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王的死是朱元璋授意的吗?

职行人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我们知道小明王是义军的盟主,天下义军都要听从小明王的,但是小明王的地盘最靠北面,元朝可以直接对其攻打,牵制住了元军南下。而南方的势力就在小明玩地盘的阻隔下得以发展。而小明王在元军长期的打击下,小明王不敌,眼看就要被元朝击败。

而其它势力义军坐看小明玩被击败,自己就可以渔翁得利,本来去营救也没什么好处,还可能将自己搭进去。那个时候朱元璋马上就要和陈友谅交战,而朱元璋的实力明眼看就可以知道,打不过陈友谅。在陈友谅沿江而下,就要攻打朱元璋的情况下,朱元璋不顾刘伯温等人的劝说,非要去救小明王。

当然朱元璋救下小明王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获得更多的豪杰支持,而朱元璋确实成功的救下了小明王。但是在救下小明王的期间长达几个月,这几个月朱元璋的后方老家是很空虚的,随时会让陈友谅和张士诚攻击,虽然他们没有这么干,或者没有全力攻击,攻击战略错误,不过这个期间朱元璋随时会被击败,犯了兵家的大忌。


朱元璋冒这么大的风险,就是为了营救小明王,看上去确实很够意思。不过之后不久,朱元璋便击败了陈友谅和张世成,其余实力对于此时的朱元璋是不堪一击。

眼看小明王就要成为累赘,因为小明王是义军首领,君主之位理应该由小明王来做,而这时朱元璋和功臣们不愿意看到的。


最后在朱元璋的授意下,半路将小明王害死。

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朱元璋营救小明王也好,还是朱元璋害死小明王,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我们只要从利益的角度考虑,就可以很容易的知道,朱元璋从元军救回小明王,后来又半路害死小明王的原因。


江水趣谈


答:说起小明王韩林儿之死,与南北朝时期南陈皇子陈昌之死如出一辙。

陈昌是陈武帝陈霸先唯一的嫡子。

陈霸先发迹之前,是一个贫苦农家子弟,娶妻钱氏,共生了三个儿子。

但这三个儿子都早夭了。

钱氏也没看到陈霸先发迹,早早病故了。

陈霸先后来续弦,娶了继妻章要儿。

章要儿就生下了陈昌。

陈霸先后来投军,凭借军功不断坐大,在与东魏降将侯景相争时,妻子章要儿、儿子陈昌、侄子陈蒨曾被侯景劫持。

不过,陈霸先最终平灭了侯景,救出了妻儿。

梁元帝登位,封陈霸先来司空,封他的儿子陈昌被封为长城国世子、吴兴太守。

可惜,西魏来袭,江陵失陷,梁元帝遇害,陈昌和堂兄陈顼被俘虏到了关右。

这就使得陈霸先在称帝后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

公元559年六月,陈霸先病危,无可奈何,只好追侄子陈蒨入纂大统。

陈蒨登基,是为陈文帝。

从西魏蜕变为北周的北周高层,为了制造南陈内乱局面,故意释放陈昌、陈顼回国。

陈文帝让心腹侯安都去安陆(今湖北安陆)迎接陈昌回朝。

可怜的陈昌,傻乎乎地坐上了侯安都的接驾大船。结果,莫名其妙地跌落江中,被江水溺死。

侯安都回京复命,得到嘉奖,被进爵为清远郡公。

毫无疑问,陈昌之死就是陈文帝暗中指使的。

说完陈昌,再来说说韩林儿。

话说,朱元璋在安丰之战拯救出小明王韩林儿后,先把他安置在滁州。等自己在应天府的根基稳固,特命水师大将廖永忠前去接韩林儿。

韩林儿和廖永忠一起回来,途经瓜步,莫名其妙地跌落江中,被江水溺死。

那么,问题来了,韩林儿的死法与陈昌虽然一样,但他是否为朱元璋暗中指使杀害的呢?

我们看廖永忠回来复命时,朱元璋的表现。

《明史•廖永忠传》记:“帝以咎永忠。”

即朱元璋对这事非常恼火,狠狠地责骂了一通廖永忠。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时,余恨未释,还说廖永忠“使所善儒生窥朕意”,自作聪明将韩林儿杀害,只封侯而不封为公。

由此可见,杀小明王韩林儿,应该是廖永忠擅作主张,并非朱元璋指使。

对比一下陈昌与韩林儿的情况,也不难得出结论。

南陈江山是陈霸先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他的儿子陈昌回国,肯定对陈文帝的统治地位构成巨大威胁。即陈文帝必杀陈昌无疑。

而大明江山是朱元璋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韩山童只是个先行者,他的儿子韩林儿势力尽失,已成了一个丧家之犬,对朱元璋称帝根本形成不了阻碍,朱元璋实在没有杀他的必要。

所以,廖永忠杀韩林儿,只能给朱元璋招来恶名。

无怪朱元璋恼怒不已了。


覃仕勇说史


韩林儿是元末大宋红巾军领袖。父韩山童曾以白莲教组织群众起义。韩山童牺牲后,韩林儿随母逃往武安。至正十五年春,刘福通等迎韩林儿至亳州(今安徽亳州),立为帝,称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以亳州为都城。二十六年,被朱元璋遣沉入江中。

1、人物生平:

折叠反元复宋:韩林儿,有人说他是李氏之子。他的祖先利用白莲教烧香惑众,被流放到永年。

元朝末年,韩林儿的父亲韩山童传言,说:"天下正当大乱之时,弥勒佛将降临于世。"黄河以南、江、淮之间的很多百姓都相信他的话。颍州人刘福通与其同伙杜遵道、罗文素、盛文郁等也宣扬":韩山童是宋徽宗的八世孙,应当掌管中原。"于是杀白马黑牛,对天地发誓,图谋起兵,并决定以红巾为号。

2、历史评价:李文凤:"秦氏暴虐,陈胜、吴广斩竿揭木以为天下先。虽寻就覆亡,后之议者犹曰秦民之汤、武也。胡元非我族类,重以庚申不君,民不聊生。韩氏父子、君臣起义,号召天下,天下云合响应。群雄并争,不谋而同。


w流浪的石头


朱元璋没有授意杀死小明王。

这件事情完全是廖永忠自己揣摩朱元璋的心思,自作聪明而做出来的。

我们来看看事情的经过。

初,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明史卷一百二十六 列传第十七 廖永忠

朱元璋让廖永忠去接小明王韩林儿,结果在快要到达南京的时候,船出现事故,船翻了,小明王韩林儿掉到水里淹死了。朱元璋很不高兴,责怪了廖永忠。

为什么要责怪廖永忠呢?

韩林儿是朱元璋名义上的领导,朱元璋此时基本平定天下,要称帝建国了,按照普通人的想法,朱元璋的领导还在,他就没有办法称帝,只有韩林儿死了,朱元璋才没有了障碍,估计当时廖永忠就是这么想的,而且和廖永忠“要好的儒生”也是这么劝他的,于是他就擅自做主,杀了韩林儿,以为帮助朱元璋清除了障碍,朱元璋肯定会表扬他的,但是错了,朱元璋很生气。在洪武三年分封群臣的时候,说出了原因,你们瞎猜我的想法,我只能封你为侯爵,国公就不要想了。

韩林儿这件事情对于朱元璋来说,本来很好解决,却让廖永忠给办砸了,一个水军大将,船翻了,说不过去啊。此时的韩林儿已经不构成威胁了,朱元璋有很多办法让韩林儿不死,也能承认他这个皇帝的。但现在不行了,朱元璋背上了杀死小明王的道德骂名,并且永远也无法去掉了。

“故止封侯而不公”的本意

洪武三年,朱元璋封赏开国功臣,一共封了6位国公,28位侯爵,2个伯爵,同时也解释了汤和、赵庸、廖永忠、郭兴四位将领存在的过错,说了他们四位只能封侯爵。为什么朱元璋要特别说他们四个呢?我觉得朱元璋有两个目的,其一、汤和没有封国公的问题,汤和是最接近和应该封国公的,但是因为嗜酒妄杀、不由法度的原因,这次没有封上,这么解释一下也算是给汤和一个交代。其二、解释廖永忠杀韩林儿问题,不是我指使的,是你自作主张杀的,要是没有这件事,还可以考虑考虑封国公,但是你杀了韩林儿,封你侯爵就算可以了,国公你想都不要想了。

廖永忠具备封国公的资格么?

我觉得没有,他一直是汤和的部下,没有理由封赏反超上级的,他也比不上傅友德,朱元璋说过“傅一廖二”的,在洪武十七年的时候,汤和与傅友德都进封为国公了。另外朱元璋经过两年考虑的封赏和排名是非常严格的,廖永忠是排在后面的,没有特殊功劳是无法越过前面那些人的,所以说朱元璋特意提到他,就是想解释韩林儿的事情。虽然解释不清了。

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廖永忠,做了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害了韩林儿,害了朱元璋,更害了自己。


一杯清茶饮江湖


小明王死是朱元璋授意的吗?

小明王原名韩林儿,他的父亲韩山童组织白莲教起义,韩山童死后,刘福通立韩林儿为帝,称为小明王。朱元璋在实力还很弱小的时候,投靠过小明王。

后来朱元璋称发展壮大之后,自称吴王,依然在表面上屈居于小明王以下,为的就是把小明王作为抵抗元朝的挡箭牌,毫无君臣之情。

红巾军首领韩林儿在安丰被元军围困,向朱元璋求救。然而朱元璋并没有第一时间出兵救援,心里打的算盘是等到韩林儿撑不住的时候再去救援,这样可以名利双收,毕竟雪中送炭收益更高。

后来,朱元璋实力壮大,正有称帝的想法,可是小明王作为他名义上的主公,就成了朱元璋的眼中钉。于是他派廖永忠去接韩林儿回应天府,途经瓜州的时候,韩林儿沉入江中而死。之后廖永忠回去复命,朱元璋大发雷霆,杀了廖永忠。但其实不久之后他就顺理成章的称帝了,国号“明”。

韩林儿是朱元璋授意的吗?历史上当然没有证据,也没有定论,只得从局势上分析。

1、小明王作为朱元璋名义上的主公,是个不小的绊脚石,朱元璋有充足的动机。

2、廖永忠完全没有动机。

3、如果朱元璋真的很看重小明王,廖永忠把小明王弄死了还敢回去复命吗?有理由相信这本就是朱元璋的阴谋。

4、朱元璋的手段刁钻狠毒,这样的套路不值一提。

5、1366年小明王被弄死,1368年朱元璋顺利称帝,时间上吻合。

有人说廖永忠自己揣摩朱元璋的意思去做的,所以啊,就这点小心思廖永忠都能揣摩得到,可见朱元璋就是有做掉小明王的想法。这和朱元璋自己下令有什么不同呢?注定小明王会被杀的,早晚而已

所以,无论如何看,小明王的死都是朱元璋授意的。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欢迎采纳!


海贼说历史


的确有许多学者认为,小明王是朱元璋授意杀死的。但在豹眼看来,朱元璋杀死小明王完全没有道理,也没有足够的证据。

据《明史·廖永忠传》记载:

“初,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及大封功臣,谕诸将曰:‘永忠战鄱阳时,忘躯拒敌,可谓奇男子。然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派遣廖永忠前往邀请小明王韩林儿,南下到朱元璋军中,途中却因为翻船而淹死江中。

朱元璋为此责备廖永忠,但许多人联系朱元璋晚年大肆屠戮功臣的毒辣和残忍手段,由此推论是朱元璋设计陷害韩林儿,而把责任推诿给廖永忠,这似乎成为定论,但毕竟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翻船事件是朱元璋授意,廖永忠故意为之。

根据当时的局势来看,朱元璋似乎没有必要杀死小明王。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明教利用这个形势,在广大穷困农民中间进行传教,积极准备起义。

河北韩山童是重要的秘密宗教的领袖,他广收信徒,酝酿起事。

至正十一年(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揭竿而起,士兵们头裹红巾,号称红巾军,推举韩山童为明王。接着,蕲州徐寿辉、徐州李二、彭大、赵均用等人起事。次年,定远土豪郭子兴联合孙德崖等人亦起兵响应,成为当地白莲教的首领。

因为事情泄露,韩山童被杀,他的妻子带着其儿子韩林儿逃亡。

至正十五年(1355年),刘福通等迎接韩林儿到亳州,拥立他为小明王,国号宋,建立龙凤政权。小明王也就成为元末大宋红巾军的领袖。

朱元璋出自郭子兴麾下,自然也属于红巾军一派,名义上也是韩林儿的部下。

不过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这种名份上的归属,并没有多少实质的意义。朱元璋自始至终也没有对韩林儿称臣,只是出于战略考虑,采用“龙凤”年号,表明是反元的起义军而已。

《据《明史·太祖本纪》记载:

“檄子兴子天叙为都元帅,张天、太祖为左右副元帅。太祖慨然日:‘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遂不受。然念林儿势盛,可倚藉,乃用其年号以令军中。”

郭子兴病逝后,小明王任命郭子兴之子郭天叙为元帅,其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尽管元帅、右副元帅都比朱元璋地位高,但朱元璋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实际上是这只军队的主帅。

野心勃勃的朱元璋并没有把小明王当回事,但由于小明王在白莲教中的影响,朱元璋仅仅借用小明王的旗号而已。

朱元璋采纳徽州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迅速发展自己的势力。

此时,尽管朱元璋拥兵十万,,但占据的地盘不多,四面受敌。东面、南面是元军,东南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虽然同是反元武装,但张、徐二人同小明王却相互敌视。

不过,北面的小明王、刘福通大大牵制了元军势力,为朱元璋发展势力提供了帮助。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就在朱元璋混得风生水起的时候,小明王的大宋朝却江河日下。张士诚派遣部将吕珍围攻安丰,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援。等到朱元璋援军赶到时,刘福通已经被杀。朱元璋只救出小明王,把他安排在滁州。

就在朱元璋营救小明王时,陈友谅以为时机成熟,大举进攻朱元璋,结果大败,被乱箭射死。

次年,朱元璋被百官推举为吴王。当时张士诚已经自立为吴王,因此,朱元璋被称作西吴,张士诚被称为东吴。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讨伐张士诚。同时,朱元璋派遣廖永忠去滁州迎接小明王到应天。在瓜州渡口,悄悄将船底凿穿,小明王沉于江底。

朱元璋宣布不再以龙凤纪年,称1367年为吴元年。

许多人认可这一说法,认为是朱元璋故意所为。但在豹眼看来,在当时的情况下,朱元璋似乎没有必要这么没做。

其一,刘福通被杀后,小明王已经没有多少势力,本来就是徒有虚名,对于朱元璋几乎没有多少威胁。

其二,小明王已经没有多少影响力,在教徒中起不了多少作用。在战乱之际,教徒东奔西走,早已丧失了宗教上的凝聚力。

其三,如果小明王还有利用价值的话,朱元璋威逼利诱一下,就可以让他屈服,为己所用,完全没有必要杀死他。

其四,既没有威胁又没有很大的利用价值,朱元璋完全没有必要如此兴师动众,制造沉船事件除掉小明王,似乎是画蛇添足。如果真想杀他,随便采取一个方式都会杀死他。

朱元璋完全可以对小明王不理不睬,但令人奇怪的是,他却派人去迎接小明王。这的确是一个谜一样的存在。不能成为故事,就必定是一个事故。但这个事故的原因,跟小明王一样沉入历史长河中。

在豹眼看来,朱元璋杀死小明王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事,不必多此一举。

但历史皆有可能,没有证据就不能绝对说有,也不能就绝对说无。

是真是假,友友们还是自己去判断吧。


豹眼看历史


朱元璋没有授意杀死小明王。

这件事情完全是廖永忠自己揣摩朱元璋的心思,自作聪明而做出来的。

我们来看看事情的经过。

初,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明史卷一百二十六 列传第十七 廖永忠

朱元璋让廖永忠去接小明王韩林儿,结果在快要到达南京的时候,船出现事故,船翻了,小明王韩林儿掉到水里淹死了。朱元璋很不高兴,责怪了廖永忠。

为什么要责怪廖永忠呢?

韩林儿是朱元璋名义上的领导,朱元璋此时基本平定天下,要称帝建国了,按照普通人的想法,朱元璋的领导还在,他就没有办法称帝,只有韩林儿死了,朱元璋才没有了障碍,估计当时廖永忠就是这么想的,而且和廖永忠“要好的儒生”也是这么劝他的,于是他就擅自做主,杀了韩林儿,以为帮助朱元璋清除了障碍,朱元璋肯定会表扬他的,但是错了,朱元璋很生气。在洪武三年分封群臣的时候,说出了原因,你们瞎猜我的想法,我只能封你为侯爵,国公就不要想了。

韩林儿这件事情对于朱元璋来说,本来很好解决,却让廖永忠给办砸了,一个水军大将,船翻了,说不过去啊。此时的韩林儿已经不构成威胁了,朱元璋有很多办法让韩林儿不死,也能承认他这个皇帝的。但现在不行了,朱元璋背上了杀死小明王的道德骂名,并且永远也无法去掉了。

“故止封侯而不公”的本意

洪武三年,朱元璋封赏开国功臣,一共封了6位国公,28位侯爵,2个伯爵,同时也解释了汤和、赵庸、廖永忠、郭兴四位将领存在的过错,说了他们四位只能封侯爵。为什么朱元璋要特别说他们四个呢?我觉得朱元璋有两个目的,其一、汤和没有封国公的问题,汤和是最接近和应该封国公的,但是因为嗜酒妄杀、不由法度的原因,这次没有封上,这么解释一下也算是给汤和一个交代。其二、解释廖永忠杀韩林儿问题,不是我指使的,是你自作主张杀的,要是没有这件事,还可以考虑考虑封国公,但是你杀了韩林儿,封你侯爵就算可以了,国公你想都不要想了。

廖永忠具备封国公的资格么?

我觉得没有,他一直是汤和的部下,没有理由封赏反超上级的,他也比不上傅友德,朱元璋说过“傅一廖二”的,在洪武十七年的时候,汤和与傅友德都进封为国公了。另外朱元璋经过两年考虑的封赏和排名是非常严格的,廖永忠是排在后面的,没有特殊功劳是无法越过前面那些人的,所以说朱元璋特意提到他,就是想解释韩林儿的事情。虽然解释不清了。

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廖永忠,做了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害了韩林儿,害了朱元璋,更害了自己。


峰哥在看


1.小明王韩林儿怎么死的,至今仍是一个迷,但更多的人认为是朱元璋将其谋害致死。明史记载公元1366年,韩林儿应朱元璋的邀请南下,当时去迎接韩林儿的是廖永忠,等接过韩林儿后船行至瓜步就翻了,韩林儿由此淹死,但是前去接韩林儿的廖永忠却活着,所以在大多数人看来是朱元璋令廖永忠,秘密将韩林儿杀害。

2.出现这样猜测的原因并不只是因为韩林儿所坐的船沉水原因不明,同时还跟韩林儿的身份以及当时的社会局势有关。朱元璋称帝后,派人前去迎接韩林儿回朝后该怎么安置韩林儿?当时的韩林儿是继承了自己父亲的位置,是被人民认可的小明王,他父亲是宋徽宗的八世孙,也就是韩林儿是皇亲国戚,拥有绝对的皇位继承权。让朱元璋将皇位让给韩林儿,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真会这样,朱元璋就不会在此之前建立明朝了。那么将韩林儿册封为王,是否可行?答案依旧是否定的,因为朱元璋本身就是一个多疑的人,如果他将韩林儿册封为王,抛开天下子民的看法,朱元璋也不相信韩林儿真会安分的当一个王爷。那么,韩林儿怎么死的呢?

3.从《明史》中的记载也可以了解到,朱元璋除了多疑之外还非常的心狠手辣。当然,如果一个不心狠手辣的人,又怎么能够在众多农民起义军中脱颖而出,建立大明王朝呢?所以生性多疑,且心狠手辣的朱元璋让人秘密的将韩林儿杀害掉的推测,也不是不可能的。但是这些都只是后人的猜测,关于韩林儿怎么死的这一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历史哈哈哈


研究明史的人都知道,小明王(即韩林儿)的死是历史上的一桩悬案,说法各异,不一而终。那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疑问,认为是朱元璋授意的呢?这只能说小明王死的时间、地点、节点与朱元璋关切度极高。这个锅谁也不会背,倒是朱元璋不背也得背,因为谁也没有证据证明小明王的死不是朱元璋授意的。

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一、意外沉船事故概率几乎为零,即是意外事故,也没有多少说服力,谁信呢?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5月,朱元璋派大将廖永忠前往滁州,迎小明王回应天府。此时的朱元璋已经不是小明王任命的左副元帅 ,而是朱元璋自称的“吴王”,虽然仍尊小明王为君主。

迎接圣驾,队伍应该是浩浩荡荡的,不可能就一只小船,应该有一支船队。但只有小明王及他的嫔妃、侍女、太监所乘的大船沉江,而廖永忠及其部下乘坐的小船并无一只遇险。再者,皇帝出行,要事先择“吉日”,不可能是气候或者江上的风浪而导致翻船。

二、接驾的廖永忠从主观和客观上也没有弑小明王的企图,因为与己无益。

试想,如果是廖永忠私自决定弑小明王,那么他回到应天府后如何向朱元璋交代,如何向忠于小明王的重臣交代,如何向其他大臣交代。不管怎么说,现在小明王名义上还是朱元璋的君主。如果廖永忠真的犯下如此大错,哪怕不是故意的,只是护送出现重大失误,那也是必死无疑。但实际朱元璋并未处置廖永忠,仕途上也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如果是廖永忠私自决定弑小明王,他一生要背负弑君恶名,影响子孙,遗臭千代;再者,如果是廖永忠私自决定弑小明王,小明王的党羽岂能放过他,也不见得他能在朱元璋那里能获得更多的利益或者好处。

三、朱元璋从势力上具备弑小明王的企图,条件成熟,蓄谋已久。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小明王在安丰危机时刻,朱元璋亲率大军成功救出小明王。随后,朱元璋就把小明王安排在了滁州,不仅为他修建了豪华宫寝,还更换宦侍,名曰“保护圣驾”。但自此以后,朱元璋实际完全控制了小明王,大有取而代之之势,只是等待东风。

朱元璋营救小明王也是有原因的。当时朱元璋正与陈友谅、张士诚争夺天下,如果让张士诚轻易拿下安丰,甚至俘虏了小明王,那么对朱元璋是十分不利的,他不能任由张士诚势力发展壮大。朱元璋救出小明王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因为小明王才是起义军里的“正统”,朱元璋必须借助小明王的声望号令天下。

试想一下,如果小明王回到应天府,依当时的势力,“吴王”还要对小明王俯首称臣,那能心甘,他的皇帝梦就会成为泡影,但在应天府对小明王动手,显得赤裸裸,又会招来千古骂名,还不如趁迎驾时机借他人之手消除这一后顾之忧。

小明王被弑前,朱元璋已经自立山头为“吴王”,小明王的一部分势力被击垮,朱元璋已经具备弑小明王的客观条件,只能说小明王少了一手防备之策,这也是小明王一失足而失天下。

看看历史上的帝王,为了那至高无上的权力、至伟无边的霸业和永世传承的江山,父子之间、母子之间、兄弟之间都可不念骨肉至亲,打开杀戒,何况君臣之间呢。


文史料理4022


不管是不是朱元璋授意的,或者是下属自己做的事情,又或者就是天灾。小明王韩林儿的死,这个锅必须朱元璋来背!

一、韩林儿虽是傀儡,但其家族就是为了造反而活

韩林儿,栾城人,或言李氏子也。其先世以白莲会烧香惑众

自从南宋茅子元在白莲社的基础上,创立了白莲宗(教门)后,白莲教就不再是一个松散的民间信佛团体。由于白莲宗的特性,使得它很快就与“邪教”摩尼教(又称明教、弥勒教,历来皆称为魔教)融合起来。因此在白莲宗一经创立,就被南宋朝廷列为了“食菜事魔”、“烧香拜魔”的魔教分支,并进行了打压。

到了元朝,由于白莲宗的前身白莲社是一个松散的社团,依旧还有一些民间支持者,尤其是有部分高僧也是白莲社成员之一(注意是白莲社,而非教门),因此在这部分白莲社的高僧运作之下,很快就获得了元廷的认可,白莲社获得了一小段时间的合法身份。

但是,早在南宋时期的打压时,白莲宗的教门早已经与摩尼教融合了。因此很快白莲宗也渗透到合法的寺院之中,并对元朝的统治进行了抵抗。

尤其是融合后的白莲社,很容易获得民间的支持,并且在贫困人群中不断宣扬各种“反政府”、“轮回”、“反赋税”等等,使得元廷政府很快就将白莲社和白莲宗全部列为“魔教”。

从此,白莲教就成为了“魔教”代名词之一,也成为了元明清专门的造反专业户。

元末时,北有白莲教、南有摩尼派——也可以说为,北有韩家香,南有彭和尚!

彭和尚:

彭莹玉,元末南派红巾军开山始祖,幼年为僧学习佛法。成年后,一面以传佛法为名,实为白莲教教首,蛊惑民间;一面又以医术悬壶于民间,救治百姓。不久在其身边就聚集了一群信徒,并以此为根基,宣扬“弥勒佛下世,改换乾坤”、“世界光明大同”的弥勒教的教义。至元四年(1338)正月,聚众举事,组建“佛军”,其军卒胸、背各写一个“佛”字。信徒皆称其为彭祖师。

北方韩家:

韩家祖籍南方,因祖上皆为白莲教教首,受朝廷镇压,被判徙迁永年(今河北永年东南),于赵州栾城生韩山童。韩家明为农家,暗依旧行“食菜事魔”之事。韩山童后机缘巧合,与时任朱皋镇巡检、且同为教门的刘福通皆为异性兄弟,在河北一带传教。

后元廷修缮黄河,征调北地各省15万人口,而主修钦差,横行暴敛、假公济私,致使15万河工怨声载道。韩山童与刘福通认为,造反时机成熟,先编造民谣,让信徒们去传播造势,随后在河道中埋入单眼石人,诱骗河工造反。

但因起事时,人数虽众,却为乌合,在县官及地方达鲁花赤的进攻之下, 韩山童被俘枭首。韩林儿随母逃往武安山避难,刘福通则率部辗转,直至四年后,“香军”燎原,北元政权无暇之故时,刘福通才于砀山夹河找到韩林儿。

而此时的“香军”内部早已经物是人非,各部教首自立为王,互不统信。刘福通立孤儿韩林儿为帝,其实只不过是让各部有一个名义上的傀儡而已——“事权一归福通”。

十五年二月,福通物色林儿,得诸砀山夹河;迎至亳,僭称皇帝,又号小明王,建国曰宋,建元龙凤。……尊杨氏为皇太后,遵道、文郁为丞相,福通、文素平章政事,刘六知枢密院事。刘六者,福通弟也。遵道宠用事。福通嫉之,阴命甲士挝杀遵道,自为丞相,加太保,事权一归福通。

末路的北方义军

回过神来,且清除内部之后的元廷反扑,兵围刘福通于汴梁城内,“香军”连战连败,福通无计可施,守城百日,城中粮尽,只能携“幼帝”弃城而逃至安丰:

出战辄败,婴城守百余日,食将尽。福通计无所出,挟林儿从百骑开东门遁还安丰,后宫官属子女及符玺印章宝货尽没于察罕。——《元史》

“香军”其他各部,围魏救赵,行军游击北方,围上都,一时间天下震动,也使得刘福通与韩林儿获得了喘息机会。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夏,北上游击的“香军”战败,李喜喜、关先生等只能转战高丽,后兵败皆降。随后察罕帖木儿乘胜平定山东,北方“义军”只余“益都”、“安丰”两城。

时李喜喜、关先生等东西转战,已多走死,余党自高丽还寇上都,孛罗复击降之。而察罕既取汴梁,遂遣子扩廓讨东平,胁降田丰、王士诚,乘胜定山东。惟陈猱头者,独守益都不下,与福通遥为声援。

至正二十二年,元廷大将察罕帖木儿被“香军”用计刺杀,其子王保保接管军权,破益都,挫“香军”援军,致使整个北地“香军”之余“安丰”一城。

而南方张士诚早已经接受元廷“诏安”,领平章一职,趁机攻打“安丰”,想夺取北方义军之傀儡韩林儿。

明年,张士诚将吕珍围安丰,林儿告急于太祖。太祖曰:“安丰破则士诚益强。”遂亲帅师往救,而珍已入城杀福通。太祖击走珍,以林儿归,居之滁州。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刚刚击退陈友谅的朱元璋,敏锐发现了机遇,不顾刚结束的战事,亲帅大军救援安丰,在城破之际,救出韩林儿。

无兵无权的傀儡帝王韩林儿与“缓称王”的小势力朱元璋

为什么韩林儿向朱元璋求援,而非其他南方“义军”势力?

陈友谅已经称帝,张士诚虽未成王道寡,但早已经接受元廷的诏安,成为一方霸主,且又攻打安丰。

唯有朱元璋可以求援,也唯有朱元璋这一脉还是北方“香军”!此时的朱元璋所部还未脱离北方“香军”序列,名义上还是濠州郭子兴的部众。而郭子兴还“听从”韩林儿这个“宋帝”的“旨意”。

宁为太平犬,勿做乱世傀儡王

有时候读史,真的为这个孤儿感到可怜,父举事之时战死,逃亡山野多年,等到叔辈找到之时,天下早已经物是人非,连个嫡系都没有。

可他却又有点蠢!

朱元璋出走濠州时,只带了十来人,凭借自己的魅力和能力,很快就构建了一支自己的军队来,并打下和县这个根基(那时候还是至正十五年时,还未攻占应天府)。

此时的北方“香军”内部依旧拼资质、讲旧话。郭子兴内部争斗失败,投靠旧部女婿朱元璋。当郭子兴病逝后,北方"香军统帅”韩林儿没有封朱元璋为这支军队之首,反而是封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

这不是想夺权吗?天下未定,内部已经卑陋龌龊……

朱元璋必须要背这个锅的原因

南方义军彭和尚与徐寿辉举事,徐寿辉为帝,可彭和尚战死不久,徐寿辉就被陈友谅给杀之取代。

北方义军,韩林儿傀儡,义军内部比南方还乱,刘福通虽“挟天子以令诸侯”,却不过控一城一地而已,刘福通死于战场。北方义军在元廷的反扑中只余朱元璋一部。

韩林儿归朱元璋后,两年里,朱元璋战陈友谅、兵围张士诚,统一江南指日可待。

韩林儿必死,但不应该是这个时候死掉,所以朱元璋确有背锅的表现:

只要攻下平江城,朱元璋的势力就掌控了南宋最精华的地区,虽然川蜀还有其他“义军”,可元廷内部也在纷争夺权之时,根本无暇南顾。朱元璋这个时候只要继续沿着历史的进程,占据粤地,攻打云南,占领川蜀,即可。

若是这个时候朱元璋想称王,也完全不可,整个南方最大的势力就是他了,元廷都排第二。这个时候他只要求韩林儿下个旨意即可。为什么一定要杀掉韩林儿,才去称王?

怕军心不稳?有人想投靠韩林儿?

得了吧,明军早期都是朱元璋一手打造的。

怕文官集团投附?

比军心不稳还要搞笑。

怕韩林儿阻挡在前?

他一个孤儿,有什么能力可以阻挡,再说了此时的朱元璋天天让刘基和李善长给他读史,难道朱元璋真的不知道什么叫做禅让?

明史中有一段话记载得很是惟妙惟肖:

初,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及大封功臣,谕诸将曰:“永忠战鄱阳时,忘躯拒敌,可谓奇男子。然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及杨宪为相,永忠与相比。宪诛,永忠以功大得免。八年三月坐僣用龙凤诸不法事,赐死,年五十三。

朱元璋是谁?自己下的旨意说自己是淮西布衣出身。就连封赏时,都当着所有人的面说“你,廖永忠所善儒生窥朕意,就封个候,不封公了。”

这句话有意思的,什么叫做“窥朕意”,这不是告诉天下人,韩林儿确实该死的。但是不应该死那么快……

若是这个时候朱元璋只是个“将帅”的话,还可以用心直口快来圆,问题是这个时候朱元璋已经称帝多年了。有必要这么直说吗?有必要告诉天下人,他朱元璋想杀了韩林儿,想坐这个皇位……

纵观历史,有那个大一统的皇帝会这么说话?

但!朱元璋就这么说了,为什么?因为朱元璋知道这个锅,他背定了……

若是那个时候韩林儿不沉湖而死,他有一百种上千种方法,让韩林儿死掉的,而且还不需要背锅,让天下人骂。就好像刘琦的死那样,朱元璋只需要跪两三年,让韩林儿住在深宫里面,天天送美酒、送美女、让韩林儿年纪轻轻死于酒色,不更好……为什么一定做出天下人都能看出来的黑锅来背?

虽然连正史中都特意去指向,韩林儿的死是朱元璋授意的。但个人更倾向于只是一群手下想争功。尤其是那个时代环境,多少称帝的死于非命,而做事的部下获得主子的青睐最后荣华富贵的。


图片均来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必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