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王韩林儿有军队吗,怎么还成了朱元璋的傀儡?

峰子奇观


首先,小明王韩林儿之所以能够在元朝末年群雄蜂起的时期做了十年的皇帝,靠的不是自己拥有一支武装力量,他所依靠的是一块招牌,一个名号,招牌就是韩山童之子,名号就是韩林儿这三个字。

元朝末年,韩山童与刘福通组织三千河工起义,这是最先吹响向蒙元政权发起进攻的号角,而且,韩山童直接号称自己是北宋宗室之后人,以此来号召民众来响应自己,推翻蒙元政权。

在组织和呼吁河工起义这件事上,韩山童是成功的,但是,不幸的是,面临蒙元军队的第一波镇压,韩山童就以身殉,当时的韩山童之子韩林儿只能走上逃亡之路。

可是,韩山童的第一声号角吹醒了其他的造反者,继起者一时不绝。

而与韩山童一起首义的刘福通,再次整理好队伍之后,找到了颠沛流离当中的韩林儿,拥戴他为龙凤政权的皇帝,自己大力辅佐。于是,四方造反的队伍,对于韩林儿纷纷表示拥戴,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小明王韩林儿成为天下义军之共主,一时之间,八方景从。

做为韩山童之子,龙凤政权的皇帝,天下义军所公认拥戴的共主,韩林儿没有、也用不着什么自己的军队,如果说直接的军队,刘福通的军队也就是他的军队,但是,韩林儿的皇帝做了10年,这10年当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刘福通在战斗中被杀,但是,元朝的气数眼见得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随着刘福通之死,原有的韩山童、刘福通的军兵也在战争中消耗殆尽,而如朱元璋等原来不怎么具有显赫声名的人物开始登场。

朱元璋把小明王韩林儿安置在滁州安稳的做皇帝,这也是正常的安置,因为朱元璋自己这一时期,依然是打着韩林儿的旗号对元朝、对各地的军阀势力进行讨伐与攻击,在这些讨伐与攻击当中,朱元璋的势力逐步变得声势浩大起来。

声威强大的朱元璋把先是把韩林儿安置在战火波及不到的滁州,继而,南京底定之后,就决定迎接小明王韩林儿到南京。

无论是从那个角度来说,朱元璋派人去接小明王韩林儿来南京的这件事都没有问题,可是问题是,长江波平如镜,船只也甚宽敞,小明王韩林儿却因为船只漏水,溺死在船上。

后世之人,对此有一种说法,认为是朱元璋在自己的军队节节胜利之时,觉得小明王韩林儿碍手碍脚,所以派手下将领廖永忠去接小明王韩林儿,寻机除掉了小明王韩林儿。

对于这种说法,无根无据不敢断言。可是,负责接韩林儿的廖永忠事后虽然没有受到过大的处分,可也不大受朱元璋的待见。

江山底定之时,文官武将论功行赏之时,廖永忠被降级处理,不但如此,嗣后经年,廖永忠也因为一些事,被朱元璋诛杀。

从廖永忠的不被朱元璋待见,以及后期的命运,我们可以断定,朱元璋断没有杀掉小明王韩林儿的具体想法和指示,有的只应该是廖永忠的自行决断或自作聪明。

他觉得自己在替朱元璋清理场子,朱元璋却对他的自作聪明并不欣赏,甚至讨厌。但是,也不想说破,为此,就有了对廖永忠的降级使用,甚至若干年后,对廖永忠的诛杀,也未必与这件事无关。

  


子由


小明王干了十年的皇帝,靠的是作为韩山童的儿子,可韩山童在起义军早期就死了,之后十来年的南征北战,基本上都是刘福通在主持大局,作为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小明王在刘福通手里,日子也未必有多好过。

据记载,刘福通时期,刘福通就已经“为丞相,加太保,事权一归福通”,“林儿……无大志……听命福通,徒拥虚名”,至于在这个小朝廷里,刘福通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官员任免乃至生杀予夺,刘福通一句话就能做到,韩林儿自登基之日起,就是一个汉献帝的角色。

不管小明王落在谁手里,他都只是个傀儡罢了,即使是刘福通手下的军队,也未必忠诚于他,毕竟,小明王除了一个名义上的名分,其他一无所有。

小明王在那深宫之中,享受着丰厚的物质生活的时候,可曾想过有一天自己会命丧长江的结局。

2000多年的皇帝时代已经充分证明,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宁可做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老百姓苟活于世,也不可为了虚名去沽名钓誉,一旦被人利用,尤其是被掌握了军队的人利用,那自己的命运已经由不得自己掌握了,而一旦这份价值即将用尽,那么接下来从人间消失就是一个大概率的事件,是总要发生的,这些事件唯一的区别是史书上怎么粉饰而已。

刘福通死后,小明王原来手下那些名义上的军队也早就在多年的消耗中殆尽,朱元璋就顺势把龙凤皇帝安排在了滁州做皇,而此时的小明王早已没什么军队了。

后来几年,朱元璋继续打着韩宋皇帝的旗号南征北战,在灭掉了陈友谅和张士诚之后,整个南方都处于朱元璋的统治下,从某种角度来说,小明王这个旗号对于朱元璋已经毫无意义了,反而有点碍事了。

于是,在不知出于何种目的的情况下,朱元璋命部将缪永忠去滁州迎接小明王来南京继续做皇帝。

结果,那么大的船,偏偏就漏水了,皇帝就这么沉入了江底。

放在正常的朝代,碰上这种事情,缪永忠可是得抄家灭族的重大罪过。

可偏偏,后来大明朝建立论功行赏,缪永忠捅了这么大篓子,还混了个侯爵,成了国家的高级官员。

当然,缪永忠后来也没逃过“无法善终”的命运,和许多开国功臣一样,遭到了朱元璋的无情诛杀。

综合来说,小明王的命运只不过是延续了“失去利用价值的皇帝”的命运,历史上,除了汉献帝姑且得以善终,后世的末代皇帝们、被权臣武将操控的皇帝们,在命运的最终时期,大都失去价值之后无奈惨死,

南朝的萧衍在废掉了齐朝皇帝后,本来也没打算要杀了废帝,后来大臣们就劝说“不可慕虚名而受实祸”,萧衍一听很有道理,就杀掉了前朝皇帝。

这就开创了一个很恶劣的先例,这使得改朝换代的成本变得更加血腥、昂贵,而萧衍建立的梁朝在50多年后灭亡时,他的子孙也同样被取代者陈霸先杀了个精光。


云中史记


很明显,小明王韩林儿,从一开始都没有自己的军队,自从其父韩山童战死,韩林儿果断的做了十几年的傀儡皇帝。


韩山童之死。

说起韩林儿,就不得不提一下韩林儿的父亲韩山童,韩山童在元朝末年,只不过是一名富农而已,但韩山童却有反抗元朝统治的决心。

韩山童,也是元末起义农民军领袖之一,韩山童的崛起,始于元末的一场治水徭役,元朝官员贪污腐败严重,趁着民愤四起时机,韩山童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挑起大梁,与好友刘福通共同组织了义军反抗元朝统治。此时的元朝就像是任何一个灭亡的王朝那般,起义一出,瞬间便是野火燎原之势。

韩山童崛起的快,败得更快,为了博得大意,韩山童自称宋徽宗八世孙,但在起义以后,韩山童因为被奸人出卖,落得个兵败被俘的下场,随即被杀。


韩山童一死,起义军再无领袖,为了整顿残局,与韩山童共同起义的刘福通开始假借韩林儿的名义,做起义军名义上的领袖,适时,韩林儿为小明王。

可以很明确的说,韩林儿在这时候就已经是一个傀儡皇帝了,虽然各地起义军均尊韩林儿为共主,但实际上韩林儿却只是一个傀儡。

韩林儿身为天下共主,没有实权,但却被尊为小明王,为大宋新帝,尽管朝中大权尽皆掌控在刘福通手中,但有这么一个名号,对于韩林儿来说已经很是幸运。

刘福通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没持续太久,因为元军反攻,韩林儿被迫撤离毫州,远遁安丰,在后来与元军的拉锯战中,起义军与元军各有胜负,因为新的都城,北宋旧都汴梁失手,韩林儿复回安丰。

在安丰时,摇摆不定的张士诚又忽然发难,对安丰展开了强攻,适时,刘福通战死,幸而朱元璋及时赶到,方才救下了韩林儿。


因为靠山刘福通已死,韩林儿身为小明王,却失去了容身之所,被朱元璋控制,此时的朱元璋,正式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

有韩林儿在手,朱元璋立刻成为了天下正统,接连击败各地义军,正式统一南方。

然而这时候韩林儿却又跳了出来,想要到南京去做皇帝,天下实际上的掌权者,朱元璋怎么可能容忍韩林儿此般举动?立刻派人接应韩林儿由瓜洲踱至南京,渡长江时,韩林儿却因船只沉没淹死了。背后真相,不必多说。


魏青衣


一、石人一只眼,跳动黄河天下反

说到韩林儿就不得不提两个和他息息相关的人物,第一位就是他父亲韩山童。韩山童在元朝末年只是一位富农,但是私下里却是个宗教分子,信仰白莲教,一边务农,一边传播白莲教,宣传“弥勒降生”、“明王出世”,主张推翻元朝统治,并结识了安徽阜阳(《元史·顺帝本纪》作颍州)人刘福通。而刘福通却是一个巨富之家,自幼性情豪爽,聪明过人,素怀大志,很像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因为看不惯 元朝贪污腐败,就和白莲教韩山童秘密结社,企图推翻元朝统治。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黄河决堤,灾区人民死者过半。黄河决堤后,元政府才不在乎老百姓的死活了,该吃该喝,但是洪水冲坏山东盐场,严重影响元朝政府的国库收入。至正十一年四月,顺帝为了自己的钱袋子命贾鲁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强征民工15万人开凿两百八十里新河道,使黄河东去,合淮河入海,哪怕时紧工迫,元朝官吏也不忘记发挥光辉传统,监督挖河的官吏乘机克扣河工“食钱”。河工挨饿受冻,群情激愤,终于让韩山童为首的白莲教找到机会,他们一面加紧宣传“弥勒下生”、“明王出世”,一面又散布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并暗地里凿了一个独眼石人,埋在即将挖掘的黄陵岗附近河道上。独眼石人挖出后,河工们惊诧不已,消息传出,大河南北,反抗的烈火顿时燃起。

二、韩山童战死,韩林儿的汉献帝生活

虽然因为利用宗教迷信,成功挑动百姓造反,但是韩山童却因为被叛徒出卖而死,没有命当所谓的人间明王。其死后,刘福通继续反元大业,也许是为了出师有名,把自己老战友儿子立为“小明王”,拉起虎皮做大旗,建立政权,国号大宋,年号龙凤,刘福通与罗文素同为平章,红巾军其他人,都封为大官。

不过由于战略上的失误,北方红巾军主力北上,元军趁势偷袭亳州。刘福通只能带着韩林儿跑到安丰。好在后期主力及时回援,元军才没有得手。退驻安丰不久,刘福通率军北上反击,连破元军,声威复振。至正十七年(1357年)六月,刘福通亲率主力攻陷汴梁,刘福通孤军无援,拥韩林儿败走安丰。接着,北伐的三路大军因各自为战,互难支援,相继失利。刘福通在极艰难的形势下坚守安丰,时间达四年又九个月。

这种情况下,韩林儿虽然没有实权,但是他是皇帝,过的到也不错。中原乃至南方各地的红巾军一时都接受了大宋政权的领导,郭天叙与朱元璋d都接受大宋的诏命分别被授都元帅、副元帅就说明韩林儿在诸位红巾军义军中还是很有威信。

三、白莲覆灭,命丧瓜步渡

虽然韩林儿是红巾军的共主,但是除了北方红巾军还尊敬他外,其他人根本就不买他帐。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私盐贩子张士诚为了讨好元庭,派部将吕珍突袭安丰,刘福通战死,信好此时朱元璋赶来增援,才救了韩林儿。

此时,哪怕名义上拥护自己的刘福通都战死了,韩林儿彻底成为孤家寡人,而且落在老朱手里。朱元璋虽然对这个上司不感冒,但是还是名义上红巾军共主,中国人最讲究名份问题,老朱只要接替刘福通当曹操,韩林儿就被朱元璋安置在滁州,仍然被奉为皇帝。龙凤十年(1364年),朱元璋自封为吴王。

龙凤十二年(1366年),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朱元璋因为有了红巾军正统名份,西征陈友谅,动灭张士诚,基本上统一南方。此时,韩林儿不知是那根筋不对,突然跟老朱说自己要去南京当皇帝,老朱正愁不知该拿这位上司怎么办了,这下他跑来跟自己强老大位置,立马恶向胆边生派廖永忠迎接韩林儿至应天(今南京),途中在瓜步渡长江时,韩林儿所乘船只沉没,韩林儿遇难。韩宋灭亡,次年朱元璋改称吴元年。可怜的韩林儿致死都不明白,自己为何会丧命,做了别人十几年的橡皮图章。

纵观韩林儿一生,都只不过是别人的傀儡。这也告诉我们,只有自己有足够的实力,才能在乱世中保护自己。


历史名将录


元朝末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民众对蒙元统治的反抗日趋激烈,导致红巾蜂起,天下大乱,出现了群雄逐鹿的鼎沸局面。

明教与红巾军: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明教原名摩尼教,因信徒戒荤茹素,所以也称“吃菜事魔教”。摩尼教起源于波斯(今伊朗),唐末由西域逐渐传至中原,并在中土发展壮大起来,崇拜光明神。其他的还有弥勒教和白莲教。元末失德,底层民众的反抗情绪给这三大教派尤其是明教提供了最好的发展机遇。

史载,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五月,元顺帝妥欢帖木儿命大臣贾鲁治理黄河水患,征调三十余万民伕,工程浩大,苛役沉重,人们的反抗情绪已至燃爆点。民伕中颇有威望的北方

白莲教首刘福通、韩山童等人密谋起事,遂在河南黄陵岗(今河南兰考东南)黄河滩上偷偷埋下一尊独眼石人,并派人四处撒布“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以及“莫道石人一只眼, 挑动黄河天下反”的谶语,大肆制造舆论,以神示警。民伕们掘出石人后,群情振奋,摩拳擦掌。刘、韩决定趁机在颍上(今安徽阜阳颍上县)发动起义。但因事机不密,消息走漏,韩山童被元军捕杀,刘福通等人乘乱逃走。

小明王韩林儿,名义上的红巾军共主

刘福通逃逸后,仍然坚持抗元。后来,他拥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小明王,以明教、白莲教骨干分子为将领,在中原、江淮各地点燃了反元起义之火。义军将士头裹红巾,自称“红巾军”。之后,红巾军屡挫元军,迅速壮大,影响力几乎达到全国。一直到元至正二十六年,韩林儿被红巾军后起之秀朱元璋所杀,红巾军大起义的汹涌浪潮才逐渐退去。

韩林儿是北方红巾军创始人之一韩山童之子。据史料记载,韩林儿这人年纪不大,才具平平,没有什么威望,不过是被刘福通等人拥立为小明王的。韩林儿是名义上的天下红巾军共主,拥兵自重的南北群雄们心里不一定服他,但表面上都不敢轻视他,他的势力主要盘踞在河南安丰一带。

朱元璋的发迹之路与成功策略:元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各股反元势力中起事最早的当属方国珍,他割据东南沿海,屡降屡叛,水军实力强大,他的残余势力在明初与倭寇合流,成为困扰大明数十年的“东南倭乱”之源流;割据江苏的张士诚,兵多将广,战力强悍,曾经在高邮战役中击溃过“百万征剿元军”,他屡降屡叛,曾被元廷招安封为太尉,威望很高;陈友谅占据湖广、江西 ,地盘很大,兵强马壮,声势骇人;此外明玉珍占据四川、陈有定占据福建、何真占据岭南。

而彼时的朱元璋不过是淮西红巾军中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他娶了义军元帅郭子兴的养女马氏为妻,岳父死后才接替其位,成了淮西军的首领。

当时的朱元璋只占据了一个应天府(南京),局促一隅,实力弱小,不能与群雄争霸。于是他广泛招贤纳士,采纳了大儒朱升的“九字真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高筑墙,意思是建立后方基地,不惧怕任何势力的进攻;广积粮,为长期斗争积累雄厚的物资基础;缓称王,可以避开风头,积蓄实力,避免成为“出头鸟”,成为元军的头号打击目标。最终,朱元璋依靠这“九字真言”化茧为蝶,由弱变强,一一击败其他各股割据政权,建明称帝,取得了最终胜利。

翅膀未硬前,朱元璋一直打着龙凤政权的旗号,尊小明王为主

史载,元至正十九年(1359),元末红巾军名义上的共主、龙凤政权小明王韩林儿封朱元璋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

为避免树大招风,过早暴露自己的意图,以防止力量还较弱时被元军或诸雄吃掉,朱元璋在形式上一直对小明王保持臣属关系,用宋政权的龙凤旗号,战旗也用红巾军通用的红色旗帜,就是作战口号也与龙凤政权保持一致。

至正二十三年(1363),史上著名的鄱阳湖口大战爆发,朱元璋以少胜多,大败陈友谅的强大舰队,友谅中流矢而死;至正二十七年(1367),平江(今苏州)战役,朱元璋一举击败拥兵百万的张士诚,基本平定了长江以南地区。

大局已定,傀儡小明王已成累赘,于是被元璋下令沉于瓜步江中

此时,元朝发生内乱 。扩廓帖木儿(王保保)、察罕帖木儿、李思齐等悍将为争地盘,相互攻伐,死伤惨重。元军忙于内讧,朱元璋的压力顿时减轻 。

朱元璋趁机命大将徐达、常遇春率二十万大军誓师北伐,明军攻城略地,势如破竹,席卷河南、山东, 兵锋直逼元大都(今北京)。见明军兵临城下,元顺帝幡然醒悟,但已无力回天,只能带着太子、嫔妃、近臣仓惶北遁大漠。至此,立国97年的元朝结束了对中原的统治。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改应天府为南京,在此登基称帝,国号大明。是为明太祖。

在此前的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相继击灭陈友谅、陈有定等割据势力,正欲讨伐盘踞东吴(江苏)的张士诚。彼时的小明王韩林儿的军队已被元悍将扩廓帖木儿剿杀殆尽,他早已成为元璋的傀儡。彼时元璋兵多将广,实力雄厚,已自立称吴王,小明王已无利用价值,反而成了累赘。元璋唆使部将廖永忠将韩林儿溺死于瓜步江(南京附近)中。随着小明王韩林儿死去,点燃反元起义星火的红巾军也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铁马冰河wu


先回答这个问题,小明王从来就没有过自己的军队,也没当过朱元璋的傀儡。

韩林儿是韩山童的儿子,当年韩山童刘福通二人挑动黄河天下反,首举元末农民起义大旗。但是很快韩山童就被杀了。


刘福通不想当这个出头鸟,造反也不是一个说不干就不干的工作,所以他就把韩山童之子韩林儿扶了上来,以朱皋、罗山、上蔡、真阳、确山、叶、舞阳、汝宁、光、息数州为依托,以毫州为都立韩林儿为帝,建国大宋。

当然,如同当年的项梁和楚怀王一样,韩林儿虽然是皇帝,但是管事的永远是刘福通。

可以说,韩林儿是刘福通的傀儡。

刘福通自举义以来,数次发动对元朝的攻击,也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战绩,他是当之无愧的反元第一人!但是因义军内部各怀鬼胎、各路起义势力水火不容,刘福通独臂难支,最终还是被元廷反扑了回去。

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攻陷安丰,刘福通被杀,幸亏朱元璋及时赶到救出小明王。

朱元璋名义上一直是小明王的臣子,但是他的真实目的则是以刘福通小明王的势力为盾挡住北方元廷的攻击,自己则坐拥金陵慢慢发育。


现在安丰朝廷亡了,朱元璋也发育起来了,他肯定不会再给自己找个顶头上司,吃我的穿我的用我的,我还得听你的,这叫什么道理。不过救援小明王的那年朱元璋和陈友谅已经是箭在弦上了,小明王虽然没什么势力,但是他好歹也是名义上的天下义军共主,所以朱元璋将其软禁在毫州,等朱元璋灭了陈友谅、张士诚之统一长江中下游之后,小明王就彻彻底底的没用了,于是他略施手段,制造了一起沉船案,小明王也就结束了他当傀儡的一生。

小明王从一开始就是傀儡,刘福通死后他在朱元璋手底下待了三年,名义上还是皇帝,实际上却被软禁在毫州动弹不得,主要原因也是因为老朱要收拾陈友谅和张士诚,顾不上搭理他。


守仁读仁


韩林儿这个人是个悲剧,他跟历史上另一个人很像,就是熊心。

熊心是谁呢?很多没有认真读史书的人,可能不太了解他,他是个牧羊娃,生活在秦朝末年,但是他祖上显贵,据说他祖父是楚怀王,因此,他被当时反秦的各路英雄捧上了反秦首领的位子,就像陈胜吴广打着公子扶苏的旗号在大泽乡起义一样,楚国贵族之后熊心被尊为天下的“义帝”。当然,他后来被野心勃勃的项羽杀了。

韩林儿也面对了同样的命运,据说他的祖先是宋朝的赵氏家族,南宋灭亡以后,韩林儿的赵氏先祖为了避难,改姓为韩,当然,没落成了平民百姓。

韩林儿的父亲韩山童,不甘心作为皇族之后没落成平民百姓,他加入了白莲教,当时也称为香教,就是金庸武侠里的明教。韩山童加入明教,一方面大肆宣传自己赵宋皇室后裔的身份,另一方面准备干件大事,就是反抗元朝,恢复宋朝。

当时,韩山童有一部分支持者,也想借着韩山童搞事情,于是把韩山童捧得很高,他们是刘福通和他的党羽杜遵道、罗文素、盛文郁等等,他们大肆宣传说“山童,宋徽宗八世孙,当主中国”。他们在江淮地区杀白马黑牛祭告天地,号称红巾军,是当时反元起义军中的第二股,另一股比他们早,是江南的私盐贩子方国珍。

正当刘福通积蓄力量准备起事的时候,韩林儿的父亲韩山童被元朝地方官府抓到杀了,韩林儿只好跟着母亲逃跑了。另一边,刘福通白马黑牛已经杀了,也已经告诉老天爷了,只好继续起事,开始反元,连续攻下了一部分地区。

可是,刘福通他们想,一开始本来打算打着反元复宋的名义起义的,宋朝后裔韩山童死了,名不正言不顺了,怎么办呢?还好,韩山童还有个儿子韩林儿嘛,于是刘福通一边攻城掠地,一边派人找韩林儿,最后终于找到了韩林儿母子。

就这样,韩林儿代替他爹,成了天下起义军反抗元朝,恢复宋朝的共主,也就成了刘福通的傀儡。当时,反抗元朝的起义军,在中原,江淮,和江南地区风起云涌,他们大部分都称为红巾军,包括濠州地区的郭子兴,后来当了三年和尚仍吃不饱饭的朱元璋,也加入了郭子兴的红巾军。

大家都反抗元朝,都叫红巾军,可是大家各自为战,互相之间没有联系,甚至互相之间还有攻伐。韩林儿胸无大志,只是个平民百姓的儿子,不懂这些大事,大事都操控在刘福通手里,韩林儿和刘福通这一路红巾军,是当时最壮大的一路,巅峰期有十万人,东打到山东青州,北打到河北邯郸,西几乎攻入关中。南也打到了安徽。占领了中原和江淮大部分地区。

刘福通于是操纵韩林儿称帝,建立宋国,尊称韩林儿为小明王,从此,一直到刘福通死,韩林儿都是刘福通的傀儡。刘福通一边反抗元朝,一边以小明王韩林儿的名义联络天下英雄,广下英雄贴,让大家围绕着韩林儿反抗元朝。

在江北地区,韩林儿和刘福通的影响力很大,濠州的郭子兴就同意加盟韩林儿的反元连锁店,只不过,不听你的号令,只用你的名义。

然而,在江南地区,有人不搭理韩林儿和刘福通,比如徐寿辉,张士诚等人,张士诚就趁着刘福通被元朝脱脱打败的机会,派兵围攻韩林儿。

此时的朱元璋,还是郭子兴手下的将领,跟郭子兴的小舅子张天祐是郭子兴的左膀右臂。

然而,郭子兴的日子不太平,他原来有个手下,叫孙德崖,趁机要反叛郭子兴,把郭子兴抓起来了,是朱元璋带人把郭子兴救了出来,当然,郭子兴对朱元璋也不放心,听信谗言,架空朱元璋的兵权,朱元璋没办法,只能跟郭子兴装孙子。

正好,孙德崖这家伙又想弄郭子兴,结果被郭子兴抓住,没相到,另一边,孙德崖的手下,也抓住了朱元璋,要求用孙德崖换朱元璋,朱元璋毕竟救过郭子兴的命,无奈之下,郭子兴同意了这笔交易,把孙德崖换了回去,郭子兴报仇心切,这次机会这么好,却没报成仇,心里不痛快,很快就病死了。

郭子兴死后,韩林儿以小明王的身份封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以朱元璋和张天祐为左右副元帅,等到朱元璋带兵渡过长江作战时,郭天叙和张天祐被叛徒杀死,韩林儿只好又封郭子兴另一个儿子郭天爵为这波人的首领,可是,郭天爵嫉妒怨恨朱元璋,想害朱元璋,结果被朱元璋弄死了,自此以后,郭子兴的红巾军全都归了朱元璋。

然后,朱元璋手底下有徐达常遇春,李善长刘伯温等等,终于成了一方诸侯。

可是,此时,势力最大的还是韩林儿,不过,后来,刘福通先是被元军打败,张士诚又落井下石派手下围攻韩林儿,杀了刘福通,是朱元璋带兵救的韩林儿,因此,韩林儿跟朱元璋这波人还有这层联系。

朱元璋救走韩林儿,把韩林儿安排到了滁州,韩林儿没了刘福通,势力基本上已经瓦解,可是,他还有个天下共主的名义,朱元璋也只好暂时表面上尊他为天下共主。

此时,刘伯温就不同意朱元璋把韩林儿摆在上头。

初,太祖以韩林儿称宋后,遥奉之。岁首,中书省设御座行礼,基独不拜,曰:“牧竖耳,奉之何为!”

刘伯温称韩林儿是“牧竖”,也就是牧童,那这个牧童是否有所指呢?当然,大体上就说的秦末汉初的那个“义帝”“牧羊童”熊心,刘伯温是说,韩林儿跟熊心一样是个傀儡,不值得朱元璋上心,真正给朱元璋威胁的另有其人:

因见太祖,陈天命所在。太祖问征取计,基曰:“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

刘伯温说,张士诚之流都不足惧,只有一个陈友谅才是心腹大患!

又过了两年,朱元璋准备称王的时候,就把韩林儿弄死了。

朱元璋派去弄死韩林儿的是手下大将廖永忠,当时廖永忠在长江上动的手,把韩林儿溺死在了长江里。

可是,廖永忠这个人,替朱元璋办这件秘密的事,没管住嘴,告诉了别人,传遍天下,导致有儒生说朱元璋坏话,朱元璋很生气,记了好几年的仇,明朝开国大封功臣的时候,以廖永忠的功劳,应该跟徐达常遇春一样封个公爵的,可是就是廖永忠嘴巴太大,朱元璋说,公没了,最多给你封个侯爵!


西堤君


小明王韩林儿和楚怀王熊心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悲惨的起义军首领!一无实权二无兵马三无威望!就连自己的性命还时刻掌握在手下将领和权臣的手中。


元朝末年时期,由于元朝统治者昏庸无能再加上天灾人祸不断,贪官污吏层层剥削底层老百姓的个人利益,最终引发了以白莲教为代表的农民起义的爆发,而韩山童便是白莲教的重要传播者和主要领袖之一。并且在传教的过程中认识了有同样志向的安徽阜阳人刘福通!

后来趁元朝征召15万河工修筑黄河大堤时,韩山童和刘福通二人决定趁机起事,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随后全国各地爆发了无数的农民起义响应韩山童刘福通等人,而韩山童和刘福通也成为了元朝末年时期最早扛起反抗元朝大旗的人。并且韩山童依靠在白莲教内的影响力和培植的势力,成为了元朝末年时期众多农民起义军中战斗力最强的一支队伍,迅速的成为了当时各路农民起义军中的领袖!



但是起义军领袖韩山童起义不久之后便在一次战斗中不幸丧生,而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则在亲信护卫的保护下得以活命。而韩山童的亲密战友刘福通也被元朝镇压。后来元朝统治者听信谗言罢免了脱脱的军权。这才给元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军以喘息之机得以东山再起。


刘福通为了能够尽可能集聚起更多的军事力量和实力。他决定将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从砀山迎立至亳州军中做了皇帝,仿照元朝的朝廷法度和政治制度建立了“光复大宋王朝”的宋政权,为了响应白莲教教义“明王转世”,韩林儿也被起义军称为小明王。同年改年号为龙凤!

然而韩林儿毕竟年幼,且毫无军事经验和政治头脑。因此宋政权内部的一切事宜以及农民起义军的军事行动全部由刘福通负责和统一指挥,刘福通尽管弄权却在抗击元朝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朱元璋以及南方诸多农民起义军的发展提供了保护和屏障。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随着元朝将领王保保的掌权,刘福通及手下将领受到了镇压和打击,刘福通和小明王的实力损失惨重,同时随着时间推进起义军内部的矛盾也愈发激烈。张士诚的手下大将吕珍攻破安丰城杀了刘福通,孤立无援的韩林儿不得不求助于朱元璋。朱元璋派遣手下将领前去将韩林儿送到了滁州,朱元璋在第二年自立为吴王并且不断地消灭了其他势力。


元至正二十六年,吴王朱元璋已经建立了足够强大的势力和地盘,因此派遣手下将领廖永忠迎立韩林儿前往应天府。但是在路过瓜洲的时候韩林儿乘坐的龙舟漏水沉入江中被淹死!

纵观韩林儿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傀儡皇帝的无助和任人摆布。韩林儿在起义军中从来没有属于自己的队伍和实力。韩林儿之所以能够在乱世之中当上天下共主,实际上全是仰仗其父亲韩山童的威信和余威。起义军中的刘福通和朱元璋等人之所以愿意名义上奉韩林儿为皇帝。也都是想要利用韩林儿在百姓和民间的影响,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为自己所用罢了。



珞珈山的猫


说到小明王其实大家应该知道的,那其实就是张无忌的原型了,其实这个小明王又叫韩林儿了。

韩林儿是谁?为什么叫小明王?


小明王韩林儿,是元末明初起义军红巾军领袖韩山童之子。


韩林儿的父亲是韩山童,元末民变的领袖。他的祖父曾因为发展白莲教被谪徙永年白鹿。随后韩山童接任传教工作,并号称天下即将大乱,不过因为弥勒降生,明王出世,身为宋徽宗八世孙的自己就是中原之主,由此鼓动百姓造反。

公元1351年,韩林儿的父亲韩山童和刘福通等人聚集在一起,宣誓造反,其部众纷纷用红巾裹住头部作为标志,所以该起义军也被称为红巾军,韩山童被推举为明王。


在元朝强征民工修筑黄河河堤时,韩山童和刘福通等人认为起义的时机已到,所以他下令让人编造了:

“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的民谣进行传播,同时还在河道里埋设石人已验证民谣,只待修建堤坝的民工挖出石人,便发动起义。韩山童等人起义后,当地的县令调集了军队对其进行围剿,韩山童不幸被俘,很快被斩首。



随后在刘福通等人的拥立下,建立大宋政权,立江南行中书省、江南行枢密院,也就是在他称帝之前,实际上他也一直都是大宋的臣子,奉大宋为正朔。

小明王韩林儿有军队吗?


韩林儿建国称帝,同时尊奉其母杨氏是皇太后,根据宋朝旧制加封百官。


小明王韩林儿宠信丞相杜遵道,所以在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杜遵道,这引起了刘福通不满,随后刘福通暗中派人将杜遵道杀害,从而掌握了实权,并自封为丞相。


此时的小明王韩林儿实际上就是一个没有实权的傀儡皇帝。试想一个傀儡皇帝哪来的军队。

那么小明王又如何成了朱元璋的傀儡的?


在元军大败刘福通并对他们的据点亳州进行包围后,刘福通挟持韩林儿逃至安丰,等羽翼丰满后再次起兵,与元军和其他各路起义军相抗衡。


元朝的反攻再次大败刘福通后,小明王不得不向朱元璋求援,随后朱元璋亲率大军进行支援,在打败元军后,朱元璋下令斩杀了刘福通,但是并没有对小明王韩林儿下手,而是拥韩林儿返回,让他住在滁州。


公元1364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这时小明王正式由刘福通的傀儡转成朱元璋的傀儡。


两年后,小明王韩林儿在朱元璋派人迎回的时候离奇死亡。

韩林儿的之死,一直以来都是惹人争议的地方。


虽然没有实际证据表明,但是大多数人都认为韩林儿的死亡不是意外,而是朱元璋授意。

《明史》:

“元兵急攻益都,穴地道以入,杀丰、士城,而械送猱头于京师,林儿势大窘。明年,张士诚将吕珍围安丰,林儿告急于太祖。太祖曰:”安丰破则士诚益强。“遂亲帅师往救,而珍已入城杀福通。太祖击走珍,以林儿归,居之滁州。明年,太祖为吴王。又二年,林儿卒。或曰太祖命廖永忠迎林儿归应天,至瓜步,覆舟沉于江云。”



《蒙兀儿史记》:

“朱元璋弑其主韩林儿,伪宋亡。”


如果说《明史》还只是表示对韩林儿身亡的疑惑,那么《蒙兀儿史记》则更是明言,韩林儿就是被朱元璋杀死的。

而朱元璋也确实有杀害韩林儿的理由,那个时候朱元璋已经势大,但是却一直有一个政权在上面压着。只要韩林儿不死,大宋则不亡。大宋不亡,那么朱元璋受于世俗所限,就不能建立自己的政权。所以为了更进一步,朱元璋将韩林儿杀害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总结从《蒙兀儿史记》中的记载也可以了解到,朱元璋除了多疑之外还非常的心狠手辣。当然,如果一个不心狠手辣的人,又怎么能够在众多农民起义军中脱颖而出,建立大明王朝呢?所以生性多疑,且心狠手辣的朱元璋让人秘密的将韩林儿杀害掉的推测,也不是不可能的。但是这些都只是后人的猜测,关于韩林儿怎么死的这一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路之意


小明王韩林儿是整个大宋政权的皇帝,也绝不是什么朱元璋的傀儡,朱元璋当上吴王之后,名义上还要尊小明王为主公,他害死小明王,还是指使廖永忠采用凿船溺水的卑劣手段。





小明王韩林儿,父亲韩山童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朝强征15万民夫修筑黄河堤坝,韩山童联合刘福通,编造散布“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民谣,同时提前在河道中埋一石人,挖出后上书“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段话与民谣不谋而合,因此人心浮动,韩山童与刘福通遂乘机在颍州颍上发动起义,韩山童又自称是宋徽宗八世孙,高举灭元兴宋大旗,结果起义还未壮大,韩山童却遭当地县令围剿逮捕,不久即被杀害,韩林儿与母亲下落不明。

韩山童的死,对刚刚兴起的红巾军震动很大。刘福通一边四处攻城略地,一面派人寻找韩林儿。终于在至正十五年(1355年),在在砀山夹河找到了韩林儿,并把他迎到亳州,在亳州拥立为帝,号小明王,建国号大宋,年号龙凤,小明王韩林儿就这样慎重成为了元末最大一股农民起义力量红巾军名义上的共主。



从一个平民摇身一变成为皇帝的韩林儿毫无执政经验,因此任命了杜遵道、盛文郁为丞相,刘福通、罗文素为平章政事,刘六为枢密院事。五人同掌龙凤政权国事,不久,刘福通派人杀害受到小明王宠信并掌握的杜遵道,自己独揽大权,自称丞相,加太保。不久,刘福通中太康大败于元军,亳州岌岌可危,遂挟持小明王逃往安丰。

随着红巾军不断壮大,刘福通带领红巾军到处攻城略地,所到之处州县望风而降,在河南地区建立起了根据地。至正十八年(1358年),韩林儿被迎入汴梁,并以此为国都,开始公开叫板元朝,与其分庭抗礼。

韩林儿是大宋皇帝,名义上可以节制所有部队,但是,实权并不掌握在他的手上,韩林儿更像是一个傀儡皇帝。



韩山童死后,与他同期举事的刘福通掌握龙凤政权实权。刘福通有其过人之处,那就是越挫越勇,亳州被围后,刘福通携小明王退往安丰,在安丰重振旗鼓举兵北上,并连破元军,红巾军声威复振。至正十七年(1357年)六月,刘福通亲率主力攻陷汴梁,刘福通孤军无援,拥韩林儿再一次败走安丰。同时,北伐的三路大军陷入各自为战,指挥无序,相继失利。面对元军的轮番攻打,刘福通坚守安丰长达四年零九个月。

成为吴王的朱元璋,只有无声无息的除掉小明王才能堂而皇之的登基称帝

红巾军出身的朱元璋,自然知道自己的主公是小明王,但随着他在红巾军内部个人势力的不大壮大,特别是在晋封为吴王之后,朱元璋有了称帝建国的想法。但是大宋和小明王的存在,却是挡在朱元璋面前绕不开的阻碍。



朱元璋名义上还奉小明王为宗主,但他又不敢公开弑君。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苦守安丰四年多的刘福通,又遭到另一股农民军集团,吴王张士诚手下大将吕珍的突袭,安丰城破,刘福通不幸阵亡。朱元璋派人接小明王及往滁州宗阳宫安置,第二年,朱元璋在应天自称吴王。两年后,命廖永忠迎韩林儿回应天,船到瓜步时,因翻船入水溺亡,这是一种说法,另一说是廖永忠受朱元璋指使,在韩林儿过瓜步时,凿穿船底,韩林儿连人带船溺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