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年羹堯如何得罪了鄔思道,鄔思道不願意出謀獻策,眼看年羹堯被殺?

羽菱君


要說年羹堯得罪鄔思道,實在無從說起,兩個人萍水相逢,何談得罪,要說鄔思道為何不想方設法救年羹堯,我只能說他無能為力,因為要殺年羹堯的是大清朝當時的老大雍正,鄔思道只能躲遠,要不然自己也會小命不保。

三言兩語不足以說清楚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想要把問題搞清楚,還需要繼續深入詳細探討方可。


一、鄔思道與年羹堯什麼關係?

鄔思道是一個神人,浙江紹興人,熟讀歷史,精通史道,善於舞文弄墨,做秘書與助理最佳。他之所以慢慢得到雍正的賞識,還是歸功於田文鏡。


鄔思道最開始就是在田文鏡府上做書吏,並且一去就給田文鏡一個驚喜。事情經過是這樣的,田文鏡本人寫奏摺水平一般,找人寫依舊還是得不到皇帝喜愛,後來鄔思道來後,說他可以寫一個奏摺就讓田文鏡升官得到雍正皇帝重用。

田文鏡看鄔思道如此自信,就相信他,讓他小試牛刀,結果這一試,果然效果明顯。鄔思道是一個聰明之人,能夠揣度聖意,他知道皇帝對當時權臣一定有所顧慮,我想任何一個熟讀歷史的人都會明白這個道理。

當時雍正身邊的權臣就是隆科多與年羹堯,隆科多在雍正“九子奪嫡”中立下大功,順利輔助雍正成為皇帝,可是也因為這個原因,仗著大權在握,做事沒有分寸,過於鋒芒畢露,就連見到雍正,連跪都不跪,實在不給面子。雍正看在眼裡,心裡早有不滿,只是暫時沒有合適理由去收拾他,並且朝中無人揭發或者舉報隆科多,雍正很無奈。

鄔思道恰好看到這一點,為田文鏡寫奏摺的時候就以田文鏡的名義參了隆科多一狀,雍正就等有人揭發隆科多呢,終於田文鏡第一個發聲,雍正順水推舟,將隆科多嚴查,不查不知道,一查果然事情很多。要知道那個年代做到那種級別的官員,是根本經不起查的。

隆科多在雍正二年被問責入獄,在監獄裡待了不到兩年去世。從此之後,田文鏡走進雍正的視野,事業順風順水,一路升官發財,好不自在。可是人總有一個壞習慣就是卸磨殺驢,田文鏡也如此,隨著權利增大,他就妄自菲薄,覺得鄔思道可有可無,就開始冷落鄔思道。


鄔思道何許人也,一看一個準,他明白田文鏡的心態,遂轉身離開田文鏡,不久後田文鏡就再次感受到鄔思道的重要性,如今再請鄔思道出山,鄔思道可不能掉價。他一開口就是每天五十兩(清朝施行低俸制度,官員工資很低,一年一個縣令也就45兩,像曾國藩成為從四品官員,一年也才155兩)的報酬才出山,可把田文鏡給將了一軍,沒辦法,田文鏡只能答應他請他出山,誰叫自己當初要作呢。

鄔思道再次出山之後,田文鏡繼續升官,後來雍正也發現田文鏡身邊有高人,所以在田文鏡生病去世後就把鄔思道請到自己身邊重用。這個時候鄔思道遇到年羹堯的妹妹年秋月,心生愛戀之情,可惜很快就被雍正看出來,快刀斬亂麻,將年秋月佔為己有,鄔思道只能空悲哀。

所以要說鄔思道還是差點就與年羹堯有關係,可惜雍正太機智,沒有讓這種結果產生,從而避免了鄔思道有救年羹堯的動機。


二、鄔思道想救年羹堯也無能為力

上邊也提到過年羹堯,他與隆科多一樣都是權臣,隆科多主內,年羹堯主外,手握兵權,在外作戰,雍正對他一直有所顧慮,也有所防備,就連年羹堯的妹妹嫁給雍正,雍正也要用歡宜香讓她不孕,防止生下孩子影響大清江山穩定。

本來雍正就對年羹堯有防備,偏偏年羹堯還要繼續作死,你說誰救得了他呢?年羹堯先是到西北作戰的時候,長時間沒有什麼戰況彙報,雍正覺得有問題,就派鄔思道前往查看,一看發現年羹堯根本沒有作戰,而是在騙國家軍費養兵發展自己勢力呢。

鄔思道迅速幫助年羹堯找到敵人窩點,一網打盡,然後返回京城,年羹堯也不敢明著造反,還是乖乖回家。隨後雍正二年十月,年羹堯去京城見皇帝雍正,一路上牌面可大的不行,直接命都統範時捷、直隸屬總督李維均等跪道迎送,感覺就像自己是皇帝一樣。

他見到皇帝也不跪,和隆科多基本也一樣,都是因為目中無人最後送命,要知道皇帝最討厭不下跪的臣子,歷史上從來沒有意外,我估計年羹堯肯定不讀歷史,要不然也不會那麼慘。

雍正三年四月,年羹堯便被調離西北老巢調任杭州將軍,九月被革職,十二月被押解京師勒令自裁,僅僅14個月就被賜死,結束了自己狂傲不羈的一生。

看到這裡,你就會明白,不是鄔思道不出謀劃策去救他,關鍵是雍正要殺他,鄔思道敢去湊這個熱鬧麼,一不小心牽扯進去,自己都會小命不保,還是撇清關係遠離是非才是聰明之舉,何況鄔思道與年羹堯的一面之情還遠遠達不到自己願意為之出生入死的地步。



結語

不管是隆科多還是年羹堯,都是自己作死的,至於鄔思道,就是當時特殊時代背景下產生的一個聰明人物,為了自身利益以及安危著想,他是不可能捨身相救誰的,何況他與年羹堯的感情那麼淺,更不可能出手相救,僅此而已!



嗔痴歷史觀



這個問題有意思,宋安之來說說自己的個人看法哈!

一、鄔先生曾經隱晦的提醒過年羹堯,不過是點到為止

很多人認為鄔先生沒有提醒過年羹堯,其實認真來說,鄔先生曾經有意無意的提醒過年羹堯。

在年羹堯擔任大將軍以後,找不到叛軍之際,鄔先生以押糧的名義到了軍營之中,幫年羹堯分析叛軍在哪裡的時候。曾經對年羹堯這般說道:“為了你能在西北平定叛軍,皇上已經把國庫都掏空了。而且還得罪了普天下的官員,現在所有的人眼睛都盯著你,只要等你一失敗外患內憂,就將一齊爆發,亮工啊你的干係比天還大”。雖然鄔先生這樣說是讓年羹堯重視起叛軍必須打贏這場仗,但意思也很明顯,不只是雍正得罪了百官,你也得罪了百官,所以從此以後你要低調小心點。

當然鄔先生只是點到為止的隱晦提醒。因為他去幫年羹堯尋找叛軍,或是雍正授意過去或是自己為了立下功勞,方便以後徹底歸隱打算,而年羹堯有可能在養寇自重,所以才過去的。並非是為了幫年羹堯而過去的,所以自然只是有意無意的提醒一下年羹堯罷了。

二、鄔先生知道年羹堯不會聽他的,而且早晚闖出大禍,自然是敬而遠之

鄔先生在劇中可謂神機妙算,但從年羹堯失勢再到被賜死,鄔先生都沒有出來替年羹堯出謀劃策,使年羹堯想辦法保住性命,而是坐視不管,多少有些見死不救。

鄔先生之所以沒有幫年羹堯,原因不在於年羹堯得罪了他,因為自始至終年羹堯一直是拉攏鄔先生,並沒有得罪過鄔先生。

主要是鄔先生知道桀驁不馴的年羹堯無可救藥了,也就是說鄔先生看透了年羹堯這個人,所以自然選擇了沒有出來幫年羹堯。因為他無權無勢,最多替年羹堯出謀劃策,而年羹堯這個人肯定不會聽他的,何必費力不討好呢。

而且年羹堯這個人可謂是兩面三刀之人,在九子奪嫡時期就曾兩次想要改換門庭,轉投老八門下。而且是膽大包天,不聽老四的安排,直接血洗江夏鎮,並且將這筆不義之財自己私吞了。

可以說老四駕馭年羹堯這個人也是相當費勁,諸如年羹堯擔任陝甘總督以後馬上跟著老十四到了老八府上,老四扣下年羹堯的任命文書,才使年羹堯到府上認錯,老四教訓年羹堯的時候,說的一句話就很到位:“不要盤算著天上這塊雲那塊雲,你頭上只有一塊雲,那就是我”。

年羹堯所作種種,鄔先生自然是瞭然於心,所以早就對李衛說過年羹堯早晚會闖出大禍,因此自然對年羹堯是敬而遠之,怎麼可能湊上去呢。

三、鄔先生沒必要冒這麼大風險

年羹堯失勢是殺死孫嘉誠以後,而在此之前,鄔先生在田文鏡處通過催討工錢這招激將法,激田文鏡趕自己走,就已經徹底完成了歸隱。 鄔先生好不容易歸隱了,怎麼可能因為年羹堯,重新捲入政治鬥爭漩渦之中呢,是得不償失啊!

更何況鄔先生是謀士,年羹堯是手握兵權的封疆大吏,這兩個人的走到一起別說是雍正了,換誰也不放心啊。所以鄔先生一直與年羹堯保持距離,即使是半隱,哪怕去刻薄的田文鏡處也不去年羹堯處,既然一直保持距離,當然要一直保持距離到底。

最後再說說如果非要說年羹堯有沒有得罪鄔先生呢?

應該可以說有,因為鄔先生是抱著濟世安民的想法輔佐老四的,這點他在離開北京時對老十三說的很清楚。

而年羹堯則是冷血無情,為了錢財,可以膽大包天的血洗江夏鎮,幾百口人包括老幼婦孺是說殺就殺。

很明顯年羹堯這種處世方法不符合鄔先生的理念,所以鄔先生肯定或多或少的對其有所厭惡。不在老四面前說他壞話就不錯了,至於幫他更是不用想了。

所以最後總結來說,鄔先生早就看透了年羹堯這個人,知道這個兩面三刀之人膽大包天早晚會闖出大禍來,而自己身為謀士自然是對這種有兵權的人敬而遠之。而且以年羹堯這種性格,自己說了他也不會聽的,何必費力不討好呢。

更何況年羹堯與他的理念不同,鄔先生的理念是濟世安民,所以處心積慮的輔佐老四十五年之久。而年羹堯是殺人不眨眼,血洗江夏鎮幾百口人,殺伐之心太重,鄔先生自然看不慣他這種行為。所以徹底歸隱以後的鄔先生自然沒有冒巨大風險出來幫年羹堯了。


宋安之


在雍正王朝裡,年羹堯與鄔思道有三層關係。第一,鄔思道是年羹堯發現,並且帶到雍正府的,鄔思道與年羹堯也沒有過命的交情,年羹堯只是在幫雍正辦事,給雍正的兒子們找一個老師。

第二,鄔思道與年羹堯的妹妹,年秋月是互相喜歡的,年秋月照顧鄔思道的時間非常久,兩個人日久生情,這一點,很多人都清楚,包括雍正、年羹堯,鄔思道。

第三,鄔思道與年羹堯,兩個人是同事關係,一個是武將,一個是軍師,兩個人並沒有存在明顯的利益或者競爭關係,都是為雍正辦事的,相比之下,雍正前期會比較信任年羹堯,但是後期會比較信任鄔思道。

因為年羹堯的地位越來越高,有點不受雍正的控制,而且有多次要另尋高枝的跡象,這時候,鄔思道就有提醒雍正要提防年羹堯,然後讓李衛、小翠到年羹堯身邊去監視年羹堯,也是鄔思道的主意。

那我們從雍正的角度來分析年羹堯與鄔思道兩個人的關係,年羹堯這個人很有辦事能力,這個是很受大家的認可的,而鄔思道這個人,十分的神機妙算,如果這兩個人聯合起來,雍正根本控制不住,這個也是雍正不願意看到的。

所以雍正不可能將年秋月賜給鄔思道,那麼鄔思道與年羹堯反而成了親戚關係,那麼鄔思道有可能會倒向年羹堯這一方,反而可能跟著年羹堯倒向八爺與十四爺那邊,所以雍正必須將年秋月娶回去,這樣可以加強與年羹堯的關係,也可以斷了年羹堯與鄔思道的關係。

那我們再來看看鄔思道是怎麼看待年羹堯,其實兩人相處了也十幾年,鄔思道既然可以摸清康熙的想法,年羹堯的想法,他當然也十分的清楚,他也知道,以年羹堯的性格與做事風格,遲早被雍正所不容,這一點,連李衛都看出了。

所以,他幫年羹堯打贏了西北之戰,那個是他的份內之事,表面幫年羹堯,其實是在幫雍正,也自然是在幫自己,但是年羹堯大勝之後,如何驕傲,就和鄔思道一點關係也沒有了,再說,年羹堯根本不是一個可以聽勸的人,他想幫,想勸,除了惹一身麻煩,根本就沒用。


歷史簡單說


在《雍正王朝》中,老四胤禛的奪嫡團隊可謂精英雲集,內有以鄔思道為首的智囊團,外有以年羹堯為首的武將派。再加上康熙帝的青睞,以及兒子弘曆的給力,繼位也就變得順理成章了。

總體來講,雍正帝在府邸時用的這些人,除了年羹堯,其他人結局都還可以的:

鄔思道也是激流而退,保住性命,過上了小康生活;田文鏡也罷,李衛也罷,一度做到了封疆大吏;老十三胤祥,更是做到鐵帽子親王,並且得以世襲罔替。

唯獨一個年羹堯,都做到了大將軍職務,卻急轉直下,最終命喪黃泉,那麼我們不禁要問,鄔思道曾經也跟他有過交情,為什麼不救?

一、

前段時間有個網友留言問,有人講鄔思道並沒有全身而退,而是死在了孫嘉誠的手裡,你怎麼看?

關於鄔思道死於孫嘉誠之手的說法,著實新奇,我們不妨按著他給的思路,推導一下:

雍正帝即位之後,當晚就回到府邸面見鄔思道,不否認他們之間存在感情,但也不能否認雍正帝眼中的殺機。也正是他在這件事情上比較優柔寡斷,面對鄔思道安排五路人馬的疑惑,最終接受了鄔思道“半隱”的解決方案。

於是,在安插了一個叫如月的丫環伺候之後,把鄔思道安排到了李衛的府上。

別看鄔思道是在半隱,實際上仍然是雍正帝最大的威脅,至少是他維護自身光偉正,穩定權力的潛在障礙。

鄔思道沒得選擇,能選擇的就是繼續給雍正帝出力,同時表態自己並無威脅。第一站選擇李衛處,就是最明智的選擇,畢竟李衛號稱雍正朝“三大寵臣”,他跟雍正帝之間的關係甚至超過父子關係。

這樣就導致了,李衛會一五一十地把鄔思道在這裡的所作所為上報給雍正帝。李衛是安全的,鄔思道就是安全的,同時也不時替李衛出謀劃策一番。

曾經鄔思道考驗過李衛,也算是對他有恩,所以彙報雍正帝,李衛也是淨撿好話講,比如:

“只待在自己院子裡,不與外人見面,平時就教如月寫寫字……”

二、

但是情況很快就發生了轉變,由於西北大將軍王老十四胤禵被雍正帝撤職,西北戰事又起,誰當接班人的事,讓雍正帝發了愁。

其實他心裡早就有了人選,只是希望通過別人說出口而已,不僅他清楚,鄔思道也清楚。

所以雍正帝問李衛:

“現在西北需要一個帶兵的將軍,你認為誰最合適?”

李衛也算是實誠,他也清楚,帶兵最好的是十三爺,不過此時的老十三胤祥已經有病在身,經不起折騰了。那麼次選就是年羹堯,雖說年羹堯曾經在“江夏鎮血案”中有斑點,但總體來講,也算是李衛的恩人,也值得信任。

當雍正帝問是不是李衛自己的看法時,李衛回答是:

“不敢瞞主子,這是鄔先生的建議!”

這句話是有問題的,如果李衛自己不這麼想,他必然不會舉薦年羹堯,也就是說,舉薦年羹堯是李衛跟鄔思道商量後共同作出的決定。

既然不能避免,不如也去分一杯羹,至少這個舉薦年羹堯當大將軍的功勞,有鄔思道一份。這樣做既能表明鄔思道仍然在為雍正帝出力,同時也賣年羹堯一個人情,也算給自己多留一條路。

但舉薦年羹堯當大將軍是有後遺症的,這個後遺症就是鄔思道不能再待在李衛處了。

三、

西北戰事一起,作為兩江總督的李衛就成了香饃饃,畢竟這裡是稅收重地,西北戰事的銀子幾乎都從李衛這裡出去。李衛甚至抄了幾員大臣的家,以補西北戰事,這其中就包括了曹雪芹家。

財政重地,朝廷的眼線就多,鄔思道在這裡想全隱,也就做不到了,那到底該投靠年羹堯,還是其他人呢?

雍正帝最怕的恐怕就是年羹堯跟鄔思道結合,一文一武,這倆人要是搞個大動作,真的夠朝廷吃一壺的。

所以,鄔思道要想全隱,在李衛處是做不到的,只能換人,而能換的只有田文鏡。

要想讓田文鏡接納他,那就得有所表示,所以鄔思道在徹查諾敏案上,給了田文鏡偌大的幫助。可是等到田文鏡真的收了鄔思道後,他們回到了河南,又都幹了什麼呢?

鄔思道到了河南什麼都沒幹,幹拿著一年八千兩銀子,更是跟田文鏡尿不到一個壺裡去。

在這個過程中,西北戰事一拖再拖,此時的鄔思道是焦急的,他急的並不是朝廷危機,而是自己的危機。

戰事一天不停,他鄔思道就一天得不到全隱,於是他隻身去了年羹堯大營:

“你知道……找不到叛軍決戰,是有什麼樣的後果嗎?”

鄔思道當然看出了年羹堯是想養寇自重,但是他也清楚,這樣下去,朝廷財政要崩盤,雍正帝第一個就饒不了年羹堯。同時提出了“燈下黑”理論,直接點破年羹堯心中小九九,破了局。

四、

奇怪的是,從西北大營回來後,鄔思道就變得尖酸刻薄起來,更是不再出謀劃策。甚至於田文鏡的“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推行相當不順的情況下,提出要錢。

至此,逼急了田文鏡,鄔思道實現了全隱,可是他又能躲到哪裡去呢?

我們再看劇中的這個時間線,鄔思道之所以要離開田文鏡,是因為雍正帝要南巡。雍正帝要南巡,是因為要視察新政的推行情況,而河南首當其衝。雍正帝之所以要推行新政,是因為西北戰事已經平穩,他能倒出手來做一些增加財政收入的事。

而鄔思道跑了,雍正帝竟然沒有讓田文鏡追,而不久之後,到了江蘇李衛的地界,雍正帝就收到了孫嘉誠被殺的摺子。

那麼前面鄔思道跑路,後面就是孫嘉誠被殺,緊接著就是年羹堯倒臺,這期間有沒有必然聯繫呢?

這就是那位網友提出的疑問了,鄔思道是下了好大一盤棋,他去年羹堯處指點迷津,實際上是去結盟的。也就是說,他想再次利用年羹堯震懾雍正帝,以實現自己在西北全隱的目的。

但是沒想到,雍正帝派了一個孫嘉誠去西北,而孫嘉誠又是一個二愣子。鄔思道自然會給年羹堯出謀劃策,想架空孫嘉誠,結果反被殺,最後年羹堯脾氣上來,一刀咔嚓了孫嘉誠。

呼,這就是以上的推斷,理由就是,鄔思道就因為替年羹堯出謀劃策,結果被殺了,還怎麼救?

不過,楊角風覺得太過誇張了,不像是真相。

五、

鄔思道真正的去處,自然是歸隱了,為什麼不救年羹堯,是出於下面幾點考慮:

一種是鄔思道早就知道年羹堯是什麼樣的人,當年的江夏鎮慘案,他就清楚了,更是派了李衛前去監視他。這種情況下,他要想全隱,就不可能替他脫身,他當初出策略也是為了雍正帝,為了自己全隱的需要。

再有就是八爺黨還在,實力也強,他們也不是沒有拉攏過年羹堯。這一點上,鄔思道也清楚,一旦鄔思道也替年羹堯出謀劃策的話,雍正帝自然不會饒他,只會死得更快。

再有就是剛才提到的,一文一武,這倆人要是結合,還不反了天?當年鄔思道跟年秋月好不容易燃起了愛情的小火苗,就被老四胤禛一盆冷水給澆滅了,意思太明確了,你不能跟年家結親。

再有,年羹堯也是多疑的,從那次鄔思道去西北指出主力在哪就能看出來。年羹堯自然會懷疑他是奉了雍正帝的命令來的,他跑去出謀劃策,誰知道是不是圈套讓自己鑽呢。所以,即使鄔思道給年羹堯出謀劃策,年羹堯也不會採納,他更相信自己跟雍正帝情分。

鄔思道最終全隱,就是看出了年羹堯的結局,趁早離開是非之地,畢竟當年的奪嫡團隊,已經貌合神離了。

當所有人都喊著殺年羹堯的時候,雍正帝其實更想看到的是自己曾經的奪嫡團隊,是什麼意見?

畢竟,自己的人提出殺年羹堯,就能從一定程度上打消眾人認為雍正帝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了。只可惜老十三胤祥策劃拿掉年羹堯兵權,但不表態殺他,其他人也是不表態。李衛這小子更滑頭,把矛盾推到鄔思道頭上去:

“鄔先生早就說過,年羹堯遲早要闖出天大的禍來。”

反而是張廷玉,為了給孫嘉誠報仇,給了年羹堯致命一擊……

或許,鄔思道在得知年羹堯死後,暗暗鬆了一口氣吧!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創作品,不喜勿噴!


楊角風發作


曾經,雍正是罵名最多的清朝皇帝之一,直到《雍正王朝》開播,雍正的名聲一下子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一下子成了百世難遇的好皇帝。

實際上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不是胤禛做皇帝,而是太子、老八或者老十四等其他皇子做皇帝,做的會比雍正差嗎。這個還真的不好說,不過清朝皇子一向教規嚴厲,其他幾個皇子也不是吃乾飯的。那時候外圍西方列強尚未崛起,內部也無大的民間叛亂,只要不是過分作妖,都不會太差。


那麼再回到鄔思道身上,鄔思道在《雍正王朝》裡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是胤禛身邊的第一謀士,他陰謀詭計層出不窮又神機妙算,胤禛能夠順利登基他在幾個關鍵點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胤禛對他十分倚重。那麼問題來了,鄔思道如此老謀深算,他有沒有算到自己最後的結局呢。

顯然,鄔思道不可能算不到自己最後大結局。古有春秋范蠡,漢代張良,他們都是歷史上有名的謀士。范蠡幫助越王勾踐戰勝吳國,坐穩越王之位,張良幫助劉邦謀定天下。這兩位最後都能夠功成身退,傳為美談。而跟他們同時期的一些能人異士們,比如跟范蠡齊名的文種,在劉邦奪天下中起關鍵作用的韓信,他們的結局就慘多了,功成名就沒多久,都被君王殺害了。鄔思道是個讀書人,他這些典故不可能不知道,也不可能沒有考慮。何況胤禛在《雍正王朝》裡的性子更近勾踐,絕對是一個翻臉不認人的狠角色。

既然鄔思道能夠算到自己最後的結局,好的話功成身退,差一點就會身首異處,他為何好要幫胤禛奪天下呢。劇裡說的定國安邦什麼的純粹扯淡,開頭我已經說了,當時的天下早已經穩定了,其他幾個皇子也頗有才能,如果他們做皇帝未必就會比胤禛差多少。幫胤禛奪天下就是為國為民的說辭顯然是不成立的。

鄔思道之所以知道結局還要幫胤禛,其實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形勢所逼,不得不為之,另一個就是他也憋了一口氣,要刷一下存在感,證明自己的實力。

形勢所逼一開始就體現出來了,胤禛為了表達自己請鄔思道的誠意,領著全家請拜鄔思道,讓鄔思道給自己兒子做老師,他自己親自行禮。那時候鄔思道無官無爵,還坐過牢。一個貝勒居然紆尊降貴,誠意相交,這明顯是劉備請諸葛亮三顧茅廬的架勢,鄔思道焉能不感動。胤禛搞出這麼一出,鄔思道是怎麼都推脫不掉的。



行完禮後,胤禛找鄔思道私聊,背了一段他十年前寫的文章。文章不僅展示了鄔思道的才幹,更體現了他的抱負,這也是他當年獲罪的根源。鄔思道聽文傷懷,頓覺豪氣干雲,要好好輔佐胤禛。

實際上,鄔思道應該已經看出胤禛的野心了。儘管胤禛開始的時候不顯山不露水,甚至經常自怨自艾,但實際上,那只是他沒有條件染指將來的皇位。如果有條件有機會,他相當皇帝的心絲毫不弱於其他皇子。

鄔思道雖然滿腹經綸,但他坐過牢,又主要玩的是陰謀,所以他不適合掌權。鄔思道只適合做一個類似軍師一樣的人物在背後出主意,無法衝鋒陷陣,胤禛相當皇帝,必須還要一干能夠走到臺前的能人,而年羹堯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鄔思道呢,作為胤禛身邊的第一謀士,幕後運籌帷幄之人,其他人實際都是他的棋子,而他自己其實也是胤禛的棋子。鄔思道的主要職責就是幫胤禛做好安排,奪得皇位,其他人再厲害也不需要深度相交。因為當胤禛當上皇帝的時候,也就是這盤棋快要結束的時候,當時候鄔思道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保全自己這個主棋,至於其他棋子如何,那是胤禛的事情,他既管不了,也沒必要管。

年羹堯後期雖然飛揚跋扈,不可一世,但他能有如此大功績,自然也是個聰明人。他自然也清楚鄔思道在胤禛身邊的重要性,而且鄔思道由於其本身特性,掌控不了實權,跟自己不會有衝突,所以年羹堯對鄔思道保持了相當的尊敬,甚至還略帶討好之意。


鄔思道老謀深算,他是親眼看到年羹堯是如何一步步發跡的,對他的為人秉性十分了解。同時,鄔思道對胤禛更是瞭如指掌。年羹堯的個性為人,當胤禛變成雍正的時候,必不能容他。

平定西北叛亂以後,年羹堯權勢達到了頂峰,卻也是由盛轉衰的開始。平定叛亂前,年羹堯苦於找不到叛軍主力,自己這邊糧草消耗巨大,急得不可開交。是鄔思道過去給年羹堯指出燈下黑的玄機,幫助年羹堯快速平叛。平叛以後,雍正的皇位就穩了,年羹堯的好日子也到頭了。鄔思道那時候確實可以提點一下年羹堯,可是提點有用嗎。自己算無遺策,小心翼翼,想要消除雍正的殺意都頗費周折。年羹堯性格霸道強勢,西北平叛又是大功一件,他這時候肯定聽不進的,雍正也不會容他。既然是必定要發生的事情,多費口舌又有什麼意義呢。

最後,鄔思道通過“半隱”的方式逐漸隱退,最終全身而退,已經十分難得了。老四在對待鄔思道的問題上,的確有些不地道,不過如果不是這樣,他又怎能當上皇帝呢。


一覽眾河小




首先,我們看一下幾個人的關係。在雍親王集團中,雍親王胤禛自然是核心人物,老十三胤祥是副手,年羹堯、李衛等人是心腹,鄔思道則是雍親王的首席謀士。按照道理來說,大家都是一家人。但是在實際交往中,鄔思道與李衛的關係很好,對年羹堯卻採用了敬而遠之的辦法。其實,年羹堯幹了很多見不得人的事情,這讓鄔思道非常的不滿,註定了年羹堯的悲慘命運。在幾個皇子的爭鬥中,隨著太子胤礽的垮臺,老八胤祀集團的勢力達到了頂峰。與之相比,老四胤禛集團要弱小得多。



作為雍親王胤禛的心腹,年羹堯卻按照和老八胤祀聯絡、走動,很明顯,年羹堯想腳踩兩隻船。 由此可見,年羹堯對雍親王胤禛並不忠誠。一旦出現危機,隨時可能出賣雍親王胤禛。從這一事件開始,鄔思道對年羹堯的好感大大降低。為了監視年羹堯,鄔思道建議雍親王把家奴李衛放出去,就在年羹堯的身邊工作,負責監視年羹堯。年羹堯擔任四川提督的時候,李衛在四川擔任知縣。年羹堯擔任陝甘總督以後,李衛擔任了陝西布政使。無論年羹堯去哪,李衛都如影隨形。年羹堯乾的另一件事,更是直接激怒了鄔思道。任伯安利用自己的便利條件,建立了一套《百官行述》,這套文件能夠要挾很多官員。雍親王胤禛命令年羹堯想辦法,從江夏鎮搞到這份文件。



年羹堯從四川調動了500精銳士兵,突襲了安徽的江夏鎮,不僅殺掉了任伯安、劉八女等人,連太子胤礽的心腹黃體仁也殺了。除此之外,年羹堯還殺掉了江夏鎮好幾千無辜百姓,包括老幼婦孺。如果是任伯安等人死有餘辜,那麼百姓何罪?這件事傳回京城之後,徹底激怒了鄔思道。鄔思道雖然狡猾,但也是文人出身。從江夏鎮事件中,年羹堯殘忍暴虐的性格非常明顯,鄔思道對年羹堯更加的反感。年羹堯的這個性格一直沒有改變,在西北作戰期間,年羹堯擔任了撫遠大將軍。此時的年羹堯對手下們,也是說殺就殺。由於自己暴虐的性格,造成了很多的積怨。 康熙皇帝南巡期間,曾經命令年羹堯前往南京覲見。



當時,年羹堯準備了天麻、橘子、竹扇等物品孝敬康熙皇帝的心腹重臣張廷玉。雍親王胤禛在年羹堯身邊安插了耳目,肯定很快就知道了這件事,鄔思道自然也知道。從這件事分析,年羹堯不僅僅走老八胤祀的門路,而且還走張廷玉的門路,屬於八面玲瓏的官員。這樣的人基本上都是兩面三刀,鄔思道對年羹堯徹底厭惡。其實,張廷玉也不想結交年羹堯。年羹堯送的禮物,張廷玉僅僅收下了天麻,張廷玉勸告年羹堯:“多一點仁心,少一點殺氣。”由此可見,張廷玉也看出了年羹堯的一些問題,不願與年羹堯深交。



年羹堯在西北作戰期間,曾經因為找不到叛軍的位置而發愁。此時,已經遠在河南的鄔思道,專門前往了一趟西北,為年羹堯指點迷津,找到了叛軍的準確位置。請注意,鄔思道幫的不是年羹堯,而是身後的雍正皇帝。因為長期的戰爭消耗,讓清朝不堪重負,雍正皇帝希望速戰速決。除此之外,鄔思道沒有為年羹堯出過一謀一策。在年羹堯垮臺之後,作為李衛的幕府先生,鄔思道建議李衛立刻上書,在奏摺中要求雍正皇帝立刻除掉年羹堯。從一系列情況來看,鄔思道對年羹堯沒有一絲好感,根本不打算營救年羹堯。

本人不是歷史學家,不過是根據電視劇《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歷史資料的情節做出猜想,故事為主,歡迎網友吐槽! 請關注頭條號:日堯居k古史!堅持原創。


日堯居


許多朋友在觀看了《雍正王朝》之後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鄔思道神機妙算,老謀深算,為什麼不為年羹堯出謀劃策,使年羹堯避免被雍正賜死的結局呢?畢竟當初是年羹堯將鄔思道從大牢裡面救出來的,年羹堯是不是得罪了鄔思道?

鄔思道不救年羹堯主要有3個原因:

1、年羹堯和鄔思道並無深厚的交情

年羹堯是奉命行事,並不是出於自己的意願解救鄔思道,因此鄔思道即便是要報恩,也是要將這份恩情算在四爺胤禛的身上,而不是一個奉命行事的年羹堯身上。

2、年羹堯人品不行

首先是年羹堯奉命剿滅江夏鎮之時將搜刮的大量的金銀財寶據為己有,並未向胤禛彙報。鄔思道替年羹堯解釋治軍花費甚大,已經是還了年羹堯的人情。

然後是年羹堯在胤禛運作其擔任甘陝總督之時,不知道感恩,反而私下串聯,謀求後路,不能忠心侍主。

其三是年羹堯在擔任大將軍之時,養匪自重,不顧皇帝和國家的危難,奢靡浪費,險些陷國家於動亂之中。

3、為年秋月鳴不平

鄔思道和年秋月耳鬢廝磨,互生情愫,卻因為年羹堯的不老實,使胤禛對年羹堯產生了不放心的念頭。

需要通過娶年秋月為側福晉,來拉攏、牽制、恩賞年羹堯。犧牲了年秋月一生的幸福,而鄔思道卻沒有辦法。

所以說年羹堯得罪了鄔思道也就只能是這裡得罪了。

基於以上3點鄔思道就不會幫助年羹堯,更不要說幫助年羹堯風險太大,有生命危險,而且依照年羹堯的性格,也不會接受鄔思道的幫助。

任何的神機妙算,當事人如果不能配合執行,也是枉然。


逝去即歷史


年羹堯死了,鄔思道活命的幾率更大。

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堯和鄔思道,既沒什麼交情,也沒什麼過節。他們兩人之間如果一定要說有什麼關係的話,也僅僅只是有兩重關係而已:

一是兩人都為雍正服務,見過面,認識,但也僅僅只是認識;

二是年羹堯小妹年秋月與鄔思道有感情,但被雍正有意拆散;

除這兩重關係之外,鄔思道和年羹堯就再沒什麼特殊情誼了。

但是,兩人沒什麼特殊情誼,不代表雍正不會懷疑他們之間有什麼地下勾結。

比如說年羹堯,一貫的兩面三刀,不僅吃著碗裡的,還惦記鍋裡的。老八推舉他出任四川提督,他拍老八馬屁是第一次,老十四推舉他出任陝甘總督,他拍老十四馬屁是第二次。在雍正心裡,年羹堯是個讓他不能不重用,又不能不控制的二五仔。

鄔思道也是。他在雍正心裡,是個“兔死狐悲,鳥盡弓藏”的工具。這樣的人眼界太深,雍正玩不過他。爭儲成功,鄔思道就沒有利用價值了。


所以,雍正絕對不能讓這兩人走在一起。否則憑藉鄔思道的智慧,年羹堯的實力,他們兩個要是搞在了一起,這對於雍正來說無疑是一個災難。即便鄔、年無叛主之心,但對於雍正而言,也是不得不防的。

PS:雍正拆散年秋月與鄔思道這對鴛鴦,斷了年羹堯與鄔思道聯盟的可能性,他自己娶年秋月為側福晉,跟年羹堯組成連襟,進一步拉攏年羹堯,就是雍正的佈局。

雍正的心思,鄔思道知不知道?從劇情的發展來看,他顯然是知道的。因此才有了後來他在雍正登基之夜,向雍正力辭,一心一意想要隱退,但又不敢全隱,只敢“半隱”的那一幕。


半隱之後,為了避免讓雍正起疑心,鄔思道主動申請到李衛的府裡做“囚犯”。雍正對此很是滿意,暫時留了他一條性命。

然而,李衛也不是吃乾飯長大的。自己主子是個什麼尿性,他心裡一清二楚。現在他官居江蘇巡撫,也是實權派了,而鄔思道住在他的府裡。雍正會不會也會懷疑他與鄔思道結盟?

於是,李衛就給自己找一個接鍋俠,而這個接鍋俠就是不知道鄔思道底細的田文鏡。

鄔思道到了田文鏡處做幕僚後,他很清楚自己的處境:田文鏡不知道他的底細,只以為是李衛推薦的一個幕客,他可以暫時在田文鏡那裡窩藏一段時間。可是這種窩藏是不保險的,如果有機會,他還是要逃。

他要等機會,等一個合理的機會。

很快,這個機會來了。

雍正二年某一日,田文鏡在大堂上發飆,怒罵底下的官員沒用。鄔思道這個時候跑出來打哈哈,說自己可以押解軍糧到西北,並且年羹堯還不敢拿自己怎麼辦。

於是,他就去了。而他這一去,就已經註定了年羹堯日後的一系列悲劇。



前面說過了,雍正最擔心的就是底下的人揹著他搞同盟。他在登基前,處心積慮的把鄔思道和其他人拆開,就是怕鄔思道跑到實權派的那裡去。所以,現在鄔思道主動跑去西北找年羹堯,雍正心裡能好受?

PS:雍正在西北大營有臥底,時時刻刻都在監視年羹堯。鄔思道去西北,雍正在西北的密探肯定是知道的。

等到鄔思道幫助年羹堯打贏了青海叛軍,年羹堯開始囂張跋扈之後,鄔思道便開始籌劃跑路的事情了。畢竟他做了一件他根本不應該摻和的事情,而且年羹堯還作死,他此時要是不趕緊跑路,他的小命就沒了。

後來,雍正果然到河南去找鄔思道。不過鄔思道已經提前跑路了,雍正沒有逮到。


後來,雍正立馬又轉到江蘇,打算聽聽李衛對年羹堯的建議。李衛是什麼人?果然,他在聽完雍正對年羹堯的抱怨以後,拿出了搞死年羹堯的主意:要是這樣,乾脆把他的大將軍給免了,鄔先生早就跟我說過年羹堯這個人遲早會闖出天大的禍來。


不得不說,李衛的補刀可謂是狠。雍正的真實心意,他一清二楚,此時拉上早就不知道跑哪去的鄔思道給自己墊背(鄔思道早就跑的沒影了,是不是他說的,無從對質),年羹堯算是必倒無疑。(死是後來的事,當時雍正考慮的還是罷免年羹堯)

恰好在此時,軍機處的奏報到了,說年羹堯殺了孫嘉誠(雍正派去的心腹),年羹堯此時不想倒也是不行了。

於是,年羹堯倒臺。後來連番被降職,最後被賜死。


總的來說,如何處理好年羹堯的關係,如何擺好自己的定為,鄔思道心裡清楚。從電視劇中年羹堯的死可以看出,他表面上是死於飛揚跋扈,不知深淺,但實際上是死於他對雍正的威脅。對於單個人物,雍正不怕,而底下的人報團,才是他最擔心的。

比如說,年羹堯曾經對李衛有恩,他們兩個人會不會走到一起?比如說,鄔思道和年羹堯都是狠角色,他們會不會搞到一起?

所以說,別說鄔思道跟年羹堯沒啥交情,就算他跟年羹堯有過命的交情,他也是不敢管年羹堯那攤子事的。畢竟年羹堯活著對他沒有任何好處,反倒是年羹堯死了,他才能鬆口氣。起碼這樣一來,雍正就少了一個搞死他的藉口。


Mer86


鄔思道就像是一隻羊,而年羹堯更像是一隻狼,兩人不屬於同類,某種程度上還是天敵,不存在年羹堯得不得罪鄔思道的問題。

說鄔思道是一隻羊,是因為他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付出的多,得到的少。作為一個殘疾人,做為四爺的主要謀士,毋庸置疑,他對四爺能順利登上皇位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功勞也是無人能比的。

他對自己的前途心裡很清楚,既當不了官,也發不了財。那支撐他費盡心機為四爺謀劃,幫四爺登上皇位的主要動力,就是他心裡裝著國家,裝著百姓。他希望扶持一個好皇帝上位,造福國家和黎民百姓,而不是昏君,所以說他是一隻羊,一點都不過分。

而年羹堯就不同了,他脾氣暴躁,功利心特別強,他跟著四爺鬧革命,不是為了國家,也不是為了人民,而是為了自己,為了自己將來能飛黃騰達,榮華富貴,光宗耀祖,造福子孫。

為此他不惜採取一切手段。

甚至,在四爺還沒有登上皇位的時候,當他看到八爺一派力量強大,也曾與八爺勾勾搭搭,有過腳踩兩隻船,立於不敗之地的想法。

年羹堯就像是一隻狼,時刻在找肉吃,只要需要,只要可行,任何人都可能成為他攻擊的對象。

對這一點,鄔思道是看得很明白的。

所以儘管鄔思道是年羹堯引進四爺府的,還讓自己的妹妹侍候鄔思道,可鄔思道對年羹堯還是時刻提防著的,且是敬而遠之,能躲就躲,能避就避。

可有兩件事還是超過了鄔思道的預期。

一件是年羹堯突襲江夏鎮。不但殺了任伯安,劉八女及其家屬與當地守軍六百多人,還下令屠殺了江夏鎮幾千無辜老百姓。更為過分的是,年羹堯竟然把突襲江夏鎮所得的鉅額銀兩全部私吞了。

儘管事後鄔思道為了大局,在四爺面前為年羹堯說了不少好話,極力為他開脫,可在鄔思道心裡,年羹堯已經成了一個毫無忠君愛民思想的人。

另一件事就是年羹堯殺了孫嘉誠。孫嘉誠可是皇上委派的甘肅巡撫,負有監視年羹堯的職責,殺了孫嘉誠就等於把皇帝完全不放在眼裡。

也許正是這兩件事,讓鄔思道擔心,利令智昏的年羹堯已狂妄到了極點,弄不好會起兵造反,那時將天下大亂,生靈塗炭,他多年的心血也將付諸東流。

因此,他讓李衛奏請皇帝儘快除掉年羹堯,以免後患。

所以,在年羹堯被殺的時候,鄔思道是不會救年羹堯的,因為在他心裡,年羹堯早已是一個該死之人。





行業動態觀察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司馬遷這句名言,道出了人之本性,放在《雍正王朝》或歷史中,皆可屢試不爽。鄔思道救或者不救年羹堯,看似一念之差,背後卻藏著他所追求的“利”。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利益訴求,諸葛亮追求的“利”是興復漢室;商人追求的“利”是錢財萬貫;雍親王追求的“利”是君臨天下……在利益面前,人的言行也會受到牽引,有人會因此而指鹿為馬、陽奉陰違,也有人部分人會高風亮節。鄔思道追求的利是什麼呢?

公眾利益,濟“士”救民,忠君報國

從劇情來看,鄔思道是一位傳統讀書人,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情懷,但他又是一位刑餘之人,在當時沒辦法通過正常的途徑——科舉實現抱負,只能寄居四爺府發光發熱。四爺的小目標是奪嫡,大目標是一心要江山圖治,因此,兩人的長遠利益有一致性。鄔思道要為天地立心,就必須先將胤禛扶上皇位,此乃公利。

站在鄔思道的公利角度來看,年羹堯有“四不可救”。

一、殺人如麻,無數生靈命喪其手,而且位置越高,殺心越重。用胤禛的話來說,“濫殺無辜”這四個字,就足夠年羹堯死無數次。鄔思道不救年羹堯,其實是間接挽留天下蒼生。

二、貪得無厭,極盡斂財之能事。年羹堯貪的錢,全部來自普通百姓,卻沒有用於百姓,而是花在個人享受。不救年羹堯,可以減輕百姓負擔。

三、結黨營私,用“年選”打造個人小團體。天下缺額有定,而士子登進無窮,年羹堯為了一己之私,破壞了讀書人的上升渠道。何況,小團體還會給朝堂生態帶來副作用。不救年羹堯,可以還讀書人一個公道。

四、仗著功勞,目無君上,威脅皇權。在古代,君權天授,神聖不可動搖,威脅到皇帝的權威就是自討苦吃。年羹堯身為大將軍,位高權重而不知收斂,他的種種作為,既危害朝廷,也危害皇權。雍正被年羹堯威脅甚至“羞辱”,鄔思道為人臣者,自會君憂臣辱。

年羹堯在朝堂之上已經無藥可救,鄔思道又何必再救。

個人利益,保住小命,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等到雍王爺成了雍正帝,準備兔死狗烹時,鄔思道為了保命和生存,主動提出“半隱”,此乃私利,也是人最底層的需求。站在鄔思道私利的角度,年羹堯同樣有“四不可救”。

一、雙方身份有別。鄔思道是雍正的謀士,負責出謀劃策;年羹堯是雍正的武將,負責領兵作戰。這兩人如果合作,完全可以翻天覆地,甚至架空皇帝。只要他們稍微走近一點,雍正必然會疑神疑鬼。如果鄔思道為年羹堯保命而為其出謀劃策,來自不易的“半隱”恐怕也會付諸東流。

二、兩人非親非故,交情也不深。鄔思道自從進了雍王潛邸,與年羹堯幾乎沒有交流;想娶年羹堯的妹妹,結果被胤禛橫刀奪愛。這是受形勢影響,但也由此導致年羹堯與鄔思道的關係永遠不能成為親戚、朋友,而只能停留於點頭之交。既然交淺就不必推心置腹,更談不上為別人的命運操心。

三、在雍正面前,鄔思道已經多次直接或間接地表達過對年羹堯的不滿。江夏鎮事件發生後,鄔思道就指出年羹堯瞞著上司私吞錢財,然後提議胤禛派人監視他;後來又借李衛之口,說年羹堯遲早會壞事。職場之上,特別忌諱反覆無常。鄔思道對年羹堯不滿的態度既然已經擺上檯面,如果再跳出來救他,豈不是給自己挖坑?

四、年秋月是胤禛牽住鄔思道與年羹堯的線。只要鄔思道與年羹堯任何一個有異動,胤禛就會“拉扯”秋月這根線。鄔思道與秋月情投意合,胤禛雖然擋住兩人朝朝暮暮卻擋不住他們朝思暮想。年羹堯的囂張跋扈,已經間接傷害了秋月。鄔思道如果救年羹堯,萬一觸動了龍顏,只會讓秋月的處境雪上加霜。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相逢是偶然,離別是必然。鄔思道通過雍正,已經最大化地實現讀書人的理想。兩人相處十餘年,一朝離別就再無相見。對鄔思道而言,他與年羹堯、雍正的緣分已盡,早已成了外人,雍正與年羹堯的郎舅恩怨,也輪不到他來插手。

秋媚說:為了天下少一個“禍端”,為了自己由“半隱”順利地變為“全隱”,於公於私,鄔思道都不能救年羹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