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吴三桂兵力是清军的2倍之多,为何最终选择投靠清朝?

无聊芒果


因为吴三桂有病。

明明有两倍于清军的实力,还要委曲求全,主动做清朝的奴才,这不是有病,这是脑子彻底秀逗了。

如果吴三桂连这点脑子都没有的话,他就不配成为明末清初的风云人物。

1644年3月17日,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于煤山自缢身亡,大明帝国轰然崩塌。而此时的吴三桂除了假惺惺的悲痛欲绝,最关心的还是自己的前途问题。

虽然吴三桂驻守的山海关是真正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且手下还有数千人的关宁铁骑及几万吴家军,但吴三桂却笑不出来。

因为明朝灭亡后,李自成进入北京,整个北方地区全部落入李自成之手;崇祯自缢后,包括朱由崧、朱由榔等明朝藩王在江南地区自立门户,建立南明政权,但他们首先不是明朝正统,内讧不止且与吴三桂相隔千里,根本指望不上;更要命的是,在吴三桂的身后,十多万八旗军队虎视眈眈,正在寻找机会夺取中原。

留给吴三桂的时间和机会已经不多了。

但很明显,此时的吴三桂并没有投靠任何一方的打算,毕竟作为明末最重要的军阀之一,吴三桂手下的关宁铁骑确实有相当的战斗力,这使得吴三桂自我感觉有割据称雄,甚至夺取天下的资本。所以吴三桂首先想到的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但是,无论李自成还是多尔衮都没有给吴三桂这样的机会。

由于吴三桂常年工作不回家,老爹、老婆和孩子都在京城居住,所以当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时,吴三桂的家眷自然而然地落入李自成手里,这让吴三桂在针对李自成时有了更多的顾虑。

而事实上,李自成也正是利用手中的吴三桂家属牌来要挟吴三桂,迫使吴三桂投降大顺政权。

虽然吴三桂寡廉鲜耻,在国家危难时置皇帝安危于不顾,比如勤王时故意慢腾腾,导致北京轻而易举被李自成攻破。但在有国无家的大是大非面前,吴三桂还是挺有原则的。小妾陈园园被抢占没啥,但老爹的生命是一定要考虑的。毕竟脸可以不要,但面子总是要的。

根据野史记载,正当吴三桂犹豫不决时,李自成手下桀骜不驯的将领刘宗敏强行霸占了陈园园,这让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愤而投靠多尔衮,成为被世人唾骂的大汉奸。

但从吴三桂后来的表现来看,这个位高权重的军阀不会为了一个小妾而做出遗恨千古的事。能让他彻底变得不要脸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他和李自成集团翻脸的最终原因,是李自成在进入北京城后掀起的轰轰烈烈的追饷运动。

正是这场追饷运动,让吴三桂家族多年来的贪污成果毁于一旦,而且让吴三桂看清了大顺政权的真面目。

历朝历代但凡新朝建立,为巩固统治,对前朝的地主阶级都要大力笼络,而李自成的这种做法无疑是自寻死路。此时的吴三桂深知,追随李自成绝无成功可能,所以吴三桂坚决与李自成划清界限。

但是,夹在李自成和多尔衮之间的吴三桂太过尴尬。虽说山海关固若金汤,四五万的关宁军战斗力强悍,但当下的吴三桂连吃饭问题都难以解决,何谈自立门户,统一天下?

而这时因吴三桂不合作而恼羞成怒的李自成,正率领20万大军向山海关杀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吴三桂依靠山海关天险成功阻挡李自成,甚至以少胜多将李自成击败。但自身必定元气大伤,多尔衮趁虚而入简直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所以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以自己的山海关和手上的关宁军作为交换条件,换取与清朝平分天下的交易,在吴三桂看来简直是相当划算。

从吴三桂向多尔衮写的两封求援信中,可以得出他和清军交易的底线是将黄河以北割让给清朝,换取清朝出兵击败李自成。很显然,在如此优厚的条件下,多尔衮没有理由拒绝吴三桂的好意。

但吴三桂的悲剧也不可避免地到来了,因为一片石大战空前惨烈,虽然大量消耗了李自成的力量,但关宁军也元气大伤。在这样的情况下,突然杀出的清军在关宁军损失殆尽的情况下,反客为主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等到李自成匆忙退出北京,吴三桂率领吴家军和八旗军队杀入中原时,前明旧臣望风归附。而最令吴三桂始料未及的是,成功入关的多尔衮迅速将顺治皇帝接到北京,宣告清朝成为天下之主,吴三桂无形中成为清朝征服天下的马前卒。

因为中原地区地主阶级的望风归附,所以人在囧途的吴三桂如果此时反水与多尔衮谈条件,不是不可能,而是根本不可能。

吴三桂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在汉奸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成为雄踞东南的平西王。

明末清初的历史变局,是吴三桂改变命运的历史机遇,可惜有国无家的吴三桂不仅背叛了国家,更背叛了自己。为能名垂青史,反而遗臭万年。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吴三桂是什么人?吴三桂是把崇祯几乎玩弄于鼓掌,用辽饷活生生废掉明朝,又在清朝封平西王的一世枭雄。历史上很多记载是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这才当了千古第一大汉奸,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根据当时的情况,说的好听一点,吴三桂割据一方,已有群雄逐鹿平定天下的资本,说的难听一点,吴三桂可以说是在夹缝中生存,也算实属不易。

自闯王李自成起兵以后,他一路攻杀至北京,逼的崇祯上吊身亡,圆了他祖宗君王死社稷的梦。李自成攻陷北京以后,建立了大顺王朝,然后开始招降吴三桂。而这时候的天下也并非大一统,虽然崇祯死了,但在南方还有部分拥护明朝藩王的小朝廷,统称为南明。

这个时候的吴三桂其实很纠结,跟大顺朝干仗,可能两败俱伤,便宜了关内的清军;跟清军干仗吧,李自成又再后面虎视眈眈,很可能白白捡了便宜;自立为帝吧,国都虽然没了,可南明还继续存在,自己好歹也是明朝大臣,大义上好像也说不过去,即便自己真的当皇帝,李自成和清军两边夹击之下,能行吗?如果还去忠于原来那个腐败无能的明朝,吴三桂自己好像也不是很甘心。

这样下去,好像就只有一条路可以走了,那就是和清军合作,对和清军合作,我相信吴三桂一开始肯定是这样想的,题主已说,吴三桂的兵力优于清军,但受困与当时的局面,我觉得吴三桂打的注意很可能是打着合作的名义利用清军帮助自己,只不过清军在后面越战越勇,局势变化太快,吴三桂也越来越被动,两项权益之下,再加上放清军入关的罪名,吴三桂也就彻底当了清军的先锋官。


春秋乱舞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说吴三桂人多的大概时把那二十万辽东百姓也给算上了,确实,这二十万人和清军有不共戴天之仇,但是当时吴三桂主要的敌人是清军吗?并不,是李自成。

明朝灭亡后,吴三桂算是彻底被夹在了大顺李自成和满清多尔衮之间。吴三桂为了活命是两方下注,一面联系李自成说要投降,另一面联系多尔衮说我放你入关,然后咱们划河(黄河)而治。

从吴三桂能得到的来看,划河而治自然是要比投降舒服的多,所以他其实一直是倾向于多尔衮的,至于“冲冠一怒为红颜”并不是主要原因。

但是吴三桂老这么掉写李自成李自成也不开心了,于是就率大军亲征辽东想看看吴三桂到底是个什么态度。当时吴三桂有多少人呢?《三垣笔纪》载三桂“募兵七千”,《庭闻录》载三桂收溃卒,降唐通兵“约2万人”。

咱们就算是把这两种文献记录里的兵力都加上,吴三桂也不过两万七千人,那二十万辽民打满清用得上,打李自成那他们就隔岸观火了。

而李自成有多少人呢?史载六万人。怎么算都是吴三桂兵力的两倍以上。

这下吴三桂慌了,急忙派出一批人到李自成那表示投降以稳住李自成,然后又派一批人到多尔衮那让他快点入关。

李自成刚开始是被稳住了,没想到吴三桂派的这批人马脚没藏好,露馅了。李自成大怒,遂星夜赶往山海关。吴三桂此时也彻底断了投大顺的念头,而且为了取得多尔衮的支持,他也不是找多尔衮合作了,直接选择投降清朝。



而多尔衮有多少人呢,史载七万。

吴三桂是三方里势力最弱的一支,而且李自成后来还非得弄死他,被逼得无路可去的吴三桂只能选择投降满清。


守仁读仁


首先,吴三桂的兵力并不是清军的2倍多。

其次,就算吴三桂的兵力是清军的2倍多,又能怎么样?

战争的胜负在于有多少人民跟随,从来也不在于有多少军队。

吴三桂之所以投靠清朝就在于他没有人民和土地,他只有暴力机器——他的军队,那么军队吃什么?喝什么?

吴三桂投降之时,清朝政府早已经跨了,吴三桂的几万大军连发饷的地方也找不到了,难不成去抢吗?只要他动手去抢,他就是“匪”了,军队一“匪化”,也就收拾不住了,军队会散。

为了吃饭生存,不投降又能怎么样呢?

上面说的是内在逻辑,事所必然。

当时!


吴三桂迫在眉睫需要处理的是怎么扛过去李自成和大清的内外夹击。

山海关他是守不住的,关内李自成,关外大清朝,非此即彼,难不成吴三桂独挑大明旗帜吗?挑不动的,吴三桂日思夜想也一定是独挑大明旗帜,挑不动的。

为了不被歼灭,只有投靠一方,要么李自成,要么大清朝。

而,李自成刚刚逼死了吴三桂的主子崇祯帝,吴三桂投降李自成那真是奸臣了,那个时代,汉奸比奸臣要不能让人接受。

其时,大清及时伸出了一个梯子,打出了为“崇祯帝复仇”的口号,就是说,大清以前是大明的臣下,现在决心再做大明崇祯的臣下,替他复仇,打死李自成。

于是,吴三桂投降了大清朝,收到了大清朝的巨大粮草援助,把东北做了根据地,策马奔腾于早就残破不堪的中原去了。

粮足马精人强的吴三桂秋风扫落叶一直打到了云南,皆依赖于大清的后勤支持。

吴三桂没有后勤的。


葭明通半瓶历史


这数据是错的!吴三桂的真实兵力不会超过4万人,累计10万人跟着投降是包含山海关的其他军户居民。当时的山海关是军事重镇,朝廷除了派重兵之外还会派后勤补给人员给山海关输送粮草,这部分大约有20000多人;明军是卫所制度,也就是建设兵团。明朝为了保证前线军队的给养还迁入了8000户军户,大约有40000多人,这些人平时负责粮食生产,战时则负责搬送巨石滚木等等城防武器。

吴三桂的军队组成大约是一个骑兵卫,也就是一个战斗旅,按着当时的兵力推算大约是4800~5800人之间;步兵5个卫,总兵力大致在27000左右;山海关城防兵3千户,也就是大约3600人,这是山海关的固定驻军;吴三桂自己的亲兵大约有两个千人队,当时的每个千人队大约是1200人,合计2400人。所以叠加起来山海关军力在37000~39000多人之间。

清朝在入关以前总兵力大约是123000人左右,这是纯战斗部队,大约是吴三桂的三倍。其中包含满八旗骑兵8个旗,总兵力在59000人左右;蒙古旗兵4个旗,总兵力19000人左右;汉军旗8个旗,总兵力39000~40000左右;朝鲜高丽军5000~8000人左右。


优己


这里先要说明的是,但是吴三桂的兵力并不是清军的2倍还多,而是清军的数量是吴三桂军队数量的2倍还多。

明清之间最后的决战,松锦大战期间,由于吴三桂没有按照洪承畴的部署,现行离开战场,就此引发了明军一连串的溃退,这也直接导致了明朝主力在松山被全歼,主将洪承畴、祖大寿等人被俘后投降。而此时,率领着关宁铁骑最后3万人的吴三桂退守宁远孤城。

在李自成即将打到北京的时候,崇祯皇帝急领吴三桂放弃关外地区的全部领土,回京勤王,但是吴三桂一路“缓兵慢性”,还没有到达北京的时候,北京城就已经被李自成攻破,崇祯自缢,明朝灭亡。此时的吴三桂又重新退守山海关。

之后,吴三桂接受了李自成的招降,率兵前往北京,但是路上接到家人遭到李自成迫害的消息后,是降而复叛,带兵重新夺回了山海关,并收拾明军旧部,此时吴三桂的兵力在6万人左右。

李自成得知吴三桂背叛了自己的消息,随即亲率6万大军,号称二十万,杀奔山海关而来,吴三桂向清朝的实际统治者多尔衮“借兵”支援,接到吴三桂消息的多尔衮,安排少数兵马拱卫盛京,其余八旗子弟,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及汉军八旗共计十多万人,疾驰赶往山海关。山海关大战即将展开。

而此时,多尔衮率领的清军,是吴三桂的兵力的2倍还要多。


吴三桂的投降是当时他必须要做出的选择,而他也是经过了从“借兵”到“复仇”再到“投降”的一整个过程后,最终归顺了大清。

吴三桂对李自成降而复叛,进而向多尔衮“借兵”。

重新占领山海关的吴三桂所要面对的,一面是李自成的大顺,一面是满清,夹在中间的吴三桂只能选择其一奉为新主,要么就只能率军南下突破李自成的重围与此时在山东和苏北的义军汇合再图他法。

已经占领北京的李自成也非常明白吴三桂和山海关的重要意义,所以通过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对吴三桂进行招降,并且也许以了吴三桂高官厚禄。吴三桂接受了李自成的招降,随即拔营动身,前往北京去朝拜他的“新君”李自成。

就在吴三桂走到行至永平西沙河驿时,吴三桂遇到了从北京成功出逃的家仆,同时也收到了三个令他极为震怒的消息:自己的家被抄了,一家老小全部被关了起来;自己的父亲遭到了刘宗敏的严酷“拷掠”,已经是遍体鳞伤,奄奄一息;自己的爱妾陈圆圆也为刘宗敏霸占。而这便有了那句经典的“吴三桂冲冠一发为红颜”,直接怒斥“李贼自送头来”,就此与李自成反目。

在得知吴三桂降而复叛的消息后,李自成亲率大军征讨吴三桂,而吴三桂一面一边让李友松、谭邃寰、刘泰临、刘台山、黄镇庵、高选等六人前往李自成营中,与李自成谈条件的同时,也是在拖延时间,一面与清朝这面的多尔衮进行接洽,向打着为崇祯报仇的旗号,向满清借兵,并许诺将与满清“划长江而治”。

然而多尔衮根本不买吴三桂的账,执意要求吴三桂剃发投降,而此时的吴三桂名义上归顺了清朝,确实打着为“为崇祯皇帝报仇”的口号。

山海关大战爆发之后,李自成和吴三桂的军队陷入了苦战之中,大战进行的是异常的惨烈,吴三桂固然是精兵强将,但是李自成这面是人多势众,双方都已经是精疲力竭,都在苦苦支撑,只有多尔衮率领着满清大军在坐山观虎斗。

而已经支撑不下去的吴三桂最终也接受了多尔衮的条件,剃发称臣,正式投降了满清,随后多尔衮率军直扑李自成大军而来,瞬间扭转了战局。李自成大军根本无法招架八旗铁骑的冲击,全线溃败,主将刘宗敏负伤,不得以只得逃回了北京,在草草举行登基大典之后,便率部撤出了北京。

随后的吴三桂跟随英亲王阿济格一路南下,追击李自成,终于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彻底覆亡,而他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得以 “复君父之仇”,自己也可以告慰崇祯的在天之灵。

在这之后,吴三桂才真正的将“明朝忠臣”的幌子摘下,成为了清朝灭亡南明小朝廷的先锋。

已经成为大清平西王的他,转而成为满清大军南下,荡平南明小朝廷的先锋,亲手埋葬了明朝最后的残存力量。特别是在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吴三桂亲率大军攻入缅甸,逼迫缅甸国王交出了流亡在缅甸的南明永历政权的皇帝朱由榔,吴三桂更是将朱由榔及其家眷全部勒死在了云南昆明的篦子坡,至此,明朝的皇统全部灭亡。

吴三桂用永历皇帝朱由榔的性命作为了自己效忠于大清王朝的“投名状”,更是给刚刚继位的康熙皇帝送去了一份厚重的礼物,而吴三桂也凭借擒杀永历皇帝的功劳,晋封为亲王爵位,镇守云贵,自己的儿子吴应熊还迎娶了皇太极的女儿建宁公主,吴家的权势也就此达到了巅峰。


历史证明,吴三桂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赌徒”。

早在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前,崇祯皇帝一直在等着吴三桂来亲王护驾,但是吴三桂竟然从宁远到山海关,120公里的路走了整整14天,眼睁睁的看着明朝灭亡。随后对于李自成是降而复叛,对于清朝也是降而复叛,发动了“三藩之乱”,之后更是自己称帝,过了一把皇帝瘾。

这些都证明吴三桂是个彻底的“赌徒”和机会主义者,当机会到来的时候他就会将自己的一切全部押上,以换取权势、地位与财富,所以在当时实力对比中,清朝的既有实力要强过李自成和张献忠,南明政权又是前途未卜,所以投降清朝也成为了吴三桂必然的选择。


雍亲王府


与清朝合作,是吴三桂当时可选择的最佳方案。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后,崇祯上吊自杀,明朝已经灭亡,吴三桂独守着山海关。南边面对李自成的威逼利诱,北边面对清朝的军事压力,吴三桂进退两难。

山海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不论是清军南下还是中原政权御敌国门之外,山海关都是一定要拿下的关口。吴三桂若处理不好,容易腹背受敌。

在当时的情况下,可供吴三桂选择的方案无非就三种。

方案一:投降李自成

李自成代表的是农民阶级,率领的是一群乌合之众,攻陷紫禁城后劝降过吴三桂。吴三桂是地主阶级,双方立场不一致。

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如同土匪进城,到处烧杀抢掠,对待明朝旧臣毫不留情,这就足矣让吴三桂感到忧虑。在劝降的过程中,李自成杀了吴三桂父亲,纵容手下夺取陈圆圆。吴三桂面对亡国之痛、杀父之仇、夺妻之恨,注定难以与李自成合作。

两边都不投降,依旧奉明朝为正统。

如果吴三桂实行方案,拒不投降,与明朝共存亡。那会面对南北夹击,最后以身殉国。

明朝末年,文臣武将大多已经斯文扫地,难有忠义的气节。

此方案,可留名千古,但吴三桂是机会主义分子,没有精忠报国的决心和勇气。

方案三:投降清军

清朝已经基本完成封建化,成了地主阶级的代表,与吴三桂是统一立场。

大树底下好乘凉,相比李自成的部队,无疑清军更为强大。清军如同团队,李自成如同团伙。清军进入中原,势必横扫千军,发展前景更好。

权衡利弊得失后,吴三国选择了投降清朝。


秋媚读史


关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的事情,之前冷研正好科普过。

简单说一下这其中的几个问题:

第一,当时吴三桂、李自成、清军的兵力比是多少?

吴三桂在决定与李自成作战之后,山海关守军与辽东军总共集结5万人。

李自成的可战兵力大约15万人,分为三部,第一部先锋大约6万人。


清军则是倾巢而动。当时以范文程、洪臣畴为代表的一批汉臣的力主下,顺治皇帝授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偕英王阿济格,豫王多泽统兵12万,后增加为14万,急行军抵达山海关的兵力为6万。

可见,这三方中,吴三桂的实力最弱,李自成兵力略多,但精锐程度不如清军。所以从战场分析,吴三桂如果不想投降李自成,唯一的选择就是投靠清朝。

第二,吴三桂为什么要投靠清朝呢?

实际上,吴三桂一开始没想投靠清朝,只是想“请兵”。

李自成进北京后,吴三桂从家将傅海山的口中,得知大顺军在北京城内进行拷掠追赃,甚至吴襄也遭到了拷打。大顺军还抢了吴家的五千两白银。这让吴三桂大为震怒。而明朝在山海关当地囤积了大量的物资。如果此时投降大顺军,那这些物资就等于白白送给了大顺军,这是山海关当地官绅所不能接受的。

所以原属辽东军“监纪同知”的童达行向吴三桂提出了向清军“借兵为崇祯复仇,事成割让黄河以北之地作为酬谢,并立太子于南京,存续国脉,与清朝南北分治”这个献议。当时的蓟辽总督兼兵部尚书王永吉与吴三桂,于是起草了一份以吴三桂的名义向清朝提出了借兵的“请兵书”。这里王永吉耍了个心眼,只以吴三桂的名义提出“请兵”。其实就是让吴三桂背黑锅。

第三,吴三桂的请兵为什么变成了投靠了?

首先,多尔衮并不信任吴三桂。他很担心吴三桂会不会和李自成合谋,想一举诱杀八旗军主力。多尔衮曾经对英王阿济格、豫王多铎说过:“岂三桂知我南来,故设此诱耳?”

因此,直到吴三桂与李自成激战了一天,前者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多尔衮才趁机逼迫吴三桂签定城下之盟,逼迫吴三桂投靠清朝。吴三桂此时还是挣扎了一下的。他跟多尔衮达成协议:“毋犯陵寝,访东宫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不侵犯百姓,不强迫汉人剃发、穿戴满清衣冠,清兵不能过黄河等等。”可笑的是,这些满清都违反了。


冷兵器研究所


不知道题主这个数据哪里来的?松锦之战吴三桂和王仆两人半夜不遵事先约定先行拔营脱逃,先逃杏山后奔宁远,中途被清军伏击几乎都是只身而脱。事后王仆被朝廷斩首,而吴三桂由于在宁远收拢了松锦之战逃脱的溃兵阻挡了清军攻破宁远而被革职留任戴罪立功。李自成进京后写信要求吴三桂投降,吴再三写信给闯王虚与委蛇,答应投降后又中途反悔,回师山海关击败了前来接收山海关的已经投降李自成的前明总兵唐通的三千兵马并收编了这支人马。此时吴三桂总兵力加上新收编的唐通人马不足五万,面对的是李自成进军山海关的精锐六万。吴三桂连夜写信给多尔衮请求援助,而这时多尔衮得知北京被闯军攻破正打破原先三丁抽一的规矩八旗几乎倾巢而出进军密云,企图再次破关而入。得到吴三桂的求援信后多尔衮改变行军路线急行军向山海关开拔,前锋到达一片石战场时至少有先锋七万人马。在李自成大军和吴三桂血拼一天后,吴三桂逐渐不能支撑,吴于是亲自赶到多尔衮大营答应了阵前剃发归顺。和吴三桂达成约定后,第二天乘着浓雾多尔衮全军出击瞬间击垮了疲劳的闯军。这就是一片石之战的前后大约经过。所以题主所问的前提不存在,吴三桂没几倍于多尔衮的兵力,反之是清军远多于吴三桂。


远处吹来阵风


反正和陈圆圆没关系。

吴三桂并没有两倍于清军的兵力,即便有也打不过清军,更何况当时清军的火炮部队,无论装备质量、数量、铳手专业性(葡萄牙铳师培训一年),都已经丝毫不逊于明军了,火铳、佛郎机也是如此。

《明季北略》:“吴三桂欲倡义复仇, 以众寡不敌, 遂亲往大清国请兵十万, 为朝廷雪耻。”吴三桂请兵的数量是10万,但多尔衮只带6万人,满清骑兵确实战斗力爆棚,如果多尔衮玩阴的,6万人足以把李自成和吴三桂一锅端,而且真正参战的只是阿济格、多铎各率的2万精骑,共4万人。劣势是一昼夜急行军,体力消耗过大。

吴三桂的兵力,根据各种史料上的记载是2万-5万之间飘忽不定,募兵+溃卒+唐通兵=2万,我们就算他有5万兵力,三方势力中,部队数量最少,兵势最弱。兵势弱也与粮饷有关,虽然李自成刚给吴三桂4万两白银不久,但自吴三桂至底层士兵都对未来感到迷茫,军心不稳,只是还不到一触即溃的地步而已。

李自成开往山海关的兵力说法不一,且差异很大,有六万、十万、二十万、三十万、四十万之说,莫衷一是,经过深入分析,当时李自成的兵力不会超过六万。

吴三桂降清,国仇、家恨、陈圆圆都不是必然因素,甚至可以说放在一起都不能算是必然投降的原因,因为哪一样他都根本不在乎。究其根本在于吴三桂这个人到底自私到什么程度。虽然表面上打的是“复君父之仇”的旗号,其实谁都明白,吴三桂这个无君无父也不配谈什么爱情的人,脑中都是“自己”的利益,很纯粹的“自己”,没有别人,一个也没有。

无君

无君在于,崇祯十六年即经祖大寿暗通皇太极,虽未投降,但已经留好后路,话未说死,给了皇太极些许幻想,无异于保命之举。皇太极当时也并没有摸准吴三桂的“脉”,低估了吴三桂的野心,以为他是因为忠君而犹豫,其实吴三桂是在琢磨怎样才能达到利益最大化,皇太极和多尔衮打到山海关也不怕,碍于祖大寿情面,众多汉臣的关注,多尔衮不好直接动刀,情势不由人,你劝我就降,自身安全还是有保障的。

无父

无父在于,虽然吴襄被追赃助饷,受尽折磨,没有受到合作伙伴应有的优待,但好歹一息尚存,更有全家的性命也都攥在闯贼手中,吴三桂不会不知道,一旦他投降大清,李自成的报复手段肯定是灭其满门。事实告诉我们,很明显,吴襄的命他非常不在乎,甚至不想冒哪怕一点点的危险再去谈和尝试一下,最后还给将死的老父扣了好大一顶帽子:“父既不能为忠臣, 儿安能为孝子乎。儿与父诀, 请自今日, 父不早图, 贼虽置父鼎俎傍以诱之, 桂不愿也。”我们不排除吴三桂有效仿刘邦救父的意思,很可惜,吴三桂可以学刘邦,但李自成却不是项羽,亲手把父亲送上断头台的终究是吴三桂。

不可能具备的“爱”

诸多条件中,陈圆圆这一项其实是最无关紧要的。对吴三桂来说无论父亲还是陈圆圆都不比自己的性命和前途重要。冲冠一怒为红颜?冲冠一怒是有的,自己心爱的小妾被人家免费征用好多天,哪能不怒,收费也不行!但是为红颜而降清,绝不至于。吴三桂做为总兵官,军区司令一般的人物,真没见过漂亮女人么。

陈圆圆仅仅是其私利的一部分,同样是可以舍弃的,简单地说,有她更好,没她也行,不影响生存,但是倒向哪一方势力的问题却是性命攸关的大事。无非算是锦上添花陈圆圆,并没有人们传言的那么重要。

爱情?您容我扶墙缓一缓。对于崇尚利己主义到极致的吴三桂来说,爱情那东西属于奢侈品,消费不起,因为他只爱自己。一切种感情都不会影响他的判断和决定。

李自成招抚不力?

当然有这个原因,其实更多的是误判:

不能把李自成和刘宗敏的行为完全归为招抚政策的失误,因为也有误判的因素,他们都完全没有想到吴三桂于无耻方面,根本未设下限,做为大明的守将,把太子拉来没有震慑力,把你父亲的命抵在这儿也没有威胁作用,大老远的跑过来你吴三桂还敢递爪子,打就打吧,最可恨的是打了一天一夜最后好悬被多铎、阿济格废在当场。

吴三桂的野心&多尔衮的狡黠

上文提过,吴三桂在崇祯十六年并没有接受皇太极的招降,皇太极却并不是太在意,松锦之战后,能入眼的对抗势力基本没有,相比祖大寿、祖大乐、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这类军界大佬,吴三桂只是小虾米,无足轻重,所以对劝降并不怎么在意,况且绕入内地多次,山海关形同虚设。

吴三桂当时犹豫则是因为他要的好处太大,他自己心里也明白自己的分量,要不来太多好处,只能静待时机,吴三桂的梦想----黄河南北分治。直至多尔衮前来救援,吴三桂还是一如既往的条件,最后放弃是因为实在顶不住大顺军,多尔衮落井下石,让吴三桂放弃分治的念头,改为投诚,无奈之下,吴三桂只能同意,还好,多尔衮没骗他,骗他说可以分治,打跑李自成再反手给吴三桂一刀,那吴三桂哭都来不及,狡黠如多尔衮,还有2万人没动呐。

吴三桂的权衡与决断

崇祯举国之力尚且不能应付两线作战,自己孤城无援,坐吃山空,军心涣散无法抗衡任何一股势力,甚至可以想象多尔衮或者李自成城下纳降,关内就有士兵能反,没有根基难以存活。

当初吴三桂勤王无果,从关外赶来的他,刚刚行进到唐山附近,就收到了北京城破,崇祯殉国的消息,无奈折返占据山海关。

而李自成部队开进北京收取造反以来最为丰硕的果实,其间并没有忘记招降吴三桂,顺便提一句,本来吴三桂的野心李自成完全可以达成,因为分治是多尔衮给李自成的合作条件,但李自成未与理会。

吴三桂出于几点原因最终同意归顺:

  • 投降大清后,地位过低,别说满蒙汉八旗,就是军功在身的孔有德、耿仲明之流都比他强得多,更别提洪承畴和祖大寿了。
  • 和大明错误的民族政策一样,对少数民族,心目中的蛮夷还有着不屑。
  • 虽然都是大明劲敌,但是归顺汉族势力相对心里压力较小。
  • 从军以来,与大清的战斗不曾停歇,是敌人,是对手,甚至是仇人,心理负担偏重。
  • 即便归顺闯贼,最初的心里还是想着南明王朝,只是因为不可跨越的阻断,让他无法联系而已。直至他自己决定死心塌地归顺大清,才放弃了扶持太子。
  • 李自成所给的条件不可谓不诱人,不仅高官厚禄,还未正式归顺就给了4万两银子,救了吴三桂燃眉之急,否则恐怕不待大清、大顺两线夹击,自己的部队就已兵变四起。
  • 吴襄以及一干眷属,一众同僚的书信,让吴三桂放松了警惕,觉得亲属、同僚们貌似过的很好。而一旦不降,亲属们性命堪忧。
  • 吴三桂对大顺军并不了解,错误的高估了领导层的各方面能力,包括政治统治、资源统筹、人员使用规划、军力等等,以为又是一个升级版的朱明2.0,前景一片广阔。

吴三桂反悔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亲人、财物、小妾,而是透过这些事情,看到了大顺并非正规有序的成熟政权,比内廷规模较小的关外大清都不如,一盘散沙的管理外加一副土匪作派,坐拥天下了还忘不了抢劫。自己这么重要的角色,不好好拉拢,能说李自成没有战略眼光么,不久前还要高官厚禄给封赏,到如今连自己的家人都被清算,这嘴可是不大靠谱。反观多尔衮,沾满汉人鲜血的暴徒,但是对他吴三桂仁至义尽,说话算话,即便不同意吴三桂的条件也讲在明处,如果多尔衮也像李自成这样,那吴三桂早就不知道死了多少次了。

最重要的是,看这态势,自己去了也未必善终,李自成所作所为,让吴三桂感觉到了欺骗。如果李自成够聪明,还可以缓和一下关系,再次拉拢,随便找个人背黑锅就行了。

但是由李自成所做作为和知道吴三桂反悔的后续的举动来看,李自成真的非常有可能是在欺骗,本可补救但是却没有丝毫犹豫的果断发兵进攻,完全没把吴三桂放在眼里,根本不在乎吴三桂的重要性,由此可知那些所谓的高官厚禄是真是假。只想骗取山海关的他,对自己的军力太过自信的同时,也让旁观者看清了他那充满虚情假意的欺骗。

为什么说欺骗?李自成是智障么?明明知道要招降吴三桂,偏偏这么纵容下属残忍对其家属下手,摆明了就是假招降,可想李自成心里是有谱的,而吴三桂一旦到了北京,后果将会非常凄惨。旁观者清,吴三桂也很明白。

李自成行宫

在吴三桂看来,李自成是不能投靠了,如果也不投降多尔衮,那结果就是被两面夹击而死,这还不是最坏的结果,就怕不等来打就被饿死,更怕不等饿死,兵变就会爆发,别说吴三桂是个自私到极致的小人,就算他是天朝第一铁骨铮铮的汉子,也没机会战死城头以身殉国了。

山海关大战后,吴三桂已经没有了挑选的余地,为了活命,他放清兵入关,也就只能投降满清,献关后的他,作用大幅降低,为了体现价值,所以才呈虎狼之势扫清流寇,扼杀南明。

李自成失败的原因主要是部队素质良莠不齐,智囊团更是菜瓜一片。再有类似刘宗敏,只能同患难,不能共富贵,抵制李自成登基,竟然心怀抱怨喊出了“同是响马,为何......”。

进驻北京后李自成没有及时调整自己一直以来追赃助饷的行政、军费来源方式,没骨头的官员是多,好歹安抚一下为我所用远比抢些银钱意义更为重大,根本没有政权意识。

攻陷京师后还在进行土匪头子的行径,城内不光官员,连带商贾,富户,包括大街上长得胖些的人都被抓起来严刑拷打抢劫金银,这种流寇势力坐不得天下也就不是怪事,同样也没什么可惜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