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为何传位给软弱无能、能力平庸的李治?

一壶老酒敬人生


需要强调一点,用“软弱无能、能力平庸”来形容唐高宗李治,并不妥当。



李世民之所以传位于李治,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李世民有14个儿子,但嫡子只有三个,分别是李承乾、李泰和李治,其他11个儿子都是庶子。在非常看重“嫡庶之分”的唐朝,除非嫡子死绝了,或者用非正常手段,否则的话其他的11个庶子,先天上就没有了皇位继承权。李承乾因为谋反,被贬为庶人,失去了争夺皇位的资格。李泰因为与李承乾争夺太子之位,与李承乾斗了个两败俱伤,也失去了争夺皇位的资格,被李治渔翁得利。从嫡庶这个角度来讲,李世民后来只能选择李治继承皇位。

其次,李治很能装,而且是李世民称帝后的第一个嫡子,很得李世民的欢心。李世民曾经让李治射箭打猎,李治说他不喜欢这个,还是更喜欢尽孝膝下,侍奉父皇。听到这话李世民很高兴,在自己的寝宫旁边设了别院,让李治居住。也正是在这里,李治勾搭上了武则天,给自己的父亲戴了绿帽。

第三,李治还是有能力的。在当太子的时候,就得到了李世民的悉心培养,“太宗每视朝,皇太子常侍,观决庶政”。后来李治解决关陇集团、征服突厥和高丽,打服倭奴,都充分说明李治是有手段和能力的。只是因为身体不好,精力不济,才让武则天代为处理政务。

第四,李治有以他的亲舅舅为代表的关陇集团的支持。在贞观时期,朝政大都把持在士族手中,基本上国策的出台,都是皇权和士族妥协、协商的结果。李治因为舅舅长孙无忌的支持,在这个方面具有优势。这也是他后来打压甚至铲除关陇集团的原因。

综上所述,李世民传位给李治,是各方面因素综合考量的唯一选择!


who看who说史




原因是武则天,唐太宗李世民与武则天有一种特别的关系,据【大唐密记】,武则天十三岁遇到一位神尼,神尼一眼看中武则天有女皇之相,只是需经几番波折几次劫难,密授武则天春宫术。



武媚娘入宫,李世民已经不是青春时光,不惑之年的李世民肾虚之极,虽有三鞭滋补,总归萎靡不振。青春美艳的武媚娘来到李世民身边,李世民眼前一亮,春宫术黯然销魂,从此李世民离不开武媚娘,真正的意义也就是成了李世民的按摩师。



一日,武媚娘与李世民一番龙凤呈祥之后,李世民恹恹欲睡,武则天来到后花园的牡丹花下小解,被李治遇上,李治曾17次看到武媚娘与他父皇的春宫图,对武媚娘爱到深处,今日有此良缘,李治也顾不上许多,牡丹花下,绿了他爹。



武媚娘与李治上了手,这是其它皇子所没有的胆量,李治看似软弱,内心阴毒自私。一边绿亲爹,一边又得到信任。没有武则天就没有李治的大位。其实李治的皇上是艳照门的功劳。



一个不是凭自己实力得到的皇位当然不能长久,武则天取而代之,老李家应该没有话说。


白这个颜色


世人传称的“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在废掉太子李承乾,贬黜魏王李泰之后,立晋王李治为太子。李治留给后人的感觉是软弱无能,二十二岁即位之后,还需要母舅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辅政。

李世民做出这样的决定,是极其艰难的。面对十四个儿子,其中三个又是他信赖和依赖的长孙皇后所生的嫡子 ,李世民历经了十七年才最终下定决心。


那么,为什么李治会被世人盛赞的唐太宗李世民选为接班人?

李治,李世民的第九子。贞观十七年之前,在李世民以及长孙无忌的眼中不仅是仁弱,而且孝友(孝顺友爱)。李世民将李治定性为“足以事父兄,为臣子矣。”

长孙无忌,位列凌烟阁之首。一路追随李世民,文不比“房杜”,武不敌“尉迟”,但与李世民的关系来说,却是李世民的大舅子,是李世民的腹心。

长孙无忌在外紧随李世民。长孙皇后则负责对内孝顺唐高祖李渊恭顺妃嫔,是为贤内助。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斩杀兄弟,迁徙李渊为太上皇,掌控了朝政,次年改元贞观(627年)。长孙无忌,被李世民誉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力。隔了一年半近两年即贞观二年六月,李治出世。

李治本来没有即位的可能,在李治之上还有一母同胞的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

太子李承乾,为人聪敏,但有足疾,有损于国威,内心深处常常不自安,猜忌父亲与兄弟,招揽以往功臣元勋子弟入府,吸附文武官员。魏王李泰,爱好文学,接受苏勖的建议,模仿李世民过往故事,招引文人名士,组建文学馆,著书立传,扬名天下。

贞观十七年(643年),齐王李祐于齐州谋反。李承乾准备趁乱生事,与众臣属秘密商议。其中纥干承基与李祐也内外勾结,李祐被平定后。纥干承基被抓,为了逃生,供出李承乾预设计划。

李承乾及其附属悉数被定为谋反。李承乾痛哭流涕道出其中原由。

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但为泰所图,特与朝臣谋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为不轨之事。今若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

李世民下令群臣商定李承乾罪行,群臣不敢妄加审议。明眼人看出,李世民虽然恼怒李承乾所作所为,可是并未有出手杀子的心思。最终,李承乾被废为庶人。至于李泰,李世民下诏进行两相罢黜,幽禁李泰。

紧接着,李世民询问长孙无忌、褚遂良以及李勣。随后,册立十六岁晋王李治为新任太子。

李世民立李治为接班人,共有三个原因。

一、《旧唐书高士廉传》中,记录了李世民的对士族的品评。

我与山东崔、卢、李、郑,旧既无嫌,为其世代衰微,全无冠盖,犹自云士大夫,婚姻之间,则多邀钱币。才识凡下,而偃仰自高,贩鬻松槚,依托富贵。我不解人间何为重之?

李世民虽然内心比较不喜士族,但是在李治的婚姻大事上,却是依然未能脱离其中。李治第一任皇后,王皇后就是出自世家大族太原王氏。王氏的从祖母、同安长公主李氏,是李渊的同母妹。王皇后的舅舅柳奭,是蒲州解人(隶属于河东郡,现今山西永济)。

加上李治的嫡子的身份,以及王皇后的身份地位,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就是为了李氏王朝更加平稳向前前行。

二、李世民在贞观十七年,册立李治为太子时,还有一段插曲,李世民曾经考虑吴王李恪,遭到长孙无忌的一再反对。

帝初以晋王为太子,又欲立恪,长孙无忌固争,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无忌曰:"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位乎?"帝乃止。故无忌常恶之。

册立太子时,长孙无忌又被加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太子太师。贞观二十二年,即李世民病逝前夕。中书令马周卒。司徒、赵国公无忌兼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二省事,完全成为了真宰相。

所以,举足轻重的长孙无忌对妹妹长孙皇后所生的李治的偏爱和支持,李世民不得不做充分的考虑。

三、李治在贞观十七年时,刚刚十六岁。李治的两位兄长李承乾和李泰两人已然有模有样的学习李渊在位时的武德年间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相互开创文学馆,不断招揽文武进入,大有发动兵变,迁徙李世民为太上皇的意向,逼迫李世民下重手整治这种风气。

而李治因性格以及年龄原因,既没有开创文学馆的举动,也没有恣意笼络官员的迹象,这在多达十四个子嗣的李世民心中树立了仁爱的形象。虽然李治的仁爱偏重于仁弱,但是有长孙无忌以及忠心的褚遂良的辅佐,最终促使李世民下定决心,册立李治为继承人。


唐代丹药


题目其实包含着两个问题,李世民为何传位给李治?李治是否真的软弱无能、能力平庸?小编就分别阐述下这两个问题。

李世民为何要传位给李治?

李治是李世民的正妻长孙皇后所生的三个嫡子之一,他在李世民的十几个儿子里面,是排在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儿子们的前三名的,以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感情,除非是长孙皇后没有儿子,或全部夭折,下一代皇帝一定是长孙皇后所出。

不过李治在嫡子里面是最小的那个,按照道理来说,怎么也轮不到他,可他的两个兄长全部出事了,原太子李承乾在弟弟李泰的步步紧逼下,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在李世民面前耍大刀,搞出了谋反的把戏,失败后被废。

李承乾被废后,最有希望继承太子之位的是李泰,他和李治一母同胞,也是李世民最看重的儿子,本来已经选定李泰做继承人,可李泰欢喜之下说错了话,李世民问他当了皇帝后如何对待兄弟们,他信誓旦旦的向李世民保证,他要是当了皇帝,就杀掉自己的儿子,让弟弟李治做继承人。

这话就让李世民反而担心起儿子们的命运来了,李泰连儿子都能说杀,那还能真对兄弟们好?李世民是杀亲兄弟上位的,这一直是他心中的禁忌,还拼命的做一个好皇帝来洗白自己,他绝不愿意看见自己的儿子们也手足相残,李泰表白心迹的话让李世民瞬间就放弃了他。

李治的两个兄长就这么完了,本来李世民还考虑是否让“因果类我”的三子李恪(隋炀帝外孙)继承皇位,可他最信任的大臣长孙无忌站出来替亲外甥李治说话了,基本上就跟李世民明说了,我支持李治。

长孙无忌不但是李治的亲舅舅,是李世民最信赖的嫡系,还代表着朝堂上最大的势力关陇贵族集团,他一发话支持李治,基本上就板上钉钉了,李治因此成为了皇太子,继而成为唐高宗。

唐高宗李治软弱无能、能力平庸?

从李治登基后取得的政绩来看,他一点也不平庸、软弱,为了完全掌控住皇权,打击士族,他能狠心的废掉发妻王皇后、心爱的女人萧淑妃,还能干脆的废掉扶持他上位的大功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甚至默认杀死长孙无忌,这就已经具备了一名帝王应有的冷酷心态,软弱之说可以推翻。

在唐高宗李治执政时期,不但灭掉了隋炀帝、唐太宗亲自出马都没能搞定的高句丽,还把高句丽后面的百济都给干掉了,在世之时国内海晏河清,创造出“永徽之治”这样的盛世,又哪能说他平庸?

李治在后来被看低的原因主要是执政后期因为身体不太好,让皇后武则天掌握住了大权,进而在李治死后改唐为周,把李治的风头给压下去了,可李治在晚年选择武则天帮他处理政务是因为两人的执政思路差不多,就是打压士族。

反而是他们的儿子却在反对派的蛊惑下,和他们的意见完全不一致,李治也是没办法,结果导致了武则天趁虚而入,他造就出了士族和士大夫都不喜欢的武则天,自然也就人为的被人看低,其实他是个相当有能力和作为的皇帝。


孤寡老人讲历史


公元626年,唐高祖李渊禅位于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登基为帝,十三天后,立与唐太宗有很深感情的长孙氏为皇后,长孙皇后育有三子,长子李承乾,次子李泰,幼子李治,按理说历史上都是遵循立娣不立庶,立长不立幼,为什么最后偏偏是最小的儿子李治当了皇上。

史书记载承乾“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太宗非常喜欢他。唐太宗对这位太子的培养也是不遗余力,先后为他选择了许多很厉害的先生,比如李纲、房玄龄、魏征等初唐名臣,都做过太子的老师。除此之外,太宗还很注意对承乾执政能力的培养。12岁就让承乾在尚书省听讼,也让他尝试着处理一些政务。贞观9年太上皇李渊去世,丧事期间唐太宗将政事委于承乾,承乾也处理的很好。此后只要太宗外出,便开始令太子留守监国。然而李承乾却因为忌惮同样深得父亲宠爱且怀有谋嫡之心的胞弟李泰,贞观十七年(643年),在试图暗杀失败后,遂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结果事情败露。唐太宗心痛无奈之下,只得将其幽禁别室,又命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特进萧瑀、兵部尚书李勣、大理卿孙伏伽、中书侍郎岑文本、御史大夫马周、谏议大夫褚遂良等参鞫之,事皆明验。

虽然李承乾谋反断断不能再立为太子,但是还有次子李泰。史载李泰宠冠诸王,是唐太宗最宠爱的儿子。按惯例皇子成年后都应去封地,不得长驻京畿,但李泰因太宗偏爱,特许“不之官”。 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好士爱文学,工草隶,集书万卷,是当时的书法家、书画鉴赏家。唐太宗允许李泰在府邸设置文学馆,任他自行引召学士。贞观十二年(638年),李泰开始主编名著《括地志》,于贞观十五年(641年)完成。唐太宗非常高兴,如获至宝,不仅将这部著作收藏进了皇家的藏书阁中,还接二连三地大肆赏赐李泰——先是赐“物万段”,紧接着又每月赏赐大量的财物,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太子的规格。正是太宗对李泰的这般喜爱,才造成了太子李承乾的担心,谋反失败后被贬为庶人。


宁静致远liu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和历朝夺嫡不同,李治的太子之路是在李承乾和李泰的夺嫡之,无意间得到的。在这场险象环生的政治博弈中,李治的年轻、幼稚和仁厚不但不是一种劣势,反而变成了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正应了那句老话——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而李治作为李世民的嫡三子,能够成为太子是多方面的原因综合而成的。

李承乾反叛

李承乾作为李世民的嫡长子,在八岁就被封为太子,而且在李世民外出征战时,太子李承乾就开始监国。如果一直这样,那继承皇位的将是李承乾。但随着年龄的增大,李承乾就开始胡作非为,开始作死了。他经常穿突厥服,学突厥语,甚至组织仆从分两队厮杀。这些举动使得魏王李泰看到了夺嫡的希望。

在之后的时光里,魏王李泰一心讨好李世民,使得李世民废立之心越来越重。终于,在李承乾一次又一次的作死中,李世民决定废立太子。这也就使得李承乾走上了反叛的道路,最终事败被杀。

册立太子

李泰在李承乾被废后,一心讨好李世民,在他看来,作为嫡次子的自己,将会是下一个太子。然而,事与愿违。虽然李世民因为李泰更像自己而更喜爱李泰,但是满朝文武在册立太子方面却分为了两派。特别是作为朝廷众臣的长孙无忌,储遂良,李勣都支持晋王李治为太子。这也让李世民感到矛盾,开始举棋不定。

而心急的李泰此时却因一句话而断送了自己的未来。“你历来和元昌友善,如今元昌已被处死,你难道就不担心自己的脑袋?”这句李泰私下对李治说的话,使得左右为难的李世民开始下决心立李治为太子。因为在立李治为太子后,心慈的李治会优待自己的兄弟,而李泰则会为了统治随意杀人。

因此,李治能成为太子更多的是靠李承乾和李泰的夺嫡之争以及朝廷诸大臣的支持。因为对于臣子来说,君主的仁慈也有利于自己权利的扩大,这也是长孙无忌最为李治舅舅拥立李治的原因,在高宗时代,身为宰相的长孙无忌可谓权倾天下。


畅聊历史1265965


封建时代,一般立嫡子。唐太宗的儿子中,只有嫡长子李承乾,嫡次子李泰,比嫡三子的李治更有资格。

太宗时,作为嫡长子的李承乾,自然而然的先被立为太子,太宗为了培养李承乾,费了很多心血。

然而史载,李承乾长大后腿有了毛病,导致心理也产生了问题。对太宗阴奉阳违,甚至派杀手刺杀自己的老师。

因为李承乾储位不稳,让最有可能取代他的嫡次子李泰,起了取而代之的心思。

李承乾在胞弟的步步紧逼下,勾结侯君集等人,妄想学太宗再来一次玄武门之变,起兵逼宫,最后当然是失败了,犯了谋逆大罪的李承乾,当然失去了太子之位。

而李承乾被废后,太宗也没有选择最有资格的李泰,因为太宗想保全爱子李承乾的性命。

史载太宗言:“泰立,承乾,晋王(李治)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就这样,处心积虑的嫡次子李泰,最后给了嫡三子李治做了嫁衣,李治温和平庸的形象,反而成了最大的优势,历史就是这样的喜感。

这些都是正史记载的,至于历史有没有被粉饰,作为现代人是没有办法知道了。


京猪大将军


这个问题要从两面来看,首先是李世民为什么选李治?

李治虽然是李世民的第九子,但是他与废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是一母同胞,都是李世民的正宫皇后长孙氏所生,在嫡庶之分很讲究的唐朝,李治的皇位继承权排第三位,而在他前面的李承乾与李泰都先后犯错误被排除在外,所以李治是第一顺位的皇全继承人。

其次,皇帝越英明太子就越难过,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莫不如是,所以李世民当皇帝时与李承乾和李泰在权力上必然有过纠纷,所以扶持一个年纪幼小的儿子是许多权力欲强盛的皇帝的选择。

第三,还是延续皇帝与储君的权力之争,既不要储君过早的掌握权力,也不要让储君接触不到权力,要不然上位就是被权臣所废的下场,所以这个辅政的人很关键,李世民选择了长孙无忌,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有一层血缘关系比没有的要好,而且长孙无忌在政见上与李世民保持一致,是李世民可以信赖的大臣。

然后再来看看李治,大家对李治的印象多是被武则天给误会了,以为李治惧内,其实李治在世的时候武则天根本没有想象中那样权倾朝野,李治的原皇后王氏被废,但是王皇后的哥哥一直在朝中为官,武则天也没能将他怎样,只是李治的几个儿子才干都有所不足,所以李治也就任由武则天施政罢了。

李治文治武功都非常了得,文治有紧接着贞观的永徽之治,武功有灭国无数,李世民没打下来的高句丽就是在李治手上被灭国的,李治时期的唐朝是史上最大疆域时期,附带的羁糜州面积综合在一起能达到1800万平方公里,较之元朝也不遑多让,从李治的庙号高宗就能看出来,强爷胜祖才能叫做高,而且唐朝时期的庙号还是比较公正的,要是明清时期早就被称做什么“祖”了。


飞凡看历史


我觉得李治并不能用软弱无能、能力平庸来评价。他只是非常懂得闷声发大财的道理罢了。

一个软弱无能的人会在父亲还活着时,就与庶母私通,父亲死后力排众议娶了她并立为皇后吗?

一个能力平庸的人能选择“内圣外王”,能先后灭西突厥、灭百济、灭高句丽,自己在位期间让唐朝版图达到最大吗?

在我看来,李治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实在是因为自己的老爹和老婆太有名了。

再说唐太宗李世民的选择,我觉得选择李治是因为那个时间点只有他合适了。因为那场广为诟病的玄武门之变而且和长孙皇后的感情深厚,李世民应该只会从自己的嫡子中寻找继承人。可惜太子承乾实在不争气,干下一次又一次蠢事,最后因为涉嫌谋反被废。魏王李泰在夺嫡中又表现得太过积极,李世民意识到只有立在整个过程中不争不抢的李治,三兄弟才能共存。

于是乎,李治顺理成章地成为皇帝。看他后来的作为,也不能说李世民是看走了眼。一生灭西突厥,灭百济,灭高句丽,永徽之治,去除关陇门阀的势力。基本是大唐王朝鼎盛时期了。

另外说武则天,因为武则天那20多年的太后及皇帝生涯,很多人误以为李治太过懦弱。但是武则天的执法合法性基本还是来自李治,治国的宗旨也没有违背李治。李治直到去世的前一年,还掌握着宰相的任免权。甚至武则天后来夺位称帝,也是李治遗诏里给的权柄。

回到问题本身,李世民也还是深深爱着自己这个小儿子的啊!


有个人说


关于李世民传位这一事件,他不并不是没有深思熟虑,相反,他是考虑了很久,才最终确定将皇位传给李治。

李世民有14个儿子,他在位期间,就封了两次太子之位,而且在他心中,他就有四个人选,能当下一任的皇帝,李治能从中胜出,可见其中的不简单了。

李治在各个皇子中的情况

李治算是比较小的皇子了,他排名第九,但他确实长孙皇后的幺子,因而地位是要比其他的庶出皇子高的。

虽然他是嫡出,但他不是最大的儿子,在他之前,还有大哥李承乾,四哥李泰。他们都是长孙皇后的儿子。

按照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原则,李承乾很早就成为了太子,而且有空还帮李世民监国,直接掌管朝政,但人到中年的李承乾心性变化很大,逐渐变得平庸,而且魏王李泰逐渐抢他风头,想要同他争夺皇位。

李泰确实比太子优秀很多,但在他同李承乾皇位争斗之中,两败俱伤,太子起兵被发现,不被贬为庶人,而李泰因为过于着急成为东宫太子,居然向李世民说只要封他为太子,日后成为皇帝,老去之后,必将儿子杀死,传位给弟弟李治。

就因为这句话,李世民也不打算任命李泰为太子了。

就这样,嫡子中,就李治没有惹李世民不满意。

不过在庶子中,吴王李恪很受李世民喜爱,而且世人公认李世民诸多儿子中,就李恪最为贤能,但因为不是嫡长子,而且还受到大臣反对,没有册封他为太子。

就这样,李治不知不觉中就从众多皇子中胜出,而且不是靠实力,就是运气特好。

国舅长孙无忌帮助

其实李治能当上太子,很大原因是有当时的丞相长孙无忌的支持。虽然李承乾和李泰也是长孙无忌的侄子,但长孙无忌就想推举李治。

因为李治是他们之中最为懦弱无能的一个,日后他当上了皇帝,自然朝政还有他长孙无忌说话的地方,要是别的嫡子当了皇帝,日后的朝政很可能没有长孙无忌的份了。

没有明确争夺皇位的李恪一直很受李世民喜爱,李世民多次想要将皇位传给李恪,毕竟李治的实力还是不太好,难以承担大任,成熟的李恪在性格上同李世民很像,自然可以是个好皇帝。

不过这点长孙无忌哪里会接受,自然会向李世民提出反对意见。李世民踌躇再三,最终选择了李治。

李治真的是运气特好,身为嫡子,他就有不同的身份,而且他还有个舅舅帮助,这些都是先天优势。

如果要是李恪当了皇帝,也就不会出现后来的武则天专政事件了,毕竟武则天能逐渐做大,完全是李治懦弱的体现。

但李世民的选择就是这样,他不仅让李恪这位多才却沉默的皇子因此而死去(具体可参考我之前在头条发过的一片文章:《李世民的第三子,以自身经历,诠释何为优秀者的悲哀》),还间接造成了后来的武则天专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