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忠和魏延都是降将,为何卧龙对他们的态度简直天壤之别?

福垊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就是黄忠懂政治,魏延只懂军事。

黄忠一生坎坷。他本来是刘表部下,能力超群,是刘表的心腹。

刘表重用黄忠,本来是想扶持自己的嫡系力量,用来对付荆州的八大家族实力派。当时荆州的军权主要操纵在蔡家、张家之内的家族手中。

刘表没有兵权,就无法实际统治荆州,所以扶持了嫡系黄忠。

但是,荆州八大家族力量太强,始终压制着刘表。

直到死亡,刘表只获得荆州部分实权,连继任者是哪一个儿子都做不了主。


刘表尚且如此,黄忠就更惨了。

以黄忠的能力,长期被荆州家族打压,成为吃闲饭的将军,不给他任何兵权,自然毫无作为。

因此,关羽说自己羞于同黄忠为伍,因为黄忠这么大年龄并没有出色战绩,是个平庸的军人。

然而,黄忠却在常年的压迫中,学会了一些明哲保身的政治技巧。他懂得忍耐,而且也忍耐了很多年。

黄忠行事比较低调,关羽公开辱骂他,他也不计较。


另外,黄忠很懂得政治斗争。面对蜀汉内部复杂的刘备旧部、荆州派、刘焉旧部、巴蜀派这四派的斗争,黄忠很少掺和进去。虽然它属于荆州派,但一般不参加这种内讧。

所以,黄忠也就被各方信任,诸葛亮也敢重用他为将。

当然,黄忠能力也出色。

开始攻打四川时,黄忠就是主将之一。

刘备攻打汉中,黄忠在定军山打败夏侯渊,后者还被斩杀。

黄忠去世之前,诸葛亮尚且没有掌握大权。很多人认为诸葛亮始终掌握蜀汉大权,这是一种误解。

诸葛亮开始只是掌握行政权力,军权是北伐以后才得到的。

至于魏延,能力也很出色,丝毫不亚于黄忠。

但是,魏延此人不懂政治,只是军事能力突出,而且锋芒毕露。

可以说,诸葛亮北伐时代,魏延就是他的左膀右臂,战功卓著。

然而,魏延性格孤傲,又不和政治势力搞好关系,让人觉得难以控制。

他对于诸葛亮也直言不讳,让人很不高兴。

同时,魏延能力超群,这么多年参加北伐又有极高的威望,手上又有兵权。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因为事事比魏延强一些,还可以控制他。

诸葛亮死了,魏延俨然就是蜀汉能力最强、威望最高的将军,成为实际上的军头。如果魏延试图叛乱,并且扶持自己的势力,恐怕没有人能够控制得住。

一般认为,杀死魏延是诸葛亮死前的布局。


萨沙


为什么诸葛亮对待黄忠和魏延的态度会有着天壤之别?其实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这两个人的情商高低的区别。

正好应了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所谓情商高,就是会说话”。

我们都知道,黄忠本身能力非常强,但是自随刘表进入荆州之后,由于荆州当地士族的势力过于强大,使得黄忠一直没有办法获得兵权,这就造成了黄忠的大半生并没有什么出彩的记录。

也难怪关羽一开始还嫌弃黄忠,觉得他是个平庸的武将。但是黄忠在荆州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练就了极高的情商,非但没有因为关羽的奚落而愤怒,反而更加低调行事,直到后来黄忠在定军山大显身手,才让刘备与诸葛亮对其隐忍和低调赞赏有加。

也正是黄忠的情商高,使得他在东拼西凑的蜀国政权中往往选择不参与政治斗争,为自己树立了良好的政治形象,正是这种不掺和政治的态度,使得黄忠为各方势力所接受,他出马办事大抵往往阻力也是最小的,自然就会更加受到诸葛亮的重用了。

另外我们来看看魏延,魏延在随刘备进入四川之前,还只是刘备的部曲,后来在刘备吞并刘璋势力中开始展露头角,可以说他与黄忠是刘备获得四川和汉中的最主要助力。

但很可惜,也许是年轻得志的缘故。没有黄忠老成的魏延过于锋芒外露,并没有黄忠所具有的高情商,在对阵杀敌时是一把好手。

但在己方阵营中时,往往都会居功自傲,处处与人产生矛盾,甚至于会与已经掌握蜀国朝政的诸葛亮争锋相对,这样一个不会做人的下属,你说诸葛亮敢放心的用他妈?如果是我估计也只会选择重用懂事也会办事的黄忠了。

我是【今古言堂】,喜欢我的回答,可以关注我!


今古言堂


诸葛亮之所以对黄忠、魏延态度不同,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魏延胆子太大,经常犯上作乱,蜀国领导层对他又忌惮又反感。

二是魏延太有想法,且用兵思路不符合诸葛亮的要求。

三是魏延恃才傲物,嚣张跋扈,黄忠则比较老实。

一、魏延与黄忠:同人不同命



▲魏延

▲黄忠

魏延和黄忠,是同一时间随刘备入川,协助刘璋对抗张鲁的。论才华,魏延能文能武,是帅才,黄忠只是个勇敢威猛的将领;论出身,魏延是主动投靠刘备的,而黄忠则是被俘虏后才投降刘备的。然而,最终黄忠却被封五虎将,魏延却长期被冷落,甚至最后被马岱杀死。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魏延和黄忠,之所以同人不同命,归根到底,还是在于性格。

二、重用黄忠,轻视魏延的三个原因

1.魏延有反骨,黄忠很老实。

魏延天生"有反骨",他原本是刘琮的手下,刘备走投无路投奔刘琮时,刘琮不同意,他就自作主张,擅自行动,杀了守门士兵迎刘备入城。

后来他又投靠长沙太守韩玄,韩玄很重视他,对他很好。结果,刘备派关羽争夺长沙,他于是趁机杀了韩玄,以此作为投靠刘备的见面礼。

这两件事一出,从此大家都知道了魏延敢于、善于"犯上作乱"的形象,这也是诸葛亮称他"有反骨"的原因。这样一个人,对于推崇儒家文化,讲究三纲五常的儒家知识分子诸葛亮来说,自然是不喜欢的,对于以仁义著称的刘备来说,也是不喜欢的。

2.魏延用兵想法不符合蜀国要求

诸葛亮第一次出岐山时,魏延曾经建议,可以让自己率一万兵马,侧面从小道出子午谷,夺取雍州、长安、潼关,诸葛亮则从正面攻下雍州,最后会师潼关。应该说,从军事角度讲,魏延这条计策的可能性很大。

可诸葛亮为什么会当场拒绝呢?那是因为,魏延不明白,诸葛亮北伐的真正目的并不是收复汉室,而是希望以一致对外的名义,团结蜀国国内各方势力,平衡矛盾而已。

自从刘备入川开始,以刘备三兄弟、诸葛亮为代表的外来军人集团,和以蒋琬、费祎、董允、李严为代表的本地势力,就矛盾冲突不断。刘备活着,还可以平衡。现在刘备死了,其他人都没有这个威望,无法平衡。

所以,诸葛亮只能不断对外用兵,用战争来呼吁大家停止内战,团结一致对外。既然用兵不是为了恢复汉室,那么就要尽可能保存实力,所以诸葛亮六出祁山,都故意避开魏军主力,选择偏僻的岐山,慢慢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求无功,但求无过。魏延就不明白这点,所以才会傻傻的出这种偷袭的建议。


3.魏延恃才傲物,人品有问题

《三国志》中对魏延的评价是:勇猛过人,又性矜高。换句话说,就是有本事、眼界高、看不起一般人。放眼整个蜀国,能被他勉强看上眼的,也就诸葛亮一人。对其他人,包括五虎将,他根本不放在眼里。

为了表现自己,他不顾一切的争夺功劳。西征益州,他和黄忠争功;后来又与张飞争功;诸葛亮一出祁山,不接受他的建议,他就公开质疑,到处说诸葛亮没眼光。诸葛亮死后,他又不听安排,拒不听从杨仪的号令,甚至主动带兵攻打杨仪军……

这样一个人自负、目中无人、不听指挥的官员,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再有才,谁也不敢放心用,重用啊!

三、牛娃点评:

现代社会,有才华的人很多。可为什么许多人总感觉怀才不遇,领导总是看不到自己呢?

那是因为,领导观察一个人,考虑的是综合素质,而不只是某一项内容。要有才华,敢于创新,这两点魏延都有。但是,还要服从组织安排,没有最终决定时可以畅所欲言,一旦决定了就要服从安排,执行命令,个人意见要服从于集体决定。在这点上,魏延做得很不好。

所以,诸葛亮作为成熟的政治家,慧眼如炬,是绝对不可能重用魏延的,更不可能把整个蜀国命运交于这样一个人。


执着的放牛娃


《三国演义》中,卧龙(诸葛亮)对黄忠和魏延确实有差异。

在《三国演义》中,黄忠和魏延都是降将,之所以说诸葛亮对他们态度有天壤之别,是因为黄忠和魏延投靠刘备时,有一些差别。

一、刘备亲往黄忠家相请,黄忠方才投降。

长沙之战中,当时黄忠年近六十,而关羽正值壮年,他们第一次大斗一百回合,没分出胜负;

第二次大斗五六十回合,也不分胜负,而黄忠因为战马失前蹄,关羽放了黄忠一马;

第三次,大斗三十余合,黄忠假装不敌,关羽赶来,黄忠搭箭开弓,一箭射在关羽的头盔的缨根上。原来,黄忠有百步穿杨的本事,之所以没有射中关羽,完全是报关羽不杀之恩。

经过三次大战,关羽和黄忠惺惺相惜。

待关羽收服长沙,关羽请黄忠来见,黄忠托病不出。

于是关羽请刘备去黄忠家相请,黄忠才降蜀汉。

二、而魏延是主动向刘备示好。

魏延在《三国演义》中第一次出场,是小说中的第41回。刘备携军民向南进行“战略大转移”,途中路过襄阳,想要进城修整,刘表之子刘琮不敢出来,蔡瑁、张允让军士乱箭射下,城外百姓见状大哭。

城中忽有一将,引数百人径上城楼,大喝:“蔡瑁、张允卖国之贼!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今为救民而来投,何得相拒!”众视其人,身长八尺,面如重枣,乃益阳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长。当下魏延轮刀砍死守门将士,开了城门,放下吊桥,大叫:“刘皇叔快领兵入城,共杀卖国之贼!”

魏延一出场,就表现出对刘备的敬仰和崇拜。只是刘备当时见势不妙,没肯进城,等魏延和文聘大战五六个小时后,手下兵卒折尽,追刘备也追不上,只好去投长沙太守韩玄了。

后来关羽收复长沙时,魏延杀了韩玄引关羽进城。待关羽引魏延去见刘备和诸葛亮,诸葛亮喝令刀斧手推下斩首,给了魏延一个下马威。

理由是“食其䘵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

刘备救下魏延,说:“若斩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望军师恕之。”因为刘备看出魏延是自己拥护者,后来也力排众议,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

而魏延对刘备也一直忠心耿耿。曹操曾在战场上亲自劝魏延归降,魏延大骂曹操,还差点射死他。

刘备死后,魏延仍以保住并扩展先主的基业为己任。他选择刘备并非投机,是真心仰慕刘备。

三、黄忠与魏延,入蜀汉的功绩。

黄忠和魏延,在加入刘备的队伍后,随刘备进川后又同为开路先锋,他们从能力和战功上来说,黄忠有定军山斩夏侯渊的辉煌,魏延也有镇守汉中的荣耀,功劳大致不相上下。

由于魏延活得较久,黄忠死后,魏延还随诸葛亮五次北伐,积攒的功绩会更大一点。

《三国志》中,魏延并非降将,而黄忠是降将,诸葛亮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区别对待。

一、魏延

《三国志》中魏延传,介绍完他的姓、字、籍贯,开篇即说“以部曲随先帝入蜀,素有战功。”对于魏延入蜀之前的事迹,三国志没有记载。

因为缺乏史料,我们不能按《三国演义》里面把魏延归为降将,更不能把他划为刘表一派。

在三国志中,诸葛亮和魏延,除了正常的公务,记载了魏延献子午谷取长安的奇计。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曾向诸葛亮提出建议,因长安守将夏侯楙怯而无谋,故愿自请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长安,并认为夏侯楙一定会弃城逃走。

而诸葛亮认为此计过于惊险而不用。因此,魏延常说诸葛亮胆怯,叹息自己的才能无法发挥。

魏延擅长带兵,勇猛过人,但性格高傲,容易得罪人,其中和杨仪的矛盾,势于水火。魏延曾数次作势要杀杨仪,诸葛亮爱惜两人,常常从中调解。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还是比较爱惜魏延的,会为他处理一些人际关系,也显示了诸葛亮并没有对魏延有特别对待。

建兴十二年(234年)秋天,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计划退军,让魏延断后,当时诸葛亮说,如果魏延不从命,就随他的便。

说明诸葛亮还是相信魏延的军事能力的,觉得他有可能会带兵去继续北伐,也有可能会听从他的遗言,而且把决定权给了魏延,让他自己决定。

二、黄忠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黄忠的生活轨迹差不多。黄忠原属刘表一派,任职中郎将,与刘表侄子刘磐共守长沙攸县。

刘表死后,他的儿子刘琮投降了曹魏,曹操任命黄忠为禆将军,仍就故任,属长沙太守韩玄统管。

这个时候黄忠历经二任上司,一是刘表,二是曹操。

因为他的经历,后来刘备欲封黄忠为后将军时,诸葛亮以其名望不够试图阻止,说明诸葛亮也并不是完全相信黄忠。



这个问题提的有点误区,《三国演义》并不是正史,如果这个题目前面加上三国演义,可能会更准确一些。



我的总结:黄忠和魏延都是三国时期的名将,诸葛亮肯定是爱惜他们的。虽然会有一些不同的意见,但是并没有史料表示诸葛亮对待他们有明显的区别。


昊阳闲看历史


请问题主,这个题是按照《三国演义》来回答,还是按照历史来回答?

如果按照《三国演义》来回答,那就是魏延是屡次背叛主公之人,诸葛亮认为他脑长反骨,不可信任,后必为乱。而黄忠是忠义之人,战关羽,为了报恩箭射关羽盔缨,被韩玄杀头也不反抗,在家隐居也不乞降,是有骨气的忠义之士。

诸葛亮以忠义统军,当然要扬黄忠而贬魏延,以养成军队的忠义之气。

但在现实的历史里可完全和《三国演义》里面说的不一样。魏延本来就是刘备的部下,而黄忠是跟随韩玄一起归降刘备的。两个人和诸葛亮都没有什么交集。当时诸葛亮被刘备任命镇守荆州,安抚百姓,调发粮饷,足食足兵,没有直接指挥军队,也就对两人没有太多评价。

而且,诸葛亮对两人态度也都差不多。黄忠和魏延都是刘备亲自带领取西川的主力将领,可见刘备对两人信赖之深。诸葛亮对他们都没有什么好评价。

当黄忠为刘备立下汗马功劳,刘备封赏他为五虎上将之一的时候,诸葛亮却出言阻止,而理由却十分的奇葩,竟然是用关羽为幌子。在《三国志》中说道:

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遂与羽等齐位,赐爵关内侯。

这就是被某些人吹捧为唯才是举的诸葛亮说的话,幸亏刘备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可见,历史上诸葛亮不是对黄忠如何感冒,反而是对黄忠使绊子的人。

至于魏延就更不用说了,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了抓住兵权,将魏延调到自己的直接手下,剥夺了他的兵权。因为诸葛亮不会打仗,便用魏延当了一辈子的拐杖,每次北伐必让其当先锋。但极少让他独自带兵打仗。

等到诸葛亮死了,魏延对诸葛亮已经没有用了。诸葛亮便用惯熟的两桃杀三士的办法除掉了魏延。

所以说,历史上诸葛亮对黄忠和魏延都是一视同仁的,凡是刘备喜欢重用的将领他都不感冒。


历史笑春风


黄忠是忠臣,值得厚待,有诸葛亮对他可能有英雄惜英雄的感觉吧。

魏延书中是写他有反骨的,诸葛亮可能比较忌讳。

想多说一点,真实历史上,魏延还是比较有军事才能的,有可能会和孔明军事策略有所不同,为人处事较孤傲。所以在小说里,这个人物形象被作者借孔明之言“项生反骨”而定义为了反派。

这是艺术创作需求啦,也有可能是为了神话诸葛亮这个角色。

历史人物,还是要多翻翻资料去了解,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小说影视作品参考一下就行。突然觉得,多维度地看诸葛亮这个人,还真是个爱亲力亲为的老母亲形象啊…[捂脸]





野菜野菜



首先,黄忠做为一名荆州老将在荆州的名望地位远非魏延可比。早在初平三年(192年),刘表出任荆州刺史时就任命黄忠为中郎将随刘磐驻守长沙攸县。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拿下荆州后,以黄忠代理裨将军,仍然在长沙郡仕官,归长沙太守韩玄统属。反观魏延,在投降刘备以前并没有担任什么重要职位,在太守韩玄手下也是不受重用。所以,诸葛亮看重黄忠一方面也是看重他在荆州的影响力。



再者,黄忠做为一名武将有着不凡的武力和超高的箭术,在他与关羽的三场对战中就能发现。第一天,关羽与黄忠大战一百回合不分胜负,要知道此时的黄忠已年近七旬,而关羽正当壮年。第二天,关羽使用拖刀计,黄忠因为马失前蹄落败,但关羽没有杀他。第三天,为报关羽之恩只射关羽的盔缨,关羽知黄忠箭术与忠义后回营。可以说关羽与黄忠大战,两者互有胜败。关羽是刘备阵营里面的第一大将,能和关羽战成平手诸葛亮怎能不喜欢。再看魏延,在进入刘备阵营前并没有什么亮眼的战绩,自然不能受到重视。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忠义二字。黄忠做为韩玄手下的一名将领,明知韩玄不敌刘备,但还是替他迎敌。在被韩玄误会通敌时,也甘心受缚。在城池陷落后坚决不到刘备阵营任职,后刘备亲自登门才请得黄忠出山。在诸葛亮看来黄忠坚守的就是忠义二字。而在诸葛亮看来魏延毫无忠义可言,天生反骨,早晚必反。因为魏延食韩玄俸禄不思为主分忧也就算了,竟然因为自己不受重用就杀掉自己的主公,然后开城投降,有卖主求荣的嫌疑。对于这样的人,诸葛亮自然一点也不喜欢。 综上三点,虽都是降将,但卧龙对他们的态度就有天壤之别了。


周郎顾天下覆


诚邀!这里是行话历史!

首先得纠正提问者一点。

魏延准确来说不是降将,魏延最开始是以部曲随刘备入蜀作战的,这个是出于《魏延传》的记载,和三国演义存在着不同之处。所以和黄忠其实是有不同之处的。另外即使是在三国演义里,魏延也比黄忠表现得要好一些。魏延早早的利利索索的就过来了,而且是自己主动选择了刘备。

那么接下来咱们说一下为什么黄忠的地位等各方面会比魏延高,待遇不同。

传统观点认为,黄忠人如其名比较忠诚,而魏延头有反骨,一直有着谋反的企图,尤其是在后期,卧龙诸葛亮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对他俩态度不同。

其实不然,真实历史中诸葛亮对待魏延的态度甚至是要好于黄忠的,在后将军的选择上,刘备表示同意加封,诸葛亮却表示黄忠的名望不够,加以阻止。

再说回魏延的死,《三国志》的原文记载是,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所以,杀魏延,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杨仪的个人报复行为。

1,


行话历史


黄忠和魏延二人同属长沙太守韩玄帐下大将,同时于关羽攻打下长沙时归降。

但是为何诸葛亮在长沙对黄忠是敬服赞赏有加,却要斩杀魏延。主要原因是魏延主动弑主,黄忠是被迫受降,二者境界相去甚远。

诸葛亮观魏延有反骨,又亲见其卖主求荣,坚定了其杀魏延之心,若不是刘备等求情,魏延在长沙即死。

刘备称帝后魏延虽屡有战功,诸葛亮却一直对其有防备,果不其然诸葛亮死后,魏延造反,被马岱斩杀后诛灭三族。

黄忠,人如其名,忠义忠厚忠诚。长沙被攻占后,闭门绝食,称无颜苟活,刘备诸葛亮等上门苦劝最终才愿归降。刘备称帝后,同样屡立战功,斩杀曹军大将夏侯渊。后追随刘备讨伐东吴时战死,一生忠勇有加,可歌可泣,为后人所称道。

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两者同样武艺超群,却在品德上差异巨大,自然结果是大相径庭


蓼城散人


二者没有可比性,境界不同,命运也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