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一致评价建文帝朱允炆是个好皇帝为何还会失国

历史上一致评价建文帝朱允炆是个好皇帝为何还会失国


建文帝以朱元璋长孙的身份继位,即位后对朱元璋的政策即做了大幅度地调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重用文人。朱元璋以武力夺得天下,自然看重武人的地位。建文帝大幅提高文人地位,形成文人治国集团。身边重臣如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等。

2、宽刑省狱。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以刚猛重典治国,法外用刑情况严重。他继位后大力平反冤狱,狱中人数减少三分之二。除此之外还废止了很多酷刑。如朱元璋当时使用了许多恐怖的刑罚,如抽筋、剥皮、阉割、凌迟等,因此有获罪的大臣跪求“臣罪当诛,谢主隆恩”,希望速死,比较起来能被砍头也成了幸运的事。

3、减轻税负,与民休息,对官员侵占民田予以限制。恢复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4、削藩。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为保证大明国运绵延千万年,亲自设计、制定了多项重要政策,并以宝训的形式固定下来,要求后代子孙严格遵守,大臣有敢轻议者严惩不贷。分封宗藩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政策。

朱元璋先后于洪武三年(1370)、洪武十一年(1378)、洪武二十四年(1391)三次共封25人(二十四子和一个从孙)为藩王,分镇全国各地。朱元璋认为,"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意思就是把整个国家分几块交给自己人把守才可靠放心,其他那些帮他打天下的功臣,最终都是打工的,“鸟尽弓藏”是必然归宿。

建文帝的四项政策基本都受到朝中大部分人臣的赞同,但削藩这样的大事,轻易施行这一件,就让他走上了不归路。


历史上一致评价建文帝朱允炆是个好皇帝为何还会失国

藩王的权势很重,拥有自己的军队,少则三千,多则数万。太祖朱元璋本意是要以藩王来确保朱家江山,却没有想到,虽然为继任者去掉了骄兵悍将这根尖刺,却留下了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宗藩这另一根尖刺。

藩王拥兵自重、分踞一方的形势,成为建文帝心腹大患,建文帝知道,虽然自己贵为天子,但是以朱棣为首的藩王多是自己的叔叔,正挟重兵虎视眈眈,未必会把自己放在眼中。

削藩不是不可以,一个国家必定要政令统一,不能政出多门,但是削藩就是动他家人的奶酪,或者说是要人命的事,那阻力和风险可不是一般的大,搞不好自己先玩完。

看建文帝的削藩策略,失败于一开始就注定了,一套组合拳都是错的,决策失误,过分听信身边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这几个书生没打过仗,却参与制定军事策略和指挥打仗,无异遇到了猪队友。

削藩时间节点选择也是不当,就是决定削藩,也要慢慢来。不应该急于求成,等上几年你羽翼丰满了再徐徐限制藩王的势力,温水煮青蛙。上台就削藩,下战书,那是逼着人反,不反没有出路。

既然决定削藩接下来所采取的一套战术也是一错再错。

主要错在以下几个方面:

1、削藩可以不用武力,而偏偏首选武力。在削藩问题上,朝臣本来有着不同的意见。

以前军都督府左断事高巍和户部侍郎卓敬为代表的一些大臣建议建文帝,把藩王的权力分封给藩王所有子孙而不仅仅是嫡长子一人,用西汉“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而且要异地分封,这样藩王的权力就会逐渐削弱,不会再威胁到朝廷。卓敬更是建议建文帝立即将燕王迁封到南昌,既维护了亲情,又削弱了他的力量。建文帝认为很好,却没有去实行。

而以齐泰、黄子澄为首的大臣坚决主张武力削藩,建文帝偏就采纳这个建议。

2、但在具体削藩步骤,即先后顺序上也应有所不同。黄子澄认为燕王实力强大,应该先削弱小的周、齐、代诸王,去燕王的羽翼,待时机成熟再削燕王。齐泰则主张擒贼先擒王,只要先铲除燕王,其他诸王自然无力反抗了。可惜的是,建文帝听取了书生黄子澄的意见。建文帝并未意识到他的行动实际上已经打草惊蛇,朱棣从此加大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和备战的速度。

历史上一致评价建文帝朱允炆是个好皇帝为何还会失国


3、建文帝命老将耿炳文将兵13万伐燕,兵败退守真定。九月,命李景隆将兵50万出征,取代耿炳文。李景隆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际作战经验,失败在所难免。临阵换将犯了兵法大忌。

建文帝知道李景隆的平庸后,启用保卫济南的功臣盛庸为将,取得了东昌之役的胜利,为时已晚,但这也无法改变燕王势力逐渐增强的事实。建文三年十二月,燕王朱棣反守为攻,率军直趋南京。六月十三日,李景隆和谷王打开金川门迎降,朱棣取得了"靖难之役"的最终胜利。

4、建文帝后期看到难以取胜,主动求和,暴露了自己的虚弱,朱棣摸清了底牌,更不会答应讲和。

5、最后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朱元璋在位时为了给继任者扫清障碍,害怕自己身后武将不服小皇帝而谋反,诛杀了大量的武将,建文帝接手后,手下基本没有能打仗的武将了,一个耿炳文也是年近70,李景隆虽是自己的亲戚可靠,但是属于赵括一类的人物,只会纸上谈兵。

如果当时跟随朱元璋的大将仍在,如蓝玉等,那朱棣取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毕竟财力和军力还有道义优势都在建文帝一边,短板只是没有会打仗的指挥将军,军事决策全是靠几个文人,只能是盲人骑瞎马。

象在这样的非常时期,建文帝还顾得上接受方孝孺的建议,甚至要恢复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度。还使用一些《周礼》中的官名,依古制改革某些官职。

建文集团过重的文人气息,成为他最后失国的一个主要原因。

比如朱棣在起事前三个儿子都在朝中,担心被杀,是否起事何时起事一直难以决断。于是朱棣设法通过朝中亲戚关系,说自己病重把儿子叫了回来,当时建文帝已经意识到此事重要,但没有坚持。

应该说,建文帝在位的4年,所积极推行的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也是深得民心的,那又为何以失败而告终呢?这与他削藩策略失误有直接关系。

历史上一致评价建文帝朱允炆是个好皇帝为何还会失国


他一直视燕王朱棣为最大的威胁,然而他并没有果断地直指燕王而是先削了其他五藩,给了朱棣充分的准备时间。当初户部侍郎郭任认为先削五王在战略上犯了错误,主张尽快用兵燕王:"天下事,先本后末则易成。用兵贵乎神速,锐气既竭,姑息随之,正所谓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 "郭任这段话在今天看来无疑是正确的,但建文帝当时并没有意识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