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大儿子为什么不能做太子?

Amuwa


我认为不是不能做太子,而是他在不恰当的时间做了不该做的事!




首先来说说,为什么他也有机会做太子。康熙的大儿子是爱新觉罗.允禔,因为康熙前面四个儿子都幼时早亡,所以他是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帝的第一个儿子,按照汉人的制度,第一个儿子尊贵,如果根据立长的原则,他是有机会成为太子的!再有爱新觉罗氏的祖先是女真人,女真属于草原部落,按照草原部落的习俗,最小的儿子守业的话,连康熙最小的儿子也有机会,清朝的每一任皇帝几乎都不是上一任皇帝的皇长子。比如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顺治是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所以康熙的每个儿子都有机会成为皇太子,成为皇帝,更不用说身为皇长子的爱新觉罗.允禔。

允禔是皇长子,皇长子虽然尊贵,但是可惜的是他不是嫡长子,他的母亲是康熙的妃子而不是皇后,虽然清朝不太看中立长立嫡,但是嫡庶仍然有别!

允禔做的最不能让康熙原谅的事情就是,他参与了太子之争,并且欲杀太子,有争位之心,却不够忍耐!每个皇帝应该都不会喜欢自己的孩子自相残杀吧!


所以他不是不能做太子,是有机会的,但是没能做好经营,心思太过外露了!雄心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我是丫丫,每天都在关注历史话题,关注我,和你一起探讨!

个人观点,欢迎讨论!


summer李


谁说康熙帝的大儿子就不能做太子了?

当然可以做太子,一是没法做太子,二是康熙帝不想让他做太子,要解释原因,其实很简单:

康熙帝的第一个儿子叫承瑞,是康熙帝十三岁时跟荣妃生的,毕竟那时候俩人年龄都比较小,生下来的孩子不够健康。

后面三个儿子,或许是相同的原因,都是两三岁就死了,真正活下来,并序齿的皇子是从老五和老七开始的,所以大儿子自然当不上太子,还没断奶就死了,咋当?

而老五就是胤褆,后来排序为大阿哥,老七就是胤礽,也就是后来的太子。

为什么胤褆没能当太子呢?

这很好理解,生胤褆的时候,在他前面还有一个幼儿呢,当时还没夭折。这时候,康熙帝不可能突然就立他为太子,毕竟他能活多久,尚无法定论。在那个小孩容易早夭的年代,皇上立太子,要么是皇后所生,要么是等孩子长得差不多了,选一个好的。

等到胤褆两岁的时候,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生下了胤礽,而且由于难产而死,这触动了康熙帝敏感的神经,他太爱这个皇后了,爱屋及乌,自然就爱胤礽。

也就是说,在胤褆仅仅两岁,还在吃奶的年龄,康熙帝就把胤礽立为太子了,有了一个太子,自然别人就没希望了。

这跟很多人讲过去皇室立太子遵循“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并不符。实际上清朝皇上几乎没有一个是按照这个规矩定的,一般都是靠运气,或者靠实力。

也就是虽说胤褆是庶出,但是也并不是没有机会当太子的,至少在一废太子胤礽的时候,他还是有那么一丢丢希望的。

但是因为自己的作,把这一丢丢机会也给作没了,在《圣祖仁皇帝实录》中写到康熙帝下过一道手谕:

“太祖太宗世祖之缔造勤劳,与朕治平之天下,断不可以付此人。俟回京昭告于天地、宗庙,将允礽废斥。朕前命直郡王允禔,善护朕躬,并无欲立允禔为皇太子之意。允禔秉性躁急愚顽岂可立为皇太子。”

这段剧情跟《雍正王朝》中的剧情有些相似,那就是太子胤礽被废之后,老大胤褆以为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跟康熙帝建议,要代父杀弟,行“万难之事”。

这可触犯了康熙帝敏感的神经,毕竟胤礽是仅存的他跟孝诚仁皇后爱情的结晶,胤褆完全是大逆不道。

后来,康熙帝还训斥过胤褆,说他:

“不谙君臣大义,不念父子至情之人,洵为乱臣贼子,天理国法,皆所不容者也。”

而且老大还玩阴的,他以为胤礽下台,自己就能当太子,于是搞什么魇镇之术,这完全就是文盲啊,难道没读过历史,不知道汉武帝时“巫蛊之祸”?

魇镇太子胤礽,这种事只能秘密地做,他偏偏请来的术士还是老三府上的,岂不知老三就是太子的人啊。

你说这种人,怎么可能当得上太子?


杨角风发作


康熙的皇长子胤禔,从出身和家族背景的角度上看,根本与太子胤礽无法相提并论。

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将他与自己的结发妻子,即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所生的皇次子胤礽册封为太子。

这时胤礽只有13个月大,而此时康熙的皇长子胤禔已经三岁多了。

中国古代的封疆王朝的帝王传承,一直奉行的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也就是说,康熙一生中唯一的嫡子胤礽,具有天然的优先继位的资格。所以尽管胤禔是康熙所有被列入齿序的皇子中,年龄最大的,进而成为了康熙的皇长子,但是庶出的他在与胤礽的竞争中,也自然而然的有着“先天性”的劣势。

而事实上,不管是出身上,还是家族背景上,胤礽在被册封为皇太子的时候,都是硬生生的压过了胤禔一头。

首先,二人生母的地位,完全不在一个层级之上。

前文中也说了,胤礽的生母是康熙皇帝的结发妻子,康熙的第一任皇后,当之无愧的后宫之主,并且在康熙四年(1665年)的时候,就与康熙完婚。

再看大阿哥胤禔的生母惠妃那拉氏,这个时候仅仅是庶妃,没有任何的册封,也就是在后宫中地位是非常的低。直到康熙十六年(1677年)的时候,才被正式封为惠嫔,康熙二十年(1681年),成为惠妃,位列“四妃”之首,而在这之后,惠妃也就再也没有获得过晋封。

按照宫廷传统,先要看“母以子贵”,在皇子登基或受到重大册封后,才是“母以子贵”。所以,单从出身来看,胤禔别说太子胤礽,就连温僖贵妃钮祜禄氏所生的十阿哥胤䄉,都比他高贵。

其次,胤礽背靠着的家族势力,也更为强大。

赫舍里氏皇后的祖父,正是康熙朝初年,四大辅政大臣之首辅索尼,索尼去世后,赫舍里氏皇后的父亲、索尼的长子噶布喇,袭承了索尼一等公的爵位。与此同时,赫舍里氏在家族在朝堂上,还有另一位响当当的人物,这便是索额图。这一时期的索额图,由于在康熙智擒鳌拜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重用,担任保和殿大学士,是朝中最有权势的大臣。

而惠妃那拉氏最后依靠的政治势力,是她的母家叶赫那拉氏家族,代表是纳兰明珠。明珠由于受到多尔衮的牵连,在顺治朝时期以及康熙朝初年,备受打压,直到鳌拜集团倒台后,才开始为康熙皇帝所欣赏并得到提拔。然而,这个时候的明珠尚处于职位的上升期,与索额图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

再次,就是康熙皇帝与赫舍里氏皇后之间的感情因素。

尽管康熙皇帝与赫舍里氏皇后之间的婚姻是一桩政治联姻,但是两人在一起共同经历鳌拜专权的岁月,并且在此期间,赫舍里氏皇后不仅给予了康熙莫大的支持与安慰,更是帮助其很好的处理了后宫事务,让康熙可以安心于前朝事务。

再加上赫舍里氏家族在智擒鳌拜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使得康熙对于赫舍里氏皇后的感情中也有着感恩与感谢的成分,其二人感情之深,自然也是其他后妃所不能比拟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将胤礽册封为皇太子,既是有着法理性的依据,同时也是基于对于赫舍里氏皇后的感情以及表彰整个赫舍里氏家族贡献的考虑。


在此之后,康熙对于大阿哥胤禔的表现,经历了从期望,到失望,再到绝望的过程。

起初,康熙皇帝对于自己的这位皇长子是非常喜爱。

根据法国传教士白晋的记载:

“皇上特别宠爱这个皇子,这个皇子确实很可爱。他是个美男子,才华横溢,并具有其他种种美德。”

除此之外,从另外一点也能康熙对其的喜爱。按照清朝时候的传统,皇子结婚后是要搬出宫外居住的,然而在大阿哥胤禔大婚后,康熙仍要求其居住在宫中。在康熙的所有皇子中,也只有他和十四阿哥胤禵有过这样的待遇。

而对于大阿哥胤禔的培养,康熙也是不遗余力的,并且给予了其诸多表现的机会。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年仅18岁的胤禔奉命跟随他的伯父、也是康熙哥哥的抚远大将军、裕亲王福全出征,参与了乌兰布通之战,任副将军,参与战事指挥;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第二次亲征噶尔丹,他与内大臣索额图领御营前锋营,参赞军机,并在同年三月被封为直郡王,时年24岁;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他随同康熙巡视永定河河堤,任总管,还奉命祭奠华山。在这些重大事件中,胤禔都有着积极的表现。

与此同时,康熙丝毫不避讳明珠与大阿哥胤褆的关系,甚至在亲征噶尔丹期间,在与明珠的旨意批复中,专门写道:

“朕体甚佳,皇长子亦安。尔近佳否?为此特谕。”

然而,好景不长,康熙皇帝开始对于大阿哥胤禔产生了厌恶之感,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便是大阿哥“气质暴戾”且急功近利的性格弱点上。

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随裕亲王福全一征噶尔丹时,大阿哥就因性格急躁、听信谗言与福全不相和谐,造成了非常坏的影响,进而被康熙提前召回。

与此同时,胤禔待人接物非常随意,常有冒失之举,特别是有一次康熙皇帝在与外国传教士会面的过程中,胤禔竟然当众称要减掉外国传教士的胡子,弄得场面异常尴尬,把康熙皇帝本人更是弄得下不来台。

就这样,大阿哥胤禔逐渐失去了康熙皇帝对其的喜爱,而在这之后,他在“一废皇太子”前后的表现,更是坑人坑己,最终只落得一个悲惨结局。


政治上“蠢猪”般的表现,让其落得削宗夺爵、圈禁终身的下场。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皇帝以“太子不善,所行不孝”为由,在热河秋闱期间,废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

这个时候的胤褆,自认为自己有着足够的实力能够竞争太子之位。

一来,胤褆的生母惠妃那拉氏,同时也是八阿哥胤禩的养母,这个时候的“八爷党”,是以大阿哥胤褆为核心,并且全力支持胤褆角逐太子之位,因而包括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以及十四阿哥胤禵,都站在胤褆一边。

二来,胤褆坐拥皇长子的身份,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传统,这个时候的胤褆也自认为有着法理上的优势。

三来,虽然明珠已经倒台,但是明珠的儿子纳兰揆叙以及明珠曾经的旧部,继续支持者大阿哥胤褆。

四来,康熙这个时候,依然将一些重要的任务,特别是监视、看管胤礽的任务交给了胤褆,这让胤褆有了被“重视”的错觉。

于是,胤褆对于太子之位表现出了极强的觊觎之心,但这却一再触怒康熙。

就在胤礽被康熙囚禁的时候,看看帐中依然是“惊弓之鸟”的胤礽,胤褆竟大言不惭的对康熙说:

“胤礽所行卑污,大失人心。今父皇今欲诛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

这样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想法,立马让康熙感到了极度的震惊,但是由于此时康熙身在热河,为了保险起见,并没有对此进行追究,而是对胤褆进行好言相劝,暂时让他放下了这个危险的想法,同时加派人手保护胤礽。

而就在康熙回到北京后,康熙马上当着所有皇子和王公大臣的面,当众宣布的胤褆的卑劣行径,同时也宣称,永远不会将胤褆作为自己的皇位接班人。就这样,大阿哥胤褆算是彻底无法染指皇位了。

然而胤褆的“荒唐”表演远没有结束。

他先是借由江湖术士张明德的一番“狂言”,向康熙举荐了八阿哥胤禩,进而连同这个“八爷党集团”和盘托出,让康熙对于胤禩也有了厌恶之感。之后更是被三阿哥胤祉举报用“魇镇”诅咒皇太子胤礽。

愤怒不已的康熙对于胤褆的表现是失望至极,于是他下旨将胤褆削宗夺爵,并将其圈禁在宗人府,直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胤褆去世,他再也没有走出过宗人府,被康熙圈禁了足足二十六年的时间。


雍亲王府


【康熙像】

史载,康熙帝儿女众多,其中有35个儿子,养至成年者24人 。生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的胤禔在成年皇子中年纪最长,因此得到康熙宠爱,为增加其历练,多次被委以重任。他曾被康熙委以副将军之职率军征讨噶尔丹,后又奉命领衔祭祀华山,主持治理永定河工程 ,疏浚河道145里,筑堤180余里。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胤禔被封为直郡王,和他一同被封郡王的还有皇三子胤祉,但他不久就因罪被降为贝勒,所以在众阿哥中,除太子胤礽外,皇长子胤禔的爵位最高。

满清本无立储的习惯。但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前后,“三藩之乱”爆发,清朝在中原的统治不稳固,康熙为了稳定人心,巩固满清政权,一改清室不立储君的习俗,效仿汉人立嫡长子为太子,也算是安定民心、恢复秩序的一项措施。康熙认为,立皇太子是“垂万年之统”,“系四海之心”的头等大事。

【胤禔像】

康熙将皇二子胤礽立为太子。胤礽的生母是孝诚仁皇后( 她是炙手可热的侍卫内大臣索额图的亲侄女) 。 胤礽虽在康熙诸子中虽排行老二,但却是嫡长子。本着汉人“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康熙将胤礽立为太子。

皇长子胤禔生母是惠妃那拉氏,舅舅是执掌朝政的大学士明珠,但他却是庶出。明珠协助康熙平定了“三藩之乱”,立了大功,权势煊赫。他为了帮助外甥、皇长子胤禔,联合户部尚书佛伦、大学士余国柱、刑部尚书徐乾学等大臣,与索额图为首的“太子党人”明争暗斗。

康熙二十七年(1688),康熙帝为了维护太子胤礽的地位,罢黜了明珠,结束了两派之间的争斗,这也是康熙朝因立储问题而出现的第一次政治较量。

【电视剧照】

明珠虽然遭到惩处,但康熙显然还没看出以索额图为首的太子党人活动的严重性。索额图是太子 胤礽之母的亲叔父,他和太子的关系自然非常亲密。史载,索额图为人骄横跋扈,“专权用事,贿赂公行,人多怨之”。此后,在索额图的力撑下,太子胤礽的权势日益增大,索额图替太子制定的仪仗礼制 ,居然和皇帝差不多。康熙对此很是不悦。胤礽长期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尊崇地位,权势欲望压抑不住,就不安于太子地位,急不可耐的想坐龙椅了。他曾对左右说:“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太子乎”?急欲登极之心溢于言表。康熙这才知道,若任由太子势力无限膨胀,尾大不掉,其要求尽早即位称帝之心很难抑制,定会与自己力图永保权力的想法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康熙曾说太子胤扔“服用仪仗等物,太为过制,与朕所用相同” 。他其实在发出警告,提醒太子切勿僭越。

史载,胤礽为人骄奢无度,贪得无厌,还很凶戾。少年时的他就“刚愎喜杀人”。很多宗室亲贵和朝中重臣都被他鞭笞凌辱、敲诈勒索过。

胤礽如此残暴不仁,与康熙实行的宽大政策相悖谬,也不符合康熙对继承人的期待。康熙说:“(胤礽若当政)必至败坏我国家戕害我万民而后已”。之后,胤礽两次被康熙废掉,罪名是“不法祖德,不遵祖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不堪接替太祖、太宗创立的基业 ......”将其废黜,并加圈禁。据记载,胤礽曾试图谋刺康熙,发动政变,被康熙发觉,遂果断处置了他。废黜太子的同时,康熙还将索额图的两个儿子格尔芬 、阿尔吉善处死。

胤礽被废黜后,储位的空缺给其他皇子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首先积极谋求太子地位的就是皇长子胤禔。康熙命他负责看守废太子胤礽,让他错觉自己已被定为未来的储君了。但康熙早就看透他的为人,根本无此意。

康熙四十八年(1708)七月初四宣布废黜胤礽的太子之位时,康熙帝就明确表示“并无欲立胤禔为皇太子之意”,并认为大阿哥胤禔“秉性躁急愚顽”,没有做储君的资质。胤禔知道自己没有做太子的希望,转而支持皇八子胤禩,并向康熙力荐八阿哥,说“相面人张明德曾相胤禩后必大贵”,希望以命运之说打动康熙。他还害怕胤礽东山再起,死灰复燃,曾图谋置其于死地。他以为康熙不便处死胤礽,因此自告奋勇讨令由他下手。他如此露骨地参与到夺嫡之战中,激起康熙极大的反感与愤怒。擅杀太子,骨肉相残,将会给皇帝留下骂名,也会在历史上留下一个巨大污点,所以康熙说胤禔:“不谙君臣大义,不念父子至情”,唾骂他是“乱臣贼子,天理国法,皆所不容者”。十月,胤祉揭发大阿哥“厌胜(下蛊诅咒废太子胤礽)” 一事,康熙大怒,遂下旨革除了他的直郡王爵,并永远圈禁。胤禔被软禁了大半辈子 。卒于雍正十二年十二月十二日,享年63岁。

【晚年胤禔像】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铁马冰河wu


(《雍正王朝》里康熙帝与大阿哥)


康熙帝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过立大阿哥胤禔为皇位继承人。所谓最是无情帝王家,康熙帝只是用胤禔来牵制太子而已。

康熙帝立太子是什么时候?

康熙十四年,正是三藩之乱最激烈,清军在战场上最处于劣势的时候,所以为了争夺汉人支持,为了表明爱新觉罗与之前历代皇室并没有任何区别,所以康熙帝立皇后嫡子胤礽为太子。

但是,康熙帝除了是父亲,他也是一个皇帝,一个专权的封建君主。

他立了储君,也就是有了明确的二号人物,那么作为皇帝来说,最好的办法不是让太子成天窥视皇帝宝座,而是给太子找一个“对手”,大阿哥胤禔就是太子胤礽的公式对手。

其实这种模式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


三国时期孙权立了太子孙和,立刻就宠信鲁王孙霸,给予了孙霸不逊色于太子的待遇;

唐高祖李渊立李建成为太子,但是却明里暗里支持李世民给李建成捣乱,当时长安行政首长可是李世民亲自长孙氏的舅舅。

唐太宗李世民立了李承乾,立刻就宠信魏王李泰。

唐肃宗立了太子李豫,立刻就扶持建宁王李倓。

但是历史上这些被皇帝捧出来做太子公式对手的亲王们下场都不好,除非学李世民逆袭成功。


孙权废黜了孙和后立刻就杀了孙霸,李世民废了李承乾就斥退了李泰;好不容易唐肃宗时期建宁王亲近太子,还被唐肃宗找借口杀掉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皇帝除了是皇帝还是父亲。

作为父亲,不管是孙权还是李世民,他们都不会真正欣赏一个一心一意要弄死自己兄弟的人,他们会觉得这种人太冷血,太没有人性。

可矛盾之处也在于,如果皇帝给太子树立的公式对手不愿意与太子为敌,皇帝又会觉得这个儿子不孝顺,自己还没死,新皇帝还没登基,就迫不及待对储君献媚。

所以,当康熙帝决定废除胤礽太子之位时,他第一时间就让大阿哥胤禔出局了,而且对胤禔的评价非常不堪,当时胤禔可没提出要如何如何对待胤礽。

“朕前命直郡王胤禔善护朕躬,并无欲立胤禔为皇太子之意。胤禔秉性躁急、愚顽,岂可立为皇太子?”

康熙帝这番表态和孙权、李世民、李亨这些皇帝完全没有任何区别:当太子对于皇帝的威胁消失后,康熙帝身上的“皇帝性”就消失了,而为人父的一面就出现了。他作为父亲,会本能的厌恶不顾手足亲情的儿子。

之后胤禔提出代替康熙帝处死胤礽,这完全是胤禔在被康熙帝宣告“出局”惊慌失措下所出的昏招,因为胤禔大概也知道历史上历朝历代皇太子的公式对手都没有好下场。

综上所述,当康熙帝立胤礽为太子的那一刻起,大阿哥胤禔除非发动“玄武门之变”,不然他在康熙十四年就已经“出局”了。


兰台


理论上讲,康熙所有的皇子都有成为太子的可能,但实际情况受多重因素影响,有时连康熙也身不由己。大阿哥夺嫡失败,是因为一手好牌被他打砸了。胤礽能做太子,并不是因为他很优秀,主要是因为他嫡子的身份以及康熙的政治考量。

在起跑线上,大阿哥的出生矮了胤礽半截

大阿哥原名保清,后来改名为胤禔。从字面意思上看,寓意着保护清朝,做大清的忠臣良将,而不是让其继承大清家业。

胤禔虽是皇长子,但其母亲纳喇氏不是正宫皇后,他也就成了庶子。

胤礽就幸运得多,其母亲是康熙特别疼爱的孝诚仁皇后,他也就成了嫡子。孝诚仁皇后在生下胤礽的当天就去世了,康熙很自然地将感情转移到了胤礽身上。

因此,在出身以及父子关系上,胤礽就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一点,大阿哥望尘莫及。

清朝问鼎中原后,迅速汉化,许多规则、礼仪上都借鉴汉文化。在继承制度上,康熙也采取了嫡长子继承制,庶出的大阿哥自然也就无法染指。

当时,正值“三藩之乱”,大清人心惶惶,朝廷内部意见不一。

对外,康熙要稳定人心,就要立太子,以表示大清江山后继有人;要拉拢天下读书人,只能遵守儒家的嫡长子继承制,立胤礽。

对内,康熙要集权,要打压宗室王公,要借助外戚的力量,立胤礽无疑最合适。因为胤礽的外叔公索额图,是超级外戚,他的身份尊贵了,对王爷们就是一种限制。康熙此举,也是在间接告诉皇室王公,原来的皇(汗)位推举制已经废除了,你们不要对权力交接指手画脚了,立谁不立谁都由我说了算。

正因如此,大阿哥在康熙第一次立太子时,身不由己地输给了胤礽。

朝堂上找帮手,战场上立功劳,为自己夺嫡增加筹码

大阿哥虽不是太子,但对太子之位孜孜以求。为此,他到处拉帮结派,形成以自己和明珠为中心的势力集团,与太子、索额图集团针锋相对。

胤禔作为长子,相比其他皇子有年龄优势,军国大事,他都最早参与,也参与最多。比如三次征讨噶尔丹,他是唯一三次随征的皇子;大清的蒙古事务,大阿哥多有参与,包括著名的多伦会盟。

康熙第一次册封皇子,大阿哥晋升为直郡王,所得赏赐也是最多的。他对别人出手大方,在下五旗中有很高威信。

此外,大阿哥还有一个重要优势。满清皇室的教育,非常重视弓马骑射,大阿哥武艺高强,颇得康熙赞赏,因此,康熙经常命他保护自己的安全。这样,大阿哥就有机会常伴康熙左右,不仅表明了父子关系和谐,而且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掌握信息优势。

胤礽第一次被废,大阿哥难逃嫌疑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到木兰围场打猎,胤禔担任近身警卫,负责皇帝安全,十三阿哥胤祥协助胤禔。随后发生了“帐殿夜警”事件,直接导致胤礽被废。

“帐殿夜警”事件的真相如何,如今已经很难还原,但这肯定是康熙与胤礽矛盾的一次集中爆发,说明君臣之间已经失去最起码的信任,更像父子之间的一出“碟中谍”。

根据清代御营制度,皇帝外出时,随从大臣按照与皇帝的亲近程度,全部围绕着皇帝营帐安营扎寨。最靠近皇帝的是王公大臣,其次是大臣侍卫,再次是普通臣子随从。胤礽是太子,其营帐也处在中心,离康熙很近,其他皇子的营帐也在附近。

去围猎的途中,康熙的十八皇子胤祄突然重病,康熙很伤心,可胤礽却表现得若无其事。

康熙对胤礽的冷漠横加指责,胤礽竟然在康熙面前“忿然发怒”。在清朝,以孝治天下,即使普通人家,儿子顶撞父亲也被视作大逆不道,何况是皇室。胤礽冷静下来后开始害怕,深更半夜跑到康熙营帐前,窥视里面的动静。

负责康熙安全的大阿哥胤禔发现胤礽的举动后,立即向康熙奏报。康熙感到自己的生命安全都受到威胁,他说:

“朕未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清圣祖实录》”

外人的威胁,容易防范,自己人的威胁,让康熙防不胜防。康熙没等回京,就挥泪废胤礽,并让胤禔沿途看守。

“帐殿夜警”事件,康熙并非亲眼所见,主要情报来自胤禔。是否真实发生,是否客观,都存疑,因为大阿哥一直想扳倒胤礽取而代之,不排除是他故意陷害或者添油加醋的可能。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胤礽被废后,不管是按照长幼尊卑还是论功行赏,大阿哥争夺太子之位是有明显优势的。所以,大阿哥活动积极,加紧谋取太子之位。

为了防止胤礽东山再起,大阿哥向康熙奏请:
“胤礽所行,卑污失人心,相面人张明德曾相胤禩,后必大贵,今欲诛胤礽,不必自出皇父之手。”

大阿哥这是明摆着要杀自己的亲弟弟,康熙听了“为之惊异”,他心想:

“胤禔为人凶顽愚昧,不知义理,倘果同胤禩聚集党羽,杀害胤礽,其时但知逞其凶恶,岂暇计及于朕躬有碍否耶?”

康熙虽然很愤怒,但还是不动声色,他仍令胤禔保护自己并看管胤礽,私下却派人暗中保护胤礽,防止大阿哥下毒手。此外,康熙对诸皇子以及臣公宣布:

“朕命直郡王胤禔善护朕躬,并无欲立胤禔为皇太子之意。胤禔秉性躁急愚顽,岂可立为皇太子。”

康熙对大阿哥作出如此评价,也就宣告了大阿哥在正常情况下,已经与太子之位绝缘。

这个时候,皇三子胤祉跳出来揭发大阿哥,说大阿哥请蒙古喇嘛镇魇胤礽。经过盘查,当场“掘出镇魇物十余处”;至于胤禔所宣扬的胤礽杀人等事,“其中多属虚诬”。康熙勃然大怒,下令将胤禔爵位革除,永远圈禁。

至此,大阿哥再难重见天日,也就彻底失去角逐太子之位的机会。

秋媚说:大阿哥该隐忍时却不隐忍,该利用的优势没好好发挥,年龄最长、功劳最大、行动最快,不仅没能走的最远,反而成了夺嫡之争最早出局的皇子。


秋媚读史


坦率的说,在我看来,清朝时期的立储制度是整个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最优秀的立储制度了。清朝并没有死板的遵循所谓的“嫡庶制度”。所以相对而言清朝的立储制度更加侧重于唯才是举。

中国历史上从周朝开始就已经开始遵循嫡长子继承制了。《春秋公羊传》中也有记载“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所以从周朝开始之后,绝大多数的皇帝都是嫡长子。这就导致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出现了很多因为册立嫡长子所导致的恶果。比如历史上很多时期,明明嫡长子还是一个小孩,而其他的孩子都已经成年,甚至还非常的英明神武。但君主依旧选择了小孩嫡长子来继位。这就很容易导致权臣干政或者外企专权。汉武帝托孤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再比如篡魏建立了晋朝的晋武帝司马炎。本身司马炎也算是一代雄主。但就因为司马炎选择继承人问题导致晋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耻辱的历史时期。司马炎的嫡长子司马衷就是一个低能儿。但另一个弟弟齐王司马攸却精明强干,司马炎本身也想过册立司马攸,但考虑到传承制度问题之后,司马炎最后还是选择了司马衷当太子,就是后来的晋惠帝。司马衷就是那个百姓吃不起饭快要饿死了。但司马衷还天真的问臣子,百姓吃不起饭为什么不吃肉呢?就这样的低能儿当皇帝自然掌控不了国家。之后先是外戚杨骏专权,后有皇后贾南风夺权,双方斗来斗去,引发了著名的“八王之乱”,晋惠帝也被毒死。司马王朝的宗室内耗,极大削弱了国力,导致少数民族纷纷反叛,最后西晋也被灭掉。可谓教训深刻。

而到了清朝时期,由于受满洲旧俗影响,所谓“嫡庶”观念在满清人心里还没有成型。所以清朝初期的皇帝都是择优而选。比如清太宗皇太极不是嫡长子,也不是庶长子,清世祖顺治帝福临、清圣祖康熙帝玄烨都不是因为嫡长子身份而当的皇帝。康熙选择继承人的时候依旧是按照能力择优而选。爱新觉罗·允禔就是康熙时期九子夺嫡的皇长子。实际上爱新觉罗·允禔也不算是真正的皇长子。只不过康熙的前四个儿子都早夭了。所以爱新觉罗·允禔这个五儿子依次递补成为了长子。

康熙的长子爱新觉罗·允禔能力是有的。但其心机过于深沉。而且过于歹毒,所以康熙虽然喜欢允禔,但讨厌透了他狠毒的性格。比如当年太子允礽被废后,康熙命令允禔监视废太子。但允禔自认为太子被废,自己的机会就来了。允禔担心废太子会重振旗鼓。所以允禔向康熙建议杀掉废太子。允禔的提议遭到了康熙的反对,也因此康熙开始厌恶长子允禔。而允禔还不自知,反而四处挑唆兄弟们争斗。后来皇三子允祉告发允禔用魇术废太子之事,这就让康熙更加失望了。而且古人迷信,允禔使用魇术也让康熙反感切不安。所以康熙呵斥了允禔,并且称其为“乱臣贼子”。之后康熙废了长子允禔,并把他给囚禁了起来。直到雍正十二年允禔才病逝。

当然了,允禔没机会被立为太子也有先天不足的原因。允禔的生母惠妃那拉氏只是一位庶妃,根本比不上皇次子允礽的生母皇后赫舍里氏的身份高贵,所以康熙立太子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允禔。主要原因就是他母亲的身份地位太低了。虽然清朝不坚持”嫡庶制度”。但起码也要相对比较一下的。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书


康熙一生有很多丰功伟业,但他最大的失败,就是没有确立好皇位的继承人,导致很多儿子遭遇不幸。

关于胤禔为何没被立为太子?

不得不说一下:二皇子爱新觉罗·胤礽。胤礽的母亲是康熙的皇后,康熙深爱着胤礽的母亲。不过,“红颜薄命”胤礽的母亲早早就离世了。为了让她安心离去,康熙满足了她的心愿决定立胤礽为皇太子。二皇子胤礽年仅一岁就荣登太子之位。爱屋及乌,康熙将对皇后的怀念之情统统转移到小太子胤礽身上。胤礽自幼被视为父皇的掌上明珠。康熙将胤礽留在自己身边,亲自照看他,一起在宫中生活。

太子胤礽在皇室中也有着很深的背景,他的外祖父噶布喇是领侍卫内大臣,外叔公索额图是大学士、当朝宰相、领侍卫内大臣。可见,为他撑腰的都是朝中举足轻重的大人物,而他顺利登基也可以为周围的亲人在危机四伏的朝廷建起坚固的保护网。因此,这些人不遗余力地给胤礽出谋划策,在他周围形成一股政治势力,也就是太子党。


在康熙的儿子中,有两位皇子有着与众不同,表面上将自身于皇权争夺之外,实则也想分得一杯羹,这两位皇子就是大皇子胤禔和三皇子胤祉。

大皇子爱新觉罗·胤禔不是康熙的第一个儿子,他前面有四个哥哥,因前四子幼年夭折。故胤禔为皇长子。虽然是皇长子,不过皇位的继承上没有任何优势,清朝并不像其他朝代规定立嫡立长。胤禔也许也曾自叹生不逢时,胤禔生母娘家没有深厚的实力背景,在讲究关系背景的清廷,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之中是很少有机会胜出的。和很多皇子一样,胤禔的生命在期待、等待、失望、绝望中度过。


身为皇长子的胤禔并没有得到康熙格外的赏识。胤禔表面尊从父命,对皇位没有过多的非分之想,内心对皇太子位子十分觊觎。

胤禔在诸皇子中是比较聪明能干的,据传教士白晋说:“皇上特别宠爱这个皇子,这个皇子确实很可爱。他是个美男子,才华横溢,并具有其他种种美德。”因此,康熙还是非常喜欢这个儿子的,胤禔年纪比其他皇子大,也是最先开始为康熙办理朝中政事的。

边疆发生战乱时,胤禔亲自随军出征,每次都立下战功,为康熙分忧,也得到康熙的器重。随着其他皇子羽翼渐渐丰满,胤禔的风采也随之被掩盖。四皇子胤禛的铁血手段,八皇子胤禩人称“八贤王”,十三皇子胤祥和十四皇子胤祯在军事上过人的天赋,还有背景出生不容小觑的皇太子胤礽,胤禔的优势就变得不足为奇了。

康熙渐渐老去,太子之位波荡起伏,胤禔已经开始沉不住气。于是,他迷信巫术,想以魇术咒死皇太子胤礽,取而代之。在现代的人来看巫蛊之术简直荒谬至极。可是,此时的太子却整日精神涣散,尽然做出很多匪夷所思的举动,阴差阳错地如了胤禔的所愿。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康熙出巡塞外时,带上最喜爱的小儿子胤祄。因气候恶劣加上年纪小,胤祄途中暴病,康熙用尽各种手段,也没能挽留胤祄的生命。老来丧子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的事,即使像康熙这样儿子众多的父亲,也是不忍心看着自己儿子去世的。对于胤祄的死,康熙再无游玩的心情,白发人送黑发人使他痛苦万分。皇子们对胤祄的死漠不关心,更让他十分失望,特别是太子的表现更令他失望至极。



在胤祄病死后,康熙对皇子们大发雷霆,喜怒不定,让皇子们感到恐慌。皇太子胤礽挨骂,更为恐慌不安。于是,派自己的亲信去窥探康熙的起居。夜间,他也亲自偷偷去窥视康熙的动静。胤礽窥探之事被密告给康熙。康熙听后大怒。

太子胤礽的种种恶劣行径。终于,让康熙忍无可忍,狠下心下令,废除胤礽的太子之位,将其囚禁在咸安宫,还将废皇太子胤礽之事宣示天下。太子被废对胤禔来说,是谋取太子之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机会。


太子胤礽被废后,康熙命胤禔监视胤礽,这令胤禔十分得意,已经到了得意忘形的程度。胤禔自认为:康熙对胤礽已经失望至极,只是碍于社会舆论而不杀胤礽。

于是,胤禔竟奏请杀掉胤礽,说:“今欲诛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他大言不惭地说:“为祖宗江山,为康熙,即使背上这个杀害兄弟的骂名也无怨无悔。”无耻之心昭然若揭。


胤禔并不了解康熙的性格,康熙虽生在皇室,但对亲情最为重视。他不愿看见自己的儿子相互残杀来争夺皇位。何况“虎毒不食子”,此举让康熙非常失望与反感。

让胤禔如意算盘彻底落空的是三皇子胤祉,三皇子胤祉将大皇子胤褆当场揭发,声称皇太子之所以行为举止古怪异常,完全中了巫术。大皇子才是奸诈阴险的小人,并提出搜索罪证的请求。康熙震惊之余派人搜查,发现了“魇胜”,确信胤礽为魔术致狂。   

康熙气氛万分,心痛无比,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之位无所不用其极,相互算计,甚至想取兄弟性命。相比较胤礽的昏庸,胤禔的小人招数,更让他痛彻心扉。如此“乱臣贼子”不能让他留在宫中祸害他人。于是,康熙将胤禔幽禁在府第高墙之内严加看守起来,使他彻底失去竞争皇位的权利。

【小编寄语:我是心恬澹,喜欢我的小伙伴,关注加留言,大家一起探讨历史的真相。】


心恬澹


众所周知,康熙的大儿子叫胤禔。

但胤禔基本没法当太子,他从出身上就比胤礽矮了一截。

他是惠妃之子,在康熙子嗣中排行第五,但由于康熙前四子均早夭,所以他成了皇长子。可问题是,他不是嫡子。



而胤礽就不同了,一方面他是皇后赫舍里氏之子,所以是嫡子,而康熙从内心里也倾向于效仿汉人推行嫡长子继承制;另一方面,赫舍里氏与康熙感情甚笃,但却因生胤礽而早逝,故康熙立胤礽为太子,可谓情深义重。

所以,从礼法和情感两方面来看,胤禔基本上与太子之位无缘。

但胤禔绝不是没机会争皇位。

清朝是少数民族立国,所以一直就没有嫡长子继承制的传统,往往是争来夺去,到最后才见分晓。

所以,胤禔也是很努力,弓马骑射俱佳,得到了随康熙一道征战噶尔丹的机会,后来又被封为直郡王。

按理说,胤禔能做的应该是继续立功,在康熙心目中留下好印象,然后等待胤礽犯错。



但胤禔没有这样去做,他太心急了,竟然主动跟胤礽争起了储位。

而且,胤禔争位的办法都是比较下三滥的。

康熙四十七年,胤礽因为“帐殿夜警”事件被废去太子之位。这本是胤禔的好机会,但他一顿操作,竟然把自己给交待进去了。

首先,胤禔一顿添油加醋,说胤礽如何如何不好。康熙当然不能全信,但还是不动声色,令胤禔看管胤礽,并负责沿途安全。

紧接着,胤禔过早暴露了自己的意图,他竟然主动要求替康熙除掉胤礽。康熙意识到胤禔的野心,直接批评他“不谙君臣大义,不念父子至情,天理国法,皆所不容”。

其实在这时,康熙已经对胤禔失望了,说什么也不会把皇位传给他了,但这时他好歹还能保住自己的后半生。



可胤禔还是利令智昏,他开始跟八阿哥胤禩凑在一起,因为胤禩的生母位份低,胤禩一出生便得到胤禔母亲惠妃的抚养,胤禔遂认为,如果帮胤禩夺嫡成功,自己虽当不了皇帝,但也会飞黄腾达。

于是,胤禔给胤禩找了一个算命人张明德,张明德一看,发现胤禩有人君之相。胤禔借着这件事,开始向康熙大力推荐胤禩为储君。

没想到康熙不仅不相信胤禔,还带着胤禩倒了霉,张明德也被康熙下令处决,胤禔的计划又落了空。

就在这时,老三胤祉出手了,他奏报说胤禔派人魇镇胤礽。康熙派人去查,情况属实,他又联系到之前胤礽的疯癫举动和胤禔一而再再而三地针对胤礽的行为,遂认定胤禔企图谋害胤礽,狼子野心,决定将其永远圈禁。



由此可见,其实胤禔年岁居长,又有军功,夺嫡的优势很明显,但他沉不住气,过早暴露了自己的野心和企图,而且所用手段之拙劣,不忠不孝,毫无人君气度,又为人所不齿,真可以说是一把好牌让他打了个稀烂。


达摩说


康熙大儿子不能当太子,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儿子是庶出,就是不是皇后生的儿子啊,是一个地位很低的宫女生的。

而大清王朝,到了康熙的时候,已经相对完善的承继了原本中原王朝的一套王朝治理方案。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皇后生的第一个儿子继承制,这样,在和平治理国家时期,可以很好的均衡各方势力,让其他皇帝的儿子们,绝了夺帝的心。因为,你明不正言不顺,只要动了当皇帝的心,就是大逆不道。

所以,康熙就立了二儿子,这位胤礽母亲为皇后赫舍里氏,胤礽为嫡长子,所以,理所当然做太子了。

但可惜的是,康熙晚年有点儿糊涂了,任由几个儿子争皇位,而且对二儿子是立了废,废了立三回。

导致九子争嫡的现象发生。如果康熙在继承人上早做打算,或许,清朝的历史,将会改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