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州行者
唐代宗李豫,就是民間傳說《珍珠傳奇》中,沈珍珠的丈夫李俶。從品行角度說,唐代宗是無可挑剔的道德君子,在大唐親人相殘的大背景下,顯得那麼高貴。不過,人品從來不是衡量一位君王的主要指標,尤其是在亂世,帝王功業才是正道。
唐代宗是平定安史之亂的最高執行人(天下兵馬大元帥),這是他的功,可是自他以後,大唐三大毒瘤肆虐,禍根也出在他身上。事實上,大唐以他為分水嶺,從此步入晚唐的慘淡經營。分析李豫的一生髮現,倘若他出生於大治之世,也許他是個有為君主,大亂之世,則非其所長。
可以用四句話來概括唐代宗的能力:長於識人拙於辨性,長於民事拙於政治,長於陽謀拙於陰謀,長於治平拙於治亂。
長於識人拙於辨性
安史之亂,將默默無聞的廣平王李俶,推向了歷史前沿。他參與了馬嵬坡政變,擁立父親靈武登基,並就任天下兵馬大元帥,倚重李泌和郭子儀,開始了長達八年的平叛生涯。
平叛初期,進展是相當的順利,只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就收復了長安和洛陽。那時候的李俶表現得相當英明,內有李泌輔佐,外有郭子儀、李嗣業、李光弼等一干武將,李俶對他們信任有加,君臣配合默契,似乎消滅叛軍餘孽就是眼前的事。
然而不幸的是,兩京都收復了,恰恰叛軍的餘孽,讓大唐又足足耗了五六年。原因就出在大唐內部出了問題。前期,唐肅宗聽信李輔國、程元振、魚朝恩等宦官,多次貽誤戰機。等李俶自己登基後,這個曾經與郭子儀並肩作戰的“國家希望”,突然變了個人似的,也跟他父親一樣,寵幸內臣,處處掣肘郭子儀等。
結果就是大好戰局的喪失,洛陽再次淪陷,河北又是一片危機。好在郭子儀等足夠忠心,不計較個人得失,一次次在危難中挺身而出,總算徹底平定安史之亂。
這個局面唐代宗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就是他的一大短板,他可以辨析人才,卻不能洞察人性。人才易識人性難辨,這對一個帝王來說很要命。比如對郭子儀,他知道郭子儀的能力,偏偏不識郭子儀的忠誠;他明知魚朝恩的無能,偏偏就信任他。
那結果只有一個,郭子儀有勁使不出,魚朝恩誤國誤民!從這個角度說,與其說唐代宗是平定安史之亂的功臣,還不如說他是耽誤平叛大業的罪人!
長於民事拙於政治
這麼說並非完全否定唐代宗的能力,其實他還是有非常突出的政績的。比如改革漕運、革新鹽政、平抑糧價等,為大唐的經濟復甦,解決民生難題,充實國家稅收等,做出了重大貢獻。
不過這些都侷限在民事領域,回到君王避不開的政治領域,他立刻顯得手足無措,表現出稚嫩的一面。比如當年建寧王李琰的冤死,明明知道他與弟弟李琰,掉進了李輔國和張皇后的陷阱,也明知父親受了蠱惑,他就是束手無策,眼看著李琰被冤殺。
在這件事中,唐代宗應該感到幸運,他有一個好弟弟,從來沒有對他產生過二心,否則,就以唐代宗低劣的政治能力,死在父親刀下的,應該是他而不是李琰。如果唐代宗僅僅是一位中書省的侍郎,或者六部尚書,他一定是個出色的官員。或者他所處的政治環境相對簡單,給他一個治平之世,他也許會成為一位有成就的帝王。
可惜不是,李豫是大唐第八位皇帝,一個身處帝國衰退期的皇帝,政治才能的低下,讓他心有餘而力不足。
長於陽謀拙於陰謀
唐代宗是個不折不扣的好人,他對長輩的孝道,對兄弟的悌道,對妻妾的愛,甚至對身邊小人物的關懷,都是無可挑剔。當年唐玄宗回鸞被軟禁,只有他依然堅持親自照顧爺爺。那位《珍珠傳奇》中的原型沈氏,失蹤於戰亂,他一直沒有停止尋找。他的寵妃獨孤氏病故,他三年不下葬,每天去看望。
這樣的“好人”皇帝,著實難尋。不過好人未必是好皇帝,尤其是在政治上,好皇帝往往需要靈活的政治手段,包括陰謀,包括殺伐,唐代宗做不到。
唐肅宗病重期間,張皇后作亂,準備以越王取代李豫,埋下伏兵,假借聖旨詔李豫入宮。李輔國、程元振勸他不要去,唐代宗很大義凜然:父親病重詔我侍奉,焉能不去?即便遇害也不能違背孝道!
當然,張皇后沒有得逞,是李輔國他們提前做了準備,否則歷史上就沒有唐代宗。
當年攻破洛陽,回紇人要兌現唐肅宗的承諾:破城後自由劫掠,作為回紇出兵相助的回報。唐代宗毫無辦法,眼睜睜看著回紇人,把繁華的洛陽城,燒殺劫掠成一個廢都!
作為一個政治家,承諾算個屁,怎麼能因為承諾,就枉顧一城?哪怕自己此時做個政治流氓,也要阻止回紇人的劫略,這才是他該做的。
一個充滿陽光的男人,也許更適合做一個明星,絕不是政治家該有的面貌。同樣,愚蠢地恪守孝道不顧大局的男人,絕沒有把天下放在心裡。
唐代宗顯然沒有領悟到漢高祖劉邦的帝王之道!
長於治平拙於治亂
安史之亂平定後,大唐並沒有走向復甦,相反卻不可遏制地滑向深淵。其原因就是政治環境的惡化,以及藩鎮割據局面的形成。這兩條,唐代宗責無可推!
正是因為唐代宗的不擅長於政治,導致晚唐的黨爭苗頭出現,也正是由於他的垂範,宦官控制皇帝的局面開始形成。還是由於唐代宗的畏懼和縱容,安史之亂反正的將軍們,逐漸變身中央失去控制的地方割據政權。
黨爭、宦政、藩鎮,三大吞噬大唐基業的毒瘤,都是在這個時期發生“病變”的,也都是唐代宗處置不當造成。比如宦官問題,唐代宗是親眼目睹了李輔國和程元振,在唐肅宗病床前發動變亂,活活嚇死了唐肅宗。他自己又是被李輔國程元振,武裝送上皇位的,這些都不足以讓他從根子上認識到,宦官干政的危害。在除掉二賊後,他又培養了一個更厲害的魚朝恩,差點把自己的小命交代給他。
他也明知道河朔三鎮,掌握在不受控制的安祿山舊部手上,早晚是問題,就是採取息事寧人態度,縱容藩鎮抗拒中央成為常態!
客觀來講,安史之亂前後的大唐政治非常複雜,非唐代宗這樣的道德君子,按照道德規範就能撥亂反正的。它需要出現一個漢武帝似的強權政治家,哪怕漢文帝這樣的暗藏心機的政治家,可惜唐代宗不是。
如果我們非要給唐代宗打個分,我覺得從道德品行層面,他可以拿10分,從政治家的高度層面,他只能拿5分,從個人治國能力層面,他可以拿7分,從對後世的影響層面,他只能拿3分。
《舊唐書》評價唐代宗:“古之賢君,未能及此。”顯然僅僅出於道德層面的考察,不全面。
《新唐書》評價唐代宗:“代宗之朝,餘孽猶在,平亂守成,蓋亦中材之主也。”也只能說基本符合事實。
我個人的評價是,若他不是個皇帝,他可以算個完人;作為皇帝,他連中材都算不上,不合格,甚至是半個罪人!
尋根拜祖
唐代帝王自唐明皇玄宗之後存在感都不強。說起唐代宗李豫,如果沒有熟讀歷史,好多人都沒聽過。此人乃是唐玄宗之孫,肅宗之子,醉打金枝中郭曖的老丈人,唐朝第八位皇帝。
公元755年,唐王朝北京地區的司令員安祿山反了,於是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安祿山一路所向披靡,勢如破竹,很快東都洛陽陷落,叛軍直逼長安。玄宗李隆基沒法安心談戀愛了,天寶十五年六月初七潼關失守,長安再無險可守,於是玄宗做出關鍵決定,跑!走到馬嵬坡的時候發生兵變,絕代佳人楊玉環宛轉娥眉馬前死。到了陳倉時,玄宗和太子李亨(代宗的老爸)分兵,玄宗入川,太子李亨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率軍北上靈武。此時的代宗還是廣平王也一起到了塞北靈武。
公元756年農曆七月十三日,太子李亨在靈武登基稱帝,遙尊玄宗為太上皇。李豫同志,不,這時候他的名字還是李俶,這下老爸當皇帝了,自己當然沾光,接老爸的班,被封為天下兵馬大元帥。
李俶同志在歷史上正式登場,別說剛上場存在感還格外強勁。很快收復兩京,由於指導有方,兩京並沒有發生大的動盪,皇都大明宮也安好無恙。作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的廣平王李俶立下卓越戰功。
隨後李俶理所當然的被封為太子,名字也改成李豫。公元762年,肅宗病危,太子李亨差點被張皇后陰掉,差點當不了皇帝。在我看來後人有意放大張皇后危害的可能性大,李豫作為皇太子,又曾經收復兩京,太子地位應該是沒法撼動的。
李豫有驚無險地登上了帝位。此時程元振李輔國因輔佐太子登基有功,開始驕橫不臣,作為君王的代宗此時不動深色,很快李輔國被刺客殺掉,壯烈殉職,代宗甚為哀悼。很快程元振也消停了一陣子,要說代宗這一手還挺高明的。
公元763年,安史之亂被徹底平定,身在四川梓州的杜甫老先生喜不自勝,老淚縱橫,寫下了《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上過小學的基本都背誦過,詩寫得很好。
後來的代宗李豫在吐蕃危機中,重用郭子儀,智退吐蕃,政治上基本平穩。後面又改革糧價,修通漕運,變革鹽政,頗有一番作為。整個代宗朝,政治上沒有多大波動,經濟上起色也不大。因為安史之亂,統治版圖,也縮水不少。同時將安史之亂的餘孽田承嗣、李寶臣、李懷仙分封河北,史稱安史三鎮。開啟了唐朝藩鎮作亂的潘多拉盒。
代宗之後的唐王朝一蹶不振,藩鎮割據,中央權威衰落日甚一日。
無可辯駁的是代宗具有作為帝王的優越素質,但難有改天換地的英雄作為。要是沒有安史之亂,代宗很可能會做個太平天子,但歷史沒有假設,在大亂之後還能將帝國延續130年已經難能可貴了。
西北神舟
唐代宗李豫是怎麼樣的一位君主從他的廟號代宗就可以看出來。李豫平定安史之亂,他的廟號原定為世宗但於李世民衝突,就改為代宗,意為世代永遠。
李豫在位期間平定安史之亂,挽救了大唐王朝覆滅的災難,收復洛陽、長安。之後改革漕運,穩定鹽價和糧價讓社會能夠安定,人民能夠發展生產。並且推行“以養民為先”的財政政策,讓被戰亂破壞的經濟慢慢復甦,國家機器回到正規。
當然有功就有過,在他執政的十八年之內,唐王朝由一個統一中央集權的國家變為藩鎮割據的局面,為了早點平定安史之亂,他在安史叛軍最後的時刻選擇了妥協,沒有乘勝追擊,這導致了後面的河北藩鎮割據局面,也給唐王朝走向分裂埋下了伏筆。
二是國內的階級矛盾逐漸激化,安史之亂後國內沒有了盛唐的樣子,人民不能安居樂業,生活困難,而固懷恩叛唐,引吐蕃、回紇入侵唐朝,又讓這個剛剛起死回生的王朝面臨存亡危機。國內矛盾更加激化。
三是大唐不復榮耀被周邊的國家入侵,變成被動挨打的局面,經歷安史之亂後,國家元氣大傷,不能有效的震懾和打擊周邊的國家,這讓唐朝是雪上加霜。這些都讓唐朝李豫執政時期的變故。
唐代宗李豫的人生經歷就像唐朝前後社會的一面鏡子,之前的繁榮昌盛,後面的被動挨打。給人留下了很多的經驗和教訓,但每個人都有功與過,不能一概而論。
歷史小白談歷史
從整體來看唐代宗李豫算是一個不錯的皇帝。
在安史之亂後期,李豫(李俶)能在國破家亡的危機時刻挺身而出作為兵馬大元帥帶兵平定安史之亂,收復了陷落的兩京;登基後經過密謀斬殺宦官李輔國,重新掌控朝局;啟用郭子儀迎擊吐蕃入侵安定邊境等。從代宗所行之事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有勇氣,有責任感,有抱負,有擔當也能用人的君主。
但是唐代宗作為一代英雄君主沒有趁平定戰亂的大好時機整飭朝廷宦官掌權的弊病,導致宦官的權利越來越大,以至於尾大不掉,為唐朝後期的宦官專權埋下了禍根。作為曾經“兵馬大元帥”的代宗處理一個宦官李輔國都要用陰謀的謀殺手段才好不容易成功,就更不用說後來沒經歷過戰爭洗禮的繼任者了。可以說唐後期嚴重的宦官專權情況有代宗的很大一部分責任在裡面。
另外唐代宗深信佛教,“有寇至則令僧講《仁王經》以禳之,寇去則厚加賞賜”。代宗對佛教的這種錯誤的“迷信”嚴重影響了朝廷的正常運轉,這種不“務實”而“務虛”的氛圍不僅不利於解決實際問題,而且把能解決問題的政策和人才都擋在了權利之外。上行下效,朝堂上氛圍是一片和諧了,但藩鎮,外敵入侵,百姓疾苦等根本的問題還是無法解決。
除此之外,建造寺院不僅佔用田地,而且耗費巨大,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朝廷的政治經濟進一步惡化。唐代宗在安史之亂後沒有把工作放在修養生息,恢復百姓生產的根本上來,錯過了大唐元氣恢復的最佳時機。
正如《新唐書》評價唐代宗:“代宗之朝,餘孽猶在,平亂守成,蓋亦中材之主也。”作為守成君王他是合格的,但他生逢亂世卻缺乏了銳意進取,改天換地的霸氣。我們沒有理由責怪他,畢竟君王之中也是普通者居多。他雖然沒有成為秦皇漢武那樣睥睨中外的霸氣之君,但也沒有淪為只會吃喝玩樂的昏君。他的錯誤只是因他沒有生在一個和平的時代,而他個人也缺乏扭轉亂世乾坤的能力。
錦鯉小毛球
唐代宗在還是太孫的時候,親逢唐朝從最鼎盛走向戰亂,頗經歷了些磨難。父親肅宗靈武登基,他被封天下兵馬大元帥,收復淪陷的都城長安,同時勸阻傭兵回紇不要劫掠長安,功績偉矣。繼位的次年,安史之亂平息,也可稱為社稷主了。然而,祖父和父親挖下的坑太大,藩鎮和宦官兩大錮疾讓他無法實現中興,所以他在位雖然改革漕運、鹽政、糧價,對民生作出貢獻,歐陽修在《新唐書》中還是評價他為中材之主。反倒是《舊唐書》的撰修者因時代相隔不遠,知道他的難處,評價為“古之賢君,未能及此”。總之,唐代宗大概在中上這個水平吧。
無心之雲004
唐代宗李豫(727年1月9日-779年6月10日),初名李俶,唐肅宗李亨長子,唐朝第八位皇帝(不計武則天和殤帝,762年-779年在位)。
原封廣平王,後改封楚王。安史之亂中,以天下兵馬元帥名義先後收復長安、洛陽。乾元元年(758年),被立為皇太子。寶應元年(762年),李豫即位。次年,安史之亂平定。李豫在位時期,改革漕運、鹽價、糧價等,實行了安定社會,發展生產,"以養民為先"的財政方針。
歷史上對代宗李豫的評價,新唐書中評價說:"代宗之朝,餘孽猶在,平亂守成,蓋亦中材之主也。"認為他有一定能力,是個合格的皇帝。而在舊唐書中,作者在論述了代宗一生中的作為之後,竟然得出了"古之賢君,未能及此"的結論,可以說是極高的評價了
有意思126566317
歷朝八百帝,唯唐代宗是最痴情的
大唐是一個頗為國人驕傲和嚮往的王朝,可那只是在前期的輝煌,及至安史之亂後,那大唐便悲催得不行不行的了。從玄宗第一次從長安開跑算起,唐朝皇帝被迫或被挾持跑路的次數,達到了驚人的七次之多。所以,這唐王朝真可以叫作“唐跑跑”。
不要覺得這當了皇帝就很是享福的事,其實在唐安史之亂時,當皇帝還真是件辛苦的事,這肇事的唐玄宗自然是不管了,當他的太上皇去了,但卻苦了他的後繼之人了,尤其是他的孫子唐代宗李豫。不但苦苦地收拾他那留下的那一堆地爛事,並且還學他一樣,當了回跑跑。
唐代宗李豫,生於726年,初為廣平郡王,於763年登基,是為廣德元年,在位17年,逝於779年,享年53歲。
他玄宗時在宮中當皇孫應該是享過幾天福的,及至跟著這親爺爺跑上了路便一路地悲催了起來。他是肅宗李亨的長子,也是唐王朝第一位以長子身份即位的帝王,其母親為李亨的妃子吳氏,吳氏系罪臣之後,地位卑微,命運堪憐,只後來被李豫追封為章敬皇后。
李豫自幼性溫和敦厚、相貌出眾、才情過人。雖然,李亨並非是玄宗最寵愛的兒子。但是,對於這個長孫,玄宗卻是寵愛有加。對於自己的父親並不是特別受祖父所信任,而自己又格外受到父親的正妃張良娣的排擠。在地位岌岌可危的情況下,李豫獲得祖父的青睞,無疑與他自身的修為是分不開的。史上稱李豫在“百孫院”中為佼佼者,萬眾矚目。
他是帝王中少有的同時為對祖父、父親盡孝和治喪的皇帝,特別是在那還充滿著變數的亂世之時,他不顧及自己的危險,始終留在祖父和父親身旁服侍左右,以盡兒孫之道。
在大唐所有皇帝中,他可以說是最累的一位,他父親唐肅宗即位後,他以太子的身份投入到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中,他戎馬一生,也痴情了一生,戰亂讓他同嬌妻分離,尋找十年未果,終日鬱鬱寡歡。他父親未能看見戰亂平定的那一天便離世,他登基後,面對亂波未平,百廢待興的一片亂象,開始了疲憊忙碌的皇帝生涯。
依他的才能來說,當然不能同其先祖太宗相比,同早期的玄宗也差了不少,但他卻有一顆憂國憂民之心。他在平定戰亂後,努力恢復數年戰爭的創傷,將傷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安史之亂爆發時,李豫三十歲,他以天下兵馬大元帥的身份,東征西討,平定叛亂,可以說,他是一位在戰火中成長起來的儲君,這同現在我們看見那些清宮戲中的阿哥們,在宮內勾心鬥角那是有本質區別的。
他的祖父和父親留下的不僅有大唐國土的滿目瘡痍,而且在宮廷內也遺留下了很大的後遺症,這就是宦官專權。當時專權的大宦官李輔國和程元振手握禁軍,權傾一時,這是代宗即位後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他表面對其尊之以禮,而內心實欲除之,他利用李輔國和程元振兩大宦官爭權的矛盾,終於找到機會派人將其刺殺,告慰了先祖先父之靈。
他在歷史上還是位出了名的多情天子,其情感生活不僅豐富多彩,而且還頗具幾分浪漫色彩,他的多情不僅侷限在男女情事上,而是多層次、全方位的。他為人特別寬厚、仁義,孝敬長輩、愛護兄弟、關愛老婆、優待親屬,甚至連對待乳母都是念念不忘的。
最令人感動的是他對妻子的情感上,他的第一位皇后沈氏因逃避安史之亂去向不明,代宗繼位後,即遣使天下,到處尋訪沈氏,但一直沒有找到。後來代宗又封了獨孤氏為貴妃,但獨孤貴妃不幸離世,代宗悲痛不已,他把獨孤氏的遺體一直殯於內殿,以便天天探視。直到三年後才安葬於莊陵,並追贈為貞懿皇后。由此可見他的深情,所以後人稱他為“大唐第一多情天子”。
唐代宗還是一位仁心寬厚的皇帝,我們從他對女兒在婚姻家庭的態度上感受到一二,唐代宗的女兒昇平公主嫁給了大將郭子儀的兒子郭曖,這公主常在家中拿著這公主的架子,對公婆不是太尊重,於是被這楞頭青的郭曖給打了一耳光。公主自然告到了皇帝老爹那兒。郭子儀嚇得將兒子捆上去見皇帝,沒想到沒想到代宗不但親手給女婿鬆綁,還說了一句千古傳頌的治家名言:“不痴不聾,不作家翁”。以後這女兒再也不擺這公主的譜了,此事遂成千古佳話,被後世演義成戲劇《打金枝》而廣為流傳。
他即位後,在大範圍內對以前的冤案進行了平反,玄宗時被廢黜為庶人的王皇后、太子瑛、鄂王瑤、光王琚等均恢復了封號,就是那連累李白,因擅兵被廢為庶人的永王璘也予以昭雪。
唐代宗接手了安史之亂後的超級大亂攤子,創傷累累、百事待舉、人口流失、土地荒蕪,人吃人的慘劇時有發生。天災人禍,饑荒瘟疫,肆虐著已經蕭條的城市和鄉村。在許多地方都出現了人煙斷絕的淒涼慘狀。
為平息戰亂,唐朝軍隊都調集內地,連最後收復兩京都要示回紇幫忙,從而導致邊防削弱,吐蕃、党項等乘機屢屢內擾。更糟糕的是,內地還爆發袁晁農民暴動,去平叛的軍隊還沒回師,吐蕃軍隊就攻入關中,渡過渭水,兵鋒直逼長安,代宗倉皇出逃陝州,步他爺爺的後塵,又當了回唐跑跑。幸得郭子儀再次出兵,力挽狂瀾,但是這時候整個唐朝已經盡顯頹勢。這一事件的發生,更使代宗朝困難重重、雪上加霜。
後來的唐代宗迷上了佛教,並開始研究《易經》,他對《易經》的研究頗為深厚,這與他的才華也是分不開的。其實這時的他心力交瘁,對國事早已厭倦,做這些事真正的目的是為了逃避,他的政治生命也隨之結束了。離世後追諡號為睿文孝武皇帝。
縱觀唐代宗一生,能夠做到平亂守成,雖也有缺憾,但終歸還是引領著大唐王朝走出了最黑暗的低谷,歐陽修評價他為“中材之主”,他在位時間的17年中,也曾勵精圖治創下佳績,並對整個唐朝的政治軍事進行了改革。在經濟上,他還改革漕運和稅制,對鹽政理財開源,安定天下,為再造李唐一統河山,作出了貢獻,所以,從整個過程來看,唐代宗不論是其人品還是政治舉措,都是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的。
《舊唐書》給他的評價為“賢君”,這評價是極高的了,但我覺得這“賢”應該多半指的是他宅厚仁心,離“明君”和“能君”尚有一定的距離。倒是這《新唐書》的評價要實際些,“代宗之朝,餘孽猶在,平亂守成,蓋亦中材之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