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龙城飞将到底是卫青还是李广?

精选人生


公元724年,27岁的王昌龄站在玉门关前,边境外沙尘滚滚,那是吐蕃军队的侵袭。

面对敌国的挑衅,王昌龄十分希望有一位英勇神武的将军,可以击败敌军,以解边境之危。于是他写下著名诗句: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那么诗句中的飞将到底是谁呢?许多朋友都认为这指的是飞将军李广,但其实真正的龙城飞将另有其人。

时间回到800多年前,被汉武帝冷落的卫子夫再次得宠,并很快怀上了孩子。馆陶公主担心女儿陈阿娇的皇后地位不保,竟然派人谋害卫青,幸好被卫青的好友公孙敖拦下了。

汉武帝知道这件事情后,十分震怒,出于爱屋及乌,汉武帝决定加封卫青,让他有能力保护自己。

正是汉武帝的这一举动,让卫青有了大展身手的机会。8年之后,汉武帝改变先辈们对匈奴和亲的政策,决定踏平匈奴,以绝后患。

年轻力盛的卫青披挂上阵,带领军队从上谷(张家口)出发,马不停蹄,狂奔800里,突袭了匈奴的圣地龙城。

在此战中,卫青打得匈奴大败,俘虏了700多人,截获牛羊无数,粉碎了匈奴不败的神话。

从卫青的经历,我们就可以看出,龙城指的就是匈奴老巢,飞将指的是奇袭匈奴的卫青。卫青带领军队一路奔袭,闪击了匈奴。

匈奴人只觉得卫青是从天而降,速度之快令人咋舌。也正是因为速度快,卫青才能攻其不意,一举拿下北伐匈奴的首胜。自此之后,匈奴再也不敢踏足阴山一步。

而跟随卫青的其他三位将军都没有取得战果,李广甚至被匈奴打得惨败。因此,王昌龄诗句中的飞将不可能是李广。

另外,史书上的记载也可以印证卫青就是龙城飞将:

天子悼之,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

卫青死后,汉武帝特意将卫青的陵墓修成祁连山(即阴山)的形状,以此纪念卫青大破匈奴、直捣王庭的壮举,阴山正是卫青建立不朽功勋的地方,这也对应了后一句诗。

至于飞将军李广,虽然他个人能力很强,打起游击来有声有色,但是他在大兵团作战中的战绩,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四次战役中有两次是惨败,一次被俘,最后一次还迷路了,和卫青完全不能比,这也是李广难以封侯的原因之一。

西汉一朝,军功至高者非卫霍莫属,正是卫青无与伦比的功绩,后世的陈汤才能自豪地说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霸气言论。

而王昌龄期待的那名猛将,自然就是卫青,所以说,龙城飞将指的就是卫青,而非李广。


逍遥侃历史


李广!李广!李广!说卫青的都是蠢货!不信就往下看,分析得有理有据!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王昌龄

唐代诗人王昌龄《出塞》诗的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提到龙城,飞将,阴山。两个地名一个称号。这就引起了很多人猜疑:龙城飞将写的人,是李广?还是卫青?下面小编就带着大家详细解析。

首先,龙城分解的普遍看法有三种:

一、卫青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卫青突袭龙城,快如闪电,如同飞过去的,所以给他强行安上一个飞将的名头!

二、李广

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也是汉代的飞将军李广的练兵之地——右北平郡。李广善骑射,骁勇闻名于匈奴,匈奴送其美誉“飞将军”!

三、龙城指卫青,飞将指李广

卫青有龙城大捷,李广有“飞将军”美誉!

以上三种观点,分别代表了当前三种人的不同看法。下面小编来和你详细分析到底哪种看法最靠谱,哪种观点最合理!

首先第一种看法:认为龙城飞将是卫青,用“龙”和“笼”的谐音代指,再说什么李广奇袭龙城过去的太快,像飞一样。第一个谐音我们可以理解,毕竟古代人多用谐音代指。但是第二点就有些说不过去了,什么过去的快就想飞过去一样。这完全就是不负责任的瞎说,完全是这种看法的人用龙城大捷强行去解说诗中的龙城飞将,但是他们又无法解释飞将和卫青的关系,就自己瞎扯的。

有人看到鞋架上晒着一双鞋子很漂亮,就说那是他的,别人不信,他就说鞋子穿他脚上正好。他就当场试穿,你别说,大体上还真适合,但是还是有些不合脚,难塞进去,所以他就咬着牙,强行压迫自己的脚,硬是让他把脚塞进去了。虽然骗到了鞋子,但是其中的勉强与苦涩只有他自己知道。

这种人的理论支撑点还有一个,就是阴山以南的河套平原是卫青收复的,卫青的坟墓也是造成阴山形状的。这点没错,可是我们来分析一下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首先卫青只是取得了龙城大捷,也就是去龙城扫荡了一番,扫荡过后马上就跑回来了,卫青攻破过龙城扫了匈奴的面子没错,但是卫青并没有在哪里驻守过,只是去过而已。这样和“龙城飞将在”就有点驴头不对马嘴,诗句的意思是:假如飞将还在龙城驻守,就不会让胡人南下入侵。也就是诗句的意思是守住边塞,让胡人无法南下。而卫青并不是守边塞的将领,卫青是主动出击,打击匈奴的将领,不是守而是出击。如果要写卫青,就不能这样写了,只能写:要是汉大将军卫青还在人世,早就攻破龙城,扫平匈奴了。所以如果写卫青,就决不能写什么“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守城阻止匈奴南下的意思,也不能用“龙城飞将在”这句表示飞将驻守龙城的句子。

说白了吧,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写的是能守住边塞,不让匈奴南下骚扰汉朝北疆。这写的明显就是驻守边塞,阻止匈奴南下的李广。说卫青的人自以为读了点历史,知道龙城大捷,知道卫青收复河套平原,知道卫青墓是阴山形状就把卫青强行塞到这首诗句里面。却忽略了卫青从不是守城之将,没在龙城驻守防御匈奴南下过,也没有在阴山一线驻守防范匈奴南下过。卫青是大将军,不打仗的时候在长安和汉武帝讨论战略大势,打仗的时候卫青是主动出击剿灭匈奴的大将军,从来没驻守过边关,从来也没有卫青守卫边疆防御匈奴南下的说法,要写卫青,只能写他主动出击扫灭匈奴。说了这么多,你明白了吗?如果你还在削足适履,我只能说我无话可说!

而第二种看法是最合理的解释。李广骁勇无比,极擅骑射,在匈奴威名远扬,被匈奴美誉为“飞将军”。这是传遍匈奴和汉朝边关的称谓,还有什么不合理的呢。而对于龙城、阴山的解释,小编认为也没没必要去探寻考究什么卢龙城李广的练兵地,因为我国诗句中常用借代的手法,用龙城代指边塞城池,用阴山代指匈奴南下侵略的必经之路。借代这种手法,避免了直呼主体,起到了指桑骂槐的作用,是我国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另外,还有一个好的支撑点就是:李广威慑匈奴,汉朝只要那个地方匈奴入侵频繁,就把李广调到哪里去当太守,震慑匈奴,守卫边关。后世只要写边塞守城大将,都会提到李广。李广可以说是西汉时期能移动的长城,只要他去到哪里守城,匈奴就不敢去那里骚扰。这首诗写的明显是守城阻止匈奴南下,这除了写李广还会是谁?总而言之,就凭“飞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守城不让匈奴南下这两点就能证明是李广无疑,龙城、阴山是借代的修辞手法,合情合理,没一点生搬硬套的。所以龙城飞将是李广无疑。

最后一种看法,把龙城和飞将分开,这种人是一种比较谨慎的人,对于飞将指李广他们已经能断定了,但是由于受到第一种观点——卫青龙城大捷的影响,所以他们不敢将龙城飞将合起来指李广,而把它强行分开,保守起见嘛。这种看法忽略了诗句的主体意思——守城防止匈奴南下,同时又不了解中国古诗的借代手法,只知道去找事实求真相,我理解这种人,虽然他们对古诗不是特别了解,但是他们的治学态度严谨,实事求是,比起第一种看法的人削足适履、生搬硬套靠谱多了!

最后总结,龙城飞将指的是李广无疑。说卫青的人削足适履、生搬硬套,估计他们自己都难以说服他们自己;分开说的人不了解中国古诗,不过好在他们治学态度严谨、实事求是;只有说李广的才是最合理最准确的!听说2003年初中语文教材对龙城、飞将做出了分开解释,看似治学态度严谨,可却忽略了诗句本身。有人更是可笑,居然以语文课本的解释来辩驳,我想说的是:改编语文课本的人他也是人啊!他写在教程里的的解释只能代表他的一家之言,而且很可能是错误的看法,你们为何要对齐奉若神明呢?


高中数理


先说结论。“龙城”用的是卫青典故,“飞将”用的是李广典故。而“龙城飞将”并不指具体人,而是泛指能安镇边关的名将。

一、“龙城”何指

1.历史中的“龙城”

龙城一词,网络词典有如下解释:

(1)汉时匈奴地名。为匈奴祭天之处。《汉书·匈奴传上》:“岁正月,诸长小会单于庭,祠。五月,大会龙城,祭其先、天地、鬼神。”

(2)借指匈奴。 南朝梁简文帝《陇西行》之一:“乌孙涂更阻,康居路犹澁。月晕抱龙城 ,星流照马邑。”唐张籍《妾薄命》诗:“君爱龙城征战功,妾愿青楼歌乐同。”

(3)帝都,京城。 唐骆宾王《秋云》诗:“盖阴连凤闕,阵影翼龙城。”宋吴自牧 《梦粱录·孟冬行朝飨礼遇明禋岁行恭谢礼》:“凤阁祥烟,龙城佳气,明禋恭谢时丰。”

(4)地名。指今广西柳州。唐柳宗元《种木檞花》诗:“上苑年年重物华,飘零今日在天涯。祗应长作龙城守,剩种庭前木檞花。”唐韩愈 《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之六:“寄书龙城守,君驥何时秣?”清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广西四·柳州府》:“贞观八年,改曰柳州。天宝初,曰龙城郡。乾元初,復曰柳州。”

虽然网络词典可靠性不佳,但由于都附有例证,故而一二三项可认为是可靠的。至于第四项,柳州固然可称龙城,不过如今自称“别名龙城”的有一大堆城市,在见到可靠证据前,存疑为佳。

第一二三项中,第三项不必理会,按文义,此处飞将当与京城无关。第二项显然也不对头。第一项,卫青有相关典故。《汉书·卫青传》:

青至龙城,获首虏七百级。


因此“龙城”当指卫青。

2.诗歌中的“龙城”

在诗歌中的龙城一词,有些情况下,显然是指匈奴重地。

梁简文帝《陇西行三首》:

月晕抱龙城,星流照马邑。

马邑既然为和匈奴有关之典故,龙城和匈奴有关,则理所当然。

薛道衡《出塞二首》:

龙城擒冒顿,长坂纳呼韩。

龙城为擒冒顿之地,则显然是匈奴地名。

沈佺期《杂诗》: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龙城为将取之目标,也显然是匈奴地名。

有些则显然不是匈奴之地。

梁简文帝《赋得陇坻雁初飞诗》:

虽弭轮台援,未解龙城围。

既然谈到“解围”,龙城当然为我军之所在,也就不会是匈奴祭天处了。

常建《塞下》:

铁马胡裘出汉营,分麾百道救龙城。左贤未遁旌竿折,过在将军不在兵。

道理相同。

武元衡《石州城》:

丈夫心爱横行,报国知嫌命轻。楼兰经百战,更道戍龙城。

龙城为戍守之地,也是我方。

温庭筠《伤边将》:

昔年戎虏犯榆关,一败龙城匹马还。侯印不闻封李广,他人丘垄似天山。

戎虏进犯,至龙城而败还。显然龙城为我方边关。

此外还有一些诗歌中,看不出明确所指,也不必有明确所指,只作为边境的一个地名理解就可以。

南朝吴均《战城南》:

忽值胡关静,匈奴遂两分。天山已半出,龙城无片云。汉世平如此,何用李将军。

唐·屈同仙《燕歌行》:

是时天地阴埃遍,瀚海龙城皆习战。两军鼓角暗相闻,四面旌旗看不见。

所以龙城在诗歌中,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匈奴的龙城,二是指我方边城。当然还有其他用法,如指京城帝都,但这与本问题无干,就不多说了。

二、“飞将”何指

1.历史中的“飞将”

历史上曾经有多人被称为“飞将”或“飞将军”,不过李广无疑是其中名气最大的一位。

《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三国志·吕布传》:

(吕)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

《新唐书·李密传》:

单雄信,曹州济阴人。与翟让友善,能马上用枪,密军中号“飞将”。

《旧唐书·黄巢传》杨复光陈破贼事状:

雁门节度使李克用神传将略,天付忠贞,机谋与武艺皆优,臣节共本心相称。杀贼无非手刃,入阵率以身先,可谓雄才,得名飞将。

《新唐书·藩镇宣武彰义泽潞》:

(李)从谏妻弟裴问守邢州,有募兵五百,号“夜飞将”。

2.诗歌中的“飞将”

诗歌中的飞将一词,有时根据上下文,可以明确是指李广。

常建《吊王将军墓》:

尝闻汉飞将,可夺单于垒。今与山鬼邻,残兵哭辽水。

明示为“汉”之飞将,那自然是李广。

李白《古风》

谁怜李飞将,白首没三边。

飞将姓李,那也还是李广。

郎士元《李将军赴定州》:

双旌汉飞将,万里授横戈。

中国古代有用历史上的同姓人物来比附的习惯。这首诗是送一位姓李的人士,因此作者就从历史上找来一位同样姓李的将军来做比。

有时候看上下文,也未必有明确的所指。如:

杜甫《秦州杂诗》:

凤林戈未息,鱼海路常难。候火云烽峻,悬军幕井干。
风连西极动,月过北庭寒。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

唐·皎然《从军行》:

飞将下天来,奇谋阃外裁。水心龙剑动,地肺雁山开。
望气燕师锐,当锋虏阵摧。从今射雕骑,不敢过云堆。

李广似乎没有什么“下天”的故事,所以这段不必指李广,应该就是泛指勇武的将军。

在历史上,若是用“飞将”典,大多是指李广。白居易《白氏六帖事类集》里“飞将”条里就说“李广骁勇,匈奴号曰飞将”,可见古人是把李广与飞将联系在一起的。

三、关于“龙城飞将”

1.若“龙城飞将”是单一意象

既然龙城与飞将都有两种可能,那么两两组合,就有四种可能:

(1)匈奴龙城+李广。这两者没什么关系,划掉。

(2)匈奴龙城+泛指将领。那么此处就是指能率军直取匈奴龙城的大将。鉴于卫青有和龙城相关的典故,那么就是指卫青。

(3)泛指边城+李广。那么此处就是指戍边的李广。

(4)泛指边城+泛指将领。那么就是无确指,意为“假若有猛将在,必定不让胡虏犯界”。但这种解释的话,只是泛指,这一句就不够有力了,在文学性上有所损失。

2.若“龙城飞将”不是单一意象

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中,在“但使龙城飞将在”的校记中认为:“唐人边塞诗中所用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丽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此处的“龙城飞将”,“乃合用卫青、李广事。指扬威敌境之名将,更不得拘泥地理方位。”

唐代诗歌确实经常把不同的典故糅合在一起。举几个例子,王维《老将行》: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天幸”的典故是霍去病的,而不是李广的。《卫将军骠骑列传》:

骠骑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

上面曾引过的杜甫《秦州杂诗》:

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

“筑坛”是韩信登台拜将的典故。这两句意为:何时可得李广一样的名将,像韩信一样得到重用呢。

其实故老真的非李广、韩信不可吗?这句所用典故,只是等于说,朝廷何时能起用一位有能力的将军?

把时间向前推,南北朝时期,也有这种做法。北朝卢思道《从军行》: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

“出祁连”、“逐左贤”、“金人祭天”都是霍去病的典故。“石虎中箭”则是李广的典故了,“屯右地”很可能指李广居右北平,为了对仗而称之为“右地”,就和把“左贤王”缩成“左贤”一样。

既然典故可以混用,那就不可能是专指一人,也就没必要纠结于诗歌中想指的是什么人了。庄子云:得鱼忘筌,得意忘言。这种情况下,可以理解为只取典故所代表的的意象,而忽略其本身具体内容。直取龙城的卫青是名将,号为飞将的李广是名将,所以诗句的意思就是:倘若有威震边塞的名将在,必定不让外敌来犯。

四、若“飞将”不是“龙城”


阎若璩《潜邱札记》卷三有这么一段话:

王少伯《出塞》诗“但使龙城飞将在”,徧阅文苑英华凡十数本并同,惟宋椠本王荆公《百家诗》选“龙”作“卢”。或者颇以为疑,来质余,余曰:卢是也。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号曰飞将军,避不敢入塞。右北平,唐为北平郡,又名平州,治卢龙县。唐时有卢龙府,卢龙军。……若龙城……明明属匃奴中,岂得冠于飞将上哉?

他说,龙城在匈奴底盘中,和“飞将”没有什么联系,加上又看到有的版本写作“卢城”,于是阎若璩认为,这里应该是用李广任右北平太守的典故,右北平唐时称卢龙城,简为卢城。按这种说法,就应该是“但使卢城飞将在”了。

不过阎若璩自己可能都没意识到他说法中的问题,既然右北平名为卢龙,那么简称为卢城固然可以,简称为龙城也理所当然,何必一定是卢城对而龙城错呢?

但我们可以在他的基础上加以改进,“龙城飞将”意为:镇守卢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至于为什么简称取“龙”而不取“卢”,我想不必解释了。

五、总结

“龙城”“飞将”在古诗词中为常见意象,可能是用典,也可能只是泛指。若为用典,则龙城指卫青,飞将指李广。

若“龙城飞将”的意象一定要落实,不如借鉴阎若璩的看法,解释卢龙城指李广。但我认为不必实指,反正唐人用典只取大意的例子有很多,这里不妨视为只是用卫青、李广的典故,然后通过二人的典故来泛指名将。


北门猿


在文人笔下,“飞将”、“飞将军”等称呼,用于李广以外的任何人好象没有过,近些年来围绕王昌龄《出塞》一诗好象有了新的争议,“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龙城是指哪,飞将又是谁?争论是一波一波的。 其实我感到争论的交点并不是一首诗中赞美的是谁,而是心目中的英雄情节归属在何处。凭心而论,人们都有对悲情英雄的怜惜心结,不管是史学家还是文人都如此,但对李广多有赞美却与悲情英雄挂不上。因为李广不光是卓越的战争功绩、自身的高强战斗力、在逆境中永不言败斗志,更还有他广受百姓尊敬、让敌人的敬畏的素质以及他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等等,这才是后人认可的地方。唐太宗尊他为祖。唐德宗时,将六十四位历史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尊称武成王庙六十四名将,李广赫然在其例。宋徽宗时追尊李广为怀柔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而对卫青霍去病则除了汉武帝时期史学家对其作战功绩的记载,再无其他亮点可查。


卫青霍去病都是当朝大英雄,为大汉民族争得了颜面。我们可以说英雄莫问出处,他出身低微;我们也可以说举贤不避亲,他是武帝的姐夫同时也是武帝的舅子,但李广在其麾下作战的种种际遇,尤其是李广父子之死,当时就使卫青霍去病饱受病诟。历代史学家和文人对其都是毁誉参半。功劳不可掩盖错误,不管是李广还是卫青、霍去病,都名声显赫,各种事迹自然会摆在台面上,无可收藏。不得不说以太史公为代表的历史记载者真实的记录了他们的功绩,以至到现在仍有那么多的崇拜者。



有人说因唐太宗认为自己是李广的后人,所以唐朝文人的诗词文章当然会吹捧他。此言差矣!如按此言,作为七绝圣手的王昌龄诗中所写“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把飞将说成卫青,难道就不怕皇上追查问责封杀,反而让其流传千古?试想,如果李广是某些人所说的屡战屡败,毫无战功,李世民行武出身,应以为耻,干嘛去认这样一个仅凭推测而毫无根据的先人。反过来看,李世民身为皇帝都如此崇敬李广,可见李广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了。



本人才疏学浅,一直没找到文人歌颂卫青的诗词,好象仅有一首唐诗或许联系得上:

《横吹曲辞·出塞》窦威 [唐]

匈奴屡不平,汉将欲纵横。
看云方结阵,却月始连营。
潜军渡马邑,扬旆掩龙城。
会勒燕然石,方传车骑名。

另外王维有诗《老将行》中有“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两句说到了卫青,但却被后人认为是王维的笔误。”不败由天幸”应是霍去病,因只有霍去病率数百轻骑在沙场千里奔袭,无辎重无粮草无饮水,目标方向全靠抓的俘虏作向导,打一个地方吃一个地方,风险性极大,没困死在沙漠却建奇功,带有天幸。太史公作霍去病传中提到“其军常先大将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因有”大将军”三字,王维误指霍去病作卫青了。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此诗从作者本意到教科书,以及唐诗的注解,龙城飞将就是指李广一人,龙城飞将又作卢城飞将,指的是卢龙城出生的李广,与卫青袭击龙城毫不相干。现又有说法“龙城飞将”前者龙城指卫青后面飞将指李广,这已经违背了原意,非要强加于卫青一人,实属贻笑大方。

盗版必纠!

@湘水微波


湘水微波


“但使龙城飞将在”出自盛唐诗人、“七绝圣手”王昌龄的代表作《出塞》,句中所指的“飞将”到底是谁,其实诗中已经给出了答案!

如果“但使龙城飞将在”这句可以理解成是种“设问”,那么下一句“不教胡马度阴山”就是“答案”,其密钥就在最后三个字——“渡阴山”!



阴山山脉在今天内蒙中部(上图),为东西走向,处于黄河的“几”字形横画的正北面、横亘于汉帝国和匈奴之间。也正是由于阴山山脉的阻隔而改变了黄河流向,才形成了广袤的河套平原。

在汉匈开战以前,河套地区一直是匈奴在漠南最主要的牧区和进军中原的军需基地,也是对汉长安城威胁最近、最大的战略要地。正因其战略位置险要,适逢元朔二年时,匈奴进犯渔阳和上谷,汉武帝派卫青以“迂回”战术绕到匈奴侧后,围歼了匈奴白羊王、楼烦王,一举夺回对河套的控制权,并由此设立朔方郡和五原郡,让不可一世的匈奴人不仅悲叹“漠南无王庭”!



“漠南无王庭”的后果,直接使汉帝国增加了上千里防御纵深、且将战略前沿直接前推至阴山一线。此战不仅彻底解除了匈奴对都城长安的威胁,也极大缓解了右北平一带的渔阳、上谷、代郡等地的军事压力,更让匈奴“渡阴山”的战略宏图变的毫无可能!而比丢失河套更为要命的是,后面接踵而来的河西之战、漠北之战两场决战,打的匈奴魂飞魄散、想投胎都找不到躯壳!

匈奴最终的结局,才是王昌龄同学在嗅到隐患(临近安史之乱爆发)时对比盛唐繁华的现实、内心所涌动出强烈的对英雄救世的渴望!

我们再来看“龙城飞将”。



“飞将”这个称呼,最初是由匈奴盛传的:

《汉书•李广苏建传》:“广在郡,匈奴号曰“汉飞将军”,避之,数岁不入界”。

史书记载中的这个“郡”,就是右北平郡。因为在卫青夺取河套这段时间,李广正远在右北平出任太守,而这时的河套刚刚夺回、还未开始筑城和移民垦边,尚未成为实质意义上的郡。这也就是说,王昌龄诗中特意强调的“不教渡阴山”——夺取河套的整个过程,均与李广无关!



李广一生四次参加对匈越境作战,两次全军覆没、一次无功而返,一次因迷路而错过战斗。其中一次竟然还被匈奴活捉,亏得他在被押解途中抢得战马和弓弩侥幸逃回,匈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李广这只煮熟的鸭子“飞”了。

而当时资历和年纪都远不及李广的卫青,在第一次(与其他三路汉军)出征匈奴时、且都是各率一万精骑情况下,就敢于孤军飙进八百里深入匈奴腹地、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此战的意义对于当时的汉帝国是何其重大!大汉臣民第一次深深地感受到:即使是被匈奴欺凌了半个世纪之久,只要敢于拼杀,大汉的军刀一样可以插进匈奴的胸膛!——冦可往,我亦可往!



匈奴历来崇武尚勇、爱慕英雄,用“飞将”表达对李将军的敬重也是情理之中,但事实是,李广的这个“飞”,盛名之下却名不符实!较之卫青千里迂回、长途奔袭的“战略性飞奔”,其意义和效果简直不可同日而语!难道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中流露出的不尽期盼和悲叹,仅仅只是对李广个人荣誉的倾慕吗?——别忘了,王昌龄公元757年被害、755年就爆发了安史之乱!王昌龄所热爱的大唐盛世也由此急转直下!



对于一个边塞爱国诗人,还有比心中的殿堂即将坍塌、而自己又无能为力更忧心的事吗?还有比卫青、霍去病这些让胡人闻风丧胆、单于夜遁逃更值得企盼的英雄吗?在这样的一个历史事实面前,怎么可能去仰慕一个对匈奴从没有过伤筋动骨之痛的李广呢?不可能!!

——因此,“但使龙城飞将在”所指的“飞将”非卫青莫属!


您的关注就是我的动力


大相无形


2003年,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对“龙城飞将”的注释做出修改:“龙城”指奇袭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人如铜钱


首先,“飞将”明确为李广,而非卫青。

飞将是用典,用典就是用众所周知的前人的故事。汉代史书记载,匈奴称李广“飞将军”。之后,诗歌中就有用“飞将”表示李广的。而从未得见有卫青与“飞将”或“飞将军”的文字关联。

有人以“李广”与“龙城”无关为由来质疑和否定“‘飞将’是李广”。然而,早在唐代以前,诗人就常将“李广”与“龙城”联系在一起。如:南朝梁吴均《战城南》 :“忽值胡关静,匈奴遂两分。天山已半出,龙城无片云。汉世平如此,何用李将军?”。隋朝卢思道《从军行》:“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唐代温庭筠《伤将军》:“昔年戎虏犯榆关,一败龙城匹马还。侯印不闻封李广,别人丘垄似天山”,也将李广和龙城联系在一起。“龙城”在唐代早已经词语化、典故化,不再是单纯的具体地名。诗人写诗,自然是遵循当时一般的用语习惯和称谓习惯,而不是考证龙城在汉代指何地然后才写进诗中的。因此,王昌龄诗中用“龙城”泛指边境,并与“飞将”连用,符合当时的表述习惯,并不能算什么错误。如果非要说“错误”,那也是“龙城”这一地名在人们的语言观念中的历史演变造成的,并非王昌龄本人的错误。

还有人认为,“龙城”是卫青首次建功之地,而且还是匈奴的圣地,或许匈奴人也赠予了其“飞将军”的名号,况且卫青战功赫赫,不似李广盛名难副。“所以,‘飞将’应该是李广”。必须指出的是,这是种一厢情愿的想法。一个人物的文学形象、民间形象,与其历史形象之间是有区别的。并非历史功绩越高的人,其声名就越得到传扬。

这里的“龙城”、“飞将”、“胡马度阴山”,都不是实指而是虚指。“飞将”象征将士,“胡马度阴山”象征外寇。“龙城”最有可能指的就是卫青所破匈奴之圣地“茏城”,但“茏城”之地早就难以确切考证了,在唐诗中屡次出现的“龙城”都没有显示出明确的地理指向,“龙城”象征着边关或边境内外。若不了解象征意味而追究人物、地点、事件,那是不可能理解这样的诗歌的。

细节在整体之下。了解时代,了解诗人,从而了解作品,因为我们理解作品的整体,所以我们能探讨它的细节。王昌龄《出塞》的思想内涵是怎样的呢?


见微45


在下曾在诗词里的英雄人物和风云往事系列第3篇里回答过这个问题,直接贴过来

名句‘但使龙城飞将在’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出塞》,《出塞》这首诗延续了王昌龄边塞诗一贯的风格,悲壮开阔,慷慨激昂,被明代诗人李攀龙评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

如此佳作,后世论者却对如何理解这首诗存在一定的争议,疑问点主要集中在‘但使龙城飞将在’中的‘飞将’究竟是指谁?主要有三种说法:

一说李广,这也是最主流的说法, ‘飞将’自然是指被匈奴人尊称为‘飞将军’的西汉名将李广,此说法的缺陷在于李广一生中从未到龙城征战过(龙城,匈奴祭天,大会诸部的重要地点,在今外蒙古鄂尔浑河西侧的和硕柴达木湖附近),不能称李广为‘龙城飞将’。不过也有人认为‘龙城’不是指匈奴的龙城,而是指唐代的卢龙城,而卢龙城在西汉时是李广的练兵之地——右北平郡。李广曾担任右北平郡太守,他在此镇守期间,匈奴人数年不敢来侵犯,这倒与‘不教胡马度阴山’暗合。

二说卫青,由于李广从未到过龙城,所以才有了卫青的说法,因为卫青曾经建功龙城。公元前129年,为改变对匈奴作战的被动局面,汉武帝分派四路大军主动出击,进攻匈奴。四路部队,两路失败,一路无功而返,唯有卫青敢于长途奔袭作战,深入险境,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首虏700人,取得胜利。龙城之战是汉初以来对匈奴作战的首次胜利,为汉军此后的反击奠定了强大的信心基础。既是千里奔袭,又破敌于龙城,称卫青为‘龙城飞将’似乎也并不为过。

三说则是‘他’,即广泛意义上的代称,泛指像李广、卫青一样保卫边疆,拒敌边疆的将军。带着这样的看法,似乎能够更好地理解《出塞》的诗意所在。

秦时明月汉时关,(眼前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西汉李广利远征万里之遥的大宛,诸多将士战死沙场。与王昌龄同时期,唐朝高仙芝西征万里之遥的黑衣大食,也是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如果李广、卫青那样的良将还在——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来阻止敌人)

不教胡马渡阴山。(绝不会出现当前的困局)


龙七公子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王昌龄的这首《出塞》被称为"唐人七绝压轴之作"。历来对这首诗"龙城飞将"到底是指卫青还是李广存在争议?

既然王昌龄开篇就是"秦时明月汉时关",那我们就从汉朝边关说起。



从上图可以看出汉朝北部有漫长的国境线,暴露在匈奴的铁蹄下,即便有长城,边关重镇的守卫任务也很重,由东到西军事要塞有:鱼阳、上郡、代郡、雁门、云中,还有陇西。

王昌龄诗的开头,明月照耀下的秦汉边关,应该是一片静谧祥和的,为什么能静谧祥和?因为和平,一旦发生战争,边境狼烟四起,金戈铁马,血肉横飞,哪来的静谧?

秦朝时,秦军强大没有边患。汉朝时匈奴却时刻危险着北部边防。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大规模入侵,进逼咸阳附近。



在匈奴咄咄逼人的边患下,是谁保卫了国家的边境安全,换取汉初六十年社会休养生息,积蓄国力的时间,答案自然是边关将士,他们用血肉之躯护佑着国家的安宁。

王昌龄所处的是盛唐时期,唐朝军队一直是很剽悍的,国家四处用兵,这也是后来藩镇割据,尾大不掉的原因,自古"一将功成万骨枯",长期的战争人们渴望和平。如果有"龙城飞将"在,匈奴人是不敢度过阴山来进犯的,国家就安宁了。



那"龙城飞将"是谁?

有人说是卫青。《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与“龙”同,笼城就是龙城,因此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更多人认为汉飞将军李广。王昌龄诗中的"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几乎匈奴进犯的要塞都派遣李广为太守。

你看李广的人生轨迹。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崭露头角。汉景帝时,李广曾任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驻守右北平几年,匈奴不敢进犯。可以说,李广从军到死,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汉朝北部要塞驻防,几十年如一日的守护着汉朝的边关安宁。




李广和卫青都是功勋卓著的将领,李广的功劳在于"守",而卫青的功劳在于"攻"。很多人只看到卫青封侯拜相,却抹杀李广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这是不公平的!

而且,李广是守护边疆让国家安宁,百姓安居乐业。卫青是主动出击匈奴,每一次都需要王朝积蓄巨大的能量,付出巨大的战争成本,出击匈奴,消耗匈奴有生力量。汉朝在开疆拓土的同时,也几乎耗尽了民力,导致生灵涂炭、民生凋敝。

因此,我更倾向这里的"龙城飞将"是李广,守卫边疆安全,让百姓安居乐业,这是作者王昌龄的夙愿,也是边关战士和天下黎明的夙愿。


开涮历史


龙城飞将指的是李广,为何呢

第一点,历史的痕迹。,说话嘛要讲证据,不要见人就说龙城指卫青,龙城指卫青,不要干吼,不然就失去理智了。飞将军的名号,历史多次记录,都是指李广,而龙城指代卫青,从未见与于史料,

第二点,文学的记载。在唐代,龙城和李广是连用的,是固定用典。而且代表的都是边关,

南朝吴均《战城南》写道:忽值胡关静,匈奴遂两分。天山已半出,龙城无片云。汉世平如此,何用李将军。

温庭筠《伤将军》写道: 昔年戎虏犯榆关,一败龙城匹马还。侯印不闻封李广,别人丘垄似天山。

如果这里还不明显,看下面。

常建《塞下》 写道:铁马胡裘出汉营,分麾百道救龙城。左贤未遁旌(斩)竿折,过在将军不在兵

写出了汉家营帐的军队,是去救龙城情景,常年守边,七任太守的自然是李广。

第三点,历史的功绩。 李广守艰苦边疆四十多年,把一生都献给祖国的事业,劳苦功高,威震匈奴,纵观李广一生,都是在边关防御,数十年如一日,往来如飞,再加上箭法了得,多次在短兵相接中,威震敌胆,大小70余战,胜多败少,被匈奴人称呼为飞将军。当时的敌人都给了他如此的尊重和评价,可见名声显赫,。他拿着自己的性命保卫我们的子民,让百姓安居乐业,被敌人高度赞扬,这样一个为国为民的人,却被我们自己人嘲笑讽刺,这是一种悲哀。

第四点,古代的忌讳 。写诗的是王昌龄,唐朝的官。李世民是李虎的后代,李虎是李蒿的后代,重点来了,李蒿自称汉飞将军李广的后代,王昌龄是唐朝的官,你说龙城飞将说的是谁? 唐代人说龙城,一定是唐朝皇族的发祥地,即甘肃天水,而不能说外国的某个地方是龙城,那是犯了忌讳的,要说也只能在龙上加草字头(茏),所以区别很大,不能以同音来混淆,

第五点,写作的背景。秦时明月汉时关,说的是大汉帝国的边境,并没有说到匈奴的境内,诗人是到达李广驻守过边关,看到百姓流离失所,因此才发出的感叹,诗人并没有到达匈奴境内,更不知道有那里什么城,

第六点,天才般的防御。诗中讲的是防御,并不是进攻, 从诗中联想?假如飞将还在龙城驻守!匈奴就过不了阴山! 诗句的意思就是守住边塞,让胡人无法南下,并没说打败,消灭之类的。 不教胡马度阴山,很显然,一个是侵略者,一个是防守者,对位李广没问题。

第七点,唐人的态度。一将功成万骨枯。苟能制欺凌,岂在多杀伤。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这不仅仅是唐人的态度,也是中国自古以来主流的观点——反对战争。多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想问题,(李广)遂引刀自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老壮皆为垂泣。这就是汉书中,百姓的评价。

第八点,诗中的讲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从秦代到汉再到唐代,战争一直延续着,,,战争苦啊,,“万里长征”指西汉李广利西征万里之遥的大宛,绝大多数将士没有回来。王昌龄同时期的高仙芝西征万里之遥的黑衣大食,很多将士也没有回来,。“人未还”使人联想到远征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镇守边荒,不惜为国捐躯的永久战斗精神。这里立意明确——反对对战争的,崇尚和平,注重防守,不侵他国,他国也休想侵入我国, 这是诗中的主旨意。

第九点,混淆的概念,卫青奇袭的是茏城,不是龙城,个别人以同音来混淆,这是可耻的,但是卫青在时,匈奴依然攻杀侵略汉朝侵犯,所以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一关,卫青就过不去。

第十点,无中的生有。现在人喜欢联想,卫青袭击匈奴的茏城,他硬是联想到大汉龙城。龙城不指带任何人,他硬是联想到卫青,诗人都不敢说的,他就替诗人说了,飞将指的是李广,他硬说飞将指的是卫青,诗中只有一个唯一典故"飞将",他硬是联想到不沾边的匈奴茏城去,这些无从考据的东西,被他说的头头是道,笑喷我了,这样会联想的人,不去当科幻家可惜了,

第十一点,唐代的地理。 大家误判了古代地理,误读了唐代历史。古代的阴山,非内蒙古河套平原北部的大青山,更不是甘肃某地,而是今天的燕山北脉,即七老图山。这里是汉唐关塞,历代为中原与北方草原的天堑,诗中"出塞"的塞,即指这个关山,即阴山。而龙城也非在我国西北地区,而是在上述阴山脚下的右北平郡,这也是曹操北征乌桓,路过的平刚古城,此地为今天内蒙古宁城县的黑城古遗址。汉飞将军李广戍边就在此地,此诗和其他人联系,更是天方夜谭,。

第十二点说,搞笑的论断。说龙城飞将是卫青的,主要是三个理论。一个是王昌龄是卫青粉,所以不可能写李广。这个就比较好笑了,我喜欢中餐,难道就不可以吃吃土耳其菜吗?。第二,飞将不是飞将军,这种白马非马的笑话,我就不多说了。第三,至于说飞将军等于逃跑如飞,我只能说少看点网文,多看点史料,不管是史记还是汉书,不要当无脑青年。第四点,排除第十一点,如果是说现在阴山,那么云中郡和代郡的北方,就可以直达阴山,李广就在这些地方都守过,四十年生涯,你说他到过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