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忠和魏延都是降將,為何臥龍對他們的態度簡直天壤之別?

福垊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就是黃忠懂政治,魏延只懂軍事。

黃忠一生坎坷。他本來是劉表部下,能力超群,是劉表的心腹。

劉表重用黃忠,本來是想扶持自己的嫡系力量,用來對付荊州的八大家族實力派。當時荊州的軍權主要操縱在蔡家、張家之內的家族手中。

劉表沒有兵權,就無法實際統治荊州,所以扶持了嫡系黃忠。

但是,荊州八大家族力量太強,始終壓制著劉表。

直到死亡,劉表只獲得荊州部分實權,連繼任者是哪一個兒子都做不了主。


劉表尚且如此,黃忠就更慘了。

以黃忠的能力,長期被荊州家族打壓,成為吃閒飯的將軍,不給他任何兵權,自然毫無作為。

因此,關羽說自己羞於同黃忠為伍,因為黃忠這麼大年齡並沒有出色戰績,是個平庸的軍人。

然而,黃忠卻在常年的壓迫中,學會了一些明哲保身的政治技巧。他懂得忍耐,而且也忍耐了很多年。

黃忠行事比較低調,關羽公開辱罵他,他也不計較。


另外,黃忠很懂得政治鬥爭。面對蜀漢內部複雜的劉備舊部、荊州派、劉焉舊部、巴蜀派這四派的鬥爭,黃忠很少摻和進去。雖然它屬於荊州派,但一般不參加這種內訌。

所以,黃忠也就被各方信任,諸葛亮也敢重用他為將。

當然,黃忠能力也出色。

開始攻打四川時,黃忠就是主將之一。

劉備攻打漢中,黃忠在定軍山打敗夏侯淵,後者還被斬殺。

黃忠去世之前,諸葛亮尚且沒有掌握大權。很多人認為諸葛亮始終掌握蜀漢大權,這是一種誤解。

諸葛亮開始只是掌握行政權力,軍權是北伐以後才得到的。

至於魏延,能力也很出色,絲毫不亞於黃忠。

但是,魏延此人不懂政治,只是軍事能力突出,而且鋒芒畢露。

可以說,諸葛亮北伐時代,魏延就是他的左膀右臂,戰功卓著。

然而,魏延性格孤傲,又不和政治勢力搞好關係,讓人覺得難以控制。

他對於諸葛亮也直言不諱,讓人很不高興。

同時,魏延能力超群,這麼多年參加北伐又有極高的威望,手上又有兵權。

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因為事事比魏延強一些,還可以控制他。

諸葛亮死了,魏延儼然就是蜀漢能力最強、威望最高的將軍,成為實際上的軍頭。如果魏延試圖叛亂,並且扶持自己的勢力,恐怕沒有人能夠控制得住。

一般認為,殺死魏延是諸葛亮死前的佈局。


薩沙


為什麼諸葛亮對待黃忠和魏延的態度會有著天壤之別?其實根本的原因就在於這兩個人的情商高低的區別。

正好應了現在流行的一句話,“所謂情商高,就是會說話”。

我們都知道,黃忠本身能力非常強,但是自隨劉表進入荊州之後,由於荊州當地士族的勢力過於強大,使得黃忠一直沒有辦法獲得兵權,這就造成了黃忠的大半生並沒有什麼出彩的記錄。

也難怪關羽一開始還嫌棄黃忠,覺得他是個平庸的武將。但是黃忠在荊州複雜的政治環境中練就了極高的情商,非但沒有因為關羽的奚落而憤怒,反而更加低調行事,直到後來黃忠在定軍山大顯身手,才讓劉備與諸葛亮對其隱忍和低調讚賞有加。

也正是黃忠的情商高,使得他在東拼西湊的蜀國政權中往往選擇不參與政治鬥爭,為自己樹立了良好的政治形象,正是這種不摻和政治的態度,使得黃忠為各方勢力所接受,他出馬辦事大抵往往阻力也是最小的,自然就會更加受到諸葛亮的重用了。

另外我們來看看魏延,魏延在隨劉備進入四川之前,還只是劉備的部曲,後來在劉備吞併劉璋勢力中開始展露頭角,可以說他與黃忠是劉備獲得四川和漢中的最主要助力。

但很可惜,也許是年輕得志的緣故。沒有黃忠老成的魏延過於鋒芒外露,並沒有黃忠所具有的高情商,在對陣殺敵時是一把好手。

但在己方陣營中時,往往都會居功自傲,處處與人產生矛盾,甚至於會與已經掌握蜀國朝政的諸葛亮爭鋒相對,這樣一個不會做人的下屬,你說諸葛亮敢放心的用他媽?如果是我估計也只會選擇重用懂事也會辦事的黃忠了。

我是【今古言堂】,喜歡我的回答,可以關注我!


今古言堂


諸葛亮之所以對黃忠、魏延態度不同,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是魏延膽子太大,經常犯上作亂,蜀國領導層對他又忌憚又反感。

二是魏延太有想法,且用兵思路不符合諸葛亮的要求。

三是魏延恃才傲物,囂張跋扈,黃忠則比較老實。

一、魏延與黃忠:同人不同命



▲魏延

▲黃忠

魏延和黃忠,是同一時間隨劉備入川,協助劉璋對抗張魯的。論才華,魏延能文能武,是帥才,黃忠只是個勇敢威猛的將領;論出身,魏延是主動投靠劉備的,而黃忠則是被俘虜後才投降劉備的。然而,最終黃忠卻被封五虎將,魏延卻長期被冷落,甚至最後被馬岱殺死。

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魏延和黃忠,之所以同人不同命,歸根到底,還是在於性格。

二、重用黃忠,輕視魏延的三個原因

1.魏延有反骨,黃忠很老實。

魏延天生"有反骨",他原本是劉琮的手下,劉備走投無路投奔劉琮時,劉琮不同意,他就自作主張,擅自行動,殺了守門士兵迎劉備入城。

後來他又投靠長沙太守韓玄,韓玄很重視他,對他很好。結果,劉備派關羽爭奪長沙,他於是趁機殺了韓玄,以此作為投靠劉備的見面禮。

這兩件事一出,從此大家都知道了魏延敢於、善於"犯上作亂"的形象,這也是諸葛亮稱他"有反骨"的原因。這樣一個人,對於推崇儒家文化,講究三綱五常的儒家知識分子諸葛亮來說,自然是不喜歡的,對於以仁義著稱的劉備來說,也是不喜歡的。

2.魏延用兵想法不符合蜀國要求

諸葛亮第一次出岐山時,魏延曾經建議,可以讓自己率一萬兵馬,側面從小道出子午谷,奪取雍州、長安、潼關,諸葛亮則從正面攻下雍州,最後會師潼關。應該說,從軍事角度講,魏延這條計策的可能性很大。

可諸葛亮為什麼會當場拒絕呢?那是因為,魏延不明白,諸葛亮北伐的真正目的並不是收復漢室,而是希望以一致對外的名義,團結蜀國國內各方勢力,平衡矛盾而已。

自從劉備入川開始,以劉備三兄弟、諸葛亮為代表的外來軍人集團,和以蔣琬、費禕、董允、李嚴為代表的本地勢力,就矛盾衝突不斷。劉備活著,還可以平衡。現在劉備死了,其他人都沒有這個威望,無法平衡。

所以,諸葛亮只能不斷對外用兵,用戰爭來呼籲大家停止內戰,團結一致對外。既然用兵不是為了恢復漢室,那麼就要儘可能保存實力,所以諸葛亮六出祁山,都故意避開魏軍主力,選擇偏僻的岐山,慢慢穩紮穩打,步步為營。不求無功,但求無過。魏延就不明白這點,所以才會傻傻的出這種偷襲的建議。


3.魏延恃才傲物,人品有問題

《三國志》中對魏延的評價是:勇猛過人,又性矜高。換句話說,就是有本事、眼界高、看不起一般人。放眼整個蜀國,能被他勉強看上眼的,也就諸葛亮一人。對其他人,包括五虎將,他根本不放在眼裡。

為了表現自己,他不顧一切的爭奪功勞。西征益州,他和黃忠爭功;後來又與張飛爭功;諸葛亮一出祁山,不接受他的建議,他就公開質疑,到處說諸葛亮沒眼光。諸葛亮死後,他又不聽安排,拒不聽從楊儀的號令,甚至主動帶兵攻打楊儀軍……

這樣一個人自負、目中無人、不聽指揮的官員,就像一顆定時炸彈。再有才,誰也不敢放心用,重用啊!

三、牛娃點評:

現代社會,有才華的人很多。可為什麼許多人總感覺懷才不遇,領導總是看不到自己呢?

那是因為,領導觀察一個人,考慮的是綜合素質,而不只是某一項內容。要有才華,敢於創新,這兩點魏延都有。但是,還要服從組織安排,沒有最終決定時可以暢所欲言,一旦決定了就要服從安排,執行命令,個人意見要服從於集體決定。在這點上,魏延做得很不好。

所以,諸葛亮作為成熟的政治家,慧眼如炬,是絕對不可能重用魏延的,更不可能把整個蜀國命運交於這樣一個人。


執著的放牛娃


《三國演義》中,臥龍(諸葛亮)對黃忠和魏延確實有差異。

在《三國演義》中,黃忠和魏延都是降將,之所以說諸葛亮對他們態度有天壤之別,是因為黃忠和魏延投靠劉備時,有一些差別。

一、劉備親往黃忠家相請,黃忠方才投降。

長沙之戰中,當時黃忠年近六十,而關羽正值壯年,他們第一次大斗一百回合,沒分出勝負;

第二次大斗五六十回合,也不分勝負,而黃忠因為戰馬失前蹄,關羽放了黃忠一馬;

第三次,大斗三十餘合,黃忠假裝不敵,關羽趕來,黃忠搭箭開弓,一箭射在關羽的頭盔的纓根上。原來,黃忠有百步穿楊的本事,之所以沒有射中關羽,完全是報關羽不殺之恩。

經過三次大戰,關羽和黃忠惺惺相惜。

待關羽收服長沙,關羽請黃忠來見,黃忠託病不出。

於是關羽請劉備去黃忠家相請,黃忠才降蜀漢。

二、而魏延是主動向劉備示好。

魏延在《三國演義》中第一次出場,是小說中的第41回。劉備攜軍民向南進行“戰略大轉移”,途中路過襄陽,想要進城修整,劉表之子劉琮不敢出來,蔡瑁、張允讓軍士亂箭射下,城外百姓見狀大哭。

城中忽有一將,引數百人徑上城樓,大喝:“蔡瑁、張允賣國之賊!劉使君乃仁德之人,今為救民而來投,何得相拒!”眾視其人,身長八尺,面如重棗,乃益陽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長。當下魏延輪刀砍死守門將士,開了城門,放下吊橋,大叫:“劉皇叔快領兵入城,共殺賣國之賊!”

魏延一出場,就表現出對劉備的敬仰和崇拜。只是劉備當時見勢不妙,沒肯進城,等魏延和文聘大戰五六個小時後,手下兵卒折盡,追劉備也追不上,只好去投長沙太守韓玄了。

後來關羽收復長沙時,魏延殺了韓玄引關羽進城。待關羽引魏延去見劉備和諸葛亮,諸葛亮喝令刀斧手推下斬首,給了魏延一個下馬威。

理由是“食其䘵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

劉備救下魏延,說:“若斬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望軍師恕之。”因為劉備看出魏延是自己擁護者,後來也力排眾議,任命魏延為漢中太守。

而魏延對劉備也一直忠心耿耿。曹操曾在戰場上親自勸魏延歸降,魏延大罵曹操,還差點射死他。

劉備死後,魏延仍以保住並擴展先主的基業為己任。他選擇劉備並非投機,是真心仰慕劉備。

三、黃忠與魏延,入蜀漢的功績。

黃忠和魏延,在加入劉備的隊伍後,隨劉備進川后又同為開路先鋒,他們從能力和戰功上來說,黃忠有定軍山斬夏侯淵的輝煌,魏延也有鎮守漢中的榮耀,功勞大致不相上下。

由於魏延活得較久,黃忠死後,魏延還隨諸葛亮五次北伐,積攢的功績會更大一點。

《三國志》中,魏延並非降將,而黃忠是降將,諸葛亮並沒有特別明顯的區別對待。

一、魏延

《三國志》中魏延傳,介紹完他的姓、字、籍貫,開篇即說“以部曲隨先帝入蜀,素有戰功。”對於魏延入蜀之前的事蹟,三國志沒有記載。

因為缺乏史料,我們不能按《三國演義》裡面把魏延歸為降將,更不能把他劃為劉表一派。

在三國志中,諸葛亮和魏延,除了正常的公務,記載了魏延獻子午谷取長安的奇計。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曾向諸葛亮提出建議,因長安守將夏侯楙怯而無謀,故願自請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長安,並認為夏侯楙一定會棄城逃走。

而諸葛亮認為此計過於驚險而不用。因此,魏延常說諸葛亮膽怯,嘆息自己的才能無法發揮。

魏延擅長帶兵,勇猛過人,但性格高傲,容易得罪人,其中和楊儀的矛盾,勢於水火。魏延曾數次作勢要殺楊儀,諸葛亮愛惜兩人,常常從中調解。這裡可以看出諸葛亮還是比較愛惜魏延的,會為他處理一些人際關係,也顯示了諸葛亮並沒有對魏延有特別對待。

建興十二年(234年)秋天,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計劃退軍,讓魏延斷後,當時諸葛亮說,如果魏延不從命,就隨他的便。

說明諸葛亮還是相信魏延的軍事能力的,覺得他有可能會帶兵去繼續北伐,也有可能會聽從他的遺言,而且把決定權給了魏延,讓他自己決定。

二、黃忠

《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中,黃忠的生活軌跡差不多。黃忠原屬劉表一派,任職中郎將,與劉表侄子劉磐共守長沙攸縣。

劉表死後,他的兒子劉琮投降了曹魏,曹操任命黃忠為禆將軍,仍就故任,屬長沙太守韓玄統管。

這個時候黃忠歷經二任上司,一是劉表,二是曹操。

因為他的經歷,後來劉備欲封黃忠為後將軍時,諸葛亮以其名望不夠試圖阻止,說明諸葛亮也並不是完全相信黃忠。



這個問題提的有點誤區,《三國演義》並不是正史,如果這個題目前面加上三國演義,可能會更準確一些。



我的總結:黃忠和魏延都是三國時期的名將,諸葛亮肯定是愛惜他們的。雖然會有一些不同的意見,但是並沒有史料表示諸葛亮對待他們有明顯的區別。


昊陽閒看歷史


請問題主,這個題是按照《三國演義》來回答,還是按照歷史來回答?

如果按照《三國演義》來回答,那就是魏延是屢次背叛主公之人,諸葛亮認為他腦長反骨,不可信任,後必為亂。而黃忠是忠義之人,戰關羽,為了報恩箭射關羽盔纓,被韓玄殺頭也不反抗,在家隱居也不乞降,是有骨氣的忠義之士。

諸葛亮以忠義統軍,當然要揚黃忠而貶魏延,以養成軍隊的忠義之氣。

但在現實的歷史裡可完全和《三國演義》裡面說的不一樣。魏延本來就是劉備的部下,而黃忠是跟隨韓玄一起歸降劉備的。兩個人和諸葛亮都沒有什麼交集。當時諸葛亮被劉備任命鎮守荊州,安撫百姓,調發糧餉,足食足兵,沒有直接指揮軍隊,也就對兩人沒有太多評價。

而且,諸葛亮對兩人態度也都差不多。黃忠和魏延都是劉備親自帶領取西川的主力將領,可見劉備對兩人信賴之深。諸葛亮對他們都沒有什麼好評價。

當黃忠為劉備立下汗馬功勞,劉備封賞他為五虎上將之一的時候,諸葛亮卻出言阻止,而理由卻十分的奇葩,竟然是用關羽為幌子。在《三國志》中說道:

是歲,先主為漢中王,欲用忠為後將軍,諸葛亮說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關、馬之倫也。而今便令同列。馬、張在近,親見其功,尚可喻指;關遙聞之,恐必不悅,得無不可乎!”先主曰:“吾自當解之。”遂與羽等齊位,賜爵關內侯。

這就是被某些人吹捧為唯才是舉的諸葛亮說的話,幸虧劉備沒有采納他的建議。可見,歷史上諸葛亮不是對黃忠如何感冒,反而是對黃忠使絆子的人。

至於魏延就更不用說了,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了抓住兵權,將魏延調到自己的直接手下,剝奪了他的兵權。因為諸葛亮不會打仗,便用魏延當了一輩子的柺杖,每次北伐必讓其當先鋒。但極少讓他獨自帶兵打仗。

等到諸葛亮死了,魏延對諸葛亮已經沒有用了。諸葛亮便用慣熟的兩桃殺三士的辦法除掉了魏延。

所以說,歷史上諸葛亮對黃忠和魏延都是一視同仁的,凡是劉備喜歡重用的將領他都不感冒。


歷史笑春風


黃忠是忠臣,值得厚待,有諸葛亮對他可能有英雄惜英雄的感覺吧。

魏延書中是寫他有反骨的,諸葛亮可能比較忌諱。

想多說一點,真實歷史上,魏延還是比較有軍事才能的,有可能會和孔明軍事策略有所不同,為人處事較孤傲。所以在小說裡,這個人物形象被作者借孔明之言“項生反骨”而定義為了反派。

這是藝術創作需求啦,也有可能是為了神話諸葛亮這個角色。

歷史人物,還是要多翻翻資料去了解,多從不同角度去看待,小說影視作品參考一下就行。突然覺得,多維度地看諸葛亮這個人,還真是個愛親力親為的老母親形象啊…[捂臉]





野菜野菜



首先,黃忠做為一名荊州老將在荊州的名望地位遠非魏延可比。早在初平三年(192年),劉表出任荊州刺史時就任命黃忠為中郎將隨劉磐駐守長沙攸縣。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拿下荊州後,以黃忠代理裨將軍,仍然在長沙郡仕官,歸長沙太守韓玄統屬。反觀魏延,在投降劉備以前並沒有擔任什麼重要職位,在太守韓玄手下也是不受重用。所以,諸葛亮看重黃忠一方面也是看重他在荊州的影響力。



再者,黃忠做為一名武將有著不凡的武力和超高的箭術,在他與關羽的三場對戰中就能發現。第一天,關羽與黃忠大戰一百回合不分勝負,要知道此時的黃忠已年近七旬,而關羽正當壯年。第二天,關羽使用拖刀計,黃忠因為馬失前蹄落敗,但關羽沒有殺他。第三天,為報關羽之恩只射關羽的盔纓,關羽知黃忠箭術與忠義後回營。可以說關羽與黃忠大戰,兩者互有勝敗。關羽是劉備陣營裡面的第一大將,能和關羽戰成平手諸葛亮怎能不喜歡。再看魏延,在進入劉備陣營前並沒有什麼亮眼的戰績,自然不能受到重視。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忠義二字。黃忠做為韓玄手下的一名將領,明知韓玄不敵劉備,但還是替他迎敵。在被韓玄誤會通敵時,也甘心受縛。在城池陷落後堅決不到劉備陣營任職,後劉備親自登門才請得黃忠出山。在諸葛亮看來黃忠堅守的就是忠義二字。而在諸葛亮看來魏延毫無忠義可言,天生反骨,早晚必反。因為魏延食韓玄俸祿不思為主分憂也就算了,竟然因為自己不受重用就殺掉自己的主公,然後開城投降,有賣主求榮的嫌疑。對於這樣的人,諸葛亮自然一點也不喜歡。 綜上三點,雖都是降將,但臥龍對他們的態度就有天壤之別了。


周郎顧天下覆


誠邀!這裡是行話歷史!

首先得糾正提問者一點。

魏延準確來說不是降將,魏延最開始是以部曲隨劉備入蜀作戰的,這個是出於《魏延傳》的記載,和三國演義存在著不同之處。所以和黃忠其實是有不同之處的。另外即使是在三國演義裡,魏延也比黃忠表現得要好一些。魏延早早的利利索索的就過來了,而且是自己主動選擇了劉備。

那麼接下來咱們說一下為什麼黃忠的地位等各方面會比魏延高,待遇不同。

傳統觀點認為,黃忠人如其名比較忠誠,而魏延頭有反骨,一直有著謀反的企圖,尤其是在後期,臥龍諸葛亮正是因為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才對他倆態度不同。

其實不然,真實歷史中諸葛亮對待魏延的態度甚至是要好於黃忠的,在後將軍的選擇上,劉備表示同意加封,諸葛亮卻表示黃忠的名望不夠,加以阻止。

再說回魏延的死,《三國志》的原文記載是,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所以,殺魏延,其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楊儀的個人報復行為。

1,


行話歷史


黃忠和魏延二人同屬長沙太守韓玄帳下大將,同時於關羽攻打下長沙時歸降。

但是為何諸葛亮在長沙對黃忠是敬服讚賞有加,卻要斬殺魏延。主要原因是魏延主動弒主,黃忠是被迫受降,二者境界相去甚遠。

諸葛亮觀魏延有反骨,又親見其賣主求榮,堅定了其殺魏延之心,若不是劉備等求情,魏延在長沙即死。

劉備稱帝后魏延雖屢有戰功,諸葛亮卻一直對其有防備,果不其然諸葛亮死後,魏延造反,被馬岱斬殺後誅滅三族。

黃忠,人如其名,忠義忠厚忠誠。長沙被攻佔後,閉門絕食,稱無顏苟活,劉備諸葛亮等上門苦勸最終才願歸降。劉備稱帝后,同樣屢立戰功,斬殺曹軍大將夏侯淵。後追隨劉備討伐東吳時戰死,一生忠勇有加,可歌可泣,為後人所稱道。

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兩者同樣武藝超群,卻在品德上差異巨大,自然結果是大相徑庭


蓼城散人


二者沒有可比性,境界不同,命運也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