個字的記錄“

剃髮稱臣,歃血為盟”成為了吳三桂降清的證據。這句話是有矛盾的,當時多爾袞是攝政王,如果吳三桂要稱臣也不能向多爾袞稱臣,而應該向清國的皇帝稱臣,如果是稱臣了,也就不必要歃血為盟了。說明此時吳三桂並沒有投降清國。

吳三桂降清之謎:多爾袞步步進逼,吳三桂泣血借兵變為開關迎清

在多爾袞的計劃裡,此時吳三桂投不投降清,已經不重要了,投不投降已經由不得吳三桂了。足智多謀的多爾袞早已想好控制吳三桂的辦法了。於是,多爾袞派英親王阿其格,率兩萬騎兵在吳三桂的左翼,派豫王多鐸帶兩萬騎兵在吳三桂右翼,就此對吳三桂的軍隊形成包圍。

明清軍隊突然對李自成發起攻擊,李自成全線潰敗。借兵本來就是一招險棋,尤其所借兵比自己強大,吳三桂被清軍控制了,可吳三桂還渾然不知。

吳三桂在與兵敗的李自成談判救得太子,並命令李自成回到北京後,立刻撤離京城,吳三桂要擁立太子繼位。吳三桂帶帶著太子一路向北京進軍,他一路以明朝朝廷名義宣佈,義軍要進城,要臣民為崇禎帝戴孝,要求降了李自成的官員,將功折罪,重回大明朝廷。以上吳三桂的種種表現說明,此時吳三桂並沒有降清。

就在李自城撤離北京後,吳三桂準備帶兵入城時,卻被多爾袞攔下,二人發生激烈的爭執,但此時吳三桂已經被多爾袞的軍隊重重包圍,失去了自主權,無奈之下,吳三桂只能聽多爾袞的命令,向西追擊李自成。

在吳三桂向西追擊李自成的過程中,一步步接受了現實,不降也得降了。本來欲借清兵來恢復大明的計謀,由於遇到計高一籌的多爾袞,計劃就破產了。一介武夫的吳三桂豈是謀略家多爾袞的對手,結果泣血借兵,就變成了開門迎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