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二戰前各國沒有大力發展航母?為什麼不讓航母完全取代戰列艦?

戰鬥機解說家

二戰前各國沒有大力發展航母,這論斷基本屬實,為什麼不讓航母完全取代戰列艦,根源在於人的主觀意識往往滯後於客觀現實。

單論“航母+艦載機”和“戰列艦”的戰鬥力,不需要到二戰後期,大戰前的航母艦載機使用魚雷和高爆炸彈,就已經對戰列艦形成了巨大的不對稱優勢,各國海軍的歷次演習也早就揭露了這一點。

二戰中,航母艦載機擊沉戰列艦的戰例很多,“皇家方舟”的艦載機擊傷“俾斯麥”,日軍艦載機炸沉“威爾士親王”,美軍艦載機擊沉“大和”、“武藏”……

而戰列艦炮轟擊沉航母的戰例則很少,這就很能說明問題。

但時光回到二戰之前,在航母+艦載機沒有真正打過一場惡仗、取得驚人戰果的前提下,海軍強國的司令和將軍們肯定不會未卜先知,即便有預感,也不會貿然提出“航母才是王道”,而是會出於慣性保留威風凜凜的戰列艦群。

其實但凡武器,興衰的軌跡往往如此,又何必指責二戰前的海軍將領們缺乏遠見?

就說今天,各國大量裝備的陸軍中堅——主戰坦克,其實早已淪落為二戰戰列艦那樣的雞肋,多年來主戰坦克雖然一直在改進、卻沒有革命性的進化,今天的主戰坦克只能對抗坦克,一旦遭遇空中力量就是當靶子的命,可放眼全球,哪一個國家裁撤了陸軍裝甲部隊,放棄主戰坦克了呢?

一個都沒有!

哪怕海灣戰爭中,伊拉克陸軍的坦克、裝甲車輛屍橫遍野,科索沃戰爭中,南聯盟地面單位毫無作為,敘利亞內戰中,幾乎是空襲和地面炮火決定一場戰鬥的勝負,各大國的坦克編制照樣穩若磐石,不來一場真正的大規模戰爭,主戰坦克是絕不會乖乖退出歷史舞臺的。

所以筆者可以這樣講,倘若二戰沒有爆發,哪怕航母發展的再迅速、戰鬥力再強悍,戰列艦還是會作為海軍上將們的“豪華遊艇”而悠哉存在。

你說航母最強、戰列艦廢柴,對不起,沒有實戰戰例,不接受!

造船廠,軍需部,海軍學校和海軍自己,都是戰列艦的既得利益者,沒有血淋淋的戰例擺在眼前,誰肯放棄自己的地盤,把利潤、地位和編制乖乖讓給那群只會放飛機、收飛機的毛頭小子?

航母是少年,戰列艦就是巨龍,規則如此,不刀光血影一場又怎能取而代之。


炎黃軍武

關於這一點從後世角度看很多人都會簡單的歸納為:“愚蠢短視的戰列艦擁護者沒有遠見。”

但是實際情況要複雜的多。

要知道,20-30年代,航空兵的作戰能力仍然是非常有限的,受制於有限的航空技術,飛機難以搭載能夠對戰艦造成有效殺傷的武器。當時的飛機體型小,脆弱,航程短。且因為電子設備水平的不足,艦載機很難在空中遠距離保持與航母的聯繫。如此一來連組織作戰都做不到。另一方面,在俯衝轟炸機出現之前,飛機想要命中水面艦艇是非常困難的,俯衝轟炸機尚未誕生的時期艦載機根本無法執行有效的戰術支援。

那時的艦載機在惡劣天氣下的起降性能都是問題,根本無法對水面艦艇造成行之有效的威脅。這種情況就和早期的坦克是類似的。航空兵在一戰就參加過海上作戰,但是取得的效果幾乎沒有。直到20年代也沒有多少進展。

美國的威廉米切爾(Billy mitchell)就做過相關實驗,日本也做過實驗。他們的艦載航空兵開著飛機花了幾個小時去擊沉一艘靜止,無人,無損管的戰列艦。即使是在這樣一個已經理想到脫離實際的環境中進行這樣一個實驗,航空兵的表現仍然遠不能讓人滿意。

直到30年代末期機載魚雷的成熟與俯衝轟炸技術的成熟,海軍航空兵對艦隊的打擊能力才有大幅度的提升。這已經是二戰前夕了。

實際上各國海軍都不是傻子,早在1920年,英美日就已經開始建造航母了。而這些航母真正派上用場還得指望艦載機技術的發展。從這個角度看,難道能說當時的海軍將領短視嗎?

很明顯各國海軍對航母的技術發展的可能性都做過系統性的研究並且有很正確的認知。


貞觀防務

其它答案都不是重點,重點是當時航母夜戰根本不行,還有海上如果天氣不好,航母也不能作戰,這樣就有約四分之三時間不能作戰,如果人家戰列艦夜間或者天氣不好時候衝過來,整個航母編隊就是把船的存在,還有艦載飛機作戰效能不行,不過二戰發展已經不錯了,想象一下方圓幾百公里,全靠飛行員目視尋找目標,重點是航母並不是沒有大規模發展,日本航母數量和戰列艦差不多,美國航母數量少於戰列艦,但是數量不少,英國航母也不少,只是天氣不適合航母作戰,法國,意大利都是近海作戰,岸基飛機能夠著,德國也造航母了,其實各國很重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