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元璋不杀胡惟庸、李善长和蓝玉三人,朱允炆继位,大明江山改姓的可能性有多大?

用户58667638356


朱元璋杀功臣,被后世人称我杀人疯子,这也是一种政治手段,所以,不得不杀。

朱元璋杀其实,是不想杀他们的,主要原因呢,还是因为朱标太子突然暴毙而死,这对朱元璋的打击很大,所以,朱元璋才会夸辈,把帝位传给孙子朱允炆这也是对于朱标太子过于的喜爱了,所以,才会想着把皇位传给孙子。

朱标太子,古代最可惜的太子。

可以这么说,如果朱标太子继位,就不会有朱棣什么事,朱棣就不会是明成祖了。朱标过世之后,朱元璋在位朱允炆铺路的时候才会把那些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人杀光。


胡惟庸、李善长、蓝玉,这些开国功臣的功劳过大,功高盖主。

而朱标,是一位很才华和能力的太子,深得朱元璋的喜爱,只是朱标太子过于的善良,有一颗为民为天下的心,而且朱标太子在朝廷的威望都很高,受到很多的人尊重和认可。

可以这么说,如果朱标太子登大位,朱元璋不会杀那么的功臣。因为朱标太子可以压住这些大臣。

胡惟庸、李善长、蓝玉。

这些人其实也是野心家,后期,这些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大臣都有一点不服这个朱元璋,所以,如果朱元璋不杀这些大臣,有百分之50的可能让明朝改姓。

为什么会有百分之五十。

朱元璋杀他们也是有原因的,因为,胡惟庸在朱元璋在的时候就开始和这些大将来往甚密,所以说,只要拉拢这些人,搬到明朝都不会有很大的问题。

另外的这些开国元勋和朱元璋的情感也深,而且,也很尊重朱元璋,所以,也许他们也不忍心反明朝,所以说是百分之五十。



其实,大明朝的根基在朱元璋手里就比较稳固,所以,要打败明朝也非易事。


史界之说


朱元璋晚年的时候,替孙子朱允炆铲除了一切后患,但是让他做梦也没想到的事,撬皇位造反的是他的儿子朱棣,造就造吧, 反正都姓朱 一笔写不出两个朱字,如果朱元璋不杀这些大臣的话,他们会不会造反呢?且听我慢慢分析。

我觉得朱元璋越老有点儿老糊涂了,就算是他不杀以上几个人 他们也不可能造反, 大明江山短时间内也不会改姓,因为朱元璋上任之初,已经制定了一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不说大明江山如铁桶一般吧,那也是百毒不侵,即便是文弱书生朱允炆上台,他没也不会造反。

胡惟庸,李善长之辈 都已经是垂垂老矣的老人了,他们就是造反 ,也是有心无力,但是有一个人 有点可能 他就是朱元璋的儿女亲家 ,大明的泰国功臣, 蓝玉。蓝玉 在1393年的时候,由于策划谋反被人发现, 告发到朱元璋那里,朱元璋不但手起刀落的将他杀死,灭了他三族,而且还残忍地活剥了他的皮( 至于他的皮是活着的时候剥下来的 ,还是死去的时候剥下来的 ,我想大概是把他杀死之后 剥下来的皮,想起来就头皮发麻 一阵惊悚)。



蓝玉 镇守边疆 天高皇帝远,而且他的兵只听他一个人的号令,自己手握兵权, 有可能造反,但是也不是什么大事 只要是朱允炆架空他,就一点事没有,因为蓝玉不是司马懿被曹爽架空,自己还偷偷藏着三千死士,最后 来了一个一计反杀,将曹爽灭族,但是蓝玉他只是一介武夫,他根本就没有司马懿的老谋深算,他也没有司马懿的胸襟,所以即便是架空他,他也无可奈何。


胡文庸和李善长两个人都是文官,他们手里没有半点兵权,造反也得有人听他们的呀,他们 虽然智谋够了, 但是他们欠缺武力啊,只要牢牢的把他们给牵制住 ,就一点儿事儿也没有,所以这两个人不足为患,朱元璋晚年之后大肆的杀戮,虽然给孙子杀出来了一条血路,但是万一外地来犯 连个带兵之将都没有,所以他们的敌人不是加賊而是外来盗窃者,这一点, 朱元璋恐怕没有考虑周到。

总结:长时间不敢保证, 至少在短时间内,朱元璋不杀他们,朝中那些大臣不会造反,因为老的老 残的残 ,就算是造反也有心无力,新主朱允炆虽为 一介书生 但是他有庞大的军队啊,他虽然和叔叔朱棣战争中处于下风,而是因为他太念及叔侄之情 ,一次次的放过朱棣,如果别人造反 ,他则不会这样。


佳宁姐姐说历史


胡惟庸的势力主要猥集于中书省,其所谓的罪行“专权擅政”,正是他能力之极限。假设建文帝登基时,胡惟庸继续以丞相权柄、操纵中书省大小官员,确能在一定程度上以自身小集团利益左右朝政,但说到要危及皇权,则绝无可能。因为胡惟庸集团根本无力染指被诸王和淮西勋贵们把持的军权,也不能操控皇帝亲领的锦衣卫特务组织,即使在京城内的武装力量也是由功臣后裔把持,胡惟庸自身也深知究竟,其本人绝不会利令智昏去惹杀身之祸的。

李善长的优势在于,其在明初长期担任政府首脑,是中书省及六部所代表的中央政权的缔造者,加之因乡土观念,而在淮西诸将中享有崇高威望。但是李善长及其家族利益与皇权息息相关,他没有反抗皇权的理由。且与李善长相接纳的徐达、汤和等将领,也都是朱氏皇权的利益相关者,也即是政权的拥护力量。李善长之所以被明太祖诛杀,其原因并不是“谋逆”,而是其因排挤刘基、宋濂等浙江官员,而提拔胡惟庸入中书省、并给予其不断的关照、致使其坐大有关。

蓝玉是明初勋贵悍将中的后起之秀,在徐达、常遇春、汤和、傅有德、冯胜等,相继或病、或逝、或贬后,蓝玉成为了手握重兵的新一代统帅,并有成为淮西勋贵中新领袖的趋势,可以说,这三人中,唯有蓝玉具有威胁皇权的客观实力。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蓝玉就会谋反,理由如下:

首先,蓝玉一直以来都是太子朱标的心腹,虽然在朱标几个儿子中,建文帝朱允炆本身不是蓝玉最为至亲的那位,但其毕竟是太子朱标的后裔,也正是蓝玉长期以来的效忠对象,可以预见,如果建文帝继位后,蓝玉仍在的话,将更得重用,如另一个徐达再世。其次,蓝玉虽然在军中广交诸将、收揽义子,但却从未有对抗朝廷、谋划叛乱的计划,一是无心,二也是无人,蓝玉集团如果真的存在,也仅仅是军内派系,它没有政治性的抱负和计划。最后,朱元璋晚年其诸子大多身为统兵大员,分驻四方,蓝玉即令有黄袍加身的野心,也不得不顾及到一旦起事,将遭到朱姓诸王四面八方的围攻,成功的希望又剩下多少呢?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无论是胡惟庸、李善长,还是蓝玉,即使侥幸存活到建文帝登基,也都不至于谋逆皇权,因为主观、客观的形势都不允许。


史海悠游闾春晖


不杀蓝玉,建文帝稳造江山,削藩得以进行,于朝于野于朱家,绝对是好事。


安平144796971


首先,大明江山改姓的可能性基本上是零。

其次,简要回答朱元璋杀这三个人的原因。杀胡惟庸的主要原因是他结党乱政。杀李善长则是因为他以老弄权,深陷胡惟庸乱政案。杀蓝玉是因为他拥兵骄纵。这是历史上他们三人被杀的主要原因,很多史书上说的其他原因皆不可信。想想在朱元璋的统治之下,李善长七十有余,谋反的可能性不大,也不是正宗。都说朱元璋好杀人,其实朱元璋所杀之人都有他的原因和理由,虽然说,朱元璋手下可能有冤死鬼,但是看中外历史,帝王将相手里哪个又没有冤死鬼呢?说到他的好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的出身背景。

朱元璋出身卑微,草根农民的资格都达不到,从一个草根登上帝王宝座,这其中的滋味不是什么人都能了解的。所以他有三恨,一恨贪官污吏。他出身草根,自然是草根的代表,至于当上帝王之后,尤其是后期,是不是背叛了草根我们不论,至少初期,他是相当痛恨贪官污吏的,所以在大明律及所有朱元璋制定的法典中,对于贪官污吏的惩治简直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比如对贪官污吏的剥皮、腰斩、凌迟等酷刑,那是十分残忍的。李善长以老弄权,死于朱元璋手,着实正常。二恨为富不仁。实际上朱元璋仇恨为富不仁不仅仅是不仁,而简直就是仇富,作为草根出身的他,对富人就是敌视,所以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抑制工商业的发展。比如沈万三之死就是活例。三恨官官相护。结党营私,谁人不恨,朱元璋的童年就受过官官相护的压迫,在此不举例,所以他对结党营私,朋党乱政的行为就是零容忍,胡惟庸结党乱政,不正是往他枪口上撞吗?

再说朱允炆,都说朱允炆仁慈,手段不够狠,所以朱元璋以各种理由杀掉与他打江山的功臣,为朱允炆铺路,道理上可通,但是像汤和,徐达等人,不也是开国功臣么?为何就能得以保全?所以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李善长、胡惟庸、蓝玉触犯了朱元璋三恨的底线,才导致了杀身之祸。其实在朱元璋的调教下,朱允炆并非史书上所说“仁”,所谓对政治的见解有所不同,但是朱允炆的帝王心术并不是没有学到。他的仁是和朱棣相比的。也就是说,相比于朱棣,他是仁了点。

朱允炆实际上已经继位了,朱棣发起的这场战争本身就是在朱允炆继位之后。朱允炆是在洪武三十一年继位的,号建文帝,只在位三年。朱棣却发起了靖难之役,来夺取侄儿的江山。我们只能问,要是朱棣不发动这场战争,明王朝在朱允炆的带领下,会呈现一种什么结果?至于改姓,万不可能的了。


青灯问史


朱元璋假如不处死胡唯庸,李善长和蓝玉几人,朱允炆继位后,大明江山也不会改姓,这三个人中就属蓝玉有点威胁,但也不会颠覆大明江山,在这三人中,属胡唯庸的功劳最小,但也权势最大,李善长在洪武二十三年被处死时,已经77岁了,而朱允炆继位时是洪武三十一年,也就是说等到朱允炆继位,李善长已经85岁了,就算李善长活到朱允炆继位,估计也剩不了多少气出了,这样的人怎么能威胁到大明王朝的江山呢?

实际上把胡唯庸列为开国功臣,有点抬举他了,胡惟庸在和州投奔朱元璋,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主簿、知县,也就是说,胡唯庸只不过一个类似秘书的文职,洪武三年,官至中书省参知政事,在杨宪死后,经过李善长的推荐,被封为右丞相,胡唯庸虽然说是李善长推荐给朱元璋的,但是在刘伯温不当丞相,杨宪被处死的情况下,实在很难找出一个与李善长对抗的人,所以朱元璋封胡唯庸为右丞相,后升至左丞相,百官之首,不得不说胡唯庸的运气很好,但是朱元璋的目的是为了,胡唯庸能制衡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朋党集团的势力,他只是朱元璋手中的一颗棋子而已。

但是胡唯庸这货就让两头通吃,一边深得朱元璋的宠信,一边与淮西朋党势力勾结,不遗余力地打击异己,生杀废黜这类的大事,胡唯庸不报告朱元璋便私自执行,各部门的奏章,他都先拿来看,凡是对自己不利的,便扣下来,有热衷功名的人,以及失去了职位的功臣,竞相奔走于其门,贿送金帛、名马、玩好之物,不计其数,说白了胡唯庸就是有点张扬,连个权臣都算不上,虽说贵为丞相,但是他的权利来源于皇帝,手中没有直接掌握军队,对大明的江山也没有威胁。

最后蓝玉算是有点军权的,但是等到朱允炆继位后,他不一定会作乱,首先说一下蓝玉和朱标的关系,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而常遇春是朱标的岳父,蓝玉的外甥女是朱标的太子妃,所以说蓝玉和朱标是一家人,众所周知,蓝玉是朱元璋故意留给朱标的班底,不然以蓝玉张扬的性格和飞扬跋扈的行为,早就够死几次了,而在朱标死后,蓝玉在爱屋及乌的情况下,应该不会谋反。

在朱允炆继位之后,蓝玉即便是想反,也没有成功的可能性,首先说一点,朱允炆虽然和父亲朱标一样,人们对其的评价一般都是‘仁爱善孝’之类,但是他绝不是一个空有菩萨心肠的善良懦夫,从他削藩对待几个叔叔的手段可以看出,朱允炆下手一点都不轻,他既然看出藩王对皇权的威胁,自然也看的出佣兵自重的将领对于皇权的威胁,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已经对军权制定出相应的制度。

明代兵部直属于皇帝,有调兵权,无统兵权,兵权尽归于皇帝之手;都司卫所隶属于五军都督府,同时听命于兵部,五军都督府有统兵权,无调兵权。明代有户籍制度,卫所士兵属于军户,军户为世袭,管理颇严格,一旦爆发战争,军队调动出征,程序十分严格。战争是否进行,都需要全国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皇帝做出决定,尔后发出征讨诏书,兵部则需要根据皇帝旨意,用“皇帝信宝”颁发调兵命令;五军都督府则需要奉皇帝之命出任统兵将领,挂印出征,指挥前线,

所以说蓝玉即使有谋反,但会陷入无兵可用的囧境,凭着自己家中的家丁和义子们,想要谋反,无疑是异想天开,所以说即便朱元璋不杀胡唯庸,李善长和蓝玉三人,大明的江山也不会改姓。


一个老男人历史


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江山是打出来的,他善于吸纳人才,善于识人用人,正是他手下的那些能臣悍将帮他取得了天下。文有刘伯温、李善长、胡惟庸,武有徐达,常遇春,蓝玉,战时这些人是朱元璋的依靠,朱元璋当皇帝后对这些人既重用又提防,提防到疑神疑鬼的地步,锦衣卫的设立就是要监视他的那些官员,包括他的那些功臣,朱元璋最怕的是他的那些能臣干吏,骄兵悍将。可以说只要这些功臣们有什么风吹草动,哪怕是简单的一言一行,锦衣卫都有监视并记录在册,报告给朱元璋。
朱元璋为他朱家江山的稳定可谓费尽心机,太子朱标为人温和老实,不是那些谋略家的对手,可能是太爱太子朱标的缘故,朱标死后,朱元璋没有选他的其他儿子为继承人,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文为皇位继承人。胡维庸虽有才干,但他是个自作聪明的人,处处猜着皇帝的心思走,自作主张独断专行,胡维庸跟蓝玉等一批元老悍将混在一起,自然引起朱元璋的怀疑。胡维庸的举动却有谋反的嫌疑,但有没有谋反的行动还为时尚早,朱元璋是不会让这样一位野心家存在的。蓝玉等一批悍将对朱元璋有不满情绪,谋反很容易被煽动,加上卸甲归田的李善长,一旦与胡维庸结盟,谋反篡位的事情不是没有可能,当然,这也只是一种假设,因为没有确凿的证据,朱元璋要灭掉他们,是不需要什么证据的。即使他们不谋反,也会给大明政权造成损害,这对于一个继位的年轻朱允文来说是一大威胁,朱允文不是他们的对手,所以,整治官吏尤其凶狠的朱元璋,按照他的设想和手段,杀胡维庸,李善长,蓝玉等功臣是必然


问心有过


朱元璋从放牛娃做到了大明的开国皇帝,他是幸运的,天下初定朱元璋也不免也嘉奖一番群臣,李善长,蓝玉,汤和等,都获得了相应的爵位与官职,可是随着太子朱标薨,朱元璋把皇位的继承人放在了朱允炆身上,于是就有了洪武大案,看上去是惩治贪官,其实一定程度上是为朱允炆“拔刺”,那么如果朱元璋不杀胡惟庸、李善长和蓝玉三人,朱允炆继位,大明江山改姓的可能性有多大?笔者以为可能性很大,下面就具体说说。

首先,恰恰是朱元璋杀了他们,证明一切。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想建造府宅,从信国公汤和那里借卫士三百人,后其亲戚被株连,后被人告胡惟庸企图谋反,派李存义暗地里劝说李善长,又说将军蓝玉率军出塞时,俘获胡惟庸私通沙漠使者封绩,李善长却匿而不报,他们三人互有勾连,朱元璋会怎么想?臣子结党营私,国之不幸,况且他们三人朝廷内外都有实权,真的到朱允炆继位,他的“仁”,会要了自己的命,更有可能会要了大明天下的命。于是朱元璋借助洪武大案陆续把昔日的老部下给清除了,其根本一定程度上也是担心江山易主。

其次,不杀这三人谁能抗衡?

李善长善于谋,胡惟庸大奸似忠,蓝玉明初的猛将,这三人还有某种亲戚关系,很难保证不会对皇位产生兴趣,再说这三人可以说是门生故吏遍天下,谁能与他们抗衡?是远在燕京的朱棣?还是靠宁王的朵颜三卫?抑或是靠在云南的沐英?可能有人会说淮西不是有二十四将吗?都让他们上啊?是啊,让他们上,可是人家为什么一定要听你朱允炆的?先不说削藩的事情,就是继位之事,一众皇子心里就不舒服,还会给你卖命?等这这三人与朱允炆战时胶着,或帮李善长等人,或来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也未可知。


最后,权臣就不会夺天下?错!

危及到自身的,狗急了也会跳墙!何况是李善长等人呢,反过来说朱允炆即位后的削藩之举,他亲叔叔们都不乐意了,真的让李善长,胡惟庸及蓝玉到那时,反了他的皇位又有什么不可能?自古权臣夺得江山的,如李唐江山的李渊,又如东汉末年曹魏时期的司马懿及他的儿子,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某一个人,谁规定大明的江山只能姓朱?既然你朱元璋能从一介布衣(甚至都不算是布衣)一跃成为皇帝,他们手握重权,其皇位之路比朱元璋要来得捷径的多,所以笔者认为如果朱元璋不杀胡惟庸、李善长和蓝玉三人,朱允炆继位,大明江山改姓的可能性非常大。


农夫说历史


可能性几乎为零,明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决定了臣子想要威胁甚至推翻皇权都是不可能的。明朝的谋反案很少,除了洪武年间的胡惟庸谋反案(疑似),正德年间的宁王朱宸濠谋反案,还有那个不知死活的宦官曹吉祥谋反案,实际上明朝的谋反案掰着手指头都可以算出来。




朱元璋既是个军事家,也是个政治家,正是他大刀阔斧的政治改革,使得他子孙后代都能牢牢掌握皇权 ,既没有出现大臣专权,也没有发生后戚干政。即便昏庸如世宗嘉靖皇帝,神宗万历皇帝,厌倦朝政,深居后宫,二十多年不上朝而依然能掌握大权控制朝局,没有朱元璋的改革,估计明朝又成了翻版的唐朝了。

那么,朱元璋在加强中央集权上都做了哪些改革呢?

明初的官僚机构沿袭自元朝,中央的行政中枢是中书省,中书省的权力非常大,负责天下政务,中书省的头头分别为左、右丞相,不仅位高权重,而且极易与皇帝产生冲突和矛盾,使得皇权丧失了其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和威慑力。朱元璋任命的丞相里,属胡惟庸最嚣张跋扈,他贵为百官之首,却结党营私,骄横狂妄,其嚣张气焰逼得朱元璋不得不痛下杀手,将胡惟庸以擅权枉法大罪处死,并诛连了两万余人。

不过,不管胡惟庸谋反与否,朱元璋都已经着手废除中书省和左、右丞相。胡惟庸案是正好撞在了枪口上,才惹的朱元璋重典惩治,大开杀戒。



中书省和左、右丞相被撤除后,其职权尽归六部,洪武十三年(1380年)九月,朱元璋又设置四辅官,以儒士王本等人出任,这是明代内阁制度的雏形。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起,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的政务,实际上等同于兼任了丞相之职,使得君主独断专行扩大到了顶峰,明朝高度的中央集权为历朝历代所不能及。



出于对功臣的猜忌,朱元璋在一手抓权的同时,还设立特务机构时时监视朝臣。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将自己的亲军卫队改为锦衣卫,并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等权力,这是明朝第一个军事化的特务机构,锦衣卫有专门的监狱叫“诏狱”,其用刑极其酷虐,什么剥皮、抽肠、刺心等酷刑让人不寒而栗,凡下诏狱的官员很少能活着出去的。明初的廷仗基本都是由锦衣卫来执行的,其狂暴用刑更是让不少官员被活活杖死,工部尚书薛祥就是这样活活被杖毙的。朱元璋还派出大量名为“检校”的特务人员四处活动刺探百官,在这种如白色恐怖般的高压政策下,百官们都战战栗栗,如履薄冰 ,谁还敢冒着诛九族的危险去谋反?

朱元璋如果不杀胡惟庸、李善长、蓝玉,三人即便熬到了建文时期,都掀不起什么风浪,当然有人会问燕王朱棣不是造反成功了吗?但大家可别忘了建文帝完全是在削藩事情上昏招迭出,再加上用人不当,才使得朱棣在打了四年靖难战争后得以打进南京登基称帝。



胡惟庸不死,中书省和左右丞相都会被撤除;李善长当时已经七十多岁的老人了,造反也是有心无力;三人里面只有蓝玉因为常年在外带兵打仗,朱元璋还把他比作汉之卫青 ,蓝玉是具备一定实力造反的。但是如笔者前文所述,随着明朝皇帝中央集权的加强,特务活动的频繁和锦衣卫诏狱所带来的震慑力,造反的代价实际上是非常大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人都明哲保身,一呼百应的情况更不可能出现。事实也证明,有明一代,勋臣造反不仅非常少,而且结局都很凄惨,朱元璋一朝大刀阔斧的改革,给子孙后代带来了空前的权利核心,这正是朱元璋的先见之明。


大国布衣


主弱臣强,社稷危矣,如果太子朱标不是过早去世,就不会出蓝玉案,朱标是朱元璋一手调教的接班人,太子身份以定,蓝玉是朱标一伙的,朱标为人仁义,他一死,对朱元璋打击很大,而他的儿子之中朱棣算得上可以接班的人选,但儿子十几个,如果选朱棣,其他儿子又不服,什么办呢,,只有选孙子朱允炆,一是平服这些儿子,第二是朱元璋为了布这个局,杀了这些权臣,也是为了孙子继位扫除障碍,朱元璋深知,向胡惟庸,李善长,蓝玉,等等这帮文臣悍如若不除,就凭他孙子是震不住他们的,弄不好江山就要易主,百姓就要遭殃,天下就要大乱,老朱屠杀这伙淮西勋贵是有计划,是有预谋的,这也是帝王封建思想家国天下的一个代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