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姓朱,为什么赐国姓为“郑”(如郑和、郑成功)?

静静de看着你装B


明朝的国姓就是朱。郑和不是赐国姓,只是赐姓郑;郑成功确实是赐国姓,所以他应该叫朱成功,只是后世更熟悉郑成功这个名字而已。

大家都知道,在帝制的时代,天下为一家一姓之天下,皇帝的姓氏不仅代表了皇室,而且代表了朝廷、国家,那么,赏赐姓氏的最高表现就是赐予国姓了。

霸上孤军势莫支,鸿门一剑事尤危。射阳(项伯)不与留侯(张良)旧,楚汉兴亡未可知

例如汉高祖封项伯等四人为列侯, 赐姓刘氏。项伯大家都知道,这个二五仔为了自己的私交在鸿门宴上保护了刘邦,所以能被赐国姓,还封为射阳侯。

但赐姓并不总是赐国姓的,也可以把其他比较好的姓氏作为赐姓。

本以休屠作金人为祭天主,故因赐姓金氏云

例如汉朝被俘虏的匈奴休屠王子,因为休屠部喜欢用金人祭天,故被赐姓金,改名金日磾;唐朝的桓彦范,赐姓韦。因为韦在唐朝时,是极为尊贵的大姓。

郑和为什么赐姓郑,史书上并没有记载,有一种说法是靖难之役时,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围攻北京,大军驻扎在郑村坝,时为燕王府宦官的马三保为朱棣击溃李景隆立下大功,因此以郑村坝的”郑“赐名。



众所周知,郑和是回族人,姓马,郑则是汉族姓氏中比较古老尊贵的,源于姬姓,以国号为氏。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郑国,在宋朝的《百家姓》中排名第七。郑和虽然立下很多功劳,到底是个宦官,赐予国姓不大合适,因此朱棣改为赐姓郑。

郑成功的情况又有不同,他的老爹郑芝龙是南明隆武帝能够当皇帝的头号军事支柱,但郑芝龙对隆武帝并无忠心,反倒是其长子郑森忠心耿耿。隆武帝叹息说:“惜无一女配卿,卿当忠吾家,勿相忘也!”为了表示对郑森的宠爱,顺便分化郑家,隆武帝赐给国姓,并将原名森改为成功。从这时起,郑森的名字就成了朱成功。

郑成功像

但隆武帝还是被郑芝龙出卖,死在清军手里。郑成功反对父亲降清,在永历帝即位三年后,改奉永历年号为正朔,永历帝即册封其为延平郡王,从此亦有人称成功为“郑延平”。为什么不叫朱延平,说明其实永历帝对隆武帝这个赐姓就不承认。

注意这副反映收复台湾的现代画作里,大旗上写的是“郑”,画家显然不知道郑成功当时应该姓朱



而郑成功死后,他儿子郑经颇有野心,只想割据一方,也没有继承这个国姓。加上满清怕老百姓反清复明,除了对明朝皇族大杀特杀之外,还把“朱”都改称“硃”,那就更不会承认郑成功姓朱了。所以后世都称其为郑成功,而非朱成功。


海军史研究会员


看过郑成功相关作品的朋友或者听说过的朋友都知道,郑成功被称为国姓爷,而郑成功又姓郑。就理所应当的以为“郑”是明朝的国姓。

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明朝的开国皇帝是朱元璋,所以朱是所谓的国姓!并非郑。下面我们分别来说一下这两人:

郑成功

郑成功原名郑森,人家一家本就姓郑。明朝末年,当时崇祯已死。当时中原北方已经被满清占领,明朝聚集了一些遗老遗少跑到南方云南称帝建朝,也就是历史上的“南明”。

此时郑志龙与郑成功一家已经成为南海附近势力最强的一伙海盗,得知明朝唐王就在福州,于是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便公开拥戴唐王朱聿键称帝,朱聿键继位后,年号改为“隆武”。

由于郑成功一家拥护有功,并且郑家海盗是整个南明最强劲的水师,南明皇帝出于依靠和拉拢的目的,赐郑森国姓为朱,改名成功,也就是朱成功。但是当时郑成功说此时国难未除,满清铁骑肆虐中原,他愿只保留“成功”的名,等到国家一统之日,在使用朱姓。所以郑成功保留了皇帝的赐名,而没有使用国姓“朱”,同时也被称为国姓爷。

这就是郑成功国姓的来历。

郑和

郑和原名马三保,原本是朱棣府中的太监,从小可以说是与朱棣一起长大,对朱棣忠心耿耿,由于在靖难之役中立下大功,朱棣任命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郑和七次下西洋,也一直使用的是正使的官位。

而郑和被朱棣赐姓是因为在郑村坝作战勇敢,保护了朱棣,朱棣鉴于其忠心耿耿,杀敌护驾有功,但是由于他是太监,无法赐朱姓,于是就地取材,赐“郑”姓。这才有了郑和这个名字。

其实在朱明王朝中,赐姓最多的皇帝当属朱元璋,他是开国皇帝,所以明朝开国后,很多在他手下带兵打仗,战功赫赫的将领都被赐姓,除此之外,就是明成祖朱棣了。


丫丫说史


解密:三宝太监从小就被阉G做了太监,为什么最后被赐性郑而不是赐姓朱,老龙不得不讲出一个残忍的原因!

解密:在朱棣清君侧的造F活动中非常勇猛立了不小的功劳的马三保被朱棣赐姓郑,朱元璋收了二十来个义子都随了自己姓朱?为什么差距这么大?


答密:为什么赐姓郑而不姓朱?


1:朱元璋虽然让自己二十个义子都姓朱,可是后来还是让他们改回了本姓,第一朱元璋赐姓朱是在自己打天下的时候,朱棣赐姓是在自己做皇帝后,朱是国姓不得轻易赐于臣子,而且朱元璋后来又让义子们改回了本姓,说明赐姓朱一般没有天大的功劳不能得到此殊荣,而这个时候的三宝太监还没有这么大的功劳!




2:而且有一个非常残忍的原因老龙不得不说,那就是三宝太监毕竟是太监,皇帝和太监一个姓是不可能得,皇D赐国X有一层含义就是你从此和我是一个家族的,我待你如父如兄,而且在那个社会这是不可能得,让皇帝怎么可能和太监一个姓,如果赐姓朱那不是说朱家有个人是太监,朱棣是一个太监的父兄,当然这不是不可能,说到底还是皇帝没有觉得三宝太监有这个影响力!



殊荣:大明朝的皇D喜欢赐姓这是在历史上都有名的,明末朱芝龙就被唐王赐姓朱(那是因为此时明朝已经被灭,朱芝龙建立南明,而唐王必须要拉拢的人),明朝的赐姓是非常多的,可是被大家熟知的又有几个,郑和因为这个特殊的赐姓反而被后世熟知,所谓世事难料啊。



最后介绍一个三宝太监的背景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了解这个了不起的男人。


1背景:朱郑和一生的转折点就是的被朱棣赐姓三宝太监,他本名叫马三保,小时候家庭困难被父亲送入宫中阉割之后做了太监又被分配到燕王朱棣宫中伺候,朱棣归封地他也跟着去了,后来朱棣决定清君侧,他又跟随他四处征战,在“靖难之役”三宝太监虽是个太监打起战来非常勇猛,朱棣入主京都后,封赏群臣。

由于当年三宝太监在郑村坝战斗中的表现突出,就想要好好奖励一下这个从小就跟在自己身边为自己出生入死的小太监,于是他学起了自己老爸亲笔题写了一个的“郑”字赐给三宝太监为姓,同时封三宝太监为内官监太监,这可把郑和(和字为名是三宝太监自己选的)高兴坏了,要知道皇帝亲自赐姓是作为臣子的莫大荣誉。于是他死忠于朱棣,甚至为了报答朱棣七次冒险远洋海外!





思考:一个人取得多大的成功和他跟着什么人有关,三宝太监一个太监都能名垂青史!

2家族延续:郑和有后人吗?他由于是太监是没有自己直系亲属的,不过他过继了哥哥马文铭的大儿子马恩来到自己膝下,经过繁衍发展为郑氏家族。




赠语:一个人无论出身如何,都应该付出努力去改变生活,君不见三宝太监都名垂青史也是一个小人物在比诸君更艰难的条件下的逆袭!


老龙史社


首先纠正一个错误,郑成功的“郑”姓,并不是大明皇帝所赐的姓,而是他自己本来的姓氏。

郑成功,原名郑福松,后来读书时老师给他改名郑森,等到南明弘光政权灭亡时,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趁机在福州拥戴唐王朱聿键称帝,并改年号为“隆武”,即隆武帝。

隆武政权成立后,郑芝龙将儿子郑成功引荐给隆武帝,隆武帝非常欣赏郑成功的才华,不由叹息说:“惜无一女配卿,卿当忠吾家,勿相忘也!” 翻译一下就是可惜我现在没有女儿许配给你,但你当忠于我们朱家,不要忘记啊!



在古代,皇帝将自己女儿许配给某个人做妻子,相当于是给他的最高荣誉,但当时隆武帝膝下并没有女儿,所以为表示对郑成功的宠爱,隆武帝将当朝最尊崇的国姓“朱”赐给郑成功,并将他的原名森改为成功。从这时起,郑森的名字就成为朱成功,当时将士和百姓则尊称他为国姓爷。

只不过,当时大明风雨飘摇,国难未除,郑成功怕有负皇恩,就只保留“成功”这个名字,并没有公开使用“朱”姓,他是希望等到恢复大明江山时,再公开使用“朱”姓。但可惜的是,老天没有给他这个改姓朱的机会。

后来,郑成功的儿子郑经,在台湾公开自称国主,他使用的身份,是郑经,而非朱经,这也就等同于他放弃了“朱”姓。也正因为此,在后来的史书和各类文献上,都是以郑成功这个名字来记述他的生平事迹,而不是朱成功。



至于郑和,原名马三保,云南人。在公元1381年,也就是朱元璋当皇帝的第十四年,朱元璋派养子沐英与傅友德、蓝玉率兵三十万征云南。而在明军平定云南后,郑和作为俘虏中的一员,被明军带回南京。随后按照惯例,他被施以宫刑后进宫当差,后因聪明机智被燕王朱棣看上,并收留在身边。

其后,靖难之役爆发,郑和跟随朱棣一同南下作战,当时郑和虽然是太监,但作战特别英勇,尤其是在郑村坝一战立下头功。对于朱棣来说,郑和在郑村坝的这一战,不仅解除了建文帝军队对北平的包围,消还灭了建文帝军队大量的有生力量,使得燕王军队转守为攻,为夺取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也正因为这场战役的重要性,在朱棣登基后,就决定赐郑和一个国姓作为奖赏。但问题是,郑和是个太监,从皇室的尊严和礼法上来说,朱棣自然无法将“朱”姓赐给他,因为把国姓赐给一个太监,会有损皇家颜面,不要说在朝廷上通不过,就是皇室成员内部也不会同意。

在这种背景下,朱棣就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一方面是考虑到郑和当年是在郑村坝立下的赫赫战功,所以就以此作为纪念,赐姓他“郑”;另一方面,也是取“和朕同姓”之意,给他取名“郑和”。由此,马三保正式更名为郑和。


我是赵帅锅


先来简单介绍一下明朝这个朝代。它是由汉族人建立的统一的王朝,一共历经十六个皇帝,国祚延续二百七十六年。疆域也较为辽阔,汉地尽是它的所属之地,初年疆域扩展至日本海、外兴安岭,后期后退至缩辽河地带;北边到达阴山山脉,后来演变成为明长城;西边则到了新疆哈密,后来退居嘉峪关;西南角临近孟加拉湾,后来折回今云南境内。

明朝为了更好地掌控青藏地区,设置了羁縻卫所进行相关事宜的管理,还曾经收复过安南地区。可以说,明朝这个时代十分的具有探究价值,毕竟它的疆域就进行额多次更改。

再来说说它的经济方面的状况,它的手工业和商品经济都十分地繁荣,还曾出现过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现象。在文化层面上,则显示出趋近世俗化的态势。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进步也体现在人口方面,据《明实录》记载明朝人口最多的时候曾到达7185万,这个数字十分了得,也侧面烘托出明朝当时的国力强盛。曾有人这样评价明朝,说她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

话锋转回来,今天笔者索要谈论的并不是进行对明朝的继续探讨,而是想探究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明朝皇帝姓朱,为什么赐国姓为“郑”(如郑和、郑成功)?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如果想要表示对某位臣子的喜爱,会赐予他与皇帝同姓,也就是国姓。例如,唐朝的开国功臣徐世勣,李渊为了表彰他赫赫的功绩,在武德二年封他为曹国公,加授右武侯大将军,赐予他李姓。此后,徐世勣成为了李氏宗族的一员。

如此可见,赐国姓似乎是司空见惯的一件事情。那么明朝的创始人为朱元璋,赐臣子为朱姓应该是不容质疑的一件事情,那究竟为何郑和、郑成功二人却被赐予郑姓呢?

其实这是对于皇帝赐姓有所误解。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且听笔者一一道来。先来介绍一下郑和此人,他就是著名的七下西洋的主角。郑和,原名马和,世称“三保太监”。有关他的幼年时代记载不详,无法进行合理地推测。仅限于的了解就是他在明朝发动的平云南战役中被俘虏。傅友德、蓝玉班师回朝后,马和也跟随军队一同进入当时的皇都——南京,随后入宫服役。之后因缘巧合之下,他变成了燕王朱棣的人。并在燕王朱棣发动的朝廷政变——靖难之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建文元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马和舍命追随。朱棣深受感动,为了表示对马和的嘉奖,用毛笔写了一个大大的“郑”字,于是马和被赐姓为郑,从此改名为郑和。从这里的历史细节中可以发现,原来当时朱棣只是单纯地给郑和赐了个姓,并非是国姓。

那么郑成功的姓氏来源又是怎么一回事呢?郑成功此人为人所熟知是因为他激励推崇反清复明。其实他原名叫做郑森,字明俨、大木,他的姓氏并不是皇帝所赐予的,他与郑和的状况有区别。先来简单介绍一下郑成功的家庭背景,他的父亲是明末海商及走私团伙的首领郑芝龙,母亲是日本女子田川氏。

南明弘光政权灭亡后,郑芝龙成为当时有权有势的将军,成为了隆武帝依靠的主要军事力量。郑芝龙借势将自己的儿子郑森推荐给自己的主子。隆武帝对郑森十分满意,从他对郑森说的话中可窥见一斑:“可惜我没有女儿能嫁给你,但你要忠于我大明,不要忘记!”

隆武帝对郑森实在是太喜欢了,就将国姓朱赐给郑森,并将他原名中的“森”改为“成功”。郑森就改名成为朱成功,民间百姓尊称他为“国姓爷”。那笔者不禁疑惑,这样说来,他还是应该叫做朱成功,为何历史上一致称他为郑成功呢?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其实,这与家族的势力有关,那郑成功可是家族的骄傲,名垂千古,可是不得了,郑家自然要大书特书,因此恢复了他本来的姓氏。

第二点与清朝统治者的心理有关,假若叫做朱成功,是否会唤起更多人对清朝的反对,这样十分不利于清朝的国运延绵。因此,清朝进行刻意地修改了郑成功的姓氏。

由此可见,历史上总有些巧妙的误会,但是这些误会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值得我们进行进一步拓展和研究的重要材料。


无笔


答:明朝皇帝姓朱,赐三宝太监马和姓郑,其实一点都不奇怪。

中国姓氏本身就是一门学问。

大家想过没有?

中国现在各家姓氏是怎么来的呢?

追根溯源,查《续文献通考》卷二0七《氏族考》,其中有谈到:“炎帝姓姜,太皞所赐也;黄帝姓姬,炎帝所赐也。”即在古父系氏族部落,姓氏是从部落首领那儿受赐而来的。

当部落向国家形态转化,部落首领成了国家政治首领“王”或“天子”,王或天子对部落臣民所拥有的褒贬赏惩和生杀予夺和的权力中,也包括了赏赐姓氏,所谓“天子赐姓赐氏”、“姓非天子不可以赐”也。

而由“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的记载可知,以地名作为赐姓姓氏,是早期姓氏赐予的显著特征之一。

《续文献通考》卷二0七《氏族考》也记:“居于姚墟者赐以姚,居于嬴滨者赐以嬴。”

明成祖朱棣赐马和姓郑,就属于以地名为姓。

据《皇明大政记》载,郑和本是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为回人赛典赤·赡思丁五子马速忽的儿子,洪武四年(1381年),被攻入云南的明军俘虏,被送燕王藩邸阉割,做了一名小宦官。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发起“靖难之役”,马和在郑村坝(今北京市东坝)展开的战斗中表现突出,得赐姓“郑”。

这,就是郑和得赐姓“郑”的由来。

话说,自秦始皇横扫宇内、一统天下后,历代帝王都把天下视为自己一家一姓之天下,君主的姓氏和国名开始连为一体,如刘汉王朝、隋杨王朝、李唐王朝、赵宋王朝、朱明王朝等等,君主的姓氏被尊称成国姓。

为了笼络人心,历代君主屡有赐功臣国姓的举止。

如汉高祖赐娄敬姓刘;隋文帝赐尉迟义臣姓杨;唐高祖赐徐世勣姓李;宋徽宗赐马植姓赵;明隆武帝赐郑成功姓朱……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例子。

但历朝历代赐姓者中,名气最大的就是郑成功,因此,后世只要提起“赐姓”、“国姓爷”,人们都知道指的就是他。


覃仕勇说史


皇帝赐姓会被视作一种特别的殊荣,赐姓和赐国姓是两个概念。

问题中所举的例子不太好,首先郑成功人家本来就姓郑,本名森,又名福松,父亲是大名鼎鼎的打海盗郑芝龙。郑成功因其强有力的武装力量和对明王朝无比忠诚,受隆武、绍武政权信赖,并被后来的永历政权所倚重。隆武帝赐郑成功国姓,也就是朱姓,赐名成功,因此郑成功被的名字应该是朱成功,顾名思义从他的名字可以看出南明王朝对郑氏武装的期许和倚重。因此大家又称他“国姓爷”、“郑赐姓”、“郑国姓”等,永历时封其为延平郡王,又有称其为“郑延平”的。

郑和原姓马,他父亲马哈只的墓志铭有载及郑和的内容,《马公墓志铭》:

“子男二人,长文铭,次和,女四人。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赐姓郑,为内官太监。”

洪武十五年,云南蒙古梁王被明朝所灭,云南归入了明朝版图,郑和被明军俘获,在被阉割后送至燕王府邸。据苏同炳先生研究当时他12岁,其还有小名叫“三宝”,当时也叫做“马三宝”或“马三宝奴”。燕王靖难起兵以后,建文元年(1399)二十五岁时的马三宝在郑村坝战斗中立功,永乐元年(1403)二十九岁时赐姓“郑”。这样,我们就知道了郑和的赐姓“郑”源于其作战获功的地方郑村坝。

此外,郑和再有才能也是一个宦官,太祖朝就对宦官立下了诸多规矩,用太监已经逾越了洪武时期的禁律,赐太监国姓是不可能的。

我们再举一个爱赐国姓的皇帝来看,明武宗义子众多,大多赐国姓,如江彬、许泰、钱宁都被赐为朱彬、朱泰、朱宁,但同时期同样被信任的太监却没有赐姓,如我们熟悉的张永、张忠等。


孝陵卫小校


皇帝姓朱,国姓当然就是朱姓了。郑和原名是马三宝,后来明成祖朱棣赐“郑”姓,这并非赐国姓。而郑成功原名叫郑森,南明隆武皇帝赐他“朱”姓,也就是国姓,并为其改名叫成功。

第一,赐姓乃是彰显皇恩浩荡

赐就是恩赐,皇帝赐姓,就是彰显皇恩浩荡。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多次赐姓给一些亲信,比如名将沐英,朱元璋最早赐其国姓,称为“朱英”,后来又赐“沐”姓,意为永沐皇恩。朱元璋收入不少义子,都赐“朱”姓,但是后来都取消了。毕竟朱氏是皇家,要是赐那么多国姓,难保不会出乱子。

因此,明成祖朱棣给马三宝赐姓时,也没有赐“朱”姓,而是赐“郑”姓。为什么赐“郑”姓呢?据说是因为马三宝在郑村坝之战中表现英勇,遂以“郑”为姓,后来便以郑和之名闻名天下。

第二,郑成功赐国姓始末

郑成功一生有很多称谓,他使用过许多名字,小时候在日本叫“福松”,回国后改名为“郑森”,在南京求学时,老师钱谦益给他起名“大木”。可是最广为人知的名字还是“郑成功”,这是南明隆武皇帝为他起的名字,同时还把皇室的“朱”姓赐给他,故而他又以“国姓爷”这个称呼闻名天下。

隆武皇帝是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所立。郑成功第一次晋见隆武帝,隆武帝问道:“江山危矣,你何从我乎?”郑成功回答说:“文不贪财,武不怕死,江山可保矣。”这个回答让隆武帝十分感动,于是抚郑成功之背道:“只恨朕没有女儿可许配给卿家,卿当尽忠吾家,无相忘也。”于是皇帝赐他“朱”姓,并改名为“成功”,郑成功的名字便是由此而来。

第三,有没有“朱成功”的称呼呢?

按理说,隆武皇帝赐国姓外,应该称为“朱成功”,为什么我们很少听到这样的叫法呢?现在大家说到郑成功都晓得,你要说朱成功,恐怕所有人都没听过。

其实,朱成功这个叫法是存在的。大家看下面一张图,这是郑成功发行的漳州军饷铜币,币面花押是由“朱成功”三个字组成的。在郑成功死后,1700年,康熙皇帝下了一道诏书,里面有这么一句:“朱成功系明室遗臣,非朕之乱臣贼子。”这里康熙用的就是“朱成功”的叫法。

不过,在绝大多数史料里,很少有“朱成功”的称呼,这又是为什么呢?



第四,明代赐国姓,仅赐给个人,后代是不能继承这个国姓的

明代皇帝的赐国姓,基本上都只是恩及个人,属于一个荣誉,是不能传给后代的。

比如说,郑成功是可以称为“朱成功”,但他的儿子郑经,就不能称为“朱经”。“朱”是国姓,只赐给郑成功一人,不及子孙的。因此,赐国姓并不是真的把皇家姓氏赐给你这个家族,受赐人死后,国姓就不能再用了。因此,我们只能把赐国姓当作一种荣誉称号。我们知道,姓氏在中国是很重要,中国人讲传宗接代,讲光宗耀祖,所以郑成功自己的姓氏是不能丢的,他儿子、孙子都得姓“郑”,不能姓“朱”的。

第五,郑成功以“国姓”代替“朱”字

郑成功有时也会称为“朱成功”,但是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但这并不代表他不用国姓,相反,他很巧妙地用“国姓”代替“朱”字。

也就是说,不叫“朱成功”,而是叫“国姓成功”。清代几本关于郑成功的重要史料,如《海纪辑要》、《郑成功传》、《台湾外记》等都写:“自是中外称国姓云。”我们再结合荷兰人的史料,可以看到,荷兰人的记录里,也把郑成功称为“国姓爷”,而不是称他“郑成功”或“朱成功”。在清朝官员的奏稿中,往往称呼郑成功为“国姓”、“郑国姓”或“伪国姓”。在明末清初的史料里,不仅“朱成功”的叫法少,“郑成功”的叫法也是比较少的。

我们来看看夏琳的《海纪辑要》里写的:“明延平王招讨大将军晋潮王国姓成功殂于东都。”大家看到没有,当时不是称他“郑成功”或“朱成功”,正确的叫法是“国姓成功”。


君山话史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皇帝为了拉拢大臣,除了赏赐礼物、联姻等方式外,还有一种重要途径,那就是赐姓。能得此殊荣的大臣,也委实不多。如唐朝开国名将徐世勣,投靠唐朝后,唐高祖李渊为了拉拢他,就赐他“李”姓。从此徐世勣就改名为李世勣,后来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又改名为“李勣”。但是明朝皇帝的赐姓很多人就看不懂了,为何皇帝明明姓朱,赐的姓却是“郑”呢?比如郑和、郑成功等人。其实这里面有个很大的误会,听爆史君给大家慢慢道来。

咱们先来说一下郑和被赐姓的经过。郑和原本姓马,是回族人,在明平云南之战中被明军所掳。洪武十七年,傅友德、蓝玉从云南班师回朝,郑和作为俘虏也被带了回去。后来郑和入宫服刑,别人称他为“三宝太监”,因此他之前的名字为马三宝。洪武十八年,傅友德、蓝玉奉旨调镇北平府,马三宝也奉旨随行,并进入北平燕王府服役。

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初期,实力并不是很强,建文帝派来的大将李景隆都打到了北京城下。但因为北京城久攻不下,所以李景隆就退守郑村坝。在这个时候,朱棣从宁王那搬救兵回来,在外围摆开阵势与李景隆对战。因为马三宝曾在南京宫中服役,对李景隆有所了解,所以便给朱棣献了个诱敌深入之计。在这场战争中,朱棣的燕军大败李景隆的南军,斩首敌人两万余,缴获战马两万匹。

郑村坝之战的获胜,是朱棣起兵以来取得的第一场大的胜利,对朱棣意义非凡。为了表彰马三宝,朱棣便想到了赐姓的方式。但因为郑和是太监,朱棣无法将国姓“朱”赐给他,所以便将他们共同战斗过的地方,郑村坝的村姓“郑”赐给马三宝,以此来纪念他的功绩。后来郑和几次下西洋,被世人所熟知,而他原本的名字却几乎没人知道了。

而郑成功被赐姓为“郑”,则完全是个误会了。郑成功本来就姓郑,他的父亲是明末海盗首领郑芝龙,后被明政府招降,母亲是日本平户藩女子田川氏。他自幼出生在日本,在6岁之前一直与母亲住在日本平户。直到父亲郑芝龙被明朝授官,郑成功才被接回泉州读书。当然,郑成功小时候也不叫这个名,他当时叫郑福松,字明俨。

崇祯十七年,郑成功被父亲送往南京国子监深造,郑芝龙还为他请了名儒钱谦益授课。钱谦益在开始教郑成功时,第一课就是给他改名。当时钱谦益为郑成功取名为“森”,寓深沉整肃,丛众茂盛之意,还给他取了个表字“大木”。李自成入京后,崇祯帝在煤山自缢而亡,明朝遗臣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登基,次年改元“弘光”。但弘光政权因为派系林立,群臣间勾心斗角,所以仅仅存在8个月便灭亡了。

弘光政权灭亡后,郑芝龙、郑鸿逵兄弟又在福州拥戴唐王朱聿键称帝,并于1645年7月改元“隆武”,即隆武政权。隆武帝极其依赖郑芝龙的势力,所以郑芝龙便趁势把自己儿子郑森推荐给他。隆武帝看郑森一表人才,也非常欣赏他的才华,遗憾地说:“可惜我没有女儿能嫁给你,但你一定要忠于我家,不要忘了!”

为了表示对郑森的宠爱,隆武帝便赐他国姓“朱”,并给他改名为“成功”,从此郑森就更名为“朱成功”。这也是民间称他为“国姓爷”的来源。那为何后来人们都叫他“郑成功”,而非“朱成功”呢?主要是满清政府刻意为之。满清在入主中原后,引起汉人的普遍不满,很多人从事反清复明的活动。而郑成功便是带领大家反清最重要的一股力量。

后来清朝虽平定台湾,降服了郑家势力,但“朱成功”一直在民间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大家也在等待着复明的那一天。为了将这一苗头掐灭,清朝统治者从各方面入手,其中一项措施便是给朱成功改回本来姓氏,所以朱成功又变成了郑成功。因此郑成功真的被明朝皇帝赐过国姓“朱”,而郑则是他本来的姓氏,并非赐姓。


Boss爆史


是什么样的人才能问出这样无知的问题呢?我真的想不出来。

明朝是朱家天下,国姓当然是“朱”。怎么可能是“郑”呢?

郑和与郑成功,之所以姓郑,是因为人家本来就姓郑。


郑和,本来就姓郑。

《明史‧郑和传》仅载:“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

还有一种说法,郑和原本姓,小名三保。10岁的时候,被明军俘虏,成了太监。后来成了朱棣的亲随。

因为他在朱棣争夺帝位的靖难之役表现勇敢,在一个叫郑村坝的地方立有战功。朱棣就赐他姓郑。

这只是一种小编乱造的野史,没有任何历史根据。翻遍二十四史,从来没有任何一个皇帝这样给臣下赐姓的。要么就是赐国姓,要么就是把某块地方作为封地赐给功臣。哪有把村子名赐给功臣做姓氏的,这简直就是侮辱人嘛!

所以说,郑和,本来就姓郑。明史记载的清清楚楚。


再说民族英雄郑成功

郑成功他爹叫郑芝龙。郑成功子承父姓,当然也姓郑。

郑芝龙年轻的时候富有冒险精神,在海上闯荡。1621年,郑芝龙18岁时,到澳门跟随舅父学习经商,并且澳门接受天主教洗礼,成了天主教徒。但是我感觉他并不虔诚,可能只是为了利用天主教的势力。

之后往来东南亚各地,后到日本九州,并追随于日本平户岛的大海盗商人李旦,初时担任翻译,逐渐成为李旦的得力助手。1624年初,郑芝龙,前往澎湖担任荷兰人的翻译及通事。慢慢建立自己的势力。

1624年7月14日郑芝龙妻子于平户岛千里滨产下儿子郑成功。不久,郑芝龙带着老婆孩子回到中国。

到了1627年,郑芝龙已有船700艘。横行中国沿海。俨然海上王国。

他儿子郑成功更加了不起。

郑成功,原名郑森。字,大木。是要他成为国家栋梁的意思。

郑成功虽然是中日混血,六岁以前居住在日本平户。但是六岁以后回到中国,接受系统的儒家教育,还考了秀才,并进入南京国子监深造。他的思想是典型的中国士大夫思想,他当然是纯正的中国人了。

清兵入关以后,南明小朝廷内讧不断。后来隆武政权建立。郑森觐见隆武帝。隆武帝非常欣赏他,说到,可惜没有女儿可以许配给他。所以把象征最高荣誉的国姓赐给他,并赐名“成功”!

从此,郑森就被成为“朱成功”,或者国姓爷。当然也有叫郑成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