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降清之谜:多尔衮步步进逼,吴三桂泣血借兵变为开关迎清

在大明帝国与清争锋的历史巨变中,有一位风云人们,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和热议,这就是辽远总兵吴三桂。

吴三桂之所以能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是因为吴三桂的三大罪:一是吴三桂贻误战机,当李自成进攻北京时,接到勤王调令的吴三桂没有及时进京勤王,致使北京城失守,皇帝自杀,大明灭亡;二是吴三桂背叛大明王朝,投降李自成;三是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的宠妾陈圆圆被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霸占,吴三桂一怒之下,投降清国,开山海关,放清军入关。引出后来天崩天裂的历史巨变。以上三条罪状,足以让吴三桂成为大明灭亡的千古罪人。

然而历史的真相真的是这样吗?吴三桂真的延误战机了吗?吴三桂果真投降了李自成,后来又为了陈圆圆,置家国大义于不顾,投降清军,放清军入关?对于这些指控,人们众说纷纭,拔开历史迷雾,让我们去认识一个真实的吴三桂。


吴三桂降清之谜:多尔衮步步进逼,吴三桂泣血借兵变为开关迎清

吴三桂是否贻误战机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九日,吴三桂接到进京勤王的诏书,三月二十七吴三桂驻兵玉田,这时北京已经沦陷,皇帝自杀。吴三桂来晚了一步,因此人们指责吴三桂贪恋自家田产,不愿撤出宁远,因而贻误战机,致使北京城失陷,皇帝遇难。

其实贻误战机的不是吴三桂,而是崇祯皇帝和内阁首辅陈寅。早在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元月,在李自成的大军渡过黄河,进攻山西时,崇祯帝就决定调吴三桂进京勤王,调吴三桂进京勤没有错,错就错在崇祯帝要求调吴三桂进京的同时,要放弃宁远300多里的大明领土,明朝的放弃,意味着将领土将丢给清国。宁远该不该放弃,是另一回事,但调吴三桂进京与丢弃宁远三百多里国土搅在一起,这个责任重大。

没有担当责任心和担当责任能力的崇祯帝自然不愿担当这个重大责任,他希望让内阁成员们一起承担这个责任,于是将调吴三桂进京和放弃宁远国土的事交由内阁成员讨论。内阁成员们也是个个精于谋略,也不想承担这个重大责任。于崇祯帝的提议遭到内阁大臣们的一致反对,崇祯帝完全可以下御旨,命吴三桂放弃宁远,进京勤王,但崇祯帝不愿意承担责任。由于崇祯的错误决策,加上不愿承担责任,使崇祯帝调吴三桂的建议陷入了困境之中。

李自成步步进逼,京城告急,崇祯帝只得再次如集内阁大臣商讨撤离宁远,调吴三桂进京勤王之事。内阁大臣们还是一致反对,内阁首辅陈寅提出种种理由,反对从宁远撤退,陈寅问:撤离宁远山海关怎么守,宁远几十万百姓怎么安置,这必须要由管理宁远的蓟辽总督王永吉签署同意,然后拟定出详细的安置移民计划,他才能签署调吴三桂进京勤王的圣旨。

蓟辽总督王永吉表示完全同意崇祯帝的决策,崇祯帝让陈寅签署调吴三桂进京勤王的圣旨,陈寅还是推脱说,要辽东总督、巡抚,所有总兵都要签署同意才行,当辽东总督、巡抚,所有总兵都签署同意后,陈寅还是不下达圣旨。

吴三桂降清之谜:多尔衮步步进逼,吴三桂泣血借兵变为开关迎清

崇祯十七年二月八日,李自成大军占领太原,很快占领了山西全省,京城几乎没有多少守备力量,京城空虚,危机就在眼前。蓟辽总督王永吉再次上书崇祯帝,提议尽快调吴三桂进京勤王,否则就来不及了。

崇祯帝把王永吉的上疏给内阁首辅陈寅看时,陈寅依然没有表态。陈寅没有表态,是因为陈寅太了解崇祯帝的心思了。陈寅对内阁成员们说,崇祯帝在危机时刻想出放弃土地,调吴三桂进京勤王这个决策,一旦危机过去,崇祯帝就会以无故放弃三百多里土地,而治我们内阁的罪。其中一个内阁成员说,不能因为不敢承担责任,就贻误战机。陈寅说放弃三百多疆土的重大责任,他承担不起。

二月二十七日,北线宣化,南线保定告急,李自成对北京南北夹击,崇祯帝找到内阁首辅陈寅,要求立刻下达调兵圣旨,再拖延就真来不及了。从崇祯帝决定调吴三桂进京,到圣旨下达,整整过去了两个多月,直到三月九日,蓟辽总督王永吉才收到调吴三桂入京勤王的圣旨。到三月十九日,吴三桂才抵达山海关。三月二十日,王永吉带先期军队到达丰润,三月二十四日,吴三桂带领五十几万移民军队到达永平,三天内,吴三桂在辽东巡抚的配合将这些移民安置到关内各县。

三月二十七日,吴三桂驻军玉田,此时京城传来消息,北京失陷,皇帝自杀。四月五日,吴三桂无奈退守山海关。吴三桂与父老子弟面向北京城痛哭流涕。

由以上可见,不是吴三桂因为贪恋自家田产,而贻误战机,真正贻误战机的是崇祯帝自己和内阁首辅陈寅。

吴三桂降清之谜:多尔衮步步进逼,吴三桂泣血借兵变为开关迎清

吴三桂是否投降李自成

关于吴三桂投降李自成的事,据历史记载好象没有多少疑点,只是在投降的时间和地点有不同的记载。第一:吴三桂在关外投降

《甲申传信录》记载:在李自成进京后,立刻以四万两白银犒赏吴三桂的军队,吴三桂非常高兴,接受李自成的召降,进入山海后收受了李自成送来的四万两白银。“闯旋以银四万犒三桂军,三桂大喜,欣然受命,入山海关而纳款。”

就是说吴三桂是在入山海关前投降李自成的。让我们来看这个说法是否成立?李自成是三月十八占领北京城,吴三桂三月十九日到达山海关,如果是在关外投降,那就是在三月十九前投降的。据说李自成是派了驻守居庸关的守将唐通来劝吴三桂的,但唐通在三月十五弃关投降。说明唐通并没有能说服让吴三桂投降。

第二:吴三桂在山海关内投降

吴三桂是三月十九日进驻山海关,三月二十四日到达永平,二十七日到达玉田,此时收到消息北京城已经沦陷,皇帝自杀。也就是说吴三桂在山海关的时间没有几天。这些天里,李自成在京城做什么呢?李自成三月十八日攻陷北京城后,从三月二十四到四月四日,近十一天时间里,李自在缴赃助饷,就抓捕北京城的官员富商,严刑拷打,然后逼交赎金,据说这期间李自成收缴白银七千多万两。而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就是被严刑拷打的其中之一,吴襄交了五千两白银后获释。

如果在这短短几天内,吴三桂投降了李自成,李自成又怎么会这样对待手握重兵的吴三桂的父亲呢?如果说是不知情,那知情后不该立刻向吴三桂及其父亲吴襄表示歉意吗?难道李自成不担心刚刚投降的吴三桂因此反目,成为他强大的对手?事实上李自成对吴三桂没有任何表示。如果说李自成没想到,李自成虽是农民领袖,但李自成文武兼备,而且打下了近半个天下,并且攻占了北京,这些足以证明李自成是有相当才能的,对李自成来说,这么简单的问题不会想不到。这就说明在山海关内吴三桂没有投降李自成。

吴三桂降清之谜:多尔衮步步进逼,吴三桂泣血借兵变为开关迎清

第三:吴三桂去滦州投降

这一说是这样:吴三桂到达山海关时,李自成已经占领了北京城,吴三桂面对李自成的大军,不敢进军京城,驻守山海关以观望,李自成胁迫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写信劝降吴三桂,吴三桂带着军队到滦州投降李自成。“胁襄以书召之,三桂进次滦州。”《女直考》。

这个说法首先从时间上讲就是错误的,吴三桂三月十九日到达山海关,三月二十四日到达永平,三月二十七日到达玉田,他中间根本没有时间去滦州。如果吴三桂是到达玉田后再去滦州降的李自成的,那吴三桂四月五又撤回山海关,四月十三日李自成与刘宗敏又亲率大军五万攻打吴三桂驻守的山海关,又做何解释?也就是说吴三桂也没有去滦州投降李自成。

吴三桂投降李自成之所以有这么多说法,就说明当时对吴三桂是否投降李自成,也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

在多尔衮给清皇帝的奏报中讲:李自成招降吴三桂,吴三桂不降,然后从永平返回据守山海关。

“招降吴三桂,三桂不从,遂自永平返据山海关。”《清世宗实录》。多尔衮在给皇帝的奏报中这样说,一定是有事实根据的,如果假报那会是欺君之罪。这些理由和材料都证明吴三桂从来没有投降过李自成。

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确有其事吗

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说的是吴三桂的宠妾陈圆圆被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霸占,吴三桂一怒之下,投降清国,开山海关,放清军入关。

这要从吴三桂的与陈圆圆的相遇说起,吴三桂什么时候遇见陈圆圆的?据说吴三桂早听闻姑苏名伎陈圆圆的美貌与才艺,于是在崇祯十六年来到姑苏带重金迎娶陈圆圆,但国舅田弘遇先带走了陈圆圆,陈圆圆虽然喜欢吴三桂,但无奈田弘遇是国舅,只能跟田弘遇来到京城。

崇祯十七年春天,当李自成对北京城进行南北夹击之时,田弘遇感到危机,于是陈圆圆提出让田弘遇联系吴三桂作为靠山。于是田弘遇在家中宴请吴三桂,酒席间陈圆圆翩翩起舞,吴三桂被陈圆圆的美貌和才艺倾倒。

宴席将要结束,田弘遇说出自己的担忧,醉酒中的吴三桂,说只要把陈圆圆赏给他,田弘遇的安危、京城安危乃至大明的安危全包在他身上。田弘遇当时就把陈圆圆送给吴三桂,北京告急,吴三桂收到诏令进京勤王,吴三桂只能离开北京,去辽远带兵。吴三桂本想带陈圆圆一起走,但由于吴父的阻止,所以只能把陈圆圆留在北京,后来李自成占领了北京,刘宗敏将陈圆圆据为已有。

吴三桂因此恼羞成怒,将山海关打开,放清军入关。

吴三桂降清之谜:多尔衮步步进逼,吴三桂泣血借兵变为开关迎清

可以说这是个虚构的故事。明朝军纪严明,驻守在外的武将没有皇帝和朝廷的诏令不能随便入京城。在史料中并没有查到当时调吴三桂进京的诏令。

就算是吴三桂在崇祯十七年,有机会进京,田弘遇也根本不可能宴请吴三桂,因为田弘遇在崇祯十六年十一月从姑苏回到京城不久后,就病死了。所以吴三桂并没有在京城遇见陈圆圆。

吴三桂遇到陈圆圆是在李自败退,向西南逃亡的过程中,遇到陈圆圆的。李自成撤出北京后,遭到吴三桂和清军的追剿,溃不成军。“尽弃淄重、美女、金银,自卢沟桥至固安百里,盔甲衣物盈路,三桂徐收所得。”陈圆圆就在这些被弃的美女中。

吴伟业的《圆圆曲》中写道: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蛾眉匹马还。”说明吴三桂是在战败李自成后与陈圆圆相遇的,并且走了一起。吴伟业还描述了当时陈圆圆与吴三桂相见时的样子“蛾眉马上传呼进,云鬓不振惊魂定。蜡炬迎来在战场,啼妆满面残红印。”

既然吴三桂与陈圆圆相遇是在吴三桂打败李自成后,就不会有冲冠一怒为红颜一说。

吴三桂有没有投降大清

吴三桂退守山海关后,向清泣血借兵。吴三桂做为辽远总兵本没有权力向清借兵,但蓟辽总督有着朝廷调吴三桂入京勤王的诏令,而北京城已经陷落,皇帝已经遇难,朝臣都被李自成一网打尽。此时王永吉就是东北地最大的行政和军事长官,吴三桂要听从他的调调遣和命令。王永吉命吴三桂的副将带着与清借兵的书信,希望清从长城喜峰口一线与明军夹击李自成,并许诺给清以财物和土地。

在距离山海关700里的翁后,带着借兵信的吴三桂副将,遇到多尔衮带领大队人马行军到此。于是把信交于多尔衮,多尔衮大喜。清国一直在关注明关内的情况,在明发生大乱北京陷落后,朝廷解体后,清国决定派军大明,入主中原,并严明要不再抢劫百姓。

多尔衮马上给吴三桂回信,在开头赞扬吴三桂为报君父之仇的忠心后,开始劝降吴三桂。多尔衮说吴三桂率众来降,不仅享有原来的土地,而且还会晋升为藩王。这样国仇报了,而且可以世世代代享受富贵荣华。

“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为蕃王,一则国仇得报,

一则身家可保,世世子孙长享富贵。”《顺治朝实录》

吴三桂对多尔衮的招降,没有作出任何回应,吴三桂在给多尔衮的回信中说“入山海关首尾加攻”《顺治朝实录》。

吴三桂降清之谜:多尔衮步步进逼,吴三桂泣血借兵变为开关迎清

吴三桂更改了原来王永吉第一封信,让清军从长城喜峰口入关,而借兵心切的吴三桂改让清军从山海关入关,吴三桂犯了一个重大决策错误,这一改,不仅改变了吴三桂的命运,也改变了大明的未来。

崇祯十七年,四月十三,李自成刘宗敏带领五万步骑兵,进攻山海关,虽然李自成在南线受阻,但在北线取得了胜利。山海关岌岌可危。此时多尔衮的军队已经到达长城欢喜岭,但按兵不动,吴三桂多次要求多尔衮出兵相助,多尔衮就是按兵不动。

无柰吴三桂只得亲自到多尔衮大帐要求多尔衮借兵十万相助。多尔衮反而问吴三桂胜利后的退路,还要是劝降吴三桂,被吴三桂意正词严地拒绝了。吴三桂说他父子受大明恩慧,为君报仇,是臣子分内之事,为国尽忠,为君效力,愿甘脑涂地,再所不辞,绝不会考虑后路。

吴三桂的言词激怒了多尔衮,借兵之事没有结果。第二天吴三桂穿重丧服,见到多尔衮后嚎啕大哭,再次请求多尔衮出兵救援山海关,恢复大明。

这次多尔衮同意借兵,条件是要盟誓,还要吴三桂的士兵按满族的风俗剃发,理由是为了与李自成的军队区分。吴三桂为了借兵,只得答应,于剃发称臣,歃血为盟。也就是这八个字的记录“

剃发称臣,歃血为盟”成为了吴三桂降清的证据。这句话是有矛盾的,当时多尔衮是摄政王,如果吴三桂要称臣也不能向多尔衮称臣,而应该向清国的皇帝称臣,如果是称臣了,也就不必要歃血为盟了。说明此时吴三桂并没有投降清国。

吴三桂降清之谜:多尔衮步步进逼,吴三桂泣血借兵变为开关迎清

在多尔衮的计划里,此时吴三桂投不投降清,已经不重要了,投不投降已经由不得吴三桂了。足智多谋的多尔衮早已想好控制吴三桂的办法了。于是,多尔衮派英亲王阿其格,率两万骑兵在吴三桂的左翼,派豫王多铎带两万骑兵在吴三桂右翼,就此对吴三桂的军队形成包围。

明清军队突然对李自成发起攻击,李自成全线溃败。借兵本来就是一招险棋,尤其所借兵比自己强大,吴三桂被清军控制了,可吴三桂还浑然不知。

吴三桂在与兵败的李自成谈判救得太子,并命令李自成回到北京后,立刻撤离京城,吴三桂要拥立太子继位。吴三桂带带着太子一路向北京进军,他一路以明朝朝廷名义宣布,义军要进城,要臣民为崇祯帝戴孝,要求降了李自成的官员,将功折罪,重回大明朝廷。以上吴三桂的种种表现说明,此时吴三桂并没有降清。

就在李自城撤离北京后,吴三桂准备带兵入城时,却被多尔衮拦下,二人发生激烈的争执,但此时吴三桂已经被多尔衮的军队重重包围,失去了自主权,无奈之下,吴三桂只能听多尔衮的命令,向西追击李自成。

在吴三桂向西追击李自成的过程中,一步步接受了现实,不降也得降了。本来欲借清兵来恢复大明的计谋,由于遇到计高一筹的多尔衮,计划就破产了。一介武夫的吴三桂岂是谋略家多尔衮的对手,结果泣血借兵,就变成了开门迎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